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数据传输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汪海阁,黄洪春,毕文欣,纪国栋,周波,卓鲁斌[1](2021)在《深井超深井油气钻井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通过持续攻关,我国深井超深井油气钻井技术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主要包括:(1)研制了自动化钻机、控压钻测固完技术、大扭矩顶驱、深井连续管作业机等高端装备;(2)研制了垂直钻井、非平面齿钻头、高强度膨胀管、抗高温大扭矩长寿命螺杆、扭力冲击、协同减震破岩、随钻测量和安全监测等尖端工具;(3)研发了抗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高性能水基钻井液、韧性水泥浆、自愈合水泥浆等核心助剂;(4)形成了全生命周期井筒完整性技术体系。尽管如此,油气钻完井依然面临着深(埋藏深)、陡(地层倾角大)、窄(压力窗口窄)、厚(砾石层、盐层等复杂层段厚)、难(复杂多压力系统、事故复杂多、可钻性差等)、高(高温、高压、高酸性)等严峻挑战,为此提出了建议:"十四五"及今后若干年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依然是深层超深层,需要围绕上述地质难点,开展深井自动化智能化钻井装备、超高温井筒工作液、随钻前探、数字孪生建井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传统优势技术的迭代升级,提升深井超深井安全优快钻井的能力。结论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超深井数量首次超越美国,井深迈上8 000 m新台阶,对于支撑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提升钻完井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浩[2](2021)在《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人数据可携权这一新型权利是目前加强个人对自身数据控制的代表性权利。欧盟个人数据可携权对其主体、客体以及救济机制等的规定在全球个人数据保护立法中都是独树一帜,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涵。对我国来说,不能只顾盲目引进先进的概念,要对欧盟个人数据可携权进行系统的研究。要结合自身国情,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要求以及平台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提出符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数据可携权本土化方案。第一部分对个人数据可携权的理论源起、权利属性争议以及发展过程做了探究。首先,分析了作为个人数据可携权的理论基础的信息自决权理论;其次,对个人数据可携权是否可以定性为基本权利以及个人数据可携权是人格权还是财产权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美国数据可携理念以及欧盟的个人数据可携权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对数据可携的不同理念和做法。第二部分主要是聚焦于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力内容。结合欧盟发布的诸多法律文本,比如《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准则》等法律和相关解释文件,对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构成要素、具体权能、权利冲突及解决以及权利行使和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结合欧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个人数据可携权已经产生和潜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欧盟个人数据可携权基于不与其他权利产生冲突的考量,权利适用范围较小,技术要求较高,导致了较大监管压力以及企业负担;同时,结合《条例》的“充分性认定”原则,个人数据可携权极大的提升了外国企业进入欧盟或与欧盟进行数据交易的难度,形成了数字贸易壁垒。第四部分主要是探讨了个人数据可携权对我国的启示。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其次,对比分析了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法律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背景,并结合我国数据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的问题,论证引入个人数据可携权的可行性;最后,结合文章前述分析为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本土化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法律建议。
官业欣[3](2021)在《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曲面零件广泛应用于车辆、船舶、飞机等领域,随之而来的对复杂曲面加工质量的评定变得尤为重要。针对流道内壁曲面的加工轮廓度误差检测缺乏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这一现状,本文重点对用于深腔内壁曲面自动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测点选择和路径规划方法、测量数据的自动化识别、曲面轮廓度误差评定方式和测量装置的不确定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具体内容如下。结合生产实际,针对某型军用航空发动机机匣的流道内表面轮廓度检测问题,研究了被测曲面的结构特征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工况特点。改进了测点规划方案,在相同误差下,测点数量压缩率提升为64.8%,使得测量效率提升。根据被测零件狭窄深腔的特征,对自动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进行设计,以确保在提取曲面内壁关键测量点的过程中,不发生干涉。研究了识别测量仪表读数的方法。为实现测量系统中测量表数据的远程实时获取,本文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别对数显仪表和指针式仪表的读数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数显仪表,本文基于SVM支撑向量机的轻量化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读数识别程序。过程中针对Canny算法中高低阈值的选择方式进行优化,使改进后的算法在边缘检测中连接准确性提升了 15.9%;单边响应性满足程度提高了 43.2%。能更好的表达细节,对于指针仪表,通过表盘提取、形态学处理、米粒计数算法完成指针检测,并通过角度法完成读数识别。研究了复杂曲面轮廓度误差的评价方法。依据曲面轮廓度误差的评定规则,以及最小包容区域法的限制要求,构建了相关误差评价的数学模型。同时研究了系统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分析了本文研制的自动检测装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基于传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建立了相应评定模型。最后用本文研制的检测装置和三坐标测量机分别对待测曲面开展测量实验,并按照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对自动检测装置的测量效果进行测试,得到该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为0.0342 mm。误差平均值为0.094mm,系统误差在测量对象误差1/3~1/10范围内,在流道检测误差要求之内。验证本文研制的在线自动测量系统可以应用于机匣流道表面的质量检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向皓明[4](2021)在《EAST极向相关反射计的发展与湍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研究中,等离子体的反常输运现象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微观尺度的漂移波湍流被广泛的认为是驱动等离子体反常输运的主要原因。同时,微观尺度和中等尺度湍流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等离子体的粒子和能量输运。研究并理解湍流引起的输运过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等离子体输运机制的研究,从而优化等离子体性能,提高等离子体约束。因此,深刻的理解不同类型湍流的控制与发展、饱和和致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湍流的实验观测是进行相关物理研究的前提,其最大的挑战是湍流的测量和后续深入的研究都需要极高的的时间(微秒)和空间尺度(毫米)。基于微波反射原理的极向相关反射计是一种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湍流诊断,通过多接收天线的阵列不仅可以测量局域的湍流信息,分析湍流的基本结构,还可以基于合理的假设测量等离子体垂直旋转速度及其剪切,进而得到径向电场及其剪切的演化,为后续物理分析提高有力的诊断支撑。本论文的工作是在目前磁约束聚变研究两个重要的装置-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和Wendelstein 7-X仿星器上完成,具体讨论了用于等离子体湍流测量的极向相关反射仪系统的研制及相关的物理研究。在EAST上研制了第一套O模极化(多固定频点,20.4GHz、24.8GHz、33GHz、40GHz)的极向相关反射计系统。O模极化的相关反射计其截止密度只与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相关,从而不受EAST装置约束磁场变化的影响。诊断系统的发展包括系统原理设计、微波源的选择、天线阵列的布置以及最后的数据采集和控制。通过对关键微波器件的测试,优化了系统的性能。整套系统自2018年完成系统搭建测试工作之后,便投入到EAST物理实验进行等离子体湍流的测量。借助于研制的O模极化相关反射计系统,分析了在EAST装置H-mode期间台基区鲜有报道的低频相干振荡(≈1kHz)。此低频相干振荡具有环向对称性(n=0),极向为m=1的驻波结构,且内外不对称(in-out asymmetry)。台基湍流,台基密度剖面以及偏滤器靶板的粒子通量都受到了此低频模式的调制。在台基湍流(<400kHz)抑制期间,出现了一种高频湍流(>500kHz),进一步分析表明此高频湍流的出现伴随着温度台基高度的饱和,即其具有微撕裂模湍流的特征,能够驱动向外的热输运。在W7-X仿星器磁岛偏滤器实验中,借助于扫频的极向相关反射计系统,研究了在标准磁场位型下存在于最外闭合磁面之外,在刮削层和残存磁岛区的低频相干涨落(1kHz-2kHz)。与EAST结果类似,此低频模式明显的调制背景湍流。同时,研究发现此低频相干模式还明显的调制等离子体极向流。研究了此低频相干振荡对于等离子体宏观参数的依赖关系,等离子体加热功率和边界磁拓扑的改变都能够触发此相干模式,此依赖关系的具体的动力学过程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基于极向相关反射计研究了在不同类型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不同等离子体运行模式下的低频相干涨落/振荡。研究表明此低频相干涨落/振荡能够明显的调制等离子体湍流和极向流。研究结果对于宏观的不稳定性与微观湍流的相互作用、三维磁拓扑对于宏观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的影响等相关物理问题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孙德尔[5](2020)在《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出现新的概念术语来描述这些新的变化,帮助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变革和未来可能的趋势。“数字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意味着新时代已经到来和正在发生的新变革,孕育着社会经济的未来走向。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渗透与覆盖,说明了数字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时空边界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证明了数字经济对于传统产业的融合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引擎,由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2021》就是以发展数据为主题,可见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并成为国际之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的致辞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同年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提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内蒙古要基于这一顶层设计,发挥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必然选择。然而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和资源过度依赖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产业支撑不足、数字化融合水平较低、数字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因此将会面临产业发展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和法规制度完善等方面的挑战。数字经济时代想要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首先需剖析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数字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其次,以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与产业的升级转型,从而实现数字经济在少数民族经济中的有效发展。最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本研究分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支撑理论,并对国内外数字经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章主要基于数字经济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从数字经济的缘起及初始内涵解读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及影响。并结合G20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趋势,阐述了由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这一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第二章对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阐述了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围绕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现状、互联网普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三章通过运用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提供的数字经济规模测度方法对内蒙古数字经济进行规模测度,并对数字经济的核心测算数据ICT行业的规模进行了测算。以全国数字经济领跑省份浙江省为例,从比较视野提出了几点关于内蒙古数字经济的发展误区。第四章基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落地企业及项目的系统调研和理论思考,建构了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的“5ABCD+”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条件分析,总结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ICT行业的发展。第五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及建议。提出内蒙古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应分为3个层面进行,分别是数据的生成与挖掘;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数据的流通与价值再创造。其次,从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和农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数据资产化等三方面提出了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春[6](2020)在《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管制逐步宽松,金融创新方兴未艾,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的主导地位日渐削弱,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脱媒的现象日益突出,是传统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X银行作为西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其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存在着业绩表现不佳、增长缓慢等问题。因此,如何改进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的服务方式和作业流程,提高服务品质,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水平,成为X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的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ASME分析法对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流程改进相关理论,进行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总体流程的优化设计,并对X银行国际结算进出口信用证的具体流程进行改进。最后,针对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并评价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实施效果。本文认为:第一,要从针对前后台活动的顾客接触设计、基于服务特点的流程分离合并、针对人员设置的员工分组设计三个方面对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总体流程进行前后台分离的优化设计。第二,采用ESIA技术,通过改进开证业务和审单付汇业务流程实现进口信用证业务流程的改造,通过改进通知业务和收单索汇业务流程实现出口信用证业务流程的改造。第三,要从调整组织结构,完善业务平台建设并提供实施业务流程的技术支撑,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对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进行保障。本文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改进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提升X银行的服务质效,提高X银行的业务竞争力。另一方面,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的改进措施,对同行业其他中小银行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钱承君[7](2020)在《基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定标精度对其产品的定量化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辐射计进行外定标可监测载荷受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的系统误差,同时也可以监测星上内定标系统的性能变化。利用天然地物目标开展外定标,通过定标基准,可随时监测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性能。本文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目标,通过空间和时间维度的一致性分析,优选目标场区,提出了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目标场区重要的优选条件是场区具有各向同性以及均一性高的微波辐射特性,且范围应覆盖多个天线波束视场。本文采用了目前学术界公认产品质量较高的AMSR2 L1R亮温数据(具有水平和垂直极化的6.93 GHz、10.65 GHz、18.7 GHz、23.8 GHz、36.5 GHz通道),用于评估目标场区的性能。为此,本文首先利用环境场稳定的开阔南太平洋目标海区评估了该数据的质量。对2015-2017三年的数据分析表明AMSR2 L1R所有通道亮温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总偏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1.466 K-6.352 K、0.270 K-1.693 K,所有通道亮温偏差随时间的波动均在±0.5 K内。这表明AMSR2 L1R亮温数据质量精度高且稳定性强,可以用于评估目标场区的辐射性能变化。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稳定地物目标,一直被广泛用于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外定标。本文以5°×5°为单位,初选出植被覆盖密集的区域。本文利用2013年-2018年六年AMSR2 L1R亮温数据(于UTC时间6:00、18:00过境),统计分析出该目标区域:1)相同频率不同极化通道的亮温差为0.68 K-1.88 K,这表明初选目标区域的微波辐射特性各向同性;2)空间维度下各个通道亮温标准差为0.48 K-1.24 K,时间维度下各个通道的亮温标准差为0.03 K-0.88 K,这表明了初选目标区域的微波辐射特性均一。综上,该目标区域满足上述优选条件,可作为外定标目标场区(10°S-5°S,74°W-69°W)。在上述分析的同时,本文还分析了目标区域的亮温变化趋势,得到了相应通道的亮温基准以及波动范围。利用GMI L1B亮温数据对该基准进行了比对验证,结果表明,二者一致性良好。可见,本文提出的优选定标目标区域及其定标基准,可用于星载微波辐射计外定标,监测其辐射性能的变化。
侯郭垒[8](2020)在《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数据资源日益成为贯通经济发展大动脉的关键要素,这也使大数据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已成为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资产。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不同领域的决策水平,进而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使犯罪分子大量利用数据,并给数据主体的权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严重威胁了该国的数据主权。虽然大数据产业的规模效应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实践中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范,其野蛮增长的无序状态总是接踵而至。尤其是在大数据的采集方面,很多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尽管“违法”利用,而忽视了对涉及国家主权、商业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数据的保护,为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此外,大数据安全风险还呈现在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应用等环节,这些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更凸显了通过立法手段来实现数据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障大数据的安全,实现数据治理的法治化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理论与现实问题。实现数据治理的法治化,从命题的逻辑构成来讲包含数据治理的结构与法治化两个问题。数据治理的结构是通过具体的大数据行为即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与交易等来体现的,也就是指的大数据生命周期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数据治理的法治化问题,从目前的法治和大数据实践来讲主要是通过大数据立法来实现的,就是以立法实现各数据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设定及其关系模式之制度安排。因此,以大数据内部流程为切入点进行风险类型化分析及立法建议是必要的。保障大数据安全,实现数据治理的法治化,首先应加快大数据安全立法,对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数据行为进行严格规制,落实各数据主体的安全保障义务。保障大数据安全,要加快制定国家层面的统一的大数据立法,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制度,实现大数据行为的法治化。在具体立法建议方面,明确大数据管理者和运营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规则,指导政府部门、各行业领域有效地开展大数据资产的安全保护工作;规范管理数据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安全保障措施,对数据的确权、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进行规范管理,避免数据泄露、数据资源滥用,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在大数据时代,只有不断完善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也才能为大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大数据安全立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即以数据治理为问题意识,始终围绕大数据安全及其立法保障来展开。首先分析了大数据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了大数据的权利属性。大数据既属个人数据权(兼具人格权特征和财产权特征),又是企业财产,也是国家主权的体现。然后,以现有的大数据安全保障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大数据核心业态为切入点,从大数据处理的内部流程即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与应用等环节分析大数据内部流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探析大数据安全风险的发生途径和规律。再次,梳理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大数据立法,分析并借鉴其中先进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最后,面向中国语境来探寻适合我国的数据安全保障的法律路径。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各章概述如下:第一章大数据的概念论与权利属性研究。概念论与权利属性是大数据治理中的法律逻辑起点。大数据的安全风险分析与治理研究必须以概念论与权利属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区分不同数据主体的权利在不同场域中如何被侵犯,并为数据治理奠定理论分析基础。第一部分分析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功能、价值和类型。大数据作为一个新概念、新现象,不仅指大规模的数据对象,还包括对这些数据对象的处理和应用活动,它集数据对象,技术和应用三者于一体。大数据对象可以是实际的和有限的数据集,例如企业或者行政机关拥有的数据库,也可以是虚拟的和无限的数据集,例如Facebook、微信、Twitter等社交网络上的全部数据。大数据具有连接功能,大数据连接一切;反馈功能,大数据反馈事物;揭示功能,大数据揭示相关性,带来价值。开放和共享是大数据的天然价值,大数据商业模式的真正创新是基于数据开放和共享的二次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数据之于社会的生产力。从数据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可以大致分为行政记录数据、商业记录数据和互联网记录数据。从大数据权利归属来看,大数据可以分为三类: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本文对大数据的确权以及立法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数据、去信息化的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个人数据(更多的归属于企业数据)、政府数据这三个方面来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大数据权利归属的理论分析。大数据确权,即界定大数据的数据所有权,即大数据权利的性质、内容和归属。学术界对数据权有四种不同的理论,即新型人格权理论、新型知识产权理论、商业秘密权理论和数据财产权理论。本文认为,就个人数据来讲,它应该是用户自主控制下的数据信息,是可以适当传播的一种权利,这样它就既包括精神利益的权利,同时也包括一定的财产权利。个人数据权是一种兼具人格权特征和财产权特征的新型权利。就以去身份化大数据(企业大数据)而言,应当认识到数据的财产属性,对数据经营者而言,基于其现实利益的需求,应当把数据资产权和数据经营权赋予他们。第二章大数据安全风险的呈现及其类型化研究。第一部分是对大数据核心业态安全风险的分析。大数据核心业态主要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1)大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分析。作为大数据生命周期的首个环节,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是在确定用户目标的基础上,针对该范围内所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的采集。该过程会带来一系列数据采集上的安全与隐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采集的完整性问题,数据采集的隐私性问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问题。(2)大数据存储安全风险分析。大数据存储中,最大的安全风险就是数据的泄露。从数据泄露的途径分析,数据泄漏主要分为三种:窃密、泄密和失密。(3)大数据预处理与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大数据分析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隐私漏洞和尴尬,匿名化可能成为不可能,屏蔽数据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基于解释的不道德行为,大数据分析并非100%准确,算法歧视,大数据可能永远存在,使专利和版权变得无关紧要。(4)大数据应用安全风险分析。首先,“数据孤岛”大量存在。其次,专业人才储备数据量不足。此外,大数据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是在实践中阻碍大数据发展与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部分是对大数据交易安全风险的分析。从市场、规则、监管这三类大数据交易的核心要素来看,大数据交易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大数据交易监管缺少法规标准,数据权属界定尚未明确,交易规则理论亟待创新,数据交易以“粗放式”为主,数据交易平台定位不清,交易技术链条不够完善,数据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各类数据主体缺乏共享理念,政府数据分类不明,黑市泛滥致使隐私泄露。第三部分是对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安全风险的分析。分析了互联网行业、电信行业、金融行业、医疗行业、政府组织等各领域对大数据安全的需求。大数据应用领域安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移动数据安全面临高压力,网络化社会使大数据易成为攻击目标,用户隐私保护成为难题,海量数据的安全存储问题,大数据的信任安全问题。对大数据资源的破坏和滥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由勒索病毒形成的一条黑色产业链,其勒索的主要目标是制造业;第二,在未经授权下,大型企业违规收集并滥用用户数据牟利。第三,数据泄露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重要行业的数据泄露将成为新常态。因此,安全的大数据才是真正的大数据,应该制定更为严厉、健全的数据保护法。第三章国内外对大数据安全风险的立法应对之现状研究。本章主要研究国内外现有的大数据立法,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技术和立法理念,从而完善我国大数据安全立法。第一部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大数据立法。在大数据立法方面,美国采取分散式立法模式,主要聚焦于两点:防止大数据对一些特定群体权利造成不公平,以及防范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侵犯。美国近年大数据立法的趋势和特点为:保持原有政策的延续性,体现国内法域外适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消费者隐私保护。第二部分介绍和分析了欧盟代表性数据立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相较于以往的大数据法律,GDPR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管辖权标准从地域/国家划分转向基于数据内容划分,更加注重数据主体权利保护,对数据控制者及处理者制定严格义务,改革数据保护机构,推动欧盟数据流通市场的统一与高效,设置巨额处罚措施。第三部分梳理了世界其他国家大数据立法清单。GDPR现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数据保护机制,很多国家希望将它作为其他司法管辖区的“黄金标准”。本部分主要梳理了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的大数据立法,全世界数据保护法的激增证明了数据保护在全球议程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最后一部分分析了中国大数据立法现状。首先对我国现有大数据立法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大数据法规、规章、政策等治理现状。此外,对《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进行了评析,最后对我国现有大数据立法进行理论反思,分析现有大数据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有如此多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但从整体来看,我国有关大数据保护的立法在适用范围、可操作性和具体内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大数据立法滞后于实践,亟需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安全保护法。第四章我国大数据安全立法应遵循的立法原理。在大数据安全立法过程中,必须首先从立法目的、立法理念、立法原则几个方面为大数据立法指明方向。本章即主要研究大数据安全保障的立法原理,从而为后面大数据具体规则的制定提供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也更能突出大数据立法的核心思想。第一部分分析了大数据安全立法的目的和理念。大数据安全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个人数据权和企业财产权,维护国家数据主权,实现对大数据安全的全方位保障。立法理念是大数据安全立法保障的指导,是确立大数据安全立法的立法目的与宗旨的基础。大数据立法应当坚持秉承公共福利的立法理念,坚持算法正义的立法理念,兼顾数据安全和数据流通的立法理念,数据主权安全保护模式攻守兼具的立法理念。关于立法理念为指导下的立法模式,本文认同的观点是统一立法并辅之分散立法模式,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情况来看,采用这一立法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第二部分研究了我国大数据安全立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梳理了国外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变迁过程,然后分析了我国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演变,相较于欧美国家对于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发展,我国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理论建构实际上经历了2000年-2010年的萌芽阶段与2010年至今的发展阶段。基于此,实现对我国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理论建构。大数据安全立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数据公开和自由原则,数据控制者应当遵循的八原则(安全,公平、合法、透明,目的限制,数据最小化,保持数据准确和最新,存放时间不要超过需要的时间,考虑到人民的权利,诚信与保密),收集使用个人数据的强调性原则(透明性、数据主体的控制权、严格的处罚措施)。第五章我国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措施。本章从立法的角度为我国大数据安全,大数据健康发展提出建议,确保大数据每一环节都有立法的规范,保障大数据各环节的安全。第一部分为大数据各环节及数据主体权利立法建议。1.以数据控制者为面向大数据核心业态立法建议:立法应当对“同意”作出明确规定,同意是指对数据主体的意愿进行的任何自由、具体、知情和明确的表示,通过声明或明确的平权行动,该主体表示同意处理与他或她有关的个人数据;大数据采集制度必须合规;大数据处理应当合理合法;数据分析应确保算法公平;数据共享必须合规;豁免条款立法建议;数据泄露后通知义务。2.数据交易安全立法建议。大数据交易的并非原始数据而是其脱敏数据,应当规范大数据交易合同规则,完善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合同违约界定。推进我国大数据交易发展的突破路径建议:加快标准立法建设,优化数据交易环境;加快数据开放进程,与数据交易形成良性互动;健全规则抓监管。3.数据主体的权利。立法应当授予人们以消费者、公民等身份的权利,这样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行使一系列特定的数据主体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知情权、访问权、纠正权、删除权、限制处理的权利、数据可移植权和异议权。第二部分分析大数据安全保障需要开放政府数据。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共享和流动。政府数据开放对大数据安全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减少甚至消除了数据“黑市”的存在,数据的流通和共享让数据“黑市”不再泛滥,也能从正面减少甚至消除数据泄露的问题。加之国家立法的规范,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数据的自由流通,消除数据泄露隐患,消灭数据“黑市”,切实保障大数据的安全。数据开放是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延续,政府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政府的执政活动。政府数据开放的价值在于:数据开放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行政模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数据开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开放政府数能够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地便利。要实现政府数据开放,必须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法律体系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多维度深化认识,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推进,构建具有中国风范的开放政府数据框架,树立数据治理思维。
康宁[9](2020)在《ICT后发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来源研究 ——来自华为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逐渐深化,中国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摩擦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进而获得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聚焦于ICT产业这一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行业,联系中国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后发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华为这一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先实现了后发超越的标杆企业的研究,归纳总结其国际竞争优势来源,供其他企业借鉴和参考。本文在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资源观、能力观等观点,重点考查了企业的所有权制度安排、员工激励方式等企业文化内涵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战略资源获取的影响,构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文献梳理影响因素选取合理量化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拆解,挖掘指标背后深层次的企业制度、文化、战略选择上的特征,并辅以中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华为的国际竞争优势来源,并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得出对ICT后发企业的启示。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探索性地将后发优势理论中的机会窗口、颠覆性创新等观点融入传统竞争优势理论,并加入了企业文化内涵因素分析后发企业华为的国际竞争优势来源。
王晓厦[10](2019)在《某通信企业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水平突飞猛进,通信话务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对处理话务监测预警和对异常话务告警处理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之下,告警效率低、预警范围小、精度不足、分析能力有限等问题越来越突显。在此形势之下,构建高效率的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管理系统越来越有必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并充分结合某企业话务运营指标监测工作的需要,本人设计与实现了某通信企业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在绪论部分对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研究背景和学术价值进行了阐述,并通过知网等文献检索平台对目前国内及国外的相关现状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在系统需求分析部分,本文基于某通信企业呼叫中心为主要应用场景,立足于话务数据的特点、话务运营管理和话务运营监测预警的实际需求,以用例图的形式展示系统的需求情况;在系统的设计部分,分别从系统架构、功能模块、类和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将系统设计成四大模块:数据分析、预警分析、指标管理、系统管理,并以活动图和类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系统的实现部分,采用了J2EE技术、Ajax技术、SSH框架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又采用了ECO持久化对象的技术,构建了多个持久化对象,并且构建了各个对象之间的继承与关联关系,实现话务运营指标检测预警平台。最后,通过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的方式对话务运营系统进行了测试。本文基于某通信企业话务运营管理和话务运营监测预警的实际需求,结合话务数据的特点和网络运行质量监测体系,设计与实现了一套脱离人工的各项话务指标的采集、挖掘分析、分类预警等操作的一体化话务运营指标检测预警平台。
二、我数据传输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数据传输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深井超深井油气钻井技术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十三五”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进展 |
1.1 井身结构拓展技术确保山前井多压力体系安全钻井 |
1.2 精细控压钻测固完一体化技术,成为窄密度窗口地层安全钻完井的有效技术 |
1.3 高端装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
1.3.1 7 000 m自动化钻机 |
1.3.2 大扭矩顶驱及配套装备 |
1.3.3 交流变频直驱顶驱装置 |
1.3.4 深层连续管作业机 |
1.4 打造一批尖端工具利器支撑钻井提速 |
1.4.1 垂直钻井工具 |
1.4.2 高效PDC钻头 |
1.4.3 大扭矩螺杆和液动旋冲工具 |
1.4.4 钻井协同减振与破岩智能优化系统 |
1.4.5 井下随钻测量与安全监控工具 |
1.5 核心助剂支撑深井超深井钻完井工程提质增效 |
1.5.1 油基钻井液 |
1.5.2 高性能水基钻井液 |
1.5.3 高性能水泥浆 |
1.6 井筒完整性技术提升了深井超深井安全水平 |
2 深井超深井钻完井面临的挑战和对标分析 |
2.1 深井超深井钻完井面临的挑战 |
2.2 对标分析 |
2.2.1 钻井装备 |
2.2.2 破岩与提速技术 |
2.2.3 随钻测控技术 |
2.2.4 钻井液 |
2.2.5 固井完井技术 |
3 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
3.1 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 |
3.2“十四五”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展望 |
4 结论与建议 |
(2)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历史考察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属性 |
一、个人数据可携权不足以成为基本权利 |
二、个人数据可携权应属于民事权利的人格权 |
第三节 从“数据可携”到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 |
第二章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构成要素 |
一、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主体 |
二、个人数据可携权的义务主体 |
三、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客体 |
第二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能 |
一、个人数据副本获取 |
二、个人数据的转移 |
第三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冲突及解决 |
一、个人数据可携权与个人数据被遗忘权的冲突 |
二、个人数据可携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
三、个人数据可携权与他人权利和自由的冲突 |
第四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权利行使及救济 |
一、数据控制者对权利行使的积极协助义务 |
二、权利的救济机制 |
第三章 欧盟个人数据可携权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全面实施存在阻碍 |
一、权利自身存在缺陷 |
二、产生较大监管压力 |
三、增加企业额外负担 |
第二节 GDPR个人数据可携权的国际影响——导致数字贸易壁垒 |
一、GDPR个人数据跨境转移规则 |
二、个人数据可携权的高保护标准 |
三、个人数据可携权助推欧盟新型贸易壁垒的形成 |
第四章 欧盟个人数据可携权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应当引入个人数据可携权 |
一、我国个人信息转移的司法实践 |
二、我国引入个人数据可携权的可行性分析 |
三、我国引入个人信息可携权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引入个人数据可携权的主要措施 |
一、厘清本土化个人数据可携权的概念 |
二、确立个人信息可携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解决原则 |
三、明确统一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 |
四、完善个人信息权利的配套规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来源 |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2 课题来源 |
1.2 自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自动检测发展概况 |
1.2.2 表面质量及轮廓度检测技术综述 |
1.3 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数字式仪表识别技术 |
1.3.2 指针式仪表识别技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被测流道加工表面的测量特征分析 |
2.1 被测件结构及加工工艺特点 |
2.2 曲面测量点分布与路径优化 |
2.2.1 基于平均曲率的测点分布原则 |
2.2.2 测点轨迹优化模型 |
2.3 测点规划与轨迹仿真实验 |
2.3.1 测点规划 |
2.3.2 测量轨迹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道表面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搭建 |
3.1 自动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
3.1.1 装置总体设计目标 |
3.1.2 装置整体架构 |
3.2 自动检测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 |
3.2.1 量表及图像采集装置的选取 |
3.2.2 表杆及测头的设计 |
3.2.3 夹具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自动检测装置软件系统的开发 |
4.1 数字识别机器学习理论研究 |
4.1.1 支撑向量机 |
4.1.2 目标边缘检测及实例分割 |
4.2 基于SVM的LCD数显屏数字识别实验 |
4.2.1 边缘检测算法对比实验及优化 |
4.2.2 目标检测及特征提取 |
4.2.3 SVM训练样本 |
4.2.4 实验结果 |
4.3 基于图像处理的指针表盘读数识别方法 |
4.3.1 图像处理的几种方法 |
4.3.2 基于图像处理的指针表盘识别实验 |
4.3.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试验验证 |
5.1 曲面轮廓度误差 |
5.1.1 轮廓度与公差带 |
5.1.2 轮廓度误差评定理论 |
5.2 测量不确定度 |
5.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5.3 检测系统测试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
5.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
5.3.2 系统的校准与补偿 |
5.3.3 测试实验方案设计 |
5.4 实验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EAST极向相关反射计的发展与湍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核聚变能发展背景 |
1.2 核聚变原理概述 |
1.3 磁约束核聚变装置 |
1.3.1 EAST托卡马克装置 |
1.3.2 Wendelstein 7-X仿星器 |
1.4 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湍流及其输运 |
1.4.1 高约束模式及台基结构 |
1.4.2 等离子体输运过程 |
1.4.3 等离子体湍流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等离子体湍流及不稳定性 |
2.1 湍流的基本特征 |
2.2 湍流的波数谱 |
2.3 湍流-等离子体流的相互作用 |
2.4 线性不稳定性 |
2.4.1 粒子的漂移运动 |
2.4.2 交换/长笛不稳定性 |
2.4.3 漂移波不稳定性 |
2.4.4 芯部不稳定性(ITG、ETG、TEM) |
2.5 本章内容总结 |
第3章 EAST装置极向相关反射计诊断 |
3.1 微波反射计测量基础 |
3.1.1 电磁波的基本性质 |
3.1.2 磁化等离子体中的电磁波 |
3.1.3 寻常模式(Ordinary Mode)极化 |
3.1.4 非寻常模式(Extraordinary-mode)极化 |
3.2 密度涨落测量原理 |
3.3 相关反射计的发展及国内外主要装置的反射计系统 |
3.3.1 常规反射计系统 |
3.3.2 多普勒反射计系统 |
3.3.3 径向相关反射计 |
3.3.4 极向相关反射计 |
3.3.5 极向相关反射计的径向分辨率 |
3.4 反射计探测电路-零差&外差 |
3.5 EAST极向相关反射计诊断系统 |
3.5.1 系统探测频率选择 |
3.5.2 系统原理图 |
3.5.3 系统关键微波器件原理及测试 |
3.5.4 数据采集系统 |
3.5.5 系统测试 |
3.6 本章内容总结 |
第4章 极向相关反射计的数据分析方法 |
4.1 频域分析方法 |
4.1.1 傅里叶变换 |
4.1.2 时频分析-短时傅里叶变换 |
4.1.3 频域相关分析(相干函数,Coherence) |
4.1.4 小波分析 |
4.1.5 双谱分析 |
4.2 时域分析 |
4.2.1 互相关函数(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
4.3 极向相关反射计的数据处理 |
4.3.1 信号的标准化与归一化 |
4.3.2 相关谱的解耦(decomposition) |
4.3.3 湍流旋转速度测量 |
4.3.4 径向电场及其剪切 |
4.4 本章内容总结 |
第5章 EAST托卡马克装置H模期间台基低频相干振荡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设置 |
5.3 实验结果 |
5.3.1 低频相干振荡的特征 |
5.3.2 低频相干振荡调制台基密度 |
5.3.3 低频相干振荡调制台基湍流 |
5.3.4 低频相干振荡调制偏滤器靶板粒子通量 |
5.4 实验总结与讨论 |
5.5 本章内容总结 |
第6章 W7-X仿星器刮削层低频相干涨落的实验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W7-X极向相关反射计系统介绍 |
6.3 实验结果 |
6.3.1 低频相干涨落的特征分析 |
6.3.2 低频相干涨落的湍流调制 |
6.3.3 低频相干涨落调制等离子体的垂直旋转速度 |
6.3.4 外部控制线圈电流对低频涨落的影响 |
6.4 本章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创新点分析 |
7.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数字经济概述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数字经济的内涵 |
第二节 数字经济的特征及影响 |
第三节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数字经济现状 |
第二节 优势分析 |
第三节 劣势分析 |
第四节 机遇分析 |
第五节 挑战分析 |
第三章 内蒙古数字经济规模测度及发展误区 |
第一节 测度方法 |
第二节 测度依据 |
第三节 测度结果 |
第四节 发展误区分析 |
第四章 “5ABCD+”模式构建及保障 |
第一节 “5ABCD+”发展模式条件分析 |
第二节 数字经济“5ABCD+”发展模式构建 |
第三节 “5ABCD+”发展模式保障建议 |
第五章 内蒙古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流程改进的研究 |
1.2.2 关于银行业务流程改进的研究 |
1.2.3 关于国际结算业务流程改进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国际结算信用证 |
2.1.1 国际结算 |
2.1.2 国际信用证 |
2.2 流程改进相关理论 |
2.2.1 流程的定义 |
2.2.2 流程改进理论 |
2.2.3 流程改进的方法 |
2.3 前后台分离模式 |
2.3.1 前后台分离的概念 |
2.3.2 前后台分离决策体系 |
第三章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X银行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运营现状 |
3.2.1 从企业内部发展视角审视 |
3.2.2 从企业外部需求视角审视 |
3.3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分析诊断 |
3.3.1 信用证业务流程总体架构诊断 |
3.3.2 基于ASME的进口信用证业务流程诊断 |
3.3.3 基于ASME的出口信用证业务流程诊断 |
3.4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存在问题总结 |
3.4.1 前后台分工不合理 |
3.4.2 分散运营不利发展 |
3.4.3 流程复杂时效性差 |
3.4.4 信息化落后效率低 |
第四章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设计 |
4.1 流程改进的原则和目标 |
4.1.1 流程改进的原则 |
4.1.2 流程改进的目标 |
4.2 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总体设计 |
4.2.1 信用证业务总体流程改进设计 |
4.2.2 改进后的信用证业务总体流程 |
4.3 基于ESIA的进口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设计 |
4.3.1 开证业务流程改进措施 |
4.3.2 改进后的开证业务流程 |
4.3.3 审单付汇业务流程改进措施 |
4.3.4 改进后的审单付汇业务流程 |
4.4 基于ESIA的出口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设计 |
4.4.1 通知业务流程改进措施 |
4.4.2 改进后的通知业务流程 |
4.4.3 收单索汇业务流程改进措施 |
4.4.4 改进后的收单索汇业务流程 |
第五章 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实施保障与效果 |
5.1 调整组织结构,确保工作流程顺畅 |
5.1.1 完善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 |
5.1.2 高层领导支持与相关部门配合 |
5.2 完善业务平台建设,提供实施业务流程的技术支撑 |
5.2.1 构建并完善业务平台建设 |
5.2.2 以数字技术支持业务流程的优化 |
5.3 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满足实施业务流程的人才需求 |
5.3.1 做好银行各种专业人才梯队储备 |
5.3.2 培育国际结算业务专业人才 |
5.4 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微波辐射计发展现状 |
1.2.2 星载微波辐射计外定标 |
1.3 数据选取与仪器性能介绍 |
1.3.1 AMSR2仪器介绍 |
1.3.2 AMSR2 L1R亮温数据介绍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MSR2数据质量评估 |
2.1 数据集 |
2.1.1 AMSR2环境数据 |
2.1.2 iQuam数据集 |
2.1.3 GTMBA数据集 |
2.2 南太平洋研究区概况 |
2.3 AMSR2 L1R亮温数据与环境数据匹配 |
2.3.1 环境数据质量验证 |
2.3.2 数据匹配 |
2.4 AMSR2 L1R亮温数据误差分析 |
2.4.1 模拟亮温计算 |
2.4.2 AMSR2 L1R亮温数据质量精度分析 |
2.4.3 AMSR2 L1R亮温数据稳定性分析 |
第三章 亚马逊热带雨林外定标基准分析 |
3.1 MOD13C2数据集 |
3.2 亚马逊热带雨林研究区域概况 |
3.3 亚马逊热带雨林外定标目标区域初选 |
3.4 亚马逊热带雨林初选目标区域各向同性分析 |
3.5 亚马逊热带雨林初选目标区域辐射亮温均一度分析 |
3.6 亚马逊热带雨林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 |
第四章 亚马逊热带雨林外定标基准验证 |
4.1 GMIL1B亮温数据集 |
4.2 GMIL1B亮温数据质量控制 |
4.3 GMIL1B亮温数据处理 |
4.4 基于GMI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定标基准验证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四、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数据的概念论与权利属性研究 |
第一节 大数据的概念论 |
一、大数据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二、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 |
三、大数据的类型化分析 |
第二节 大数据确权的法理分析 |
一、大数据确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二、大数据权利属性的理论争议 |
第三节 大数据权属之个人数据权 |
一、“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的比较分析 |
二、个人数据权的理论基础 |
三、个人数据权的法律属性 |
四、个人数据权的逻辑构成 |
第四节 大数据权属之数据财产权——以去身份化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为面向 |
一、大数据财产化确权的可能性分析 |
二、数据财产权归企业所有 |
三、数据财产权的权义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数据安全风险的呈现及其类型化研究 |
第一节 大数据核心业态安全风险分析 |
一、大数据采集安全风险分析 |
二、大数据存储安全风险分析 |
三、大数据预处理与分析安全风险分析 |
四、大数据应用环节(侧重内部流程环节)安全风险分析 |
第二节 大数据交易安全风险分析 |
一、大数据交易发展现状 |
二、我国大数据交易发展的特点 |
三、我国大数据交易的主要类型 |
四、大数据交易的法治环境 |
五、大数据交易面临的安全风险分析 |
第三节 大数据应用领域(侧重外部应用领域)的安全风险分析 |
一、各领域大数据安全需求 |
二、大数据应用领域安全的现状 |
三、大数据安全事件清单 |
四、大数据安全的理论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对大数据安全风险的立法应对之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对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 |
一、分散式立法模式 |
二、立法中考虑的法律问题 |
三、美国近年数据立法的趋势和特点 |
第二节 欧盟对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 |
一、欧盟代表性数据立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
二、欧盟数据立法理念分析 |
第三节 世界其他国家数据安全立法清单 |
一、英国2018 年新《数据保护法》 |
二、澳大利亚的数据立法 |
三、巴西的数据立法 |
四、法国的数据立法 |
五、德国的数据立法 |
六、印度的数据立法 |
七、日本的数据立法 |
八、俄罗斯的数据立法 |
九、瑞典的数据立法 |
十、加拿大的数据立法 |
十一、韩国的数据立法 |
第四节 中国大数据安全立法现状及评析 |
一、中国现有大数据安全立法清单 |
二、大数据法规、规章、政策等治理现状 |
三、《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评析 |
四、我国现有大数据安全立法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大数据安全立法应遵循的立法原理 |
第一节 大数据安全立法的目的和理念 |
一、大数据安全保障的立法目的 |
二、大数据安全立法应秉承的立法理念 |
三、立法理念指导下的立法模式 |
第二节 大数据安全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国外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变迁 |
二、我国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演变 |
三、我国大数据保护基本原则的理论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大数据各环节及数据主体权利立法建议 |
一、大数据核心业态立法建议——以数据控制者为面向 |
二、数据交易安全立法建议 |
三、数据主体权利的立法保障 |
第二节 大数据安全保障需要从供给侧开放政府数据 |
一、政府数据的特点与类型 |
二、政府数据开放运动的兴起 |
三、政府数据开放的必要性和价值分析 |
四、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立法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大数据安全保障的中国视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ICT后发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来源研究 ——来自华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2.1.2 后发优势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后发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
2.2.2 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
2.3 相关文献评论 |
第三章 ICT企业后发优势分析 |
3.1 ICT行业概述 |
3.1.1 行业界定 |
3.1.2 国际竞争格局演变 |
3.2 ICT企业发挥后发优势途径分析 |
3.2.1 技术跨越 |
3.2.2 颠覆性创新 |
3.2.3 全球价值链升级 |
第四章 华为竞争优势来源案例分析 |
4.1 华为发展历程简介 |
4.2 案例研究设计 |
4.2.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4.2.2 模型构建 |
4.2.3 变量计算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动态能力 |
4.3.2 企业文化 |
4.3.3 价值链治理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华为对ICT后发企业的启示 |
5.2.1 基于动态能力的持续变革 |
5.2.2 基于所有权制度的利益分配 |
5.2.3 开放式创新与领先者意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某通信企业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学术价值 |
1.2 话务运营平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小结 |
2 相关技术 |
2.1 J2EE开发技术 |
2.2 MVC模式 |
2.3 AJAX技术 |
2.4 SSH框架 |
2.5 JAVASCRIPT脚本 |
2.6 TOGETHER |
2.7 ECO |
2.8 对象关系映射 |
2.9 小结 |
3 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概述 |
3.1.1 系统概述 |
3.1.2 系统角色分析 |
3.1.3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
3.1.4 大屏幕指标管理的用例 |
3.1.5 我的数据面板的用例 |
3.1.6 维度分析面板的用例 |
3.1.7 预警详情设置的用例 |
3.1.8 预警数据分析的用例 |
3.1.9 指标管理的用例 |
3.1.10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的用例 |
3.2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 小结 |
4 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3.1 系统业务架构设计 |
4.3.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4.4 功能模块设计 |
4.4.1 我的数据面板的设计 |
4.4.2 维度分析面板的设计 |
4.4.3 预警详细设置的设计 |
4.4.4 预警数据分析的设计 |
4.4.5 指标管理的设计 |
4.4.6 大屏幕指标管理的设计 |
4.4.7 用户/角色/权限的设计 |
4.5 总体类的架构 |
4.5.1 类的设计说明 |
4.5.2 数据库的设计说明 |
4.6 小结 |
5 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系统实现 |
5.1 主要功能子模块实现 |
5.1.1 大屏幕指标管理的实现 |
5.1.2 我的数据面板的实现 |
5.1.3 维度分析面板的实现 |
5.1.4 预警详细设置的实现 |
5.1.5 预警数据分析的实现 |
5.1.6 指标管理的实现 |
5.1.7 用户/角色/权限的实现 |
5.2 小结 |
6 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系统测试 |
6.1 系统使用评估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方法概述 |
6.2.2 测试过程与脚本 |
6.3 系统在应用中的案例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数据传输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井超深井油气钻井技术进展与展望[J]. 汪海阁,黄洪春,毕文欣,纪国栋,周波,卓鲁斌. 天然气工业, 2021(08)
- [2]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个人数据可携权研究[D]. 李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机匣深腔流道的在线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 官业欣.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EAST极向相关反射计的发展与湍流的实验研究[D]. 向皓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研究[D]. 孙德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X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流程改进研究[D]. 杨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分析[D]. 钱承君.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2020(12)
- [8]大数据安全的立法保障研究[D]. 侯郭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9]ICT后发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来源研究 ——来自华为的启示[D]. 康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某通信企业话务运营指标监测预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晓厦.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