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

小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

一、婴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中[1](2020)在《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进行治疗观察研究,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2周后患者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及治疗后疗效的情况。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在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进行组内比较得到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如黄疸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神疲、纳呆、腹泻、腹胀的情况。治疗组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效果优于对照组。2.肝功能指标比较:在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GGT、TBA)方面,两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2周、4周治疗后均可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同期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TBIL、DBIL、ALT、GGT、TBA水平上效果优于对照组。3.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比较: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治疗2周后肝肋下缘大小与治疗前比较情况相近。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的肝肋下缘大小较治疗前得到回缩。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与同组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均可使肝肋下缘大小得到回缩。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组在改善肝肋下缘大小方面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治疗疗效等级比较:治疗组显效人数为24人,有效人数为5人,无效人数为1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人数14人,有效人数12人,无效4人,对照组总要效率为86.7%。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进行数据分析得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疗效等级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佳。结论:1.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使患儿黄疸的程度、大便颜色、小便颜色、腹胀、腹泻、神疲、纳呆临床症状得到缓解。2.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能够改善患儿肝功能指标水平(降低TBIL、DBIL、ALT、GGT、TBA 的水平)。3.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的回缩患儿肝肋下缘的大小。4.中药退黄汤联合西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张纯[2](2020)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婴儿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及更昔洛韦的应用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肝炎综合征患儿体重和身长的危险因素。方法:1.本研究采纳回顾性临床实验设计,回顾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全部83名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非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观察组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记录这两组对照试验的患儿1岁时间截点时的生长发育水平指标(身长、体重、BMI等),分析观察组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有无明显区别。2.将59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按照是否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而观察组使用更昔洛韦诱导期治疗,以及不超过2周的维持期,分析两组患儿1岁时间截点生长发育水平指标的差别。结果:1.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儿1岁时间截点的生长发育水平无明显影响的证据(P>0.05)。2.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规范治疗后,1岁时生长发育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儿期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2.更昔洛韦治疗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TBA、TBIL作为危险因素对肝炎综合征患儿1岁截点时的生长发育可能存在影响。

李檬[3](2019)在《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文中指出一、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分析[目 的]探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 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12年间所有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基本信息,记录临床资料,分析原发病病因构成。[结 果]12年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部共收治214名诊断为ICH的患儿,其中本省人口占94.4%,少数民族人口占21.5%,该疾病占本院儿科因肝胆系统疾病而住院治疗的病人数的49%,平均住院日龄为72天,中位住院时间为11天。本院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构成的前三位是原发病因不明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及泌尿道感染。近五年来,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中,11.7%合并先天畸形,20.1%合并有呼吸道感染。69.6%的患儿为治疗好转出院。[结 论]1.214名ICH患儿的原发病因前5位分别是:原发病因不明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泌尿道感染、不明原因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和胆道闭锁。该疾病在多个少数民族人群中均有发病。2.ICH为我院儿科住院病人中因肝胆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首要病因。3.早期明确原发病因、早期针对性治疗是争取患者家属配合、改善预后的关键,应尽早开始遗传代谢筛查及基因诊断。二、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胆汁酸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检测ICH患儿粪便中初级胆汁酸CA、CDCA、GCDCA以及次级胆汁酸DCA、LCA、UDCA含量变化,比较分析正常儿童与ICH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粪便胆汁酸变化特点。[方 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ICH患儿30例,收集ICH患儿未治疗前的粪便标本及血肝功能结果,设为ICH治疗前组,经7天的保肝利胆治疗后,再次收集患儿的粪便标本及血肝功能结果,设为ICH治疗后组,并根据前后肝功能指标转归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收集30名健康婴儿的粪便标本,设为正常组。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ICH患儿及正常组婴儿粪便中初级胆汁酸CA、CDCA、GCDCA以及次级胆汁酸DCA、LCA、UDCA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电话随访30例ICH患儿的长期预后。[结 果]粪便初级胆汁酸的比较中,CA、CDCA和GCDCA均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次级胆汁酸的比较中,L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进行比较发现,CA表现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均<正常组,CDCA和LCA表现为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正常组,UD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发现,10名经过7天保肝利胆治疗后肝功能未好转的患儿目前肝功能已恢复正常。[结 论]1.ICH患儿粪便初级及次级胆汁酸含量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可能为疾病期间胆汁酸排泄至肠道减少和肠道菌群改变所导致。2.短期(7天)治疗不能代表ICH患儿的长期预后。三、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检测ICH患儿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比较分析正常儿童与ICH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粪便短链脂肪酸变化特点。[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同第二部分。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ICH患儿与正常婴儿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 果]对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乙酸、丙酸和丁酸比较发现,粪便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在正常组、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间无差异(P>0.05)。对蛋白质代谢产物异丁酸、异戊酸的比较发现,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粪便异丁酸含量均低于正常组,ICH治疗前组粪便异戊酸含量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进行比较发现,乙酸、丙酸和丁酸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粪便异丁酸含量表现为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正常组。[结 论]1.ICH患儿肠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不明显,肠道内蛋白质代谢异常较明显,这可能与ICH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异变化有关。2.粪便异丁酸有可能是反映疾病是否好转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四、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探讨ICH患儿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好转与未好转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变化,寻找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微生物生物标志物,为开发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标准同第二部分,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ICH患儿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包括好转与未好转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变化。将成功测序的49例样本设为“全部病例纳入研究组”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及对比组间差异菌。将治疗前后完全配对的38例样本设为“治疗前后配对研究组”,分析该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比较分析38例样本对应的粪便胆汁酸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差异,再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来发现与ICH疾病相关以及和胆汁酸代谢相关的OTUs,将上述两部分OTUs的16s rRNA基因代表序列在NCBI中的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得到匹配的物种,再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中,基于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通路(ko00121)找出表达胆汁酸代谢的关键酶--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的菌群,以寻找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志物。[结 果]对49例“全部病例纳入研究组”分析发现,正常组、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组三组间Richnnes、Chao及ACE指数均表现为ICH治疗后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ICH治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Shannon及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肠道菌群门水平组间差异发现:ICH治疗前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高于正常组,ICH治疗前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低于正常组,ICH 治疗前组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丰度高于正常组及ICH治疗后组,ICH治疗后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Chloroplast)丰度高于正常组及ICH治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份粪便样本中,属水平共有66个菌属被检测出,样本中丰度占优势的菌属为 Bacteroide、Escherichia/Shigell、Bifidobacteriu、Streptococcus、Clostridiumsensustricto、Veillonella、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 及 Akkermansia。正常组与ICH治疗前组比较,差异菌属有20个,正常组与ICH治疗后组比较,差异菌属有17个,ICH治疗前组与ICH治疗后组比较,差异菌属有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8例“治疗前后配对研究组”分析后,db-RDA分析发现CA、CDCA、DCA、LCA、UDCA、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能够影响ICH患儿肠道菌群的分布。随机森林算法现,34个OUTs是与ICH的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因子;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粪便胆汁酸与多个OTUs存在显着相关性,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59个OTUs。将上述两部分OTUs在NCBI的全基因组数据库及KEGG中的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ko00121)中进行比对,找到表达BSH的物种。经过上述比对和分析,发现Streptococcus、Para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Blautia是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志物。[结 论]1.ICH患儿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均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与粪便胆汁酸存在显着相关性,提示肠道菌群与肠道胆汁酸代谢存在相互影响。2.粪便Streptococcus、Para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Blautia可作为与ICH患儿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记物,为临床无创诊断标志物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五、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其相关代谢产物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 的]分析ICH患儿肠道菌群与粪便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与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宿主-菌群共代谢物粪便胆汁酸与粪便短链脂肪酸之间及它们与ICH患儿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标准同第二、第三及第四部分。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ICH患儿肠道菌群与粪便短链脂肪酸及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粪便胆汁酸与粪便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及它们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 果]ICH治疗前组粪便中13个菌属与粪便各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粪便中12个菌属与粪便各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34个菌属与各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13个菌属与各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中多个粪便胆汁酸及粪便短链脂肪酸间存在相关性,其中粪便异丁酸与所有粪便胆汁酸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粪便CA、CDCA及LCA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粪便CA、CDCA及GCDCA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粪便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和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异丁酸和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结 论]1.ICH患儿的肠道菌群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支持某些肠道菌群可以作为ICH诊断的微生物生物标志物。2.粪便CA及CDCA含量可以同步反映ICH患儿血TBA等与胆汁淤积相关的肝功能指标的改变。3.粪便异丁酸含量与反映胆汁酸排泄功能的其他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有更好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

冯景[4](2019)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VTIQ)对于150天内的婴儿胆道闭锁(BA)和婴儿肝炎综合征(IHS)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以黄疸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进一步探讨VTIQ技术对于“日龄<60天”与“日龄≥60天”的黄疸患儿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临床拟诊为BA或IHS的病例39例,以临床随访及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分为BA组与IHS组,匹配同期25例健康婴儿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婴儿分别行肝脏VTIQ弹性成像检查,获取肝脏剪切波速度(SWV)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SWV值鉴别BA与IHS的诊断效能,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界定最佳诊断临界值,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以BA组及IHS组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进一步计算VTIQ技术测量SWV值针对不同日龄段患儿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对BA组及IHS组患儿的日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弹性成像检查由2名医师(工作年资分别为2年、8年,接受过完整厂家培训,并独立成功完成50例以上的肝脏弹性测量)分别进行,检查过程相互回避、结果互不知晓,以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不同检查医师间测量肝脏弹性的一致性,同时记录弹性成像检查的成功率。结果:1.39例临床拟诊为BA或IHS的病例中,1例患儿因哭闹剧烈无法配合而放弃检查,测量成功者38例,其中手术及病理确诊为BA者20例,余18例经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证实为IHS。两组患儿的日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婴儿分别行肝脏VTIQ弹性成像检查后,BA组肝SWV均值为(2.64±0.29)m/s,IHS组肝SWV均值为(1.98±0.18)m/s,对照组肝SWV均值为(1.15±0.16)m/s,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TIQ技术测量婴儿肝SWV值的成功率为98.4%(63/64);不同操作者间重复性比较ICC为0.912。3.ROC曲线提示,利用BA与IHS肝硬度的差异性进行鉴别诊断,最佳诊断临界值为2.09m/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其诊断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0.4%。进一步以黄疸患儿日龄作为分层因素,对于“日龄<60天”组患儿的诊断敏感性为88.7%,特异性为82.3%,AUC为0.941,对于“日龄≥60天”组患儿的诊断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75.1%,AUC为0.937。结论:VTIQ技术通过获取婴儿肝脏硬度的量化指标,因受益于可视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其测量成功率较高,此外,由于质量控制标准易于掌握,不同年资的医师在经过简单学习后即可获得良好的操作一致性,能够更有效的避免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并且VTIQ技术对于鉴别诊断BA与IHS具备更优良的鉴别诊断效能,尤其对于<60天组的患儿,VTIQ技术拥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因此更适应于BA的早期鉴别诊断,有必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

韩姗姗[5](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李维薇[6](2019)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通过对婴儿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肝炎血浆及尿液的代谢组学检测,建立该疾病基于差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代谢物特征谱库。明确婴儿HCMV肝炎各证型的代谢网络变化特征,为婴儿HCMV肝炎证本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将HCMV导致的婴儿肝脏损伤分为无黄疸型HCMV肝炎、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及胆道闭锁伴HCMV感染这三种临床常见类型,通过对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检测,探讨HCMV造成肝脏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患儿和肝外胆道闭锁气滞血瘀证患儿的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总结气滞血瘀证的生物标志物,寻找“异病同证”的生物学依据;同时寻找胆道闭锁的生物标志物,探索该疾病的无创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血浆、尿液样本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血浆和尿液样本的代谢组学检测。本研究第二部分为纳入患儿的临床研究,详细列出了每一例HCMV肝炎患儿的黄疸程度及持续时间、症状体征及辨证分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分组,并进行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统计和实验室检查分析。本研究第三部分,共采集婴儿HCMV肝炎患儿的血浆样本115例,其中湿热内蕴证38例、脾虚湿困证36例、气滞血瘀证41例,另收集同时期正常对照组39例。采用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所有血浆样本,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通过LipidBlast、Mona等数据库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该疾病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四部分,共采集婴儿HCMV肝炎患儿的尿液样本122例,其中湿热内蕴证44例、脾虚湿困证35例、气滞血瘀证43例,另收集同时期正常对照组40例,均为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婴儿。同样采用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所有尿液样本,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该疾病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的潜在尿液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五部分,研究共纳入127例受试者,其中HCMV婴儿肝炎22例、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39例、HCMV感染伴胆道闭锁26例,正常对照组40例。采集这些受试者的血浆样本,采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检测,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总结HCMV肝脏损伤涉及的代谢通路,寻找HCMV感染伴胆道闭锁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第六部分,研究共纳入101例受试者,其中胆道闭锁患儿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38例,正常对照组婴儿38例。采集这些受试者的尿液样本,采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检测,获得各组的代谢轮廓。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综合非参数检验及FC结果进行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寻找气滞血瘀证生物标志物;同时寻找胆道闭锁相关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探索代谢组学技术用于胆道闭锁无创诊断的可行性。结 果:本研究第二部分发现气滞血瘀证组患儿黄疸程度重,持续天数长,胆汁淤积性肝病、胆道闭锁及肝硬化是该证型常见的西医肝脏损害类型。脾虚湿困证组患儿黄疸程度较轻,湿热内蕴证组患儿黄疸程度轻重不一,无黄疸型HCMV肝炎与胆汁淤积性肝病是这两个证型常见的西医肝脏损害类型。在实验室检查中,气滞血瘀证组肝脾肿大、肝硬化、胆囊充盈欠佳者较多,说明该证型肝脏损伤程度较重。本研究第三部分发现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和正常对照组在PCA模型和OPLS-DA模型中区分明显,各证型在代谢物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三个证型组共有35个共同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及溶血磷脂酰胆碱代谢紊乱,其中又以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最为显着。甘氨胆酸在气滞血瘀证组显着上调,是该证型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褪黑素在湿热内蕴证组显着上调,与该证型的炎症状态有关。本研究第四部分发现HCMV肝炎各证型组的尿液样本在PCA模型和OPLS-DA模型中均区分明显,提示各证型在尿液代谢物层面存在显着差异。各证型均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精氨酸与鸟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紊乱。湿热内蕴证组存在D-葡萄糖、D-麦芽糖及柠檬酸等能量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脾虚湿困证组存在氨基丙二酸、丁酸、马尿酸等与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的上调或下调,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赖氨酸的降解及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通路的紊乱;气滞血瘀证存在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紊乱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等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本研究第五部分根据HCMV致不同类型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HCMV婴儿肝炎组、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及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并通过与正常对照组的对比,最终找到29个差异性代谢物。这些差异性代谢物涉及一系列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紊乱。此外,我们还发现5个差异性代谢物,即氨基甲酸、谷氨酸、L-天冬氨酸、L-高丝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均在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上调,经ROC分析这5个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以较好区分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和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本研究第六部分描述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的尿液代谢轮廓。在OPLS-DA模型中,胆道闭锁组、婴儿肝炎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区分明显,提示各组存在代谢组学差异。两个疾病的气滞血瘀证均涉及氨基酸及嘌呤代谢紊乱。此外经ROC分析发现α-氨基己二酸N-乙酰基-D-甘露糖胺是区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论:1.使用本研究所采用的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对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并能够区分和阐述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的代谢特征。2.根据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血浆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肝炎各证型血浆样本呈不同的代谢特征。各证型均涉及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及溶血磷脂酰胆碱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代谢紊乱最为显着。3.根据本研究第三部分基于UHPLC-LTQ/Orbitrap-MS和GC-MS的尿液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肝炎各证型尿液样本呈不同的代谢特征。各证型均涉及氨基酸代谢紊乱,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能量代谢紊乱,脾虚湿困证涉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代谢紊乱,气滞血瘀证以氨基酸及能量相关代谢紊乱为主。4.根据本研究第四部分基于GC-MS的血浆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初步确定HCMV致不同类型的肝脏损害有不同的代谢特征。HCMV造成的肝脏损害均存在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紊乱。根据差异性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较好区分HCMV合并胆道闭锁组和HCMV胆汁淤积性肝病组。5.根据本研究第五部分基于GC-MS的尿液样本代谢组学检测,发现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气滞血瘀证均涉及氨基酸及嘌呤代谢紊乱,证实了“异病同证”有其科学内涵。根据差异性代谢物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较好区分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

严秋月,蔡建新[7](2017)在《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均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并采用阿托莫兰、肌酐护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口服联合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显着降低患儿血清TBIL、DBIL、ALT、AST、TBA指标(P<0.05,P<0.01),并能促进人巨细胞病毒转阴(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优于对照组(77.1%)(P<0.05)。结论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更昔洛韦治疗。

余献增,杨道玲,骆丹越,陈杭军,孔敏刚[8](2017)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30名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儿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婴儿门静脉(PV)血流参数、肝动脉(HA)血流参数及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血管的直径情况。结果观察组PV主干血管直径(DPV)为(0.52±0.03)cm、最大血流速(PVV)为(25.32±2.06)cm/s,均大于对照组(0.43±0.04)cm、(21.56±1.75)cm/s,结果表明,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与正常婴儿相比,其DPV会增大,PVV更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动脉血管直径(DPHA)为(0.16±0.03)c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PSV)为(62.50±9.61)cm/s、阻力指数(RI)为0.78±0.04,明显大于对照组(0.14±0.02)cm、(39.91±5.79)cm/s、0.64±0.03,结果表明,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与正常婴儿相比,其DPHA和RI会增大,PSV会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83,11.8561,16.9796,P<0.05);两组舒张期血流速(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06,0.2036);观察组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血管直径分别为(0.19±0.01)cm、(0.20±0.03)cm、(0.23±0.03)cm与对照组(0.25±0.04)cm、(0.29±0.02)cm、(0.32±0.03)cm相比明显更低,表明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与正常婴儿相比,其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血管直径会明显变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清晰的反映患儿肝炎综合征情况,是一种高效、无创的诊断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方法,其临床信息丰富,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王斯,许玉霞[9](2016)在《婴儿肝炎综合征15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2例I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152例IHS患儿中,病因明确115例,其中属感染因素105例,非感染因素10例;病因不明确37例。105例病因明确的感染患儿中,病毒感染92例,其中居首位的是巨细胞病毒感染(55例),其次为EB病毒感染(18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10例病因明确的非感染患儿中,先天性胆道闭锁6例,胆总管囊肿2例,遗传代谢性疾病2例。经治疗,99例治愈,42例病情好转,8例无效,1例肝硬化伴腹水自动出院,2例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致颅内出血死亡。结论 IHS病因复杂,与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占首位,故针对婴儿期黄疸患儿,应尽早完善TORCH、输血免疫全套、血培养、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等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改善预后。

刘艳霞[10](2016)在《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确诊为肝炎综合症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的患儿均给予补液,补充维生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的患儿给予抗病毒及熊去氧胆酸保肝利胆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结果两组的ALT、AST、TBIL、DBIL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LT、AST、TBIL、DBIL治疗后组间相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疾病疗效比较,观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显着。

二、婴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分析
        1.3 中医治疗
        1.3.1 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1.3.2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1.3.3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1.3.4 针灸疗法治疗
    2 西医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病因分析
        2.3 西医治疗方法
        2.3.1 病因治疗
        2.3.2 对症支持治疗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选取病例依据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3.2 肝功能指标观察
        2.3.3 腹部彩超肝肋下缘大小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4.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3 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分布比较
        4.4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5 肝功能指标比较
        4.5.1 TBIL水平比较
        4.5.2 DBIL水平比较
        4.5.3 ALT水平比较
        4.5.4 GGT水平比较
        4.5.5 TBA水平比较
        4.6 肝肋下缘大小比较
        4.7 两组治疗疗效等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分析
    2 中药退黄方的讨论
        2.1 治法讨论
        2.1.1 扶正健脾法
        2.1.2 活血化瘀法
        2.1.3 疏肝利胆法
        2.2 中药退黄汤方药分析
        2.3 方中单位中药的相关阐述
    3 中药退黄汤疗效性分析
        3.1 临床症状体征疗效分析
        3.2 肝功能指标疗效分析
        3.3 肝肋下缘大小疗效分析
        3.4 疗效等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炎综合征的演变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第一章 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肠道代谢产物研究第二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胆汁酸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肠道菌群研究第四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各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第五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其相关代谢产物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疾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辨证论治的文献综述
        1.1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研究进展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 肝脏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1 代谢组学概述
        2.2 肝脏疾病中医证型的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病例信息采集及伦理审查
    3 研究结果
        3.1 基于婴儿HCMV肝炎患儿血浆样本的证候研究
        3.2 基于婴儿HCMV肝炎患儿尿液样本的证候研究
        3.3 基于尿液样本研究HCMV导致的不同类型的婴儿肝脏损伤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血浆生物标志物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血浆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UHPLC-MS实验研究
        2.4 GC-MS实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HCMV肝炎各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样本的总离子流图
        3.2 数据质量评价
        3.3 HCMV肝炎各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样本的代谢轮廓分析及模式识别
        3.4 HCMV肝炎各证型组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4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各证候的尿液生物标志物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尿液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UHPLC-MS实验研究
        2.4 GC-MS实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UHPLC-MS实验研究结果
        3.2 GC-MS实验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HCMV导致的不同类型的婴儿肝脏损伤与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血浆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2.3 仪器和试剂
        2.4 血浆样本处理
        2.5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质量评价
        3.2 非靶标代谢组学发现HCMV致各类型肝脏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的代谢模式区分明显
        3.3 HCMV致不同类型肝损伤的差异性代谢物鉴定
        3.4 HCMV EHBA诊断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第六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及肝外胆道闭锁气滞血瘀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病例信息采集及伦理审查
    3 实验研究
        3.1 尿液样本采集及前处理
        3.2 仪器和试剂
        3.3 尿液样本处理
        3.4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5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
        4.2 数据质量评价
        4.3 胆道闭锁及婴儿肝炎综合征气滞血瘀证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4.4 胆道闭锁的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及验证
        4.5 胆道闭锁诊断模型的建立
    5 讨论
第七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PV血流参数比较
    2.2 两组婴儿HV血流参数比较
    2.3 两组婴儿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血管的直径情况比较
3 讨论

(9)婴儿肝炎综合征1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因
    2.2 临床表现
    2.3 并发症
    2.4 辅助检查
        2.4.1 肝功能检查
        2.4.2 腹部B超检查
    2.5 治疗与转归
3 讨论

(10)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的ALT、AST、TBIL、DBIL在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3 讨论

四、婴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退黄汤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D]. 张慧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 李檬. 昆明医科大学, 2019
  • [4]声触诊组织成像与定量技术对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D]. 冯景.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5]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病证代谢组学研究[D]. 李维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中药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严秋月,蔡建新. 湖北中医杂志, 2017(05)
  • [8]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分析[J]. 余献增,杨道玲,骆丹越,陈杭军,孔敏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04)
  • [9]婴儿肝炎综合征152例临床分析[J]. 王斯,许玉霞. 现代医药卫生, 2016(24)
  • [10]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研究[J]. 刘艳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6(17)

标签:;  ;  ;  ;  ;  

小儿肝炎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