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国[1](2018)在《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就业问题严峻,人才流失严重,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振兴东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此困境,东北地区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但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东北,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减少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确保东北振兴具有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都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等提出新的要求。而相关数据表明,作为人力资源中的高素质劳动力部分,东北地区的大学生近年来出现就业难、流失多的现象。因此,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前提。在研究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为借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为具体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为基础,吸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等西方就业理论,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了不同阶段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认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利用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现实进一步分析后,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区11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就业率下滑、毕业外流加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制度支持和创新不足导致的就业创业环境差、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经济学原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私营企业状况、就业工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外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东北地区就业。针对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认为在促进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择上,应结合东北地区自身区域特点,参考美国的就业政策调整策略和反应速度,在细节上学习与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更契合的日本政府的相关做法,同时借鉴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和职业培训政策等。通过以上分析、实证和借鉴,本文得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这五个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内涵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政府应积极履行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职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大力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服务质量、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来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可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来助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公平的大学生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单位用人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强化求职技巧来应对就业。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2](2017)在《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越南都开启了改革之路。在理论上,两国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上,两国都坚持以市场化为手段,坚持走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中、越两国分别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越也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如政府转型、反腐败、减少失业、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经济泡沫、控制贫富差距。中越两国领导人深切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决心在社会主义的方向上进行深化改革,使广大人民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就。本文拟在探索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进而在相互借鉴中得到启示。本文一共有七章:第一章阐明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主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说明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并对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等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厘清。第二章论述和追溯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为两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寻求理论和现实出发点。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梳理了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其成效,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历程、内容及其成效。第五章和第六章重点对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进行比较,找寻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同,进而从中得出启示,互为借鉴与吸收。第七章分析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未来走向及启示。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发,正是在学习、消化、吸收中国发展经济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不仅能为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友谊发展。

尹梦霞[3](2012)在《民营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民族经济成长策略探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民营经济是发展民族经济的现实选择。论文在对我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发展民族民营经济的策略,从而使民族经济得到发展。

郭沅鑫[4](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王利中[5](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牡兰[6](2008)在《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城乡市场、拉动社会投资、增加税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内蒙古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加快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发展现状来看,规模小、没有形成整体优势、经营者素质低、融资渠道单一,发挥的作用有限,与发展快的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与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因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即: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注重产业选择和定位,打好发展基础。

齐欢[7](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周汝永[8](2006)在《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 ——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个案,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和公共管理学中的实证分析方法,详细地论述了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历史变迁、现状和问题。本研究力图对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概念界定,基本类型,基本特点,理论解释,主要原因,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发展趋势,良好治理的基本措施与经验教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公共治理的模式、公共治理的结构变化、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特殊性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本文认为,影响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基本因素是合法性、合作和共治、责任和绩效、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特殊性,并贯穿于民族地区的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有纵向合法性和横向合法性两个层面:纵向合法性主要是指中央和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是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依据;横向合法性主要是指各民族长期形成的符合本民族特点的治理模式,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依据。划分纵横向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是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结构”,“一体”是纵向合法性,体现为“大一统”的中央——民族地区的治理结构,维护祖国的统一;“多元”是横向合法性,体现为各民族的治理模式,以发挥民族地区的效率和积极性。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作和共治,本文以西双版纳自治州曼听村为案例,认为民族地区的合作和共治是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核心价值。曼听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成立了“傣园+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协调小组”,小组的成员由傣家园有限公司、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四方组成,共同协调公共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达成一致后实施。合作是公共治理的核心价值,其要点就是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所以,曼听村的村委会具有准政府色彩和民间组织的双重身份,而傣家园有限公司则是完全的市场主体,“傣园+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代表的协调小组”的合作模式,正是我们期待的公民社会的模式,是研究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经典案例。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治理模式,它强调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的共同作用,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对政府部门而言,公共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公民社会而言,公共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这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曼听模式中的公共治理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合作共治。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责任性和绩效性,本文以西双版纳自治州布朗族布朗山乡为案例,对布朗山乡的责任主体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对布朗山乡的治理绩效和

鄢杰[9](2004)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民族地区是一个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民族聚居区。20世纪50年代,四川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从封建农奴制社会或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但是其生产力却没有实现相应的跨越。四川民族地区要实现对发达地区的经济赶超,必须通过生产力的跨越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低,市场化进程缓慢,资本积累能力弱,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其经济发展的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国民收入并没有随着GDP的较快增长而同步增长,占民族地区人口绝大多数的农牧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其经济增长的内部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随着对民族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和投入的加大,民族地区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现代工业部门,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民族地区的城市生活中,城乡经济、工农业经济之间差异日渐凸现,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的二元化特征逐渐显露出来,民族地区正在从“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向“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状态转换。 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的空间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等的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相结合的目标、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以及民族文化保护的目标;四川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战略路径选择要以此目标为依据,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外部援助和内部的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尽快实现经济赶超目标。 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微观基础薄弱,产业素质较差,难以抵抗市场风险;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各州相同产业演进速度差异也较大;产业结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相称,劳动力转移困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未能带动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关联度低,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各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都缺乏较强的关联度,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看,种植业、畜牧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都表现出一种不均衡分布的特征,其空间集中度和资源的偏在性都很高;四川民族地区主导产业不突出,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应采取主导产业与潜导产业相结合的多项组合选择模式。 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演进十分缓慢,边际城镇化倾向低,城镇体系极不完善,城乡经济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与共荣。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空间分布密度低,县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多数沿交通线或流域线分布等方面。四川民族地区城镇经济主要以商贸、餐饮、邮电、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城镇从业人员中行政人员和国有经济单位人员占了大部分。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乡村生产条件差,乡村经济发展中投入的建设资金少,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乡村经济发展很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化;乡村经济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农业比较优势难以体现和发挥;乡村经济的粗放耕作和放牧导致了土地资源和草场资源的严重破坏,影响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空间分布低密度不均衡、规模小,经济功能不完善的小城镇体系,不足以带动广大的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难 以起到增长极的作用。因此要发挥小城镇的增长极作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小城镇的经济功能,同时还要增加民族地区小城镇数量,扩大小城镇规模,并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构建四川民族地区城乡经济新格局, 通过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的联动,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本文以四川民族地区的农业部们、工业部们和服务部门为研究对象,设计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了一套市场化进程的测度指标,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其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四川民族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评估。本文认为,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涉及到所有制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的构建以及市场法规的形成等诸多方面。根据四川民族地区目前情况来看,积极发展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民族地区市场主体,加强民族地区区域市场的微观基础是加快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关键,对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要素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稀缺。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应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广泛的人力资源储备,加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四少!!民族地区现行投融资体制难以满足经济跨越发展对资本积累的要求,必须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形成民族地区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多元化的区域投资主体和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多元化

闫天池[10](2003)在《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是贫困地区跨世纪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分析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跨世纪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属于中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范畴,又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实现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层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经济学界对县域经济研究甚少,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是将贫困问题和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通过对现存贫困地区的特色研究,采用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应用方面的指导。 贫困是贫困地区最普遍的社会经济特征,贫困的大面积存在及消极影响是贫困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原因。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贫困问题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产生许多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革除一切羁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脚踏实地全面有效的建设社会主义,以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得到了解放,整个国民经济空前发展,扶贫工作取碍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应忽视,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有两千多贫困人口,其中大部分贫困程度很深,解决起来也很困难。单靠政策和财政扶贫来解决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贫困地区所欠缺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政策支持,还欠缺先进的文化观念和先进的生产力。要反贫,不能单靠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更重要的是观念扶贫,为贫困地区传播先进的文化观念内容提要和先进的生产力,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从观念上加以转变,对一本地区、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充分发挥本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本地实情,选择一条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实现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最终消除贫困.这也是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的直接原因,也是笔者衷心希望之所在。 本文共分九章,各章节安排如下: 第·章为导言,首先介绍了本题的选题背景,并在分析了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的贫困现状,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指出了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深远意义. 第二章研究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分类及其特征。在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分类、我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贫困形成的自然客观原因,并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贫困形成的根源。 第三章主要研究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讨论了各种资源在县域经济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开发模式。 第匹章主要研究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了丽公有经济科学性质,简要回顾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贫困地区发展非公有经济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发展的阻碍及其对策。 第五章研究了贫困地区农业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在本章,笔者探讨了贫困地区面临的农业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等等,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土地流转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指出了“三农”间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农民过多的问题,要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单靠发展农村经济是不够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减少农民。 第七章主要研究贫困地区民族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是我国贫困地区分布最集中、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笔者‘首先分析了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同时分析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势己经发展战略。 第八章研究了贫困地区县级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县级财政困难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一问一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更多内容提要更大,因此,在这里,笔者重点分析了造成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困难的对策与建议。 最后一章研究了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相比,贫困地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更多、难度更大。因此,从理论上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文章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人的本质与就业的出发点
        2.1.1 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
        2.1.2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2.1.3 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
    2.2 价值取向与就业目标
        2.2.1 就业的价值取向
        2.2.2 就业的基本目标
        2.2.3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目标
    2.3 劳动力配置与就业方式
        2.3.1 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2.3.2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3.3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
    2.4 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
        2.4.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2.4.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3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4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5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
    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5.1 两大部类与就业结构
        2.5.2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
        2.5.3 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2.6 工资决定与就业吸引
        2.6.1 工资的本质
        2.6.2 工资的决定
        2.6.3 工资与大学生就业
    2.7 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
        2.7.1 社会保障的本质
        2.7.2 社会保障的功能
        2.7.3 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就业
    2.8 教育培训与就业能力
        2.8.1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
        2.8.2 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2.8.3 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
    2.9 理论分析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历史演变
    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1 统包统分
        3.1.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3.2.1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
        3.2.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阶段
        3.3.1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
        3.3.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经济学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4.1.1 东北地区各省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4.1.2 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4.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 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4.2.2 毕业外流程度加重
        4.2.3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4.2.4 企业存在就业歧视
        4.2.5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4.3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决定了就业需求萎缩
        4.3.2 制度支持创新不足导致就业创业环境差
        4.3.3 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4.3.4 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消费
        4.3.5 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5.1.2 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分析
        5.1.3 民营企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5.1.4 就业工资状况的影响分析
    5.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的模型构建
        5.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构建
        5.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估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2 平滑转移特征及其结论分析
    5.4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5.4.1 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提升就业需求
        5.4.2 促进区域的产业优化以激活第三产业发展
        5.4.3 正确看待和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5.4.4 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日本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1.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 英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2.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 美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3.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4 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6.4.1 推进相关法案制定,构建公平就业体系
        6.4.2 强化职业指导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6.4.3 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就业需求
        6.4.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1.1 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
        7.1.2 完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
        7.1.3 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就业提升
        7.1.4 建立就业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
        7.1.5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7.2 社会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就业舆论环境
        7.2.2 大力发展社会职业培训
        7.2.3 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
        7.2.4 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7.3 高校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3.1 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
        7.3.2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7.3.3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7.3.4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7.4 用人单位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4.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7.4.2 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
        7.4.3 建立公平的聘用机制
        7.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7.5 大学生自身层面促进就业的对策
        7.5.1 努力培养正确就业观念
        7.5.2 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5.4 注重强化求职能力技巧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体制
    (三)计划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一、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商品经济”的论述
    (二)列宁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论述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论述
二、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二)越南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
    (三)中越两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中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限探索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78—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1992—2002 年: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三)2002 年至今: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二)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
一、越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胡志明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阮文灵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三)阮富仲时期对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思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过程
    (一)1986—1995 年:提倡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政策
    (二)1996—2005 年: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三)2006 年至今: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三、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一)建立混合经济
    (二)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关键
    (三)建立一个国际经济融合
    (四)根据劳动、经济效率和资本的贡献分配
    (五)鼓励所有组织和人民参与经济发展
小结 第五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比较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同
    (一)中越两国理论创新之同
    (二)中越两国渐进实践之同
    (三)中越两国对外开放格局之同
    (四)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之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之异
    (一)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不尽相同
    (二)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不同
    (三)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划分不同
    (四)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不同
    (五)中越两国政治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同
    (六)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差异
小结 第六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一)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中国敢于实施突破政策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三)中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越南的借鉴与启示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越南先实践探索再理论提升的做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二)越南“换地聚田”与房地产业权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三)越南进行制度化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四)越南进行政治革新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
小结 第七章 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不足与未来走向
    (一)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问题与不足
    (二)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未来发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民营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民族经济成长策略探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
    2.民营经济。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
    1.数量少。
    2.规模小, 盈利能力弱。
    3.产业结构层次低。
四、制约民族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缺乏优秀的少数民族企业家。
    2.资金缺乏。
    3.劳动力素质低。
    4.社会资本不足。
五、少数民族的一些不适文化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六、发展少数民族民营经济的策略
    (一)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贫连片特困地区的机遇, 发展少数民族民营经济
    (二) 政府应构建优秀少数民族民营经济带头人的培育机制
        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彝族大学生在家乡创业发展。
        2.设立少数民族民营经济带头人培训组织。
        3.成立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企业家的企业家协会。
    (三) 构建民族特色产品商业集群, 培育民族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
    (四) 行使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利, 加强民族法治建设, 促进少数民族民营经济发展
        1.制定《少数民族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
        2.制定新的禁毒防艾自治条例, 优化少数民族民营经济的投资环境。
    (五) 建立完善的统计系统, 为政府制定少数民族民营经济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4.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个体私营经济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研究概述
    第一节 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二、个体私营经济与相关概念的辨别
    第二节 我国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国外研究概述
第二章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基本情况概述
        一、个体私营经济总体指标及发展特点
        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比较分析
        一、横向比较
        二、纵向比较
第三章 影响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第一节 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一、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
        1.区位条件差异
        2.自然环境差异
        3.自然资源差异
        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
        三、城市发展水平差异
        四、人员素质差异
        五、观念差异
        六、市场化水平差异
    第二节 区域差异因素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影响个体私营经济的集聚
        三、影响个体私营经济规模的扩大
        四、影响个体私营经济人才培养
        五、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城市基础和市场条件
第四章 从区域差异角度探讨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策略
    第一节 因地制宜策略
        一、结合区域环境条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二、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消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
        二、转变政府观念,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
        三、广泛宣传,优化舆论环境
        四、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第三节 人才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个体私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二、先改善经济状况,再吸引人才
        三、改变企业人事制度,留住人才
    第四节 提高自身素质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
        二、准确选择产业定位
        三、加强管理,增强社会责任
        四、正确选择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文中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 ——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 研究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意义
    四 概念辨析和研究路径——网络状公共治理路径
    五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公共治理理论
    第一节 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范式转变
        一、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
        二、从统治到公共治理
    第二节 公共治理兴起的原因
        一、全球范围的改革浪潮是公共治理理论产生的内在原因
        二、全球化是公共治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民主化和公民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判的回应
        六、公共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科学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 当代公共治理理论
        一、当代公共治理理论是对“政府失灵”的回应
        二、当代公共治理理论是对“市场失灵”的回应
        三、当代公共治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四、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
    第四节 公共治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领域理论是公共治理理论的哲学论证
        二、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民间组织的起源
        三、新制度经济学是公共治理的制度论证
    第五节 中国公共治理概况
        一、民间组织发展的时空背景
        二、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三、民间组织是推行公共治理的组织基础
第三章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历史变迁——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结构变迁
        一、中央——地方公共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二、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模式变迁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
    第五节 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治理概况
        一、民族地区民间组织概况
        二、民族地区民间组织的管理
        三、民族地区民间组织管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四章 曼听模式——合作、共治与和谐——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曼听民族村实证研究
    第一节 合作和共治
    第二节 曼听民族村和村民委员会
    第三节 傣家园有限公司+曼听村委会+农户——合作与共治模式
        一、傣家园有限公司
        二、“傣家园有限公司+曼听村委会+农户”治理模中的合作、共治
        三、曼听村模式的绩效
    第四节 曼听模式的意义——多元、合作与共赢
        一、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多元与合作——民族地区公共治理新模式
    第五节 民族村公共治理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问题
        二、对策
        三、建议
第五章 民族乡治理结构—责任、效能与发展——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布朗族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布朗山布朗族乡概况
    第二节 布朗族乡公共治理主体结构——责任
        一、公共治理的责任性
        二、布朗族乡公共治理的主体责任
    第三节 布朗族乡公共治理目标结构——绩效
    第四节 民族乡公共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乡公共治理存在的问题
        二、布朗族布朗山乡民间组织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重建民族乡体制,完善民族乡公共治理
第六章 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兴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公民社会兴起的意义
    第二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第三节 西双版纳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西双版纳自治州公民社会的兴起
    第五节 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转型社会与民族地区公共治理
    第一节 地方治理与民族地区公共治理
    第二节 转型社会与民族地区公共治理
        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转型
        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三、民间组织逐步发育
        四、公民参与逐渐增加
    第三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特殊性
    第四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目标
        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首要目标
        二、提高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能力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目标
        三、消除民族地区社会贫困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现实目标
        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是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战略目标
    第五节 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治理水平的对策
        二、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再造
        三、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9)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结构与内容
    三、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跨越式发展
        二、民族地区、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
        三、四川民族地区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
    第二节 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
        二、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的论述
        二、我国学者关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论述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赶超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征
        一、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选择
        二、四川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选择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非均衡协调发展
        二、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自力更生与外部援助相结合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第三章 培育特色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四川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分析
        二、四川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三、四川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一、区域主导产业
        二、四川民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
        三、四川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四、四川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
    第三节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
        一、四川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现状
        二、制约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三、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丹巴县嘉绒藏族民居接待产业化考察
        一、嘉绒藏族民居接待产业化开发的资源禀赋基础
        二、嘉绒藏族“民居接待”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三、嘉绒藏族民居接待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加快小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二、四川民族地区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经济现状分析
    第二节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现状
        二、乡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特征
        四、加强地域分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 繁荣城乡经济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 逐步完善城镇体系
        二、构建城乡经济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互动
        三、以创新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第五章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加快市场化进程
    第一节 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测度
        一、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测度指标
        二、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测度:以甘孜州为例
    第二节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进程
        一、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现状与滞后原因
        二、四川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特征
        三、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四川民族地区市场化的关键
    第三节 发展四川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措施
        一、四川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四川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三、四川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
        四、四川民族地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 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若干关键要素
    第一节 发展教育事业 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一、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其对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二、落后的教育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加快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多渠道筹集民族地区发展资金
        一、资本短缺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民族地区解决资金的原则与渠道
        三、四川民族地区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四、四川民族地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四川民族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三节 加快技术进步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一、民族地区经济跨越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
        二、四川民族地区技术进步的现状与问题
        三、加快四川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10)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范围
    四、 研究县域经济的意义
    五、 研究贫困问题的意义
    六、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七、 本文的篇章安排
第二章 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节 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分类
        一、 发达县与贫困县
        二、 山区县与城市郊区县
        三、 农业主导县、工业主导县与服务业主导县
    第二节 我国县域经济差异比较
        一、 县域经济差异的一般比较
        二、 省际县域经济差异比较
        三、 省内县域经济差异比较
        四、 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第三节 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 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贫困的形成
第三章 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县域经济中的资源形态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对非公有经济的科学认识
        一、 关于非公有经济的说明
        二、 非公有经济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三、 对非公有经济性质的科学认定
    第二节 非公有经济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 非公有经济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三、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二、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第四节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发展趋势与对策
        一、 非公有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
        二、 我国非公有经济发展趋势
        三、 贫困地区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业问题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 关于贫困地区农业基本问题
        二、 关于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三、 关于贫困地区的农民负担问题
    第二节 贫困地区农业粮食生产函数估计
        一、 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函数研究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三、 得到的结论
    第三节 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
        一、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二、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误区
        四、 市场制度与农业产业化
        五、 贫困地区的订单农业发展
        六、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四节 贫困地区的土地流转
        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
        二、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应具备的条件
        三、 关于贫困地区的土地流转
第六章 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及现状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
        二、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障碍
    第三节 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 县级政府要从观念上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二、 大力提高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 推进本地区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
        四、 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
        五、 大力发展“以工代赈”项目
        六、 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七、 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与劳动力转移
        八、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七章 贫困地区民族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族经济一般
        一、 民族地区的概况
        二、 对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认识
        三、 民族地区落后的基本表现
        四、 贫困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五、 贫困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一般
    第二节 贫困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发展
        一、 贫困地区民族人力资源状况
        二、 贫困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发展对策
    第三节 贫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一、 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旅游优势
        二、 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外部环境优势
        三、 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劣势
        四、 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第八章 贫困地区县级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县级财政的现状
        一、 县级财政的职能
        二、 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困难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 内部原因
        二、 外部原因--分税制改革对县级财政的影响
    第三节 县级财政困难解决的对策
        一、 我国财政扶贫工作的起源
        二、 财政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三、 县级财政困难解决的对策
第九章 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贫困地区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一、 贫困地区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二、 贫困地区县级机构改革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改革设想
        一、 切实转变县级政府职能,构建新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 调整政府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三、 要加快县域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
        四、 切实作好人员分流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
        五、 切实理顺体制关系合理划分事权
        六、 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
        七、 广开就业渠道,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八、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利国. 吉林大学, 2018(07)
  • [2]中越两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比较研究[D]. 范氏周红(PHAM THI CHAU HONG).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3]民营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民族经济成长策略探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 尹梦霞.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01)
  • [4]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5]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6]内蒙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因素[D]. 牡兰.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8]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 ——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D]. 周汝永.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9]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D]. 鄢杰. 四川大学, 2004(02)
  • [10]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闫天池. 东北财经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