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甘亚[1](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邢莹莹[2](2020)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因此医学教育本身就应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方式,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现实医学院校大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及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从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陈旭芳[3](2016)在《基于TQM理论的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要求也逐步增高,尤其对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但是,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呈现出日益紧张的态势。作为医患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方,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情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着医德滑坡的问题,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医德教育的思考。如今,医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存在的质量问题是不能忽视的,这已经对医患关系的和谐共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医德教育质量不足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来自于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及学校等四个方面。我国当代的医德教育起步较晚,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借鉴,这对我国开展医德教育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为了实现医德教育质量的提升,应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并从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及学校等四个方面对医德教育质量进行管理。
孙鹏[4](2012)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使其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程度的背景下,对医疗工作者人文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学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医学生各项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在对单纯科技理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根本素质的培养。随着国家医改政策变化、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实施以及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的公布,医学人文教育又有许多新的要求和变化。在当今时代,怎样构建一个适应形势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用哪些方法、途径和举措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医学人文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历史研究。回顾中西方人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不同历史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变化,厘清医学人文教育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继承以往时期的教育传统,适应不同时代特征,形成的医学人文教育独特模式和传统,对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做法。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对欧美医学人文教育总体情况和部分院校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吸取欧美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研究作出教育决策,为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参考。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以我国6所高等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对这6所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以及关注并了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国内外专家进行访谈,然后运用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体系构建。结合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把握医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在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构建出“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本研究主要借鉴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内涵、历史、功能、影响因素、发展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策略,提出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建议对策,为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李瑛[5](2011)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给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实际,各高等医学院校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具体体现在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模式的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上,力争从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有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突破。但要正确评估这几年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成效,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课题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是检验素质教育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医学生情感评价的有益尝试。首先阐述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同时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相关理论,随后,以医学院校管理干部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分析及专家可靠性分析,并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确立了以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为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要素。接着运用制定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对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自评、他评的方式,多角度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人文素质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然后反馈给被评价者。为了检验评价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是否客观、准确,本课题对本次评价进行了再评价。最后针对实证研究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提高新时期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以教育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案,它重视目标变化、评价过程及结果反馈,最终促进和推动教育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形成性评价。它具有以奖励、惩罚作为机制和终级目标,重视评价过程,及时反馈的优点,本课题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模式。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一、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了各指标的权重。本课题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学生评价系统,其操作价值有三:一是该体系注重多角度的、多层次地以人文知识的具备为基础,逐渐延伸到人文知识内化所体现出的思想和方法,最终对更高的情感层次人文精神这一指标对医学生进行评价,力求完整地反映医学生的全貌。二是该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综合了专家、管理干部和学生主体的群体决策因素,避免了各指标统一设置权重的不客观性缺陷。三是利用该指标体系和计算所得的权重,可以很方便地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定量测试,还可以对各种评价方式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客观性和公平性较强。二、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重庆两所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较高,总体情况较好。大三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体比大一好,大学期间三年的学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各指标的值还是很高,说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做专业之间比较时发现,专业的不同使各指标有所差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特点进行宣传和引导。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做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该四大指标用来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价值的。三、对此次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了再评价。结果显示,本次评价得到了管理干部和学生的认可,得出的结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较一致,普遍认为此次评价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至此,完成最终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工作。
高继成[6](2009)在《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素质的内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歼始,考察了中外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特点和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原则、途径和方法。为研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主渠道教育与辅渠道教育相结合,用“两课”教学改革推动主渠道教育,用“第二课堂”活动推动辅渠道教育。以主渠道教育为主,辅渠道教育为辅,主渠道教育起主导作用,辅渠道教育是主渠道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经过知识内化,能力转化,素质活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积累了实践经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方法、内化机制和理论研究,不断探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教育规律和发展方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工作格局,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丰富了理论知识。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探讨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高鸿雁[7](2006)在《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文教卫生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医学教育事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国民党政府虽然也办了一些医药院校,但多数院系师资薄弱,设备陈旧,规模很小,分布极不合理。建国后,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国的医药教育事业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发展,成效显着。回顾总结建国以来医学教育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6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确立时期,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19661976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动乱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形成了低起点低质量的三年制专科教育体制;1976至今,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的高等医学和药学教育体系。本研究选取1977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时间序列及重大改革举措,将这一时期大体划分为五个时期:(一)拨乱反正与调整恢复(1977~1982);(二)改革探索与优先发展(1982~1985);(三)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1985~1992);(四)深化改革与功能拓展(1992~1999);(五)高速扩张与稳定发展(1999~至今)。在此基础上,对这五个时期重要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措施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对未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张跃银[8](2004)在《临床医学专业构建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教学阶段则是医学生迈入临床医师生涯的第一步,是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在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培养跨世纪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向医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滞后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新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为此,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理论研究分析、调查等方法,尤其是结合笔者所在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个案,提出以调整现有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为重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试图建构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临床医学教学新模式——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从21世纪致病因素的复杂性,人类健康的新概念,以及医学科学的新发展和21世纪医生素质的全面性论述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着重论述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基于高等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现状的分析,探讨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质。 第三部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医学人才教学目标是医学教育者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本文根据国外临床医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并提出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第四部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对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本位的教学过程改革,阐述实现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第五部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与教学资源。该部分论述了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充实,就临床课程结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论述,确立了临床课程结构改革的途径和改革的初步实践,并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 第六部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该部分论述了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并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体系。
冯燕俊[9](2000)在《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文中研究说明
李晓,邓丽娜,胡艳,曾珠,刘莉,马蓉,刘忠,朱江,黄静玮,岳青,程丽佳,罗娟,孟晖,魏媛媛,牛蓓,徐亚吉,胡樱凡,张莉蓉,王丽凤[10](2020)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成都大学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本科院校,是成都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城市综合性大学。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坚持以生为本,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众多教师从现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与评价方法等方面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举措,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精准体现成都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刊《特设专栏》围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这一主题特别组稿8篇论文,展示成都大学部分教师针对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二、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与启示 |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
5.1 指导思想 |
5.2 优化原则 |
5.3 优化思路 |
5.4 优化策略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基本理论概述 |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 |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二、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
三、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
四、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较薄弱 |
五、医学生人文意识淡薄 |
六、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第二节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办学条件局限 |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人文学科和课程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 |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相对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 |
一、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
二、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二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 |
一、构建立体化教育环境 |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体系 |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四、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
五、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估 |
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 |
第三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自我教育 |
一、激发医学生对人文素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
二、医学生要主动提升人文知识储备 |
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
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拓展人文素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基于TQM理论的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医德 |
二、医德教育 |
三、医德教育质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全面质最管理(TQM)概述 |
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流程 |
三、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医德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医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医德教育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
一、医德教育现状 |
二、医德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二节 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一、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医德教育质量不足的表现 |
三、医德教育质量不足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三章 医德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方面因素 |
一、教育政策导向不力 |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三、教育评估不完善 |
第二节 社会方面因素 |
一、不良社会风气 |
二、护“患”责“医”的社会舆论导向 |
第三节 医疗机构方面因素 |
一、医改引发的管理理念转变 |
二、重技轻德的人事管理制度 |
第四节 学校方面因素 |
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管理理念 |
二、教学质量管理不完善 |
三、教育质量评价不全面 |
第四章 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模式 |
一、美国: 分权化管理 |
二、英国: 联邦式管理 |
三、荷兰: 中央集权型管理 |
第二节 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特色 |
一、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医德素养的入学选拔 |
三、形式多样的医德实践 |
四、灵活多变的考核评价 |
五、制度完善的医德监管 |
第三节 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
一、国外医德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二、对我国开展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
第五章 基于TQM理论的医德教育质量改进对策 |
第一节 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架构 |
一、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 |
二、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
一、政府: 强化管理导向作用 |
二、社会: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三、医疗机构: 加强制度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四、学校: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导言 |
1.1 课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1.4 主要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概念 |
2.2 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 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历史研究 |
3.1 人文教育历史演进 |
3.2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简要历程 |
3.3 小结 |
第四章 比较研究 |
4.1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
4.2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访谈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设计 |
5.3 研究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
6.1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6.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原则 |
6.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理性思考 |
6.4 “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主要内容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1. 是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
2. 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
3. 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 |
4. 是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
(二) 选题的意义 |
1. 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2. 为院校教学质量改革提供借鉴 |
3. 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
二、国内外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1. 大学生素质评价 |
2. 教师发展性评价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教师评价 |
2. 学生评价 |
3. 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评价 |
4. 评价理论与方法 |
5. 发展性评价 |
(三)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
(二)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1. 文献调研法 |
2. 访谈法 |
3. 问卷调查法 |
4. 德尔菲法 |
5. 层次分析法 |
6. 路径分析法 |
(三)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探析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相关理论 |
(一) 人文素质的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1. 人文和人文精神 |
2. 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定义、特点与教育目标 |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定义 |
2.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特点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标准与目标 |
二、发展性评价相关理论 |
(一) 发展性评价的定义 |
1. 中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分析比较 |
2. 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提出 |
3. 发展性评价的定义 |
(二)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探析 |
1. 系统理论 |
2. 认知理论 |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的拟定与设立 |
一、设计评价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
(一) 导向性原则 |
(二) 科学可行性原则 |
(三) 全面性原则 |
(四) 激励性原则 |
二、设计评价标准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一) 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的关系 |
(二)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 |
(三)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 |
(四) 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关系 |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素设计及主要观测点的思考 |
1. 人文知识 |
2. 人文思想 |
3. 人文方法 |
4. 人文精神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立的调查研究 |
1. 指标初步构建前的访谈结果分析 |
2.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立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及论证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及论证 |
4.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四、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一) 群组AHP 方法的选取 |
1. 问题的提出 |
2. 指标权重计算 |
3. 结果比较 |
4. 问题解决 |
5. 结论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2. 数据获取 |
3. 层次单权重计算 |
4. 层次总权重计算 |
5. 专家、管理干部和学生的权重以及最终总权重系数计算 |
(三) 量表的有效性分析 |
1. 信度检验 |
2. 效度检验 |
3.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
一、原始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分析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对象与材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 问卷评价结果分析 |
1. 学生自评结果分析 |
2. 教师(管理干部)他评结果分析 |
3. 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的相关性分析 |
4. 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
(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1. 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 |
2. 路径分析的计算过程 |
3.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 路径分析的结果分析 |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 评价者方面 |
1. 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
2. 多角度地实施评价 |
3. 评价者心理调控 |
(二) 被评价者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再评价的涵义 |
(一) 再评价的定义 |
(二) 再评价的必要性 |
1. 再评价是完善评价活动的需要 |
2. 再评价是评价对象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要求 |
3. 再评价是提高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需要 |
(三) 再评价的内容 |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的再评价实践研究 |
(一) 评价结论的反馈 |
1. 评价结论反馈的原则 |
2. 评价结论反馈的形式和方法 |
(二) 调查分析 |
1. 数据调查 |
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
一、关于教学理念 |
(一) 更新观念,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
1. 加强领导,进一步建立建全组织机构 |
2. 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观念 |
3.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
(二) 重视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1. 重视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
2.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
二、关于教学内容与方法 |
(一) 完善教学内容 |
1. 加强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学时 |
2. 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 |
3. 加快医学人文教材建设 |
4. 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交融 |
(二) 创新教学方法 |
1. 推进教学改革,拓展有效的教学模式 |
2. 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人文知识的内化 |
3.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
三、关于师资力量 |
(一)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二)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
四、关于教学评价 |
(一) 改革考试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
(二) 跟踪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
(三) 重点考核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化程度 |
五、教学氛围 |
(一) 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
(二) 营造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
(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健全校园网制度 |
(四) 丰富活动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结论 |
(一) 学生自评结果 |
(二) 教师(管理干部)他评结果 |
(三) 学生自评与教师他评的相关性分析 |
(四) 多重视角评价研究 |
(五) 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二、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一)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二)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四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五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现状访谈结果汇总 |
附录六 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开放式问卷 |
附录七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一) |
附录八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二) |
附录九 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咨询表 |
附录十 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调查问卷 |
文献综述一 论医学人文主义教育:一个历史的考察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比较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情况 |
(6)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一)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
(二)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三) 论文研究的过程 |
第一章 素质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
一、素质的本质和特点 |
(一) 素质的概念 |
(二) 素质的特点 |
二、医学人文素质结构特点及分析 |
(一) 医学人文素质 |
(二) 医学人文素质结构 |
(三) 医学人文素质结构分析 |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与特点 |
(一)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规格 |
(三)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
四、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高校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 |
(一)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命题的提出 |
(二) 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研究与医学人文特色 |
(三) 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确定为医学教育的核心领域 |
第二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特点分析 |
一、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特点 |
(一) 多数医学生对政治认同感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相一致 |
(二) 多数医学生对政治的评价和对文化的选取务实化、多元化 |
(三) 多数医学生理想目标浪漫,现实目标干脆明确,人生观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 |
(四) 医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偏重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趋势 |
二、医学生文化素质特点 |
(一) 传统医学教育偏重于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 |
(二) 医生对疾病诊治的水平越来越高,但社会对医德医风的评价却越来越低 |
三、医学生身心素质特点 |
(一) 医学生认识、交流、沟通和评价问题 |
(二) 医学生生理、心理及恋爱之间的关系 |
(三) 医学生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 |
四、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
(一)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
(二) 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原因 |
(三) 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原因 |
(四)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 |
第三章 中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察 |
一、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 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起 |
(二) 中国古代医学人文教育理论思想体系的形成 |
(三) 中国近代医学人文教育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
二、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国外古代医学人文教育和西方医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
(二) 国外古典医学人文教育 |
(三) 现代国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状况 |
三、中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历史启示 |
(一) 科学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
(二) 推崇医学人本主义 |
(三) 高尚的医德修养 |
(四) “医乃仁术”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 |
(五) “医者意也”意味深长 |
第四章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与现代社会和谐 |
(一) 学会沟通与交流的艺术,适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开放性的需要 |
(二) 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体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时代特征 |
(三) 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相结合,适应医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才的培养规格 |
(二)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 |
(三) 医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 |
(四) 教育影响(环境)是医学生思想内化的重要环节 |
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一) 方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
(二)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
(三) 分层次的原则,自主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形成 |
(四)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
(五)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
(一)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二)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五、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
第五章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一、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依据 |
(一)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
(二)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
(三)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
二、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
(一) “两课”内容的优化 |
(二) 调整新的课程内容 |
三、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
(一)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改革 |
(二)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 |
第六章 21世纪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塑造 |
一、医学生人文知识自我内化机制的探讨 |
(一) 医学生人文知识内化原则、途径和方法 |
(二) 医学人文知识内化规律的研究 |
(三) 医学生人文知识内化效果的评价 |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自我转化机制的探讨 |
(一) 医学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
(二) 医学实践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转化的作用 |
(三) 对医学实践的理论研究效果的评价 |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自我活化机制的探讨 |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
(二) 校园文化影响的途径和方式 |
(三) 校园文化影响和作用的效果 |
第七章 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发展趋势 |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
(三) 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念 |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基础 |
(一)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二) 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揭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 |
(三) 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科学预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向 |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
(一)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化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规范化 |
(三)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化 |
四、21世纪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
(一) 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基础 |
(二) 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
结语 |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实选择 |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探讨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7)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史阶段划分及依据 |
第二章 拨乱反正与调整恢复(1977~1982) |
第三章 改革探索与优先发展(1982~1985) |
第一节 指导思想的改革 |
第二节 学位制度的建立 |
第三节 实施“五定”措施 |
第四节 研究生教育改革 |
第五节 试行业务统考 |
第四章 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1985~1992) |
第一节 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
第二节 高等医学教育结构改革 |
第三节 面向农村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
第五章 深化改革与功能拓展(1992~1999) |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 |
第三节 经费体制改革 |
第四节 教育功能拓展 |
第五节 教育法制建设 |
第六章 高速扩张与稳定发展(1999~至今) |
第一节 1999:中国教育年 |
第二节 高等院校大扩招 |
第三节 稳定发展 |
第七章 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对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反思 |
第二节 对未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
一、解放初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
二、文革期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
三、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临床医学专业构建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
(一) 21世纪致病因素的复杂性 |
(二) 21世纪人类健康的新概念 |
(三) 21世纪医学科学的新发展 |
(四) 21世纪医生素质的全面性 |
(五)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
二、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质 |
(一)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质 |
三、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一) 国外临床医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现状 |
(二) 国外临床医学人才教学目标的特点 |
(三) 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反思 |
(四)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四、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
(一) 现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二)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改革 |
(三) 实现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
五、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与资源 |
(一)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充实 |
(二) 课程结构改革的原则 |
(三) 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结构的改革 |
(四)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改革的初步实践 |
(五)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整合 |
六、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 |
(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
(二) 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 |
(三) 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评价指标的探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
二、医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 |
三、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 |
1.注重对学生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培养和训练 |
2.提高教学意识, 配套管理措施 |
3.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
4.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教研室的管理功能 |
5.教育观念要转向素质教育 |
(10)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实践策略探析 |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考核 |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 |
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
“重实践,善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究———以成都大学“现代汉语”教学为例 |
二、“重实践,善应用”的教学策略 |
(一)创设语境,比较中学 |
(二)理论指导,诵读中学 |
(三)剖析句子,操练中学 |
(四)研读汉字,合作中学 |
(五)扩展运用,写作中学 |
三、“重实践,善应用”教学模式的效果 |
(三)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关注度,提高语言分析应用能力 |
四、“重实践,善应用”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
“资本市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一、“资本市场”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二、“资本市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资本市场”教学改革的建议 |
(一)“资本市场”教学内容的建设 |
(二)“资本市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拓展 |
(三)“资本市场”课程的师资建设 |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
以文化自信为中心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成都大学“中文读写教程”为例 |
一、文化自信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 |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
三、以文化自信为中心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
(三)构建两个课堂 |
关于高校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 |
一、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 |
(一)中国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
(二)中国书画可以作为文化传承的突破口 |
二、高校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
(一)整体规划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 |
(二)科学管理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 |
(三)注重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
(四)加强中国书画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结合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护理本科专业教学为例 |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
1.微课制备。 |
2.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
(二)实验班、平行班的设置 |
(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 |
(一)考核形式及占比 |
(二)考核评价标准 |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
(一)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较好 |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
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的探索 |
一、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现状 |
二、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路径 |
(一)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目标 |
(二)合理设置人文医学教育课程结构 |
(三)增加人文医学教育实践课程 |
(四)提高人文医学教育师资水平 |
(五)多方联动发展人文医学教育 |
(六)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评价机制 |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PBL教学模式的实践 |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
二、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实践 |
(一)用真实的临床案例模拟临床诊疗过程 |
(二)科学选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
四、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邢莹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基于TQM理论的医德教育质量管理研究[D]. 陈旭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孙鹏.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7)
- [5]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李瑛.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7)
- [6]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D]. 高继成. 吉林大学, 2009(07)
- [7]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D]. 高鸿雁.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 [8]临床医学专业构建综合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研究[D]. 张跃银. 西南师范大学, 2004(03)
- [9]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 冯燕俊.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0(04)
- [10]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李晓,邓丽娜,胡艳,曾珠,刘莉,马蓉,刘忠,朱江,黄静玮,岳青,程丽佳,罗娟,孟晖,魏媛媛,牛蓓,徐亚吉,胡樱凡,张莉蓉,王丽凤.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