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度唇裂(论文文献综述)
刘梓枫[1](2021)在《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患儿术后不同时段外观进行主客观评价,探讨应用Fisher法与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术后效果,为单侧不完全唇裂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01-2019.0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因单侧不完全唇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行回顾性研究,共有5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25例患儿接受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30例患儿接受Fisher术式修复唇裂。分别对两组患儿术后外观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记录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的数据,观察并记录白唇、唇红、瘢痕外观、鼻孔对称性的状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恢复效果。结果:对术后客观评价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数据进行χ2检验。术后1周,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鼻底宽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在白唇及唇红方面,两组以评价“好”为主(>60%);在鼻孔对称性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唇高差、鼻底宽度差以及人中嵴高度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Fisher组的唇高、鼻底宽度、人中嵴高度恢复理想。主观评价中,两组在唇红、瘢痕外观和鼻孔对称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瘢痕外观、唇红方面评分“好”比例较术后1周有提升;在白唇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对唇裂患儿获得较好修复效果。改良Mohler法因其设计较为明确,易于掌握。但术后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二期整复术改善其术后畸形。与改良Mohler法相比,Fisher法在恢复患侧唇高方面、改善裂隙侧鼻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少数患儿存在唇高恢复过长的现象。由于本文存在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Fisher法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患儿术后上唇及鼻部畸形改变是否一定优于改良Mohler法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张风琏[2](2021)在《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6-7岁患者上颌发育及牙弓关系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接受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后,在6-7岁时研究该腭裂修复模式对患者上颌骨发育及牙弓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整形颌面外科就诊,分别采用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先修复硬腭,后修复软腭)、一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治疗的UCLP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模式,分成两阶段组20例(3~6月龄唇裂修复(Millard II式)同期采用犁骨瓣修复硬腭,16~18月龄行软腭(改良von Langenbeck法)修复。)和一阶段组21例(3~6月龄行唇裂修复术(Millard II式),唇裂整复术后16~18月龄行软、硬腭修复术(改良von Langenbeck法))。随访至6~7岁,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行唇裂手术的时间、行腭裂手术的时间、唇腭裂情况等一般资料;拍摄面部照片,口内照片,头部侧位X线片,取牙齿咬合模型等资料。(1)使用Uceph软件对两组患者头部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两组患者上颌测量指标。(2)正畸科医师使用Goslon(great ormond street,London and Oslo)-Yardstick评价系统对患者牙弓进行等级评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牙弓关系有无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间男女构成、年龄、UCLP(左侧/右侧)、唇裂手术时间、腭裂手术时间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松弛切口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2.头影测量指标:结果6~7岁时,手术后的UCLP患者,其上颌骨在长度和高度方面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两阶段组与一阶段组患者在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A)、下颌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SNB)、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ANB)、上颌的高度(N-ANS)、上颌骨的长度(A-Ptm)、上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S-Ptm)、等这些指标上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Goslon-Yardstick评分:在两阶段组中Goslon-Yardstick等级2级的人数最多为8(40%)人,其次为Goslon-Yardstick等级3级的人数为7(35%)人,两阶段组Goslon-Yardstick评分均值为2.55,标准差为0.887;在一阶段组中Goslon-Yardstick等级3级的人数最多为11(52.4%)人,其次为Goslon-Yardstick等级4级的人数为6(28.6%)人;一阶段组Goslon-Yardstick评分均值为3.24,标准差为0.768。P=0.015(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的UCLP患者,6-7岁时通过头影测量评估,患者的上颌骨在矢状位和垂直位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比较采用一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的UCLP患者,两种腭裂修复模式对6~7岁时的患者上颌骨矢状位和垂直位生长发育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2.采用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先修复硬腭,后修复软腭)的患者具有更好的上下牙弓咬合关系。3.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先修复硬腭,后修复软腭)能减少松弛切口的使用。4.本研究由于样本量少,患者仍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待于长期随访。
张校千[3](2020)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探讨其手术的方式方法及术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使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的22例唇裂二期上唇塌陷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8岁33岁,平均23岁。其中双侧唇裂15例,单侧唇裂7例,均于1岁3岁行唇裂一期修复术。收集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后分别采用主观评估法和客观评估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观评估法由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对每位患者的手术前后上唇塌陷貌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以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客观评估法主要评估两个指标:一为患者术后6月切口瘢痕宽度;二为患者手术前后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瘢痕宽度通过术后6月门诊随访直接测量;上唇软组织形态变化由同一医师在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分别拍摄定位侧位照片,采用照片测量分析法,对患者上唇软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软组织面型角(G-Sn-Pg’),鼻唇角(Cm-Sn-UL),上唇最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测量后将数据导入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3月测量数据,通过单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与正常值的差异,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评估该术式稳定性。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月36月,平均12月,其中18例患者随访时间≥6月,16例患者随访时间≥12月。主观评估结果:根据三位整形外科副高职称以上医师判断,患者术后上唇塌陷貌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唇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及对症处理后伤口延期愈合,余2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现感染、裂开、脂肪液化等并发症,未发现切口形成增生性瘢痕。随访期间患者上唇软组织形态保持良好,未发现明显的软骨移位、吸收、外露及胸廓畸形等情况。1例患者于术后6月随访出现动态表情时软骨凸显,与患者沟通后经手术处理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软骨凸显。客观评估结果:术后6月随访时测得18例患者供区切口瘢痕宽约2mm4mm,平均2.69mm;上唇切口瘢痕宽约1mm2mm,平均1.19mm。切口周围皮肤均无明显红肿及破溃,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均表示能够接受瘢痕现状;22例患者术后3月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UL-E较术前明显减小,统计学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01);G-Sn-Pg’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1);Cm-Sn-UL术前与术后3月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8)。患者软组织侧貌测量项目Cm-Sn-UL、UL-E、G-Sn-Pg’术后3月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12月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G-Sn-Pg’、Cm-Sn-UL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UL-E术前测量数据与正常值比较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P<0.001),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测量数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1.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可有效改善唇裂二期上唇塌陷畸形貌,使术后的上唇形态接近正常,长期随访结果较为安全及稳定,操作简易,值得临床推广;2.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较既往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简便,且能在术中较方便地调整患者上唇弧弧度及唇弓、唇红的显露,为临床修复上唇塌陷畸形术式提供了新的思路;3.自体肋软骨移植术式适用于上颌骨及上唇软组织发育成熟且无明显错牙合畸形的上唇塌陷患者,对于上唇塌陷症状较重的患者,该术式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李一颖[4](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李立琪[5](2016)在《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精准化术式探索及与Tennison-Randall法术后变化趋势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在众多改良Millard修复单侧唇裂的术式中,Mohler法应用较广泛。本研究探讨基于几何原理对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式进行改良,观察术后鼻唇部变化趋势,客观评价改良Mohler法对单侧唇裂患者的修复效果,并与Tennison-Randall法术后效果进行对比,客观评价两种术式特点。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研究。研究涉及三个病例组,包括研究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研究组为单侧唇裂患者运用改良Mohler法对唇裂患者进行修复;对照组为单侧唇裂患者运用Tennison-Randall法对唇裂患者进行修复;正常对照组为因口腔其它疾病需住院治疗,但鼻唇部及腭部发育正常,年龄3个月左右的患者。第一部分:采用改良Mohler法对56名单侧唇裂患者行唇裂修复术,并采集二维图像,在图片中测量各指标术前及术后1周的健患侧对称率(SR),包括鼻小柱基部到唇峰距离(sn-cphi),口角到鼻翼基底距离(ch-sbal),口角到唇峰距离(ch-cphi),唇峰到鼻翼基底距离(cphi-sbal)及唇红高度(vh)。同时将各阶段各指标对称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第二部分:对采用改良mohler法修复唇裂的91名患者记录sr,时段包括术前(pre)、术后1周(1w)、术后3月(3m)、术后6月(6m)及术后1年及以上(1y),并绘制折线图。统计学分析包括:使用t检验对每项指标各时段进行两两对比,检验术后哪一阶段可以恢复到术后即刻水平;线性回归检验术后哪一时期sr和术前最相关;将改良mohler法与tennison-randall法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分别比较术后各指标各阶段变化趋势是否有差别;以术前srsn-cphi为依据,使用聚类分析将总体分成唇高度差差别较大(a组)和较小(b组)的两组,检验两组术后效果是否有差异,以便评价两种方法分别更适合修复哪种裂隙程度的唇裂。结果:第一部分:术前所有指标患侧均较健侧短;术后1周创口愈合良好,唇部恢复丰满、对称及连续的形态,裂隙侧除指标sn-cphi较非裂隙侧长6.13%以外,其他均较短(cphi-sbal:5.904%;ch-sbal:1.760%;ch-cphi:6.234%)。术前和术后1周的各指标sr有明显差别(p=0.000)。裂隙侧红唇厚度较非裂隙侧厚1.026%。将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srcphi-sbal(p=0.072)和srch-sbal(p=0.139),其余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0.000)。即使正常对照组中各指标两侧长度也不是完全对称。第二部分:术后1年后,各指标变化趋势趋于稳定,术后3月瘢痕最明显,术后6月左右增生的瘢痕逐渐消退,瘢痕演变持续1年左右。术后改良Mohler法较Tennison-Randall法可以获得更为对称的效果,Tennison-Randall法术后患侧鼻翼基底更加偏外下方,改良Mohler法的瘢痕变化幅度最大,术前指标SRsn-cphi不论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中,均在术前各指标中最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被选为聚类分析分组依据。分组的界限值为0.670。术后改良Mohler法在两组中都呈现较好效果,而Tennison-Randall法更适用于SRsn-cphi<0.670组(a组)。结论:术前SRsn-cphi可以作为界定唇裂患者裂隙严重程度的指标;改良Mohler法在基于Millard基础上改良的众多方法中,定点更准确,灵活性更小;与Tennison-Randall法相比,改良Mohler法适用范围更广。
塔依尔.阿力甫[6](2012)在《单侧唇裂修复术下三角瓣法虚拟手术平台的初步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唇裂手术结合,力争在唇裂修复的临床治疗、教学模拟、医患沟通等方面尝试新的方法。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颌面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符合唇裂分类标准的30名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前、术中、术后,在自然光照下的正侧面静态照片以及手术视频资料,运用RPBF法提取每名患儿平均40个面部特征点,作为建立三维虚拟模型的数据资料,通过三维重建软件3DS MAX,构建出中性脸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三维通用模型,再采用网格编辑和动画制作方法实现虚拟的下三角瓣手术修复过程。结果:在使用真实唇裂患者数据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中性脸的单侧唇裂通用模型,实现了单侧唇裂修复术下三角瓣法虚拟手术过程,包括:定点,切开、对位和缝合步骤。结论:通过单侧唇裂下三角瓣修复手术的虚拟演示平台的初步建立,表明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颌面部手术结合的可行性,为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尝试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直观的三维虚拟平台。
董希银,魏明勇,唐友盛[7](2011)在《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的临床分型,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修复术式,评价手术效果。方法:50例单侧上唇裂患者,平均年龄4.8个月,包括单侧完全性唇裂、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根据唇高分为4型,分别对各型应用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法、制定术后效果评定方法,观察术后近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近期唇弓、唇红、唇珠恢复好,鼻畸形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唇裂修复根据临床分型应用个体化唇裂修复设计,手术疗效满意。
胡利[8](2011)在《唇裂修复网站式平台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初探》文中指出唇裂修复关系到患者的面容,导致实习医生和基层医师动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唇裂修复技术。传统的唇裂手术,医生大多是在大脑中进行术前模拟,以确定手术方案,然后根据形成的三维印象进行手术。另外,唇裂修复存在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唇裂手术治疗迫切需要一个动态的、可模拟手术过程、能预测术后效果的虚拟修复平台。另外,唇裂手术中产生的应力大小,尤其是不同修复方法之间的应力差异,关系到瘢痕的形成以及患者创伤部位的舒适度,并且该研究能更好地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展开治疗。首先,本文将计算机技术和临床唇裂修复相结合,建立唇裂修复网站式平台。该网站平台包括应用3dmax软件制作的三维唇裂虚拟修复动画、基于FLASH软件制作的二维虚拟修复动画,以及患者信息数据库,唇裂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内容。其次,本文对唇裂修复中的受力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唇裂局部模型,并分别按照下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法构建切开后的唇裂形态;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划分网格、按线弹性模型方法定义材料属性、确定边界条件和实现加载,最终得到模型的整体形变图和应力分布情况。
江静[9](2011)在《单双侧唇裂修复手术仿真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我国其患病率约为1.82‰,新疆地区的患病率为1.96‰,粗略估算,每年全国新增唇裂患者高达25000名。现阶段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中心的序列矫治,单侧唇裂术式采用下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法,双侧唇裂术式采用直线缝合法修复,这些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患儿面部畸形问题,但是唇裂修复手术本身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和操作的灵活性,所以对于术后面型的预知、年轻医师的培养、医患之间的沟通等仍然需要一个具有空间可视化的多媒体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图像学的快速发展,虚拟手术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是利用三维动画软件(3D Studio Max或3dsmax)建立了儿童头部模型,并在模型的基础建立单双侧唇裂模型,实现了单双侧唇裂修复过程中的定点、划线、切开和缝合操作,最后将模型导入ANSYS中赋予皮肤的相应材料特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颌面部软组织进行结构分析,从而找出手术过程中受到应力最大的区域。虚拟唇裂修复操作的实现表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为颌面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三维仿真可视化平台。同时,对颌面部软组织的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也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及在方案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龙剑虹[10](2010)在《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的修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不同方法修复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畸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我科自199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红唇缺损畸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结果直线缝合法11例,随访8例,自感满意者5例(62%);交叉三角瓣法24例,随访18例,自感满意者14例(77%);下唇瓣法15例,随访13例,自感满意者12例(80%);单侧红唇瓣法45例,随访43例,自感满意者40例(88%);双侧红唇瓣法61例,随访57例,自感满意者56例(92%)。结论本组采用的几种方法均可用于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畸形的修复,但实用范围有所不同并各有优缺点,而以双侧红唇瓣法的实用范围最广、优点最多、缺点较少。
二、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度唇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度唇裂(论文提纲范文)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评价 |
2.3.2 主观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手术基本情况 |
3.2 单侧唇裂术后客观数据比较 |
3.3 单侧唇裂术后主观数据比较 |
4 讨论 |
4.1 唇裂术式的发展 |
4.2 改良Mohler法应用 |
4.3 修复效果分析 |
4.4 术后瘢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侧唇裂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6-7岁患者上颌发育及牙弓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人口资料数据统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分组标准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随访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4.1 上颌骨评价 |
2.4.2 牙弓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间头影测量分析 |
3.3 两组间牙弓Goslon-Yardstick评分结果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上颌骨发育的特点 |
4.2 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UCLP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
4.3 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UCLP患者牙弓关系的影响 |
4.4 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UCLP患者松弛切口的使用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凹陷畸形的研究现状(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病例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2 评价方法 |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3.1 标记点标注 |
3.2 测量长度标注 |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
3.4 计算公式 |
4 检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主观评价结果 |
2 客观评价结果 |
讨论 |
1 异位解剖结构 |
2 评价方法 |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精准化术式探索及与Tennison-Randall法术后变化趋势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几何原理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设计 |
1.3 数据采集及测量 |
1.4 数据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3.1 改良Mohler法的手术设计 |
3.2.口轮匝肌的解剖与功能复位 |
3.3.红唇的修复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对比改良Mohler法与Tennison-Randall法修复单侧唇裂患者术后鼻唇部变化趋势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采集 |
1.3 数据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3.1 手术效果的评价 |
3.2 手术方法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
3.3 瘢痕的形成、演变及治疗 |
3.4 是否可依据唇高度差来选择手术方式?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单侧唇裂修复术下三角瓣法虚拟手术平台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整体流程 |
2.2 图像数据的收集 |
2.3 建模过程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上三角瓣修复: |
1.3改良华西法手术定点设计: |
1.4 上三角瓣或小瓣结合下三角瓣术式定点设计: |
1.5 评估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唇裂修复网站式平台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唇裂修复平台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1.1.2 唇裂修复有限元分析研究状况 |
1.2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任务 |
1.2.1 课题的意义 |
1.2.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唇裂现象的介绍 |
2.1 唇裂的患病率与分类 |
2.2 唇裂修复手术方法 |
第三章 基于3dmax的三维唇裂修复动画 |
3.1 基于3dmax建立模型 |
3.1.1 头部模型的建立 |
3.1.2 构建几种典型的唇裂形态 |
3.2 虚拟唇裂手术修复过程 |
3.2.1 单侧Ⅲ度唇裂的三维虚拟修复 |
3.2.2 双侧Ⅲ度唇裂的三维虚拟修复 |
3.3 动画输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LASH的二维唇裂修复动画 |
4.1 构建唇裂的二维形态 |
4.2 虚拟唇裂手术修复过程 |
4.2.1 单侧Ⅲ度唇裂的二维虚拟修复 |
4.2.2 双侧Ⅲ度唇裂的二维虚拟修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唇裂修复网站式平台的建立 |
5.1 唇裂患者数据库的建立 |
5.2 网站的制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唇裂修复有限元分析初探 |
6.1 引言 |
6.2 有限元分析步骤 |
6.2.1 模型的建立 |
6.2.2 定义材料属性 |
6.2.3 划分网格 |
6.2.4 定义边界条件 |
6.2.5 实现加载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单双侧唇裂修复手术仿真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唇裂修复手术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1 设计关键点 |
1.3 唇裂修复的开发环境及整体流程 |
1.3.1 开发环境 |
1.3.2 整体思路及流程 |
1.3.3 唇裂修复手术仿真在3dsmax 中的具体实现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儿童头部模型的建立 |
2.1 3 dsmax 三维动画软件的简单介绍 |
2.2 正常儿童头部模型的建立 |
2.2.1 头部模型的建立 |
2.2.2 眼睛的建立 |
2.2.3 鼻子的建立 |
2.2.4 儿童耳朵的建立 |
2.2.5 颌面部的建立及整个头部的调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仿真 |
3.1 唇裂的分类 |
3.2 单侧唇裂整复术 |
3.2.1 下三角瓣修复法 |
3.2.2 旋转推进修复法 |
3.3 单侧唇裂模型的建立 |
3.3.1 单侧完全性唇裂模型的建立 |
3.3.2 单侧完全性唇裂下三角瓣修复法 |
3.3.3 单侧完全性唇裂旋转推进修复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手术仿真 |
4.1 双侧唇裂整复术 |
4.2 直线缝合法修复 |
4.3 双侧唇裂模型的建立 |
4.3.1 双侧完全性唇裂模型的建立 |
4.3.2 双侧完全性唇裂直线缝合法修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颌面模型在UG 中的实现 |
5.1 软件的简单介绍 |
5.2 头部构建及单双侧唇裂模型构建 |
5.2.1 整体头部的构建 |
5.2.2 单双侧唇裂模型建立 |
5.3 单双侧修复过程中模型构建 |
5.3.1 单侧下三角瓣法修复过程中模型构建 |
5.3.2 单侧旋转推进法修复过程中模型的构建 |
5.3.3 双侧唇裂直线缝合法修复过程中模型的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双侧唇裂有限元分析 |
6.1 ANSYS 软件概述及唇裂修复有限元分析的整体流程 |
6.1.1 有限元分析的应用及ansys 软件的概述 |
6.1.2 唇裂修复有限元分析的整体流程 |
6.2 单双唇裂颌面组织有限元分析 |
6.2.1 单侧唇裂颌面组织有限元分析 |
6.2.2 边界条件及加载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单侧唇裂修复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6.4 双侧唇裂修复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度唇裂(论文参考文献)
- [1]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D]. 刘梓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两阶段腭裂手术修复模式对6-7岁患者上颌发育及牙弓关系的影响[D]. 张风琏. 南昌大学, 2021(01)
- [3]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唇裂二期修复上唇塌陷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校千.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4]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5]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唇裂—精准化术式探索及与Tennison-Randall法术后变化趋势的比较[D]. 李立琪.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6]单侧唇裂修复术下三角瓣法虚拟手术平台的初步建立[D]. 塔依尔.阿力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7]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J]. 董希银,魏明勇,唐友盛. 中国美容医学, 2011(10)
- [8]唇裂修复网站式平台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初探[D]. 胡利. 新疆大学, 2011(11)
- [9]单双侧唇裂修复手术仿真及有限元分析[D]. 江静. 新疆大学, 2011(11)
- [10]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的修复[A]. 龙剑虹. 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 2010
标签:对称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