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詹玲[1](2013)在《动态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的生态位及其适宜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分孽是水稻、麦类等禾本科植物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分枝现象。在水稻新株型研究中,分粟性状(分集角度和分粟能力)作为其关键因素,与植株的遗传性状密切相关,因此一直备受瞩目。其中,对分粟角度的研究尤其重要,一方面植株抽穗前分孽与主茎的夹角(分蘖角度)影响水稻群体株间和株内竞争光,温等资源,且与群体栽植密度,植株形态,光能利用率和风速等水稻生理生态特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分蘖角度对植株的形态构建,株型塑造及产量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按照分莫角度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分蘖角度分散型,束集型和紧凑型三类。然而由于水稻分蘖角度的动态变化和测量难以达到精准,加之测量时期和方法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对水稻分蘖角度的定义和类型的划分尚未取得统一的标准。近年来,为了实现水稻株型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目标,研究人员以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为目标,对分蘖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遗传基因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营养生长研究和激素调控研究等方面。这些都为水稻新株型材料的发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水稻新株型材料作为水稻高产基因的载体,与水稻超高产育种密切相关。然而相关研究主要定位在水稻生育进程里某一特定生育期,却少有从整个生育期研究水稻分粟与产量的数量关系,从生态位和生态位适宜度角度探讨水稻株型和产量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发现。生态位是物种特征属性的表现,它揭示了物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规律。在作物研究的其它领域,如北疆棉,春小麦等的研究中,马富裕等通过对棉群进行打项处理,从生态位(niche)角度分析了棉纤维品质。李自珍等则通过构建半干旱地区春小麦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对水肥进行调控,探讨了春小麦的生育特性及其与产量之间的耦联关系,且两者都取得了较理想的研究结果。此外,生态位原理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病虫害(如水稻纹枯病),植被群落,荒漠植被恢复等领域均获得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材料DI508(始蘖期半散生,抽穗后直立)为对象,以SS508(全生育期分蘖表现为半散生)和IT508(全生育期分蘖表现为直立)为对照,通过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数学模型,分别设计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处理试验和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了不同株型指标对产量及其构成的生态位适宜度,氮营养生态位适宜度及空间生态位适宜度。主要结果如下1.DI508在株型构成因子对产量及其构成的生态位适宜度方血表现出较大优势,主要表现为株高、叶龄、茎蘖数、茎秆长、冠层高、基部宽度、报远分蘖间距、最远叶尖间足巨、主茎分蘖角,倒一全展叶角,倒二全展叶角等株几,因子在弓个关键生育期对水稻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和产员的生态位适宜度均值较IT7508和SS508更大,DI508的生态位适宜度值(F)在4个关键生育期均保持动态变化,且在穗分化期达到相应的最大值。2.DI508的地土部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和叶面积指数氮效率在4个关键生育期旱较明显的递增,可溶性总糖含量氮效率则在进入穗分化期时递减)DI508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和叶面积指数氮效率均在200kg/ha处理时达最大值。而在不同的氮处理浓度下,DI508叶片可溶性总糖氮效率在4个关键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波动,井未旱递增或递减趋势。3.4种不同密度处理下,分蘖角度不同的3种近等基因系水稻在生育前期(苗期和分蘖期)的空间生态位适宜度值(F)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均为30cm×25cm>30cm×20cm>25cm×20cm>30cm×15cm。从盛集期开始,3个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的F值变化动态出现较显着的差异,表现为:动态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DI508的F值在30cm×20cm处理时最大,达到0.78(数据未显示),而在30cm×25cm处理时F值最小,为0.70(数据未显示);直立型等基因系水稻IT508的F值大小顺序为:25cm×20cm>30cm×20cm>30cm×15cm>30cm×25cm;而散生型近等基因系水稻SS508的F值在30cm×25cm处理时显着大于其它三种密度处理。此外,齐穗期DI508的空间生态位适宜度均值较同时期的IT508和SS508的F值大,三种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F值大小顺序为:D1508>IT508>SS508.
邓力超,薛灿辉,屠乃美,范连益[2](2012)在《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文中提出概述了包膜型缓释肥的有关概念及发展情况,对其特性进行了综述,结合油菜的营养生长特性探讨了包膜型缓释肥在油菜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邓力超,薛灿辉,屠乃美,范连益[3](2012)在《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包膜型缓释肥的有关概念及发展情况,对其特性进行了综述,结合油菜的营养生长特性探讨了包膜型缓释肥在油菜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肖强[4](2007)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制性价比优良、制备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的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是肥料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研制出四种环境友好、具有不同性价比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室和植物营养学评价;通过其在不同介质中的淋洗试验,筛选出2种能快速检测肥料养分溶出速率的介质,为缓/控释肥料行业和企业建立快速、统一、完备的检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数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与测试采用化学反应、微乳化和高剪切技术,以水为主要溶剂原料,通过对不同原材料的筛选与配伍,研制出四种环境友好、具有不同性价比的有机—无机复合胶结包膜材料。通过圆盘喷雾造粒技术工艺,研制出四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丙烯酸酯类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B2),废弃PS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PS),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F2),腐殖酸类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F2F)。通过对其成粒率、抗压强度、耐磨性、吸潮性和成膜性能的测定与分析,其性能优劣依次为B2>PS>F2>F2F。2不同介质淋洗条件下的肥料养分溶出速率四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同一级别粒径砂柱里氮磷钾瞬时溶出率与氮磷钾复合肥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四种胶结包膜肥料缓释性能强弱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不同粒径砂柱里氮磷钾溶出率曲线形状近似,但溶出率不同。氮素累积溶出率与砂粒径呈显着负相关(r为-0.8630~-0.9717),钾素相关性不显着。磷素的溶出率随砂粒径变化不显着。氮磷钾三元素累积溶出率相比较为N>K>P。四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同一土壤柱里氮钾素溶出曲线与其在砂柱里的近似,只是溶出时间不同,磷素溶出高峰期比氮钾素延后。B2、PS、F2、F2F之间的差别与其砂柱里的情况相同。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褐土、红壤和黑土土柱中养分溶出速率不尽相同。氮钾素累积溶出率为红壤>褐土>黑土,磷素为褐土>红壤≈黑土。3筛选出快速检测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养分溶出速率的评价介质,并对其建立了预测方程。氮磷钾在黑土和褐潮土中瞬时溶出率与0.25~1mm砂柱淋洗拟合效果最好(R2为0.5224**~0.9710**);红壤与0.16~0.25mm砂柱淋洗拟合效果最好(R2为0.4502*~0.9720**),氮和钾的拟合效果优于磷。通过养分在砂柱和土柱中的累积溶出率,建立了养分在土柱中的溶出速率预测方程。4明确了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不同土壤中养分溶出速率及其对不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B2、PS、F2、F2F氮磷钾溶出速率和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变化与等量NPK养分化肥相比差异显着。B2、PS、F2、F2F在同一种土壤中氮磷钾溶出率曲线形状与其在砂柱中的相似,但溶出时间和溶出率不同,肥料氮磷钾素溶出峰值出现时间B2为第50d,PS、F2、F2F为第35d,而等量NPK养分化肥为第2d,缓释效果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在三种土壤中氮磷钾瞬时溶出率峰值出现时间相同,但峰值前后变化不同。氮素累积溶出率为红壤>褐土>黑土;钾素变化趋势为黑土>褐土>红壤,但差异不显着;磷素为红壤>黑土>褐土,褐土与黑土差别不显着。四种胶结包膜肥料在同一种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峰值比包膜肥料氮素释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晚,B2速效氮和速效磷峰值出现时间为第65d,PS、F2和F2F为第50d,总体效果为B2>PS>F2>F2F。同一种胶结包膜肥料在三种土壤里速效氮峰值出现时间一致,红壤速效氮含量上升速度最快,高于褐土和黑土,但峰值低于褐土和黑土,峰值过后,红壤速效氮含量下降的最快,其值也最低。黑土速效氮的变化与红壤相反,褐土介于二者之间。初始速效磷为黑土>褐土>红壤,峰值为红壤偏高,黑土和褐土不明显,峰值过后,红壤速效磷下降得快,黑土>褐土>红壤。5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大田作物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与等量NPK养分化肥相比,B2、PS、F2、F2F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4.9%~19.84%)和氮磷钾利用率(2.08~24.27个百分点),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溶损失(3.98~9.64个百分点),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B2、PS、F2、F2F在褐土土柱中氮磷钾淋失量与其利用率和产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为-0.8632~-0.9593),而氮磷钾利用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为+0.9815~+0.9995),氮磷钾三元素相关程度不同。通过对其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为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纯收益都增加;B2、PS、F2、F2F纯收益均高于等量NPK养分化肥处理,但增加幅度不同(573~1736元/hm2)。投入产出比只有B2和PS高于等量NPK养分化肥处理。综上所述,四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具有不同缓释作用和性价比,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减轻环境污染。
何绪生[5](2004)在《保水型包膜尿素肥料的研制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肥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一方面,常规水溶性化肥利用率低,化肥损失严重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率及影响环境的重大问题,缓/控释肥料则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损失的有效技术。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紧缺使得农业节水的紧迫性日益增强,旱地农业及节水农业中使用保水剂己成为一项重要的节水技术。肥料和保水剂复合一体化研制保水型缓/控释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节水增效的重要技术,并已成为肥料研究的最新国际方向。本研究论文通过实验室的合成研究,创新一项利用原液聚合化学反应在尿素颗粒表面直接成膜制造超强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利用聚合化学反应直接成膜制造保水剂包膜肥料的研究空白。并采用物理、化学测定,生物及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实验手段,对保水剂包膜尿素工艺性能及生物学效应进行了评价研究。本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及结论。 创新一项利用原液聚合化学反应在尿素颗粒表面直接成膜制造超强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工艺技术。并用这一工艺技术将一种钾型保水剂成功地聚合成膜在尿素颗粒表面,制成了钾型超强保水剂包膜尿素。该工艺具有不使用有机溶剂,无污染,成本低的优点。 保水剂包膜尿素工艺性能测定表明,保水剂包膜尿素包膜具有耐磨性好,吸水倍率高(以膜量为基数,吸水倍率可达30倍),膜不易吸潮,膜不易脱落的优点。 扫描电镜成像图分析表明,钾型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包膜质地密实,保水剂晶面与尿素晶体表面具有紧密粘接面,这种紧密粘接面赋予钾型保水剂包膜耐磨性好,不易脱落的特征。红外光谱图谱判读结果表明,钾型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包膜材料与尿素之间具有强烈的氢键缔合作用,揭示了钾型包膜尿素包膜耐磨不易脱落的化学本质。 7天静置水溶出率实验结果表明,钾型保水剂包膜尿素具有延缓养分释放作用,这种缓释作用主要是依赖于钾型保水剂包膜对尿素的吸附缓释作用,这种缓释作用与塑料包膜尿素养分释放相比,其控释性能较弱。因此,保水剂包膜尿素养分控释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水分特征曲线及蒸发实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包膜尿素可提高土壤吸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效水供应。保水剂包膜尿素对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作用来源于超强保水剂包膜的贡献。 温室生物实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包膜尿素能提高白菜的生物量,促进白菜植株氮、磷养分吸收,对钾吸收影响不明显。15N同位素标记示踪实验结果表明,钾型保水剂包膜尿素可增加土壤对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吸附量,降低土壤氮素损失,提高包膜尿素氮素利用率。 综上所述,利用原液聚合化学反应在尿素颗粒表面直接成膜制造保水剂包膜尿素肥料的工艺是一项原创新性工艺技术,该包膜工艺具有不用有机溶剂,无污染的优点;保水剂包膜尿素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和生物学效应,该包膜工艺技术和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农业应用价值。
贺帆[6](2003)在《可控释肥施用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生理效应及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早、晚两季进行,于2002年早季在湖南宁乡基点和晚季在长沙点开展了等量与减量肥料试验。供试水稻品种早稻为早凡5号,晚稻为新香优80;供试肥料为普通复合肥(N:P2O5:K2O=17%:7%:12%)和包膜控释复合肥(N:P2O5:K2O=17%:7%:12%,包膜剂为高分子化合物)。本试验主要就可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物质生产与分配,植株的生理活性指标,“土壤-植株”体系内N、P、K等养分的含量,稻谷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可控释肥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早、晚稻分蘖消长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施控释肥处理水稻生长前期分蘖增长平缓,分蘖高峰平稳,在后期茎蘖消亡率低,成穗率高。如晚稻以处理C的成穗率最高达80.36%,比施普通复合肥处理B高5%。 2.可控释肥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施普通复合肥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水稻前期的干物质生产,而施控释复合肥则是促进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生产与积累,并导致全生育期干物质总积累量的提高。在分蘖期,早、晚稻均以施普通复合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自分蘖期后,水稻的各个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累积量都以施用控释肥的高。到黄熟期,早稻控释肥处理-20%和处理-40%的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处理CK的增加11.57%、2.37%;晚稻各控释肥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以处理C为最高,处理D次之,分别比处理B增加9.56%、2.95%。 3.可控释肥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施用可控释肥处理的早稻和晚稻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提高,在黄熟期,早稻硝酸还原酶最高的处理-20%比最低的处理CK高27.27%,晚稻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的处理C比处理B高36.84%。施控释肥处理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有提高,叶色加深,有利于水稻中后期植株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和籽粒的充实。水稻生理活性指标的提高,这为水稻增产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基础。 4.可控释肥对“土壤-植株”体系中N、P、K含量的影响。通过研究水 稻五个重要的生育时期“土壤-植株”体系中的N、P、K含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在可控释肥条件下,水稻植株的N、P、K含量在中后期有较 明显的提高:施用控释肥料提高了水稻各期对肥料养分的吸收量。对土壤中 速效N、P、K测定显示,控释肥增加了土壤中速效N、P、K的含量,在黄 熟期,施用控释肥料区的N、P、K的残留量明显提高。由于控释肥料的缓释”性和长效性,减少了肥料养分的损失量,提高了肥料的当季利用率,水稻对 控释复合肥的当季利用率要高于普通复合肥,其中N的当季利用率最高的达 69二9%,比施普通复合肥的提高了22.22%:P 的当季利用率提高了 14.23%-15.91%:K的当季利用率提高的幅度最大,为24.42%-27刀2%,达极 显着水平。 5.可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与施普通复合肥相比,施 控释肥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明显提高了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 结实率,有效穗每公顷增加 4.5-13.95万穗,每穗实粒数增加 4石.7.8粒,结 实率提高2.9%习.5%。控释肥对水稻的干粒重的影响不大。水稻各项经济性 状指标的提高,其结果是水稻产量的提高,早稻实际产量提高 4.8%-11.4%, 晚稻实际产量提高 7刀2%-11.94%。控释肥还提高了水稻的谷草比和经济系 数,说明控释肥能使光合作用的生成物更多地分配到了籽粒中。 6.施用控释肥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施用控释肥不但 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且也增加收入,早稻每公顷多增加收入540.8.840石 元,晚稻多增加收入 1053.61-792.04元/公顷。
贺帆,邹应斌[7](2002)在《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控效肥的发展历程、有关概念、类型、养分释放特性与机理和评价养分释放的方法;综述了控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应: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水稻的农艺性状,以及对水稻各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探讨了控效肥在水稻上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二、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的生态位及其适宜度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生态位和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发展 |
1.1.1 生态位概念的发生与演变 |
1.1.2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 |
1.2 作物株型系统中生态位适宜度的定义,功能效率指标和测度方法 |
1.2.1 作物株型研究背景 |
1.2.2 作物株型系统中株型生态位适宜度的定义 |
1.2.3 作物株型生态位适宜度的功能效率指标 |
1.2.4 作物株型生态位适宜度的测度策略与方法 |
1.2.5 作物株型生态位适宜度的数学模型 |
1.3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作物株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3.1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可定量分析作物种间和种内竞争 |
1.3.2 生态位适宜度是作物株型可塑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3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为作物高产株型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1.4 结语 |
2 株型因子对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的(总)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参试水稻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水稻株型考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2.1.4 方差分析 |
2.1.5 生态位适宜度的计算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参试水稻材料的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2 水稻不同生育期株型因子差异 |
2.2.3 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株型因子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生态位适宜度 |
2.3 讨论 |
2.3.1 水稻株型研究受到方法和理论的局限 |
2.3.2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水稻动态株型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
2.4 展望 |
3 氮肥对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参试水稻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水稻株型考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1 数据统计与方差分析 |
3.2.2 生态位适宜度数学模型的构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参试水稻材料的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3.3.2 不同分蘖角度水稻材料氮营养双因素方差分析 |
3.4 不同分蘖角度水稻氮肥利用率差异 |
3.4.1 参试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
3.4.2 参试水稻叶面积指数 |
3.4.3 参试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
3.5 参试水稻材料氮营养生态位 |
3.6 讨论 |
3.6.1 水稻产量与氮营养 |
3.6.2 氮营养生态位的研究意义 |
4 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空间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参试水稻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水稻株型考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4.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
4.2.1 方差分析 |
4.2.2 生态位适宜度数学模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4.3.2 密度和分蘖角度双因素方差分析 |
4.3.3 密度处理下不同分蘖角度水稻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 |
4.4 不同栽培密度下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生态位适宜度 |
4.5 讨论 |
5 讨论与展望 |
5.1 水稻分蘖角度与生态位适宜度的关系 |
5.1.1 分蘖角度对氮营养生态位的响应 |
5.1.2 分蘖角度对空间生态位的响应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包膜型缓释肥国内外发展现状 |
2 包膜型缓释肥的特性 |
2.1 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
2.2 促进作物生长, 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 |
2.3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
3 包膜型缓释肥在油菜上的应用 |
3.1 油菜生长不同阶段需肥特性 |
3.2 包膜型缓释肥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 |
4 展望 |
(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缓/控释肥料概念与类型 |
1.2.2 缓/控释肥料及材料的发展 |
1.2.3 缓/控释肥料制造工艺 |
1.2.4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1.2.5 缓/控释肥料测试评价方法 |
1.3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
1.3.1 包膜材料 |
1.3.2 评价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工艺与制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均匀度测试 |
2.1.4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测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粒度—均匀度分析 |
2.2.2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成粒率 |
2.2.3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肥料颗粒抗压强度的测定 |
2.2.4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肥料包膜耐磨性测定 |
2.2.5 包膜吸潮性差异 |
2.2.6 电镜观察 |
2.2.7 养分溶出率测定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测定项目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砂柱淋洗 |
3.2.2 土柱淋洗 |
3.2.3 介质筛选 |
3.2.4 预测方程建立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养分溶出速率 |
3.3.2 养分溶出影响因素 |
3.3.3 氮磷钾养分溶出率的差异比较 |
3.3.4 四种粒径砂柱养分溶出比较及与土壤柱养分溶出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缓/控释肥料在土壤中养分溶出速率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测定项目 |
4.1.4 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包膜肥料氮素溶出率 |
4.2.2 包膜肥料钾素溶出率 |
4.2.3 包膜肥料磷素溶出率 |
第五章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植物营养学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肥料 |
5.1.2 供试作物 |
5.1.3 试验土壤 |
5.1.4 试验方法 |
5.1.5 采样及样品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缓/控释肥料对大田小麦的影响 |
5.2.2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缓/控释肥料对大田玉米的影响 |
5.2.3 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特征 |
5.2.4 养分溶出量与肥效相关关系分析 |
5.2.5 经济效益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保水型包膜尿素肥料的研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 |
1.2.1.1 缓/控释肥料概念沿革与区分 |
1.2.1.2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控释机制 |
1.2.1.3 缓/控释肥料类型及控释材料的发展 |
1.2.1.4 缓/控释肥料制造工艺 |
1.2.1.5 缓/控释肥料释放机理研及释放规律研究 |
1.2.1.6 缓/控释肥料测试评价方法 |
1.2.2 保水剂研究现状 |
1.2.2.1 保水剂定义与类型 |
1.2.2.2 保水剂的吸水吸肥机理 |
1.2.2.3 保水剂的研究,生产现状 |
1.2.3 保水剂和肥料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2.3.1 保水剂和肥料结合工艺 |
1.2.3.2 保水剂与肥料相互作用 |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超强保水剂合成工艺及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合成工艺 |
2.1.2 合成方案 |
2.1.3 产物吸水倍率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添加共聚单体对保水剂物理结构的影响 |
2.2.2 合成产物吸水倍率、外观性状及反应现象 |
2.3 讨论 |
第三章 超强保水剂的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合成 |
3.1.2 吸水特征测定 |
3.1.2.1 吸水倍率测定 |
3.1.2.2 吸水速率测定 |
3.1.2.3 保水剂对肥料吸收倍率测定 |
3.1.3 水分特征曲线测定 |
3.1.4 红外光谱 |
3.1.5 电镜观察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保水剂的吸水、释水特征 |
3.2.1.1 吸水特征 |
3.2.1.2 保水释水性能 |
3.2.2 肥料盐对保水剂吸水倍率的影响 |
3.2.3 红外光谱特征 |
3.2.4 保水剂材料物理结构特征 |
3.3 讨论 |
第四章 保水剂包膜尿素制备工艺及其制备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保水剂包膜尿素制备工艺流程 |
4.1.1.1 (保水剂-1)包膜尿素制备工艺流程 |
4.1.1.2 (保水剂-2)包膜尿素制备工艺流程 |
4.1.2 保水剂包膜尿素制备材料 |
4.1.2.1 保水剂合成材料 |
4.1.2.2 原料尿素 |
4.1.3 保水剂包膜尿素制备方案 |
4.1.3.1 (保水剂-1)包膜尿素制备 |
4.1.3.2 (保水剂-2)包膜尿素制备 |
4.1.4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测试 |
4.1.4.1 包膜量测定 |
4.1.4.2 包膜尿素含氮量测定 |
4.1.4.3 电镜观察 |
4.1.4.4 红外光谱测定 |
4.1.4.5 包膜耐磨性测定 |
4.1.4.6 包膜吸水倍率测定 |
4.1.4.7 包膜吸潮性测试观察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保水剂包膜肥料的包膜量 |
4.2.2 包膜尿素包膜厚度及均匀度 |
4.2.3 包膜尿素包膜的耐磨性 |
4.2.4 包膜尿素吸水倍率及吸潮性差异 |
4.2.5 碱量对保水剂包膜尿素红外光谱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特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肥料样品的制备 |
5.1.2 电镜观察 |
5.1.3 保水剂包膜尿素保水、释水测定 |
5.1.3.1 蒸发失水测定 |
5.1.3.2 水分特征曲线 |
5.1.4 红外图谱分析样品制备 |
5.1.5 保水型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量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物理结构 |
5.2.2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保水/释水特征 |
5.2.3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化学结构特征 |
5.2.4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特征 |
5.3 讨论 |
第六章 保水剂材料及包膜尿素红外化学光谱特征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的制备 |
6.1.2 红外图谱扫描 |
6.1.3 红外图谱判别分析组合方案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尿素-(保水剂-1)包膜尿素-(保水剂-1)材料图谱判读分析 |
6.2.2 尿素-(保水剂-1)包膜尿素干剥膜-保水剂材料图谱判读分析 |
6.2.3 (保水剂-1)包膜尿素干剥膜-水洗膜-材料图谱判读分析 |
6.2.4 尿素-(保水剂-2)材料-包膜尿素图谱判读分析 |
6.2.5 尿素-(保水剂-2)包膜尿素-)包膜尿素水洗膜图谱判读分析 |
6.2.6 尿素-(保水剂-2)材料-包膜尿素水洗膜图谱判读分析 |
6.2.7 尿素-(保水剂-2)单体-(尿素+单体)混和物图谱判读分析 |
6.2.8 (保水剂-2)材料-干湿热处理(保水剂-2)材料图谱判读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保水剂包膜尿素肥效及养分利用率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15)N标记保水剂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
7.1.2 盆栽试验土壤 |
7.1.3 盆栽实验方案与采样 |
7.1.4 土壤、植株样全氮分析和~(15)N分析 |
7.1.5 计算公式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包膜肥料的肥效 |
7.2.1.1 白菜鲜重 |
7.2.1.2 白菜干重 |
7.2.2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氮素利用率 |
7.2.3 保水剂包膜尿素对磷、钾养分吸收的作用 |
7.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Ⅰ 缩略语及英文文献中保水剂同义术语英汉对照 |
附录Ⅱ 保水剂材料与肥料样品图 |
作者简历 |
附表 保水剂包膜尿素养分释放7天水溶出率测定计算结果表 |
(6)可控释肥施用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生理效应及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可控释肥在水稻上的应用 |
1.1 可控释肥提高水稻对肥料养分的利用率 |
1.2 可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可控释肥对水稻的生理效应 |
1.4 可控释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 |
1.5 可控释肥对水稻的经济效应 |
1.6 可控释肥对水稻的生态效应 |
2 可控释肥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存在的问题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案 |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分蘖特性与干物质生产特点 |
1.1 分蘖动态与成穗率 |
1.2 干物质积累动态 |
2 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叶绿素含量 |
2.1 硝酸还原酶活性 |
2.2 叶色观测SPAD值及叶绿素含量 |
3 植株N、P、K养分吸收特点 |
3.1 水稻植株N、P_2O_5、K_2O含量的变化 |
3.1.1 稻株氮素含量的变化 |
3.1.2 稻株磷素含量的变化 |
3.1.3 稻株钾素含量的变化 |
3.2 早、晚稻植株N、P_2O_5、K_2O各期的累积吸收量 |
3.2.1 吸氮量 |
3.2.2 吸磷量 |
3.2.3 吸钾量 |
3.3 植株对当季肥料N、P、K养分的利用率 |
4 土壤速效N、P、K养分变化特点 |
4.1 不同生育期间土壤碱解氮的变化动态 |
4.2 不同生育期间土壤速效磷的变化动态 |
4.3 不同生育期间土壤速效钾的变化动态 |
5 农艺性状与增产效应 |
5.1 株高 |
5.2 产量构成 |
5.2.1 有效穗 |
5.2.2 每穗总粒数 |
5.2.3 结实率 |
5.2.4 千粒重 |
5.2.5 谷草比 |
5.2.6 理论产量 |
5.3 实际产量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控效肥的发展概况 |
1.1 控效肥的发展历程 |
1.2 控效肥的有关概念 |
1.3 控效肥的类型 |
1.4 控效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
1.5 有关控效肥养分释放的评价方法 |
2 控效肥对水稻的生理生态效应 |
2.1 提高肥料利用率 |
2.2 控效肥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 控效肥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 增产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 |
3 控效肥在水稻上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
四、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株型近等基因系水稻的生态位及其适宜度分析与试验研究[D]. 詹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3(07)
- [2]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A]. 邓力超,薛灿辉,屠乃美,范连益. 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12(总第111期)
- [3]包膜型缓释肥及在油菜上的应用[J]. 邓力超,薛灿辉,屠乃美,范连益. 作物研究, 2012(05)
- [4]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及评价[D]. 肖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5]保水型包膜尿素肥料的研制及评价[D]. 何绪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04)
- [6]可控释肥施用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生理效应及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D]. 贺帆.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3)
- [7]控效肥及其在水稻上的应用[J]. 贺帆,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