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付贞艳[1](2021)在《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2.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3.评价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1)采用文献研究法,按照金字塔“6S”模型检索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意见等金字塔上端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获取高质量证据。(2)采用专家会议法,邀请试点病区专家从证据应用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四个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确定适合纳入临床的证据,并构建审查指标。(3)采用现状调查法,以审查指标为标准,制定《审查指标执行情况调查表》,调查试点病区证据应用现况,识别临床实践与证据的差距。(4)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以i-PARIHS(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为理论指导框架,结合自行拟定的提纲,分析证据应用于临床的障碍和促进因素。(5)采用专家会议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2.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选择2020年1月~6月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12月的作为干预组:(1)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医护人员的影响。(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3)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比较产妇及其患儿相关结局指标变化(产妇:审查指标执行情况、泌乳不足发生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患儿:母乳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NEC发生率、住院时间),评价开展循证实践、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产生的影响。结果:1.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构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3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2篇专家意见。总结了9个方面的共44条证据:倡导母乳喂养4条、知情同意1条、识别泌乳延迟/障碍高危人群1条、制定喂养目标1条、泌乳监测5条、泌乳支持12条、泌乳启动5条、吸奶要求9条及催奶剂应用6条。(2)根据专家会议法中专家建议,删除病房已实施、目前不适宜引入临床的证据,对欲纳入临床实践的证据进行调适与整合,本研究最终纳入24条证据进入临床实践,并根据24条证据,共制定20条审查指标,包括科室层面2条、医护人员层面9条及产妇层面9条。(3)根据20条审查指标,调查证据临床应用现况,结果表明有6条审查指标执行率为零,有10条审查指标执行率<60%,执行率>60%的仅有4条审查指标。说明审查指标执行情况不佳,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经焦点小组讨论,本研究从变革层面、变革接受者层面、组织环境层面分析出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17条、促进因素24条。(5)本研究基于VLBWI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促进和维持VLBWI母亲泌乳的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资料准备、人员培训)、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和患儿)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1)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开展循证实践后,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审查指标执行率较开展循证实践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循证实践前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得分为45(40,60)分,开展循证实践后为80(75,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本研究纳入对照组与干预组产妇及其患儿各33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及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产妇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为39.39%,对照组为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为66.03±5.56分,对照组为59.42±6.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相关结局指标比较:干预组患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为生后2(1,4)天,对照组为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总量为7252(4136,11310)ml,对照组为3867(1673,804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0~7天、8~14天及15~28天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18.18%、60.61%、93.94%、72.73%,对照组分别为0、6.06%、42.42%、3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住院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4.24%,对照组为4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为生后21(15,26)天,对照组为28(20,3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29天~出院纯母乳喂养率、NEC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最佳证据的本土化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综合性干预方案,包括组建团队、前期准备、产妇干预内容、干预方案应用、效果评价5个部分。(2)基于最佳证据的VLBWI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应用干预方案可提高科室、医护人员及产妇对最佳证据的执行率、提升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促进母乳喂养、降低产妇泌乳不足发生率、提高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改善患儿临床结局。
胡曼喆[2](2021)在《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年间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本中心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为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NICU 2011年至2020年期间494例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特点、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前后5年两个阶段进行对比,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死亡新生儿进行分析,比较病死率,比较两个阶段死亡原因顺位变化。结果:(1)2011年至2020年,住院人数共22237例,其中死亡494例,其中早产儿329例(66.6%),足月儿165例(33.4%);≤3天死亡224例(45.3%),>3—<7天死亡199例(40.3%),≥7天死亡71例(14.4%);(2)住院病死率为2.2%,呈下降趋势。早产儿住院人数呈上升期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前后5年两阶段比较:住院病死率(2.75%下降至1.74%)呈下降趋势(P<0.001),不同胎龄阶段新生儿病死率下降(P<0.001),不同出生体重阶段病死率下降(P<0.001);(3)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早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晚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011-2015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2016-2020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先天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4)死亡新生儿中孕母常见合并症为:高血压相关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结论:10年期间我院新生儿住院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小胎龄及较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病死率下降明显。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优化住院病人治疗细节,加强对家属的宣教,是降低病死率的措施。
朱倩倩[3](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预后,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LOS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病死率、病原菌,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LOS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111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血培养阳性晚发型败血症者62例,死亡1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阳性LOS的发生率为5.56%,病死率17.74%。其中细菌组37例,真菌组25例,细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9.35%),真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光滑假丝酵母(11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7.74%)。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脏增大、血小板≤100×109/L比例在真菌组分别为32%、84%、20%、48%,细菌组分别为8.11%、59.46%、2.7%、21.62%,真菌组均高于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心率增快比例为40.5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位数值为13.38mg/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中位数值为6.75ng/ml,均高于真菌组的4%、5.76mg/L、0.99ng/ml(P<0.05);细菌组13.51%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于真菌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病死率高;心率增快、CRP和PCT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增大、血小板降低多见于真菌感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真菌性败血症比细菌性败血症更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发生感染时需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合理调整抗菌药物。
多中心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评估协作组[4](2020)在《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原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 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ELBWI)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省22家NICU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胎龄<28周的EPI和/或出生体重<1 000 g的ELBWI的活产婴儿围产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出院时或纠正胎龄40周(放弃治疗和转院者)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患儿实际接受的救治措施和家属的救治态度,进一步分为救治无效死亡组和放弃治疗死亡组。并对救治无效死亡组患儿进行根本死亡原因分析,并与存活组比较,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对放弃治疗死亡组婴儿,调查其主要放弃原因。结果研究期间有379例EPI和/或ELBWI,排除信息不完整8例,最终纳入371例进行分析。其中符合EPI诊断245例(66.0%),符合ELBWI诊断256例(69.0%),两者均符合130例(35.0%)。371例中存活226例(60.9%),死亡145例(39.1%),其中救治无效死亡75例(占死亡51.7%)、放弃治疗死亡70例(占死亡48.3%)。救治无效死亡的前3位根本死亡原因为败血症(22例,29.3%)、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14.7%)、重度窒息(11例,14.7%)。低胎龄(OR=0.745,95%CI:0.595~0.934)、低出生体重(OR=0.997,95%CI:0.995~0.999)、早发型败血症(OR=2.323,95%CI:1.180~4.573)、入院体温< 35.5 ℃(OR=2.101,95%CI:1.106~3.989)、新生儿窒息(OR=1.992,95%CI:1.048~3.788)、新生儿肺出血(OR=2.247,95%CI:1.003~5.033)为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激素≥1次可以降低EPI和/或ELBWI的死亡风险(OR=0.487,95%CI:0.238~0.998)。70例放弃治疗死亡病例中,主因担心预后放弃治疗48例(68.6%),经济原因11例(15.7%),既因经济原因又担心预后9例(12.9%),严重先天畸形2例(2.9%)。结论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和入院低体温等是EPI和/或ELBWI救治无效死亡的主要因素;放弃治疗死亡与救治无效死亡占死亡构成比基本相等,救治信心不足、顾虑后遗症是家长决定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赵晓雯[5](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王兰[6](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魏宁[7](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父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的主要照顾者,其照顾能力与极低出生体重儿远期生存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第二部分是干预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回顾文献、理论指导,形成干预方案初稿,后经专家咨询和访谈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完善干预方案,形成实施稿。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本部分研究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与评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河南省某医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采用信封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住院护理。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患儿父母的照顾能力、自我效能、焦虑得分和患儿的临床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应用SPSS21.0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0例,流失6例,有效样本量94例,其中干预组47例,对照组47例。结果显示:1.干预后两组父母照顾能力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总分由入院时(49.34±4.13)分提高到出院时(71.70±6.55)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照顾能力显着提高。2.干预后两组父母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由入院时(16.89±3.32)分提高到出院时(29.94±4.30)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父母自我效能总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自我效能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后两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比较干预组父母紧张焦虑得分由入院时(134.96±5.44)分降至出院时(79.53±5.05)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后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结局指标在母乳喂养率、喂养不耐受率、再入院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同时缓解父母焦虑情绪。2.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促进其恢复健康。
罗俊[8](2020)在《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恩施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的构成比例、常见并发症的分布、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临床诊疗和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NICU早产儿并发症调查表》,搜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且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的774名活产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男422例,女352例);按胎龄分为:<28周者16例(2.07%),28周-31+6周者119例(15.37%),32周-33+6周者182例(23.51%),34周-36+6周者457例(59.04%);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者17例(2.20%),1000g-1499g者99例(12.79%),1500g-2499g者451例(58.27%),≥2500g者207例(26.74%);(2)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排名前10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病理性黄疸381例(49.2%)、肺炎392例(37.7%)、贫血269例(34.8%)、颅内出血240例(31.0%)、NRDS 211例(27.3%)、低钙血症156例(20.2%)、低钾血症108例(14.0%)、新生儿窒息100例(12.9%)、喂养不耐受93例(12.0%)、凝血功能异常91例(11.8%);(3)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低钾血症、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体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出生体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53±13.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22.13±25750.35)元;(6)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R值为0.7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胎龄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43、-0.5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04、-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同,提示在早产儿管理中应针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开展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费用越高,这为恩施州住院早产儿的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董梁[9](2020)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VLBW和ELBW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等相关资料等,分析母乳喂养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为NICU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VLBW和ELBW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住院期间患儿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状况、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速率和营养指标变化,以及NEC、BPD、晚发性感染等相关合并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花费等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状况及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患儿234例,男女比例1.02:1,胎龄以28~33+6周为主,占84.7%,出生体重以VLBW为主,占91.2%,SGA占33.8%,好转出院占97.0%。2.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量:纯母乳喂养率从住院第2周后开始显着增加,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占60.3%,住院时长达6~8周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可达到79.1~94.1%。摄入多量母乳的占50.9%,在超早产儿和ELBW中分别占77.3%和65.2%。胎龄越小,平均母乳占比越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肠内、肠外营养情况:开始肠内喂养的中位数为1(1~2)天,开始接受母乳喂养的时间中位数在5(3~7)天。胎龄越小,开奶时间越晚,P=0.002,有统计学差异,不同体重组别的开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6。89.7%患儿在生后3天内开始肠内喂养,母乳开奶率只有6.4%,超早产儿和ELBW中母乳开奶率分别为22.7%和17.4%,有47.0%的患儿使用了HMF,开始使用日龄中位数为27(20~37.3)首次使用静脉营养的时长中位数为24(18~33)天,30例患儿在14天及以内停止静脉营养,占12.8%。中晚期早产儿和≥1250g的患儿相比较小胎龄、体重者,摄入多量母乳有助于缩短静脉营养时长,P值均<0.05,但在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别中未见明显区别。4.体重增长和营养指标: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体重增长速率无统计学差异,P=0.321,相比未添加HMF的母乳喂养为主的患儿,添加HMF有助于体重增长,还减少了NEC的发生,P值分比为0.046和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SGA患儿HMF添加更为积极,P=0.028,体重增长速率较AGA患儿快,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且HMF不耐受方面无显着区别。摄入不同量母乳的患儿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无明显区别。5.对合并症的影响:研究显示母乳对NEC有显着保护作用,多量母乳组NEC的发生率为6.7%,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则为17.4%,P=0.012,有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32周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较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将NEC的发生率从21.5%减少到7.1%,在<1250g的患儿中从23.3%减少到6.9%,P值分比为0.005和0.039,统计学差异均显着。在≥1250g的患儿中,多量母乳组晚发性感染率为1.6%,而平均母乳占比<80%的组中为19.4%,P=0.003,有统计学差异。整体和分层研究中摄入不同量母乳对BP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6.住院天数及住院花费: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6(36~59)天,出院时平均纠正胎龄为38.6(37.1~40.0)周,住院花费中位数为60736(42901~79597)元。整体患儿中不同母乳摄入量组日均住院花费无显着性差异,分层分析显示在中晚期早产儿中,多量母乳组住院花费更少,P=0.00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中心开奶积极,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加奶速度及HMF添加策略较保守。2.母乳对NEC的保护作用显着,在出生体重≥1250g的组别中,摄入多量母乳可明显减少晚发性感染,母乳喂养在BPD的发生率、静脉营养时长、体重增长、营养指标、住院时长及日均花费等方面未发现明显优势。3.添加HMF可帮助体重增长,减少静脉营养时长及住院花费,并降低NEC的发生率。
董晓宇[10](2020)在《超早产儿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结局及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存在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纵向分析2010~2019年间10来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EPI和/或ELBWI的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随时间的变化,横向分析2018~2019年多中心EPI和/或ELBWI的近期结局及死亡原因,探讨制约EPI和/或ELBWI存活的瓶颈,为进一步提高EPI和/或ELBWI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入NICU的EPI和/或ELBWI的孕母特征、围产期信息、新生儿特征、救治信息、并发症情况及最终结局及死亡原因,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此部分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比较救治措施及结局随时间的变化,并划分为2010~2015及2016~2019两个阶段,分析比较死亡原因、死亡危险因素、死亡时间及存活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的变化;于2018年建立宁贝欣新生儿同质化协作研究平台(http://www.ningbx.com/index/login/login.html),32 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成立山东省新生儿协作网(Shandong neonatal network,SNN),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EPI和/或ELBWI病例资料,将死亡类型划分为全程积极治疗、重定向治疗及因社会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死亡3种类型,将全程积极治疗和重定向治疗归为救治无效死亡,对救治无效死亡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危险因素分析,对放弃治疗死亡进行放弃原因的讨论,探讨制约EPI和/或ELBWI存活的瓶颈。结果1.单中心10年EPI和/或ELBWI救治结局分析:2010~2019年10年期间共有398例纳入本研究,总体存活率为66.1%,2012年存活率最低26.3%,2018年存活率最高为89.7%。第一阶段共141例纳入研究,第二阶段共257例纳入研究,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放弃治疗死亡率由24.8%将至6.2%。第一阶段救治无效死亡35例,死因顺位为RDS(n=10)、IVH(n=8)、败血症(n=5)、BPD(n=4)、重度窒息(n=4)、NEC(n=1)、发育极不成熟(n=1);第二阶段救治无效死亡33例,死因顺位为败血症(n=9)、RDS(n=7)、IVH(n=4)、BPD(n=4)、NEC(n=3)、发育极不成熟(n=3)、重度窒息(n=2)。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死生后早期的死亡明显减少。除了小胎龄、低出生体重、5分钟Apgar评分<7分,在2010~2015年,生后早期低血糖(OR=13.691,95%C1:1.259,148.840)、肺出血(OR=27.073,95%C1:2.011,364.428)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2016~2019年,入院中重度低体温(OR=4.450,95%C1:1.676,11.818)、EOS(OR=2.535,95%C1:1.033,6.222)、肺出血(OR=4.450,95%C1:1.676,11.818)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后两个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存活率及存活儿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增加,在对胎龄、SGA、性别进行校正之后,存活率仍显着增加(AOR=7.285,95%C1:7.235,12.533),3期及以上或需要治疗的RO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AOR=0.170,95%C1:0.051,0.565),而重度BPD、3期或需要治疗的NEC、3期以上IVH/PVL增加无统计学意义。2.多中心EPI和/或ELBWI救治结局分析:多中心共纳入EPI和/或ELBWI 772例,存活505例(65.4%),全程积极治疗后死亡102例(13.2%),重定向治疗后死亡36例(4.7%),救治无效死亡共138例(17.9%),放弃治疗后死亡129例(16.7%)。放弃治疗死亡患儿中,主要放弃治疗的原因主因为担心预后占73.1%,经济原因占15.6%。救治无效死亡的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败血症(n=38)、RDS(n=25)、IVH(n=23)、重度窒息(n=18)、NEC(n=14)、发育极不成熟(n=9)、BPD(n=7)。1日内的死亡多是由于RDS、重度窒息和发育极不成熟,2-7日内由败血症导致的死亡最多,其次为RDS和重度窒息,8-14日仍是由败血症导致死亡最多,其次为IVH;14-28日内NEC为死亡主要原因,≥29日主要是由BPD和IVH引起的死亡。除了较小胎龄、较低出生体重外,多胞胎(AOR=1.725,95%C1:1.079,2.758)、中重度低体温(AOR=1.593,95%C1:1.018,2.494)、EOS(AOR=1.912,95%C1;1.238,2.952)、新生儿肺出血(AOR=3.154,95%C1:1.805,5.513)、2-3期的NEC(AOR=4.145,95%C1:1.449,11.864)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505例存活者而言,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重度BPD、3级以上IVH/PVL、需手术的NEC、3期及以上或需要治疗的ROP分别为40例(7.9%)、40例(7.9%)、6例(1.2%)、44例(8.7%)。结论1.单中心10年数据显示,EPI和/或ELBWI的存活率尤其是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已接近国际水平,考虑与呼吸支持技术的改进以及诊疗流程的逐渐规范及单中心数据库的建立密切相关。2.2018~2019年山东省多中心EPI和/或ELBWI的救治成功率为78.5%,其中胎龄25周以上EPI的救治成功率已达65%以上;宫内感染、入院低体温等围产期因素是引发EPI和/或ELBWI救治无效死亡的主要因素。3.放弃治疗死亡与救治无效死亡占死亡构成比基本相当,救治信心不足、顾虑后遗症是家长决定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4.存活儿在住院期间的主要并发症仍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重视该类人群的出院后随访,关注其长期健康发展。
二、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第一节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最佳证据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筛选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确定适合引入临床实践的证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识别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拟定行动策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六节 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
第一节 方案实施前准备 |
1. 改善试点病区组织文化环境 |
2. 对试点病区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干预方案培训 |
3. VLBWI 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预实施 |
第二节 开展循证实践对科室及试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 |
1 试点病区科室及医护人员层面审查指标执行情况变化 |
2.开展循证实践前后试点病区护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干预方案应用对产妇及其患儿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
1.2 临床资料排除标准 |
1.3 疾病诊断标准、死亡原因判定及死亡评审 |
2.收集资料及资料分析 |
3.统计分析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关于早产儿 |
1.2 关于新生儿败血症 |
1.3 关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与败血症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及血检的比较 |
3.3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情况的分析 |
3.4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败血症发病率 |
4.2 败血症危险因素 |
4.3 临床表现与体征 |
4.4 实验室检查 |
4.5 病原菌 |
4.6 治疗 |
4.7 并发症 |
4.8 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早产儿概述 |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
3.1 概述 |
3.1.1 质性研究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1.4 资料收集 |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
3.1.6 伦理原则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
4.2 初始量表编制 |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操作性定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
研究方法 |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
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方法 |
7 伦理原则 |
8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现状 |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面临诸多挑战 |
1.3 父母参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益处 |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3.3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1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 |
1.1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1.2 修订干预方案 |
1.3 形成干预方案实施搞 |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实施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干预方案构建阶段 |
3.2 干预方案实施阶段 |
3.3 资料收集阶段 |
3.4 资料分析阶段 |
4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父母基线资料的均衡比较 |
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比较 |
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
5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紧张焦虑比较 |
6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影响 |
1.1 有助于提高父母照顾能力 |
1.2 有利于提高父母自我效能水平 |
1.3 有益于缓解父母焦虑情绪 |
2 干预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
2.1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
2.2 有益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状况 |
2.3 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一个月内再入院率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不同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临床资料搜集 |
2.2 研究中对于专业名词定义和质控 |
2.3 统计分组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肠内营养情况 |
3.3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
3.4 体重增长速率及营养指标变化 |
3.5 主要合并症比较 |
3.6 SGA与AGA的母乳喂养 |
3.7 母乳强化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患儿的影响 |
3.8 住院时长及花费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合并症诊断标准 |
病例调查表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超早产儿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结局及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单中心10年超早产儿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结局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多中心超早产儿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结局和死亡原因分析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最佳证据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维持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付贞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D]. 胡曼喆.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D]. 朱倩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原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J]. 多中心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评估协作组.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08)
- [5]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6]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7]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照顾能力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魏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8]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D]. 罗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D]. 董梁.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10]超早产儿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结局及死亡原因分析[D]. 董晓宇. 山东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