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一、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秀慧[1](2021)在《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LC-MS研究补充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适应环境四天的32只体重190±10g的7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进行分组,分成4组。为对照组(Control组,C组)、运动组(Exercise组,E组)、药物补充组(Medicine组,M组)、药物补充加运动组(Exercise and Medicine组,EM组)。M、EM两组灌胃虾青素,剂量为25mg/kg/d,C、E两组以同样的量灌胃大豆油。分组后当天进行大鼠适应性运动训练,在分组后第20天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测试大鼠的运动能力,得到大鼠75%VO2max对应的速度结合Bedford的文章建议定速度为21m/min。第29天E组与EM组大鼠均做一次急性大强度运动。速度24m/min,坡度-16°,每组5min,间隔1min,运动8组。在跑台运动后即刻采集大鼠心肌,样品处理后进行LC-MS检测。采用xcms、SIMCA-P、Excel2016、Origin等程序与软件处理与分析所得的图像和数据,并使用Met-PA及KEGG数据库分析并筛选代谢通路及靶向代谢物。结果:以VIP>1,p<0.05,FC>1.5或<0.67为标准筛选,发现(1)E/C组心肌有正负离子32种差异代谢物,共同参与了26条代谢通路,其中有6条为急性大强度运动作用的潜在靶向通路,分别为果糖与甘露糖代谢、亚油酸代谢、嘧啶代谢、烟酸与烟酰胺代谢、精氨酸代谢、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有12种潜在代谢标志物,1-硬脂酰-2-油酰基卵磷脂(1-Stearoyl-2-oleoyl-sn-glycerol 3-phosphocholine,SOPC)、胸腺嘧啶、胞苷-磷酸N-乙酰神经氨酸、胸苷、尿嘧啶(p<0.01)、L-天冬氨酸、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L-精氨酸、D-甘露糖1-磷酸、亚油酸、D-甘露糖(p<0.05)水平显着上升,烟酰胺(p<0.05)水平显着下降;(2)M/C组有正负离子共39种差异代谢物,共同参与了14条代谢通路,其中有6条为虾青素作用的潜在靶向通路,为磷酸戊糖途径、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半乳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果糖与甘露糖代谢,有16种潜在代谢差异物,6-磷酸-D-葡萄糖酸盐、D-甘露糖6-磷酸、D-乳糖、D-核糖5-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D-葡萄糖6-磷酸、蔗糖、肌醇半乳糖苷、α-D-半乳糖1-磷酸、α-D-葡萄糖、D-赤藓糖4-磷酸、D-甘露糖、D-核酮糖5-磷酸、β-D-果糖6-磷酸(p<0.01)、水苏糖、D-甘露糖1-磷酸(p<0.05)水平显着上升;(3)EM/E组心肌正负离子有15种差异代谢物,共同参与了9条代谢通路,其中有3条为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机体作用的潜在靶向通路,为谷胱甘肽代谢、亚油酸代谢、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有6种潜在代谢标志物S-腺苷蛋氨酸(p<0.05)水平显着上升、3-磷酸丝氨酸、SOPC、谷胱甘肽(p<0.01)、亚油酸、5-L-谷氨酰-L-丙氨酸(p<0.05)水平显着下降。结论:(1)急性大强度运动会引起大鼠心肌脂代谢、糖代谢紊乱,机体代偿性增强氨基酸代谢保护心肌。(2)补充虾青素可使安静机体心肌糖代谢更活跃,脂类物质代谢无明显改变,心肌能量供应更充足。(3)补充虾青素可改善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脂代谢,为机体提供所需能量,同时促进氨基酸代谢,保护心肌。

柴晶美[2](2021)在《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体内、外实验,利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方法,主要从氧化应激、凋亡、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等方面证实二参颗粒的作用机制。探讨二参颗粒靶向调节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机制,为二参颗粒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各药材含量测定方法、《香港药典》各药材液相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二参颗粒进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实验,同时利用标准对照品确认有效成分的特征峰。再利用网络药理学通过TCMSP平台探索二参颗粒有效化学成分,在Genen Card数据库中搜索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相关基因,构建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PPI网络图;借助DAVID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利用Schrodinger Maestro软件和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预测核心靶点。2.采用氯化钴建立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LDH,CK含量,SOD、MDA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含量和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内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cl-2/Bax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Ⅴ活性,应用Cytation5检测ATP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胞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内PGC-1α、PPARα、SIRT1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法检测SIRT1、PPARα、PGC-1α基因表达水平。4.通过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形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检测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采用HE染色检测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Masson染色检测法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PGC-1α、PPARα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采用《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对10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计算,相似度达0.997以上,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成分稳定。网络药理学结果,共筛选出221个化合物与264个靶点蛋白参与网络构建,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涉及960个GO条目,涉及KEGG信号通路共726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化学成分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推断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可能是二参颗粒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核心潜在靶点。2.二参颗粒能有效降低细胞LDH、MDA、CK水平(P<0.05),升高SOD水平(P<0.01或P<0.001),明显降低胞内ROS含量(P<0.01或P<0.001),减少凋亡细胞的表达(P<0.01或P<0.001),下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的表达,增加Bcl-2/Bax的表达(P<0.01或P<0.001)。3.二参颗粒能有效增加线粒ComplexⅠ、Ⅱ、Ⅲ、Ⅴ活性(P<0.05),增加ATP含量(P<0.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增加心肌细胞中目的蛋白PGC-1α、PPARα的表达(P<0.01或P<0.001),增加心肌细胞中目的基因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5、P<0.01或P<0.001)。4.二参颗粒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心肌细胞脂肪变性,心肌纤维水肿,着色变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点状浸润,多处心肌纤维溶解出现增生的结缔组织;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可见心肌细胞脂肪变性,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点状浸润,多处心肌纤维溶解出现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剂量组心肌纤维分解清晰,染色均匀,少量水肿和淋巴细胞。高剂量组组织染色均匀,心肌纤维形态结构分界清晰,间质未见明显异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组织局部可见胶原纤维增加,心肌纤维形态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多、增粗,心肌纤维化明显。通过不同剂量二参颗粒干预后,二参颗粒低剂量组肌仍可见胶原纤维增多、增粗,心肌纤维化明显。二参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仅见轻度胶原纤维增生,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二参颗粒能明显增加目的蛋白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1或P<0.001),增加目的基因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1.初步明确了二参颗粒可以抑制Co Cl2诱导的心肌细胞ROS水平,从而达到降低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2.二参颗粒通过促进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促进ATP的合成,从而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汪煜[3](2021)在《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既往研究发现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如吗啡)具有诱导心肌组织缺氧耐受的作用,这一效应与激动δ、κ受体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急诊PCI中,为了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剧烈胸痛所致心肌耗氧增加、并稳定呼吸,常皮下注射吗啡来镇静止痛。然而,吗啡存在心脏骤停、循环抑制、癫痫发作、呼吸抑制、昏迷及死亡等多种严重不良反应。此外,多项研究发现吗啡与P2Y12抑制剂联合应用时,P2Y12抑制剂血药浓度和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降低,影响医师对术中抗凝药物使用的判断,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治疗。因此,研发并合成无干扰抗血小板治疗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成为目前迫切的需求。羟考酮是一种含有三个苯环的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发现羟考酮与吗啡相比,小剂量即能发挥优于吗啡的镇痛效果,且未有干扰P2Y12抑制剂作用的相关报道。多项研究表明其在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吗啡。因此,急诊PCI中羟考酮是否能作为除吗啡外的另一种选择值得研究。本研究以此为立题依据,旨在探讨羟考酮是否通过调节SIRT3/SOD2/NF-κB通路来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推测其介导心脏保护效应的相关信号通路,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e operation group,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I组)、羟考酮后处理组(Oxycodone post-treatment group,O组)、吗啡后处理组(Morphine post-treatment group,M组)和羟考酮+κ受体阻断剂后处理组(Oxycodone+kappa receptor antagonist post-treatment,K组)。通过在活体大鼠内阻断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45 min,并于再灌注前5 min通过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后,再通左前降支180 min以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完成上述过程后,经大鼠腹主动脉抽取动脉血离心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摘除大鼠心脏,分离左心室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心肌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和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蛋白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心肌细胞TLR4、磷酸化p65和心肌细胞线粒体SIRT3蛋白水平。结果: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出现心脏间叶组织断裂,并伴有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聚集,可见部分心肌细胞胞质出现透亮或皱缩。而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脏间叶组织未见明显断裂,心肌细胞胞质无明显透亮或皱缩。此外,血清c Tn I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肌组织损伤有所减轻(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心肌细胞TLR4、p65表达水平下降,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表达水平上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非假手术组比较,羟考酮后处理组TLR4和磷酸化p65的表达水平下降,SIRT3的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羟考酮比吗啡能更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涉及激动κ受体来调节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并抑制炎性因子释放。

杨欣宇[4](2021)在《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抗肿瘤药的不断涌现以及精准疗法的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然而,有研究显示,在带瘤生存者当中,约有1/3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可作为单一疗法或部分疗法联合应用。在既往的临床试验中,与用奥法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依鲁替尼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依鲁替尼相对于其他常规化疗显示出较小的毒性,但仍有证据表明,依鲁替尼可以增加出血风险以及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据报道,接受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11%。因此,临床应用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面临巨大挑战。稳心颗粒(WXKL)是我国第一个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精、三七、甘松和琥珀。多项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对改善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稳心颗粒在改善p波离散度和维持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方面似乎更有效,且可以降低室性早搏综合征(VPCs)的发生率,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然而,其深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索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以及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食道Burst刺激,观察依鲁替尼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房功能的指标;病理组织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房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IonOptix系统检测细胞内Ca2+释放,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细胞钙火花、钙瞬变和线粒体活性氧簇生成的变化。2.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主要使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胞的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地分离和纯化,再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然后通过质谱技术及相关数据信息处理,对凝胶上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与鉴定,进而观察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的蛋白质组变化。3.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XO和TGF-□作为对象,研究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通过食道Burst刺激验证夹竹桃麻素通过减少心房肌细胞Ca2+释放以及抑制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氧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ox-CaMKⅡ)和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Ser286)的表达,从而减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采用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在稳心颗粒调控的房颤的相关通路和靶标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对活性氧(ROS)进行去水、加氢、计算电荷,然后运用AutoDock Vina对其进行分子对接。5.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心房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肌差异蛋白的变化。结合分子靶点预测,筛选出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共有靶标蛋白,然后对共有靶标进行富集分析。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选取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Ⅱ、p-CaMKII(Thr-286)和p-RyR2(Ser2814)作为对象,验证稳心颗粒对房颤小鼠心房肌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食道Burst刺激心电图显示,模型组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各项指标显示,模型组心房左右径较长,心房面积较大,E峰/A峰降低。光镜下模型组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少量胶原纤维。透射镜下观察到房颤引起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肌小节和肌质网少、线粒体肿胀及糖原沉积,闰盘分离。使用电生理相关技术检测,模型组的钙瞬变幅度明显增加,衰减时间延长。模型组的心房肌细胞内钙火花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通过对线粒体ROS的检测,模型组心房肌细胞内线粒体ROS的产生是逐渐增加的,而DTT组的线粒体ROS产生的趋势减少。2.iTRAQ蛋白质组技术进行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后差异蛋白的鉴定及筛选。通过对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现目前心律失常研究领域作为生物标记物的蛋白,如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chain 1,Deoxyguanosine kinase,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1 beta subcomplex subunit 1 Biliverdin reductase B(Flavin reductase(NADPH))等。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ROS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依鲁替尼治疗小鼠通过氧化应激增加ox-CaMK Ⅱ,p-CaMKⅡ(Ser286),p-RyR2(Ser2814)和TGF-β的表达而引起钙超载和心房纤维化。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能够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 Ⅱ和p-CaMKⅡ(Ser286)的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进而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4.预测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靶点,对“活性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得到64个关键靶点,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结果表明,Cat、IL-6、MAPK14、Casp3等是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观察稳心颗粒的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最佳嵌合结构。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5.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稳心颗粒治疗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差异蛋白,筛选出336关键靶点,然后通过聚类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预测的分子靶点进行分析,筛选出25个共有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房颤的形成,明确关键靶点间的相互作用。6.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选择氧化应激信号通路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深入研究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X2、NOX4、p22-phox、XO、ox-CaMK II、p-CaMKⅡ(Thr-286)和 p-RyR2(Ser2814)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相关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发展。结论1.依鲁替尼通过激活NOX以增加ROS,导致ox-CaMKⅡ中的蛋氨酸281/282氧化,从而增加RyR2上的丝氨酸2814,导致舒张期Ca2+泄漏增强,从而促进小鼠心房肌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夹竹桃麻素是一种NOX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相关蛋白ox-CaMKⅡ和p-CaMKⅡ(Ser286)的蛋白表达,减轻了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心房重构。2.分子预测结合蛋白质组学筛选出25个靶点蛋白,这些标志物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和钙循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稳心颗粒能够通过调控这些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改善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从信号与物质、结构变化的内在关系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李庆菊[5](2021)在《基于SIRT1-NLRP3信号轴探究丹酚酸B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IB)能够调控心肌缺血期间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本研究以SIRT1为重点,探讨SalB调控心肌缺血期间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可能机制。同时,探讨SalB能否通过调控SIRT1-AMPK-PGC-1α信号途径介导心肌缺血期间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SalB-L组(SalB:8 mg/kg)、SalB-H组(SalB:32 mg/kg)及 SalB-H+EX 组(SalB-H+EX527:5 mg/kg)。Model组及给药组均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制备心肌缺血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其中SalB-L组、SalB-H组分别在术前1 h及术后12 h尾静脉注射8 mg/kg以及32 mg/kg丹酚酸B,SalB-H+EX组在手术前三天腹腔注射5 mg/kg/d的EX527,随后丹酚酸B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同SalB-H组。Sham组及Model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通过PowerLab检测心电图ST段波动。LAD结扎24 h后,麻醉大鼠,解剖收集腹主动脉血及心脏。比色法及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MB和cTnI)和炎症因子IL-1β的含量,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及TUNEL染色测定心肌组织病变及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和H9c2细胞中NLRP3和SIRT1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2.细胞实验一氧化应激诱导H9c2细胞损伤体外复制H9c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 33258染色测定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上清液LDH及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DCFH-DA和JC-1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Western blot分析NLRP3和SIRT1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3.细胞实验—缺氧诱导H9c2细胞损伤采用物理缺氧体外复制心肌缺血模型。MTT测定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LDH及炎症因子IL-1β的释放水平,DCFH-DA及JC-1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及RT-PCR分析NLRP3和SIRT1相关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1.动物实验SalB能够显着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主要体现在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MB和cTnI)的表达,同时减轻心肌结构异常和心肌细胞凋亡(P<0.01)。此外,SalB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含量(P<0.01)及心脏组织中NLRP3、ASC及Caspase-1蛋白与基因的表达(P<0.05;P<0.01)。与Model组相比,SalB-L组和SalB-H组心脏组织中SIRT1、p-AMPK/AMPK及PGC-1α蛋白与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P<0.01)。上述丹酚酸B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均被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所阻断。2.细胞实验—氧化应激诱导H9c2细胞损伤MTT筛选H2O2造模最适浓度及SalB最大无毒浓度。最终选择600 μM的H202作为造模浓度,SalB低中高剂量分别为5、10、20 μM。与模型组比较,SalB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细胞存活率,减轻细胞凋亡(P<0.01)。同时不同剂量SalB可以明显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LDH释放量的增加(P<0.05;P<0.01)。JC-1及DCFH-DA探针显示,SalB能够显着减轻H202诱导的细胞内ROS的增加(P<0.01)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此外,丹酚酸B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蛋白(NLRP3、Caspase-1以及ASC)表达和IL-1β的释放以及促进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EX527阻断SalB对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抑制作用及对SIRT1、p-AMPK/AMPK和PGC-1α的表达的促进作用。3.细胞实验—缺氧诱导H9c2细胞损伤MTT结果表明,随着缺氧造模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其中缺氧造模4 h最接近细胞半数存活量,后续采用缺氧4 h作为缺氧造模时间。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LDH的释放(P<0.01)。与氧化应激模型结果一致,丹酚酸B减少细胞内活性氧释放以及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1)。此外,丹酚酸B下调NLRP3、Caspase-1以及ASC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1β释放量(P<0.05;P<0.01),同时促进SIRT1相关的SIRT1、p-AMPK/AMPK及PGC-1α蛋白的表达(P<0.05;P<0.01)。同体内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及体外氧化应激模型结果相一致,SIRT1抑制剂EX527阻断丹酚酸B在缺氧期间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和促进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研究结论:1.SalB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2.SalB可以通过抗氧化、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激活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和线粒体生物发生,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和缺氧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段晨阳[6](2020)在《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线粒体作为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缺血缺氧后较早发生损害的细胞器之一。以往针对线粒体的治疗措施主要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后的效应为靶点,缺乏针对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防治措施,治疗效果有限。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失衡如线粒体过度分裂、融合受损、自噬和代谢紊乱等关键环节异常与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Drp1作为经典线粒体动力蛋白,主要影响了线粒体质量调节中的线粒体分裂过程。以往研究认为Drp1只有在内质网和线粒体接触(ER-Mito接触)引起线粒体预收缩后才会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但招募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并且正常情况下转位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的Drp1仅占总Drp1含量的6%,还有大量Drp1存在于胞浆中。那么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具有哪些功能?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是否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对于ER-Mito接触形成及线粒体预收缩是否有调控作用?对除了线粒体分裂的其他线粒体质量调控环节比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代谢等是否也有影响呢?此外,目前研究认为Drp1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后主要是通过其GTPase活性切割线粒体膜介导分裂的,但是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近年来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现Drp1参与了线粒体和细胞功能调节,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线粒体mPTP通道过度开放是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细胞坏死等发生的先决条件,而ROS大量堆积可能是引起上述线粒体和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那么缺血缺氧后线粒体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是否对线粒体外膜mPTP通道开放和ROS的产生及清除也有影响?为此,本研究利用整体失血性休克和细胞糖氧剥夺方法复制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模型。首先我们了解了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其次我们探究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重点研究了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以及线粒体Drp 1对mPTP和ROS等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观察了使用Drp 1抑制剂Mdivi-1或者Drp 1敲除干预等措施对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从维持线粒体质量平衡角度调整急性缺血缺氧损伤临床救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0.5h、1h、2h、3h、4h)血管组织、肠组织、心肌组织及其对应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ATP产生、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以了解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线粒体动力蛋白表达、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损伤后血管和肠组织Drp1修饰变化。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Drp1干扰/过表达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对正常情况下和缺氧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明确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2)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和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ER-Mito接触情况;观察干预细胞质Drp1对ER-Mito接触和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Shroom4复合体对肌动蛋白束化、ER-Mito接触以及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以阐明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启动ER-Mito接触形成的机制。(3)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不同时相点Calnexin、Fundc1表达及分布情况;观察干预内质网蛋白Calnexin对缺氧早期Drp1和Fundc1的线粒体转位、线粒体预收缩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以了解细胞质Drp1在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1环的招募作用下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4)Drp1介导线粒体自噬对破损线粒体的清除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Drp1干扰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模型,基因组学分析生理和缺血损伤情况下Drp1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观察干预Drp1对缺血缺氧后线粒体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对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Clec16a-Parkin途径介导线粒体自噬的机制。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mPTP通道开放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开放情况;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结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观察干预mPTP结构蛋白HK2表达活性对缺氧后mPTP开放的影响;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LRRK2结合对HK2活性、分布和mPTP开放的影响,以阐明线粒体Drp1对缺血缺氧损伤mPTP过度开放的调控机制。(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ROS堆积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机体能量代谢变化;代谢组学检测干预Drp1对缺血损伤后线粒体代谢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介导谷胱甘肽代谢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影响线粒体代谢参与ROS生成和清除的潜在调控通路。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以及Drp1敲除干预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后(1)血管反应性、血管管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张力以及动态血压维持情况;(2)肝肾血流灌注、肝功、肾功、心输出量、心损和心肌细胞收缩力;(3)肠上皮紧密连接情况、肠道菌群组成及肠屏障功能;(4)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 max)、血气指标(Lac、HCO3-、BE、pH等)以及72h存活情况,以阐明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1.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时间、变化程度和变化形式存在差异。血管组织变化起始于缺血缺氧后1h并逐渐加剧。肠组织在缺血缺氧后0.5h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后续并没有进一步加重。心脏组织变化不如血管和肠组织明显,缺血缺氧后2h才有稍许增加,并且不同于血管和肠组织线粒体缺血缺氧后表现为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碎片化线粒体数量增多,缺血缺氧损伤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肌线粒体排布紊乱和内部嵴结构的破坏。2.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功能均发生明显变化,且缺血缺氧损伤后相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变化均晚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1)缺血缺氧损伤1h后Drp1发生从细胞质到线粒体转位,且其时相变化规律与线粒体碎片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Drp1线粒体转位在缺血缺氧早期线粒体过度分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转位到线粒体上的Drp1主要富集在线粒体预收缩位点,对于线粒体分裂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缺血损伤后Drp1的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修饰明显增高,泛素化修饰轻度减低。缺血缺氧损伤后活跃的Drp1修饰变化对于线粒体质量调控具有重要意义。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碎片化的发生是由于Drp1线粒体转位后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导致的。干扰Drp1后线粒体Drp1减少的同时伴随线粒体碎片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过表达Drp1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线粒体数量的增加。上述结果明确了 Drp1线粒体转位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决定作用。(2)缺血缺氧损伤初期Drp1发生大量线粒体转位之前,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激活细胞骨架调节蛋白Shroom4并与之结合形成Drp1-Shroom4复合体。Drp1-Shroom4复合体如“卡扣”一样将内质网周围散乱分布的F-肌动蛋白束化,增强了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牵引力和有效接触面积。随后内质网在束化F-肌动蛋白锚定端INF2的牵引下,缠绕在线粒体周围,形成ER-Mito接触并进一步引起线粒体预收缩。(3)缺血缺氧损伤ER-Mito接触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后,内质网Calnexin会迁移到ER-Mito接触位点并与细胞质中Fundcl结合形成功能环,加速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轨迹向ER-Mito接触位点的线粒体转位过程。(4)缺血缺氧损伤后活化Drp1可上调线粒体Clec16a表达,一方面抑制了 Parkin的线粒体募集,导致线粒体碎片形成自噬小体受阻;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自噬小体向自噬溶酶体的转变,促进了缺血缺氧损伤后的自噬流过程。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晚期,线粒体收缩位点大量富集的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还会通过结合mPTP结构蛋白BAX,识别线粒体收缩位点附近的mPTP通道。然后通过招募线粒体LRRK2到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形成Drp1-LRRK2复合体引起mPTP通道结构蛋白HK2失活及其线粒体分离,破坏mPTP通道结构,导致mPTP通道过度开放,线粒体CytC释放增多,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功能。(2)缺血缺氧后活化Drp1会造成ROS的过度堆积,进而破坏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其潜在发生机制包括:(a)活化Drp1通过抑制辅酶Q的生物合成破坏线粒体呼吸链,导致线粒体ROS生成增加;(b)活化Drp1抑制线粒体谷氨酸-谷胱甘肽代谢,导致ROS清除减少;(c)活化Drp1通过阻断神经递质途径(包括酪氨酸-多巴胺代谢和维生素E相关通路)进一步降低ROS清除率。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合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反应性及其收缩张力。干预Drp1可以很好地维持缺血缺氧损伤后的动态血压。2.干预Drp1可以改善缺血损伤后肝肾血流灌注和肝肾功能,对于缺血损伤后心肌细胞收缩力也有一定的影响。3.Drp1敲除干预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组成、恢复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损伤后的肠屏障功能。4.干预Drp1介导的线粒体质量失衡可以很好地改善缺血缺氧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存活情况。[结论]1.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Drp1的过度激活(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和“大量细胞质Drp1的线粒体转位”是急性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形态数量和功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缺血缺氧后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具体表现为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增强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牵引力,启动大量ER-Mito接触并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为后续细胞质Drp1转位到线粒体收缩位点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奠定了结构基础。3.缺血缺氧后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是由于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l功能环大量形成,促进了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向ER-Mito接触位点的大量迁移。4.缺血缺氧晚期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会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线粒体Drp1一方面在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通过识别并破坏线粒体mPTP通道结构引起mPTP过度开放,CytC释放增加;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多种线粒体代谢途径影响ROS的清除和生成,导致ROS过度堆积,最终加重了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和细胞功能损伤。5.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或者Drp1敲除干预可以保护血管收缩张力、改善肝肾血流灌注以及肠屏障功能,弥补了常规林格液体复苏“虽然可以快速扩容但难以长时间维持血压”的缺陷,对于延长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段佳林[7](2020)在《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法进行血管再通,但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使中国患者受益率只有2.4%。超时间窗溶栓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有可能引起再灌注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缺血中心区细胞已坏死无法逆转,但周边脑区即缺血半暗带细胞还可以挽回,因此,保护缺血半暗带组织和细胞,阻止脑损伤进一步发展,对于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太白楤木特产于我国“三大药山”之一的太白山区,其主要成分太白楤木总皂苷(Saponins from Aralia taibaiensis,sAT),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凋亡等生物学作用,但其对CI/RI的防治作用尚不明确,同时,其脑保护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也未见报道。目的:1.揭示sAT对抗CI/RI的药理学作用,尤其对CI/RI关键环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障碍)的作用;2.阐明sAT对抗CI/RI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sAT对抗CI/RI的可能药效物质,为开发和利用sAT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体内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体外采用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fion,OGD/R)模型,验证sAT的脑保护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可能作用的通路和靶点以寻找sAT的潜在作用机制。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AMP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又称Akt)、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因子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和叉头框蛋白O 3a(Forkhead box protein O 3a,FOXO3a)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和磷酸化水平,以及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i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激动剂或抑制剂证明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通过采用siRNA干扰技术证明sAT通过Apelin 13调控AMPK/Akt。明确sAT对P38 MAPK、ATF4和HIF-1α的作用后,采用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anisomycin)和抑制剂(SB203580),或者siRNA干扰HIF-1α或ATF4表达,观察对sAT促Apelin13表达能力和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明确sAT是否通过HIF-1α和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为明确sAT的药效物质基础,对sAT中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采用RT-PCR、荧光报告基因细胞筛选模型,测定不同单体成分对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s)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C/EBPβ)转录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siRNA干扰HIF-1α或P38 MAPK的特异性激活剂和抑制剂验证筛选出的皂苷单体的药效学作用及其是否分别通过影响HIF-1α和P38 MAPK/ATF4促进Apelin 13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在体内,MCAO/R引起脑梗死面积显着增加(46.6±2.86%vs 0,P<0.01)、脑组织含水量增加(85.13±1.36%vs 77.6±4.03%,P<0.01)、神经功能学评分升高(4.33±0.82 vs 0,P<0.01),而sAT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脑梗死面积(34.27±3.69%,26.97±2.15%,17.57±2.72%vs 46.6±2.86%,P<0.01)、减少脑组织含水量(81.97±1.36,79.9±2.29,77.97±2.46 vs 85.13±1.36,P<0.01)、改善脑神经功能障碍(3.5±1.05,2.67±1.03,1.0±0.89 vs 4.33±0.82,P<0.01),同时,能够抑制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在体外,OGD/R使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0.46±0.09 vs 1±0,P<0.01)、LDH释放增加(149.6±14.19 vs 39.63±8.89,P<0.01)、凋亡率增加、线粒体功能异常以及氧自由基水平增加,而sAT显着抑制细胞损伤,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ATP水平,改善线粒体膜电位稳态和功能。证实sAT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降低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关系密切。2.太白楤木中共收集31个皂苷单体,并根据结构预测到415个靶点,脑卒中筛选得到389个靶点,通过Venny分析二者交集筛选得到72个共同靶点。对72个共同靶点进行KEGG分析,获得248个生物过程,32个细胞组成,63个分子功能,对获得的10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sAT调节的细胞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通路、FoxO通路、Toll样受体、AMPK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AMPK、MAPK、HIF-1、Fox O等信号通路与上一章发现的抗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稳态具有密切关系,是本研究下一章关注的重点。3.sAT通过AMPK/Akt调控SIRT1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sAT能够促进AM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同时促进SIRT1蛋白表达,以及FOXO3a和PGC-1α去乙酰化和磷酸化。通过si RNA干扰SIRT1表达,证实sAT通过SIRT1调控FOXO3a和PGC-1α乙酰化水平从而影响其活性;采用siRNA干扰Akt表达,证实sAT通过Akt促进FOXO3a和PGC-1α磷酸化水平影响其活性,同时可通过Akt调控SIRT1表达,继而影响下游蛋白的表达。siRNA干扰和抑制剂实验证实sAT对AMPK和Akt的交互调节关系。最终证明sAT通过活化AMPK/Akt促进SIRT1表达,从而调控FOXO3a和PGC-1α活性抑制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4.sAT通过P38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与模型组比较,sAT各剂量组使脑组织中Apln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2.26倍、2.73倍和5.31倍,Aplnr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约1.5倍、2.75倍和3.27倍(P<0.01),同时观察到sAT能够促进Apelin 13蛋白表达,表明sAT能够促进脑细胞内Apelin 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基因干扰Apelin 13受体证实Apelin 13在sAT调控AMPK/Akt及其下游蛋白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Apelin 13的上游调节通路,本研究关注了P38MAPK/ATF4和HIF-1α的表达情况。sAT可梯度依赖性的抑制P38 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OGD/R通过促进P38MAPK磷酸化和ATF4表达,抑制Apelin 13表达,而sAT可以逆转这些作用。sAT能够促进HIF-1α表达,而siHIF-1α使sAT的促Apelin13表达能力降低,同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表明sAT通过促进HIF-1α表达和抑制P38 MAPK/ATF4活化上调脑细胞中Apelin 13表达。5.sAT中活性单体成分筛选。通过RT-PCR实验共筛选出12个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6个皂苷单体(10号、14号、15号、19号、20号和21号单体)对HRE转录活性具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si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这6个单体对HIF-1α蛋白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siHIF-1α使它们显着降低对细胞的保护作用。5个皂苷单体(10号、11号、14号、19号和21号)对C/EBP转录活性具有调控作用。采用抑制剂和激活剂验证发现,10、14和19号皂苷单体是通过P38 MAPK/ATF4调控Apelin 13表达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10号单体为楤木皂苷A,14号单体为去葡萄糖竹节参皂苷IVa,19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Va,这三个单体可同时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5号单体为竹节参皂苷Ib,20号单体为刺嫩芽皂苷F,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可通过影响HIF-1α信号通路,促进Apelin 13表达。11号单体为楤木皂苷D和21号单体为拟人参皂苷RT1虽然对P38 MAPK/ATF4没有影响,但对C/EBPβ转录活性和Apelin13表达均有显着影响,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或者直接影响C/EBPβ转录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了sAT对CI/RI的保护作用,并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了sAT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以此为基础,筛选了sAT中的皂苷单体成分,发现不同皂苷单体分别通过影响P38 MAPK/ATF4和HIF-1α信号通路共同促进Apelin 13表达,调控AMPK/Akt/SIRT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发挥脑保护作用。本研究揭示了sAT脑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太白楤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杜康[8](2020)在《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鼠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变化,明确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减轻大鼠MIRI,与SDH、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denosine triphosphate-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C)的关系和作用,明确大鼠IPO心肌保护机制中SDH与mitoKATPC的关系。方法:1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g。建立成年大鼠CPB缺血再灌注及IPO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正常组(Nor)、SDH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二甲酯(Dimethyl malonate,dm)对照组(dm+Nor)、缺血再灌注组(I/R)、dm+缺血再灌注组(dm+I/R)、缺血后处理组(IPO)、dm+缺血后处理组(dm+IPO)、mitoKATPC特异性抑制剂5-羟基癸酸(5-Hydroxydecanoate,5-HD)+缺血后处理组(5-HD+IPO)、dm+5-HD+缺血后处理组(dm+5-HD+IPO)。Nor组大鼠CPB转机160分钟后结束实验;I/R组行CPB转机10分钟后,关闭主动脉并造成大鼠全心停跳30分钟,开放主动脉转机复灌120分钟,结束实验;IPO组在I/R组的基础上,于转机复灌前,对主动脉予以30s开放和30s关闭,重复3次,最后开放主动脉转机复灌117分钟后结束实验;dm+I/R组、dm+IPO组和dm+5-HD+IPO组均于全心停跳前10分钟开始泵注dm 4mg/kg·min-1,持续40min,直至复灌开始,dm+Nor组在对应时间段泵注dm,其余各组在对应时间段泵注等体积生理盐水;5-HD+IPO组和dm+5-HD+IPO组于IPO前5min注射5-HD5mg/kg,其余各组在对应时间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中持续监护生命体征。于复灌末,采血并摘取大鼠心脏进行如下检测:1.制备心肌2,3,5-三苯基四氮唑氯化物(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并计算百分比(IS%);2.制备心肌电子染色标本,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并计算心肌细胞线粒体Flameng评分;3.通过ELISA法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4.制备心肌免疫荧光染色标本,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评估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5.吸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SDH活性,以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SA)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FA)的含量;6.通过RT-q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心肌组织琥珀酸脱氢酶黄素蛋白(Succinate dehydrogenase flavoprotein,SDHA)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心肌IS%的变化:I/R组IS%较Nor组明显增大(P<0.05);而dm+I/R组和IPO组IS%较I/R组获得了较好改善(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IS%有所降低(P<0.05),5-HD+IPO组IS%增大(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2.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和线粒体Flameng评分的变化。2.1心肌超微结构改变:Nor组和dm+Nor组心肌超微结构基本正常;I/R、5-HD+IPO组和dm+5-HD+IPO组心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破坏,以I/R组最为明显;IPO组和dm+I/R组优于I/R组,但较dm+IPO组损伤较重。2.2线粒体Flameng评分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Flameng评分明显升高(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Flameng评分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Flameng评分降低(P<0.05),5-HD+IPO组Flameng评分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3.血浆CK-MB&cTnI浓度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CK-MB&cTnI明显升高(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CK-MB&cTnI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CK-MB&cTnI降低(P<0.05),5-HD+IPO组CK-MB&cTnI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4.心肌ROS含量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ROS含量增加(P<0.05),dm+Nor组无差异(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ROS含量减少(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ROS含量减少(P<0.05),5-HD+IPO组ROS含量增加(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心肌SDH活性,SA和FA含量的变化。5.1心肌SDH活性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SDH活性升高(P<0.05),dm+Nor组SDH活性下降(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SDH活性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SDH活性降低(P<0.05),5-HD+IPO组SDH活性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2心肌SA含量的变化:Nor组SA含量高于dm+Nor组(P<0.05),但明显低于I/R组(P<0.05);dm+I/R组和IPO组较I/R组SA含量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SA含量降低(P<0.05),5-HD+IPO组SA含量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5.3心肌FA含量的变化:同Nor组相比,I/R组FA含量降低(P<0.05),dm+Nor组FA含量升高(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FA含量升高(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FA含量升高(P<0.05),5-HD+IPO组FA含量降低(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6.心肌SDHA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Nor组SDHA表达量高于dm+Nor组(P<0.05),但明显低于I/R组(P<0.05);同I/R组相比,dm+I/R组和IPO组表达量降低(P<0.05);同IPO组相比,dm+IPO组表达量降低(P<0.05),5-HD+IPO组表达量升高(P<0.05)。5-HD+IPO组与dm+5-HD+IPO组无差异(P>0.05)。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促进琥珀酸脱氢酶黄素蛋白的表达,使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应用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丙二酸二甲酯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可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及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关,且缺血后处理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实现的。

王春茜[9](2020)在《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机制探讨方面具备广阔前景。中药复方是中医理论与中药科学结合的产物,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桂枝汤源于东汉,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魁”,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至此经历了无数临床诊疗的检验,无论是单方或其加减方,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当前对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研究,大多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中枢发热介质cAMP、PGE2等单方面进行阐述解释,均不能全面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调节过程,而且对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样为数不多,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桂枝汤的作用机制,首先在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进行评价,再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寻找桂枝汤及其单味药与发热相关的差异代谢小分子及相关代谢通路,并通过模块化分析获得关键靶点。以代谢产物为切入点,探讨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生姜组、甘草组和大枣组),每组8只,进行正式实验前连续2天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实验前测量每组大鼠基础体温,通过背部注射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酵母致热模型,空白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体温升高超过0.8℃),各组大鼠分别给药一次,1h后重复给药一次,于造模4h、5h、6h、7h、8h后测量并记录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各组大鼠体温数据进行分析。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于药效学实验结束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静置离心后获得各组血清样本,选择GC-MS技术进行代谢物检测,检测前去除血清样本中的蛋白及其它杂质,并衍生化。利用 GC-MSsolution version 2.5(SHIMADZU Corporation)对原始图谱进行积分,通过NIST数据库及其他自建库对所检测的代谢物进行推测及鉴定,同时利用HMDB及KEGG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确认内源性代谢物。运用Metaboanalyst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将各给药组与空白组和模型组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其中包括PCA、PLS-DA以及聚类分析,比较其差异及分离情况;在PLS-DA分析基础上,获得各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代谢物的VIP值表,根据VIP值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插件进行通路分析,选择Impact值大于0.10的代谢通路,表示该通路可能与潜在的靶标路径紧密相关;运用Cytoscape中MetScape插件对每组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以平均节点度值为阈值筛选相关靶点。结果: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实验结果空白组大鼠温度以基础温度为准小范围上下波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于造模4h后体温显着升高(P<0.01)。在造模5h后的各时间点,桂枝汤组大鼠体温均低于模型组大鼠体温,并于造模6h和7h后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从体温变化趋势上来看,桂枝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6h后体温有一定下调趋势,但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白芍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5h后体温有所下调,但与模型组相比同样无显着性差异;大枣组大鼠各检测时间点的体温均较模型组大鼠体温低,且具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生姜组及甘草组大鼠体温并无明显下调趋势。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根据PCA、PLS-DA的2D、3D图可知,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甘草组以及大枣组的各样本点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且组内有一定的聚集趋势,证明以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生姜组在三种模式下均无法与模型组分离,二者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因此不进行下一步分析。基于模式识别分析,共获得13个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L-乳酸)、Glycerol(甘油)、Palmitic acid(棕榈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D-Glucose(D-葡萄糖)、L-Serine(L-丝氨酸)、Stearic acid(硬脂酸)、Oxalic acid(草酸)、L-Aspartic acid(L-天冬氨酸)、Cholesterol(胆固醇)、Urea(尿素)、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L-Threonine(L-苏氨酸);桂枝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9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Stearic acid、L-Lactic acid、Glycerol、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acid、L-Threonine;桂枝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Arachidon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Stearic acid、Cholesterol;白芍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7 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L-Serine、Oxalic acid、Urea、Arachidonic acid;甘草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 acid;大枣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6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L-Serine、Oxalic acid、L-Threonine。分别利用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的通路共4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与桂枝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白芍解热相关的通路共4条,分别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和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与甘草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通路共3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以及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通过模块化分析,筛选出各组相关靶点,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28个,其中26个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其余两个靶点与糖酵解有关;桂枝、白芍、甘草与解热相关的靶点与桂枝汤细胞色素P450的26个靶点相同;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14个,其中PPT1、PPT2为棕榈酰蛋白质硫酯酶,SHMT1、SHMT2为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其余靶点均与糖类代谢有关。结论:从药效学结果来看,桂枝汤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显着的降温作用,桂枝、白芍具有下调发热大鼠体温的趋势,甘草与生姜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无明显解热作用,大枣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与其它组相比,更趋近于空白组,但从解热角度看来,与桂枝汤相比,大枣并无明显优势,表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优于各单味药组。把各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桂枝汤组样本与空白组样本的结果更接近,进一步证实了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体温解热效果最佳,说明在解热功效方面中药复方桂枝汤比其方中单味药更占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分子机制,发现桂枝汤对发热大鼠解热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有关,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胞色素P450;桂枝、白芍、甘草的解热机制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作用靶点与桂枝汤相同;另外,甘草与大枣的解热机制还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此外,桂枝汤与解热相关的主要通路与靶点涵盖了各单味药的主要通路与靶点,进一步证明,与单味药相比,桂枝汤在解热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且桂枝汤方中各个单味药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桂枝汤及其单味药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分子机制,从小分子代谢层面解释了桂枝汤解热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李莉[10](2020)在《LncRNA FTX调控miR-410-3p/Fmrl分子轴减弱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通过手术等方式促使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供应,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发生可降低治疗效果,因而探究心肌细胞再灌损伤的分子机制对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通过充当miRNA的海绵分子而调控靶基因表达从而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长链非编码RNAFTX(Long non-coding RNAFTX,LncRNAFTX,FTX)在心肌细胞损伤中呈低表达并可能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但关于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微小RNA-410-3p(microRNA-410-3p,miR-410-3p)可能是 FTX 的靶基因,miR-410-3p在心肌细胞损伤中呈高表达并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脆性X精神发育迟缓基因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 gene,Fmr1)可能是miR-410-3p的靶基因,Fmr1在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中呈低表达,并可能对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FTX是否可通过调控miR-410-3p/Fmr1分子轴从而对心肌细胞损伤发挥作用尚未阐明。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LncRNA FTX 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 H9c2 细胞活力、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第二部分:LncRNA FTX靶向调控miR-410-3p调控H/R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机制;第三部分:miR-410-3p靶向调控Fmr1调控H/R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研究。方法:选取20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I/R组,20例健康志愿者为Normal组。大鼠心肌细胞H9C2正常培养为Normoxia组,进行缺氧/复氧处理为H/R组。H9C2细胞培养转染pcDNA、pcDNA-FTX、si-NC、si-FTX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分为 H/R+pcDNA 组、H/R+FTX 组、H/R+si-NC 组、H/R+si-FTX 组。H9C2细胞转染 pcDNA-FTX 与 miR-NC、pcDNA-FTX 与 miR-410-3p mimics 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分为 H/R+FTX+miR-NC 组、H/R+FTX+miR-410-3p 组。H9C2细胞转染 miR-NC、miR-410-3p mimics、anti-miR-NC、anti-miR-410-3p 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分为 H/R+miR-NC 组、H/R+miR-410-3p 组、H/R+anti-miR-NC组、H/R+anti-miR-410-3p 组。H9C2 细胞培养转染 anti-miR-410-3p 与 si-NC、anti-miR-410-3p 与 si-Fmr1、si-FTX 与 anti-miR-NC、si-FTX 与 anti-miR-410-3p后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分为 H/R+anti-miR-410-3p+si-NC 组、H/R+anti-miR-410-3p+si-Fmr1 组、H/R+si-FTX+anti-miR-NC 组、H/R+si-FTX+anti-miR-410-3p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TX与miR-410-3p的靶向结合关系,miR-410-3p与Fmr1的靶向结合关系。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检测LDH、MDA、SOD、GSH-PX。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qRT-PCR检测FTX、miR-410-3p、Fmr1 mRNA 的表达量。Western blot 检测 Bcl-2、Bax、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结果:与Normal组比较,I/R组血清中FTX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H/R处理后心肌细胞中FTX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miR-410-3p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Fmr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H/R处理后心肌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ax、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LDH活性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P<0.05),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FTX过表达后心肌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ax、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LDH活性显着降低(P<0.05),MDA 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GSH-PX 活性显着升高(P<0.05),IL-1β、IL-6、TNF-α的水平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TX可靶向结合miR-410-3p,并可负向调控miR-410-3p的表达及活性。FTX与miR-410-3p 呈负相关(r=-0.638,p=0.0025)。miR-410-3pmimics 与 FTX 过表达共转染后,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着减少(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ax、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LDH活性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P<0.05),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410-3p可靶向结合Fmr1,并可负向调控Fmr1的表达及活性。Fmr1与 miR-410-3p 呈负相关(r=-0.6753,p=0.0011)。抑制 miR-410-3p 表达后,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ax、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与侵袭细胞数显着增多(P<0.05),LDH活性显着降低(P<0.05),MDA 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GSH-PX 活性显着升高(P<0.05),IL-1β、IL-6、TNF-α 水平显着降低(P<0.05).anti-miR-410-3p 与 si-Fmr1 共转染后可明显减弱抑制miR-410-3p表达对心肌细胞活力、凋亡、迁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作用(P<0.05)。结论:1.LncRNAFTX过表达可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2.LncRNA FTX可通过抑制miR-410-3p表达而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3.LncRNA FTX通过调控miR-410-3p/Fmr1分子轴而减弱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二、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急性大强度运动
    2.2 虾青素的作用
        2.2.1 虾青素的抗氧化
        2.2.2 虾青素的抗炎
        2.2.3 虾青素与机体免疫力
        2.2.4 虾青素与心肌保护
        2.2.5 虾青素与神经保护
        2.2.6 虾青素与运动机体
        2.2.7 虾青素的其他作用
    2.3 代谢组学
        2.3.1 代谢组学常用检测技术
        2.3.2 代谢组学与疾病
        2.3.3 代谢组学与药物
        2.3.4 代谢组学与运动
    2.4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实验法
        3.2.1 实验对象及分组
        3.2.2 药物试剂与仪器
        3.2.3 运动方案
        3.2.4 虾青素灌服方案
        3.2.5 样品取材与预处理
    3.3 色谱-质谱分析
        3.3.1 色谱条件
        3.3.2 Q-TOF质谱条件
    3.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体重
    4.2 大鼠血清氧化指标
    4.3 实验质量控制
    4.4 各组样本的典型代谢谱图
    4.5 数据分析
        4.5.1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4.5.2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4.5.3 单变量统计分析
        4.5.4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4.6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4.7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急性大强度运动及虾青素对大鼠血清氧化指标的影响
    5.2 急性大强度运动对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
    5.3 补充虾青素对安静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
    5.4 补充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二参颗粒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及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二参颗粒对CoCl_2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模型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二参颗粒对CoCl_2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和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线粒体功能和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实验方法
    2.1 主要实验设备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主要配制试剂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过程
        2.5.1 建立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5.2 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水平
        2.5.3 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特征
        2.5.4 IHC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 蛋白表达
        2.5.5 WB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p-p65 蛋白表达
        2.5.6 线粒体试剂盒提纯心肌细胞线粒体
        2.5.7 IHC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 蛋白表达
        2.5.8 WB 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 SIRT3 蛋白表达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血清cTnI水平结果
    3.2 HE染色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果
    3.3 IHC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 蛋白表达结果
    3.4 WB检测心肌细胞TLR4、p65、p-p65 蛋白表达结果
    3.5 IHC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OD2 蛋白表达结果
    3.6 WB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SIRT3 蛋白表达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阿片类受体激动剂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诱发心脏毒性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心颗粒及其主要成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一、依鲁替尼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的机制研究
    (一) 依鲁替尼通过肌浆网上异常的钙释放和心肌纤维化增强小鼠房颤易感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表达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二、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 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分子靶点预测
        1 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二)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心房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三) 稳心颗粒对依鲁替尼诱发房颤小鼠钙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SIRT1-NLRP3信号轴探究丹酚酸B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SIRT1-NLRP3信号轴介导丹酚酸B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
    第一节 丹酚酸B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SIRT1-NLRP3信号轴介导丹酚酸B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丹酚酸B通过SIRT1-NLRP3信号轴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丹酚酸B通过SIRT1-NLRP3信号轴抑制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靶向线粒体膜通透性孔探究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2.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创伤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太白楤木简介
        1.1.1 太白楤木分布情况
        1.1.2 太白楤木的主要化学成分
        1.1.3 太白楤木皂苷的药理学作用
    1.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1.2.1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1.2.2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CI/RI
        1.2.3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
    1.3 中药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1.3.1 抑制炎症反应
        1.3.2 抑制氧化应激
        1.3.3 改善能量代谢
        1.3.4 抑制细胞凋亡
        1.3.5 改善脑血管循环
        1.3.6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损伤
    1.4 Apelin13 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4.1 Apln基因简介
        1.4.2 Apelin13 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
        1.4.3 Apelin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1.5 展望
第二章 sAT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AT的提取和纯化
        2.3.2 总皂苷含量测定
        2.3.3 动物实验
        2.3.4 细胞实验
        2.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3.6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损伤
        2.4.2 sAT减轻MCAO/R引起的脑组织凋亡
        2.4.3 sAT抑制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
        2.4.4 sAT减轻OGD/R引起的细胞损伤
        2.4.5 sAT抑制OGD/R引起的细胞凋亡
        2.4.6 sAT抑制OGD/R引起的氧化应激水平
        2.4.7 sAT保护线粒体的功能
    2.5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sAT的潜在作用靶点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太白楤木皂苷单体成分及靶点信息收集
        3.3.2 脑卒中靶点
        3.3.3 交集靶点
        3.3.4 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3.3.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太白楤木皂苷靶点预测结果
        3.4.2 脑卒中相关靶点收集
        3.4.3 共同靶点
        3.4.4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3.4.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4.6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5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sAT通过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转染
        4.3.3 抑制剂的使用
        4.3.4 免疫沉淀技术
        4.3.5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4.3.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4.3.7 ATP含量测定
        4.3.8 细胞存活率测定
        4.3.9 细胞凋亡率测定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AT对 AMPK和 Akt的激活作用
        4.4.2 sAT对 SIRT1/FOXO3/PGC-1 信号通路的激活作用
        4.4.3 sAT通过Akt调控SIRT1 信号通路
        4.4.4 sAT对 AMPK和 Akt的交互调节作用
    4.5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sAT通过P38 MAPK/ATF4和HIF-1α调控Apelin 13/AMPK/Akt信号通路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侧脑室注射给药
        5.3.2 sAT处理
        5.3.3 MCAO/R模型
        5.3.4 TTC染色
        5.3.5 神经功能学评分
        5.3.6 脑组织含水量
        5.3.7 S-100β和NSE含量测定
        5.3.8 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
        5.3.9 RT-PCR测定Apln和 Aplnr mRNA表达
        5.3.10 抑制剂和激活剂使用方法
        5.3.11 细胞转染
        5.3.12 细胞凋亡率测定
        5.3.13 ROS含量
        5.3.14 细胞存活率
        5.3.15 线粒体膜电位
        5.3.16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sAT促进Aplein13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5.4.2 Apelin13对MCAO/R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5.4.3 sAT通过Apelin13调控AMPK/Akt信号通路
        5.4.4 sAT对 P38 MAPK和 ATF4 表达的影响
        5.4.5 sAT通过抑制P38 MAPK/ATF4 促进Apelin13 表达
        5.4.6 sAT对 HIF-1α表达的影响
        5.4.7 sAT通过上调HIF-1α促进Apelin13 表达
    5.5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筛选太白楤木皂苷的主要活性成分并进行验证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化合物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OGD/R模型
        6.3.2 RT-PCR测定单体对Apln表达的影响
        6.3.3 细胞转染
        6.3.4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6.3.5 Western blotting
        6.3.6 统计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不同皂苷单体对Apln基因表达的影响
        6.4.2 不同皂苷单体对HRE的调控作用
        6.4.3 不同皂苷单体对C/EBPβ的调控作用
        6.4.4 皂苷单体分别对HIF-1α的调控作用验证
        6.4.5 皂苷单体分别对P38 MAPK/ATF4 的调控作用验证
    6.5 讨论和小结
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概况
        1 代谢组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3.1 对中药复方的研究
        3.2 对中医证候的研究
        4 展望
    桂枝汤及其组方中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
        1.1 对体温调节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3 调节免疫
        1.4 其它作用
        2 桂枝的药理作用
        2.1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2.2 抗病毒抗菌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白芍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3.2 抗抑郁作用
        3.3 保肝作用
        3.4 其他作用
        4 甘草的药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4.2 抗肿瘤作用
        4.3 抗抑郁作用
        4.4 其他作用
        5 大枣的药理作用
        5.1 调节免疫
        5.2 抗肿瘤作用
        5.3 保肝作用
        5.4 其他作用
        6 生姜的药理作用
        6.1 抗肿瘤作用
        6.2 保肝作用
        6.3 其他作用
        7 展望
前言
第一章 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制备
        2.2 干酵母制热模型
        2.3 分组与给药
        2.4 体温检测
        2.5 样品采集与存储
        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汤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方中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3 空白组、模型组和白芍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4 空白组、模型组和甘草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5 空白组、模型组和大枣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6 空白组、模型组和生姜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LncRNA FTX调控miR-410-3p/Fmrl分子轴减弱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LNCRNA FTX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FTX靶向调控MIR-410-3P调控缺氧复氧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MIR-410-3P靶向调控FMR 1调控缺氧复氧诱导H9C2细胞损伤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LNC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虾青素对急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代谢的影响[D]. 曹秀慧. 山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柴晶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羟考酮通过SIRT3/SOD2/NF-κB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D]. 汪煜. 河北大学, 2021(09)
  • [4]稳心颗粒调控氧化应激和钙循环防治依鲁替尼诱发房颤的效应机制[D]. 杨欣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SIRT1-NLRP3信号轴探究丹酚酸B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D]. 李庆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7]太白楤木总皂苷及其单体成分对脑卒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佳林. 西北大学, 2020(01)
  • [8]琥珀酸脱氢酶与mitoKATPC在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机制研究[D]. 杜康.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9]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D]. 王春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LncRNA FTX调控miR-410-3p/Fmrl分子轴减弱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D]. 李莉.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烟酰胺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