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论文文献综述)
董天浩[1](2021)在《激光显示新型光源的研究》文中提出激光显示作为继黑白显示、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的第四代显示技术,它以红、绿和蓝激光作为显示光源,在色彩表现力、寿命、亮度、超高清显示、超大屏幕显示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其应用范围广泛,市场规模巨大。目前国内的激光显示研究水平与国外不相上下,而且已经走在了激光显示产业化的前端,初具市场规模,其有望实现显示领域的“弯道超车”,成为我国显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卡脖子”的隐患,不能实现自主可控:1、激光显示芯片,目前主要受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日本索尼等公司垄断。2、半导体激光器显示光源,目前主要依赖于日本三菱、日亚等公司。于是针对第二种的安全隐患,结合实验室研究条件,将激光显示新型光源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利用光纤激光器作为激光显示光源的可行性。希望早日实现激光显示光源“自给自足”的理想。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1.针对激光显示光源色光合成和散斑抑制的需要,重点研究了类噪声方波脉冲光纤激光器。在结构紧凑的线性腔中,利用偏振分束器(PBS),实现非线性偏振旋转(NPR)锁模。获得了脉冲宽度可调的类噪声方波脉冲,其脉冲宽度可以在2.92 ns到12.06 ns范围内调谐,而保持振幅不变。其平均功率最大达到75.4 mW(最大泵浦功率:338.5 mW),最大脉冲能量20.87 nJ,斜率效率23.69%。此外,进一步探索了不同色散条件下的类噪声方波脉冲的特性。在激光腔内引入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CFBG)进行色散管理,分别在正常色散区和反常色散区中获得了两种不同形状的类噪声方波脉冲。脉冲宽度大约都可以从1 ns扩大到5.5 ns左右。类噪声方波脉冲在正常色散区,脉冲顶部较为平坦,最大脉冲能量略高,达到40.17 nJ。而在反常色散状态下,该激光器的斜率效率更高,约为20.5%。同时因为PBS也作为激光输出端,因此该激光器为线偏振输出,其偏振度(DOP)达到98%以上。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偏振控制器(PC),还得到了振幅可调的类噪声方波脉冲。2.为了进一步发挥激光显示大色域的优势,需要建立多基色激光显示新体制,这就需要开发不同波长的激光显示光源。在光纤激光器中,通过拉曼散射效应,可以扩大激光显示光源波长的选择范围。我们以锁模脉冲光纤激光器为研究基础,搭建了一个低阈值的级联拉曼光纤激光器,其中心波长位于1.0 μm波段,在260.5 mW的低阈值泵浦条件下,获得了三阶斯托克斯波。该级联拉曼锁模光纤激光器的波长范围达到220 nm,输出脉冲为类噪声拉曼脉冲,最大输出平均功率为119.3 mW(最大泵浦功率:316 mW),脉冲能量为63.97 nJ,斜率效率高达41.7%。为了获得不同的波长的激光,我们对比了两种滤波方式的滤波效果,其中心波长分别为1030 nm和1080 nm。3.为了抑制激光显示中的散斑,可以通过破坏光源的相干性来实现,可以通过采用多波长激光光源的方案来破坏其相关性。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作为锁模元件,引入保偏光纤布拉格光栅(PM-FBG)作为波长切换元件。在1061 nm和1064 nm处实现了四种可切换单波长和两种可切换双波长锁模脉冲输出。并且通过温度控制,实现了单波长和双波长可调谐的效果。4.为了将上述获得的光纤激光器应用到激光显示光源,需要通过放大,再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得到可见光光源。于是我们基于主控振荡器的功率放大器(MOPA)结构,实验搭建了 1.0 μm波段的光纤放大器,并对其进行倍频,获得了所需绿光光源。本文的创新点:1.首次在线性腔中利用PBS实现了 NPR锁模,并获得了脉冲宽度和高度可调的类噪声方波脉冲,而且通过色散管理在同一激光腔中,在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区分别获得类噪声方波脉冲输出。类噪声方波脉冲应用在激光显示中,既便于色光合成又可以降低散斑噪声。2.在低泵浦阈值条件下的锁模光纤激光器中,通过拉曼散射效应,在1.0μm波段,获得了波长范围220nm的多阶级联斯托克斯波激光输出。并通过合适的滤波方法,获得了不同波长的光源,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可以满足三基色甚至多基色激光显示的需求,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激光显示大色域的优势。3.通过两个PM-FBGs级联,作为波长切换元件。在1061 nm和1064 nm波长处实现了四种可切换单波长和两种可切换双波长锁模脉冲输出。并且通过温度控制,实现了单波长和双波长可调谐的效果。多波长激光光源可以降低激光显示光源的相干性,从而降低激光显示的散斑对比度。
齐景怡[2](2020)在《构成形式中的发射及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认知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企业形象、包装、广告等平面设计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平面设计中发射形式的运用能够给作品带来更新颖的视觉活力。发射作为构成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数学、物理学、力学等学科理性的编排与组合,同时也饱含着感性的审美认知。在目前在艺术实践中,发射以多样的形式被普遍运用到各类艺术创作中,尤其是标志设计领域。发射形式的原理研究也日趋成为了当今构成研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当今对于发射的学术研究局限于单一的设计问题或小类发展史,缺少对于发射形式客观发展原理的总结研究,因此本文对发射的原理展开以下三方面的研究:第一,发射形式的起源。本文主要分析及阐述了发射起源于早期人类对太阳等自然事物的描摹,以及后期人类的太阳崇拜、哲学思想、宗教感召、情感语言等文化因素及通感、形式情感等心理因素对于发射形式的启发作用;第二,从多学科层面对发射形式的成因和发展原理及其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科技发展、审美需求、心理倾向等层面入手。在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中,本文通过查阅与发射形式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搜集的素材,逐一探讨发射形式发展规律及原理的影响,思考这一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得以流传与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而后针对古今设计中发射这一特殊表现形式的创作实践及产生原理进行调研,结合所搜集与整理的资料,从发射形式出发,以时代变迁、科技进步、思想观念变革等作为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从庞杂的设计与构成表象中,理清从古至今、从国内外艺术发展到社会发展变迁、从自然科学到学术理论研究中,对发射形式发展原理的影响及其发展脉络;第三,发射形式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及各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在标志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信息传播学和人类形式审美心理,通过对各地的标志设计领域进行了实地与网络的调研,最后结合近年来标志设计的更迭与流行趋势整理资料,重点分析标志设计领域中的发射标志,继而重点分析其独特表现力背后的形式特点、设计原则及应用优势;分析其在概念、形式及传播上的发展变化,并在理论上整合深究其发展原理与各个学科层面的微妙关系。本文通过探索发射形式的客观发展原理及其在发射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及应用优势,从而对构成形式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启示,并帮助我们完善发射这一构成形式的基础知识及原理。
秦沐[3](2019)在《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以马拉松运动为首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迅速发展,大量的举办为城市带来较多影响。本研究旨在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城市发展的影响,构建城市马拉松影响指标评估体系,进一步科学完善城市马拉松赛事评估体系,促使马拉松赛事为举办城市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举办城市的良性发展。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指标权重确立、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以三重底线评估框架为模型,结合城市马拉松赛事特点,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数据分析,对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较为显着的影响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理论框架模型,构建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指标评估体系,并以北京马拉松作为实证案例进行分析,对本研究构建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指标评估体系进行科学论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指标体系”,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包括评价赛事自身影响的赛事品质,评价赛事外部影响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14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2、通过对指标权重的计算,赛事品质三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依次为参赛者参赛体验、合作媒体等级、当地居民观赛热情、赛事报名情况、赞助商数量、赞助商品质、当地居民参赛热情、媒体价值、合作媒体数量;经济影响三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依次为旅游人数增加、对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旅游收入的增加、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政府招商引资、新增就业岗位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影响三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依次为对城市居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对长跑这种锻炼方式的认可程度、对城市形象的宣传作用、对提高市民文明程度的影响、对城市地方文化的传播作用、提升城市知名度、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影响、交通管制造成出行不便、人群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影响三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依次为赛事物料环保指数、宣传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3、对北京马拉松赛事影响的评价中,赛事品质得分最高、社会影响次之,经济影响最小,此外由于环境影响是根据专家建议修改指标内容之后在进行的权重的计算,因此未能将北马环境影响有所体现。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一级指标中增加了评价赛事自身影响的赛事品质。赛事品质是城市马拉松赛事本身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源自于马拉松赛事本身的品质。同时,城市马拉松的赛事品质也是其给举办地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根基,因此城市马拉松赛事品质是一项重要的影响指标。
顾硕[4](2015)在《工博会上的重头戏——机器人展馆大放异彩》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5.7万台,同比劲增56%,占全球销量的25%。但从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来看,中国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仅有36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6台),更是远低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478台)、日本(314台)和德国(292台)。
《个人电脑》编辑部[5](2012)在《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注并熟知业界发展的读者对于英特尔Tick-Tock(嘀嗒),又称钟摆节奏肯定是耳熟能详。夸张点说,这个在2006年问世的战略,与指导业界发展数十年的摩尔定律在过去几年对于整个PC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称得上是并驾齐驱。按照这一节奏,英特尔准时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代号为IvyBridge的新一代处理器——第三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随着计算平台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用产品也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商用办公环境来看,IvyBridge无疑将成为未来两年主流的商用计算平台,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机产品,都将从IvyBridge的诸多新特性中获益。除此以外,在显示、打印以及网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到诸多新应用在逐步被用户采用。为了让您在商用产品采购中有更多的参考,我们在商务专刊中针对计算平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云计算、显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在您制定采购计划时能够有所帮助。
马兰[6](2011)在《凝聚创新力量 引领行业发展潮流——Labelexpo Europe 2011展会精彩回顾》文中提出9月28日~10月1日,享有"标签印刷界奥林匹克"美誉的欧洲国际标签印刷展览会(Labelexpo Europe 2011)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隆重上演。这个国际上公认的最大、最专业、最重要的标签展汇集了全球标签行业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是业内人士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的最佳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还可以预见标签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卢小雷,李寒[7](2011)在《简约不简单——五款喷墨一体机专题评测》文中研究表明能进行彩色打印,具备基本的打印、复印和扫描功能,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这一关键因素,使得低端多功能一体机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机型;也正是由于外设厂商会极力迎合用户的消费心理,在低端一体机的更新速度上远超过中、高端的机型;这种原因的相互作用,使得低端一体机的市场保有量最大,销售商可以没有中、高端一体机的现货,但是不能少了低端机型。毫无疑问,低端一体机在整个一体机系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冯春利[8](2004)在《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文中认为 爱普生的财政年度是从每年3月份开始,因此对于爱普生而言,目前只过了大半年。上半财年的统计显示,爱普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超过了2003财年年初的预计,增长比设定的目标还要高。 爱普生在2003年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从产品线来看,在激光打印机方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推出和彩色商务门槛的打破,爱普生确定了自己在彩色商务打印领域的地位,并在购买价格、成本控制、解决方
潘鸿鹄[9](2019)在《应用于增强现实的机器视觉研究》文中认为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出的研究分支,能够将虚拟的三维物体叠加到现实世界的标记物上,近年来已经在游戏、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除了视觉效果,为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拓展应用范围,增强现实与其它提供听觉与触觉效果、与真实世界交互等硬件模块的结合也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和图像分类技术搭建了一款机器视觉系统,实现了智能眼镜、服务器和硬件模块的联动机制,并将该机器视觉系统进行了应用场景仿真,论证了该机器视觉系统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的内容和贡献主要有如下四点:首先,论文介绍了这种新型的基于增强现实的机器视觉系统结构,描述了主要模块智能眼镜、服务器以及多个单片机控制的执行单元的功能和实现原理,通过一个具体的流程实例,展示了系统基于TCP/IP协议,增强现实与其它硬件模块协同操作的过程。同时指出系统的控制核心部分是机器视觉模块,图像分类的结果也决定了增强现实显示内容和执行单元的输出结果。其次,本文对增强现实技术中视觉部分的传统特征点检测算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叠加图像高斯金字塔解决了ORB特征描述子不具有尺度不变性的缺点,实验论证,与SIFT、SURF和原生ORB算法相比,本文实现的金字塔ORB算法在效率、特征匹配率等指标上综合评价最高。然后本文基于金字塔ORB算法完成了增强现实中的注册与渲染,实现了虚实融合的效果。再次,本文比较了传统图像分类算法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算法的性能,本文采集了十个分类共8000张图片,并按照3:1的比例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在传统算法实验上,本文分别使用SIFT、SURF、原生ORB、金字塔ORB算法提取了图像特征,并将降维后的特征输入决策树分类器,其中表现最好的是金字塔ORB特征,在验证集上正确率超过了75%;然后本文使用16层的卷积神经网络训练了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类器性能良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预测正确率分别达到了98.5%和97.65%,远远超过传统算法。最后本文对这款机器视觉系统进行了应用场景的仿真,在该应用场景中,用户佩戴智能眼镜能看到增强现实虚实融合的效果,还能够根据用户看到场景的不同得到一个信息提示的二维虚拟UI。
王雅芸[10](2019)在《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是辅助小学英语教与学的重要要素,信息技术时代也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增强现实技术在信息时代中逐渐崛起,作为未来五年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把虚拟对象无缝输出显示到真实环境,方便我们实时获取、吸收信息,也可以帮助学生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生生、师生合作,创造各种适合学习的环境,在教育方面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以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变的展示方式构建逼真的学习情境,丰富小学英语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以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为主题,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收集整理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教学资源的重要定义、归纳了现阶段增强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回顾了增强现实发展的重要事件、简述了增强现实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实现增强现实效果所需的硬件软件资源、讨论了增强现实在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研究中所依据的教育学理论。探讨了增强现实在小学英语教学资源中为何做的问题。2)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对增强现实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和案例开发。首先,设计了该资源开发需遵循的一般方法模型,对模型的基本开发流程进行了说明探讨,尤其对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如何搭建开发环境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基于该模型中的课程单元开发流程,选取小学英语三年级PEP教材第三单元课文《At the zoo》,利用Unity 3D和Vuforia AR SDK等工具进行案例开发,阐述了该案例的设计思路,并对案例中三个模块的开发过程进行详实地叙述。探讨了增强现实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如何做的问题。3)将增强现实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案例《At the zoo》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出该案例详细的教学设计,对学生随堂测验结果利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成绩人数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更深层次地了解该资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使用效果。探讨了增强现实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
二、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显示新型光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显示技术的发展 |
1.1.1 典型的显示技术简介 |
1.2 激光显示技术 |
1.2.1 激光显示芯片 |
1.2.2 激光显示散斑 |
1.2.3 激光显示光源 |
1.3 光纤激光器 |
1.3.1 锁模的原理 |
1.3.2 锁模的方式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方波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
2.1 方波脉冲整形技术 |
2.2 方波脉冲光纤激光器研究现状 |
2.3 耗散孤子共振与类噪声方波脉冲 |
2.4 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
2.4.1 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装置 |
2.4.2 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条件下的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
2.5.1 啁啾光纤布拉格光栅 |
2.5.2 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条件下的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装置 |
2.5.3 反常色散条件下的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4 正常色散条件下的类噪声方波光纤激光器实验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拉曼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
3.1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
3.2 拉曼光纤激光器研究背景 |
3.3 拉曼光纤激光器研究现状 |
3.3.1 主动锁模拉曼光纤激光器 |
3.3.2 被动锁模拉曼光纤激光器 |
3.4 拉曼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
3.4.1 线性腔拉曼光纤激光器实验装置 |
3.4.2 线性腔拉曼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3 多脉冲拉曼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3.5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多波长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
4.1 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背景 |
4.2 基于保偏光栅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现状 |
4.3 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4.3.1 波长可切换的多波长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4.3.2 波长可调谐的多波长脉冲光纤激光器的实验研究 |
4.4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激光放大及倍频技术的研究 |
5.1 脉冲放大技术 |
5.1.1 啁啾脉冲放大技术 |
5.1.2 自相似脉冲放大技术 |
5.2 倍频技术 |
5.2.1 倍频的原理 |
5.2.2 准相位匹配 |
5.3 基于MOPA结构的1.0μm波段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
5.4 倍频的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构成形式中的发射及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
五、课题关键词界定 |
第一章 构成形式与发射的基本概念 |
1.1 构成形式概念的历史源流 |
1.2 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式 |
1.3 构成形式中的发射 |
1.3.1 发射的概念 |
1.3.2 发射形式的起源 |
1.3.3 发射形式的发展 |
1.4 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发射”形式 |
1.4.1 包豪斯的产生背景 |
1.4.2 包豪斯时期的历史脉络 |
1.4.3 新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发射 |
1.4.4 基础课程中的发射概念 |
1.4.5 艺术理性思维中的发射概念 |
1.5 世界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发射”形式 |
1.5.1 美国设计教育中的发射概念 |
1.5.2 日本设计教育中的发射概念 |
1.5.3 中国港台地区设计教育中的发射概念 |
1.5.4 中国大陆设计教育中的发射概念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构成形式中发射的视觉特点分析 |
2.1 构成形式——发射 |
2.1.1 发射骨格形式 |
2.1.2 发射构成形式特点 |
2.2 发射的具体形式分析 |
2.2.1 基本元素 |
2.2.2 关系元素 |
2.2.3 形态分类 |
2.2.4 空间围合性及规则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成形式中发射的原理分析 |
3.1 文化层面中的发射及原理分析 |
3.1.1 发射图形所传承的图腾信仰 |
3.1.2 发射图形所承载的哲学思想 |
3.1.3 发射图形所蕴含的情感语言 |
3.1.4 发射图形所呈现的民俗文化 |
3.1.5 发射图形所传达的宗教价值 |
3.2 科技层面中的发射及原理分析 |
3.2.1 发射图形与手工业发展的联系 |
3.2.2 发射图形与科学发展的关联 |
3.2.3 发射图形与生产观念的关系 |
3.3 心理层面中的发射及原理分析 |
3.3.1 发射图形与通感的联系 |
3.3.2 发射图形与形式心理原理的相通性 |
3.3.3 发射图形与视知觉心理及形态的关联性 |
3.3.4 发射图形与形式审美的关系 |
3.4 艺术层面中的发射及原理分析 |
3.4.1 发射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发展 |
3.4.2 发射图形与构成主义及艺术改革运动的关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射法则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4.1 发射视觉元素 |
4.1.1 点发射标志 |
4.1.2 线发射标志 |
4.1.3 面发射标志 |
4.2 发射关系元素 |
4.2.1 同心发射标志 |
4.2.2 向心发射标志 |
4.2.3 多心发射标志 |
4.2.4 离心发射标志 |
4.2.5 螺旋发射标志 |
4.3 发射形态分类 |
4.3.1 几何发射标志 |
4.3.2 有机发射标志 |
4.3.3 自在发射标志 |
4.4 发射空间围合性及规则性 |
4.4.1 围合发射标志 |
4.4.2 不围合发射标志 |
4.4.3 规则发射标志 |
4.4.4 不规则发射标志 |
4.5 发射标志的设计原则 |
4.5.1 形式美与功能美统一的设计原则 |
4.5.2 符合大众视觉心理原则 |
4.5.3 符合文化寓意原则 |
4.6 发射标志的应用优势 |
4.6.1 信息传播 |
4.6.2 视觉审美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论文第四章图片来源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政策文件 |
1.4.3 体育赛事综合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 |
1.4.4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指标分析 |
3.1.1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指标内容构建 |
3.1.2 赛事品质指标构建分析 |
3.1.3 经济影响指标构建分析 |
3.1.4 社会影响指标构建分析 |
3.1.5 环境影响指标构建分析 |
3.2 指标体系检验——以北京马拉松为例 |
3.2.1 北京马拉松总体影响分析 |
3.2.2 北京马拉松赛事品质 |
3.2.3 北京马拉松经济影响 |
3.2.4 北京马拉松社会影响 |
3.2.5 北京马拉松环境影响 |
3.3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评估体系确立 |
3.3.1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内容的确立 |
3.3.2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权重的确立 |
3.3.3 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评估体系使用方法说明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应用于增强现实的机器视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增强现实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增强现实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2 机器视觉系统的实现及AR虚拟场景仿真 |
2.1 系统概述 |
2.2 智能眼镜模块 |
2.3 执行单元硬件模块 |
2.4 基于TCP/IP协议的协同操作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 特征点检测算法 |
3.1 特征点检测概览 |
3.2 特征点检测算法 |
3.2.1 SIFT算法 |
3.2.2 SURF算法 |
3.2.3 ORB算法 |
3.3 算法比较试验 |
3.3.1 单张图像特征点检测 |
3.3.2 特征点匹配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三维注册技术 |
4.1 三维注册理论 |
4.1.1 真实世界坐标体系 |
4.1.2 虚拟世界坐标体系 |
4.2 增强现实实验 |
4.2.1 实验概述 |
4.2.2 内参矩阵和外参矩阵的求解 |
4.2.3 虚拟物体的渲染 |
4.3 本章小结 |
5 图像分类技术及AR场景应用仿真 |
5.1 图像分类算法比较实验 |
5.1.1 图像分类技术 |
5.1.2 基于传统方法的图像分类 |
5.1.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 |
5.2 AR场景应用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虚拟现实 |
1.2.2 增强现实 |
1.2.3 教学资源 |
1.3 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1.3.1 AR认知卡与AR书籍 |
1.3.2 AR游戏 |
1.3.3 基于发现的学习 |
1.3.4 AR建模 |
1.3.5 技能培训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5 本章小结 |
2 关键技术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增强现实发展简述 |
2.2 增强现实关键技术 |
2.2.1 注册跟踪技术 |
2.2.2 虚实融合技术 |
2.2.3 人机交互技术 |
2.3 增强现实实现资源 |
2.3.1 硬件资源 |
2.3.2 软件资源 |
2.4 理论基础及启示 |
2.4.1 情境认知理论 |
2.4.2 沉浸学习理论 |
2.4.3 合作学习理论 |
2.4.4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设计与案例开发 |
3.1 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设计 |
3.1.1 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开发流程 |
3.1.2 需求分析 |
3.1.3 结构设计 |
3.1.4 开发环境搭建 |
3.2 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案例开发 |
3.2.1 学习者特征与课程目标分析 |
3.2.2 功能模块设计 |
3.2.3 案例开发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应用 |
4.1 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案例教学设计 |
4.1.1 教学准备与安排 |
4.1.2 教学设计 |
4.2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案例应用效果 |
4.2.1 成绩测试分析 |
4.2.2 访谈调查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四、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显示新型光源的研究[D]. 董天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构成形式中的发射及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齐景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3]城市马拉松赛事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秦沐.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4]工博会上的重头戏——机器人展馆大放异彩[J]. 顾硕. 自动化博览, 2015(12)
- [5]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06)
- [6]凝聚创新力量 引领行业发展潮流——Labelexpo Europe 2011展会精彩回顾[J]. 马兰. 标签技术, 2011(06)
- [7]简约不简单——五款喷墨一体机专题评测[J]. 卢小雷,李寒. 个人电脑, 2011(03)
- [8]爱普生:两大领域放异彩[J]. 冯春利.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4(01)
- [9]应用于增强现实的机器视觉研究[D]. 潘鸿鹄.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增强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雅芸.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