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酶持续正常的急性(乙型)淤胆型肝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群,王凌云[1](2021)在《地耳草免煎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耳草免煎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3-01-01-2020-03-31治疗的100例中医辩证为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匹配的方法,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应用保肝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耳草免煎颗粒口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临床症状缓解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3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治疗后临床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瘙痒(1.61±0.93)分,低于对照组的(2.07±0.95)分,t=2.447,P=0.016;观察组乏力(0.64±0.13)分,低于对照组的(1.42±0.19)分,t=23.958,P<0.001;观察组纳差(0.44±0.12)分,低于对照组的(1.08±0.14)分,t=24.543,P<0.001。肝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46.42±6.86)μmol/L,低于对照组的(59.48±8.08)μmol/L,t=8.713,P<0.001;观察组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为(35.11±4.54)μmol/L,低于对照组的(49.07±6.75)μmol/L,t=12.135,P<0.001;观察组总胆汁酸(TBA)水平为(46.38±8.46)μmol/L,低于对照组的(84.66±12.04)μmol/L,t=18.395,P<0.001;观察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为(70.07±2.11)U/L,低于对照组的(79.83±5.32)U/L,t=12.059,P<0.001;观察组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为(120.25±1.16)U/L,低于对照组的(139.85±7.59)U/L,t=18.050,P<0.001。结论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在保肝基础治疗上加用地耳草免煎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症状缓解突出,具有改善肝脏功能和利胆退黄的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李晨冰[2](2021)在《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淤胆型肝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分析纳入文献中复方汤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理法方药之秘,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检索涉及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年1月至2021年1月。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性风险评估,提取结局指标,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并制作森林图及漏斗图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中药复方的处方信息,使用Excel表格汇总记录,对组成的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索药物的常用组合及组方规律。结果:1.检索到文献1214篇,根据纳排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本次荟萃分析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有效率:OR=4.49,95%CI:[3.42,5.89];TBIL:MD=-46.49,95%CI[-60.51,-32.47];DBIL:MD=-45.49,95%CI[-59.12,-31.16];ALP:MD=-54.79,95%CI[-78.51,-31.07];GGT:MD=-28.07,95%CI[-35.55,-20.59];ALT:MD=-33.75,95%CI[-43.01,-24.5];AST:MD=-42.27,95%CI[-58.20,-26.35];中医证候积分:MD=-3.26,95%CI[-4.30,-2.21];以上8项结局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5篇文献描述用药不良反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6%与1.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2.临床用药规律:筛选23首处方,涉及中药66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茯苓、甘草、郁金、白术、虎杖。其中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四气五味中苦味、寒性的比例最大;药物主要归肝经,但也有分别入脾经、胃经、心经、肺经、肾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得出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赤芍配伍茵陈、赤芍配伍大黄、茵陈配伍大黄、赤芍配伍丹参、茵陈配伍丹参、赤芍配伍郁金、茵陈配伍郁金、赤芍配伍甘草,聚类分析获取5类中药组方。结论:1.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血清TBIL、DBIL、ALP、GGT、TBA、ALT、AST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上有更好疗效,安全性更好。2.淤胆型肝炎病因以湿、热、瘀为主,清热利湿活血为其治疗大法,同时解表发汗开腠理、泻下通腑利二便以予邪出路,立足于肝脾论治,兼顾调和脏腑,根据湿热瘀的偏重、部位和兼证随证施治。常用药物组合配伍可增强疗效,结合系统聚类衍生的新组方可供因证选方。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3](2021)在《恶性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利[4](2020)在《迷迭香酸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肝损伤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包括药物、化学、微生物等,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药物引发急性肝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均会使肝脏受损,而过高的炎症与氧化应激水平则被认为是其导致肝脏损伤的重要因素。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抗抑郁等多种药理活性,多个研究表明其在不同类型肝损伤模型中发挥了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以RA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剂量APAP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探究RA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选取300 mg/kg和400 mg/kg两个剂量,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APAP,分别在3 h、6 h、8 h取样,以血清肝损伤标志物ALT、AST水平和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为判断依据确定合适的APAP剂量以及作用时间,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RA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在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选取10、20、40 mg/kg三个剂量RA对小鼠进行预处理,用ELISA的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水平,ELISA法或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GSH-Px、GSH、CAT、SOD、T-AOC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炎症相关酶MPO的水平,q RT-PCR检测肝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 NOS以及酶MPO、GSH-Px、CAT、SOD和APAP代谢酶CYP2E1 m RNA转录水平,同时检测了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和抗氧化基因GCLC、GCLM的m RNA转录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组织中抗氧化保护基因Nrf2、HO-1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GCLC、GCL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APAP浓度在400 mg/kg且作用时间6 h时可显着升高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水平,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肝脏损伤程度随APAP作用时间增加而加重;(2)抗炎能力:RA能显着降低小鼠肝损伤中炎性相关炎性因子IL-1β、IL-6、IL-10、TNF-α和酶MPO的水平以及IL-1β、IL-6、IL-10、MPO、i NOS的m RNA转录水平;(3)抗氧化应激能力:RA提高了小鼠肝损伤中抗氧化剂GSH-Px、GSH、CA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以及GSH-Px、CAT和SOD的m RNA表达,降低了脂质过氧化指标MDA的水平;(4)保护机制:RA可显着升高小鼠肝损伤中Nrf2、HO-1、GCLC及GCLM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可在转录水平上升高GCLC、GCLM的m RNA表达;RA可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以及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转录水平;RA可降低肝损伤中APAP主要代谢酶CYP2E1的转录水平。综上所述,RA在机体中发挥了抗炎、抗氧化及抗凋亡的作用。结论:(1)本研究以剂量为400 mg/kg的APAP,作用6 h,成功建立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RA对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RA可通过调节抗氧化基因Nrf2及其下游HO-1、GCLC、GCLM的基因表达情况发挥抗氧化作用,并能通过调节CYP2E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转录水平对肝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于乐成,程明亮[5](2020)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肝宁注射液(Shuganning Zhusheye,SGN)是由茵陈、栀子、黄芩、板蓝根和灵芝等5种中药材的提取物组合而成的一种纯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经典方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茵陈蒿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的肝病治疗药物[1-2],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等肝脏疾病。
党海燕[6](2020)在《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淤胆型肝炎为肝内小胆管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并且可存在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当中,特别是长期应用药物的患者,对肝脏损害持续,因此淤胆型肝炎一直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应用药物治疗过程中会有费用昂贵,退黄效果差、疗效低,并且还会伴随多种副作用。而在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药物淤胆型肝炎的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其使用时机不恰当从而造成了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何时使用激素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就基于激素应用时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行论证,从实践上给予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依据。目的探讨激素在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中的应用时机,为有效提高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将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15例药物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三组A组(32例)、B组(43例)和C组(40例),三组患者均应用综合保肝、对症治疗,其中A组为治疗开始就应用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B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一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组为治疗开始单独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两周后,再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上三组糖皮质激素应用疗程均为四周。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三组患者在治疗前ALT、AST、ALP、GGT、ALB、TBi L、DBi L和IBi L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患者,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ALT、AST、ALP、GGT、ALB、TBi L和DBi L生化指标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IBi L指标在治疗后三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C组症状及体征中的肝肿大、皮肤瘙痒、纳差、乏力和尿黄改善情况均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治疗后相比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经过治疗,A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B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4%;C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61,p<0.001)。(4)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7例,感染8例,腹水9例;B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7例,腹水8例;C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3例,感染3例,腹水5例;三组患者中均无肝性脑病患者。经统计C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要好于A组和B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治疗的第二周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对药物性淤胆型肝炎进行治疗。但在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逐渐减量的原则,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张慧中[7](2020)在《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研究,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2周后患者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及治疗后疗效的情况。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如黄疸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神疲、纳呆、腹泻、腹胀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效果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指标比较:在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GGT、TBA)方面,两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2周、4周治疗后均可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上效果优于对照组。3.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比较: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治疗2周后肝肋下缘大小与治疗前比较情况相近。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的肝肋下缘大小较治疗前得到回缩。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均可使肝肋下缘大小得到回缩。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肝肋下缘大小方面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治疗疗效等级比较:治疗组显效人数为24人,有效人数为5人,无效人数为1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人数14人,有效人数12人,无效4人,对照组总要效率为86.7%。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进行数据分析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疗效等级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结论:1.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使患儿黄疸的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腹胀、腹泻、神疲、纳呆临床症状得到缓解。2.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改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降低TBIL、DBIL、ALT、GGT、TBA 的水平)。3.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的回缩患儿肝肋下缘的大小。4.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杜航,何文生,夏晓影,刘荷蕾,李航[8](2019)在《茵陈蒿汤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熊去氧胆酸对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淤胆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150例淤胆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铵和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指标变化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AKP、GGT等指标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下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茵陈蒿汤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熊去氧胆酸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显着,安全性较好,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淤胆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陆芳,沈斌,钟剑峰[9](2019)在《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淤胆型肝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思美泰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vs.80.95%)(P<0.05)。治疗后,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2例,药疹1例,与对照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优于思美泰单用,能够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指标,用药安全性高。
于瀚[10](2019)在《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整理分析“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从褪黑素角度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生物学机制。方法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黄帝内经》、《难经》,探索“治未病”之内涵;其次,基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相关原文,分析《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最后,梳理“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总结《金匮要略》“治未病”的应用规律。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采用药理学实验研究方法,首先,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基于肝郁大鼠模型,从肝功能生化、组织病理学观察、5h D-木糖排泄率等方面,观察肝病模型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证据。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体现“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式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证据。其次,检测血清褪黑素含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关系。⒉基于《素问》“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的论述,选择与脾风临床表现相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作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研究对象,以褪黑素为研究视角,应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WES、RT-PCR检测技术,从代谢组学分析和抗氧化应激机制两方面探索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机制,进而诠释“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⒈对《黄帝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之原文进行分析,得出:“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难经》,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⑴养生保全,未病先防;⑵防微杜渐,先病而治;⑶即病知传,先变而治。⒉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治未病”的内涵进行解读,得出本篇论“治未病”的三个特点:(1)以“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为例,强调“养慎”在未病先防中的重要性;(2)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为例,论述先病而治的具体方法;(3)分别以肝实证和肝虚证为例,从实证和虚证两方面阐释本脏有病,兼顾他脏的已病防传原则。⒊对“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得出“治未病”在仲景诊疗杂病中的应用规律:(1)养生保全,未病先防,依据病者体质之别,所感疾病之异,分别采取避风、慎火、和胃及服药调养等不同的调摄方法,内养外慎,以求无病,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后“有微汗,避风”等;(2)防微杜渐,先病而治,不论疾病缓急之别,均宜及早治疗,以求除病于“始萌”,如仲景论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等;(3)即病知传,先变而治,依据病者津液之虚、中气之弱,常于治疗他病之时顾护津液并兼补中脏;依据病邪之实,所传之虚,通过准确判断疾病之将传,并予先行调补,以求治病于未传,厚朴麻黄汤、薯蓣丸、甘麦大枣汤等皆属此类。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肝郁大鼠模型,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存在的客观性。首先,肝郁大鼠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等一系列肝郁证候表现的基础上,尚存在大便稀溏、倦怠嗜卧的脾虚证候;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显着升高,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知肝传脾”客观存在。其次,“当先实脾”可显着减轻肝郁大鼠行为和情绪的异常状态,显着降低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含量,显着改善肝郁大鼠的肝组织损伤,并显着提高肝郁大鼠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其疗效优于单纯疏肝、单纯健脾及疏肝健脾之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再次,“知肝传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降低,“当先实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升高,褪黑素含量的变化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本研究选择褪黑素作为研究视角,开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⒉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⑴“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褪黑素对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合成的调控作用相关以褪黑素为切入点,选择淤胆型肝炎模型,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及其中存在的差异代谢途径,解读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高剂量褪黑素可显着降低淤胆型肝炎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含量,显着改善淤胆型肝炎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8条代谢途径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1.ABC transporters(ABC转运蛋白合成途径);2.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途径);3.Metabolic pathways(生物化学代谢总途径);4.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5.Phenylalanine metabolism(苯丙氨酸代谢途径);6.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酰-tRNA合成途径);7.Tryptophan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途径);8.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途径)。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涉及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的代谢途径,外来化合物的降解途径,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以及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过程;(3)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62个差异代谢物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结合KEGG通路富集结果分析,7个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存在于上述8条代谢途径中:5-氨基戊酸,5-甲氧色胺,L-色氨酸,苏氨酸,谷胱甘肽,L-蛋氨酸及吲哚乳酸,以上7个差异代谢物被识别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对临床淤胆型肝炎的诊断、评价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KEGG通路富集结果及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褪黑素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与氨基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密切相关,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褪黑素对肝病的干预机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⑵褪黑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以谷胱甘肽为切入点,采用WES、RT-PCR检测技术,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抗氧化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褪黑素可显着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GSH含量,降低NO、MDA含量,抗氧化作用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重要作用之一;(2)褪黑素可有效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GCLM蛋白、GCLC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量,对GSH合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扰动可能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抗氧化应激机制之一;(3)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NADPH蛋白/mRNA表达无显着干预作用,未对GSH还原动态造成扰动,褪黑素对Nrf2蛋白/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不显着。结论⑴《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治未病”贯穿于《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诊疗过程,仲景在“治未病”的指导下,不仅在方药上进行精妙的配伍,还在调护手段、煎服方法以及剂型选择、饮食作息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配合,顺应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势利导,无伤其和,最终达到未病先防、先病而治、先变而治的目的。⑵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1)“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且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具有显着相关性,褪黑素为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视角之一。(2)褪黑素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大鼠生物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及脂类代谢途径的异常状态,并影响了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动态及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其中尤以对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扰动最为显着。(3)褪黑素可提高谷胱甘肽合成酶表达,促进谷胱甘肽合成,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的氧化应激干扰状态。(4)“当先实脾”通过调控血清褪黑素含量,改善生物氨基酸代谢,促进谷胱甘肽合成,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对肝病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上生物过程部分诠释了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内涵。
二、肝酶持续正常的急性(乙型)淤胆型肝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酶持续正常的急性(乙型)淤胆型肝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耳草免煎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综合疗效 |
2.2 临床证候积分 |
2.3 肝功能指标 |
3 讨论 |
(2)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结局指标结果 |
2.5 处方用药统计结果 |
3 讨论 |
3.1 病中求证 |
3.2 因证施治 |
3.3 遣方用药规律 |
3.4 研究的客观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淤胆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迷迭香酸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中英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迷迭香酸的研究进展 |
1.1 迷迭香酸概述 |
1.2 迷迭香酸的药理作用 |
1.2.1 抗炎作用 |
1.2.2 抗氧化作用 |
1.2.3 抗微生物作用 |
1.2.4 抗癌作用 |
1.2.5 神经保护作用 |
2 急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2.1 急性肝损伤概述 |
2.2 急性肝损伤的诱发因素 |
2.2.1 药物性肝损伤 |
2.2.2 酒精性肝损伤 |
2.2.3 病毒性肝损伤 |
2.2.4 其他基础疾病引发的肝损伤 |
2.3 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
3 急性肝损伤与兽医临床 |
4 迷迭香酸与肝损伤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试验小鼠的分组及处理 |
1.2.2 小鼠血清中AST及 ALT的测定 |
1.2.3 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及染色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APAP及作用时间对小鼠血清中ALT水平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APAP及作用时间对小鼠血清中AST水平的影响 |
3.3 病理组织学观察APAP作用时间对小鼠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迷迭香酸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品 |
1.1.3 主要检测试剂盒 |
1.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试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1.2.2 肝脏指数的测定 |
1.2.3 血清中肝转氨酶的测定 |
1.2.4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与染色 |
1.2.5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 |
1.2.6 小鼠肝组织中GSH-Px水平的测定 |
1.2.7 小鼠肝组织中GSH水平的测定 |
1.2.8 小鼠肝组织中CAT水平的测定 |
1.2.9 小鼠肝组织中SOD水平的测定 |
1.2.10 小鼠肝组织中T-AOC水平的测定 |
1.2.11 小鼠肝组织中MPO水平的测定 |
1.2.12 小鼠肝组织中MDA水平的测定 |
1.2.13 q RT-PCR对小鼠肝组织中相关因子转录水平的测定 |
1.2.14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Nrf2 及HO-1 的蛋白表达水平 |
1.2.15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组织中GCLC及 GCLM的蛋白表达水平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肝脏受损程度的影响 |
3.1.1 RA抑制肝受损小鼠肝指数的增加 |
3.1.2 RA对小鼠血清中转氨酶水平的影响 |
3.1.3 RA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2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1 RA对小鼠血清IL-1β、IL-6、IL-10、TNF-α以及肝组织MPO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2 RA对小鼠肝组织炎性相关因子L-1β、IL-6、IL-10、iNOS以及MPO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3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3.3.1 RA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剂GSH-Px、GSH、SOD、CAT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的影响 |
3.3.2 RA对小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标志物MDA水平的影响 |
3.3.3 RA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剂GSH-Px、CAT以及SOD 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4 RA对小鼠肝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ax以及Bcl-2 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5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肝组织CYP2E1 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6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肝组织Nrf2 及相关基因在蛋白或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 |
3.6.1 RA对小鼠肝组织GCLC、GCLM 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6.2 RA对小鼠肝组织Nrf2 以及HO-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3 RA对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GCLC、GCLM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RA对 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4.2 RA对 APAP致小鼠肝损伤中炎性反应水平的影响 |
4.3 RA对 APAP致小鼠肝损伤中CYP2E1 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4.4 RA对 APAP致小鼠肝损伤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5 基于Nrf2 信号通路初步探讨RA抗肝损伤机制 |
4.6 RA对肝损伤中凋亡信号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识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
二、文献检索 |
三、SGN对肝病疗效的实验研究 |
四、SGN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 |
(一)SGN对混杂类型肝病疗效的队列研究 |
(二)SGN对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
(三)SGN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
(四)SGN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
(五)SGN对DILI的疗效 |
(六)SGN对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esease,NAFLD)的疗效 |
(七)SGN对肝硬化的疗效 |
(八)SGN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 |
(九)SGN对梗阻性胆道疾病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辅助治疗 |
(十)SGN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价值 |
五、SGN的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
六、总结和展望 |
(6)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药物性病的分类 |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 |
1.3.1 总体判断法 |
1.3.2 专家观点法 |
1.3.3 实验室诊断 |
1.3.4 影像学诊断 |
1.3.5 病理学诊断 |
1.4 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技术路线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纳入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生化指标观察 |
3.4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6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讨论 |
5 结果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1. GCs在治疗肝衰竭中的机制 |
2. GCs在治疗肝衰竭方面时机的掌握情况 |
3. GCs应用剂量与肝衰竭 |
4. 不同病因造成的肝衰竭与GCs |
5. GCs在应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10 附录 |
10.1 个人简历 |
10.2 发表论文 |
11 致谢 |
(7)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病位分析 |
1.3 中医治疗 |
1.3.1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
1.3.2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
1.3.3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
1.3.4 针灸疗法治疗 |
2 西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病因分析 |
2.3 西医治疗方法 |
2.3.1 病因治疗 |
2.3.2 对症支持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依据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选取病例依据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
2.3.2 肝功能指标观察 |
2.3.3 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 |
2.4 疗效判定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4.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4.3 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分布比较 |
4.4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4.5 肝功能指标比较 |
4.5.1 TBIL水平比较 |
4.5.2 DBIL水平比较 |
4.5.3 ALT水平比较 |
4.5.4 GGT水平比较 |
4.5.5 TBA水平比较 |
4.6 肝肋下缘大小比较 |
4.7 两组治疗疗效等级比较 |
讨论 |
1 课题设计分析 |
2 中药退黄方的讨论 |
2.1 治法讨论 |
2.1.1 扶正健脾法 |
2.1.2 活血化瘀法 |
2.1.3 疏肝利胆法 |
2.2 中药退黄汤方药分析 |
2.3 方中单位中药的相关阐述 |
3 中药退黄汤疗效性分析 |
3.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
3.2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
3.3 肝肋下缘大小疗效分析 |
3.4 疗效等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茵陈蒿汤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熊去氧胆酸对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中医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症状指标 |
1.4.2 生化指标 |
1.4.3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1) 疗效评定标准: |
(2) 血液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临床疗效 |
2.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 |
3.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 |
4.不良反应 |
讨 论 |
(10)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前言 |
上篇 《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 |
第一章 《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的提出 |
第二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探析 |
第三章 “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小结 |
下篇 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分组用药与取材 |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证据 |
2.3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 |
3 讨论 |
第二章 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肝功能生化 |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多元统计分析 |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
2.5 KEGG代谢通路富集 |
2.6 氨基酸代谢相关潜在生物标记物筛选 |
3 讨论 |
3.1 实验模型、药效及分析结果评价 |
3.2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3.3 潜在生物标记物分析 |
3.4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GSH合成/还原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肝功能生化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GSH合成/还原动态及磷酸化Akt |
3 讨论 |
3.1 NO、MDA、GSH、GCLC、GCLM及 NADPH |
3.2 PI3K/Akt信号通路及Nrf2 |
3.3 小结 |
第三章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肝酶持续正常的急性(乙型)淤胆型肝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耳草免煎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淤胆型肝炎临床观察[J]. 张立群,王凌云. 社区医学杂志, 2021(14)
- [2]中药复方汤剂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荟萃分析及临床用药规律探讨[D]. 李晨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恶性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03)
- [4]迷迭香酸对APAP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吕利. 广西大学, 2020(07)
- [5]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和慢性肝病专家共识(2020版)[J]. 于乐成,程明亮.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05)
- [6]药物性淤胆型肝炎激素应用时机的观察[D]. 党海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D]. 张慧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茵陈蒿汤加减联合甘草酸二铵、熊去氧胆酸对淤胆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杜航,何文生,夏晓影,刘荷蕾,李航. 中国药师, 2019(12)
- [9]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J]. 陆芳,沈斌,钟剑峰. 江苏医药, 2019(06)
- [10]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D]. 于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