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起晨[1](2021)在《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吴一帆,邵良婷[2](2021)在《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中指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成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意识)。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考茨基为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放弃无产阶级革命,选择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直接忽略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陷入资本主义实证的经验事实之中,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丧失了认识上的总体性范畴,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场就是在批判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的现实基础,并借由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释(总体性辩证法),激起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卢卡奇的这一批判研究重新阐释了有别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哲学、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虽然卢卡奇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但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地位,对今天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孙颖[3](202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性作为一个辩证的总体,从历史阶段上经历现代性的潜意识、现代性意识觉醒、现代性批判自觉三个主要时期,从文明模式上并存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两种基本模态。但由于现代性的后两个历史阶段公认的源发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现代性在批判意识中与资本主义文明同义,而其他文明类型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要想冲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类型,便需在批判反思中参证出超越的文明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批判史可谓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其聚焦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主题,有机融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主张、方法,形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的第三条道路。在多元话语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凝汇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生产-消费路径。商品形式普遍化的逻辑结构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思想的人本主义承递,其关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重心从生产环节转向交换、分配、消费环节,基本遵循“某物化→物化物商品化→交换价值主体化、使用价值虚化→主体异化→异化主体复归”的批判逻辑与解放方案。其中,“某”可以指代实物、数字、情感、交往、语言等实在或虚在的社会存在或社会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批判大体未出离于上述逻辑路径,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实证批判在异化批判的语境与观念中愈发式微,造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深化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文化意识批判的轴心错轨。二是个体-共同体路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指向在于寻找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解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宏观对共同体意义上的制度虚假性批判转向当代对个体意义更为关注的生命政治批判,分析路径大体存在一条主线,即“社会元素权力化→权力集中化→权力集中化的理性合理化→共同体合法化、个体虚假化→共同体与个体和解”的批判思路与解放途径。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极权主义危机之隐匿性特征的同时,却逐渐消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则。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揭批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与新问题,但就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偏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实践原则立场,使其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思考不是陷于乌托邦的遐思,就是倒退回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调节与妥协。三是启蒙-再启蒙路径。启蒙理性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与精神气质,因此也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焦点。现代性危机的表征之一在于,启蒙理性的观念机制塑就与巩固了资本与权力对主体的合理化控制。对于启蒙理性的这一自反性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持辩证态度,认为对启蒙理性进行再启蒙是正确认知启蒙理性这一现代性之核,是打开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谬之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中,形成回归总体性、否定辨证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三大阶段,为理性自反性危机带来从复归到破维到融建的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形而上精神在不断试错中为理性的退化寻找再启蒙的道路,尤其是当代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地理学、空间化融建的思想,其内涵着从时空观的基点上新解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形而上意义。这一延续“后现代思潮”的新思路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群像创造新的多元话语空间,但同时带来共识危机与隐忧。如果以“中西马”圆融为构建未来文明型社会的哲学文化语境及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可谓沟通西方现代性模式与中国现代性模式的桥梁。从整体上与之展开理论对话,既有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论资源,又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理论问题,亦有基于异质文化传统背景交流差异性经验的话语空间。基于规律性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进路,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整体具有现象学方法意义上的存在论特征,反映出西方文明血缘孕育的西方文化基因特点。中国模式在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思维局限与实践困境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智慧与卓越效力,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可见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人类文明型构建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中国模式正在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张晶晶[4](2021)在《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研究》文中提出乔治·卢卡奇是欧洲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20世纪前半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处于领袖地位。他在1923年发表的论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开启了以文化批判或意识革命为主题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新路径,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因此卢卡奇被梅洛·庞蒂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卢卡奇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在理论上具有复杂性。卢卡奇处于“马克思学徒期”,明显地带有黑格尔主义主体性哲学的特征,同时也有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自觉,提出阶级意识及其担负变革“历史”的使命,难免与其在1918年以前研究文学和审美的文化问题有直接关联。卢卡奇把德国、匈牙利暴力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危机,主张用具体的总体性、革命的主体辩证法清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使无产阶级从“物化”意识中解放出来,获得自觉的无产阶级意识。由此可见,正是卢卡奇独特的哲学思想来源和革命实践,使他能够创立出一种不同于苏联以认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从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论文主要围绕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安排了四大部分:一是考察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背景,卢卡奇早期接受的教育及其对人格和思想形成的影响、同时代思想家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影响;二是阶级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从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意识及其独特历史作用三个方面,来考察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内容、形成逻辑及理论特色;三是从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历史评价方面,包括阶级意识理论的生成逻辑,来探讨用思辨哲学方式建构的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出路问题;四是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论文通过研究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强调对无产阶级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一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从国家层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二是阶级意识强调主体在实践中发挥自觉能动性、发展主体的丰富性,启发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共同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凝心聚力。
王小景[5](2020)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历史辩证法,这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实现其革命性变革、拥有面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人性论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和社会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这四重结构逻辑递进且辩证统一的辩证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在对黑格尔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进行颠倒、扬弃与超越的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内在地生成于历史唯物主义并随之不断发展的、四重结构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其理论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界定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以历史解释原则和辩证思维方式为指导构建的,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活动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人为历史主体、以客观对象为历史客体,主客体统一于历史总体的、揭示人和社会历史总体运动发展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辩证法;其次,主题上,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其永恒的理论的和实践的主题;再次,本质特征上,根植于内在否定性基础之上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其本质特征。二、第一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人的属性、本质和人的价值旨归的思想中,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人具有基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二是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人具有基于“类本质”的类属性;三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人具有基于社会关系的社会属性;四是上述三重属性辩证统一于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人性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既为我们把握人性提供了科学的、历史的尺度,又确立了马克思整个历史辩证法思想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及贯穿始终的自由解放价值尺度,体现了其辩证法的主体和主体性维度。三、第二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以“三形态”说为依据,揭示了社会历史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一过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在逻辑线索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从肯定阶段的抽象自由到否定阶段的异化自由最终到共产主义时期全面充分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和运动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将历史辩证法从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本性的认识领域递进到作为历史客体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领域。四、第三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在阐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性和辩证运动规律客观性,揭示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更替的必然性、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形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客体性认识的深化。五、第四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的矛盾导致其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并最终从内部必然走向自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揭示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和作为历史客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然必然性王国到物的必然性王国最终到自由王国的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总体性方向的辩证法。六、马克思四重结构的历史辩证法从构思方法、构思过程到构思维度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构思方法上看,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构思过程上看,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四重结构的构思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历史主体性居于主导地位和历史客体性居于基础性地位、且二者统一于历史总体性的逻辑过程和辩证关系的表达。从关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本质的构思维度上看,马克思是在确立其新世界观本体论的基础上,从世界观—历史观—历史科学逐层推进、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维度,来构思四重结构逻辑递进且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整体结构。总之,马克思四重结构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运用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对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总体性考察,在揭示人及其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必然的方向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在世界观、历史观和历史科学三位一体维度的辩证统一。
杨雪[6](2020)在《论卢卡奇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提出文章分析了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起源,阐述了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卢卡奇从阶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革命性辩证法,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不仅体现在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上,还体现在无产阶级的自我批评上。卢卡奇为了回击伯恩施坦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而不断强调总体性辩证法,强调要从总体的视角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对"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不断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李坚[7](2020)在《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是匈牙利人,但长期生活在德国,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比较透彻。卢卡奇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总体性”、“物化”等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解读。其理论思想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对“总体性”的发展,也有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缺陷,比如对“阶级意识”的夸张。科西克是卢卡奇之后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出了解读。《具体的辩证法》是科西克的代表作,其中的“伪具体性”、“具体总体性”等概念值得我们重视。科西克曾试图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理解,但其观点最终却变成了海德格尔式的解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分析比较卢卡奇和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深入认识二者辩证法思想的合理性及不合理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成四章,第一部分是卢卡奇与科西克的文献研究综述。第一章对卢卡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理论渊源进行梳理,为展开对比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卢卡奇和科西克辩证法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展开对比研究提供内容。第三章分析卢卡奇和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共识与区别,形成对比研究的成果;第四章则是对二者的辩证法进行评价,肯定合理的贡献,否定不合理的局限。笔者认为卢卡奇与科西克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解读都存在片面性,都有唯心主义倾向。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二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总体性”的概念都做了一定的发扬,具有合理性。反思二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对于正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积极的意义。
李自强[8](2020)在《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的地位》文中指出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思想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在总结西欧各国的革命经验的同时,为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与方式开拓了新的思路。在异化和物化横行肆虐的资本主义背景下,深入研究阶级意识思想,有利于我们把握无产阶级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与表现形式。对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思想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体系中的地位的变迁与转换特点的梳理和把握,为进一步地深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探索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理清无产阶级革命在新形式下的斗争方式和途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提供了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为在不同形势下合理、全面地把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二者之间阶级关系的转变,以及对于社会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总结。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卢卡奇阶级意识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入手,阐明了阶级意识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第二部分对阶级意识的作用与目的以及产生的必备条件,进行深度的分析后,总结出阶级意识在理论上和实践层面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所在。第三部分围绕阶级意识思想在不同时期对无产阶级革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与地位,深入分析研究后,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总结出了现阶段阶级意识的演变特点。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后,得出了阶级意识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上能够让无产阶级认清自身的现实处境,看清未来的革命目标与前途,并依靠阶级意识的指引,把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从理论全面地上升到实践领域,变批判的武器为武器的批判。在现实中通过党的领导凝聚整个无产阶级的力量,通过与资产阶级进行全方位的抗争,从而在现实中找到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路径。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消费观念、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制度与理念的变化,使得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比重出现了由推崇到淡漠的演变,这一切变化背后揭示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在整个社会矛盾关系体系中比重的转变。多元化背景下,阶级结构的划分标准,阶级界限的模糊化,阶级凝聚力的淡化,虽然表面上掩盖住了阶级矛盾,但阶级关系的实质依然如故。纵观阶级意识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的地位转换特点,可以看出表面上阶级意识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被淡化和边缘化,但正是由于阶级意识的重要性,所以资产阶级才会不遗余力地消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妄图粉饰阶级关系的存在与尖锐化。因此,阶级关系是决定于私有制之下的一种附属关系,只要私有制存在,阶级对立就无法消除。阶级意识的抗争作用必将凸显,不论阶级意识在当代如何淡化与边缘化,皆不可否认和忽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作用和地位,可以说只有在废除私有制的前提条件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会退出人们的视野,进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把握阶级意识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地位转换的脉络与特点,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出阶级关系的存续以及变化趋势,使我们对资产阶级的同化与误导提高警惕,增大抵制的力度。
李娜[9](2020)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费尔巴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影响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对费尔巴哈哲学解读的重要性,直接造成且影响着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与定性。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出场需要真实的费尔巴哈哲学为根基,准确解读其哲学思想,对于论证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开启旧哲学的理论转向、实现哲学思维的根本性变革至关重要。目前,费尔巴哈哲学在国内研究较少,在有限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也就是说,传统视阈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解读存在着多重误读,真正的费尔巴哈,不是我们所分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费尔巴哈,而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费尔巴哈,是其哲学革命视域中的费尔巴哈。本文将立足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对费尔巴哈问题进行研究,来重新认识费尔巴哈,澄清其哲学的本质所在,还原其真实面貌,同时厘清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首先,澄清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不是作为宗教批判的哲学批判,而是作为哲学批判的宗教批判。通过对其双重面孔即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的误读分析,阐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的本质性关联,即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目的是哲学批判,宗教批判服务于哲学批判,来说明影响马克思思想的是费尔巴哈的作为哲学批判的宗教批判;其次,澄清费尔巴哈影响马克思的哲学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社会唯物主义,通过对其自然唯物主义路向的误读分析,说明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不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原则,而是创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通过探究唯物主义历史谱系来还原费尔巴哈,说明这种人本学唯物主义是终结了整个近代哲学的社会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视阈中所看到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唯物主义;然后,紧接着要说明的是这种社会唯物主义哲学又是在何时真正影响了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的把握来指明费尔巴哈在克罗茨纳赫时期才真正影响到了马克思,影响的本质在于费尔巴哈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进而,厘清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首先对传统的理解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澄清: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不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在《44年手稿》时期已经达成了对费尔巴哈的实质性超越。以此来论证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不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马克思之所以高度评价费尔巴哈是因为对费尔巴哈的理论定位产生了误判;那么,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到底何在,传统观点对其哲学缺陷的指证是直观唯物主义,但这种直观唯物主义却误解了费尔巴哈的根本缺陷,我们提出对这一理论缺陷的传统解释的质疑,进而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来重新解释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最后呈现的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本质性超越,分别在学术性向度与现实性向度中展开,最后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厘清马克思自《手稿》到《形态》中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阐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与超越性所在,指出马克思的哲学具有超越一切旧哲学的理论高度,即站在实践的高度上完成了主体与实体的统一。
孙叔文[10](2020)在《卢卡奇《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研究》文中提出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讨论已经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经典话题。随着马克思主义文献发掘整理的不断发展,《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之初的理论界的争论的情况也在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当代研究者的面前。本文将研究视野置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之初,卢卡奇写作的一篇名为《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手稿上。这是卢卡奇为回应当时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批判而写的,手稿并未公开发表,而是被尘封了近一个世纪后才被世人所知。卢卡奇以“主观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为写作的关键点,立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相关观点,探寻解决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出路,阐明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间的思想关系,提出了其理论和政治诉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卢卡奇的《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文本进行解读,分别是:介绍《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写作背景、阐述《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探究《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定位、评价《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和局限。卢卡奇的这篇着作的时代特征鲜明、且身世特殊,它让我们看到了卢卡奇对于《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之后所做的进一步理论工作,对其文本内容和思想价值的研究必然是不可忽视的。
二、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表现———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例 |
二、“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实质 |
三、总体性辩证法 |
(3)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资本主义批判与两种现代性模式 |
(二)现实背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批判的现实任务 |
(三)理论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的范式转型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三)总结评析 |
三、研究重心与创新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地图与模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观探思 |
一、图示:资本主义现代性 |
(一)核心词:再释“现代性” |
(二)耦合因:缘何以资本主义划界 |
(三)时空观:资本主义现代性特质 |
(四)辩证法: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
二、图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破解 |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性批判:对理性主义的反叛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双向融嵌中对主体的勘辨 |
三、图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三条路径 |
(一)资本的症候:经济现象的异化批判路径 |
(二)理性的滥觞:政治哲学的自由解放路径 |
(三)主体的困境:文化观念的再启蒙路径 |
第二章 生产-消费路径:从经济现象揭批到哲学文化批判 |
一、震源:商品拜物教 |
(一)现代性的细胞繁殖:从商品到商品化 |
(二)现代性的运行系统:拜物教机制 |
(三)现代性的机体病症:物化与异化 |
二、纵波:资本剥削形式的变迁 |
(一)劳动新形式:非物质劳动条件下的主体异化 |
(二)生产新态势:智能化生产转型中的“新奴隶主义” |
(三)消费新观念:符号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批判 |
三、横波:资本剥削关系的扩张 |
(一)从实体到虚体:物化逻辑下的“数字异化” |
(二)从时间到空间:空间生产的异化之意 |
(三)商品全景的“景观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的幻象与梦魇 |
第三章 个体-共同体路径:从宏观制度批判到微观生命政治批判 |
一、共同体对个体的压迫:“新控制形式” |
(一)技术合理化:资本的技术化运作 |
(二)媒介合理化:资本对媒介的虚伪化利用 |
(三)合理化危机:隐身的资本霸权构筑起新帝国 |
二、个体向共同体的依附:“生命政治” |
(一)消极自由无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规训与惩罚” |
(二)积极自由无法超拔的生命之轻:“逃避自由” |
(三)毁灭还是创生:新治理体系的可能性 |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间性关系:“重建公共领域” |
(一)间性关系的认知基础:交往理性 |
(二)组建合法共同体的主渠道:参与式民主 |
(三)重建公共领域:卓越个体基础上的乌托邦 |
第四章 启蒙-再启蒙路径:从解构形而上学到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
一、返本:回归总体性及其失败 |
(一)问题:碎片化现象的理性方案 |
(二)方法:历史总体性辩证法 |
(三)结果:落于空想的总体替代方案 |
二、破维:否定辩证法及其自我解构 |
(一)对否定的新解:辩证法的哥白尼革命 |
(二)对否定的否定:“反体系的体系” |
(三)对否定的扬弃:对“后学”与启蒙的重思 |
三、开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及效应 |
(一)新境遇:从时间基质的线性发展观到空间基质的谱系认识论 |
(二)新范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融建 |
(三)新道路:形而上学终结后的意义之归 |
第五章 超越-文明型路径:中国特色现代性方案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检视 |
(一)问题洞察力有余,但实践能力有限 |
(二)突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旨趣鲜明,但理论立场妥协性较强 |
(三)交互性研究范式的范例,但社会历史观共识不足 |
二、中国方案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有效回应 |
(一)破解资本逻辑困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
(二)回应理性滥觞危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势 |
(三)祛除中心主义魔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站位与宏伟格局 |
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
(二)融通“中西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哲学文化理念 |
(三)“新轴心时代”的创生: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型文明体系 |
结语:未竟的解放事业与未来的中国故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4)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背景 |
一、成长经历 |
(一)卢卡奇早年家庭学校教育 |
(二)卢卡奇大学期间的哲学研究转向 |
二、理论来源 |
(一)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 |
(二)马克思阶级理论对卢卡奇的影响 |
(三)同时代思想家对卢卡奇的影响 |
三、革命实践 |
(一)卢卡奇积极投身于匈牙利革命 |
(二)政治流亡海外期间对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反思 |
第二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
(一)阶级 |
(二)无产阶级 |
(三)无产阶级意识 |
二、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自觉 |
(一)无产阶级产生虚假意识的原因 |
(二)无产阶级克服虚假意识的方法 |
第三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历史价值 |
一、卢卡奇阶级意识的生成逻辑 |
(一)历史与阶级的历史使命 |
(二)总体性的辩证法与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 |
(三)阶级意识与社会革命方式 |
二、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历史评价 |
(一)阶级意识理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理论表达 |
(二)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理论的自我反思和批判 |
三、深化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认识 |
(一)反思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 |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 |
第四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
一、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
(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
二、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一)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
(二)加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固本培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
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的扬弃 |
2.1.1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
2.1.2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理论困境 |
2.1.3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与超越 |
2.2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概念及展开 |
2.2.1 历史辩证法的概念界定 |
2.2.2 历史辩证法的实践观基础 |
2.2.3 历史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2.3 历史辩证法的主题及特征 |
2.3.1 历史辩证法的人类自由解放主题 |
2.3.2 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性特征 |
2.3.3 历史辩证法的革命性特征 |
第3章 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 |
3.1 基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 |
3.1.1 物质资料是生存的第一需要 |
3.1.2 生产劳动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 |
3.1.3 自然属性向“类本质”的过渡 |
3.2 基于“类本质”的类属性 |
3.2.1 “类本质”的概念 |
3.2.2 “类本质”的自由向度 |
3.2.3 社会性类本质对抽象的类本质的扬弃 |
3.3 基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
3.3.1 生产关系的社会性 |
3.3.2 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和类属性的统一 |
3.4 人向符合社会的人的复归 |
3.4.1 异化劳动中人的本质及三重属性的异化 |
3.4.2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和解 |
第4章 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辩证法 |
4.1 原初的人的依附性形态 |
4.1.1 以自然关系为基础的自由 |
4.1.2 早期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的自由 |
4.1.3 人的依附性关系的终结 |
4.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 |
4.2.1 私有制对私有财产的确立 |
4.2.2 以利益为媒介的人的独立性的确立 |
4.2.3 人的物化对自由独立性的否定 |
4.3 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态 |
4.3.1 私有制的扬弃 |
4.3.2 “物的解放”对自由个性的承诺 |
4.3.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预设 |
4.4 “三形态”的辩证逻辑关系 |
4.4.1 原初单纯肯定性阶段的抽象自由 |
4.4.2 以利益为媒介的否定性阶段的异化 |
4.4.3 共产主义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性自由阶段 |
第5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 |
5.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5.1.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5.1.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5.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 |
5.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5.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5.2.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5.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 |
5.3 基于辩证规律的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 |
5.3.1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的基本内涵 |
5.3.2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然性 |
5.3.3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第6章 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
6.1 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意义 |
6.1.1 资本主义对古典抽象人性论的革命 |
6.1.2 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
6.1.3 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推动 |
6.2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6.2.1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
6.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之间的二律背反 |
6.2.3 两大阶级对立的矛盾 |
6.3 资本主义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
6.3.1 剩余价值对剥削秘密的揭露 |
6.3.2 资本主义生产了否定自身的无产阶级 |
6.3.3 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批判本性 |
6.4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6.4.1 资本主义扞卫的虚假的“必然王国” |
6.4.2 “共产主义”作为“自由王国”的终极指向 |
6.4.3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必然性 |
第7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四重结构的辩证统一 |
7.1 构思方法: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
7.1.1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思想的超越 |
7.1.2 《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
7.1.3 四重结构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及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
7.2 构思过程: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历史总体性的辩证统一 |
7.2.1 历史的主体及主体性 |
7.2.2 历史的客体及客体性 |
7.2.3 主、客体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历史总体性的统一 |
7.3 构思维度:世界观、历史观、历史科学的辩证统一 |
7.3.1 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
7.3.2 历史观与历史科学的统一 |
7.3.3 四重结构基于世界观、历史观与历史科学的辩证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论卢卡奇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起源 |
二、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内容 |
(一)作为革命性的辩证法 |
(二)作为总体性的辩证法 |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推动中国发展 |
四、结语 |
(7)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价值 |
三、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价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一)研究选题的前沿性 |
(二)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
第一章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历史上的辩证法 |
一、古代辩证法 |
二、中世纪的辩证法 |
三、近代辩证法 |
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第二节 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渊源 |
一、黑格尔对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一)实证性 |
(二)异化 |
(三)总体性 |
二、马克思对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一)商品拜物教 |
(二)实践 |
第三节 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渊源 |
一、马克思对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一)抽象到具体 |
(二)异化 |
二、海德格尔对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
(一)具体总体性 |
(二)实践 |
(三)烦 |
第二章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 |
一、物化 |
二、总体性概念 |
(一)关于总体性概念 |
(二)总体性的逻辑思路 |
三、中介 |
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
五、实践 |
第二节 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 |
一、物自体 |
二、伪具体性 |
三、具体总体性 |
(一)具体 |
(二)总体性 |
(三)具体总体性 |
(四)虚假总体性 |
四、实践 |
第三章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共识与区别 |
第一节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共识 |
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核心 |
二、强调总体性 |
三、强调实践 |
第二节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区别 |
一、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的理论背景区别 |
(一)卢卡奇的辩证法理论背景 |
(二)科西克的辩证法理论背景 |
(三)卢卡奇与科西克理论背景区别综述 |
二、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核心概念的区别 |
(一)对总体性认识的区别 |
(二)对实践认识的区别 |
(三)对主体理解的区别 |
三、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的逻辑思路区别 |
(一)卢卡奇辩证法的逻辑思路 |
(二)科西克辩证法的逻辑思路 |
(三)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逻辑思路区别综述 |
第四章 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及缺陷 |
第一节 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及缺陷 |
一、卢卡奇辩证法的贡献 |
(一)将辩证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
(二)对实践的坚持 |
(三)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阐述 |
(四)强调社会存在 |
(五)强调劳动 |
二、卢卡奇辩证法的缺陷 |
(一)对概念的区分不严谨 |
(二)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
(三)黑格尔视域下解读马克思辩证法 |
第二节 科西克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及缺陷 |
一、科西克辩证法的贡献 |
(一)强调辩证法是一种本体论 |
(二)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哲学 |
二、科西克辩证法的缺陷 |
(一)唯心主义倾向以及对实践的曲解 |
(二)海德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 |
致谢 |
(8)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的形成 |
一、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二、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康德对卢卡奇的影响 |
(二)黑格尔对卢卡奇的影响 |
(三)马克思对卢卡奇的影响 |
第二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促进无产阶级对自身实际状况的认识 |
(一)理解阶级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
(二)对无产阶级由来的正视与回顾 |
二、匡正无产阶级对革命方向与目标的认识 |
(一)促进无产阶级对正确的革命方向的有力把握 |
(二)推动无产阶级认清革命目标 |
三、厘清无产阶级革命的眼前利益与总体目标的辩证关系 |
四、卢卡奇论阶级意识的必备条件 |
(一)理论条件 |
(二)实践条件 |
五、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 |
(一)重拾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 |
(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三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的影响 |
一、对二战之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
(一)对探索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革命出路的影响 |
(二)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及意识形态革命的影响 |
二、对二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
(一)对文化工业体系下意识形态的影响 |
(二)阶级意识对国家机器的影响 |
三、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关系及阶级结构的认识 |
(二)正视阶级和阶级结构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
(三)抵制当下所谓的阶级消亡谬论的误导 |
四、现阶段阶级意识思想的演变特点 |
(一)多元化背景的时代特点与阶级意识的演变 |
(二)阶级的碎片化和去阶级化对阶级意识演变的影响 |
第四章 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费尔巴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重返马克思哲学革命视域中的费尔巴哈问题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费尔巴哈 |
二、国内外研究评析: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误读 |
三、重新理解费尔巴哈:马克思哲学革命视域中的费尔巴哈 |
第一章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宗教批判抑或哲学批判 |
第一节 费尔巴哈批判理论的双重面孔及其被误读 |
一、费尔巴哈批判理论的双重面孔: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 |
二、对费尔巴哈双重批判的误读:作为宗教批判的哲学批判 |
第二节 费尔巴哈双重批判的本质性关联:作为哲学批判的宗教批判 |
一、批判历程中的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 |
(一)从哲学批判向宗教批判的转向 |
(二)从宗教批判向哲学批判的回归 |
二、思想关联中的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 |
(一)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的现实展开 |
(二)哲学批判是宗教批判的旨归 |
第三节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所在:哲学批判或宗教批判的哲学意蕴 |
一、马克思宗教批判时期:费尔巴哈的缺场与鲍威尔的在场 |
二、马克思哲学批判早期: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出场 |
第二章 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自然唯物主义抑或社会唯物主义 |
第一节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自然唯物主义路向的误读 |
一、对费尔巴哈哲学划时代作用的理解: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
二、对费尔巴哈哲学功绩的确证:以自然唯物主义超越唯心主义 |
第二节 唯物主义历史谱系中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 |
一、从以康德划界的唯物主义类型中重识费尔巴哈 |
二、从人本主义哲学的历史中还原费尔巴哈 |
第三节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所在 |
一、费尔巴哈新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理 |
二、费尔巴哈新哲学是对整个近代哲学的终结 |
三、在哲学理论制高点上终结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 |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 |
一、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向:从自然界向人的转向 |
二、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感性对象性 |
三、哲学理论基本原则的重塑:社会关系 |
第三章 费尔巴哈的社会唯物主义哲学何时真正影响了马克思 |
第一节 对费尔巴哈究竟何时影响到马克思的不同理解 |
一、莱茵报早期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前 |
二、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之后 |
三、1842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评论”发表之后 |
四、1843年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出版之后 |
第二节 马克思独立达成与鲍威尔的决裂:费尔巴哈的不在场 |
一、《莱茵报》前期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交集 |
二、青年黑格尔派视野中作为道德批判者的费尔巴哈 |
三、政治批判实践与“人民理性”原则:马克思与鲍威尔“自由人”的决裂 |
第三节 《莱茵报》后期马克思独立达成对黑格尔哲学立场的怀疑与动摇 |
一、“森林盗窃法”的辩论与物质利益的关联 |
二、“森林盗窃法”的被通过与物质利益的困惑 |
三、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怀疑与对黑格尔哲学立场的动摇 |
第四节 克罗茨纳赫时期费尔巴哈真正进入马克思哲学批判的视野 |
一、文献学的考证:马克思与《基督教的本质》的思想交汇 |
二、马克思与卢格的合作:作为理论交汇点的费尔巴哈 |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出场 |
四、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被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费尔巴哈 |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 |
第一节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费尔巴哈阶段”的理解 |
一、恩格斯和列宁对“费尔巴哈阶段”的论述 |
二、国内外学界对“费尔巴哈阶段”的争议 |
第二节 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费尔巴哈阶段论”的质疑与澄清 |
一、“费尔巴哈阶段论”的理论后果:双重断裂论 |
二、《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马克思不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 |
(一)邂逅理论同道者的兴奋之情 |
(二)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
三、《44年手稿》时期:马克思已经达成对费尔巴哈的实质性超越 |
(一)感性活动的理论高度对费尔巴哈的总体性超越 |
(二)劳动之作为类本质根据的确证对费尔巴哈类存在物的超越 |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的超越 |
(四)黑格尔辩证法伟大之处的阐明对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观的超越 |
(五)共产主义立场与内涵的澄明对费尔巴哈民主主义立场的超越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质性超越与外在性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错位原因分析 |
一、费尔巴哈之进入马克思理论视野的晚近性 |
二、费尔巴哈与鲍威尔视域分析的对比性 |
三、对费尔巴哈哲学理论高度之定位的误判 |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 |
第一节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缺陷的指证:直观唯物主义 |
一、错失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自然唯物主义 |
二、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唯物主义与社会领域的唯心主义 |
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
第二节 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理论缺陷之传统诠释的质疑 |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精粹的形式主义解读 |
二、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缺陷的知识论误读 |
三、对费尔巴哈哲学非历史性的误读 |
第三节 对直观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诊断: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 |
一、未把感性现实对象当做感性活动的产物 |
二、不懂得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三、不懂得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实践根据 |
四、不懂得社会关系异化的实践来历 |
五、未找到消灭社会关系异化的现实路径 |
六、本质上依然归属于理论哲学 |
第六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本质性超越 |
第一节 学术性向度中的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本质超越 |
一、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怀疑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
二、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到对整个哲学的批判 |
三、从对整个哲学的批判到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范式的创制 |
四、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范式到唯物史观的草创 |
第二节 现实性向度中的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本质超越 |
一、从政治批判中的物质利益困惑到法哲学批判中的市民社会问题 |
二、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到国民经济学批判 |
三、从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三节 综合性向度中的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历程 |
一、《44年手稿》: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潜在超越 |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公开超越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全面性超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卢卡奇《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写作背景 |
第一节 写作《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时代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期的多元化与危机 |
二、马克思主义危机背景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第二节 写作《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背景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在20世纪初期的理论活动 |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作、出版与争议 |
三、从《历史与阶级意识》至《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史演进 |
四、“尾巴主义”:问题的缘起 |
五、辩证法问题的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阶级意识问题 |
一、主观主义 |
二、责难 |
三、作为阶级的农民 |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问题 |
一、物质与自然的交换 |
二、辩证法的简单和高级范畴 |
三、自然界物质交换问题的再思考 |
四、“为我”或“自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
第一节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关系 |
一、对“阶级意识”理论的批判的回应 |
二、卢卡奇自然观的演变 |
第二节 卢卡奇《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中的列宁主义观 |
一、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理论旨归 |
二、卢卡奇在20世纪20年代与列宁的思想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评价 |
第一节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
一、《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积极意义 |
二、《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局限 |
第二节 《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的启示 |
一、对研究卢卡奇思想的启示 |
二、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试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研究[D]. 起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论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吴一帆,邵良婷.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D]. 孙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研究[D]. 张晶晶.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D]. 王小景. 吉林大学, 2020(03)
- [6]论卢卡奇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 杨雪.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0
- [7]卢卡奇与科西克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D]. 李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卢卡奇阶级意识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中的地位[D]. 李自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费尔巴哈问题研究[D]. 李娜.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卢卡奇《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研究[D]. 孙叔文. 黑龙江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