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论文文献综述)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1](2009)在《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指出了今后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发展前景。
谢丽萍[2](2009)在《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认为回顾了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历史,介绍了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指出我国超级稻育种在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及株型育种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超级稻在我国已处于大面积推广阶段。针对我国超级稻品种(组合)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广、结实率偏低、抗性及米质较差、双季超级稻品种(组合)较少及育种理论和技术还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未来超级稻育种的策略。
万昕[3](2009)在《水稻分子育种新选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和分子检测》文中提出本研究选用了我们通过水稻分子育种途径选育的10个不同杂交稻新恢复系(父本品种)与10个不同类型的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27个不同杂交稻组合,分析了这些不同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并对部分玉米DNA导入水稻新恢复系(父本品种)和杂种F1进行了分子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稻不育系天然异交率与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我们采用分子育种途径选育的新的杂交稻恢复系(父本品种)中,大多数的农艺性状倾向大穗,高结实率。2.杂交稻组合的生育期接近其恢复系(父本品种);杂交稻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表现不同;新恢复系(父本品种)与三系不育系和与两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杂种一代恢复度表现不同。有希望从中筛选出具有杂种优势强的新恢复系和杂交稻新组合。3.杂交稻杂种一代的单穗粒数倾向其恢复系(父本品种,如前者的单穗实粒数大于后者的单穗实粒数,则表现出超亲现象,即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4.杂交稻恢复系(父本品种)的谷粒较小,千粒重偏低;杂交稻杂种一代的千粒重亦偏低。不同杂交稻杂种一代的植株高度,一般倾向其恢复系(父本品种)。5.对水稻分子育种供体和受体亲本品种(恢复系)玉米品种慈利玉米、水稻品种慈选4号、湘早籼8号和杂交稻不育系培矮64S以及配组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慈4(F1),进行了DNA分子检测和验证。RAPD扩增检测结果表明,慈选4号(玉米DNA导入水稻的选系)中找到了玉米DNA特异片段,而水稻受体亲本品种湘早籼8号和杂交稻不育系培矮64S中没有这个DNA特异片段。并在培矮64S与慈选4号的杂种一代(F1)中也找到了相应的DNA特异片段,这表明了水稻分子育种能用于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新恢复系选育及杂交组合选配。进一步采用Sothern印迹杂交分析的结果,也证明了玉米DNA导入水稻后,能够稳定遗传,选育具有强杂种优势的新恢复系,这些恢复系与杂交稻不育系进行配组能够获得具有强杂种优势的杂交稻新组合。
高冬梅,唐春生,李勇峰[4](2009)在《稻曲病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探讨》文中指出文章分析了近5年来稻曲病暴发的原因,两系杂交稻等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破口至抽穗期的雨日天数多,降水量及相对湿度大,施肥水平提高,偏施、迟施氮肥造成后期贪青晚熟,部分农民对穗期病害防治意识淡薄,防治不及时,用药不对口,导致稻曲病发生严重。文章提出了选用抗耐病组合,及时处理稻草和菌渣,合理安排播插期,栽培避病,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等农业措施,在水稻破口前5-7天施第一次药,7-10天后施第二次药,用好力克、爱苗等对口药剂两次喷雾,防效达92%以上,并能显着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稻谷品质。
章志兴,张伟春,陈俊涛,方康书,鲍兰新,董文其[5](2008)在《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培两优慈四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培两优慈四由培矮64S与慈选4号配组而成,指出了培两优慈四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短、抗性好等特点;同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适当稀插、稀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指导农业生产。
赵介仁[6](2007)在《洞庭湖区单季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差异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洞庭湖区单季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栽培多年表现较好的和曾因异常高、低温年份在该地区表现结实率低而造成减产的以及湖南省近几年通过审定且有望在该地区推广的18个代表性品种的不同地点与不同播期试验,采用平均数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二次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洞庭湖区单季杂交水稻品种结实率的差异性及其与抽穗前后不同生育时段温度的相关性,并对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的温度与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二次回归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同一地点不同播期结实率的动态变化趋势益阳点和岳阳点相对比较接近,且结实率水平比常德点相对较高,以益阳点最高。常德点不同播期结实率的动态变化均起伏较大,且播期内品种间差异也较大,益阳点前6个播期和岳阳点前4个播期结实率动态变化起伏较小,且变化趋势相似,播期内品种间差异也较小,其余播期的动态变化均与常德点相近。大部分供试品种在洞庭湖区作单季稻栽培的适宜区域以益阳最好,岳阳次之,常德较差,其适宜播期益阳点和岳阳点为4月20日至30同,常德点为4月25日至5月5日。2、供试品种不同地点之间平均结实率的差异除品种17和品种18外,其余16个品种达到极显着或显着水平。18个品种的平均结实率均以常德点最低,除品种4和品种12以岳阳点最高外,其余16个品种均以益阳点最高。品种12在3个试验点的平均结实率均不正常,最高的岳阳点也只有73.0%,故该品种不宜在整个洞庭湖区作单季稻推广种植;另外,品种1、2、4、11、13和品种16在常德点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2.1%、71.4%、68.9%、72.6%、71.4%和68.4%,故这些品种在常德平湖区作单季稻推广种植要慎重;同理,品种2、9、10和品种13在岳阳平湖区作单季稻推广种植也要慎重。3、有11个供试品种不同播期之间平均结实率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或显着水平。18个供试品种中除品种10和品种12外,其余16个品种的平均结实率以第Ⅰ至第Ⅲ播期较高(80%以上),故绝大多数供试品种在洞庭湖区作单季稻种植比较适宜的播期为4月20日至30同;品种12和品种13不同播期间平均结实率的差异不显着,但其9个播期的平均结实率均偏低,其变幅分别为74.4%-57.2%和79.5%-67.6%,故这2个品种不宜在洞庭湖区作单季稻推广种植。4、供试品种始穗前后不同生育时段温度与结实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高温影响结实率下降的主要温度因子、大多数供试品种高温影响结实率下降的主要敏感时期是孕穗期(始穗前5-15d);品种4、6、10、12和品种15的结实率受高温影响的生育时段长(始穗前1-15d至始穗后1-10d或1-15d);品种16始穗后1-10d的温度对结实率的影响不大,始穗后10-15d(乳熟期)的温度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5、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的异常高温天气以常德点比较明显,共出现过两次、即7月22日至8月3同连续13d和8月8日至11日连续4d日最高温度35℃以上、日平均温度30℃以上、日最低温度25℃以上的高温时段,在此时段抽穗开花的品种(播期)的结实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比正常温度下降低10-20个百分点,如品种17第Ⅲ播期和品种18第Ⅳ播期的结实率分别比前一播期降低了11.3和19.0个百分点;异常低温天气(连续2-3d日平均温度低于22-23℃)3个试验点都在8月15日至17日出现过一次,在此时段抽穗开花的品种(播期)的结实率,以品种13下降幅度较大,在常德点第Ⅶ播期和岳阳点第Ⅴ播期分别比前一播期下降了9.7和23.7个百分点。6、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温度与结实率的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对抽穗开花期的温度比较敏感,7个品种比较钝感;18个和11个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日最高温度与结实率的两个总二次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代表了洞庭湖区单季杂交稻的一般类型品种和温度敏感类型品种抽穗开花期日最高温度与结实率的模拟回归分析结果,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433.78+32.28X-0.5X2和Y=-644.74+45.56X-0.71X2(Y为结实率,X为日最高温度),其结实率下降的转值温度分别为32.04和32.01℃。
杨龙华,李大恒[7](2007)在《湘西自治州超级杂交稻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对1998年以来湘西自治州发展超级杂交稻的现状、技术进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强化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加强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促进超级杂交稻生产的对策。
周华[8](2007)在《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629”选育和推广》文中提出“培杂629”是中国种子集团公司三亚分公司利用两用不育系“培矮64S”和恢复系“中种恢629”组配而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05年11月通过海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培杂629”的选育工作从1998年就已开始,通过4年的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恢复系才基本稳定,同时经过不断测配,选出了“培杂629”。该组合通过3年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2005-2006年,在海南省对培杂629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本文研究了培杂629的高产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种植该组合的效益作了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培杂629”在海南三亚制种的抽穗期安排在4月底至5月初为宜;海南南部春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为18d,秋季制种父母本播差期为8d。2、“培杂629”制种父母本行比,一般以2:14为宜,母本株行距13.3cm×13.3cm,穴插2-3株,父本株行距19.8cm×19.8cm,父母本间距16.5cm;喷施“九二0”要求采取“早”、“准”、“重”三字原则。3、“培杂629”在海南作早稻栽培,播种期一般安排在12月下旬至下年1月上旬,作晚稻一般安排在5月上中旬播种,秧龄早稻25天,晚稻16-18天,抛秧秧龄为3.1-3.5叶。作早稻栽培一般插16.5cm×(19.8~23.3cm),晚稻插13.3cm×16.5cm,达到25.0-30.0万穴/hm2,每穴插2粒谷秧,基本苗达到130-150万/hm2。4、培杂629是目前培杂系列审定品种中米质最好的品种,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2004-2005年早造海南区试及生产试验,2年平均单产7971.45kg/hm2,比特籼占25(CK)增产13.46%,增产显着。5、2005、2006年,海南全省示范“培杂629”面积20000hm2,生产优质稻谷15万t,“培杂629”制种面积170hm2,获得种子51万kg,获直接经济效益51.00万元,获社会经济效益24000.00万元。
夏雷[9](2007)在《从一起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看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对行政权力的限制》文中提出在行政诉讼中,对行政机关证据的从严审查已成为重要的司法要求。但在许多知识产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利用行政机关在查处中调取相关证据,并在随后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提交法庭。对于一些行政机关不规范取得的证据是否应被采用的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本文力图从一件具体案件的分析得出结论:在民事案件中,对行政机关不规范调取的证据,也应利用行政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予以规制,以体现司法证据采信标准的统一。
严钦泉,朱旭东,严秋平,陈永华,陈基权[10](2006)在《2000-2005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组合)及其主要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统计分析了2000-2005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组合)在省区试中的产量、抗病性表现和优质稻品种(组合)的米质等级,总结了湖南省在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工作中的主要成绩,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水稻发展概况 |
1.1 三系杂交水稻 |
1.2 两系杂交水稻与超级稻 |
2 水稻分子育种研究概况 |
3 发展趋势 |
3.1 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
3.1.1 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 |
3.1.2 抗逆性育种趋势 |
3.2 对今后发展趋势的思考 |
(2)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历史回顾 |
1.1 日本的超级稻育种 |
1.2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新株型超级高产育种” (NPT) |
1.3 我国超级稻育种 |
2 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 |
2.1 我国超级稻育种规划 |
2.2 超级稻品种 (组合) 选育及推广 |
2.3 超级稻育种原理及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2.3.1 籼粳亚种优势利用 |
2.3.2 不育系不同的细胞质源对超级杂交稻杂种优势的影响 |
2.3.3 超级稻理想株型的研究 |
2.3.4分子育种技术在超级稻育种中的应用 |
3 我国超级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3.1 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
3.2 双季稻超级稻品种 (组合) 较少 |
3.3 超级稻的育种理论及技术还有待完善 |
4 我国超级稻育种展望 |
4.1 育种原理 |
4.2 提高超级稻品种 (组合) 的适应性 |
4.3 超级稻品种 (组合) 抗性及米质改良 |
4.4 超级稻品种 (组合) 类型与我国水稻耕作制 |
4.5 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 |
4.6 超级稻育种材料创新 |
(3)水稻分子育种新选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和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育种概况 |
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
1.1.1 三系杂交水稻 |
1.1.2 两系杂交水稻与超级稻 |
1.2 水稻分子育种研究 |
2 杂交水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 |
2.1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
2.2 杂交水稻生育期、株高与穗充实度的杂种优势研究 |
3 杂交水稻米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 |
3.1 杂交稻稻米碾米品质的杂种优势研究 |
3.2 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杂种优势研究 |
3.3 杂交稻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杂种优势研究 |
3.4 杂交稻稻米营养品质的杂种优势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章 水稻分子育种新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杂交稻不育系 |
1.1.2 供试杂交稻恢复系(父本品系) |
1.1.3 供试杂交稻组合 |
1.2 试验方法 |
1.2.1 田间试验方法 |
1.2.2 室内考种方法 |
1.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稻不育系的农艺性状表现 |
2.2 不同杂交稻新恢复系(父本品种)农艺性状表现 |
2.2.1 结实率 |
2.2.2 每穗实粒数 |
2.2.3 单株有效穗 |
2.3 不同杂交稻组合杂种一代(F1)的农艺性状表现 |
2.3.1 不同三系杂交稻不育系与新恢复系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 |
2.3.2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培矮系列不育系配组的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 |
2.3.3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C815S与不同父本品种配组F_1的农艺性状 |
2.3.4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Y58S与不同父本品种配组F1的农艺性状 |
2.3.5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湘州19S、株1S与不同父本品种配组F_1的农艺性状 |
2.3.6 不同杂交稻亲本及其组合的生育期表现 |
2.3.7 不同杂交稻组合与其恢复系(父本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产量的比较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杂交稻新恢复系的DNA分子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DNA的提取方法 |
1.3 RAPD分析方法 |
1.4 AFLP分析方法 |
1.5 对玉米DNA导入杂交水稻新父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特异片段的分析 |
1.6 PCR-Southern杂交分析(印迹杂交)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APD标记的筛选及分析 |
2.2 AFLP标记的筛选及分析 |
2.3 PCR-Southern杂交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4)稻曲病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稻曲病暴发的原因分析 |
1.1 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 是导致稻曲病大面积发生的内在因素。 |
1.2 气候条件适宜是造成中、晚稻稻曲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
1.3 肥水管理是影响稻曲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 |
1.4 部分农民对穗期病害防治意识淡薄, 防治不及 |
2 稻曲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措施 |
2.1 农业防治 |
2.2 化学防治 |
2.2.1 不同药剂种类、不同药剂使用量、不同药剂使用次数对稻曲病的防效试验。 |
2.2.2 好力克、爱苗对稻曲病防效。 |
2.2.3 好力克、爱苗防治稻曲病对产量的影响。 |
2.2.4 好力克、爱苗对水稻纹枯病有兼治作用, 且三大效益明显。 |
(6)洞庭湖区单季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差异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2.1 高温对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
2.1.1 杂交水稻结实率受高温影响的敏感时期 |
2.1.2 高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温度范围 |
2.1.3 杂交水稻结实率受高温影响的品种间差异 |
2.1.4 高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原因分析 |
2.1.5 高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防御技术 |
2.2 低温对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
2.2.1 杂交水稻结实率受低温影响的敏感时期 |
2.2.2 低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温度范围 |
2.2.3 低温对杂交水稻结实率影响的品种间差异 |
2.2.4 低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原因分析 |
2.2.5 低温影响杂交水稻结实率的防御措施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观察记载项目及方法 |
2.3.1 生育期 |
2.3.2 结实率 |
2.3.3 气象(温度)资料 |
2.4 数据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供试品种不同试验点不同播期结实率的差异 |
1.1 供试品种不同播期结实率的动态表现 |
1.2 供试品种不同试验点结实率的差异 |
1.3 供试品种不同试验点间和不同播期间结实率的方差分析及其多重比较 |
1.3.1 不同试验点间供试品种结实率的方差分析及其多重比较 |
1.3.2 供试品种不同播期间结实率的方差分析及其多重比较 |
2 供试品种始穗前后温度与结实率的关系 |
2.1 供试品种始穗前后不同生育时段温度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 |
2.2 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异常温度对结实率的影响 |
2.2.1 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异常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 |
2.2.2 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异常低温对结实率的影响 |
3 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温度与结实率的回归分析 |
3.1 供试各品种抽穗开花期温度与结实率的二次回归方程 |
3.2 部分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温度与结实率二次回归方程系数的t值检测 |
3.3 供试品种抽穗开花期温度与结实率总二次回归方程系数及其t值检测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湘西自治州超级杂交稻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湘西自治州超级杂交稻生产现状 |
1.1 生产概况 |
1.2超级稻生产技术现状 |
1.2.1 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筛选 |
1.2.2 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1.2.3 高产技术理论基础 |
2 湘西自治州超级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突破性后备型品种 |
2.2 农田基础设施脆弱 |
2.3 超级稻推广应用投入严重不足 |
2.4 技术推广难度大 |
2.5 产业化水平低 |
3 对策措施 |
3.1 强化新品种选育与引进 |
3.2 加强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
3.3 成立推广机构, 加强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 |
3.4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8)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629”选育和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1.2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概况 |
1.1.3 三系法、两系法育种 |
1.1.4 我国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 |
1.1.5 示范在杂交稻推广中的意义 |
1.2 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1.3 目的与意义 |
2 培杂629 的选育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选育经过 |
2.3 培杂629 品比试验及区域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试验结果 |
2.4 小结 |
3 培杂629 高产制种技术 |
3.1 母本的特征特性及繁育 |
3.1.1 培矮645 特征特性 |
3.1.2 培矮645 的繁殖技术 |
3.2 父本的特征特性及繁育 |
3.2.1 中种恢629 特征特性 |
3.2.2 中种恢629 的繁殖 |
3.3 培杂629 高产制种技术 |
3.4 小结 |
4 培杂629 示范推广及效益分析 |
4.1 培杂629 高产栽培技术 |
4.1.1 培杂629 在各地生育期概况 |
4.1.2 培杂629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
4.2 主要示范推广方法、手段 |
4.2.1 落实示范推广计划 |
4.2.2 保证良种数量、质量 |
4.2.3 采用“公司+农户”推广模式 |
4.2.4 建立高产样板基地 |
4.2.5 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 |
4.3 培杂629 示范推广效益 |
4.3.1 成本分析 |
4.3.2 经济效益 |
4.3.3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
4.4 小结 |
5 讨论 |
5.1 中种恢629 有待继续提纯与改良 |
5.2 培杂629 制种技术还需改进 |
5.3 栽培管理上需更加完善 |
5.4 其他组合的推广可参考培杂“629”的推广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J].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 作物研究, 2009(05)
- [2]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J].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 2009(11)
- [3]水稻分子育种新选恢复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和分子检测[D]. 万昕.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4]稻曲病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探讨[J]. 高冬梅,唐春生,李勇峰.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9(01)
- [5]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培两优慈四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章志兴,张伟春,陈俊涛,方康书,鲍兰新,董文其.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5)
- [6]洞庭湖区单季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差异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研究[D]. 赵介仁.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7]湘西自治州超级杂交稻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 杨龙华,李大恒. 湖南农业科学, 2007(03)
- [8]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629”选育和推广[D]. 周华.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03)
- [9]从一起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看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对行政权力的限制[J]. 夏雷. 江苏科技信息, 2007(03)
- [10]2000-2005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组合)及其主要性状分析[J]. 严钦泉,朱旭东,严秋平,陈永华,陈基权.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