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日本在双面有机EL的技术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海[1](2020)在《我国FPD光电玻璃减薄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对移动终端轻薄化要求日益提高,也是未来平板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轻薄化的TFTLCD、OLED或其他平板显示技术的各类终端消费电子产品,具有诸多优点,对于零售商来说,轻薄的设备等同于更少的包装材料和运输浪费;对于终端市场消费者来说,更为轻薄的设备意味着更好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所以普遍采用减薄FPD光电玻璃,来实现平板显示产品轻薄化的目的,成了目前业界主要的核心竞争要素。
陈潇韵[2](2018)在《《机能纸最前线》(节选)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发展,与世界科学技术交流合作与日俱增,科技文本的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优质、高含金量的翻译显得尤为珍贵,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翻译报告选材自日本功能纸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功能纸最前线》(「机能纸最前线」),本人受华南理工大学造纸制浆国家重点实验室委托进行翻译。本文为翻译实践报告,结合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选材具有专业性、跨学科性,科研实用价值高,利用了理工类大学的学科优势,是日语科技文本翻译的实践案例。报告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翻译材料的来源、选取该材料的原因、本次翻译报告的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概述了译前准备工作和翻译过程。第三部分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及“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目的论’等翻译方法,并进行了文本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述翻译过程中如何应用翻译理论及方法,展示翻译成果。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李明九[3](2017)在《公共管理视角下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学术界就企业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刮起了研究之风,且由于出发点的不同,不同学者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有的学者基于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以及合理性的理解做出了论述;而经济方面的专家们则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领域的合规角度、利益相关角度、环境保护角度、处理污染能力角度对企业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做出了论述。可是,现在的企业都是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一学说中并没有对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的具体条件作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从表现上来看,企业淡薄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由某些资本家意识不足,利益熏心所造成的,是因为企业缺乏了正确的企业经营文化。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当前的社会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必然要遵循当前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企业所依附的外界环境。究其根本,企业淡薄的社会责任意识是由于对外制度的约束能力不足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职位的缺失造成的。相关部门监管的不严格间接造成了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消费者保护法案的不完善和劳工法的缺失也让职工和消费者的应该享有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本文以中韩的代表企业联想以及三星企业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中韩企业社会责任的对比,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对政府应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发挥的作用做出了阐述,研究了政府在这一课题中与企业主的联系,以此来给政府找到帮助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的渠道,为今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指明正确的方向。
梅文娟[4](2017)在《基于纳米材料的OLED器件透明柔性电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透明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OLED)从概念转向产品,其制备技术、产品应用多元化在未来都会有很大发展。而电极是其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开发性能稳定的透明柔性电极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本文研究的可用于OLED器件的透明柔性电极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1)采用紫外光(UV)改性银(Ag)阳极的方法,改善透明Ag阳极与其他功能层的注入势垒,并研究了不同时长UV改性Ag阳极对结构为Ag/N,N′-二苯基-N,N′-(1-萘基)-1,1′-联苯-4,4′-二胺(NPB)/8-羟基喹啉铝(Alq3)/氟化锂(Li F)/铝(Al)的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Ag阳极改性后,表面产生银氧化层(Ag(Ⅰ)Ag(Ⅲ)O2),实际工作阳极为Ag/Ag(Ⅰ)Ag(Ⅲ)O2。此时阳极面电阻为1.8Ω/cm2,功函数为5.17 eV,阳极和有机物界面处的空穴注入势垒从原来的0.80 eV降低到0.53eV,这相较于未改性的Ag阳极,大幅降低了空穴注入势垒,使该绿光OLED器件的性能得到很大提升。其中最优器件的改性时长为50 s,最大亮度从101.6 cd/m2提高到5609.2 cd/m2,启亮电压从20 V降低到6 V,电流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对进一步改善采用Ag作为阳极的透明柔性OLED器件性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用超薄层Al/LiF修饰Ag、Ag/氧化钼(MoO3)/Ag、金(Au)等透明阳极结构代替Al制作了可用于OLED的透明阴极,制成了双面出光的微细尺寸OLED器件。还分析并验证了Al/Li F修饰功函数较高的阳极电极能够做阴极的原因为:Al和LiF在被蒸镀为阴极修饰层时,两者膜层比较薄,会在蒸镀后与Alq3形成解离的阴离子,形成离子的漂移,提高了阴极的电子注入能力及其传输能力。这对制备透明柔性三基色的白光OLED器件具有基础指导意义。(3)利用喷涂的方法制作了基于纳米银线(AgNWs)材料的透明柔性电极,并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修饰层提升电极薄膜的机械弯曲能力及电学性能。然后通过优化喷涂浓度、层数及热处理时间制作了PVP/AgNWs透明柔性导电薄膜。薄膜在可见光波段380 nm—780 nm时透过率范围在53.4%—67.9%,面电阻为30Ω/cm2。在弯曲测试中,经过500次弯曲,面电阻几乎不发生改变,显示出了优良的稳定性。经过180 s的超声,表面膜依然完整,且能够保持优异的导电性能。在空气中放置1000 h后,导电薄膜的表面电阻从30Ω/cm2增加到36Ω/cm2。在进一步的脱膜工艺的优化中,大幅度降低其表面粗糙度,后续可以通过引入修饰层,进一步提升了OLED器件的性能。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5](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钱敏[6](2016)在《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腔效应的OLED光提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和发展,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有机发光二极管)逐渐由基础研究走向应用,但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本论文着眼于OLED出光效率的增强,进行理论和实验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简述了OLED研究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OLED的器件物理基础问题、目前OLED器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OLED发光效率的方法、顶发射OLED器件及透明OLED器件的重要应用及研究热点问题等。第2章:主要研究OLED中近场激子辐射产生损耗的机理,重点阐述了SPPs(SurfacePlasmon Polaritons,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损耗的特点,对能量损耗被恢复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首先,通过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经典推导过程,对远场光在单一界面上和介质/金属薄膜/介质(DMD)结构上产生SPPs的本质、产生原因、激发方法等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提出,因为近场区域辐射场包括了所有的波矢,所以OLED中的激子近场辐射能引起金属电极上的SPPs。SPPs是一种损耗模式,在OLED中必然会降低器件发光效率。其次,对光致发光近场偶极子辐射与金属表面相互耦合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采用介质覆盖一定厚度的半透明金属薄膜另一侧出光面表面(这里采用甘油粘连半圆PMMA透镜的方法)来研究近场光中损耗到SPP中的能量在金属薄膜两侧的耦合问题。我们发现,近场光中损耗到SPP中的能量可以被有效地从金属薄膜的一边耦合到另一边,并通过透镜形成增强的出射光。该耦合效应可以应用在金属薄膜作为半透明电极的顶发射器件中用来增强OLED光对金属薄膜电极的穿透效率从而增强出光效率。采用光栅结构金属薄膜配以有机覆盖层对近场发光增透的光谱角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损耗到SPP中的能量的确被耦合散射出来;覆盖层的厚度存在一个优化值。最后,根据CPS(R.R.Chance,A.Prock,R.Silbey)理论,研究OLED中的光学损耗,包括SPPs、波导效应、内全反射等,重点研究SPPs损耗及其来源的物理机制。对底发射器件的仿真计算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SPPs损耗的比例相当大,这是目前OLED器件外量子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SPPs损耗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来源于金属材料负的介电常数。原则上可以通过调整发光层厚度,使spp损耗降到最低并且兼顾其他损耗也得到优化。实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趋势一致。对spp损耗机理的研究,为增强oled发光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章:采用了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纳米压印工艺制备微结构的方法在底发射器件中引入光栅结构,主要观察在光栅结构反射金属ag阴极内表面引入光栅后对器件效率的影响,并研究光谱角度特性和偏振特性,对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面结构器件,反射阴极金属ag光栅结构底发射oled器件的电流效率得到了增强。通过角度依赖特性和偏振特性测试,我们发现电流效率增加了24%,10%归因于spps能量恢复,14%归因于波导损耗能量恢复。效率的增加是由于微结构对spps的bragg散射作用降低了波矢量从而恢复出光,同时也减少了波导能量损耗。该纳米压印软模板制备光栅结构oled的制程非常简单,效率得到增强。第4章:采用层叠al/ag电极作为顶发射oled器件的阳极,来研究它对oled器件制备中银作阳极非常容易短路的问题的克服及原因;并采用al作阳极制备器件进行比较研究。对顶发射器件中存在的微腔效应采用薄膜光学传输矩阵方法、光学腔增益理论进行一系列理论仿真,并进行器件制备。对出光光谱形态,出光角度特性进行测试研究。该方法解决了oled器件研究中银作阳极容易短路的棘手问题;同时指出,ag膜对玻璃表面的浸润差,造成表面形态粗糙,引起尖端放电导致器件短路失效;al膜对玻璃表面浸润良好。层叠al/ag电极能够解决短路问题,是由于银在铝表面的浸润性能良好,导致其结晶状态优异,薄膜形貌非常平滑,从而克服了尖端放电导致的短路现象。相对于铝作阳极的器件而言,层叠铝银电极的反射率高,其制备的器件性能得到了提升。第5章:对顶发射半透明金属阴极出光面采用有机介质覆盖层来增强器件效率进行理论计算仿真和实验研究、优化覆盖层厚度,并与无覆盖层器件进行比较。制备不同光色的器件来进行比较研究,测试包括器件效率、出光光谱形态、出光角度特性、出光偏振特性等。结合光学薄膜理论和电偶极近场辐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当金属阴极两侧介质的有效介电常数最匹配的时候量子效率达到最大值。结合电偶极近场辐射理论,基于功率耗散谱和功率耗散图,通过数值计算仿真,我们解释了器件量子效率增强源于4个因素:增加的阴极金属透光率、变化的微腔增益、金属阴极两侧表面等离子体耦合、粗糙表面对SPPs的散射。该方法制程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对显示应用的商业化生产非常重要。采用阴极金属覆盖层和低反射金属Sm作为半透明金属阴极内嵌层,能使器件出光角度特性得到改善。第6章:考虑制备成本方面的因素,我们采用在衬底上形成光栅结构然后在此之上制备光栅结构的顶发射OLED器件来研究它对器件出光特性的影响及机理。测试包括器件效率、出光光谱形态、出光角度特性、偏振特性等。结合光学薄膜理论和电偶极近场辐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器件的整体发光效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只有在采用比较厚的透射金属Ag电极时,器件效率有些微的增加,但此时发光效率的绝对值已经非常低,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尽管采用光栅结构可以将部分近场损耗的SPP和波导能量恢复出来,但此时微腔效应不能有效形成,所以整体效果反而下降。角度谱测试和偏振谱测试都表明,SPP能量的确被部分恢复出来了;实验测试证明,尽管整体发光效率没有增加,但光栅结构可以使出光效率增加。对不同发光波长的OLED出光增强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光栅的周期和衍射效率(决定于光栅的槽深)。进一步的讨论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制约了器件效率增加。近场光出光时与光栅结构阴极金属膜上下表面相互作用时存在的相位差,使出光发生了部分相消作用。但无论是平面器件还是光栅器件,在存在覆盖层的情形下,器件出光效率都得到了增强,说明上下表面等离子体发生了有效耦合。第7章:由于银作玻璃衬底上半透明阳极容易造成OLED器件短路,采用ReO3缓冲层覆盖银电极来解决该问题;并对器件两侧透明发光的均匀性进行表征测试。研究表明,由于其较高的导电能力,平缓了粗糙银膜的局部电场强度,从而克服了尖端放电导致的短路现象;两侧出光强度相差不大。该方法在同一蒸发过程中完成,制程简单易行,降低了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免去了溅射ITO的繁琐流程,也给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王学谦[7](2013)在《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方法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这也招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大量排放CO: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极端天气的频繁爆发更是引起了全球的警惕,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探索出一种既能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在发展低碳经济基础上建设低碳社会就成了人们的理想选择。低碳社会是一种与现行的社会发展模式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系统变革,从根本上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困境。本文由六章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论文研究的主题、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题研究的现状与评析以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低碳社会是日本低碳转型的目标,文章分析了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背景。日本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岛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资源环境的压力,日本政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低碳社会的战略构想。第三章,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方法与可行性分析,研究了日本提出低碳社会发展目标可行性的预测和分析方法,分析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LCS)的行动方案:“十二项低碳社会行动方案”。第四章,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具体路径和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与低碳生活。日本政府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使国民在衣食住行处处都体现着低碳节能的理念。第五章,日本构建低碳社会对我国的启示,首先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然而,目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高碳”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等等。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探寻了中国低碳转型的对策和途径。这些对于中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谢宜风[8](2010)在《精密涂布工艺应用新进展》文中认为精密涂布工艺在功能性薄膜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今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涂层提出更薄、更均匀的要求。特别象平板显示器(FPD)中所用的功能性光学薄膜,如防反射膜、防眩光膜等,其涂层厚度往往小于1μm。另外,锂电池电极的涂层则要求采用间歇式涂布方法来生产。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微凹版涂布和条缝涂布工艺在平板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锂电池行业中应用的新进展。
韩伟[9](2009)在《国外新关键词9则》文中指出1自体干扰(Self Jamming)装载在电子设备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电源电路上产生的电磁噪波,将对电子设备其它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些噪波或是成为飞到空中的辐射性噪波,或是成为流入电源/接地层的传导噪波。
蒋泉[10](2008)在《透明OLED器件及全彩PMOLEDs显示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或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具有自发光、响应快、全固态、宽视角、超薄、耐高低温等优点,在平板显示技术领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在透明OLED器件的制备、无源矩阵OLEDs(Passive matrix OLEDs,PMOLEDs)屏和全彩高分辨率PMOLEDs显示系统的研究、掺杂型绿色器件的结构优化和工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具体包括:1.使用低功函数和高稳定性的六硼化镧(LaB6)材料作为透明阴极,制作了LaB6/Alq3/NPD/Au和ITO/TPD/Alq3/LaB6两种OLED器件。LaB6薄膜是使用电子束蒸镀工艺来制备的,当LaB6薄膜厚度1800(?)时,薄膜透过率约为70%,方阻约为35Ω/□。LaB6/Alq3/NPD/Au器件发光面为LaB6阴极,开启电压大约为2.4V,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2.46cd/A,此时对应的驱动电压为2.6V。在驱动电压15V时,电致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为534nm,色度坐标为(0.287,0.652)。ITO/TPD/Alq3/LaB6为透明OLED器件,器件的开启电压大约为2.8V,17V时器件亮度可达5650cd/m2。电压5.0V时得到最大电流效率4.36cd/A。LaB6阴极一侧的发光光谱与ITO阳极一侧相比,峰值波长红移了约8nm,部分原因可能是微腔效应。2.采用矩阵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PMOLEDs屏的简化和准确等效电路,可系统、简化地分析PMOL正Ds屏的交叉串扰现象,如OLEDs具有良好的整流特性,采用逐行寻址驱动技术时,交叉串扰影响较小。仿真计算了OLEDs行、列电极的电压降,因为OLEDs是电流型器件,必须采用恒流源驱动,如用恒压源驱动,在行、列电极上产生的电压降将会严重影响图象亮度的均匀性。建立了计算PMOLEDs功耗的数学模型,模型表明采用双屏驱动的OLEDs与单屏相比,随着屏的尺寸的增加,器件的功耗可得到显着的降低。制作了两个绿色小分子无源矩阵OLEDs,器件的尺寸为2.5″,分辨率为128×64。测试结果验证了功耗模型,当二者工作亮度均为100cd/m2时,采用双屏驱动的OLEDs的功耗比单屏的降低了25%。3.利用AutoCAD软件包设计了128×160高分辨率全彩OLEDs屏的基板、以及与基板配套的4张光掩模、2张机械掩模图案以及FPC和COF。4、利用分立元件设计了全彩PMOLEDs屏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采用了预充电技术,首先用一电压源对OLED的寄生电容充电将其电压充到启亮电压附近,再用一程控电流源驱动OLED使之发光,R、G、B三色OLED像素的预充电电压分别被设定为3.0V、2.0V和2.9V;设计了全彩PMOLEDs屏的显示系统,显示系统使用DVI接口将显示数据从微机传输到FPGA进行数据处理,FPGA将1 8位的显示数据和时钟信号传输给驱动电路。OLEDs屏能实现262144种颜色。当屏平均工作亮度为40cd/m2时,寿命预计超过5000小时,功耗约为300mW。5.研究了两种不同空穴材料(2-TNATA和CuPc)对掺杂型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器件的电流-电压-亮度关系的测试结果,两种器件在低电压情况下(<5.7V),电极和有机层为欧姆接触;而在较大的电压情况下,满足陷阱电荷限制传导机制。测试结果表明作为空穴注入材料,2-TNATA的性能优于CuPc。以2-TNATA为空穴注入层,研究了其厚度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2-TNATA厚度为35nm时,器件的性能最优。当驱动电压分别为13V时,器件的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为3280cd/m2、1.377cd/A。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微腔效应并没有对器件的发光光谱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基本可以忽略。6.研究了绿色荧光染料C-545T掺杂在Alq3发光层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了掺杂浓度。当C-545T掺杂浓度为1.5 wt%时,器件的效率最高;当掺杂浓度大于1.5 wt%时,有较明显的浓度猝灭现象。外加电压19.5V时,器件的亮度达到了10650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6.16cd/A。C-545T掺杂对器件的发光光谱影响较大,掺杂1.0 wt%和2.5 wt%的峰值波长差为26nm,有明显的红移现象。
二、韩国、日本在双面有机EL的技术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日本在双面有机EL的技术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FPD光电玻璃减薄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FPD光电玻璃薄化的技术途径及分析 |
1.1 FPD光电玻璃薄化的技术途径 |
1.2 FPD光电玻璃薄化的技术途径分析 |
2 FPD光电玻璃减薄定义及主要方法 |
2.1 FPD光电玻璃减薄定义 |
2.2 FPD光电玻璃减薄的主要技术 |
2.2.1 FPD光电玻璃减薄分类 |
2.2.2 化学蚀刻薄化技术及原理 |
2.2.3 物理研磨薄化技术 |
2.3 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主要方式 |
2.3.1 浸泡式(槽式) |
2.3.2 喷淋式 |
2.3.3 瀑布流式 |
3 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1 世界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1.1 日本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1.2 韩国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2 我国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2.1 台湾地区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3.2.2 大陆FPD光电玻璃化学蚀刻减薄的发展过程 |
4 影响FPD光电玻璃减薄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超薄玻璃基板原片的不断开发 |
4.2 颠覆性的替代新材料的出现 |
4.2.1 FPD光电玻璃基板材料 |
4.2.2 FPD光电玻璃盖板材料 |
5 结语 |
(2)《机能纸最前线》(节选)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项目简介 |
1.1 项目背景 |
1.2 选材意义及缘由 |
第二章 译前准备及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概述 |
2.2 翻译实施情况 |
第三章 文本分析及选取翻译理论策略 |
3.1 项目文本分析 |
3.2 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 |
3.3 “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与翻译难点 |
4.1 案例分析 |
4.2 翻译难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心得 |
5.2 尚未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件 |
(3)公共管理视角下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现状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述界定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2.2.1 股东利益至上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契约理论 |
2.2.4 企业公民理论 |
2.3 政府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2.3.1 两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规制现状 |
2.3.2 两国政府在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作业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 |
3.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3.2 韩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
3.3 企业家精神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 |
3.4 政府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 |
3.4.1 对企业的监管作用 |
3.4.2 对企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
第四章 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对比分析 |
4.1 三星企业在韩国履行社会责任分析 |
4.1.1 供应商管理 |
4.1.2 环保产品 |
4.1.3 社会福利活动 |
4.1.4 环境保护活动 |
4.1.5 志愿者活动 |
4.2 联想企业在中国履行社会责任分析 |
4.2.1 公司基础设施 |
4.2.2 人力资源管理 |
4.2.3 科技研发 |
4.2.4 采购 |
4.2.5 物流 |
4.2.6 日常运营 |
4.3 案例分析综合及原因分析 |
4.3.1 中韩文化的影响 |
4.3.2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
4.3.3 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差异对中国的启示 |
5.1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作用 |
5.2 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
5.3 加强政府的监管 |
5.3.1 推进导向功能明确社会责任的发展方向 |
5.3.2 建立企业基础性行业规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纳米材料的OLED器件透明柔性电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OLED发展历程 |
1.2.1 OLED技术发展 |
1.2.2 OLED结构发展 |
1.2.3 OLED产品发展 |
1.3 透明柔性OLED发展应用 |
1.4 透明柔性OLED的研究热点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透明柔性OLED基本知识 |
2.1 引言 |
2.2 透明柔性OLED的工作原理 |
2.2.1 透明柔性OLED显示模块 |
2.2.2 驱动模块 |
2.2.3 封装模块 |
2.3 透明柔性OLED制备工艺 |
2.3.1 蒸镀工艺 |
2.3.2 溶液旋涂法 |
2.3.3 涂布技术 |
2.4 透明柔性OLED的评价参数 |
2.5 透明柔性电极发展状况 |
2.6 小结 |
第三章 紫外光改性银作透明柔性阳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阳极处理机理 |
3.3 实验流程 |
3.3.1 实验材料和测量 |
3.3.2 电极改性过程 |
3.3.3 器件制作过程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Ag阳极表层的氧化过程 |
3.4.2 阳极的性能比较 |
3.4.3 器件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g纳米材料的微细OLED器件研究 |
4.1 引言 |
4.2 微细尺寸OLED制作 |
4.2.1 Al/LiF修饰原理 |
4.2.2 透明电极制作 |
4.2.3 器件尺寸设计及制作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器件性能讨论 |
4.3.2 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g NWs材料的透明柔性电极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透明柔性电极制作 |
5.2.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5.2.2 基板前期处理 |
5.2.3 电极制作及处理 |
5.3 翻转膜工艺 |
5.3.1 工艺流程 |
5.3.2 翻转电极性能 |
5.3.3 器件制作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2)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5)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6)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腔效应的OLED光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研究与发展 |
1.3 OLED器件物理基础 |
1.3.1 OLED器件结构/发光原理/性能优化 |
1.3.2 OLED器件电流传输特性 |
1.3.2.1 载流子注入机制 |
1.3.2.2 载流子输运机制 |
1.3.3 OLEDs的激子输运 |
1.3.3.1 激子能量的转移 |
1.3.3.2 激子的动力学过程/能量耗散 |
1.4 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 |
1.4.1 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发展历史 |
1.4.2 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结构特征 |
1.4.3 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的发光性质 |
1.4.4 常用光电材料介绍 |
1.4.4.1 电极材料 |
1.4.4.2 注入材料 |
1.4.4.3 传输材料 |
1.4.4.4 荧光材料 |
1.4.4.5 磷光材料 |
1.4.5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掺杂 |
1.5 OLED制备方法 |
1.5.1 有机小分子器件 |
1.5.2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器件 |
1.6 OLED光电性能及表征 |
1.6.1 光谱 |
1.6.2 驱动电压 |
1.6.3 发光效率 |
1.7 改善OLED发光效率的方法 |
1.7.1 提高内量子效率 |
1.7.2 提高出光效率的光提取技术 |
1.8 顶发射OLED发展概述 |
1.9 透明OLED发展概述 |
1.10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OLED中近场表面等离子体损耗特性研究 |
2.1 表面等离子体振荡及激元 |
2.1.1 表面等离子体研究进展 |
2.1.2 金属的电子气极化模型及介电函数 |
2.1.2.1 金属介电函数的Lorentz-Drude模型 |
2.1.2.2 金属介电函数的高频近似Drude模型 |
2.1.2.3 体等离子体振荡及表面等离子体振荡 |
2.1.3 半无界金属/介质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振荡模式 |
2.1.4 DMD结构金属薄膜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振荡模式 |
2.1.5 表面等离子体激发条件及OLED中的SPP损耗 |
2.1.6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
2.1.6.1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及其特性 |
2.1.6.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简介 |
2.2 PL器件近场辐射SPPs耦合出光及覆盖层增透特性实验研究 |
2.2.1 SPCDE实验研究 |
2.2.1.1 实验设计 |
2.2.1.2 结果与讨论 |
2.2.2 光栅结构金属薄膜及覆盖层增透特性实验研究 |
2.2.2.1 实验设计 |
2.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结论 |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的计算模型及实验验证 |
2.3.1 引言 |
2.3.2 理论模型 |
2.3.2.1 CPS模型 |
2.3.2.2 计算近场辐射偶极子在金属表面反射电场的索末菲模型 |
2.3.2.3 金属反射面近场偶极子功率耗散谱和内量子效率(PDS&IQE) |
2.3.2.4 OLED多层结构能量耗散计算方法 |
2.3.2.5 薄膜光学多层膜反射率计算--分振幅法 |
2.3.2.6 金属介电函数 |
2.3.2.7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损耗、吸收损耗 |
2.3.2.8 WG模式&衬底损耗模式 |
2.3.2.9 耦合出光效率(OCE) |
2.3.2.10 外量子效率(EQE) |
2.3.3 光学仿真 |
2.3.4 实验验证部分 |
2.3.5 结论 |
第3章 纳米压印周期结构底发射OLED增强出光研究 |
3.1 引言 |
3.2 纳米压印技术简介 |
3.3 实验部分 |
3.3.1 纳米压印工艺制程 |
3.3.2 器件结构及制备 |
3.3.3 器件表征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软膜版形貌 |
3.4.2 电流效率增强 |
3.4.3 角度依赖特性谱和色散关系(SPP角度谱) |
3.4.4 偏振特性(偏振谱) |
3.5 结论 |
第4章 抗短路免ITO层叠Al/Ag阳极顶发射OLED |
4.1 引言 |
4.2 薄膜光学计算-传输矩阵法 |
4.2.1 传输矩阵法概述 |
4.2.2 薄膜光学计算理论 |
4.2.2.1 光学导纳 |
4.2.2.2 菲涅尔公式 |
4.2.2.3 单层介质膜的等效光学导纳及传输矩阵 |
4.2.2.4 多层介质膜的等效光学导纳及传输矩阵 |
4.3 Fabry-Pérot微腔效应理论及计算方法 |
4.4 光学仿真计算 |
4.5 实验部分 |
4.5.1 器件结构及制备 |
4.5.2 表征测试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金属阳极薄膜粗糙度 |
4.6.2 器件光电性能 |
4.6.3 器件出光角度特性 |
4.7 结论 |
第5章 顶发射OLED阴极Ag覆盖层增强发光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光学仿真 |
5.3 实验部分 |
5.3.1 器件结构及制备 |
5.3.2 表征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覆盖层对阴极Ag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 |
5.4.2 带覆盖层的金属电极透光率仿真计算 |
5.4.3 出光增强机理研究--SPP损耗恢复的观点 |
5.4.4 覆盖层在改善角度特性中的应用 |
5.4.5 低反射金属Sm在改善角度特性中的应用 |
5.5 结论 |
第6章 光栅结构TEOLED恢复阴极SPP损耗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光学仿真 |
6.3 实验部分 |
6.3.1 器件结构及制备 |
6.3.2 表征测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光栅形貌 |
6.4.2 角度谱及偏振谱测试 |
6.4.3 关于出光增强与效率增强 |
6.4.4 光栅器件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
6.5 结论 |
第7章 抗短路免ITO双银电极透明OLED研制 |
7.1 引言 |
7.2 光学仿真器件模型 |
7.2.1 金属电极反射率/透射率/相位计算 |
7.2.2 弱微腔效应 |
7.3 实验部分 |
7.3.1 器件结构及制备 |
7.3.2 表征测试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金属阳极薄膜粗糙度 |
7.4.2 氧化铼透射谱测试 |
7.4.3 器件光电性能 |
7.5 结论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方法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一新一轮环境危机 |
1.1.2 气候变化的破局之策—低碳经济转型 |
1.1.3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1.1.4 日本的“岛国忧虑”和“减排雄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况分析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况分析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低碳社会——日本低碳转型的目标 |
2.1 日本低碳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 |
2.1.1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及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
2.1.2 基于资源环境双重压力的产业结构演变 |
2.1.3 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
2.2 《京都议定书》:日本政府与国民的骄傲 |
2.2.1 《京都议定书》: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多年努力的硕果 |
2.2.2 《京都议定书》: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 |
2.2.3 日本认真履行减排责任 |
2.3 福田蓝图:日本建设低碳社会启动宣言 |
2.3.1 从“福田蓝图”到“鸠山倡议” |
2.3.2 日本《低碳社会建设推进基本法案》 |
2.3.3 日本低碳发展国际角色的新变化 |
第三章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3.1 日本低碳社会的情景假设分析 |
3.1.1 Back-casting方法:构建低碳社会的研究方法 |
3.1.2 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情景的假设 |
3.2 构建低碳社会在能源供需上的可行性分析 |
3.2.1 能源供应的结构优化的目标和路径 |
3.2.2 削减能源需求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 |
3.2.3 重视低碳能源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
3.3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具体计划 |
3.3.1 日本“十二项低碳社会行动方案”的特点 |
3.3.2 低碳政策法规是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保障 |
第四章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具体路径和重点领域 |
4.1 日本低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4.1.1 日本低碳产业的技术能力优势 |
4.1.2 日本低碳产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
4.2 日本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 |
4.2.1 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 |
4.2.2 日本核能快速发展与福岛“核泄漏”危机 |
4.3 日本低碳建筑发展特点 |
4.3.1 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太阳能推广应用 |
4.3.2 设计和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智能型建筑 |
4.3.3 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
4.4 日本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分析 |
4.4.1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
4.4.2 研发新一代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 |
4.5 全民参与低碳行动 |
第五章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5.1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5.1.1 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分析 |
5.1.2 中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 |
5.1.3 中国政府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气候变化 |
5.2 中国在低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
5.2.1 中国“多煤、有气、缺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低碳转型的困难性 |
5.2.2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增加了低碳转型的难度 |
5.2.3 中国的低碳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推动低碳转型易陷入被动 |
5.3 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经验借鉴 |
5.3.1 通过政策法规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手段,加速我国的低碳转型 |
5.3.2 开发低碳能源,为我国构建低碳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
5.3.3 分地区,分步骤建设低碳示范区,构建低碳城市 |
5.3.4 推广低碳理念,培养低碳人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精密涂布工艺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微凹版辊涂布工艺 |
2.1 微凹版辊涂布工艺概述 |
2.2 微凹版辊涂布工艺在功能性薄膜制备中的应用 |
2.2.1 在防反射、防昡光、抗划伤等功能性光学薄膜制备中的应用 |
2.2.2 在有机高分子导电层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产品中的应用 |
3 条缝涂布工艺 |
3.1 条缝涂布工艺简述 |
3.2 条缝涂布工艺在各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
3.2.1 条缝涂布工艺在OLED制造中的应用 |
3.2.2 条缝涂布工艺在防反射膜制造中的应用 |
3.2.3 间歇式条缝涂布的应用 |
4 结束语 |
(9)国外新关键词9则(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体干扰 (Self Jamming) |
2 非接触/无接点充电 (Non-Contact/Contactless Charge) |
3 灯泡型日光灯 (Compact Fluorescent Lamp) |
4 NaS电池 (NaS Battery) |
5 数字招牌 (Digtal Signage) |
6 人体通信 (Body Centric Communication) |
7 智能电话 (Smart Phone) |
8 FED显示屏 (Field Emission Display Panel) |
9 碳补偿 (Carbon Offset) |
(10)透明OLED器件及全彩PMOLEDs显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OLED 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
1.2.1 有机电致发光的国外研究状况与进展 |
1.2.2 有机电致发光的国内研究状况与进展 |
1.3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结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OLED器件的工作机理 |
2.1 OLED 器件基本结构 |
2.2 OLED 器件工作机理 |
2.2.1 载流子的注入 |
2.2.2 载流子的输运 |
2.2.3 双分子复合 |
2.2.4 激子的形成及辐射衰减 |
2.3 OLED 器件效率 |
2.3.1 EL效率 |
2.3.2 EL效率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基于六硼化镧透明阴极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
3.1 透明OLED |
3.2 六硼化镧的特性 |
3.3 L.aBa_6/Alq_3/NPD/Au器件的制备 |
3.3.1 LaB_6薄膜阴极的制备 |
3.3.2 有机层的制备 |
3.3.2.1 OLED制作系统简介 |
3.3.2.2 有机层的蒸镀 |
3.3.3 金属阳极的制备 |
3.3.4 LaB_6/Alq_3/NPD/Au器件光电参数的测试 |
3.4 ITO/TPD/Alq_3/LaB_6器件性能研究 |
3.4.1 ITO/TPD/Alq_3/LaB_6器件的制备 |
3.4.2 ITO/TPD/Alq_3/LaB_6器件光电参数测试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无源OLEDs屏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无源OLEDs屏的交叉串扰研究 |
4.2.1 交叉串扰形成原因 |
4.2.2 无源OLEDs屏交叉串扰分析 |
4.3 无源OLEDs屏的电压降 |
4.4 无源OLEDs屏的功耗 |
4.4.1 无源OLEDs屏的功耗分类 |
4.4.2 单屏和双屏功耗实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彩无源OLEDs屏显示系统研究 |
5.1 全彩无源OLEDs屏基板的设计 |
5.1.1 全彩技术的实现 |
5.1.2 全彩无源OLEDs屏的设计 |
5.1.2.1 全彩无源OLEDs屏的基板布局 |
5.1.2.2 全彩无源OLEDs屏光掩模设计 |
5.1.2.3 全彩无源OLEDs屏机械掩模设计 |
5.2 全彩无源OLEDs显示系统的设计 |
5.2.1 全彩无源OLEDs屏的制作 |
5.2.2 全彩无源OLEDs器件光电性能 |
5.2.3 全彩无源OLEDs屏显示系统方案 |
5.2.3.1 COF及FPC的设计 |
5.2.3.2 128×160全彩无源OLEDs屏驱动电路设计 |
5.2.3.3 显示系统时序 |
5.2.3.4 显示参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C-545T掺杂剂绿光OLED器件的研究 |
6.1 空穴注入材料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
6.1.1 研究背景 |
6.1.2 所用材料及器件结构 |
6.1.3 2-TNATA与CuPc作为HIL材料的OLED器件的对比 |
6.1.4 2-TNATA厚度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研究 |
6.2 掺杂剂C-545T浓度的影响 |
6.2.1 掺杂理论 |
6.2.1.1 能量转移 |
6.2.1.2 陷阱俘获 |
6.2.2 C-545T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韩国、日本在双面有机EL的技术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FPD光电玻璃减薄现状及趋势[J]. 刘志海. 玻璃, 2020(11)
- [2]《机能纸最前线》(节选)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潇韵.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公共管理视角下中韩企业社会责任对比研究[D]. 李明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4]基于纳米材料的OLED器件透明柔性电极研究[D]. 梅文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3)
- [5]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6]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微腔效应的OLED光提取技术研究[D]. 钱敏. 苏州大学, 2016(01)
- [7]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方法与路径研究[D]. 王学谦.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 [8]精密涂布工艺应用新进展[J]. 谢宜风. 信息记录材料, 2010(01)
- [9]国外新关键词9则[J]. 韩伟. 有线电视技术, 2009(06)
- [10]透明OLED器件及全彩PMOLEDs显示系统的研究[D]. 蒋泉.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