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杨俊生,杨智伟,童梁成,赵磊,汪剑龄,孙中洋,薛庆[1](2021)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7例, 女15例;年龄20~78岁[(47.1±13.4)岁]。胫骨干骨折30例, 胫骨平台骨折17例, 胫骨远端骨折15例。骨折AO/OTA分型:4A型18例, 4B型24例, 4C型20例。30例采用牵引式外固定支架牵引(A组), 32例采用跟骨结节牵引(B组)。比较两组牵引后第3天的伤肢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两组筋膜切开率、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外伤至Ⅱ期确定性手术前的观察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和非计划二次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1±2.7)个月]。A组CK为315.6(140.0, 531.5)U/L, 显着低于B组的465.5(277.0, 1 240.5)U/L(P<0.05);两组ALT、BUN及LD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筋膜切开率[40%(12/30)]高于B组[34%(11/32)],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为(68.5±17.1)min, 显着低于B组的(89.0±15.1)min(P<0.05)。A组非计划二次手术率[3%(1/30)]低于B组[25%(8/32)](P<0.05)。两组损害控制性治疗时间、Ⅱ期确定性手术内固定方式、针道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hner-Wruhs评分优17例, 良5例, 中2例, 差6例, 优良率为73%;B组优13例, 良3例, 中7例, 差9例, 优良率为50%(P>0.05)。结论与跟骨结节牵引比较, 牵引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减轻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 术中维持骨折复位有助于缩短Ⅱ期确定性手术时间。
郭洪伟[2](2021)在《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6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通过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通过单臂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通过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8.64±10.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5±10.03)分,疼痛评分(0.34±0.3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方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能提升患者骨折恢复的优良率,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值得推荐。
朱彩云,熊怡胜,蔡文进,程锦珍[3](2021)在《综合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在胫腓骨骨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骨科收治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恢复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恢复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折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干预可缓解负面情绪,改善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邓瀚生[4](2021)在《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2018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胫骨骨折的患儿,从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8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ESIN组)(122例)及跟骨骨牵引治疗组(Calcaneal skeleton traction,CST组)(64例)。对所有患儿的人口学特征、骨折特征、影像学资料、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治疗评分和医疗费用等进行分析对比。术后随访疗效评价按照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长期随访观察患儿双下肢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膝踝关节活动情况、步态异常等情况。结果:共186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获得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至骨折愈合,并且能够开始负重和完全活动。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依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进行评价,ESIN组: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CST组: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163例患儿获得长期临床随访,其中ESIN组109例,CST组54例。23例患儿失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163例长期随访的患儿无LLD,膝踝关节活动不受限,无步态异常等情况出现。在纳入的186例患儿中,男性121例,女性65例。致伤原因分为:摔伤87例,车祸伤96例,高处坠落伤1例,运动伤1例,压伤1例。骨折分型分为:横型40例,斜型104例,螺旋型7例,粉碎型3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22例患儿中,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8.5±17.9)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3.5±5.9)°,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1±3.7)°,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65.0±22.6)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79.8±22.6)d,此外,1例(0.8%)患儿早期发生畸形愈合,但最终在没有额外手术的情况下获得了可以接受的对位,所有患儿骨折愈合过程中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或短缩大于10mm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31.7±19.0)d,平均(149.7±26.7)d取出内固定物,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为(20435.6±5631.9)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44例,良74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95.16%。其中1例患儿直至疗效评估时仍有13.0度外翻、前倾6.0度畸形,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为差。跟骨骨牵引组的64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获得了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9.6±16.0)d,骨折愈合时影像学冠状面角度变化(5.2±5.7)°,骨折愈合时影像学矢状面角度变化(3.4±3.4)°,患肢平均开始活动时间(Functional exercises)(77.2±18.1)d,患肢平均负重时间(Weight-bearing)(92.5±17.5)d,骨折愈合过程的早期出现畸形愈合1例(1.6%),该患儿同样最终得到了畸形的纠正,在跟骨骨牵引组的患儿中未见延迟愈合、骨不连的发生。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43.1±20.7)d,平均拔出牵引针时间(22.7±6.4)d,平均住院和治疗费用均为(8468.3±2793.0)元,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价:优22例,良34例,中6例,差0例。优良率为90.32%。两组优良率,经统计学检验P>0.1,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对比分析,跟骨骨牵引治疗具有微创、费用较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且跟骨骨牵引能够提供的影像学上冠状位矫正结果优于弹性髓内钉固定。此外,跟骨骨牵引组术后出现成角畸形(Malalignment,>5度)的较少。但弹性髓内钉组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患儿开始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早于跟骨骨牵引组。但总体而言,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不仅要考虑患儿骨折的特点,还要结合患儿本身的骨折情况和家属的意愿。
梅永林[5](2020)在《外固定架联合赤木洗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的快捷便利,胫腓骨骨折在工伤事故和交通事故引起的全身骨折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外固定架凭借创口小、操作简单、拆卸方便等优势在胫腓骨骨折固定方面优势显着,赤木洗剂治疗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是我院骨伤科的传统中医药特色,充分展现出中医的简、便、廉、效的优越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外固定架联合赤木洗剂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治疗骨折提供一定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病例分2组进行临床研究,分别给予外固定架固定配合温水、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赤木洗剂的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Johner-Wruh胫骨骨折评分、骨痂生长X线评分、VAS疼痛评分、小腿周径的差值率、SF-36生存质量评分及随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常规组方案和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赤木洗剂熏洗治疗的观察组方案在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3个月常规组患者优32例、良14例、中12例、差2例,优良率为76.67%,而观察组患者优38例、良1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90.32%,可见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②术后3个月进行X线复查,两组患者均表现为较多的骨痂生长,X线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随着治疗的进展,VAS疼痛评分逐渐降低,术后3个月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在术前和术后3月之间均没有差异(P>0.05)。④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小腿周径差值率均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2个月观察组改善情况较快,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SF-36评分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固定针松动、固定针断钉、骨筋膜室综合征、深层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在骨折延迟愈合不良事件中两组的发生情况类似,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炎,缩短熏洗时间、减少熏洗频率后自行好转;常规组有1例患者出现浅层感染,给予常规清创换药,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治疗1周后,感染得以控制。结论: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赤木洗剂熏洗治疗能有效地缓解胫腓骨骨折术后的疼痛情况,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活动,提高骨折术后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胫腓骨骨折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任海鹏[6](2020)在《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和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与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常规换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07月至2018年0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36例。观察组患者共20例,接受了 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患者共16例,接受Ilizarov外固定架和常规换药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疗相关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首先进行伤口清创。将骨折复位后,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并固定。然后创面分别接受VSD治疗或常规换药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植皮效果)、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髓炎、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根据胫骨干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价标准计算优良率,并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6.5±3.8)个月,VSD敷料平均更换次数是(4.1±1.9)次,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是(34.5±12.8)天,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2±1.4)分,有1例患者(5.0%)细菌培养阳性。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9±3.4)个月,平均换药次数是(19.8±5.3)次,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是(59.7±16.4)天,术后VAS评分平均为(5.8±1.7)分,有3例患者(18.8%)细菌培养阳性。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6.7±1.8 vs 9.5±2.3个月,P=0.008),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未观察到骨不连和骨髓炎并发症。根据胫骨干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vs 75%)。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亚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VSD技术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确切,骨折固定安全可靠,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郭兆虎[7](2019)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随访及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为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提供真实可靠的临床资料和统计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属于胫腓骨骨折骨折患者70例。平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治疗方式患者35例,B组:采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终极治疗患者35例。术后均给予活血、消肿、镇痛,预防血栓,预防感染药物治疗;并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并于术后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观察其骨折生长及愈合情况。统计7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固定物拆除时间,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70例患者资料进行样本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分布的分析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2、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治疗方式的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4.77±24.50分钟、骨痂出现时间为47.06±8.44天、骨折愈合时间为234.49±42.32天、固定物拆除时间为427.46±30.73天;3、采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终极治疗的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5.57±23.66分钟、骨痂出现时间为31.89±4.63天、骨折愈合时间为134.31±24.37天、固定物拆除时间为201.09±31.07天。结论:与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相比,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手术时间更短、骨痂出现和骨折愈合时间更早、固定物拆除时间也更早。
张防[8](2019)在《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带锁髓内钉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我院创伤外科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05例;年龄为(39.57±3.73)岁;身高为(165.33±9.86)cm;体重为(51.46±2.21)Kg;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Gustilo分型,II型100例,III A型100例。主要针对皮肤破损不严重的Gustilo II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均可以采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进行处理。根据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胫骨骨折的类型以及皮肤损伤程度,将入组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统计并记录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引流量,术后Hb的含量,红细胞压积(HCT),下肢周径,切口愈合情况,皮下瘀斑的情况,采用Johner-Wruhs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畸形愈合、骨折迟缓愈合、关节功能受限等)。结果:本研究共有212例胫骨骨折的患者入组,12人失访,随访率为94.3%。(1)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的基准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胫骨骨折的左右侧,胫骨骨折的位置以及致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的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麻醉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要明显少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5)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红细胞压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1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7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30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早期正确的清创及固定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关键;(2)对于GuestiloII型、IIIA型骨折一期应用髓内钉固定是安全的;(3)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重要方法。
张宁宁[9](2019)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的临床安全性,并对其对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天津医院肢体矫形外科一病区进行治疗的98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男性68例,女性30例,均为单侧胫腓骨骨折。根据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6例)和外固定组(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6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手术,术后均由相同的医师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在出院后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X线检查结果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维持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进一步功能锻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或拆除外固定支架后通过长期随访至少6个月后使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并且都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通过分析后得到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均显着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钢板外露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钢板断裂1例;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骨折延迟愈合2例、软组织缺损4例;两个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使用Johner-Wruhs标准评分表评价各患者的患肢功能,内固定组优2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外固定组优5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时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内固定组优3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9%;外固定组优5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8.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可充分发挥外固定支架的优点,经皮穿针固定骨折块,可避免切开软组织和剥离骨膜,有利于减少对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恢复;术后可依据X线片结合配套计算机软件精确复位骨折,纠正畸形,调整下肢力线,延缓甚至避免引力线改变而导致的骨关节炎的发生;Taylor空间支架为微动支架,可有效刺激骨折端骨痂形成,从而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带架时间;在术后通过阶段式的骨痂刚度轴向测定,不仅可以去除外固定支架的应力遮挡,并且为科学评判骨痂愈合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标准,更加适宜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化差异,减少骨折治疗周期及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的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尤其是开放性骨折的技术。
王新[10](2019)在《胫腓骨远端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胫腓骨远端的三维模型,进行相关的数字化测量并应用于临床,为踝穴重建提供解剖数据参考。方法1选取正常成人志愿者100例,男50例,女50例,进行双踝的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20kv,电流250MA,将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Mimics21.0三维重建软件行后处理并测量,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患踝摄X线片,收集符合要求的RüediAllg?werⅢ型Pilon骨折末次随访的X线片,将所测得的正常值与末次随访值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分组,统计术后恢复情况的优良率。结果1胫腓骨远端的各参数按性别进行分组,结果显示,正常成人踝穴高度、踝穴宽度、踝穴深度、下胫腓间隙有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冠状位角α、矢状位角β、下胫腓重叠及踝关节内侧间隙性别差异不明显(P>0.05),2胫腓骨远端的各参数按左右侧别分组,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按性别分组,身高和体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男性身高与踝穴高度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586,P<0.01),男性体重与踝穴高度、踝穴深度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357、0.392,P<0.05),女性身高与踝穴高度、踝穴宽度、踝穴深度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R=0.292,0.330,0.291,P<0.05);身高、体重与冠状位角α、矢状位角β、下胫腓重叠、踝关节内侧间隙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参考正常值进行踝穴的解剖重建,男性、女性末次随访的各参数值与所测正常值相比均无显着差异;5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男性为95.2%,女性为92.3%,总体优良率为94.1%。结论1本实验为踝穴重建手术的解剖复位提供参考,尤其是参数间有性别差异的参数,应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且患者的身高、体重也与胫腓骨远端的形态存在相关性,这些都可作为踝穴重建手术的考虑因素。2参照所测得的正常值对Pilon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恢复的优良率均在90%以上,有临床参考价值。图24幅;表9个;参107篇。
二、严重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1 康复效果 |
1.4.2 膝关节功能 |
1.4.3疼痛评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儿童及青少年胫骨干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外固定架联合赤木洗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 |
2 中医对胫腓骨骨折病机的认识 |
3 胫腓骨骨折的中医药治疗 |
4 胫腓骨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分 |
3.3 骨痂生长X线评分 |
3.4 VAS疼痛评分 |
3.5 小腿周径差值率 |
3.6 生活质量SF-36评分 |
3.7 不良事件 |
讨论 |
1 胫腓骨的实用解剖 |
2 胫腓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
3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
4 赤木洗剂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中医理论依据及现代机制探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良事件评估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临床随访和评估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线资料 |
2.2 创面愈合情况 |
2.3 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情况 |
2.4 生活质量评价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开放性骨折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致谢 |
(7)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骨折临床分型标准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3 术后治疗及功能锻炼 |
3.1 一般护理 |
3.2 药物治疗 |
3.3 护理及功能康复锻炼 |
3.4 中医药的治疗应用 |
4 术后观察及随访 |
5 疗效评定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结论 |
讨论 |
1 胫腓骨解剖特点 |
2 胫腓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
3 胫腓骨骨折的分型 |
4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 手术治疗原则 |
6 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优势 |
7 胫腓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 |
8 中医手法及中医药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腓骨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研究材料 |
3.实验分组 |
4.围手术期处理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组患者胫骨骨折位置和致伤原因资料比较 |
3.2组患者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结果 |
4.2组患者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结果 |
5.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资料比较结果 |
6.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资料比较结果 |
7.2 组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结果 |
8.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NRS评分的比较结果 |
9.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AOFAS评分的比较结果 |
10.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
11.经典病例 |
讨论 |
1.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
2.带锁髓内钉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
3.带锁髓内钉比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具有更好治疗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骨折分型 |
1.2 治疗方法 |
1.2.1 外固定组 |
1.2.2 内固定组 |
1.3 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骨折术后一般指标比较 |
2.2 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
2.3 骨折术后患肢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1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案 |
3.1.1 胫腓骨骨折传统手术治疗 |
3.1.2 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方案 |
3.2 外固定支架分类 |
3.3 TAYLOR空间支架的结构特点和临床优势 |
3.4 胫腓骨骨折的TAYLOR空间支架治疗方案 |
3.5 并发症情况 |
3.6 骨痂刚度及外固定支架力学分担比的测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胫腓骨中段骨折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胫腓骨远端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胫腓骨远端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仪器及应用软件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4.1 胫腓骨远端形态测量的必要性 |
1.4.2 胫腓骨远端形态重建与各参数的关系 |
1.4.3 胫腓骨远端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诊疗进展 |
2.1 踝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
2.1.1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
2.1.2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
2.2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
2.3 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及影像学检查 |
2.4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
2.4.1 非手术疗法 |
2.4.2 手术疗法 |
2.5 踝关节骨折术后并发症 |
2.5.1 皮肤边缘坏死 |
2.5.2 持续性疼痛 |
2.5.3 创伤性关节炎 |
2.5.4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严重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牵引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伴筋膜间隔综合征的疗效[J]. 李颖,杨俊生,杨智伟,童梁成,赵磊,汪剑龄,孙中洋,薛庆.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2)
- [2]不同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 郭洪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20)
- [3]综合护理联合心理诱导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 朱彩云,熊怡胜,蔡文进,程锦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6)
- [4]跟骨骨牵引与弹性髓内钉治疗5岁及以上儿童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邓瀚生.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5]外固定架联合赤木洗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D]. 梅永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D]. 任海鹏. 苏州大学, 2020(02)
- [7]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D]. 郭兆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 张防. 青岛大学, 2019(02)
- [9]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D]. 张宁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3)
- [10]胫腓骨远端的数字化测量及临床意义[D]. 王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