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利政策信息内涵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尹力博,聂婧[1](2021)在《“现金牛”比“铁公鸡”更有价值吗?》文中指出以2000年~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公司价值呈J形非线性关系:对于分红的公司,公司价值随分红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对于不分红的公司,其公司价值虽低于高分红的公司却高于低分红的公司.该结论在考虑宏观经济周期及微观公司特征后依然成立.基于美国市场,以理性人为前提的股利政策理论无法对中国股市J形关系提供直接证据支持.尝试将非理性人假设下的错误定价理论和传统的股利信号理论相结合并扩展股利信号理论中信号的不同内涵,为J形关系提供经济解释.不分红和高分红分别传递出公司高成长性信号和良好经营前景信号,投资者倾向给其高估值.进一步研究表明,正向反馈交易、博彩偏好和套利限制导致投资者对分红信息反应不足,加剧了异象程度.相关结果为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引导上市公司分红提供了新思路,并对促进股利监管制度的动态演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师晓庆[2](2021)在《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之后,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半强制分红政策来改善我国资本市场股利支付率低、现金分红不稳定现象,现金分红受到广泛关注。化工行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制定出既符合自身实际、促进企业发展,又能更大程度的回馈投资者,同时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股利政策对化工企业尤为重要。作为化工行业的标杆性企业,S公司现金分红行为尤为突出,具有良好持续性且高额派现,对其分红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对标杆性企业S公司实施现金股利政策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其现金股利政策,基于分析结果从保障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可实施和实施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针对不足提出建议。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等经典理论,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对S公司股利政策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总结出公司股利分配存在以下特点:股利支付方式以现金为主,具有良好持续性;股利支付率缺乏稳定性;多数年份高额派现。其次,了解到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为其持续派现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撑;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迎合控股股东的利益需求、匹配公司的投资策略、降低代理成本、向市场传递良好信号以及政府补贴是公司实施现金股利政策的非财务动因。然后,从市场反应、股价波动率、企业价值三方面分析了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后期效应。最后从保障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可实施和实施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同行业公司实行现金股利政策带来启发,也为监管部门完善有关政策和中小投资者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
李泊祎[3](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上市公司金融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股利政策选择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关于股利政策选择的已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如何制定最优股利政策和投资者的股利偏好两个方面。而随着生命周期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地理学等交叉学科在公司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股利政策选择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为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公司股利政策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股利政策选择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分类回顾与梳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其次,基于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逻辑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从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学解释及理论猜想;再者,结合公司治理及信息环境等要素,分别从生命周期和上市时间这两个角度,证实了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从地理位置和地区同群这两个角度,考察了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最后,在梳理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按照如下逻辑展开:围绕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进而提出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股利政策选择表现出了时间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化特征。大多数公司的股利支付意愿谷值出现在5—7年,股利支付率的谷值则出现在6—8年,且受到半强制分红政策的显着影响;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率均随着成长性分位数的提升而呈现出了倒U趋势;上市公司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股利支付意愿和股利支付率越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股利支付意愿及支付率总体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存在地区粘性。基于上述股利政策选择逻辑的特征性事实,本文给出了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下的理论猜想,以体现股利政策选择特征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逻辑。对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与理论逻辑的梳理,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刻画分红行为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股利政策时间效应,验证了上市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代理理论等,以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生命周期与股利政策的关系,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结构治理、内部控制质量及投资者保护水平对股利政策的进一步影响。研究表明,股利支付意愿和支付率均在成熟期较高,而在成长期和衰退期较低。此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结构治理、内部控制质量及投资者保护水平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影响程度由成长期至衰退期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动趋势。基于上市时间视角的股利政策时间效应,实证判别了股利政策U型时变规律的理论猜想及其隐含的经济学内涵,扩展了已有文献中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基于信息反映周期和行为股利理论等,选取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测度并验证了16年间股利政策“是否”以及“如何”随上市时间动态波动。研究发现,公司股利政策的两个维度,支付意愿及支付率均随着上市时长增加而服从U型曲线特征,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时变规律;支付意愿的拐点通常出现在上市后6年左右,支付率的极值点位置约在7年左右,且不同样本组别的拐点位置基本稳定。因此,股利政策存在显着并稳健的时变效应。基于地理位置视角的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对上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重新估算,探讨其所处中心地区或偏远地区对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基于金融地理学和地理空间决策,以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所处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并对可能存在的传导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地处偏远地区的上市公司不倾向于多发股利。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融资约束对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相关关系存在中介效应,同时信息环境、资产负债表质量对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且作用效果对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存在差异。基于地区同群视角的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主要考察同一地区内公司之间互动行为对股利政策的交叉影响。依据股利信号理论、行为理论和新制度理论的逻辑模仿率,地区内企业存在动态竞争关系,本企业易受到地区内同伴企业股利政策的影响,股利政策容易产生同群,进而响应地区企业集群行为。选取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的市场数据,对股利政策选择的地区同群进行实证判别,探讨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内部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完善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选择动机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股利政策选择,存在显着的地区同群效应,同一地区内部选择向上模仿领头企业;低成长性、股价低估的公司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更显着,同时,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集群行为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判别,并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正确制定、合理评估和科学监督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给出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周家蒙[4](2020)在《条件稳健性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利分配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体现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密切反映了企业的运营动态以及领导决策风格。研究作用于现金分红政策的影响因素,能够为缓解上市公司成长性需求与投资者回报诉求间的矛盾提供科学的参考。回顾国内外现有研究,相关学者已对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融资效率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作用已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鲜有学者研究会计稳健性原则作用于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具体传导路径。同时,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要素,国内外研究中亦鲜见联系股权结构研究会计稳健性与股利分配关系的文献。因此稳健性原则通过怎样的路径作用于公司股利政策,股权结构的差异在此传导过程中是否具有进一步的影响,是当前相关研究领域中仍然有待补充的内容。因此,本研究中的探索有助于完善稳健性原则经济作用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方面的理论细节;同时对市场投资者提升决策科学性以及监管部门完善法规制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基于信号传递、委托代理等理论基础,选择应计-现金流模型、盈余波动模型与CSCORE模型衡量条件稳健性,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度量融资约束,以股利支付率代理公司股利分配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2010-2018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条件稳健性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在其中的部分中介效应,同时以股权结构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融资约束与公司股利分配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对融资约束中介效应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1)条件稳健性的增强能够显着促进公司股利分配;(2)条件稳健性能够通过融资约束的部分中介促进公司股利分配;(3)公司股权的国有性质以及股权制衡度的提高能够缓解融资约束与股利分配间的负向关系;(4)公司股权性质以及股权制衡度能够显着调节融资约束在条件稳健性与公司股利分配间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最后从企业外部视角出发分别向市场投资者以及国家监管部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同时对本文尚未能兼顾的研究内容作出了学术展望。
彭爱武[5](2020)在《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一贯是资本市场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中,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会计核算无法反映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可获得性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有价值相关性研究仍然是从会计本身出发,从数字到数字的分析,并没有挖掘影响会计数字背后的实质来加以探究。基于此,本文以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的期权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战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以盈余持续性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并以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来检验资源配置战略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经营主导型公司盈余持续性显着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在进一步区分盈余构成之后,经营主导型公司的核心利润持续性显着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但其投资收益的持续性要显着弱于投资主导型公司。该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战略显着影响利润生成的方式,进而影响盈余持续性。第二,资源配置战略能够显着影响盈余公告反应,研究发现:从净利润来看,相对于投资主导型公司,经营主导型公司的净利润价值相关性更强;从利润构成来看,核心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在经营主导型公司中最强,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在投资主导型公司中最强。这一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战略显着影响利润和利润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第三,资源配置战略能够显着影响会计信息的估值效应,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与权益面值的相对估值效应在经营主导型公司和投资主导型公司中不存在差异,即会计盈余的估值效应均高于权益面值;但会计盈余、权益面值的绝对估值效应在两类资源配置战略下存在显着差异,即经营主导型公司的会计盈余估值效应强于投资主导型公司,而投资主导型公司的权益面值估值效应强于经营主导型公司。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了资源配置战略会改变投资者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赋予的估值权重,即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所做出的投资决策方式需充分依赖于资源配置战略信息。本文研究的创新:第一,找到了会计信息背后的内涵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才是影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的根源。其基本逻辑是:资源配置战略决定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决定了利润的生成模式,由此就有了不同利润的构成,不同的利润构成直接导致利润持续性存在差异,利润持续性的差异导致盈余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导致盈余与权益面值的估值效应存在差异;第二,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研究,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找到了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拓展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文献。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为投资者更准确解读企业的盈余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应结合资源配置战略来理解当期利润及其各构成部分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与价值的意义;第二,对金融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一个暗示是,专注于价格对账面倍数的估值方法更适合于投资主导型的公司,而专注于价格对盈余倍数的估值方法更适合于经营主导型的公司。即对于投资主导型公司,应该更多地考虑公司的权益面值(企业的底子),对于经营主导型公司,更多地考虑公司的盈余信息(企业的面子);第三,对于准则制定部门也有一定的启示。因为企业特定的战略是影响会计信息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准则制定部门可以鼓励公司披露更多更全面的战略信息,从而有助于投资者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估值分析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
马鹏飞,董竹[6](2020)在《股利多样化策略下的信号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国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多样化策略进行分析,从信号内涵与信号接收两方面研究股利的信号效应。研究发现:(1)混合股利与现金股利均具有信号传递效应,且混合股利的信号效应更为显着;(2)既派发年度股利又派发中期股利的信号作用优于仅派发一次股利的信号作用;(3)只有正常派现才满足信号效应的评判标准,异常高股利与微股利均不存在信号效应;(4)股票股利中不含有未来盈利能力提高的信号,且正常股票股利也没有体现出优于"高送转"的信号特征。研究结论支持了监管层对股利监管政策的修订(2008年),解释了未对"高送转"采取实质性限制的潜在原因。
李傲驰[7](2019)在《企业研发、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金融危机后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具有创新驱动、知识技术密集以及绿色低碳增长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2010年10月,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明确提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期达到15%,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企业创新,而企业创新离不开研发活动的支持。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其研发活动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探究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益的影响提供了契机。研发投入和现金分红同属于公司资金分配范畴,二者资金来源具有同源性,即企业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存在“现金流竞争”。一方面,R&D企业出于维持财务弹性的目的,可能会减少或停止现金分红;另一方面,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对薪酬和声誉的追求,掌控对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支配权,可能优先进行研发投资而非股利分配。因此,与现金分红相比,研发投资决策往往被置于优先地位。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进行研发投资是否会对其现金分红行为产生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特质的财务、经营、治理状况,其内部现金流特征和外部融资约束程度也存在差异。现有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探讨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之间的作用关系,鲜有学者从企业发展的动态角度分析两者关系。因此,本文关注企业研发投入、生命周期和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企业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本文引入生命周期的动态视角,将全样本公司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组,探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研发投入对现金分红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设计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最后阐述本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梳理了国内外与研发投入、现金分红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进行综述,引出本文的逻辑思路。第三部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首先界定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企业生命周期、现金股利等;其次,依托剩余股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和财务弹性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设计。本文选用2011-2017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相关变量的定义与衡量方法,并依据研究假设建立回归模型。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以及Wind数据库。第五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对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其次,实证检验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之间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对样本进行分组,分析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研发投入对现金分红的影响;然后,为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将总样本划分为高融资约束组和低融资约束组,探讨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第五部分的实证结果得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现金分红水平呈现显着负相关,即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会减少现金分红;(2)与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相比,成长期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的负向关系更为显着;(3)与低融资约束企业相比,高融资约束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的负向关系更为显着。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2)完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拓展其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3)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分红监管政策。
罗琦,付世豪,吕纤[8](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信息内涵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信息内涵,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政策的改变能够为市场提供新的信息从而引起公司股价的变动。上市公司未预期现金股利的增加会导致股利公告期间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并且与公司的未来盈利和未来投资正相关,这说明股利政策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未来盈利和未来投资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检验发现,在现金股利增长幅度超过市场预期的上市公司中,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更大。
赵鑫露[9](2019)在《高管权力对公司送转股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股利分配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务决策,健康的股利分配能够使资本市场健康的发展,同时有助于维护合理的股东利益并且促进企业加速发展。而近年来,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出现了“轻派现、重送转”的现象,这与欧美成熟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更偏好现金分红的现状形成了显着的差异。在送转股公司数量与比例增长的同时学者们发现送转股公司的业绩与质量却存在明显的问题,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送转股时更多的考虑是内部人员的利益输送。从本质上来说,送转股政策并不会直接为企业的业绩与盈利能力带来增长,它只是股东权益的内部调整而并不是实质性的利好。然而到了每年上市公司公布送转预案时,市场上就会兴起对于送转股股票的热烈反响,特别是那些高比例的送转预案总能够在短期内吸引投资者争先关注与购买,造成了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送转股股票容易出现非理性定价的现象。高股价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员带来了巨额的收益,这就引发了内部人员与中小股东在送转股政策上的利益冲突问题。因此,从利益冲突角度分析内部人员权力与送转股政策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拓宽送转股动因的研究视角,更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中小投资者正确的认识以及面对送转股决策,对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送转股政策制定单位自利性动机与能力的角度检验了高管权力对于送转股政策的影响。首先,运用代理理论中大股东及其代理人高管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送转股的可能动因;然后,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乘务员理论分析了高管权力对于送转股政策的影响路径;接着,构建了数理回归模型,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并且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采用了更改被解释变量计量方法、更换回归模型、选取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为工具变量、PSM倾向匹配法等手段来对结论进行反复检验;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对高管权力影响下的送转股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如下:第一,从利益冲突角度分析送转股政策的动因。传统的股利分配理论中多以信号理论、流动性理论、股本扩张理论、迎合理论等来对股票股利以及转增股动因进行解释。而近年来我国二级市场中送转股股票普遍存在非理性定价,企业内部人员与中小股东在送转股上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内部人员存在期望通过送转股溢价获得个人收益的“经济人”心理。而中小投资者由于“价格幻觉”容易被低价股所吸引,但却缺乏相应的企业内部信息,导致了内部人员在利益冲突中处于优势地位,此时容易出现内部人员用送转股政策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第二,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分析了不同权力影响下企业高管的心理定位以及送转股政策偏好。权力是影响高管人性定位的一项重要因素,不同的权力类型造成了高管的不同权力动机,在不同的权力动机下高管会有不同的人性定位。所以,高管权力影响下其行为决策路径为:高管权力→不同人性定位下行为驱动→送转股政策偏好。具体而言高管的权力构成中正式权力越重,高管越希望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与正式制度安排来影响企业,此时高管自利性权力动机明显,其更容易将自身定位为“经济人”;而高管权力构成中非正式权力越大,高管越渴望通过个人的能力、知识、资源、性格来影响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此时高管集体主义倾向明显,越可能将自身定位为“社会人”。研究发现当送转股政策可能成为内部人员利益输送手段时:(1)高管所有权权力与送转股政策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高管组织权权力与送转股政策显着正相关;(3)高管个人能力权力与送转股政策显着负相关。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八项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构建了高管权力的综合指标,对高管权力综合指标是否了影响送转股政策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高管综合权力越大,企业送转股倾向越大、比例越大。这表明高管的权力体系中正式权力才是权力的核心来源与保障,如果没有正式的制度与组织保证,高管的权力无法真正的体现,所以在大多数情景下高管会将自身定位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第三,基于内部人员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研究了高管权力对于送股、转增股政策影响的差别。由于综合权力影响下,高管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以当送股、转增股政策存在限制条件与成本上的差别时,高管会通过权力选择最有利的分配方案。具体来说,送股政策的前提是企业存在可供分配的税后净利润,这就限制了许多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内部人员通过送股政策来进行股价操控谋取利益的行为,转而选择没有限制条件的转增股政策;同时,由于送股与现金股利一样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分配,所以送股政策在执行后需要股东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无形中增加了内部人员通过送股政策谋利的成本,所以高管与大股东可能更加偏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来进行股价操控;最后,送股政策按照规定往往需要同时派现,这一方面减少了可供高管控制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外部资金的需求,使得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对高管的监督过程中来,限制了高管的权力。所以高管权力影响下,内部人员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更可能采取转增股政策,而不是送股政策,通过实证检验这一假设也得到证实。第四,研究了高管权力与代理冲突相互作用对送转股政策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管综合权力与代理冲突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能够正向刺激企业的送转股政策;(2)高管正式权力与代理冲突能够相互作用对送转股政策产生正向影响,高管非正式权力与代理冲突之间并不能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企业送转股政策,这表明高管权力与代理冲突相互作用对送转股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式权力这条路径上。第五,研究了高管权力影响下的送转股政策对企业绩效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高管权力影响下的送转股政策并不与企业的业绩以及未来发展相匹配,不能高效地传导企业的业绩信号与扩充企业资本,在权力影响下送转股政策更多的是内部人员利益输送的手段,低效地分配消耗了企业发展资源,抑制了企业绩效增长。相对于已有文献,本文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贡献:(1)构建了高管权力影响送转股政策的路径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构建了上市公司高管权力影响送转股政策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中高管权力影响企业送转股政策的路径。高管权力不仅影响了自身在送转股上的利益动机与行为决策还间接影响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在送转股政策上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高管权力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了上市公司的送转股政策制定。(2)拓展了送转股政策动机的研究视角以往对送股、转增股政策的动因研究中,多数围绕送转股的信号效应、流动效应、迎合效应来做研究。本文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送转股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拓展了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对于送转股政策的动因分析,将代理理论与利益关系融入了送转股政策动因的研究视角。(3)丰富了高管人性角色的理论研究研究企业高管行为的现有文献中,大多都围绕高管理性“经济人”心理展开,缺乏高管其他心理状态下的行为决策分析。本文深入分析了权力影响下高管的不同角色定位,不同的心理角色定位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的行为动机最终对送转股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经济人”与“社会人”为切入点研究了高管的行为偏好,丰富了有关于高管人性角色以及行为偏好的研究视角。
马鹏飞[10](2019)在《现金股利与企业财务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基于股利代理理论》文中提出作为公司财务决策的三大核心之一,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自从1956年Lintner对公司股利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以来,先后出现了信号传递理论、MM股利无关论、股利代理理论、大股东侵占理论、投资者迎合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监管迎合理论等众多经典理论。通过对股利理论的全面梳理,本文发现了股利代理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发挥理论优势、弥补理论不足,股利代理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股利分配之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重要性也引起了我国监管机构的注意。从2000年起,证监会推出多项措施引导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逐渐形成了将股利分配与股权再融资资格相挂钩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可见,股利分配在实践中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本文的第1章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明确研究方法,并对文章的创新点予以阐述。第2章是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从国外与国内两个维度对股利理论进行全面梳理,详细分析股利代理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统计分析。选取1997-201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首先对现金股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总体情况展开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受到监管政策的显着影响。根据不同的股利支付特征,本文将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次,分析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创业板等不同交易板块的股利支付情况,发现上交所主板与深交所主板股利支付意愿与股利支付水平的走势保持一致,创业板的股利支付特征则存在独立性。再次,分析股利支付的行业特征,根据股利支付公司占比与股利支付水平两个维度,将行业划分为高股利行业、低股利行业、股利集中行业与股利分散行业。最后,对典型的股利支付公司展开分析,发现得益于利润的累积,银行与传统大型制造业企业的股利支付较高。第4章为现金股利与公司绩效的中介效应分析。在这一章中,结合徐寿福和徐龙炳(2015)与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的研究,选择2009-2016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一年中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刻画四种不同的现金股利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通过逐步检验,发现现金股利能够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提高公司绩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了因果倒置、样本自选择和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认为该中介效应结论是稳健的。肯定了现金股利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作用,证明从代理理论的视角,现金股利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支付现金股利具有收益性。第5章为支付现金股利的财务风险成本研究。尽管此前Bhattacharya(1979)、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分别从外部融资成本提高、潜在投资机会丧失与税收等方面阐述了股利的支付成本。但本文引入Altman(1968)提出的财务困境Z值与MacKie-Mason(1990)的修正Z值刻画公司财务风险,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现金股利可能带给股利支付公司的负面影响。根据数据的检验结果,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支付现金股利会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但现金股利加剧财务风险的后果不会受到代理冲突、高管权力、董事会独立性和控股权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总之,现金股利存在支付成本。第6章为现金股利与代理成本的门槛效应研究。本章引入内部控制的研究理论,认为现金股利能够降低代理成本的关键在于其可以减少管理者手中的自由现金流,约束管理者所掌控的资源。可见,现金股利应当是降低代理成本的“软约束”;相比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定的用于管控管理者与其他员工合规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具有“硬约束”特性。而“软约束”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硬约束”有效的基础上。由此提出理论猜想: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支付现金股利不能起到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支付现金股利才具有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本章通过建立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设。第7章为现金股利与公司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改进Rozeff(1982)与徐寿福和徐龙炳(2015)模型,通过公式构建股利支付收益与成本的均衡关系,找到新的均衡点,认为该均衡点理论上应当是内部控制质量的阈值。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支付现金股利成本高于收益,会降低公司绩效;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支付现金股利收益高于成本,会提高公司绩效。此后将这一结论引申至股利支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为破解“股利之谜”提供文献支持。最后为本文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本文的分析结果并基于此向监管层、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分别提出相关科学性建议,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股利政策信息内涵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利政策信息内涵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现金牛”比“铁公鸡”更有价值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股利政策理论综述 |
1.1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 |
1.2 行为股利政策理论 |
2 现金股利与公司价值的J形关系分析 |
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2.2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2.3.1 现金股利与公司价值的分组统计结果 |
2.3.2 现金股利分组与公司价值的回归结果 |
2.3.3 公司特征与J形关系分组检验结果 |
3 J形关系与经典股利政策理论 |
3.1 J形关系与自由现金流理论 |
3.1.1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3.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 J形关系与追随者效应理论 |
3.2.1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3.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3 J形关系与股利迎合理论 |
4 J形关系的理论解释:基于扩展的股利信号理论 |
4.1 现金股利的成长性信号与公司价值 |
4.2 现金股利的经营前景信号与公司价值 |
4.2.1 分红水平与风险补偿 |
4.2.2 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 |
4.2.3 反应不足成因探究 |
4.3 分红行为信号与公司价值 |
5 结束语 |
(2)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股利理论的研究 |
1.2.2 有关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3 有关现金股利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股利及股利政策的基本概述 |
2.1.1 股利的内涵及支付方式 |
2.1.2 股利政策的内涵及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一鸟在手”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股利代理理论 |
2.2.4 隧道挖掘理论 |
2.2.5 税差理论 |
第三章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现状 |
3.1 S公司简介 |
3.1.1 基本情况 |
3.1.2 股权结构 |
3.1.3 行业背景 |
3.2 S公司股利分配策略 |
3.3 S公司历年股利分配情况 |
3.3.1 股利支付形式:以现金支付为主 |
3.3.2 股利支付金额:多数年份“高派现” |
3.3.3 股利支付率:缺乏稳定性 |
3.4 S公司与同行业股利分配比较分析 |
3.4.1 连续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逐渐增加 |
3.4.2 S公司股利金额高于同行业且更具波动性 |
3.4.3 S公司股利支付率低于同行业且不稳定 |
第四章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分析 |
4.1 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理论分析 |
4.2 财务支撑能力分析 |
4.2.1 良好的盈利能力 |
4.2.2 持续的成长能力 |
4.2.3 充足的现金流量 |
4.3 非财务动因分析 |
4.3.1 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 |
4.3.2 迎合控股股东利益需求 |
4.3.3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 |
4.3.4 匹配公司的投资策略 |
4.3.5 向市场传递良好信号 |
4.3.6 政府补贴 |
4.4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实证分析 |
4.4.1 研究方法 |
4.4.2 变量定义 |
4.4.3 单位根检验 |
4.4.4 协整检验 |
4.4.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4.6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5.1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分析 |
5.1.1 研究方法及步骤 |
5.1.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2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对股价波动率的影响 |
5.2.1 对短期股价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
5.2.2 对长期股价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
5.3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5.3.1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指标选择 |
5.3.2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托宾Q值相关性检验 |
第六章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综合评价结果与建议 |
6.1 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综合评价结果 |
6.1.1 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坚持“高派现” |
6.1.2 盈利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派现基础 |
6.1.3 发挥了一定的信号传递作用 |
6.1.4 缓解了公司股价的长期波动 |
6.1.5 股利支付方式单一且支付水平不稳定 |
6.1.6 偿债能力不足且营运能力趋于下降 |
6.1.7 高股权集中度影响股利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
6.1.8 未迎合广大流通股股东需求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公司自身角度 |
6.2.2 监管部门角度 |
6.2.3 中小投资者角度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股利政策选择的特征性事实分析 |
3.2.1 股利政策选择的时间趋势特征 |
3.2.2 股利政策选择的地区差异特征 |
3.3 股利政策选择的理论逻辑 |
3.4 基本结论 |
第4章 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企业生命周期与股利政策 |
4.2.2 企业生命周期、股权结构治理与股利政策 |
4.2.3 企业生命周期、内部控制质量与股利政策 |
4.2.4 企业生命周期、投资者保护水平与股利政策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 |
4.3.3 模型构建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4.4.3 稳健性检验 |
4.5 基本结论 |
第5章 股利政策的时间效应:基于上市时间视角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基本结论 |
第6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基于地理位置视角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2.2 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的传导路径 |
6.2.3 信息环境、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2.4 资产负债表质量、地理位置与股利政策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6.3.2 变量定义 |
6.3.3 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实证结果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基本结论 |
第7章 股利政策选择的空间效应:基于地区同群视角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2.1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识别 |
7.2.2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内部产生机制 |
7.2.3 股利政策地区同群效应的影响因素检验 |
7.3 研究设计 |
7.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7.3.2 变量定义 |
7.3.3 模型构建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7.4.2 实证结果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基本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后记 |
(4)条件稳健性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分析 |
2.1.1 概念界定 |
2.1.2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条件稳健性与公司股利分配 |
3.1.2 融资约束中介作用 |
3.1.3 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 |
3.1.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
3.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3 变量的选择及定义 |
3.3.1 因变量 |
3.3.2 自变量 |
3.3.3 中介变量 |
3.3.4 调节变量 |
3.3.5 控制变量 |
3.4 研究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1.1 我国A股市场分红总体情况 |
4.1.2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回归分析 |
4.3.1 主效应及中介作用回归 |
4.3.2 调节效应回归 |
4.3.3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回归 |
4.3.4 假设结果汇总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创新与意义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会计盈余公告反应研究 |
2.1.1 国外文献 |
2.1.2 国内文献 |
2.1.3 文献述评 |
2.2 会计信息的估值效应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文献 |
2.2.3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价值相关性理论 |
3.1.1 决策有用的信息观 |
3.1.2 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
3.2 实物期权理论 |
3.2.1 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 |
3.2.2 实物期权理论代表观点 |
3.2.3 实物期权理论的经验证据 |
3.3 战略管理理论 |
3.3.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3.3.2 战略管理的经典框架 |
3.4 基于财务报表的战略理论 |
3.4.1 资源配置理论 |
3.4.2 从报表到战略 |
3.4.3 资源配置战略指标构建 |
3.4.4 不同资源配置战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盈余持续性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设定 |
4.3.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多元回归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盈余价值相关性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3.3 变量选取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多元回归结果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会计估值效应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模式设定 |
6.3.3 变量选取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多元回归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7.1 结论 |
7.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股利多样化策略下的信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信号效应 |
(二)年度股利与中期股利的信号效应 |
(三)正常派现与异常派现的信号效应 |
(四)正常股票股利与“高送转”股利的信号效应 |
二、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定义 |
1.信号内涵与信号传递 |
2.股利支付形式 |
(三)建立模型 |
三、实证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7)企业研发、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
2.1.1 财务特质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1.2 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1.3 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2.2 现金分红的相关研究 |
2.2.1 财务特质对现金分红的影响 |
2.2.2 融资约束对现金分红的影响 |
2.2.3 公司治理对现金分红的影响 |
2.3 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研究 |
2.3.1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 |
2.3.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3.1 概念界定 |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 |
3.1.2 研发投入 |
3.1.3 企业生命周期 |
3.1.4 现金股利 |
3.2 理论基础 |
3.2.1 剩余股利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自由现金流理论 |
3.2.4 财务弹性理论 |
3.3 假设提出 |
3.3.1 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 |
3.3.2 研发投入、企业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与衡量 |
4.2.1 现金分红 |
4.2.2 研发投入 |
4.2.3 企业生命周期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研发投入与现金分红的实证分析 |
5.3.2 研发投入、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的实证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替换现金分红的衡量指标 |
5.4.2 替换研发投入的衡量指标 |
5.4.3 PSM检验 |
5.4.4 两阶段回归 |
5.5 进一步研究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信息内涵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相关文献回顾 |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假说 |
四、样本、数据及变量 |
(一)数据来源与选择 |
(二)变量及其特征 |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累计超额收益率 |
(二)公司未来盈利 |
(三)公司未来投资 |
(四)现金股利的价值效应 |
六、稳健性检验 |
七、结 论 |
(9)高管权力对公司送转股政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制度背景 |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送转股政策动因与效应研究 |
二、高管权力与效应研究 |
三、第二类代理问题与企业分配政策研究 |
第二节 高管权力与送转股政策制度背景及现状分析 |
一、送转股政策制度背景 |
二、送转股政策与高管权力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管权力与送转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管权力理论 |
一、高管权力的来源:不完全契约中的契约剩余权力 |
二、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高管所有权权力 |
三、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高管组织权权力 |
四、基于管理租金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的高管个人能力权力 |
第二节 送转股政策理论 |
一、基于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企业送转股政策分析 |
二、送转股政策相关理论阐释 |
三、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送转股政策分析 |
第三节 不同权力维度下高管人性角色定位与行为驱动理论 |
一、“经济人”定位下高管行为驱动:基于代理理论的解释 |
二、“社会人”定位下高管行为驱动:基于乘务员理论的解释 |
三、不同权力维度下高管人性角色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管权力影响公司送转股政策的机理与路径——基于利益冲突视角的分析 |
第一节 高管综合权力影响送转股政策的逻辑关系分析 |
一、内部人员通过送转股政策获利的前提:二级市场的非理性定价 |
二、内部人员通过送转股政策获得收益的必要条件:高管配合 |
三、内部人员实现送转股政策收益的保障:高管权力 |
第二节 高管权力影响送转股政策的路径分析 |
一、高管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直接影响 |
二、高管综合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间接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管权力影响公司送转股政策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高管综合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直接影响 |
二、高管综合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间接影响 |
三、高管综合权力对送股、转增股政策影响差别 |
第二节 样本选取、变量定义与回归模型构建 |
一、样本选取 |
二、变量计量、高管权力指标体系与回归模型构建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高管综合权力对送转股政策影响实证检验 |
第四节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
一、变更被解释变量计量方式 |
二、变更回归模型 |
三、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 |
四、缓解样本自选择问题的PSM内生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管权力影响公司送转股政策的进一步讨论 |
第一节 高管各维度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影响 |
一、高管所有权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影响 |
二、高管组织权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影响 |
三、高管个人能力权力对送转股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高管权力作用下送转股政策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 |
一、高管综合权力作用下送转股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二、高管各维度权力作用下送转股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本文的创新点 |
四、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现金股利与企业财务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基于股利代理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2.1 国外股利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股利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 股利代理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3章 A股现金股利分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 A股现金股利分配的总体特征 |
3.2 A股现金股利分配的板块特征 |
3.3 A股现金股利分配的行业特征 |
3.4 A股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金股利与财务绩效的中介效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金股利的财务风险成本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金股利与代理成本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现金股利与财务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研究设计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股利政策信息内涵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现金牛”比“铁公鸡”更有价值吗?[J]. 尹力博,聂婧. 管理科学学报, 2021(10)
- [2]S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D]. 师晓庆.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视角[D]. 李泊祎. 吉林大学, 2020(01)
- [4]条件稳健性对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D]. 周家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资源配置战略视角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D]. 彭爱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股利多样化策略下的信号效应研究[J]. 马鹏飞,董竹. 经济经纬, 2020(01)
- [7]企业研发、生命周期与现金分红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D]. 李傲驰.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8]我国上市公司股利信息内涵效应的实证研究[J]. 罗琦,付世豪,吕纤. 财经论丛, 2019(09)
- [9]高管权力对公司送转股政策的影响研究[D]. 赵鑫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现金股利与企业财务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基于股利代理理论[D]. 马鹏飞. 吉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