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传利,蓝筱梦,吕玉敏[1](2021)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一项基于广西640名教师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为了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对广西6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民族类别、教学学段、教龄、职务、收入水平等变量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显着影响;是否为班主任和学历水平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不显着。对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观念,关注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作用;发挥教师收入、职称和职务的杠杆作用,促进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整体提升;关注新手、少数民族、初中和男性等教师群体,提供适切性指导与支持,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均衡发展。
董夏杉[2](2021)在《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和职业健康开展现状调查,探索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并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改善教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队伍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为调查现场,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997名中小学教师。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生理健康自评量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和付出-回报不平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量表。共发放问卷997份,有效问卷821份,有效回收率为82.3 5%。基于SPSS26.0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个体特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各维度的状况,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使用Mplus8.3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和职业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采用Bootstrap法检验职业紧张的中介效应。结果(1)本次调查有50.55%的被调查教师选择“压力较大”,15.96%的被调查教师选择“压力很大”,而选择“没有压力”的人数最少,仅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0.36%,这说明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题不容乐观。不同个体特征的中小学教师面对职业压力的反应不同,以婚姻状况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户籍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学历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职称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月收入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职位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生、学校管理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周授课时数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教龄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821名调查对象中,505名教师存在职业紧张,职业紧张检出率61.51%。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月收入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教龄、每周授课时数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紧张量表中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间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户籍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在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在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在付出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位、每周授课时数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自报健康状况的方式,对八大系统的67种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常见疾病进行排序,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行前十的疾病为咽喉炎、胃/肠炎、神经衰弱、肩周炎、椎间盘突出、偏头痛、鼻炎、关节炎、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4)以年龄、性别、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每周授课时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作为自变量,以职业压力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教龄、每周授课时数是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年龄、性别、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每周授课时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作为自变量,以职业紧张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是否担任班主任是教师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5)采用Mplus8.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446.882,df=52,RMSEA=0.096,SRMR=0.051,CFI=0.927,TLI=0.908,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值范围,该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健康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16,职业紧张对职业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152,正向影响显着。使用Bootstrap法,以职业压力为自变量,以职业紧张为中介变量,以职业健康为因变量,得出职业紧张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1)会宁县中小学教师总体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生、学校管理及家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人口学特征,制定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2)超过半数的教师存在职业紧张状况。通过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比结果显示,不同月收入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存在差异,月收入越低,职业紧张检出率越高,应重点加强对教师工资待遇的关注。(3)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高于20%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应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四个主体的作用,为预防和减轻教师职业病各司其职、各尽其力。(4)婚姻状况、教龄、每周授课时数是影响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影响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的主要因素。(5)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对职业健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职业紧张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张慧[3](2020)在《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对泰安市重点(省属示范)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职业压力的来源及危害,对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管理和提升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进行了调查,对压力源和造成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缓解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主要以男性教师为主,男女比例失调;11-15年教龄的教师居多;多为二级教师,多数教师年龄在41-50岁,中青年教师比例偏低;学历层次较为合理,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2.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在人际关系、学生因素、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女教师略高于男性教师;不同年龄的体育教师在工作负荷、职业期望、人际关系、学生因素、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工作负荷、职业期望、学生因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工作负荷、职业期望、人际关系维度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工作负荷、职业期望、人际关系、学生因素、自我发展、学校管理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压力来源有工作负荷、自我发展、职业期望、学生因素、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自我发展因素是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工作负荷和自我发展相比,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略小,明显高于人际关系,职业期望和学生管理方面呈现出中度压力。4.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应:加强能力提升的调节培养、创建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赵娜[4](2020)在《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制约教师工作热情的提高,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会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而由职业倦怠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学前教师离职倾向加剧则会影响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该问题已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渐趋出现定性与定量研究不相调和的问题:有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但缺少实证性的依据,有些实证研究则缺少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将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依托,欲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理论研究的思路,深度揭示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研究以全国18省34县的10581位县域内学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对当前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翔实的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倦怠型、倦怠倾向明显型学前教师占比较大,分别占比26.9%、44.2%。(2)就人口学特征变量而论,男性、年龄越大、学历层次越高、处于离异状态的农村学前教师倦怠问题较为突出。就工作特征变量而论,教龄在4-5年及11-20年、职称较低、在编、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农村学前教师的倦怠问题应给予重视。就劳动力市场变量而论,西部、县镇、独立公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工作资源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457。其中直接效应为-0.356,间接效应为-0.102。工作资源潜变量的间接效应是通过对工作要求潜变量的负向影响,进而借助于工作要求潜变量的中介效应而达成。工作要求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正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295。幼儿园层变量的纳入提高了各潜变量对于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强度,因此,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构建具有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确保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2.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3.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4.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5.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6.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王富乙[5](2020)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兴国之策、更是一个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标志。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理应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社会飞速前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现更加重要。追求幸福,追求心理层面的满足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权利,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幸福感状况深远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中,基于教学设施落后、教师待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幸福感危机持续已久且难以改善。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无从谈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难以激起。但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和降低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从而提高其幸福感的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目前对于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变量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这一群体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三者变量研究目前还未检索到。因此本人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350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主观幸福感情况及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进而更深入了解当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情况,寻求积极地干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整个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差异性及相关分析;职业认同中介效应检验三个部分。综合研究结果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整体水平较高,其在年龄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性别、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其在授课对象变量上存在差异性。(2)教师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职业认同来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职业认同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着,且为部分中介作用。(4)在社会支持六个支持来源中,同事支持、家人支持、家长支持、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显着,职业认同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领导支持与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不显着,其主要是通过职业认同中介变量来实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亚娟[6](2020)在《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叙事探究 ——基于L省K县C学校八位青年教师》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教育问题,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目的为促进教育公平,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乡村教师幸福感。但是伴随时代的变革,乡村教师的压力问题却日益凸显,只增不减。尤其是青年教师任教乡村“下不去,留不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了解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状态,探究其工作的压力来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找到哪些压力来源对青年教师产生的影响最大,并针对其做出建议对缓解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以L省K县C学校的八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研究现场,在教师工作的真实场景中对教师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访谈。通过对发生在教师身边的真实案例的深入研究,以及根据教师访谈内容文字的云分析数据,得出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来源可大致分为“日常工作”、“专业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业余生活”等四个维度。按照本研究的内容可得出乡村教师工作压力来源的程度受日常工作、学生管理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依次减弱。且在同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乡村青年教师的压力源的呈现与教师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在结语部分研究者从自身方面、学校方面、政府方面、社会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除此之外,本研究者认为,压力并不全是负面消极的,适当的工作压力可促进教师的发展,故我们应做到的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让教师保持适度的工作压力,来积极的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曹小雪[7](2020)在《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岗教师的焦虑是其对教学的内外环境、教学事件等缺乏控制,对生活事件、物质与精神条件等方面缺乏满足感或在教师角色、职业自我等方面存在冲突感而引发的心理上的恐慌、紧张、忧虑,生理上一系列不适反应以及行为上的应对反应。通过对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实证调查,可以发现,当前特岗教师普遍滋生了焦虑情绪。而不同的维度系数,包括特岗教师的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学历层次、任教年级对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均有影响。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机制在于特岗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心理特性的交互作用。生存境遇主要体现为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保障性措施缺乏、工作压力大以及存在着身份困境,这种生存境遇是引发特岗教师体验到伤害与挫折的外在根源。心理特性主要是指内心的虚弱无助与自卑感。特岗教师在体验生存境遇所带来的伤害和挫折后,如果他内心强大,具有自信心,那么通常不会滋生焦虑。但如果内心怯弱无力,具有无助感,就很容易滋生出焦虑情感。特岗教师一旦滋生焦虑情绪,那么对其专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体现为: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提升、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影响其专业道德的成长、影响其专业心理的健全。由于焦虑滋生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的滋生提出正确的干预策略。论文从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预防、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监控、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消解等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孔姗[8](2020)在《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不仅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师德建设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路径。基于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给予高度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宿城区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提升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方法。论文从师德建设观念、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方式、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对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宿城区S初中师德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校长和教师对师德建设认识不全面,校领导和教师的师德认识存在滞后性;二是师德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与师德教育理念偏差,未能用习近平总书记师德思想武装头脑;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师德建设中人文环境的消极影响有所关联。针对宿城区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社会层面上,建设“尊师爱师”的师德建设环境,提升教师相关待遇,完善师德建设机制;从学校层面上,提升校领导师德价值认知,更新理念,与时俱进,转变学校的领导方式,坚持民主管理,以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情感关怀,校领导在师德建设中以身作则;从教师层面,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加强自身职业认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师师德建设。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刘剑[9](2020)在《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等称号。但在诸多荣誉光环的背后,教师的职业倦怠易被忽视与掩盖。教师职业倦怠既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职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当前,教师身处时代变迁与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承担着教育重任,也承受着不同的工作压力。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而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为凸显,不容小觑。这一现象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同时对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影响。因此,对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现状和倦怠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缓解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本文围绕选题,在汲取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及其时代背景,开展以河南省某市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为例的实证探究。首先,从职业倦怠辨析出发,本文对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和区别,描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种常见类型,并从不同理论视角阐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理,论证其产生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其次,针对河南省某市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研,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发现中学思政课教师情绪衰竭同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相比偏高;在对其进行的差异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教龄、薪资与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密切联系。再次,在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中,本文揭示了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在社会、组织、个人等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学思政课教师的主观原因,既有源自职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性因素。最后,本研究在概括与分析的基础上,从尊师重教机制建设、需要关怀实施举措、和谐关系构建、教师内涵成长建设的维度,并运用相关理论分别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帮助中学思政课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从调研结论看,河南省某市中学思政课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其尚未达到严重程度,但须引起重视,积极推动该问题的改善与解决将对教师及教育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程少波[10](2020)在《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现状及其调适对策研究 ——基于H省的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亿万儿童,关涉千千万万个家庭。这个群体的社会心态不仅对当下的社会整体氛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年轻一代人和其家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社会心态进行深度考察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师群体所表现出来具有一致性的需要、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特点的总和。本研究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教师社会支持以及教师工作投入五个核心变量来考察教师社会心态中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行为以及社会支持。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社会发展背景,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研究的整体框架、基本思路和调查方案。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H省抽取18个县,108所中小学校,675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了 26名教师。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总体性结论如下:1.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心态各维度上均处于理论中值稍微偏上水平。具体说来,教师满意度维度上,有66.7%的教师处于理论中值及以上水平;以一般效能感测量教师的社会认知水平,有54.2%的教师处于中值及以上水平;在教师的社会情绪能力维度,有96.3%的中小学教师处于理论中值以上;以教师的工作投入测量教师的社会行为,有94.7%的中小学教师处于理论中值以上;在教师的社会支持维度,有91.4%的教师处于中值及以上水平。2.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说来,不同学段、不同教龄、是否有编制、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教师满意度有显着影响;性别、学段、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社会地位、社会期望以及教师权威对教师的一般效能感有显着影响;性别、年龄、教龄、学校所在地、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教师社会情绪能力有显着影响;学段、年龄、学历、是否班主任、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教师的工作投入有显着影响;性别、学段、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对教师的社会支持有显着影响。3.通过对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教师社会满意度是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中最核心、最起作用的因素。第三章主要以职业幸福感和离职意向分别作为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好与差的外在表征,以他们作为因变量,以社会心态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探究社会心态各维度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状态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各因素后,教师满意度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离职意向决定系数最高。第四章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对的中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所反映的教师社会心态的现状对教师队伍建设所提供的启示主要包括: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发展层次;关注特殊层次教师,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三、做好教师成长“加减法”,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创新管理观念,突显人文情怀;强化培养与培训,优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建教师社会支持网络;强化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心态等。
二、西部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一项基于广西640名教师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问卷的分析与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1.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总体特征 |
2.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1.西部农村男性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显着低于女性教师 |
2.西部农村未婚教师的自我和集体认知显着低于已婚教师 |
3.西部农村初中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显着低于小学教师 |
4.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存在民族类别上的差异 |
5.不同教龄的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差异 |
6.不同职称的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差异 |
7.高收入水平西部农村教师集体认知和集体管理能力较低 |
8.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存在岗位职务上的差异 |
四、启示与建议 |
1.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观念,重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
2.关注新手教师的社会情感需求,增强他们的集体融入感 |
3.舒缓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提供社会情感支持 |
4.合理引导少数民族教师,积极关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
5.转变男性教师的社会角色期待,鼓励男性教师积极表达情感 |
6.发挥教师收入、职称、职务的杠杆作用,促进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 |
(2)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职业压力 |
1.2.2 职业紧张 |
1.2.3 职业健康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思路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调查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预调查阶段 |
2.3.2 调查阶段 |
2.3.3 问卷整理和数据录入阶段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情况 |
3.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 |
3.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
3.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差异性检验 |
3.3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情况 |
3.3.1 中小学教师ERI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3.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 |
3.3.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ERI各维度得分情况 |
3.4 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 |
3.4.1 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序 |
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自报患病率的差异 |
3.5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5.2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6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3.6.1 信效度分析 |
3.6.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假设检验 |
3.6.3 中介效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4.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情况分析 |
4.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分析 |
4.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分析 |
4.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其差异性检验分析 |
4.3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情况分析 |
4.3.1 中小学教师ERI及各维度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
4.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分析 |
4.3.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ERI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
4.4 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分析 |
4.4.1 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序分析 |
4.4.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自报患病率差异分析 |
4.5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5.2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6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与对策 |
5.2.1 减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紧张的对策 |
5.2.2 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的对策 |
5.3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压力 |
2.1.2 教师职业压力 |
2.2 教师职业压力相关研究 |
2.3 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访谈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1 性别结构 |
4.1.2 教龄结构 |
4.1.3 职称结构 |
4.1.4 年龄结构 |
4.1.5 学历结构 |
4.2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
4.2.1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基本情况 |
4.2.2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 |
4.2.3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关系 |
4.3 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
4.3.1 加强能力提升的培养 |
4.3.2 创建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机制 |
4.3.3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
4.3.4 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 |
一、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二、概念界定 |
(一)县域 |
(二)倦怠 |
(三)职业倦怠 |
(四)教师职业倦怠 |
(五)学前教师职业倦怠 |
(六)工作要求 |
(七)工作资源 |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一、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
(一)模型的缘起 |
(二)模型的核心概念 |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
(四)模型的基本内容 |
(五)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 |
(六)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评价 |
二、相关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工作要求量表 |
(二)工作资源量表 |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四、研究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
(一)样本分布情况 |
(二)访谈样本情况 |
(三)数据处理 |
(四)变量说明 |
五、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 |
一、基本描述性分析 |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差异分析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二)工作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三)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三、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估计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构的验证 |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建构 |
(四)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制约,整体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
(一)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人口学变量存在差异 |
(二)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工作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
(三)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工作要求过多且面临诸多挑战 |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责任边界不明 |
四、工作资源对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 |
(一)薪资待遇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低 |
(二)同事合作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高 |
(三)决策参与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
(四)教学创新氛围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
(五)教学资源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
五、工作要求在工作资源与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
六、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一、构建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使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 |
(一)实现县域内学前教师的工作职责从实然转向应然,制定合理的“平均工作要求”标准 |
(二)营造合宜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县域内学前教师的人文关照 |
二、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 |
三、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 |
四、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 |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合作机制,破解其倦怠困局 |
(二)促进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切实解决其倦怠问题 |
(三)从博弈到双赢,从源头发挥教学创新氛围的作用 |
五、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 |
(一)多措并举降低独立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 |
(二)充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积极落实“两教一保”政策 |
(三)复归小学附属幼儿园独立办园的权利,使教师的各项权益均得到保障 |
六、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5)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
1.1.2 现实中农村教师幸福感相对不高 |
1.1.3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其保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主观幸福感 |
2.1.1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与特征 |
2.1.2 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
2.1.3 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
2.2 教师社会支持 |
2.2.1 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与特征 |
2.2.2 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
2.2.3 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
2.3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
2.3.1 职业认同 |
2.3.2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2.3.3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2.3.4 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2.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
2.4.1 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
2.4.2 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研究 |
2.4.3 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
2.4.4 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
2.5 现有研究不足与研究空间 |
2.6 相关概念界定 |
2.6.1 教师职业认同 |
2.6.2 社会支持 |
2.6.3 主观幸福感 |
2.6.4 农村中学教师 |
3 研究设计 |
3.1 被试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
3.3.2 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
3.3.3 主观幸福感量表 |
3.4 研究假设 |
4 研究结果 |
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
4.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
4.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
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 |
4.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
4.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
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 |
4.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
4.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分析 |
4.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
4.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关系研究 |
4.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
4.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
4.5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1 社会支持总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2 家人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3 领导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4 同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5 学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6 家长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5.7 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与讨论 |
5.1.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5.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与讨论 |
5.2.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
5.2.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分析与讨论 |
5.3.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
5.3.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5.4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5.4.1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5.4.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
5.4.3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5.5 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保持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
6.2.2 注重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作用 |
6.2.3 发挥职业认同的有力中介作用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叙事探究 ——基于L省K县C学校八位青年教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现有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一)确定选题及准备阶段 |
(二)进入现场的研究阶段 |
(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教师的工作环境 |
(二)“初识”八位青年教师 |
三、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维度划分的界定 |
(一)八位青年教师访谈词频重点呈现 |
(二)压力来源的维度划分界定 |
第二章 课堂教学:教师的工作之困 |
一、“应接不暇的一天工作” |
(一)“繁忙的工作时间表” |
(二)“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
二、“无处不在的日常考核” |
(一)最为烦心的“教学成绩的考核” |
(二)种类繁多的“其他考核标准” |
三、“不尽如意的学生看管” |
(一)“最大的压力是学生接受的能力” |
(二)“我不会教学生,我找不到办法” |
(三)“这里的学生不好管” |
第三章 能力提升:教师的荆棘发展之惑 |
一、难以获得的培训机会 |
二、梦寐以求的职称晋级 |
(一)C校职称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工资水平 |
(二)C学校职称名额相对较少且内部竞争激烈 |
(三)C校繁琐的职称晋级制度 |
(四)“理不清”的职称晋级说 |
三、无法保障的发展支持 |
(一)文化支持淡薄的C校 |
(二)不孚众望的校长 |
(三)难以实现的家庭支持 |
(四)层层阻碍的社会支持 |
第四章 人际交往:教师的关系之谜 |
一、师生关系:亲密而疏远 |
(一)不太顺利的日常授课 |
(二)学生家长的不畅沟通 |
二、同事关系:和谐且谨慎 |
(一)办公室阻隔下的“生疏” |
(二)同事间的“经验”交流 |
(三)令人厌烦的办公室“八卦” |
(四)应接不暇的“随份子” |
三、领导关系:迎合与反抗 |
(一)“要处好关系”取得上升 |
(二)无法避免的“利益冲突” |
第五章 业余生活:教师的后顾之忧 |
一、有待改善的学校环境 |
(一)艰苦的学校“硬件”环境 |
(二)校园“软件”环境的缺失 |
二、无法言说的家庭生活 |
(一)难以平衡的家庭与工作 |
(二)娱乐生活的缺乏与副业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工作压力来源可分为四个维度,每位教师的压力源感知程度不尽相同 |
(二)工作压力的呈现与教师的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 |
(三)工作压力程度呈圆形由大到小向外分散 |
二、研究建议 |
(一)自身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政府方面 |
(四)社会方面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学术期刊 |
英文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
后记 |
(7)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的研究 |
1.3.2 国外的研究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1 焦虑 |
1.4.2 特岗教师的焦虑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对象 |
1.5.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特岗教师焦虑现状的实证调查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工具 |
2.1.3 评分标准 |
2.1.4 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特岗教师焦虑的总体状况 |
2.2.2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差异分析 |
2.2.3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现状的调查结论 |
第3章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机制 |
3.1 特岗教师的生存境遇 |
3.1.1 特岗教师的工作条件差 |
3.1.2 特岗教师的身份困境 |
3.1.3 特岗教师的职业压力大 |
3.1.4 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
3.2 特岗教师的心理特性 |
3.2.1 特岗教师内心的自卑感 |
3.2.2 特岗教师内心的无助感 |
第4章 特岗教师的焦虑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
4.1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知识的提升 |
4.2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
4.3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道德的成长 |
4.4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影响其专业心理的健全 |
第5章 特岗教师焦虑情绪的干预策略 |
5.1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预防 |
5.2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监控 |
5.3 对特岗教师焦虑滋生的消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师德建设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师德制度建设的研究 |
(三)关于师德建设现状的研究 |
(四)关于师德建设提升路径的研究 |
(五)关于师德建设的反思 |
四、核心概念 |
(一)道德 |
(二)职业道德 |
(三)教师职业道德 |
五、理论基础 |
(一)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观点 |
(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 |
(三)教师人本管理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点的选择及描述 |
(三)调研的实施 |
(四)调查方法 |
二、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样本分析 |
(一)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三、S初中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
(一)师德建设观念的现状 |
(二)师德建设中领导方式的现状 |
(三)师德建设人文环境的现状 |
(四)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 |
第三章 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S初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S初中校领导和教师对师德认识相对滞后 |
(二)师德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三)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 |
二、S初中师德建设问题的成因 |
(一)师德建设理念的偏差 |
(二)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
(三)师德建设中人文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校领导的师德认同是师德建设的决定因素 |
(一)提高校领导师德认知 |
(二)校长要坚持“以教师为本”,民主管理 |
(三)校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师德楷模 |
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
(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
(二)关爱教师,给教师减负 |
三、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是核心内容 |
(一)师德教育内容贴合实际 |
(二)完善师德评价机制 |
(三)加强教师师德监管,防患未然 |
(四)打造“尊师爱师”的师德建设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9)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职业倦怠相关理论概述 |
一、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 |
(一)倦怠与职业倦怠 |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 |
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类型 |
三、教师职业倦怠原因的理论阐释 |
(一)职业发展“高原期” |
(二)霍桑效应 |
(三)职业锚理论 |
(四)富勒关注阶段论 |
第二章 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研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质性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统计方法 |
三、调研过程与分析 |
(一)调研信息统计 |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水平 |
(三)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
(四) 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其他因素分析 |
第三章 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分析 |
(一)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 |
(二)教师的名义地位与实际地位偏差 |
二、组织因素分析 |
(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师评价体制不完善 |
(三)学校管理体制缺失 |
三、个人因素分析 |
(一)人格气质的差异 |
(二)教师知识构成与能力素养不足 |
四、职业因素分析 |
(一)角色冲突与模糊 |
(二)工作负荷繁重 |
五、学生因素分析 |
(一)强烈自我意识 |
(二)多元的价值观 |
六、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
(一)发展空间小 |
(二)互动性较弱 |
第四章 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下尊师重教机制建设 |
(一)增进支持,提升地位 |
1.建立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
2.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
(二)科学治理,人文关怀 |
1.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柔性治理体制 |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个体需要关切实施举措 |
(一)调整个人心理,平衡自我需要 |
(二)增强自身专业能力,追求更好自我实现 |
三、社会角色理论下和谐关系构建 |
(一)增进角色认同,凝聚共识 |
1.增强角色认知能力,从容应对角色转换 |
2.树立角色规范意识,完善角色建设 |
(二)矫正角色偏差,营造和谐 |
1.注重对学生角色教育 |
2.学生自身做好角色实践 |
四、教师发展理论下的教师内涵成长建设 |
(一)重视教师职业规划,创设合理职业生涯 |
(二)改善教师成长环境,提升教师发展自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现状及其调适对策研究 ——基于H省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现状 |
(二) 教师作为整全的人:中小学教师研究发展趋势 |
(三) 社会心态调适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
二、基本概念 |
(一) 中小学教师 |
(二) 心态 |
(三) 社会心态 |
(四) 教师社会心态和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 |
三、文献综述 |
(一) 社会心态研究 |
(二) 教师社会心态的研究 |
四、研究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建立研究框架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 研究的整体框架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 研究方法与工具 |
(五) 研究假设 |
(六) 数据处理 |
第二章 教师社会心态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
(一)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
(二)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 |
(三)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分析与讨论 |
(四)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论 |
二、中小学教师社会认知研究 |
(一) 中小学教师社会认知的测量 |
(二) 中小学教师认知研究结果 |
(三) 中小学教师认知分析与讨论 |
(四) 中小学教师认知研究结论 |
三、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研究 |
(一) 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的测量 |
(二) 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研究结果 |
(三) 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分析与讨论 |
(四) 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研究结论 |
四、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与社会行为研究 |
(一) 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与社会行为的测量 |
(二) 中小学教师行为研究结果 |
(三) 中小学教师行为分析与讨论 |
(四) 中小学教师社会行为研究结论 |
五、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研究 |
(一)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的测量 |
(二)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结果 |
(三)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分析与讨论 |
(四)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研究结论 |
第三章 基于回归模型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影响路径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回归模型 |
二、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回归模型 |
三、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路径模型 |
(一)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总效应分析 |
(二)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分路径分析 |
四、回归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调适的政策建议 |
一、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发展层次 |
(一)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防止教师老龄化比例失衡 |
(三) 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培养多维胜任教师 |
二、关注特殊层次教师,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 |
(一) 关注无编制教师,补齐教育政策短板 |
(三) 关注农村教师发展,能“留得住”也能“走出去” |
三、做好教师成长“加减法”,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
(一) 减少教师工作强度,提高教育灵活度 |
(二) 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提升社会情绪调控能力 |
(三) 规划教师生涯发展,加强职业情感认同 |
四、创新管理观念,突显人文情怀 |
(一) 转变管理观念,着眼教师价值 |
(二) 重构教师职业发展课程,改善教师社会情绪能力 |
(三) 丰富教师文化活动,充实精神情感世界 |
五、强化培养与培训,优化教师队伍 |
(一) 加强职前培养,培育人之模范 |
(二) 加强选拔,让有能力者为师 |
(三) 加强职后专业学习,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 |
六、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建教师社会支持系统 |
(一) 改善社会认知偏见,树立教师正面形象 |
(二) 凝聚家庭教育力量,实现家校共育 |
(三) 优化人际交往圈,稳固教师心理支持 |
七、引导教师自我调适,保持积极心态 |
(一) 积极适应环境,提升专业能力 |
(二) 克服职业倦怠,发现职业之美 |
(三) 认同自我价值,增强职业情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后记 |
四、西部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一项基于广西640名教师的实证调查[J]. 杨传利,蓝筱梦,吕玉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04)
- [2]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D]. 董夏杉. 兰州大学, 2021(11)
- [3]泰安市重点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D]. 张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D]. 赵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D]. 王富乙. 河南大学, 2020(02)
- [6]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叙事探究 ——基于L省K县C学校八位青年教师[D]. 李亚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D]. 曹小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D]. 孔姗.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中学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 刘剑.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10]中小学教师社会心态现状及其调适对策研究 ——基于H省的抽样调查[D]. 程少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