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琴[1](2021)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冲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住房需求的动力将严重不足,给住房市场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厘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住房需求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未来住房市场产生危机的原因,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建立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住房市场危机预警机制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本文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法探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调节效应、中介效应、有调节中介效应以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多维角度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马太效应”特征,探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变动趋势构建了经济老年抚养能力指数指标,从人口年龄结构不同维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三降一频两加速”的时间变动趋势和空间集聚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以及区域“马太效应”增强的特征。其中,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正马太效应”,增强了区域经济老年抚养能力“负马太效应”。从人口预测结果发现,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继续加深。三种不同人口总和生育率预测方案下,2030年前我国的人口规模都将逐渐缩小,人口年龄结构将日益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将持续减少,并且在2025年左右迎来人口老龄化一次小高峰。2.构建OLG三期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实证验证人口老龄化抑制住房需求的影响趋势运用人口预测结果基于Mankiw&Weil(1989)[2]研究结论,初步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将不断加深,并且住房市场将在2025年失去需求动力。构建了OLG三期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论证了人口老龄对住房需求的抑制性影响,研究结论有:老年期的购房可能性要低于成年期;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住房需求具有显着的动态性;人口老龄化对数量型住房需求(住房销售套数)和质量型住房需求(住房销售面积)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对住房销售面积的抑制作用要强于住房销售套数的负面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会越来越大。3.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抑制住房需求的作用路径,识别出人口老龄化抑制住房需求的劳动供给和健康挤出中介效应会受到人口生育和人口迁移调节效应的影响构建了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和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口老龄化会通过抑制劳动供给来减少住房需求,会由于增加健康投资来挤出住房需求。并且,在人口生育和人口迁移调节作用下,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负向作用会被抚平。综合考虑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劳动供给和健康挤出负向中介效应会由于人口生育和人口迁移调节影响而熨平。4.提出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具有分异特征,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多维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人口老龄化与区域差异、人口老龄化时间和速度差异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交互项,论证了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具有多维异质性。研究结论有: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会显着抑制住房需求,东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则不显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比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弱;人口老龄化增速快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比人口老龄化增速慢的地区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比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的地区小。从空间效应的研究结论来看,周边区域人口老龄化对本地住房需求具有显着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可见,快速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抑制作用更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负面冲击,同时也要注意周边区域人口老龄化对本地住房需求的负面影响。总之,本文上述研究结论明晰了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趋势、作用路径和分异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重度人口老龄化对住房市场的冲击,有利于从多维角度了解人口老龄化影响住房需求的传导路径,有利于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引起的住房需求波动做出及时应对和调整,确保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对政府制定人口相关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参考价值。

朱翠明[2](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李翠妮[3](2021)在《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凭借低要素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然而“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并且,伴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触底、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所依靠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尽快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成为了摆在中国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结构的变化对于企业生产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政策、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国人口结构表现出“老龄化、技能化、高学历化”特征。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使我国“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相继启动了一系列教育发展与人才战略,促使人口质量结构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两方面事实构成了未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机遇与挑战,而若要更好的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首先需要充分厘清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作用和内在机制。鉴于此,本文从要素数量、要素质量及其结构性出发系统研究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首先,厘清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人口结构转变和出口质量升级的内涵,构建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并利用数学模型予以证明。其次,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与人口结构转变的特征性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宏观地区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实证检验、门限面板模型检验、倍差法检验等多种计量方法,分别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技能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三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的“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将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影响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与拓宽。最后,试图为中国未来协调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转变,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政策启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第一,人口老龄化对出口质量升级的“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具体结论为:基于门限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当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时,即低于门限值时,老龄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微弱的负向作用但并不显着;而当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超过门限值时,老龄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实现了“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促进了出口质量升级。老龄化和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分别存在门限效应,老龄化初期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老龄化不断加深,老龄化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负向作用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前期,由于资产投资回报较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一定的拖累,当跨过门限值后就会对出口质量升级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对影响机制检验后发现人工智能与老龄化的“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主要是通过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提高资本形成率三个渠道来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第二,劳动力技能结构对出口质量升级的“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具体来讲: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能显着促进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增加企业对技能劳动力的雇佣需求,减少了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使企业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雇佣比提升,实现雇佣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通过实现“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而且“资本-技能互补效应”仅对技能劳动力显着,而非技能劳动力则不显着。第三,人力资本对出口质量升级的“技术创新效应”。具体来讲: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发现,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能显着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加入所有制性质分组变量后发现,仅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中,人力资本扩张带来的企业出口质量效应显着为正,而在集体企业和个人企业中显着为负,法人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中并不显着。通过引入“是否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分组变量分析后发现,相对于未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人力资本扩张对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会更大。进一步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人力资本扩张—技术创新—出口质量升级”这条传导机制对人力资本扩张的出口质量升级效应进行检验,结果验证了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本扩张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中发挥着显着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1)将包含人口老龄化、技能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同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基于数理模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较为系统地探究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2)现有研究仍然缺乏关于老龄化、人工智能和出口质量升级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更鲜有文献对其中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索。鉴于此,本文基于“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效应,从劳动力结构、技术创新效率和资本形成三个作用机制出发,理论上拓展了老龄化、人工智能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的研究边际;经验上利用中国数据填补了老龄化、人工智能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的实证空缺。(3)基于“资本-技能互补性”假说,探索在资本优惠政策的冲击下劳动力技能结构与出口质量升级的关系,为探寻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是对“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加以验证,又能进一步拓展出口贸易的理论边界。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学术界对人口结构转变与出口质量升级的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为我国制定有关完善贸易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以及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费文清[4](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以及国民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体晚年生活自主能力丧失的时间周期随之延长,不仅没有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反而加剧了其健康矛盾。面对这一难题,党和国家将“健康老龄化”摆在战略位置,强调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强调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个体晚年病痛,实现其生理机能、心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社会支持是社会成员在遭遇困难和危机时,由其日常所维系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一系列支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发挥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一方面通过物质、情感、信息等资源在老年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普遍增益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缓冲个体面对压力或其他应激条件下的不利影响,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稳定保护机制。本文运用Stata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15874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现实情况和总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方面基于健康老龄化背景与理念,选取CLHLS问卷上的可利用的题设,构建了主观良好状态(自评健康)和客观健康水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的老年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测量,我国老年人总体自评健康表现良好,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客观健康指标的观测值并不乐观;另一方面,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划分成物质经济、精神情感、生病医疗、社交互动和制度保障等层面,统计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各类社会支持项目均有不同比例的老年人反映支持不足且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核心家庭成员仍是其主要的支持承担者。此外,不同主体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子女提供的转移收入和政府建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是其主要的支持来源,而在精神情感方面,伴侣子女和好友邻居则是更为有力的支持力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并深入探究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影响关系,同时重点厘清不同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方式。统计结果显示:(1)老年人各项社会支持与其身心健康呈高度相关性,几乎所有社会支持项目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证实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增益作用;(2)不同的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物质经济类支持无疑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增益效果最为普遍的基本支持项目,精神情感和社交互动类的支持在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健康层面作用凸显,此外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支持和生病医疗支持也起着一定的保障和增益作用。基于量化分析结果,本文结合健康促进理论提出了老年人口健康的社会支持政策建议:一是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发挥政府责任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老年家庭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二是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包括完善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制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情感支持、营造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三是多措并举,通过加强老年个体的教育宣传、建立老年人健康监测机制等,实现健康老龄化。

周慧[5](2020)在《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时间利用可以作为政策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揭示人们日常活动的时空结构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问题。目前基于老年人时间利用的政策研究极为薄弱,多数研究侧重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数量的描述,政策讨论不足且极少涉及活动背后的动力——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时间而进行,多数活动又是在一定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反映出特定需要的满足状况。需要是社会福利的核心概念,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福利供给主体应依据福利供给对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福利。基于老年人的时间利用研究其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可以为决策者分析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经验支撑。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老年人的客观时间利用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主观时间利用展开质性研究。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依据ERG理论的需要类型界定,参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分类标准,采用时间日志法调查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地点与陪同者,分析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以及相关政策供给现状,审视政策设计在阻碍老年人合理分配时间、满足各类需要方面的不足。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以时间压力、生活节奏与时间利用满意度为指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开展探索性研究,考察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剖析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及其效能,查找造成老年人时间冲突和无法充分满足需要的政策漏洞。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呈现不均衡特征。在时间数量方面,老年人每天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最多、成长需要次之、关系需要最少,并且满足各类需要的活动时间分布不均。睡觉休息是老年人耗时最多的活动,占全天总时间的一半;照料未成年子女是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主要途径,看电视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老年人用于就业和社会交往的时间有限,参与教育和志愿服务的时间严重不足。在日常活动地点和陪同者方面,老年人的绝大多数活动局限在家中,对公共服务场所的利用度低;多数活动是与家人共同参与,配偶是最重要的陪伴者。与2008年全国调查数据相比,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基本一致,满足生存需要的时间稍有减少,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略微增加且向孙辈倾斜,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小幅缩减。第二,不同老年群体在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女性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男性,高龄老年人花费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独居老年人满足关系需要的时间少于非独居老年人。与非就业老年人相比,就业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较少;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用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时间少于较高收入的老年人,并且有较多时间用于满足生存需要。除了时间分配数量上的不同,老年人对时间利用状况的主观评价存在分化:时间结构合理的老年人能够平衡各方角色要求,时间压力较小、时间利用满意度较高;时间结构不合理、时间分配存在冲突的老年人无法满足某些需要,时间利用满意度低。第三,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针对老年人娱乐休闲、教育、就业以及性别平等、老年宜居等方面的政策设计不足,面向女性、高龄、独居、中低收入与就业老年人的政策保障不健全。家庭和社区是满足老年人需要的重要主体,家庭支持政策发展滞后、社区公共服务匮乏抑制了福利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与社区福利供给在政策设计上缺乏协同联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成熟、社会与市场主体缺位弱化了老年福利的可获得性。第四,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子女陪伴时间极为有限,群体性社交活动缺失不利于老年人关系需要的满足;隔代抚育、有偿工作挤占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娱乐休闲场地欠缺、老年教育服务覆盖面窄、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不畅等均不利于老年人成长需要的有效满足。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要的政策供给不足、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使得老年人难以合理利用时间,多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应在优先满足老年人生存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其他需要的满足,既要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共性需要提供普遍性福利,又要精准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要提供差别化福利,不断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设年龄友好型与性别友好型社会。围绕满足老年人需要这一政策目标,应重点发展家庭与社区福利,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持续释放社会与市场潜力,在增加福利供给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消除老年人需要满足的时间限制,促进供需平衡。为了保障福利产品的高效传递,跨部门之间应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需要满足为研究视角,通过考察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状况,评判老年福利政策的实施成效,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将时间利用作为政策分析工具,通过探查阻碍老年人合理利用时间和有效满足各类需要的政策短板,为政策改进提供依据,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经由主客观两条路径全面把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在对老年人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探索其主观感知与评价,实现研究内容的又一创新。引入质性研究方法,在调查老年人日常活动时间分配状况的同时,深入探索时间数字中蕴藏的生命体验并挖掘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信息,在创新老年人时间利用研究方法上做出尝试。本文一定程度上拓展并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优化了老年福利政策的分析框架,为决策者动态掌握老年人的时间利用与需要满足状况,提高老年福利供给精准度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可整合多种方法,扩大取样范围、丰富研究内容,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详实的依据。

吴朝亮[6](2020)在《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难题。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建国至今,我国共出现了三次人口爆发增长,其中一大部分人已经进入老龄阶段,未富先老是最明显的特征。养老设施的落后,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需求严重失衡,造成老年人的照护和归属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对家庭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逐步弱化,老年公寓的兴起成为重要的补充和加强。老年公寓能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的独立单元,又能获得较好的服务和照护,还能享受到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很好地适应了我国当前社会老人养老问题的需求。老年人在逐步老化过程中,适应能力变弱,对居住环境和外部辅助设施更加依赖,因而对老年公寓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居住环境、建筑功能和适老化设计方面常常忽视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无法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既有的老年公寓建筑项目中,对有关居住空间单元和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做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西安城区改造的老年公寓为研究区域,以居住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改造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养老的理念模式出发,明确了老年公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完成了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对居住空间与环境的需求与评价的分析,力求满足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进行养老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缺乏适老化设计的现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通过研究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现状及造成的影响,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再者,通过国内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深入分析了机构养老模式的特征,并选取了西安地区较为优秀的案例进行有针对地对比研究,获得了老年公寓改造的方法。第三,根据老年人的相关特征,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西安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及居住环境现状,从功能构成、套型设计、内部空间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老年公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可改善的空间。第四,从老年人需求出发,结合归纳总结的经验,具体研究了老年公寓设计原则、功能分布、空间环境、套型组合等方面的适老化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作为设计实践加以应用,为老人创造良好的安老环境。通过研究得出,西安地区的养老环境及市场发展得不够全面,养老机构设施老化,管理较为杂乱,独立形式的老年公寓很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老年公寓空间应该向居住单元模式发展;二是提高老年公寓养老设施的多样性;三是提高老年公寓的服务水平,向护理型老年公寓发展。另外依托西安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利用基础较好的人力、物质资源,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设施,为机构养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构建的老年公寓居住空间环境适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希望能为改善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策略指导,对今后西安市的老年公寓建筑设计改造提供一定的学习与参考。

王艳[7](2020)在《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的时间维度考察:特征、过程与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开发区、产业园和工业园等园区的开发都必然会伴随着周边的土地征用、原住民的拆迁安置,随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对园区开发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应该仅仅关注开发初期的影响,更应该考察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作为社会影响载体的社区及其居民产生的累积性社会影响。目前,人们对累积性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少,对其社会影响累积过程及其复杂的因果机制尚缺乏认知。本文以大型园区开发所形成的安置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探讨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的过程和规律。本文选择南京市近20年的不同安置年份的安置社区作为样本,并以邻近的商品房社区作为对照社区,依据实地观察和居民访谈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安置社区均存在以下特征现象:(1)拆迁安置社区内外来人口的数量与普通商品房社区相比较多;(2)安置社区老龄化现象比商品房社区严重;(3)拆迁安置社区内的居民移民适应性较差,还保留着在农村的生活习惯;(4)安置社区内的环境与商品房小区比较起来相对较差;(5)安置社区物业管理成效低下。此外,还发现在同一园区内的不同安置社区,不同园区内的安置社区现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获得特征形成的机理,本文以一个开发区的安置社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居民深度访谈数据对特征现象采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获得了22条传递路径,也即累积性社会影响的发展过程。对22条传递路径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素质、年龄、以及受园区开发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住房数量、经济条件、教育资源、交通资源、生活配套的变化是安置社区特征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因素均可纳入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生计资本的范畴。据此,本文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演绎出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形成的基本规律——园区开发改变了安置社区的生计资本,而生计资本所处的状况,决定了安置社区长期的发展形态。为验证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形成的过程和规律,本文以同一城市不同开发区的安置社区和不同城市的开发区安置社区作为样本,以社区观察与居民访谈数据进行检验,获得了验证,并且能够解释一些例外的现象。本文的研究是以园区开发为突破口对大型工程社会影响累积效应进行了初步探索,丰富了大型工程社会影响研究内容,为大型园区开发项目的累积性社会影响评估研究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园区开发决策及安置社区的治理有参考价值。

孙兆辉[8](2020)在《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的研究多是从宏观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层面展开的,忽视了对居民参保长期护理保险微观实证的探讨。居民作为参保主体,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居民参与,而居民参保意愿是构成其参与保险建设的直接动力。在不了解居民参保意愿的情况下,政府设计的保险制度容易脱离现实,保险机构也难以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因此居民参保意愿是确保制度建设有效性和实现精准营销的关键。虽然已有研究对居民参保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是多为验证性的列举,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系统归纳和相应的机理分析。鉴于此,本研究依据“理论与文献铺底–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对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居民参保意愿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依据,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主要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质性研究。基于探索性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厘清居民参保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构建包含居民属性、心理认知和外部情境三类主范畴的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综合理论模型,并提出基于“认知–情境–意愿”的分析框架。根据理论模型做出如下研究假设:居民属性的异质性对其参保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居民心理认知变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参保意愿;外部情境变量调节参保“态度–意愿”间的路径关系,能够弥补两者的差距。(2)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量化研究。基于调研数据,综合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异质性居民的参保意愿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参保过程中存在“态度–意愿”差距,表现为态度高意愿低形成的意愿缺口;参保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个人规范、信任程度和文化观念对居民参保意愿具有显着直接影响,风险认知仅对商业保险参保意愿具有显着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个人规范、信任程度、风险认知和保险知识通过参保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参保意愿;政策支持对“态度–意愿”间的路径关系具有显着正向调节效应,弥补了两者的差距。作为政策启示,本研究建议: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居民参保责任感与义务感,转变其守旧护理观念,加强监管和政策层面支持与引导,扩大制度试点;保险机构应该加强商业保险理念和知识宣传,提升居民风险认知能力和参保意识,做好内部规范化管理和产品设计。

赵玉臻[9](2020)在《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已进一步受到了国际经济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老年人口在世界规模最大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其中吉林省的老龄化情况十分典型。吉林省作为东三省之一,蕴含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振兴东北和维护“五个安全”等战略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成为了吉林省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现代化振兴的难以忽视的阻碍。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指标和理论,阐述了近年来吉林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吉林省人口老龄化产生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近年来吉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举措,在结合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人口理念、资源投入、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老龄政策等多角度开展探索研究,做出了切合于吉林省实际的人口老龄化对策,有助于全面地认识、科学地研判、积极的应对吉林省人口老龄化。

刘天琦[10](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居住。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满足城市生活功能的首要因素。城市是居民生活的载体,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存眷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为老年人构建一个适宜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重要一部分。在早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并没有太多关注当地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但随着历史街区中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下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了关注。在老龄化历史文化街区中,老龄化社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营造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问题也就构成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定量结合定性、实地调研、问卷调研、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择了镇江市具有代表性的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对街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核心研究为保持街区的原真性以及提升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街区保护更新策略。首先,本文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与政策,并对研究对象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从文化、环境以及老龄化现象进行概述;其次通过访谈、问卷的方法,总结了街区中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老年人在街区中的生活需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街区不足;与此同时,建立老年人对街区满意度评价指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从室内空间、建筑功能布局、社区景观及公共空间、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四大准则层进行分析,并得出保护更新的具体措施和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从街区的设施设计、街区主要的出入口设计、老旧建筑的更新设计和街区主要立面的整体更新设计这几个方面呈现。总而言之,以老龄化为背景,站在老年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更新,能够更有效的进行针对性保护更新工作。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冲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
        1.2.2 人口老龄化影响住房需求的相关研究
        1.2.3 影响住房需求的其他因素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住房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转变理论
        2.2.2 现代西方迁移理论
        2.2.3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2.2.4 房地产供求理论
        2.2.5 空间效应理论
    2.3 人口老龄化影响住房需求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动特征及趋势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动
        3.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变动
        3.1.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变动
    3.2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3.2.1 老年人口基数大
        3.2.2 人口老龄化增速快
        3.2.3 区域人口老龄化“马太效应”趋势增强
    3.3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3.3.1 人口预测方法与参数设定
        3.3.2 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趋势分析
    4.1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趋势分析
        4.1.1 中国住房需求概况
        4.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趋势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实证研究
        4.3.1 模型构建
        4.3.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冲击住房需求的作用路径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1 中介效应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2 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5.2.1 模型构建
        5.2.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5.3.2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及分析
        5.3.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时空视角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分异分析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6.1.1 多维异质性分析
        6.1.2 空间效应分析
    6.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2.1 模型构建
        6.2.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6.3 多维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区域视角下住房需求异质性分析
        6.3.2 人口老龄化时间视角下住房需求异质性分析
        6.3.3 人口老龄化速度视角下住房需求异质性分析
        6.3.4 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住房需求异质性分析
    6.4 空间效应分析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及分析
        6.4.2 空间杜宾动态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化概述
        2.1.2 人口老龄化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2.2.1 “两种生产”理论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6.1 优化人口政策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人口结构转变相关研究
        2.1.1 人口转变理论研究回顾
        2.1.2 人口结构相关研究回顾
    2.2 出口质量升级的相关研究
        2.2.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2.2.1.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概念
        2.2.1.2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
        2.2.1.3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
        2.2.2 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2.2.2.1 出口产品质量的概念
        2.2.2.2 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
        2.2.2.3 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人口结构转变与出口质量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出口质量升级的研究综述
        2.3.1.1 人口老龄化与出口贸易
        2.3.1.2 人口老龄化与出口质量升级
        2.3.2 关于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与出口质量升级的研究综述
        2.3.2.1 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经济效应
        2.3.2.2 劳动力技能结构与出口质量升级
        2.3.3 关于人力资本扩张与出口质量升级的研究综述
        2.3.3.1 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
        2.3.3.2 人力资本与出口质量升级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人口结构转变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人口结构转变与出口质量升级的内涵界定
        3.1.1 人口结构转变的内涵界定
        3.1.2 出口质量升级的内涵界定
    3.2 人口结构转变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的分析框架
    3.3 人口结构转变影响出口质量升级的数理模型
    3.4 人口结构转变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
        3.4.1 人口老龄化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人工智能-老龄化补偿替代效应
        3.4.1.1 人口老龄化对出口质量升级的直接影响机制
        3.4.1.2 人口老龄化对出口质量升级的间接影响机制——人工智能的补偿作用
        3.4.2 劳动力技能结构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资本-技能互补效应
        3.4.2.1 资本积累与出口质量升级
        3.4.2.2 资本积累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
        3.4.2.3 资本积累、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与出口质量升级
        3.4.3 人力资本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机制——技术创新效应
        3.4.3.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出口质量升级
        3.4.3.2 人力资本、所有制与出口质量升级
第四章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出口质量升级的特征性事实
    4.1 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特征性事实
        4.1.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4.1.2 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4.2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的特征性事实
        4.2.1 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分析
        4.2.2 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特征分析
        4.2.3 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设计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取
        5.1.3 数据说明
    5.2 实证分析
        5.2.1 老龄化、人工智能与出口质量升级的实证检验
        5.2.2 老龄化、人工智能的出口质量效应的区域异质性检验
        5.2.3 老龄化、人工智能的出口质量效应的机制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劳动力技能结构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研究设计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数据、变量与实证策略
    6.2 实证分析
        6.2.1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
        6.2.2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实证检验
        6.2.3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劳动力技能结构与出口产品质量的中介机制检验
        6.2.4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力资本扩张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设计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模型设定
        7.1.3 变量说明
    7.2 实证分析
        7.2.1 人力资本扩张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的实证检验
        7.2.2 人力资本扩张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的中介机制检验
        7.2.3 人力资本扩张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的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老年健康研究
        1.2.2 社会支持研究
        1.2.3 老年健康与社会支持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老龄化
        2.1.2 社会支持
        2.1.3 老年人健康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网络理论
        2.2.3 健康促进理论
第3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2 变量选取
        3.2.1 因变量选取
        3.2.2 自变量选取
        3.2.3 控制变量选取
    3.3 研究假设
        3.3.1 研究假设1
        3.3.2 研究假设2
        3.3.3 研究假设3
第4章 我国老年人健康和社会支持现状
    4.1 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
        4.1.1 自评健康
        4.1.2 生理健康
        4.1.3 心理健康
        4.1.4 社会功能健康
    4.2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
        4.2.1 物质经济支持
        4.2.2 精神情感支持
        4.2.3 生病医疗支持
        4.2.4 社交互动支持
        4.2.5 制度保障支持
第5章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5.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作用
        5.2.1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5.2.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回归性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相比其自评健康较差
        6.1.2 老年人社会支持对其健康水平发挥增益作用
        6.1.3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存在差异
        6.1.4 老年人社会支持项目对其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6.2 老年人口健康促进的政策建议
        6.2.1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6.2.2 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内容
        6.2.3 老年健康促进的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回顾
        1.3.2 已有研究的贡献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5.3 方法创新
2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时间利用
        2.1.3 需要与需要满足
    2.2 相关理论
        2.2.1 人的需要理论
        2.2.2 ERG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 老年人客观时间利用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3.1.2 研究工具
        3.1.3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分配
        3.2.2 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场所分布与陪同者
        3.2.3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年份变化
        3.2.4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差异比较
        3.2.5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时间数量的影响因素检验
    3.3 讨论
        3.3.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结构
        3.3.2 老年人满足不同需要的时间分配
        3.3.3 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享有状况及其政策影响
        3.3.4 不同老年群体的需要满足特点与政策供给
    3.4 小结
4 老年人主观时间利用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抽样及样本构成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主观评价
        4.2.2 老年人时间体验的性别差异
        4.2.3 老年人的日常时间结构与需要满足类型
        4.2.4 老年人时间利用的环境建构
    4.3 讨论
        4.3.1 主观时间利用视角下老年人的需要满足与政策供给
        4.3.2 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福利供给主体及其效能
        4.3.3 老龄社会的代际权力分配与政策短板
        4.3.4 性别平等视角下的政策设计偏差
    4.4 小结
5 基于需要的老年福利政策思考
    5.1 实现福利供给精准化
        5.1.1 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要
        5.1.2 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要
        5.1.3 增强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5.2 加强家庭功能和社区福利建设
        5.2.1 强化家庭的基础性地位
        5.2.2 加快社区福利建设
    5.3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5.3.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5.3.2 推动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参与
        5.3.3 发挥市场的补充性作用
    5.4 提高福利治理水平
        5.4.1 消除福利供给碎片化
        5.4.2 推进跨学科协同治理
        5.4.3 发展“互联网+”与智慧养老服务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1.1 老年人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分布不均衡
        6.1.2 不同老年群体满足各类需要的时间利用具有差异
        6.1.3 老年福利政策供给存在短板
        6.1.4 老年人的多重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6.3.1 整合多种方法
        6.3.2 扩充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1.4 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1.1.5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适老化设计
        1.3.2 养老机构
        1.3.3 机构养老
        1.3.4 养老模式与养老方式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界定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结构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国内外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1 发达国家和地区老年公寓发展概况
        2.1.1 美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
        2.1.2 荷兰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2.1.3 日本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2.2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2.1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背景
        2.2.2 老年公寓类型的划分
        2.2.3 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2.3 我国东部及沿海城市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3.1 北京——泰颐春养老中心
        2.3.2 上海——银康老年公寓
        2.3.3 广东——乐善居颐养院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西安地区老年公寓调研与分析
    3.1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建筑适老化需求特征
        3.1.1 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3.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3.1.3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3.1.4 老年人行为特征
    3.2 西安市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概述
        3.2.1 西安市地区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3.2.2 西安市地区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3.3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建筑空间环境调查研究分析
        3.3.1 西安市三桥老年公寓
        3.3.2 西安市灞桥区东林老年公寓
        3.3.3 西安市未央区长乐宫老年公寓
        3.3.4 西安市雁塔区三春晖老年公寓
    3.4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设施需求与分析
        3.4.1 西安地区老年人居住意愿调查
        3.4.2 西安地区老年人对居住空间设施的需求
    3.5 西安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调研总结
        3.5.1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3.5.2 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3.5.3 适老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方法
    4.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4.1.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目的
        4.1.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原则
    4.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与内容
        4.2.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
        4.2.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内容
    4.3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与布局设计
        4.3.1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
        4.3.2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布局
    4.4 老人居室套型类型及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设计
        4.4.1 老人居室空间单元平面改造设计
        4.4.2 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改造细节设计
    4.5 老年公寓居住区公共空间老化改造设计
        4.5.1 公共活动空间
        4.5.2 公共服务空间
        4.5.3 交通空间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实践运用
    5.1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项目分析
        5.1.1 区位分析及项目概况
        5.1.2 交通状况
        5.1.3 周边服务设施
    5.2 项目改造框架及内容
        5.2.1 改造内容
        5.2.2 项目改造框架
    5.3 项目改造设计策略
        5.3.1 居住空间单元设计策略
        5.3.2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5.3.3 公寓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5.4 项目改造实施方案
        5.4.1 改造范围
        5.4.2 居住空间单元环境适老化改造
        5.4.3 室内单元功能空间改造
        5.4.4 室外公共空间改造
        5.4.5 老年康复中心改造
    5.5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养老设施内老年人居住状况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的时间维度考察:特征、过程与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累积性影响研究现状
        1.2.2 园区开发社会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与本文的概念框架
    2.1 社会影响与社会影响评价理论
        2.1.1 社会影响相关理论
        2.1.2 社会影响评价理论
    2.2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累积性影响
        2.2.1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2.2 累积性影响理论
    2.3 社区理论与社区研究
    2.4 本文的概念框架
        2.4.1 本文所指园区的含义
        2.4.2 本文所指社区的含义
        2.4.3 本文累积性社会影响(CSI)的含义
        2.4.4 本文概念框架的建立
3 研究方案
    3.1 时间维度视角下研究样本选取
        3.1.1 选取原则
        3.1.2 园区样本的选取
        3.1.3 社区样本的选取
    3.2 研究数据的获取方法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解释结构模型(ISM)适用性分析
        3.3.2 CSI过程的ISM构建过程
        3.3.3 ISM对受访样本的要求
4 累积性社会影响特征分析
    4.1 安置社区无结构观察:与对照社区比较
        4.1.1 安置社区观察情况
        4.1.2 对照社区观察情况
        4.1.3 对比分析
    4.2 累积性社会影响特征表现
        4.2.1 半结构观察与访谈提纲设计
        4.2.2 观察与访谈过程
        4.2.3 结论:累积性社会影响特征表现
    4.3 特征的形成因素分析
        4.3.1 分析思路
        4.3.2 形成因素识别
        4.3.3 形成因素归纳
    4.4 本章小结
5 安置社区累积性社会影响传递过程
    5.1 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构建
        5.1.1 构建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
        5.1.2 确定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
        5.1.3 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5.1.4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图
    5.2 影响因素的传递过程分析
        5.2.1 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传递链
        5.2.2 外来人口的影响因素传递链
        5.2.3 移民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传递链
        5.2.4 物业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传递链
        5.2.5 社区环境的影响因素传递链
    5.3 安置社区累积性社会影响传递过程验证
        5.3.1 同一城市不同园区安置社区验证
        5.3.2 不同城市园区安置社区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安置社区累积性社会影响传递规律
    6.1 可持续生计理论
        6.1.1 生计资本
        6.1.2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
    6.2 安置社区累积性社会影响规律分析
    6.3 基于规律的差异现象解释
        6.3.1 同一园区内不同安置社区的差异
        6.3.2 不同园区内安置社区的差异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应用前景与启示
    7.3 研究创新点及贡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长期护理保险是破解老年护理难题的关键
        1.1.2 未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1.1.3 我国正在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1.1.4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居民参与
    1.2 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
        2.1.1 行为理论与模型
        2.1.2 相关风险理论
        2.1.3 信任理论与模型
    2.2 文献综述
        2.2.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2.2.2 居民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3.1.1 扎根理论
        3.1.2 资料收集
    3.2 居民参保意愿的驱动因素提取
        3.2.1 从原始资料到概念范畴化的过程
        3.2.2 从概念范畴化上升到主范畴化的过程
        3.2.3 从主范畴抽象为核心范畴的过程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3.1 综合理论模型构建
        3.3.2 基于“认知–情境–意愿”框架的驱动机理阐释
        3.3.3 研究假设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实证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的选取
        4.1.1 统计调查研究方法
        4.1.2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4.2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1 量表开发的步骤与原则
        4.2.2 初始题项的生成与修正
        4.2.3 试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4.2.4 初始量表修订与正式量表形成
    4.3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4.3.1 数据收集过程
        4.3.2 样本特征分析
    4.4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1 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4.4.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分析
    5.1 异质性居民参保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5.1.1 基于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异质性的分析
        5.1.2 基于居民健康状况维度异质性的分析
    5.2 居民参保意愿及其驱动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参保意愿变量的描述分析
        5.2.2 居民心理认知变量的描述分析
        5.2.3 外部情境变量的描述分析
    5.3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因素的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5.3.1 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
        5.3.2 居民心理认知对参保意愿的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5.3.3 居民心理认知对参保意愿的间接驱动效应分析
    5.4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及假设检验
        5.4.1 变量处理与相关性检验
        5.4.2 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分析
        5.4.3 调节效应图的绘制
    5.5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质性研究结论
        6.1.2 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量化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建议
        6.2.2 保险机构层面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测算情况
    附录 B 基于静态失能率测算的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情况
    附录 C 基于动态失能率测算的我国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情况
    附录 D 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初始调查问卷
    附录 E 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正式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人口老龄化指标及理论阐释
        1.3.1 人口老龄化指标
        1.3.2 人口老龄化理论
        1.3.3 相关数据说明
第2章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
    2.1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2.1.1 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与规模双增长态势
        2.1.2 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倒置
        2.1.3 地区老龄化存在较大差异且呈现西北到东南空间格局
        2.1.4 就业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2.1.5 特殊老年人群体持续扩大
        2.1.6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位置
    2.2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原因
        2.2.1 生育率的长期低迷加速老龄化进程
        2.2.2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
        2.2.3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2.2.4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改变了就业人口年龄结构
        2.2.5 人口增长转变与社会经济短板衍生了特殊老年人群体
    2.3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问题
        2.3.1 未富先老问题突出
        2.3.2 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2.3.3 阻碍各地区共同繁荣
        2.3.4 老年人就业压力增大
        2.3.5 特殊老年人群体生活照护和医疗保障困难
    2.4 吉林省现行人口老龄化对策
        2.4.1 加强老龄事业的组织领导
        2.4.2 出台老龄事业政策法规文件
        2.4.3 不断加大老龄工作的投入力度
        2.4.4 开展各种爱老敬老活动
    2.5 吉林省现行人口老龄化对策面临的问题
        2.5.1 老龄部门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2.5.2 现有涉老政策体系难以适应老龄化现状
        2.5.3 老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5.4 对人口老龄化宣传力度不够
第3章 国外人口老龄化对策
    3.1 国外人口老龄化对策
        3.1.1 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策
        3.1.2 英国人口老龄化对策
        3.1.3 韩国人口老龄化对策
        3.1.4 美国人口老龄化对策
    3.2 国外人口老龄化对策的经验和启示
        3.2.1 建立了严密的涉老政策法规体系
        3.2.2 注重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3.2.3 政府投入和引进社会力量相结合
第4章 吉林省下一步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宣传践行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观念
    4.2 十四五时期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破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统一
    4.3 健全城乡、地方养老资源合理调配机制
    4.4 保障老年人口就业和自我发展能力
    4.5 强化对特殊老年人群体的保障力度
        4.5.1 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
        4.5.2 提高医养结合力度
    4.6 构建全方位的老龄事业政府工作机制
    4.7 巩固提升家庭、社区、社会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4.7.1 重新激活家庭养老功能
        4.7.2 发挥社区养老作用
        4.7.3 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程度
    4.8 持续聚焦“养老+”产业发展
        4.8.1 大力升级老年人用品产业
        4.8.2 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
        4.8.3 积极培植智慧养老新业态
    4.9 建立一揽子涉老政策法规网络
        4.9.1 完善养老保险激励、统筹机制
        4.9.2 加强慢病和大病的医疗保障
        4.9.3 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10)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快速发展
        1.1.2 政府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1.3 老龄化对街区内人居环境提出新要求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老龄化
        1.2.2 老龄化社区
        1.2.3 历史文化街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础研究分析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与政策
        2.1.1 保护变革模式
        2.1.2 保护变革政策
    2.2 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2.2.1 文化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3 本章小结
3.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3.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街区内老年人基本特征
        3.2.1 生理特征
        3.2.2 心理特征
        3.2.3 社会特征
        3.2.4 行为特征
    3.3 老年人对街区的需求
        3.3.1 安全舒适需求
        3.3.2 无障碍需求
        3.3.3 公共空间需求
        3.3.4 精神文化需求
    3.4 街区的不足
        3.4.1 商业业态老化
        3.4.2 基础设施缺失
        3.4.3 违法乱建严重
    3.5 本章小结
4 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应用
    4.1 居民对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满意度评价指标建立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集的架构
        4.1.3 确立权重指标
        4.1.4 满意度模糊评价计算
    4.2 基于满意度的老年人社区养老需求调查分析
        4.2.1 室内物理空间
        4.2.2 建筑的功能布局
        4.2.3 社区的景观及公共空间
        4.2.4 社区周边配套设施
    4.3 老龄化背景下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措施
        4.3.1 符合原真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4.3.2 提升老年人居住质量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4.4 老龄化背景下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案
        4.4.1 基地分析
        4.4.2 设施设计
        4.4.3 入口更新设计
        4.4.4 老旧建筑改造更新设计
        4.4.5 街区立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附录A
附录B
毕业设计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冲击研究[D]. 张鸿琴. 山西财经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D]. 李翠妮. 西北大学, 2021(12)
  • [4]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D]. 费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老年人需要满足与福利政策 ——基于时间利用的分析[D]. 周慧. 山东大学, 2020(04)
  • [6]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D]. 吴朝亮. 长安大学, 2020(06)
  • [7]园区开发累积性社会影响的时间维度考察:特征、过程与规律[D]. 王艳. 东南大学, 2020(01)
  • [8]长期护理保险居民参保意愿驱动机理研究[D]. 孙兆辉. 天津大学, 2020(12)
  • [9]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的研究[D]. 赵玉臻.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老龄化背景下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以润州区大龙王巷为例[D]. 刘天琦. 江苏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