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系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

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系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株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柳春,杨亚玺,郭夫江[1](2020)在《雷公藤红素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作为中草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大、水溶性差,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对雷公藤红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有关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研究及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为雷公藤红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范冰冰[2](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梁曾恩妮[3](2014)在《灵芝多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灵芝多糖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灵芝多糖诱导两种人结肠癌LoVo和HCT-116细胞的死亡机制和其联合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对LoVo和HCT-116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MTT法、形态学方法、荧光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DNA琼脂糖电泳、迁移能力、线粒体膜电位、酶活力、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流式细胞仪及LDH漏出率等实验证实了灵芝多糖诱导HCT-116细胞和LoVo细胞死亡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多种基因、蛋白酶以及各种激酶参与了灵芝多糖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①在灵芝多糖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过程中,caspaes-3和-9的活力升高,caspaes-3活化,其底物RARP降解,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Bcl-2的比值在药物作用12 h后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表明灵芝多糖诱导细胞凋亡时激活以线粒体为中心的信号转导途径;②caspaes-8的活力升高,Fas表达升高,说明灵芝多糖诱导LoVo细胞凋亡时激活了死亡受体途径;③ERK MAPK抑制剂、p38 MAPK抑制剂和JNK MAPK抑制剂均对LoVo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推测灵芝多糖诱导细胞凋亡时也激活了MAPK途径:④灵芝多糖还可将LoVo细胞阻滞于S期;⑤灵芝多糖联合5-FU能协同诱导LoVo细胞凋亡,其作用机理与细胞周期的阻滞有关;⑥灵芝多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caspaes-3和。9的活力升高,caspaes-3底物RARP(poly-(ADP-ribose) polymerase)降解,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Bax/Bcl-2的比值在药物作用12 h后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表明灵芝多糖诱导细胞凋亡时激活了线粒体途径;Tcaspaes-8的活力和死亡受体Fas表达升高,推测灵芝多糖诱导HCT-116细胞凋亡时同时激活了FasL及其下游的caspase,激活了死亡受体途径;⑧三种MAPK抑制剂对HCT-116细胞凋亡没有抑制作用,表明MAPK途径没有参与凋亡过程;⑨灵芝多糖还可将HCT-116细胞阻滞于S和Gz/M期;⑩此外,灵芝多糖联合5-FU协同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其作用机理与细胞周期的阻滞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考察了灵芝多糖对人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发现灵芝多糖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其中LoVo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死亡受体Fas途径、线粒体途径和MAPK途径有关,诱导HCT-116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死亡受体Fas途径、线粒体途径有关,并能与5-FU协同诱导两种细胞凋亡。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的了解,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联合用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徐梅[4](2014)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卵巢癌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位居妇科肿瘤患者致死首位。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居消化系统肿瘤首位。因此,它们都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的第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兼具有强大的抗瘤活性和增殖活性,又具有非MHC限制性杀瘤的优点,近些年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但对卵巢癌治疗报道少见。本文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顺铂(cis-Dichloro diamine in platinum,CDDP或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接着通过体内实验研究氟尿嘧啶(5-FU)、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最后,回顾分析本中心6例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第一部分DDP联合CI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目的:探讨DDP、CIK细胞及其联合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生成CIK细胞,于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进行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56+双阳性细胞百分比;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含有CIK细胞培养液上清的培养液培养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设正常培养的SKOV-3细胞作对照组;杀伤实验分为A14CIK细胞作用组(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40:1)、B17DDP作用组(DDP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20、40μg/ml)及C12CIK联合DDP作用组(DDP浓度均为2.5μg/ml,效靶比分别为5:1和10:1)。同时设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作对照孔。于24h和48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第0、7、14、21、28及35天细胞计数依次为(1.8±0.2)×107、(14.67±1.53)×107、(230.0±20.0)×107、(225.0±22.91)×107及(220.0±17.32)×107,细胞数于培养第2l天时约增加127.78倍,达到增殖高峰;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47±0.17)%、(11.30±1.96)%、(35.50±2.30)%、(38.23±1.92)%、(31.40±3.91)%和(28.61±3.45)%,到21天也达到增殖高峰;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24h及48h凋亡率分别为(0.62±0.35)%和(0.65±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4CIK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24.18±4.05)%、(35.98±5.19)%及(53.98±5.02)%,48h抑制率分别为(24.20±5.59)%、(41.23±3.64)%、(57.27±6.68)%及(74.74±6.87)%。在相同时间各组间细胞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效靶比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B17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15.09±4.03)%、(25.95±3.36)%、(37.11±3.05)%、(50.07±5.21)%、(62.93±5.85)%、(77.93±3.28)%及(92.55±1.39)%,48h抑制率分别增为(23.42±5.63)%、(32.39±1.47)%、(46.04±2.76)%、(60.46±3.26)%、(72.77±2.38)%、(86.42±1.46)%及(96.24±0.59)%。除外DDP0.625μg/ml组24h和48h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也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12CIK联合DDP作用组24h抑制率分别为(50.50±3.69)%和(68.19±2.07)%,48h抑制率分别为(69.87±2.67)%和(80.11±6.87)%。CIK细胞联合DDP与单一处理因素相比,对SKOV-3的生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析因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效靶比为5:1)24h和48h抑制率未见到协同效应(P值分别为0.171和0.895),而高剂量组(效靶比为10:1)24h和48h抑制率见到协同效应(P <0.05)。结论: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诱导下可大量扩增获得CIK细胞,其主要效应细胞(CD3+CD56+CIK)在第1421天为高表达平台期,在此期间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二部分氟尿嘧啶联合CIK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CIK细胞以及5-FU联合CIK细胞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在体外诱导培养小鼠CIK细胞,于第0和7天进行流式细胞术CIK主要效应细胞表型分析。10只荷瘤鼠随机分两组,一组给5-FU(12.5mg/kg)当天腹腔注射,另一组给予NS(0.2ml/只)腹腔注射作对照,第十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鼠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ctivation antigen4,CTLA-4)和非淋巴细胞CD80、CD86表达。另取40只荷瘤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S(0.2ml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B组(5-FU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NS(0.2ml尾静脉注射,d3);C组(CIK组):NS(0.2ml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D组(5-FU+CIK组):5-FU(12.5mg/kg腹腔灌注,d0)+CIK(1×107尾静脉注射,d3)。观察肿瘤生长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用药第10天各组处死5只小鼠,采用RT-PCR法检测四组肿瘤组织中IFN-γ和TNF-表达量。结果:小鼠CIK主要效应细胞在体外扩增第7天达到(18.4±6.8)%。与对照组相比,5-FU处理后小鼠移植瘤组织中CD45+细胞表面CTLA-4表达量提高,且CD45-细胞CD80和CD86表达量增加;5-FU联合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单因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提高肿瘤组织IFN-γ与TNF-表达量,且联合治疗组与单治疗组中IFN-γ的表达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且可提高BALB/C小鼠结肠癌模型的免疫功能。第三部分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目的:初步探讨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卵巢癌探寻生物治疗策略。方法:利用接受常规手术和化疗结束后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出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体外培养第1421天的CIK细胞通过静脉回输给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回顾性观察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的卵巢癌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卡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差异、肿瘤指标差异、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及治疗后相关毒副反应。结果:有5例治疗后KPS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另外1例治疗后KPS保持不变。所有接受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1例III期EOC患者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后CA199升高,在接受CIK细胞治疗3个疗程后,CA199逐渐下降至正常。目前状况良好,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随访没有肿瘤复发迹象,无瘤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已达到3年。1例II期透明细胞癌合并浆液性癌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PFS已接近4年,随访瘤标和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复发迹象。另外1例II期EOC患者接受8个疗程CIK细胞治疗后,PFS已达5年,目前状况良好,也没有肿瘤复发迹象。结论: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卵巢癌病例的回顾分析,我们认为,CIK细胞可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扩增,第1421天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应细胞;CIK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并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细胞治疗可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5-FU联合CIK细胞治疗对BALB/C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5-FU或CIK细胞,且可提高小鼠结肠癌模型的细胞免疫功能。CIK细胞治疗卵巢癌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王丹[5](2014)在《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人干扰素-γ(human interferon-γ,hIFN-γ)是一种常见的天然糖蛋白,属于干扰素(Interferon,IFN)家族的一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根据蛋白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将IFN家族分为Ⅰ、Ⅱ、Ⅲ型,而hIFN-γ属于Ⅱ型IFN,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及T细胞来调节机体免疫来达到抗病毒的效果,而体外研究发现IFN-γ可抑制体外培养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对多种移植瘤模型亦有效,表明其有较好的抗肿瘤潜能。以上提示IFN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其异常生物学行为是导致难以治愈的关键因素,故探讨有效的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策略,对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IFN-γ具有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以此为研究基础,探讨IFN-γ在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方面的作用。获得大量的高纯度的hIFN-γ对临床研究及其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天然hIFN-γ来源有限,故需借助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大规模制备。先前报道指出可采用腺病毒、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及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来制备重组hIFN-γ(rhIFN-γ),但操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及产量和生物活性降低限制了以上表达系统的应用。本研究应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制备出与hIFN-γ组分相似的rhIFN-γ制剂,同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了该生物制剂的生物学活性,取得以下结果:一、rhIFN-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1.成功构建了重组人干扰素-γ的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rhIFN-γ,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稳定分泌表达了rhIFN-γ。2.免疫印迹及N末端测序显示rhIFN-γ成功表达,从毕赤酵母培养液分离和浓缩后,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进行纯化。从5L的培养基中共获得总量为0.601g的rhIFN-γ。TRICINE-SDS-PAGE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显示获得rhIFN-γ的纯度为95.6%。二、rhIFN-γ的抗肿瘤活性采用乳腺癌常用细胞株MDA-MB-231及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在体外、体内水平研究rhIFN-γ的抗肿瘤作用。1.体外水平:rhIFN-γ能呈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凋亡率及凋亡指数、阻滞细胞周期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2.体内水平:rhIFN-γ能降低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成瘤率、降低血清及瘤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肿瘤组织中的MMP-2和MMP-9的表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高效分泌表达rhIFN-γ的真核表达系统;(2)通过Tricine-SDS-PAGE、免疫印迹及氨基酸直接测序技术鉴定rhIFN-γ,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纯化得到高纯度rhIFN-γ;(3)在体外水平、体内水平证实rhIFN-γ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

陈光艳[6](2014)在《裴氏软肝消痞丸对小鼠肝癌(H22)组织Fas蛋白表达及血清IL-18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裴氏软肝消痞丸(PRGXP)对小鼠移植性荷H22(肝癌)瘤组织中Fas蛋白表达,及荷H22瘤小鼠血清IL-18含量的影响,阐述PRGXP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肿瘤免疫方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PRGXP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昆明种健康小鼠72只,雌雄各半,按体重及性别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其余60只为造模组。无菌条件下,用右前腋部皮下接种法,建立荷H22实体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五组:依次为模型组、PRGXP低剂量组、PRGXP中剂量组、PRGXP高剂量组和复方斑蝥(BM)组,雌雄分笼喂养。灌胃给药12天,禁食不禁水过夜,小鼠眼球取血,高速离心取血清,-20℃冰箱保存,ELISA法检测荷H22瘤小鼠血清IL-18的含量。小鼠脊髓脱臼法处死后,完整剥离肿瘤组织、胸腺和脾脏,称重,计算瘤重、抑瘤率、测定胸腺指数(TI)和脾脏指数(SI)。10%甲醛液固定肿瘤组织,制作小鼠肝癌细胞切片,HE染色观察癌细胞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荷H22瘤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PRGXP各剂量组平均瘤重均不同程度降低,PRGXP低、中、高剂量组平均瘤重分别是(0.954±0.242)g、(0.748±0.068)g、(0.883±0.166)g,抑瘤率分别是26.3%、42.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RGXP各剂量组TI、SI均高于模型组,其中中剂量组TI(53.1±8.9)mg/10g,TI增长率34.1%;SI(63.6±8.8)mg/10g,SI增长率38.6%,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 HE染色示:与模型组比较,PRGXP各剂量组HE染色肿瘤细胞出现明显核固缩,分裂相减少,坏死细胞数增多;4.与模型组比较,PRGXP各剂量组血清IL-18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中、高剂量组IL-18含量分别(418.91±58.79)pg·ml-1、(366.66±97.76)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模型组相比,PRGXP各剂量组肿瘤组织中Fas阳性细胞表达数均升高,其中中、高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GXP具有抑制荷H22瘤小鼠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提高荷H22瘤小鼠的TI、SI,增强荷H22瘤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上调荷H22瘤小鼠肿瘤组织中Fas蛋白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加荷H22瘤小鼠血清IL-18含量,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抑制肿瘤发展。

吴蔚[7](2010)在《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小细胞肺癌在治疗初期对化疗药物很敏感,但往往在治疗后期表现出对药物的耐药。顺铂的细胞毒作用主要是顺铂与核蛋白连接,形成铂类药物与DNA链间或链内交联,以及DNA-蛋白质交联损伤。顺铂是临床上小细胞肺癌化疗常用的药物,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对顺铂产生的耐药性损害了顺铂的治疗效果。细胞的自我适应是造成肺癌耐药的主要原因:1.细胞膜上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等)的增多使得胞吐作用增强,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下降;2.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解毒作用增强(例如谷氨酰胺转移酶增多);3.化疗药物作用的靶点蛋白发生了变化(如拓扑异构酶Ⅱ的减少)导致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下降;4. DNA修复功能得到增强(如ERCC1表达的增加);5.细胞中相关信号传导的不正常表达。凋亡信号传导的异常,例如:促凋亡基因Bax,Fas/FasL表达的下调或者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上调亦可以导致恶性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Fas是一种分子量为45kDa的Ⅰ型穿膜蛋白,表达在不同种类普通细胞和恶性细胞(包括肺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其配体FasL多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和一些恶性细胞细胞膜表面。当细胞外的FasL与细胞膜表面Fas发生三聚反应,Fas关联的死亡结构域(FADD)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与胞内Fas的死亡结构域相结合,即可在细胞内诱导产生死亡信号,导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级联激活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由于FasL可以诱导表达Fas的肿瘤细胞凋亡,Fas/FasL系统在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肿瘤细胞介导的自分泌性自杀和旁分泌杀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下调其自身Fas的表达来避免被杀死。已有文献证明,对顺铂耐药的的肺癌细胞低表达Fas,相应的其凋亡率显着的下降。一些文献将肿瘤的多药耐药性与Fas基因表达的下降和Fas介导的凋亡下降相联系起来。这些文献发现对Fas介导的凋亡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同样对化疗药物也不敏感,这也许是因为由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死亡途径被打断的缘故。重新上调Fas基因是否能够逆转已对顺铂产生耐药的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耐药性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如果上调Fas基因可以逆转已对顺铂耐药的人类小细胞肺癌细胞耐药性,那么其机制是什么,是改变了耐药基因的表达,还是对细胞信号传导产生了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Fas/FasL系统是凋亡的主要调节者,而在耐药的肿瘤细胞中,Fas基因一般低表达。目前,Fas基因在肿瘤细胞耐药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上调Fas基因在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上的表达,然后观察H446/CDDP细胞耐药性、凋亡率,以及部分耐药基因和信号传导通路表达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索Fas基因在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逐步增加顺铂给药浓度的方法诱导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该细胞株同时也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耐药。2.构建含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3.将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H446/CDDP细胞株。运用CCK-8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对顺铂及其他化疗药物化疗耐药性的变化。4.运用表达谱基因芯片、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P170,MRP,TOPOⅡ,bcl-2,Bax,GST-π,ERCC1以及部分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运用流式法检测转染前后凋亡率的变化。结果:1.成功诱导建立了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该细胞株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也具有显着的耐药性(P<0.01)。2.在H446/CDDP细胞株中,基因芯片和RT-PCR检测发现包括一系列耐药和凋亡基因表达的改变,包括MRP、P170、GST-π、ERCC1、TopoⅡ、Bcl-2等耐药和凋亡抑制基因表达的显着上调,而Fas凋亡基因表达的显着下调(P<0.01)。3.在H446/CDDP细胞株中,基因芯片检测发现包括一系列信号通路表达的改变,包括PI3K、PKC、JAK-STAT、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上调,JNK信号通路下调。4.成功构建了Fas基因过表达的腺病毒载体,并成功利用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将Fas基因转染入H446/CDDP细胞中,其可稳定的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5.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显着恢复肿瘤细胞对顺铂和其他一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P<0.01)。6.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显着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P<0.01)。7.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在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Bax,TopoⅡ,MRP,P170,GST-π和ERCC1的表达,显着增加Fas和bcl-2的表达(P<0.01)。8.基因芯片检测发现上调Fas基因在H446/CDDP细胞上的表达,可以引起PI3K、PKC、JAK-STAT信号通路的抑制,以及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1. H446/CDDP细胞不但对顺铂具有耐药性,也对其他一些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MRP,P170,GST-π,ERCC1,TopoⅡ等耐药基因表达的上调;凋亡基因Fas表达的下调;PI3K、PKC、JAK-STAT、ERK1/2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JNK信号通路的抑制。2.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携Fa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将其转入对顺铂耐药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CDDP,建立了稳定高表达Fas基因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CDDP/Fas。3. Fas在对顺铂耐药的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过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降低了耐药基因MRP,P170,GST-π,TopoⅡ和ERCC1等的表达;上调Fas基因表达;抑制PI3K、PKC、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激活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

王拱辰[8](2010)在《γ-干扰素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与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第五位。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和对各种治疗反应差肝细胞癌的5年死亡率仍较高。尽管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小肝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肝癌的治疗手段仍然是有限的。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根治HCC的方法,但临床确诊的HCC多属中晚期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HCC术后复发很常见,HCC患者异体肝移植价格昂贵难以推广。HCC对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抵抗,而且肝功能障碍影响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机体的耐受性。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经皮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和动脉化学栓塞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目前常用的HCC治疗法,但疗效有限,多属于姑息性治疗。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对改善肝癌的治疗极为重要。生物治疗(biotherapy)是肝癌治疗中的第四大类疗法,与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常规疗法相互补充,免疫治疗是最常用的生物疗法。免疫治疗通过主动和被动方法增强、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癌细胞的免疫反应,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作为常规疗法的辅助手段杀伤常规治疗后残存的肿瘤细胞,具有预防复发与转移的作用。研究表明肝癌细胞表达肿瘤抗原甲胎蛋白(a-fetoprotein, AFP)和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s, MAGE)等,它们能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成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识别的靶分子。目前用于HCC治疗的免疫疗法包括应用各种肿瘤疫苗的主动免疫治疗、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IK)和使用抗体的导向治疗等。HCC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HCC的免疫逃逸。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抗炎反应的失衡是导致HCC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几乎所有的肿瘤微环境中都存在着促炎因子,它们通过复杂的网络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影响肿瘤的演进。80%的HCC与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有关,在中国HCC和HBV感染引起的肝炎和肝硬化常相互伴随。在机体针对感染的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e-12,IL-12),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杀伤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同时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肝功能障碍。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抗炎反应机制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许多细胞因子具有抗炎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失衡、相互消长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降低,不能清除肿瘤细胞。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NO等能够损伤肝细胞引起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形成肿瘤细胞IFN-γ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机体的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诱导IFN-γ产生以增强NK细胞活性和Thl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免疫的产生是肿瘤疫苗等免疫疗法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机制。在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产生IFN-γ,但并不足以清除病毒。在慢性肝炎和HCC患者血液中也存在IFN-γ,肿瘤仍然发生和发展,提示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IFN-γ的分泌及其调节和功能障碍。大量的研究表明HCC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是肝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但补充IFN-γ,甚至是大剂量IFN-γ并不能逆转免疫逃逸现象,提示IFN-γ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复杂的,肝癌细胞逃逸IFN-γ抗肿瘤的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先以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健康献血员为研究对象,检测病人血清中IFN-γ等6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和免疫细胞亚群、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病人的治疗分析接受经皮注射乙醇治疗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研究了IFN-γ对肝癌细胞肿瘤抗原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探讨IFN-γ在肝细胞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与机制。资料与方法:1.病例及样本的采集:2002年4月~2007年5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5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8岁,经CT、MRI、AFP和(或)肝组织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取样前未进行任何治疗。。2.主要实验方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生物素标记的抗IFN-γ、TNF-α、IL-2、IL-4、IL-10、IL-12P70抗体,根据样品的OD值及曲线的斜率计算出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银染法检测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粘附单个核细胞CD83及HLA-DR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和HBV基因型。四氮唑(MTT)比色法检测人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用全自动生物化学检测仪测定及配套检测试剂盒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匀浆中γ-GT、ALT、AST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AGE-1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处理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AFP表达。应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PCR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 BSP)检测γ-干扰素处理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MAGE-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变化,采用免疫沉淀检测γ-干扰素处理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c-Jun氨基端激酶活性的影响。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 Version 12,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结果:1.外周血细胞因子谱型的变化:HCC病人血清IFN-γ含量为4.92±2.15pg/ml,低于健康献血员(19.16±2.34 pg/ml)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1.42±6.86 pg/ml)(P<0.05),IL-2、IL-12P70含量降低,而TNF-α、TGF-β1、IL-4、IL-10含量增高。根据肝癌体积大小对病人分组比较血清IFN-γ水平,发现随着肿瘤体增大,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病人血液中都存在IFN-γ。根据甲胎蛋白的水平将未经治疗的病人病人分成2组,结果提示甲胎蛋白含量高时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2.外周血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健康献血员相比HCC病人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降低,反映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AgNORs降低。黏附细胞悬液CD83和HLA-DR表达降低。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IFN-γ浓度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HCC病人感染的乙肝病毒基因型并分组,比较血清IFN-γ含量。结果表明感染C基因型乙肝病毒HCC病人血清IFN-γ含量低于感染B基因型乙肝病毒者的HCC病人,IFN-γ的含量分别为6.69±2.11和4.36±1.08 pg/ml,(P<0.05)。乙型肝炎患者的变化类似,但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之间,IFN-γ的含量无差异。4.经皮乙醇注射(PEI)可导致肝癌细胞坏死从而减少肝癌细胞数,坏死的瘤体形成自身瘤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抗肝癌免疫反应。PEI治疗后病人肿瘤体积缩小,AFP含量降低而IFN-γ水平增加。5.采用不同浓度IFN-γ处理人肝细胞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结果表明IFN-γ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浓度为512U/ml时抑制率为19.4±2.7%,培养上清中AFP含量为0.18±0.03ng/ml,细胞匀浆AFP含量为0.73±0.04ng/ml,仅用全培基培养的SMMC-7721培养上清的AFP含量为0.74±0.05 ng/ml,细胞匀浆AFP含量为0.79±0.07 ng/ml,提示在IFN-γ作用下SMMC-7721细胞AFP表达量下降,ALT、AST和γ-GT活性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IFN-Y作用48h之后512U/ml组SMMC-7721细胞MAGE-1表达下降、MAGE-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增加、JNK活性减低。结论肝癌的免疫逃逸是成功的肝癌免疫治疗必须克服的严重障碍。造成肝癌的免疫逃逸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时体内的慢性炎症环境、肝炎病毒逃逸免疫攻击、抗凋亡效应及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抗原调变等。本研究通过对肝癌病人和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研究,分析探讨IFN-γ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肝细胞癌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存在Th1向Th2免疫漂移现象,血清IFN-γ水平降低,而且肿瘤体积越大IFN-γ水平越低。2.感染C基因型乙肝病毒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易发生肝癌并且对干扰素反应差,本研究发现感染C基因型乙肝病毒的肝细胞肝癌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低于感染B基因型乙肝病毒的病人,提示C基因型乙肝病毒可能使被感染的细胞逃逸IFN-γ诱导的抗肿瘤、抗病毒反应,可能是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3.IFN-γ抑制甲胎蛋白的分泌和MAGE-1的表达,MAGE-1的表达的下调部分是由于MAGE-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增加实现的,肿瘤细胞免疫原性降低,有助于肝癌细胞免疫逃逸。IFN-γ具有抗增殖和抗肿瘤的作用可能降低肝癌细胞的JNK活性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IFN-γ的分泌及其功能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互为因果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机体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IFN-γ分泌增多,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诱导产生抗肝炎病毒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感染的细胞。增多的IFN-γ诱导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或生长因子作用的细胞因子产生,这些反应有利于突变的细胞增长;IFN-γ下调甲胎蛋白和MAGE的表达,促进突变的细胞发生抗原调变,逃逸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而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进一步地改变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确切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韦翠萍,梁中勤,顾振纶[9](2009)在《沙苑子黄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沙苑子黄酮(FAC)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图像分析术、流式细胞术、形态学观察与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研究FAC诱导K562细胞凋亡。结果FAC对K562细胞有增殖明显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96.17%;并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最大凋亡率达64.24%。同时,FAC可使K562细胞Fas阳性表达升高,阳性率为12.53%。结论FAC抑制K562的增殖可能与FAC诱导细胞凋亡有关;细胞调亡可能与Fas表达升高有关。

王正华[10](2008)在《细胞因子LIGHT和IFN-γ联合转染HepG2细胞及对其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LIGHT和IFN-γ配比转染HepG2细胞后对其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本实验室已成功制备的LIGHT和IFN-γ的质粒DNA转化E.coliJM-109感受态大肠杆菌,提取质粒;将HepG2细胞分为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LIGHT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处理后分别于12h,24h,48h收集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Fas和FasL在HepG2细胞高表达,但FasL不如Fas升高程度显着。Fas在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表达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LIGHT和IFN-γ联合转染组又高于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P<0.01);LIGHT和IFN-γ联合转染组在12h和24h 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P<0.01),在48h低于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P<0.01)。转染后HepG2细胞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增高,且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LIGHT基因和IFN-γ联合转染又高于LIGHT基因单独转染组(P<0.01)。结论:利用脂质体成功将LIGHT和IFN-γ的质粒DNA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HepG2细胞Fas和FasL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率增高,且LIGHT基因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效果优于LIGHT基因单独转染。

二、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株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株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雷公藤红素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
    1.1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1.2 抗肿瘤作用
        1.2.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2.2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1.2.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3 抗肥胖作用
    1.4 神经保护作用
2 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及活性评价
    2.1 C-29 位羧酸结构修饰及活性评价
        2.1.1 酯类衍生物
        2.1.1.1 含肉桂酸片段的酯类衍生物
        2.1.1.2 含杂环酯类衍生物
        2.1.1.3 其他
        2.1.2 酰胺类衍生物
        2.1.2.1 含糖酰胺衍生物
        2.1.2.2 肉桂酰胺类衍生物
        2.1.2.3 氨基酸酯类酰胺衍生物
        2.1.2.4 其他类
        2.1.3 脲类衍生物
    2.2 A/B 环结构修饰及活性评价
        2.2.1 A/B环构效关系
        2.2.2 C-3 位羟基结构修饰及活性评价
        2.2.2.1 酯类
        2.2.2.2 醚类
        2.2.3 C-6位结构修饰及活性评价
3 结语

(2)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分析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历
致谢

(3)灵芝多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灵芝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2.1 增强免疫作用
        1.2.2 诱导细胞凋亡
        1.2.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1.2.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2.5 逆转多药耐药
        1.2.6 降低化疗药物毒性
        1.2.7 抑制肿瘤扩散
        1.2.8 展望
    1.3 结肠癌研究进展
        1.3.1 结肠癌的病因
        1.3.2 结肠癌相关基因
        1.3.3 结肠癌的诊断
        1.3.4 结肠癌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1.3.5 治疗结肠癌的主要化疗药物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灵芝多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肿瘤细胞株
        2.1.2 试验药品及配制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1.5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灵芝多糖抑制LoVo和HCT-116细胞增殖
        2.2.2 灵芝多糖对LoVo和HCT-116细胞形态学影响
        2.2.3 灵芝多糖诱导LoVo和HCT-116细胞DNA片段化
        2.2.4 灵芝多糖抑制LoVo和HCT-116细胞迁移
        2.2.5 灵芝多糖破坏了LoVo和HCT-116细胞线粒体的完整性
        2.2.6 灵芝多糖诱导LoVo和HCT-116细胞[Ca~(2+)]i升高
        2.2.7 灵芝多糖使LoVo和HCT-116细胞LDH漏出率增加
        2.2.8 灵芝多糖诱导LoVo和HCT-116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
        2.2.9 MAPK家族成员在灵芝多糖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2.10 caspase对灵芝多糖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2.2.11 灵芝多糖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2.2.12 灵芝多糖对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2.2.13 灵芝多糖对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
        2.2.14 灵芝多糖对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章 灵芝多糖联合5-FU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肿瘤细胞株
        3.1.2 试验药品及配制
        3.1.3 试剂
        3.1.4 仪器
        3.1.5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灵芝多糖和5-FU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2.2 灵芝多糖联合5-FU对LoVo和HCT-116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2.3 灵芝多糖联合5-FU对LoVo和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全文讨论
        4.1.1 灵芝多糖抑制LoVo和HCT-116细胞增殖和迁移
        4.1.2 灵芝多糖诱导LoVo和HCT-116细胞凋亡
        4.1.3 灵芝多糖联合5-FU协同抑制LoVo和HCT-11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4)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EOC 的生物标志物
    二、筛查策略
    三、治疗
    四、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DDP 联合 CIK 细胞对卵巢癌细胞株 SKOV-3 的杀伤效应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尿嘧啶联合 CIK 细胞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疗联合 CIK 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CI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协同刺激分子 B7-H4 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miRNA 与卵巢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5)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IFN 的分类
        1.1.1 Ⅰ型 IFN
        1.1.2 Ⅱ型 IFN
        1.1.3 Ⅲ型 IFN
    1.2 IFN 的生物活性
        1.2.1 抗病毒作用
        1.2.2 抗增生作用
        1.2.3 促进细胞凋亡
        1.2.4 免疫调节作用
    1.3 IFN 的抗肿瘤机制
        1.3.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3.2 阻断肿瘤细胞周期
        1.3.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3.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3.5 抑制肿瘤端粒酶活性
        1.3.6 免疫调节作用
    1.4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1 Ⅰ型干扰素在治疗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1.4.2 Ⅰ型干扰素联合其他方案
        1.4.3 INF-γ的表达机制
        1.4.4 INF-γ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4.5 INF-γ联合用药对肿瘤的作用
        1.4.6 Ⅲ型干扰素抗肿瘤的研究
    1.5 乳腺癌
        1.5.1 手术治疗
        1.5.2 内分泌治疗
        1.5.3 靶向治疗
        1.5.4 INF-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1.6 基因工程常用的表达系统
        1.6.1 大肠杆菌
        1.6.2 酿酒酵母
        1.6.3 毕赤酵母
第2章 毕赤酵母表达的 rhIFN-γ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和配制
    2.2 方法
        2.2.1 hIFN-γ-pPICZ 表达工程菌的构建及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2.2.2 毕赤酵母分泌表达 rhIFN-γ条件的优化
        2.2.3 利用 5 L 摇瓶发酵表达 rhIFN-γ
        2.2.4 rhIFN-γ的纯化
    2.3 结果
        2.3.1 pPICZ -hIFN-γ表达工程菌的构建及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2.4 讨论
第3章 rhIFN-γ的对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MTT 实验
        3.2.3 凋亡指数检测
        3.2.4 细胞凋亡率检测
        3.2.5 细胞周期检测
        3.2.6 全蛋白提取
        3.2.7 采用 BCA 法测定各处理组的蛋白浓度
        3.2.8 免疫印迹
        3.2.9 蛋白质的电转移
        3.2.10 条带显影与分析
        3.2.11 ROS 荧光检测
        3.2.12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3.3.6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 不同浓度 IFN-γ处理对 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rhIFN-γ的对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4.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3 观察指标
        4.2.4 抑瘤效果评价
        4.2.5 ELISA 法
        4.2.6 免疫组化
        4.2.7 肿瘤组织中全蛋白提取
        4.2.8 免疫印迹
        4.2.9 蛋白质的电转移
        4.2.10 条带显影与分析
        4.2.11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体积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MMP-2 表达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MMP-9 表达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 VEGF 水平的影响
        4.3.5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裴氏软肝消痞丸对小鼠肝癌(H22)组织Fas蛋白表达及血清IL-18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1.裴正学教授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及治疗
    2.裴氏软肝消痞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概况
    3. Fas、IL-18 与原发性肝癌
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肝癌(H22)瘤株
        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4 实验仪器及设备
    3.实验方法
        3.1 肝癌 H22 小鼠模型制备
        3.2 实验动物分组
        3.3 给药剂量及途径
        3.4 标本采集
        3.5 实验观察项目及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
        4.3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瘤重及抑瘤率的影响
        4.4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胸腺的影响
        4.5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脾脏的影响
        4.6 荷 H22 瘤小鼠肝癌组织病理观察
        4.7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血清 IL-18 含量的影响
        4.8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 Fas 表达的影响
    5.讨论
        5.1 实验研究的可行性评价
        5.2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实验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5.4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胸腺、脾脏的影响
        5.5 裴氏软肝消痞丸对 IL-18 和 Fas 的影响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目
附录 2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附录 3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7)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顺铂诱导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446/CDDP)的建立及其耐药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AS-PADTRACK-CMV 质粒的构建及腺病毒的包装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携FAS 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对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系(H446/CDDP) 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Fas/FasL 在肺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γ-干扰素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肝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 参考文献
三、正文
    (一) 前言
    (二) 第一章 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三) 第二章 肝细胞癌患者HBv基因型和外周血IFN-γ水平关系的相关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四) 第三章 经皮乙醇注射后肝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五) 第四章 Y-干扰素对肝癌细胞增殖和抗原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六) 小结
    (七) 参考文献
    (八) 结论
四、附录
五、致谢

(9)沙苑子黄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1.四噻唑蓝 (MTT) 法[2]
        2.细胞光镜形态学观察
        3.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4.细胞周期测定
        5.FAC对K562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FAC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二、FAC对K562细胞作用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1.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变化
        2.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变化
    三、FAC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
    四、FAC对K562细胞Fas与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0)细胞因子LIGHT和IFN-γ联合转染HepG2细胞及对其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人肝癌细胞的培养
    2.2.转染后HepG2细胞的凋亡
    2.3.转染后Fas在HepG2细胞的表达
    2.4.转染后FasL在HepG2细胞的表达
第三章 讨论
    3.1.以阳离子脂质体为载体的基因转染
    3.2.LIGHT与肿瘤免疫
    3.3.IFN-γ与肿瘤免疫
    3.4.Fas/FasL系统与肿瘤免疫
    3.5.LIGHT与IFN-γ的联合抗肿瘤作用
    3.6.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株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公藤红素药理作用及结构修饰研究进展[J]. 梁柳春,杨亚玺,郭夫江.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20(10)
  • [2]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灵芝多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初步研究[D]. 梁曾恩妮. 湖南农业大学, 2014(10)
  • [4]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及在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观察[D]. 徐梅. 苏州大学, 2014(04)
  • [5]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王丹. 吉林大学, 2014(09)
  • [6]裴氏软肝消痞丸对小鼠肝癌(H22)组织Fas蛋白表达及血清IL-18的影响[D]. 陈光艳.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7]Fas基因在顺铂诱导的人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研究[D]. 吴蔚.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6)
  • [8]γ-干扰素在肝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D]. 王拱辰.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0)
  • [9]沙苑子黄酮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J]. 韦翠萍,梁中勤,顾振纶. 江苏医药, 2009(08)
  • [10]细胞因子LIGHT和IFN-γ联合转染HepG2细胞及对其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正华. 青岛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γ干扰素对Bel-7402细胞系Fas/FasL表达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