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烟草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挺[1](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重要消化道寄生线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第四胃以宿主血液为其营养来源,引起贫血及贫血综合征,严重的可致动物死亡,危害十分严重。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化学药物的使用,然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药物导致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疫苗的研发刻不容缓。在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研究中,虽然多种表达系统已有报道,但效果不佳。近些年,植物表达寄生虫抗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应用植物表达系统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可以为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在融合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RI101并用农杆菌介导本氏烟草瞬时表达Hc-ap-10和Hc-ap-8的过程中,发现密码子优化的Hc-ap-10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未经密码子优化的Hc-ap10和Hc-ap-8的表达水平。因此,在应用植物表达系统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基因时,密码子的优化可能对于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Hc-ap-8和Hc-ap-10都表达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而目前对于植物细胞细胞膜蛋白的纯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表达这两种蛋白的时候需要将其引导到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处进行表达。密码子优化的Hc-ap-10(AP10op)和未经优化的Hc-ap-8在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H7LIC瞬时表达于烟草叶片中,同样表达在烟草叶片细胞的细胞膜上,但其表达水平要高于p RI101载体。因此,利用p H7LIC载体构建了添加核定位信号(NLS)SV40的p H7d NLSAP8、p H7d NLSAP10op和p H7d NLSHc23。在烟草瞬时表达抗原时,密码子优化的Hc-ap-10比未优化的Hc-ap-8表达水平高,但是同样未经优化的Hc23分子却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在烟草叶片中表达,说明目的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密码子优化的效果。在使用原核表达的HC-AP-5和HC-AP-10蛋白免疫山羊的实验中,联合使用两种抗原并没有明显降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强度,其EPG和成虫负荷与佐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种原核表达的抗原HC-AP-5和HC-AP-10,可能并不适合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候选分子。本研究成功建立植物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抗原的方法,并首次利用本氏烟草生产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同时原核表达的抗原HC-AP-5和HC-AP-10混合免疫山羊后,并不能成功刺激宿主产生明显保护力。
廖莎,李国玲,吴珍芳,李紫聪[2](2018)在《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文中认为转基因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有完善的真核表达系统,可以为多种外源蛋白提供正确的翻译后修饰,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蛋白,可以应用于人或动物的疾病治疗及预防,因其具有成本低、产出高、产品珍贵且需求高的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目前,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多项成果与突破,以此生产的蛋白制品也有部分被权威机构批准上市应用,还有许多未上市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产业化发展做准备。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已成为重组药用蛋白生产的新趋势。综述了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介绍了生物反应器类型、生产的蛋白种类、已获批应用的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讨论了利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张剑锋,李阳,金静静,陈千思,谢小东,王中,罗朝鹏,杨军[3](2017)在《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叶绿体基因工程通过同源重组实现定点整合,与细胞核基因工程相比,使外源基因的表达更为高效和安全。叶绿体基因工程在模式植物烟草中的研究最为广泛。为此,总结了近年来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在提高光合效率、抗性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利用该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生物质酶、次生代谢产物、疫苗和药用蛋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汪相宏[4](2017)在《水稻蛋白糖基化类型及植物特异性糖苷的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蛋白的特异性糖苷修饰一直被怀疑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进入人体后可能具有安全性风险,因而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但这些数据均来自于叶片而不是种子,对种子蛋白的糖苷类型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关于其免疫原性的报道则基本没有。水稻胚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生物反应器,因此,研究种子和叶片的糖苷类型差异以及植物特异性糖苷的免疫原性,对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为了探讨水稻胚乳细胞蛋白的糖苷修饰与叶片蛋白修饰间的差异以及植物特异性糖苷的免疫原性,我们首先获得了水稻胚乳特异性表达的人α-1,6-岩藻糖转移酶(FUT8)基因和β-1,4-半乳糖转移酶(GalT)基因水稻品系。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我们优化了一种利用水稻基因RBE4作为内参的定量PCR法,用于快速准确地筛选纯合子单株和鉴定转基因的拷贝数。通过杂交,把FUT8、GalT和hAAT(人α抗胰蛋白酶)这三个基因聚合起来,获得了部分人源化糖苷修饰的AAT转基因水稻品系,然后比较了不同糖苷修饰的AAT的糖基化结构,并对其免疫原性做出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MALDI-TOF MS分析,我们发现水稻叶片和种子蛋白的糖苷修饰存在很大差异。种子糖蛋白中同时含有α-1,3-岩藻糖和β-1,2-木糖的结构占总糖苷的4.8-14.5%,而叶片中为27.9-44.2%;但是种子中仅含有β-1,2-木糖(不含α-1,3-岩藻糖)的结构有61.1-80.2%,而叶片中只有35.1-50.9%。2.我们将两个引入人类特异性N-连接糖苷修饰的α-1,6-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和β-1,4-半乳糖转移酶基因——FUT8和GalT利用胚乳特异性启动子Glb转入水稻基因组中。通过MALDI-TOF MS分析,转基因水稻的储藏蛋白谷蛋白中可检测到6.8%的α-1,6-岩藻糖和1.9%的β-1,4-半乳糖。3.我们发现内源储藏蛋白谷蛋白和重组蛋白OsrAAT的糖苷结构都比较单一。但是谷蛋白中最主要的结构是MMX,而OsrAAT中最主要的结构是MXF,这两种结构几乎都占据了各自全部N-连接糖苷的50%。4.我们将FUT8、GalT和hAAT这三个基因聚合后发现,部分人源化AAT(mgOsrAAT)中含有38.4%的α-1,6-岩藻糖,并且α-1,3-岩藻糖的含量由植物源AAT(OsrAAT)中的 82.5%下降至 mgOsrAAT 中的 22.7%。5.我们在动物体内检验了 OsrAAT、mgOsrAAT和hAAT的免疫原性,结果发现这三者之间IgG、IgM和IgE滴度没有明显区别。6,豚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显示,植物特异性糖苷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其免疫原性主要来自α-1,3-岩藻糖而不是β-1,2-木糖。7.我们通过检测α-1,3-岩藻糖和β-1,2-木糖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浓度,发现这三种蛋白免疫的兔血清间的抗体主要由α-1,3-岩藻糖产生。文献检索发现α-1,3-岩藻糖并不是植物特异性糖苷,因而推断植物蛋白的α-1,3-岩藻糖修饰并不会产生任何安全风险。8.在本研究中,我们优化了一种利用水稻内源基因RBE4作为内参基因,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都很高的鉴定纯合子和拷贝数的方法。该方法鉴定的纯合子在单插入位点的准确性达到100%,双插入位点的准确性达到92.3%。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植物糖苷的免疫原性较弱,且其免疫原性主要是由α-1,3-岩藻糖产生,而非β-1,2-木糖。鉴于临床应用的AAT中同样含有α-1,3-岩藻糖,我们推测植物糖苷对人体是安全的。
许诺[5](2016)在《亚基疫苗fHbp在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中的表达及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发的世界性传染病,具有高致死率、高传染性等特点,尤其对6个月至2周岁的婴儿具有极大易感性,即使痊愈也会留下永久性的神经后遗症。目前防治脑膜炎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接种疫苗。针对5种主要的致病血清型,已开发并批准了4种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使用,即A、C、W和Y等四种。但血清型B的脑膜炎球菌因其多糖结构与人体组织的唾液酸同源,无法引起免疫反应,故缺乏有效的多糖疫苗。以fHbp为主要候选抗原的出现,为预防和控制B型脑膜炎(Men B)疫苗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例B型脑膜炎患者中分离了一株Men B毒株中克隆fHbp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2b-fHbp。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获得工程菌。确定当诱导温度为37℃,诱导剂IPTG的浓度为500m M,诱导时间为8hr的条件下,外源蛋白fHbp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约为总可溶性蛋白的20%,且为可溶性蛋白形式。经Ni2+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了大肠杆菌表达的fHbp纯品,命名为E-fHbp。针对拟南芥密码子偏好性,对fHbp基因序列进行优化设计和化学合成。构建以菜豆Pha P启动子驱动密码子优化后的fHb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Pha P3301-rfHbp。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沾花侵染法转化拟南芥,经浓度为1%的除草剂Basta筛选后共计获得300余株抗性植株,金标免疫试纸条(PAT/bar试纸条)检测结果288株阳性植株。进一步对抗性植株中的rfHbp基因进行PCR鉴定,共计获得87株阳性植株。对全部87株T1代转基因拟南芥种荚中的目的蛋白进行ELISA检测,筛选出5株fHbp表达量在0.1%以上的转基因株系。Southern检测表明,r HF-10、r HF-22和r HF-54三个植株为单拷贝插入,而Western和ELISA检测表明,r HF-22中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为种子总可溶蛋白的0.349±0.072%。经Ni2+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植物源fHbp蛋白纯品,命名为A-fHbp。将上述实验中获得的不同来源的fHbp蛋白进行免疫实验,通过腹腔注射接种E-fHbp和A-fHbp,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差异,结果表明E-fHbp与A-fHbp诱导血清特异抗体滴度分别达到4.2×104和4.8×104,且能够诱导乳兔补体产生SBA活性。对两种不同来源的fHbp蛋白进行小鼠Bal B/c的口服免疫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均未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出粘膜Ig A。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E-fHbp对小鼠的保护率为76.67%,A-fHbp的保护率为80%,两者在作为候选疫苗的保护效果无显着差异。本研究首次完成fHbp蛋白在转基因植物种子中的表达与分离纯化工作,并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fHbp蛋白在免疫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者无显着差异,均具备候选疫苗的潜力。本研究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亚基疫苗提供借鉴,尤其是为B亚型脑膜炎奈瑟氏菌候选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苏昕[6](2011)在《苜蓿和大豆高效表达蛋白质相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植物能作为一种廉价、方便、安全的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重组蛋白。在过去的十几年,科学家们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了100多种重组蛋白,包括:可食用疫苗、抗体和工业酶等;有些产品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并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些因素诸如产量、品质和同源性等限制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增加抗原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是研制安全高效的植物可食用疫苗的关键,而解决的策略集中在启动子的研究。为此本研究选用大豆和苜蓿作为受体植物,在光照和黑暗2种条件下培养,经SDS-PAGE和2D-PAGE分离得到二种苜蓿光照条件高效表达的蛋白质(AL-a和AL-b)和一种大豆黑暗条件高效表达的蛋白质(SN-p);委托日本BIOSUMS公司进一步测定了AL-a的N-末端7个氨基酸VEVLLGA (Val-Glu-Val-Leu-Leu-Gly-Ala),并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查找得到一个最相似的蛋白质-豌豆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of pea, Accession No. X16082),命名AL-a为苜蓿质体蓝素(alfalfa-plastocyanin, AP);根据豌豆质体蓝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苜蓿中PCR扩增苜蓿质体蓝素基因,产物经Applied Biosystems3130Genetic Analyzers自动测序仪测定其DNA序列,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显示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包括504bp,并由此DNA序列推出苜蓿质体蓝素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67AA,通过ChloroP软件分析预测此蛋白为叶绿体定位表达(http://www.cbs.dtu.dk/services/ChloroP/)。此序列与豌豆质体蓝素基因比对同源性为90%。本研究拟利用植物自身高效表达的特殊蛋白质基因的启动子驱动外源蛋白基因在植物体内同源重组并定点高效表达,从而提高蛋白表达量。植物蛋白质的表达特性直接决定于其启动子的类型。本实验利用RT-PCR法分析苜蓿质体蓝素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此蛋白基因启动子既具有组织特异性(只在绿色组织-嫩叶中表达)又具有光诱导特异性(只在光照条件下表达)。根据NCBI数据库中报道的蒺藜苜蓿(Medicago.truncatula)(GenBank:CU013531.5)全基因组序列中质体蓝素编码基因区上游非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苜蓿总DNA为模板PCR克隆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序列,经测序后得到含有约400bp的序列(其中包括131bp的编码区和269bp的启动子区P-AP);应用PlantCARE软件将本实验获得的苜蓿质体蓝素启动子序列与文献报道的豌豆质体蓝素启动子序列(P. sativum petE gene, GenBank:X68313.1)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具有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CAAT-box;除此之外,该启动子还包含多个光应答调控元件和叶片特异性元件包括LAMP-element、G-box、Pc-CMA2a、Pc-CMA2b、Pc-CMA2c和GT1-motif等。初步判定此序列为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部分片段。为了研究此序列的表达活性,本试验将此序列置换pBI121质粒中的CaMV35S启动子,驱动其下游的GUS[P-葡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 GUS)]基因,构建了重组质粒pBI121-P-AP,转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后建立植物转化载体,经农杆菌浸种法转染苜蓿,转基因苜蓿经PCR法检测及组织化学检测GUS基因表达,结果显示GUS基因在绿色叶片组织中呈高效表达,在茎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初步研究证明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功能。为利用此启动子驱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基因在转基因苜蓿中高效特异表达生产植物可食抗癌疫苗奠定了基础。
韩锦峰,李静,韩薇,刘华山,王晓军[7](2011)在《烟草分子农业——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确了烟草分子农业的含义,详细介绍了烟草分子农业生产的产品,例如抗体、疫苗等,并对比了烟草生产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发展分子农业的优势及烟草分子农业开发的现状,指出烟草分子农业可以成为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发展烟草分子农业可以改变烟草生产仅限于制造卷烟的单一模式,从而使烟草行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
张秀香[8](2009)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文中提出为了研制一种廉价、方便的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本研究以其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momp基因和大肠杆菌热不稳定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表达MOMP蛋白和LTB-MOMP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都高效表达。通过小鼠的免疫试验,确定了LTB-MOMP融合蛋白的免疫效果要优于MOMP蛋白单独免疫效果。所以本实验通过前期试验结果,利用分子克隆、农杆菌介导和分子生物学常规检测技术等方法,构建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试图探索出一种利用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鹦鹉热衣原体口服疫苗的免疫途径和作用模式。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ltb-momp融合基因导入水稻植株中,通过抗性筛选及整合性鉴定,证明获得了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用间接ELISA的方法测定了转基因水稻叶片中融合蛋白的平均含量可占植物总可溶性蛋白的0.0055%,而在种子中的平均含量为0.0069%。实验中以BALB/c小鼠为哺乳类实验动物模型,用获得的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种子在小鼠体内进行了口服免疫实验研究,通过对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口服转基因水稻种子能够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细胞及粘膜免疫反应,但以细胞和粘膜免疫应答为主。同时,还证明了LTB在转基因水稻口服免疫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粘膜佐剂效应。通过本实验研究,将为下一步应用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在禽源动物体内口服免疫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于海鹏[9](2008)在《人参愈伤组织细胞表达HBsAg-rhIFNα-2b融合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已相继在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杆状病毒体系中表达。其中产业化的有酵母和CHO系统两种。由于这两种系统表达的HBsAg制备的疫苗仍然有5-10%的人群不产生抗体,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更有效刺激机体产生HBsAg抗体的新型疫苗。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是治疗乙肝最有效的药物,在人参细胞中表达其与HBsAg的融和蛋白做为抗原,借助人参皂甙的免疫增强作用,有可能使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获得治疗性乙肝疫苗。本研究构建了携带HBsAg-rhIFNα-2b融合基因的植物细胞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感染方法将其整合到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上,得到了能够表达HBsAg-IFNα-2b融合蛋白的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系(150)。在试验中还建立了固体和液体培养两种培养系统。该细胞系不仅可以表达HBsAg-IFNα-2b融合蛋白,而且可以产生具有增强疫苗免疫效果作用的人参皂甙。本研究获得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无需纯化,也不用额外添加疫苗佐剂,直接免疫小鼠和家兔就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转基因植物组织细胞作为生物反应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表达和生产医用重组蛋白提供了技术平台,为其它珍稀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组织培养及表达重组蛋白奠定了坚实基础。
凡超[10](2007)在《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进一步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离体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携带S1S2S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并对其进行了GUS染色鉴定和PCR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苹果品种‘凉香季节’的离体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三种不同启动子调控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分别导入‘凉香季节’中,获得转化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凉香季节’组培苗叶片基部最适宜农杆菌的转化;叶片及组培苗卡那霉素选择压分别为15mg/L和25mg/L;抗生素Cb较Cef抑菌效果更好;GUS染色呈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株系经PCR扩增,得到三种载体共有7个株系呈阳性(其中AG208有2个株系;AG206有3个株系;AT110有2个株系),初步证实S1S2S基因已整合到苹果‘凉香季节’的基因组。2、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对苹果‘红爱佳’进行S1S2S基因转化。利用gus基因瞬时表达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处理时期、处理功率、外植体类型的处理和农杆菌悬浮液中As浓度对S1S2S基因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浸染‘红爱佳’叶片4min后,用功率为90W的超声波处理30s,然后接种于再生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能获得最佳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佳处理条件下转化约600个‘红爱佳’叶片,共得到138个抗性愈伤组织和11株抗性苗,转化率为1.83%。3、以番茄品种‘江蔬1号’为试材,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70%酒精和20%次氯酸钠溶液的不同时间处理组合对其种子表面消毒效果和萌发的影响及不同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及其浓度组合等因素对番茄子叶再生的影响。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1S2S基因三种载体分别导入,并获得了相应的卡那霉素抗性苗,对其进行了GUS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及PCR检测。研究结果表明:70%酒精处理50s后,再用2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江蔬1号’获得98%的萌芽率;不同的番茄品种在相同的培养基上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的分化率存在着显着差异,适于‘江蔬1号’子叶再生的培养基为MS+ZT0.5mg/L+IAA0.3mg/L,MS+NAA0.5mg/L为其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对‘江蔬1号’进行农杆菌转化后获得了转基因株系(AG208有71个株系、AG206有55个株系、AT110有39个株系),PCR检测后得到AG208和AG206各有1个株系呈阳性。
二、用烟草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烟草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捻转血矛线虫及危害 |
1.1.1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及各阶段形态特征 |
1.1.2 捻转血矛线虫病流行病学特征 |
1.1.3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危害、诊断及防控 |
1.2 寄生蠕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血吸虫病和片形吸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
1.2.1.1 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
1.2.1.2 片形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
1.2.2 绦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3 线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4 合成多肽类疫苗在寄生蠕虫领域的研究 |
1.3 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研究 |
1.3.1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的研究现状 |
1.3.2 捻转血矛线虫优势抗原分子 |
1.3.2.1H11 |
1.3.2.2Hc23 |
1.3.3 捻转血矛线虫抗原Hc-ap-5、Hc-ap-8、Hc-ap-10和Hc23 的选择 |
1.3.4 疫苗免疫佐剂的选择 |
1.4 转基因植物表达抗原疫苗 |
1.4.1 植物表达系统的选择 |
1.4.2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背景简述 |
1.4.3 植物表达制备寄生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
1.4.4 转基因植物宿主的选择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主要试剂 |
3.4 主要溶液配置 |
3.5 试验方法 |
3.5.1 捻转血矛线虫人工感染方法的建立 |
3.5.2 捻转血矛线虫各时期虫体的收集 |
3.5.3 捻转血矛线虫iL3 g DNA的提取及鉴定 |
3.5.4 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3.5.5 Hc-ap-5、Hc-ap-8、Hc-ap-10及Hc23 c DNA的获取 |
3.5.6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5.7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
3.5.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的制备 |
3.5.9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3.5.10 菌液PCR鉴定 |
3.5.11 碱性裂解法提取质粒 |
3.5.12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RIEGFP、pRIAP10、pRIAP8和pRIAP10op的构建 |
3.5.13 pRIEGFP、pRIAP10和pRIAP8 烟草瞬时表达 |
3.5.14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H7AP8和pH7AP10~(op)的构建 |
3.5.15 pH7AP8和pH7AP10~(op)农杆菌介导烟草瞬时表达 |
3.5.16 pH7AP8、pH7AP10和pH7Hc23 核定位信号SV40 的添加 |
3.5.17 原核表达载体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 的构建 |
3.5.18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的诱导表达,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
3.5.19 原核蛋白HC-AP-10和HC-AP-5 混合免疫山羊 |
3.5.20 粪便虫卵计数 |
3.5.21 真胃成虫计数 |
4.结果与分析 |
4.1 Hc-ap-5、Hc-ap-8、Hc-ap-10及Hc23 c DNA的获取 |
4.2 烟草表达pRI101-EGFP、pRIEGFP、pRIAP10和pRIAP8 |
4.2.1 pRIEGFP的构建 |
4.2.2 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的构建 |
4.2.3 农杆菌介导pRIEGFP、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4.2.3.1 农杆菌介导pRI101-EGFP表达 |
4.2.3.2 农杆菌介导pRIEGFP表达 |
4.2.3.3 农杆菌介导pRIAP10表达 |
4.2.3.4 农杆菌介导pRIAP8表达 |
4.2.3.5 农杆菌介导pRIAP10op表达 |
4.2.3.6 Western Blot检测pRI101-GFP、pRI EGFP、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蛋白表达 |
4.3 烟草表达pH7AP8和pH7AP10~(op) |
4.3.1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H7AP8和pH7AP10~(op)的构建 |
4.3.2 农杆菌介导pH7AP8和pH7AP10~(op)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4.4 烟草表达pH7d NLSAP8、pH7d NLSAP10~(op)和pH7d NLSHc23 |
4.4.1 pH7d NLSAP8、pH7d NLSAP10~(op)和pH7d NLSHc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
4.4.2 pH7d NLSAP10~(op)、pH7d NLSAP8和pH7d NLSHc23 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4.4.2.1 农杆菌介导pH7d NLSAP10~(op)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4.4.2.2 农杆菌介导pH7d NLSAP8 的表达 |
4.4.2.3 农杆菌介导pH7d NLSHc23 的表达 |
4.5 Hc-ap-5和Hc-ap-10 的原核表达及动物实验 |
4.5.1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的表达载体构建 |
4.5.2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 的诱导表达 |
4.5.3 粪便虫卵计数 |
4.5.4 真胃成虫负荷 |
5.讨论 |
5.1 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基因在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时的元件对表达效率的影响 |
5.2 密码子优化对烟草表达寄生虫抗原的影响 |
5.3 重组Hc-AP-5和Hc-AP-10 混合物免疫保护性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研究进展 |
附录二 植物表达寄生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
附录三 寄生虫抗原在植物中表达时载体构建的元件 |
附录四 引物名称及序列(5’-3’) |
附录五 |
(2)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应用 |
1.1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类型 |
1.1.1 乳腺生物反应器 |
1.1.2 血液生物反应器 |
1.1.3 膀胱生物反应器 |
1.1.4 唾液腺生物反应器 |
1.1.5 家禽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
1.1.6 其他类型动物生物反应器 |
1.2 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应用现状 |
1.2.1 已获批上市的动物生物反应器 |
1.2.2 已批准进行临床试验阶段的动物生物反应器 |
2 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及应用 |
2.1 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概述 |
2.2 植物生物反应器应用现状 |
2.2.1 生产疫苗 |
2.2.2 生产抗体 |
2.2.3 生产其他药用蛋白 |
3 展望 |
(3)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特点 |
1.1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原理 |
1.2 叶绿体基因工程的优势 |
2 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2.1 提高光合效率 |
2.2 抗性性状改良 |
2.2.1 抗虫 |
2.2.2 抗病 |
2.2.3 抗除草剂 |
2.2.4 抗逆性 |
2.3 品质改良 |
3 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在植物生物反应器方面的研究进展 |
3.1 生物质酶 |
3.2 次生代谢产物 |
3.3 疫苗 |
3.4 药用蛋白 |
4 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研究展望 |
(4)水稻蛋白糖基化类型及植物特异性糖苷的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生物制药的发展及现状 |
第二节 生物制药的种类 |
1.2.1 抗体类药物 |
1.2.2 重组蛋白类药物 |
1.2.3 疫苗 |
1.2.4 细胞因子 |
1.2.5 其他 |
第三节 用于生物制药的各种表达体系 |
1.3.1 微生物生物反应器 |
1.3.2 动物生物反应器 |
1.3.3 植物生物反应器 |
1.3.3.1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宿主研究进展 |
1.3.3.2 不同类型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糖蛋白的N-糖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
1.4.1 N-糖基化修饰的功能及特点 |
1.4.1.1 N-糖基化修饰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1.4.1.2 N-糖基化修饰的不均一性 |
1.4.1.3 N-糖基化修饰对生物蛋白药物功能的重要作用 |
1.4.2 不同表达体系中N-糖基化修饰的差异 |
1.4.2.1 动物和植物中N-糖基化修饰的不同 |
1.4.2.2 不同物种间N-糖基化修饰的差异 |
1.4.2.3 不同器官和组织间N-糖基化修饰的差异 |
1.4.2.4 不同细胞器中N-糖基化修饰的差异 |
1.4.2.5 不同生长周期中N-糖基化修饰的不同 |
1.4.3 植物特异性N-糖基化修饰的免疫原性 |
第五节 植物细胞人源化N-糖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水稻不同品种及不同组织的糖基化修饰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材料品种 |
2.2.2 总蛋白提取 |
2.2.3 糖苷的分离与纯化 |
2.2.4 MALDI-TOF MS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2.3.1 水稻不同品种种子蛋白的N-糖基化修饰分析 |
2.3.2 水稻不同品种叶片的N-糖基化修饰研究 |
2.3.3 水稻种子和叶片蛋白的N-糖基化修饰类型比较 |
2.3.4 水稻种子和叶片中N-连接糖苷定量分析 |
第四节 小结和讨论 |
第三章 水稻胚乳中人源化糖苷修饰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载体构建和水稻转化 |
3.2.2 水稻种子的总蛋白提取 |
3.2.3 水稻种子储藏谷蛋白提取 |
3.2.4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3.2.5 转基因单株的纯合子筛选 |
3.2.6 水稻胚乳储藏谷蛋白的糖基化结构分析 |
3.2.7 α-1,6-岩藻糖含量的定量分析 |
3.2.8 转基因的聚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3.1 过量表达FUT8和Gal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3.3.2 转基因水稻种子中谷蛋白的N-连接糖苷结构分析 |
第四节 小结和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糖苷修饰背景下人α抗胰蛋白酶的糖基化修饰分析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纯合子筛选 |
4.2.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2.4 重组AAT的纯化 |
4.2.5 重组AAT糖基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4.3.1 表达人源化糖苷修饰的AAT转基因品系选育 |
4.3.2 重组AAT的纯化与分析 |
4.3.3 OsrAAT和mgOsrAAT的N-糖基化结构分析 |
第四节 小结和讨论 |
第五章 OsrAAT和mgOsrAAT免疫原性的比较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家兔免疫 |
5.2.2.1 样品配置 |
5.2.2.2 实验分组 |
5.2.2.3 给药方法 |
5.2.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
5.2.2.5 一般临床观察 |
5.2.2.6 血清中抗体效价测定 |
5.2.2.7 血清中AAT特异IgG、IgM和IgE的测定 |
5.2.3 被动致敏实验 |
5.2.3.1 动物分组 |
5.2.3.2 致敏 |
5.2.3.3 激发 |
5.2.3.4 结果判定 |
5.2.4 血清中植物特异性糖苷的抗体浓度检测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5.3.1 一般临床观察 |
5.3.2 不同来源AAT的抗体效价分析 |
5.3.3 血清中抗AAT的IgG、IgM和IgE含量分析 |
5.3.4 豚鼠皮肤被动过敏 |
5.3.5 血清中植物特异性α-1,3-岩藻糖和β-1,2-木糖的抗体浓度 |
第四节 小结和讨论 |
附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纯合子及拷贝数的方法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供本实验的转基因品系 |
2.2 基因组DNA提取 |
2.3 PCR扩增和引物 |
2.4 SYBR Green定量PCR |
2.5 转基因纯合子的鉴定 |
2.6 纯合子植株的PCR验证 |
2.7 转基因拷贝数的确定 |
2.8 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1 用于纯合子鉴定的内参基因的选择 |
3.2 利用Ct值(2~(-△△Ct))鉴定转基因植株的纯合子和杂合子 |
3.3 在T2代中验证已检测出的纯合子的准确性 |
3.4 用于确定插入位点数及验证 |
第四节 小结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
专利及奖励 |
致谢 |
(5)亚基疫苗fHbp在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中的表达及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脑膜炎的危害、血清型及分布 |
1.1.1 脑膜炎的危害 |
1.1.2 脑膜炎的血清型及分布 |
1.2 脑膜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脑膜炎ACWY多糖疫苗研究进展 |
1.2.2 脑膜炎ACWY多糖结合疫苗研究进展 |
1.3 脑膜炎B(MenB)的研究进展 |
1.3.1 MenB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2 MenB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和策略 |
1.4 植物反应器的优势及其主要产品 |
1.4.1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优势 |
1.4.2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主要产品 |
1.5 植物生物反应器中外源蛋白的表达方法 |
1.5.1 稳定核转化 |
1.5.2 瞬时转化 |
1.5.3 叶绿体转化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B群脑膜炎外膜蛋白fHbp在原核中的表达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和质粒 |
2.1.2 工具酶与试剂 |
2.1.3 母液和缓冲液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fHbp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原核表达载体pET-22b-fHbp的构建 |
2.2.3 fHbp的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
2.2.4 SDS-PAGE |
2.2.5 fHbp的定量检测 |
2.2.6 fHbp的纯化 |
2.3 结果 |
2.3.1 fHbp基因的克隆 |
2.3.2 fHb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4 fHbp的定量 |
2.3.5 fHbp的纯化 |
2.4 讨论 |
第3章 脑膜炎抗原蛋白fHbp在拟南芥中的表达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质粒和菌种 |
3.1.3 工具酶与试剂 |
3.1.4 培养基及缓冲液配制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植物表达载体pPhaP3301-rfHbp的构建 |
3.2.2 拟南芥转化与筛选 |
3.2.3 转化拟南芥的分子检测 |
3.2.4 fHbp的表达量分析 |
3.3 结果 |
3.3.1 菜豆贮藏蛋白启动子PhaP的克隆 |
3.3.2 菜豆贮藏蛋白启动子PhaP的测序分析 |
3.3.3 fHbp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优化设计 |
3.3.4 载体pPhaP3301-rfHbp的构建 |
3.3.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3.3.6 抗性拟南芥的分子检测 |
3.3.7 rfHbp的纯化 |
3.4 讨论 |
第4章 脑膜炎抗原蛋白fHbp的免疫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和小鼠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4.1.4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免疫制剂的制备 |
4.2.2 fHbp免疫小鼠、血清及粪便样本的收集 |
4.2.3 血清IgG的ELISA检测 |
4.2.4 粘膜IgA的ELISA检测 |
4.2.5 SBA的ELISA检测 |
4.2.6 小鼠的攻毒实验 |
4.3 结果 |
4.3.1 小鼠血清的IgG的滴度 |
4.3.2 小鼠粘膜IgA的滴度 |
4.3.3 乳兔补体SBA的检测 |
4.3.4 攻毒试验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6)苜蓿和大豆高效表达蛋白质相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 |
1.1.1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概念 |
1.1.2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优越性 |
1.1.3 植物生物反应器在生产药用蛋白的应用 |
1.2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可食用疫苗的可行性 |
1.2.1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可食用疫苗的优势 |
1.2.2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可食用疫苗的植物表达系统 |
1.2.3 影响外源蛋白在植物中表达的因素 |
1.3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可食用疫苗的问题与展望 |
1.4 启动子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1 植物启动子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
1.4.2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 |
1.4.3 植物启动子的克隆方法 |
1.4.4 启动子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苜蓿和大豆高效表达特殊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植物 |
2.1.2 菌种及培养基 |
2.1.3 Marker |
2.1.4 试剂与药品 |
2.1.5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苜蓿和大豆并制备植物蛋白提取液 |
2.2.2 SDS-PAGE |
2.2.3 2D-PAGE |
2.2.4 苜蓿高效表达的特殊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2.2.5 苜蓿高效表达的特殊蛋白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苜蓿和大豆的培养及其植物蛋白的提取 |
2.3.2 SDS-PAGE分离植物蛋白质 |
2.3.3 2D-PAGE分离植物蛋白质 |
2.3.4 苜蓿特殊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2.3.5 苜蓿特殊蛋白质(AL-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表达特性的分析 |
前言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植物 |
3.1.2 试剂和药品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光诱导表达特异性的分析 |
3.2.2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的光诱导特异性表达分析 |
3.3.2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首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分离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前言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实验程序图如下 |
4.2.1 苜蓿质体蓝素启动子引物的设计 |
4.2.2 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 |
4.2.3 含有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pBI121-P-AP的构建 |
4.2.4 重组质粒的扩增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CR法克隆分离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 |
4.3.2 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测序结果 |
4.3.3 所测得苜蓿质体蓝素启动子序列与NCBI数据库比对结果如下 |
4.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BI121质粒的酶切结果 |
4.3.5 含苜蓿质体蓝素基因启动子P-AP的重组质粒pB121-P-AP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基因首蓿的制备及外源报告基因GUS表达的检测 |
前言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根癌农杆菌菌种的活化 |
5.2.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5.2.3 重组质粒pBI121-Ap转化根癌农杆菌 |
5.2.4 浸种法侵染苜蓿制备转基因苜蓿 |
5.2.5 PCR法检测转基因苜蓿 |
5.2.6 转基因苜蓿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子的筛选 |
5.3.2 浸种法转染苜蓿并筛选转基因苜蓿 |
5.3.3 PCR法检测转基因苜蓿中的GUS基因 |
5.3.4 转基因苜蓿GUS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利用苜蓿或大豆作为受体植物生产可食疫苗 |
6.2.2 植物特异性启动子提高外源蛋白基因表达量 |
6.2.3 转基因苜蓿转化和再生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7)烟草分子农业——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烟草分子农业的含义 |
2 烟草分子农业生产的产品 |
2.1 医用抗体 |
2.2 人和动物疫苗 |
2.3 医用蛋白 |
2.4 细胞因子 |
2.5 生物多聚体 |
2.6 工业用蛋白质和酶 |
3 烟草的表达系统及其优缺点 |
3.1 核表达 |
3.2 叶绿体表达 |
3.3 其他表达系统 |
4 烟草分子农业的优势 |
4.1 生产成本低 |
4.2 产量高, 产值高 |
4.3 风险小, 更安全 |
4.4 烟草表达快, 生长期短 |
4.5 带动相关经济发展 |
5 烟草分子农业开发的现状 |
6 结束语 |
(8)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
1.1 植物疫苗的表达系统 |
1.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优点 |
1.3 可食性植物疫苗的作用机理 |
1.4 几种主要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现状 |
1.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2章 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疾病的研究概况 |
2.1 衣原体 |
2.2 禽衣原体 |
第3章 粘膜免疫及其佐剂的研究进展 |
3.1 参与粘膜免疫诱导的抗原递呈细胞 |
3.2 粘膜免疫效应 |
3.3 粘膜免疫佐剂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MOMP/LTB-MOMP 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的小鼠免疫试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构建及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表达LTB-MOMP 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小鼠试验免疫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9)人参愈伤组织细胞表达HBsAg-rhIFNα-2b融合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回顾 |
第1章 乙肝病毒的基因结构和致病机理 |
第2章 乙肝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
第3章 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 |
第4章 人参愈伤组织的细胞培养 |
第5章 植物基因工程医药研究进展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1章 HBsAg—rhINFα-2b 融合蛋白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HBsAg 基因的获得 |
1.2.2 rhIFNα-2b 基因的获得 |
1.2.3 克隆载体的构建 |
1.2.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1.3 结果 |
1.3.1 PCR 扩增HBsAg 基因电泳结果 |
1.3.2 PCR 扩增rhIFNα-2b 基因电泳结果 |
1.3.3 克隆载体的鉴定 |
1.3.4 表达载体的鉴定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HBsAg-rhIFNα-2b 转基因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系的建立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细胞系抗生素敏感实验 |
2.2.2 农杆菌感染人参愈伤组织细胞 |
2.2.3 转基因细胞的筛选、鉴定 |
2.2.4 转基因人参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系的建立 |
2.3 结果 |
2.3.1 细胞抗生素敏感实验 |
2.3.2 转基因细胞的筛选、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150 细胞中HBsAg- rhIFNα-2b 的表达、粗提及性质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ELISA 法检测HBsAg 蛋白表达 |
3.2.2 鼠抗HBsAg 免疫血清制备 |
3.2.3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HBsAg 蛋白表达 |
3.2.4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3.2.5 蛋白含量测定 |
3.2.6 150 细胞中HBsAg 的稳定性研究 |
3.2.7 ELISA 法检测rhIFNα-2b 蛋白表达 |
3.2.8 rhIFNα-26 抗病毒活性检测 |
3.3 结果 |
3.3.1 ELISA 法测定HBsAg 蛋白表达 |
3.3.2 双向琼脂扩散检测小鼠血清中HBsAb 浓度 |
3.3.3 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HBsAg 蛋白表达 |
3.3.4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
3.3.5 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3.3.6 150 细胞中HBsAg 的稳定性研究 |
3.3.7 150 细胞中rhIFN-α2b 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150细胞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免疫BALB/C 小鼠 |
4.2.2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b |
4.2.3 BALB/C 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4.2.4 细胞因子检测 |
4.2.5 口服给药免疫家兔 |
4.2.6 ELASA 法检测家兔血清HBsAb |
4.3 结果 |
4.3.1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b 结果 |
4.3.2 BALB/C 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结果 |
4.3.3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4.3.4 ELASA 法检测家兔血清HBsAb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业绩 |
论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转基因植物及口服疫苗 |
1.1 转基因植物 |
1.2 口服疫苗 |
1.2.1 利用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途径 |
1.2.2 植物口服疫苗的作用机理 |
1.2.3 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优点 |
1.2.4 已研制的口服疫苗 |
1.2.5 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
2 HBsAG基因 |
2.1 乙型肝炎病毒(HBV) |
2.2 HBsAg基因的结构 |
2.3 转基因植物生产HBsAg疫苗的研究进展 |
2.3.1 国内植物转HBsAg基因的研究 |
2.3.2 国外在植物表达HBsAg基因的研究 |
2.4 转基因植物中HBsAg表达量 |
2.5 稳定高效的表达载体 |
2.6 问题及展望 |
3 苹果转基因研究进展 |
3.1 导入的外源基因种类及其表达和遗传 |
3.2 影响转化的因素 |
3.2.1 菌株 |
3.2.2 侵染时间 |
3.2.3 共培养 |
3.2.4 酚类物质 |
3.2.5 转化植株选择策略 |
3.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展望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凉香季节’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
1.1.2.1 目的基因和载体质粒 |
1.1.2.2 工程菌株及其培养基(液) |
1.1.3 培养基 |
1.1.4 GUS染色液配方 |
1.1.5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苹果转化的基本程序 |
1.2.2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1.2.2.1 再生体系的优化 |
1.2.2.2 叶片与组培苗Km选择压的确定 |
1.2.2.3 抑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的确定 |
1.2.3 GUS染色鉴定 |
1.2.4 PCR法检测 |
1.2.4.1 植物基因组DNA的抽提 |
1.2.4.2 质粒DNA的提取 |
1.2.4.3 PCR扩增目的基因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再生频率的影响 |
2.2 叶片与组培苗Km选择压的确定 |
2.3 抑菌抗生素对转化叶片再生的影响 |
2.4 转基因‘凉香季节’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2.5 转基因‘凉香季节’植株的PCR检测 |
3 讨论 |
3.1 抗生素的选择 |
3.2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三章 采用SAAT技术将S1S2S基因转入‘红爱佳’苹果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
1.1.2.1 目的基因和载体质粒 |
1.1.2.2 工程菌株及其培养基(液) |
1.1.3 所用培养基 |
1.1.4 GUS染色液配方 |
1.1.5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农杆菌的培养、活化 |
1.2.2 不同超声波处理时期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
1.2.3 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
1.2.4 不同超声波处理功率对农杆菌介导的影响 |
1.2.5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超声波辅助介导的影响 |
1.2.6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1.2.7 抗性植株的获得 |
1.2.8 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适处理时期 |
2.2 最佳处理时间 |
2.3 超声波处理的最适功率 |
2.4 最适外植体类型 |
2.5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2.6 抗性植株的获得 |
3 讨论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番茄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工程菌株和载体质粒 |
1.1.3 培养基 |
1.1.4 GUS染色液配方 |
1.1.5 实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番茄种子初代培养的建立 |
1.2.2 番茄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2.1 不同基因型对番茄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1.2.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浓度组合对‘江蔬1号’番茄子叶再生的影响 |
1.2.3 番茄的转化 |
1.2.3.1 番茄转化的基本程序 |
1.2.3.2 GUS染色鉴定 |
1.2.3.3 PCR法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 |
1.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与驯化移栽 |
1.2.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种子初代培养的建立 |
2.2 番茄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
2.2.1 不同基因型对番茄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2 不同生长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江蔬1号’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3 不同细胞分裂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江蔬1号’子叶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3 番茄的遗传转化 |
2.3.1 番茄抗性植株GUS染色检测 |
2.3.2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PCR检测 |
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与驯化移栽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因序列及质粒图谱 |
附录二 图版 |
致谢 |
四、用烟草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D]. 张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转基因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 廖莎,李国玲,吴珍芳,李紫聪. 广东农业科学, 2018(11)
- [3]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张剑锋,李阳,金静静,陈千思,谢小东,王中,罗朝鹏,杨军. 烟草科技, 2017(06)
- [4]水稻蛋白糖基化类型及植物特异性糖苷的免疫原性研究[D]. 汪相宏. 武汉大学, 2017(06)
- [5]亚基疫苗fHbp在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中的表达及免疫学研究[D]. 许诺. 吉林大学, 2016(08)
- [6]苜蓿和大豆高效表达蛋白质相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 苏昕. 沈阳药科大学, 2011(03)
- [7]烟草分子农业——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J]. 韩锦峰,李静,韩薇,刘华山,王晓军.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5)
- [8]表达LTB-MOMP融合蛋白转基因水稻的建立及免疫试验[D]. 张秀香. 吉林大学, 2009(09)
- [9]人参愈伤组织细胞表达HBsAg-rhIFNα-2b融合蛋白的研究[D]. 于海鹏. 吉林大学, 2008(07)
- [10]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S1S2S)基因三种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苹果和番茄的研究[D]. 凡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