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菲青霉血培养1例

曼尼菲青霉血培养1例

一、血培养马内菲青霉菌1例(论文文献综述)

青刚[1](2021)在《输入型群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输入型群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mosis,HP)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以提高对这种罕见病急性期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9年4月在南美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群体发病的10例急性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住院记录及随访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0例病例均为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4±8)岁,病例7既往曾患肺结核已治愈,现患胃食管反流,其余9例无慢性基础疾病。4例的工作为清理积土,2例为气割作业,2例为搬运工具,2例为巡查;暴露时间0.2~56小时,平均(20±23)小时。(2)临床表现:潜伏期9~13天,平均(11±1)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头昏、头痛、乏力、纳差、咳嗽、皮疹、腹泻;主要体征有肺部湿罗音,脾脏肿大。(3)影像学特点: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影,多分布于胸膜下及双肺下叶,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少数患者可出现实变影。(4)实验室检查:病例1血培养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分离出组织胞浆菌,其余患者血培养、痰培养、骨髓涂片及培养均无阳性发现;10例患者组织胞浆菌尿抗原检测均为阳性,发病1.5月后组织胞浆菌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阳性;病例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送重庆市CDC行PCR与基因测序,检出组织胞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病例1行TBCB术,组织病检提示:多灶性组织细胞增生,并形成肉芽肿样改变,可见小灶坏死,部分肺泡腔内见浆液及纤维蛋白渗出,局部肺泡壁毛细管血管充血,特殊染色:PAS(-)、六胺银(-)、抗酸染色(-);免疫组化:CK肺泡上皮(+),CD68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5)诊断:病例1诊断为急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例2-10诊断为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6)治疗: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起始剂量每天0.7~1.2mg/kg,平均每天(0.8±0.2)mg/kg;最高剂量每天1.1~2.0mg/kg,平均每天(1.4±0.3)mg/kg。使用时间4~54天,平均(14±14)天。出院后口服伊曲康唑、伏立康唑7月。(7)转归:病例1呈植物状态,病例2~10临床症状消失,所有病例胸部CT复查病灶明显吸收,经抗真菌治疗3.5月后组织胞浆菌尿抗原均转阴。结论:综合流行病史、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可有效确诊急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发现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该病中重度患者的强化治疗药物,对国人亦有效,但所有病例均不能耐受IDAS两性霉素B脂质体推荐剂量。序贯使用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均有效,伏立康唑副反应小于伊曲康唑。

青刚,严晓峰,杨松,李琦,张绿浪,袁国丹,陈思源,王静,黄贵川,陈懿,王新,郭述良[2](2020)在《集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1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9年4月在南美圭亚那合作共和国集体发病的10例急性组织胞浆菌病中国籍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案。方法对10例急性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住院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均为青中年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4±8)岁;4例从事清理积土工作,2例气割作业,2例搬运工具,2例巡视。暴露时间 0.2~96.0 h;潜伏期9~13 d,平均(11±1)d。以发热、头昏、头痛、乏力、纳差、咳嗽、皮疹、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影,以胸膜下及双肺下叶分布明显;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少数患者可出现实变影。1例诊断为急性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9例诊断为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住院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起始剂量每天0.7~1.2 mg/kg,平均每天(0.8±0.2)mg/kg;最高剂量每天1.1~2.0 mg/kg,平均每天(1.4±0.3)mg/kg。使用时间4~54 d。出院使用伊曲康唑10~161 d、伏立康唑口服治疗5~7个月。9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植物人状态。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病灶均明显吸收。结论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该病中、重度患者的强化治疗药物是有效的,但最高剂量小于美国感染病学会(IDAS)推荐剂量。序贯使用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均有效。

施伎蝉,蒋贤高,刘赛朵,崔小亚,宁洪叶,叶新春,吴祥兵,吴正兴[3](2019)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TM)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贫血、咳嗽、消瘦、皮疹、脾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患者多合并感染;2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21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20例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蓝状菌阳性,5例患者多部位取材标本培养阳性;25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16例患者采用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方案治疗,9例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23例好转出院。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临床表现各异,多数病情进展迅速,尽可能的取材不同标本送检培养以明确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改善预后。

龚玉婷,陈志芬[4](2019)在《艾滋病合并马内菲青霉菌感染累及消化系统1例报道》文中指出艾滋病(AIDS)合并马内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是感染科AIDS患者中相对常见的疾病,但累及消化道情况较少见。本文通过对1例AIDS合并PM感染累及消化系统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疑难病例的诊治拓宽思路。

陈媛媛,刘旭辉,侯明杰,原海珍,王章云,王延丽,辛宁波,赵清霞[5](2018)在《58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出院的58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8例病人中发热占94.8%,咳嗽占70.7%,特征性皮疹占46.6%,腹痛占39.7%,脾大占55.2%,腹腔淋巴结肿大占51.7%,贫血占81.0%。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0个/μL,<50个/μL的占85.7%。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47例,阳性率81.0%,其他组织、体液培养和病理阳性11例,占19.0%。GM试验阳性91.7%(44/48),G试验阳性72.0%。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占79.3%。好转出院49例(84.5%),恶化出院9例(15.5%)。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好发于CD4细胞<50个/μL的病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依靠病原菌的培养及组织病理,抗真菌治疗效果好。

郑小勤,张美,汪雯[6](2017)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发热20例,"脐凹"状皮疹10例,15例CD4+T淋巴细胞<50个/mL,主要误诊疾病为结核,共10例。7例初步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17例。16例好转,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果不详。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好发于AIDS晚期患者,血培养、皮肤黏膜活检等阳性率高;该病极易误诊为结核等多种疾病;治疗首选药物为两性霉素B,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好。

焦洋,范洪伟,王澎,曾学军[7](2016)在《第379例 皮疹—发热—多发骨痛》文中提出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因皮疹8个月,淋巴结肿大7个月,间断发热4个月被收住到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患者2014年3月底出现双足散在红色皮疹。皮疹突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瘙痒,伴双踝关节疼痛,无局部红肿热。口服抗过敏药,症状可缓解。2014年4至8月反复出现左侧颌下淋巴结肿痛。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7~17.6×109/L,血小板291~448×109/L,其余(-);血红细胞沉降率

叶萍[8](2016)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确诊为PSM患者共160例,其中免疫健全者33例,免疫缺损者127例。免疫缺损组发病年龄较免疫健全组大(尸<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92.1%)、贫血貌(89.3%)、消瘦(88.1%)、乏力(86.2%)、咳嗽(80.0%)、咳痰(76.3%)、皮肤损害(64.3%)、浅表淋巴结肿大(61.2% )、肝肿大(21.9%)、胸痛(16.2%)、骨关节痛(15.6%)、脾肿大(12.5%)、呼吸困难(11.2%),免疫健全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较免疫缺损组常见(尸<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免疫缺损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免疫健全组(P<0.05),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着低于免疫健全组(P<0.05)。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组生存率高于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组(P<0.05),免疫健全组预后较免疫缺损组好(P<0.05)。结论:①PM为深部条件致病菌,具有起病隐匿、致病力强等特点,除免疫缺损患者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外,免疫健全宿主也可患病。②PSM季节发病率以春、夏季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无业居多。③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全身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确诊主要依赖病原学检查。两组比较,免疫正常组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骨关节痛更常见,免疫缺损组全身炎症反应、CD4+T细胞计数减少更明显。④PSM胸部影像学病变类型常表现为结节/团块影、斑片渗出影,分布区域以中、下肺为主,病灶数目常多发出现。⑤PSM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经比较,免疫健全组较免疫缺损组预后好,提示该病临床转归与患者免疫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等相关治疗。

张国丽,苏慧勇,杨磊,尹光芝,尹世明[9](2015)在《3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meffei,DPS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A[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热35例(97.2%),咳嗽30例(83.3%),贫血32例(88.9%),消瘦21例(58.3%),皮疹17例(47.2%),腹痛16例(44.4%),淋巴结肿大14例(38.9%)。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骨髓培养阳性9例(25.0%)。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2例,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1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14例,单用氟康唑治疗8例。好转出院17例(47.2%),自动出院11例(30.6%),死亡8例(22.2%)。结论 AIDS合并D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长期缓解或治愈DPSM。

李敏,马小亮,徐新民,郭晶晶,李瑞红[10](2015)在《艾滋病血流感染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血流感染对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态和预后意义重大,在艾滋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位列前三。本文调查了北京地坛医院2013-2014年住院艾滋病患者的血流感染情况,对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病率、病原体、诊断、治疗和预后做了综合论述。

二、血培养马内菲青霉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培养马内菲青霉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输入型群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集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收集资料
        1.3.2 病原菌检测
        1.3.3 治疗方法
        1.3.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2.2 临床资料
        2.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影像学特征
        2.2.4 病原学检测
        2.2.5 诊断、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3)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检验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2.2 合并感染情况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液检查
        2.3.2 病原菌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治疗转归
3 讨 论

(5)58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胸部CT和腹部彩超结果
    2.4 化验结果
    2.5 治疗
    2.6 结局
3 讨论

(6)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常规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
        1.3.2 血生化检查
        1.3.3 病原学检查
    1.4 治疗情况
        1.4.1 误诊疾病
        1.4.2 确诊时间
2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3.1 PSM需与以下几种常误诊疾病鉴别
        3.1.1 结核
        3.1.2 肿瘤
        3.1.3 细菌性肺炎
        3.1.4 其余疾病
    3.2 误诊原因分析

(8)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3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免疫功能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2.2 实验室检查
    2.3 病原学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10)艾滋病血流感染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AIDS患者BDI发病率及病原体
    1.1 发病率
    1.2 病原体
2 AIDS患者发生BSI后的治疗及预后
    2.1 影响预后的因素[5]
    2.2 治疗及预后
3 BSI诊断方法
4 AIDS病人BSI的预防
5 总结

四、血培养马内菲青霉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输入型群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研究[D]. 青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集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浆菌病10例临床分析[J]. 青刚,严晓峰,杨松,李琦,张绿浪,袁国丹,陈思源,王静,黄贵川,陈懿,王新,郭述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06)
  • [3]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特征分析[J]. 施伎蝉,蒋贤高,刘赛朵,崔小亚,宁洪叶,叶新春,吴祥兵,吴正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24)
  • [4]艾滋病合并马内菲青霉菌感染累及消化系统1例报道[J]. 龚玉婷,陈志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02)
  • [5]58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临床特征分析[J]. 陈媛媛,刘旭辉,侯明杰,原海珍,王章云,王延丽,辛宁波,赵清霞.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8(01)
  • [6]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J]. 郑小勤,张美,汪雯. 海南医学, 2017(24)
  • [7]第379例 皮疹—发热—多发骨痛[J]. 焦洋,范洪伟,王澎,曾学军. 中华医学杂志, 2016(39)
  • [8]不同免疫状态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60例临床分析[D]. 叶萍.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3)
  • [9]36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J]. 张国丽,苏慧勇,杨磊,尹光芝,尹世明. 传染病信息, 2015(06)
  • [10]艾滋病血流感染的研究综述[J]. 李敏,马小亮,徐新民,郭晶晶,李瑞红. 中医临床研究, 2015(34)

标签:;  ;  ;  ;  

曼尼菲青霉血培养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