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杂粮市场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王姣莹[1](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杨丹[2](2021)在《四种营养面包的工艺优化及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面包行业发展快速,但是规模、消费远不及欧洲。面包已经成了欧洲主食中的一部分,面包等烘焙食品种类多,消费高,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我国面包起步较晚,种类,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大部分消费者对面包的观念仍停留在零食方面,对面包认识片面。且人们由于过量食用精加工和高脂、高热量的食品,会导致肥胖症、血糖与血脂偏高等“富贵病”与日俱增,因此开发具有有益健康效果的面包已经成为现在的流行趋势。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人们对面包的喜好,然后用具有有益功效的原料代替小麦粉,研究对其面团、面包的影响及最佳工艺配比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线上发送调查问卷,获取人们对新品种营养面包的接受程度、喜好等信息。根据调查问卷结果选用麦麸粉制作高膳食纤维面包,山药粉制作蔬菜面包,黑米荞麦粉制作杂粮面包,红茶粉制作茶叶面包,研究结果如下: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人们主要看中面包的口感,新鲜度,价格,愿意尝试新品种面包,对高膳食纤维面包、杂粮面包、蔬菜面包以及茶面包很感兴趣,因此主要研究这四种面包品质特性,改良其最佳工艺,侧重原料、口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对甜、软面包的需求。通过实验测麦麸粉、山药粉、杂粮粉、红茶粉对面团的质构特性、色度以及面包的比体积、质构特性、感官评价等影响,对面包进行优化后测其储藏特性,结果表明:添加5%以下麦麸粉含量面包品质稳定,添加含量超过5%,面包品质逐渐变差。高含量的山药粉显着降低面团硬度,但随着山药粉的含量的增加,面包总体品质呈现逐渐降低。由于黑米荞麦面包含有大量淀粉,随着黑米荞麦粉的含量的增加,面包品质劣变最严重。加入2%以下的红茶粉,面包品质较稳定,随着红茶粉含量的继续增加,面包品质显着下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研究四种面包的最佳工艺配比,如下:(1)麦麸面包的最佳配比为:5%麦麸粉,1.5%酵母,20%糖,6%黄油,1.5%盐,60%水。(2)山药面包的最佳配比为:5%山药粉,1.5%酵母,20%糖,7%黄油,1.0%盐,57%水。(3)杂粮面包的最佳配比为:15%杂粮粉,1.5%酵母,15%糖,5%黄油,1.1%盐,55%水。(4)红茶面包的最佳配比为:2%红茶粉,1.7%酵母,10%糖,6%黄油,1.0%盐,60%水。制成面包后,随着麦麸粉、黑米荞麦粉、红茶粉含量的添加,面包的比容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添加山药粉,面包的比容整体下降。根据面包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弹性、内聚性变化,发现加入添加物后都会造成面包品质劣变,但是低含量面包品质变化不明显。感官评分可以看出随着麦麸粉、山药粉、黑米荞麦粉、红茶粉的含量增加,感官评分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根据优化过的配方制作面包,得到的面包比容、感官评价和质构都得到一定改善。将敞口在4℃冰箱中储藏4 d,发现在储藏期间面包的重量,水分活度降低,质构变差,面包逐渐老化,失水量随着储藏时间的正常而变大,因此面包储藏时间最长3 d为宜。
马良[3](2020)在《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榆林市小杂粮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嵌入案例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产业模式、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从自然与市场机制方面对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榆林小杂粮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的实例说明:借助自然资源、科技优势、品牌优势以及网络平台,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优化结构、加强品种更新和技术推广、壮大龙头企业等切实措施,以及优质评价、文化价值挖掘等创新性方式,不断提高小杂粮综合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使榆林市小杂粮产业走订单化农业、文化型农业和“出口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必将对榆林市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发展前景广阔。(2)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存在。目前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做精做细小杂粮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尚未成型。其次,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原产地分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业务水平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此外,优质小杂粮产区的“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基地+农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市场的衔接度和连续性不强。最后,榆林市小杂粮的品牌效应和市场营销需要进一步打造和升级,“出口型”小杂粮的份额需要进一步加大。(3)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政策体系完善、产销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第一,加大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根据资源匹配优势,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第二,大力支持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小杂粮产品的供给。第三,建立小杂粮全产业链的政策引导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第四,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小杂粮产品提质增效。第五,加大电子商务开发经营力度,大力支持品牌创建,推动产供销产业体系的完善。
金荣荣[4](2020)在《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基于生态健康消费理念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青睐,逐渐成为民众消费的主流需求。然而受到营销意识相对淡薄,定位不够准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需求。因此,研究绿色农产品营销是企业转变固有的农产品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机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XD公司为研究对象。在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和经济收入日益增长的背景下,XD公司凭借着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成熟的玉米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生鲜玉米的加工销售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陷入价格竞争的红海。因此,企业需要对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去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蓝海,实现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长效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XD公司的营销状况,得出企业发展较快的原因和当前存在的不足,即产品结构品类不足,定价缺乏灵活性,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促销工具单一等问题。运用STP理论重新对该企业进行了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具体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营销拓展策略。一方面,补齐企业发展短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灵活调整产品定价、做大做优线上和线下渠道和促销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营销策略;另一方面继承发扬产品的绿色优势,实施文旅结合的体验营销策略,注重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同时,提出在人才、资金和制度等方面对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努力实现农产品绿色、优质、特色、品牌的目标。
康继全[5](2020)在《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到,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众消费的主流消费,全谷物代餐粉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绿色的食品,正再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对代餐粉的市场环境分析,并进行市场趋势的预测,以LZY公司为例,分析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产品定位,结合新媒体营销,制定合理的全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第一,理论:论文通过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文献梳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和背景资料,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市场营销方法和工具的理论进行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第二,LZY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首先对LZY公司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消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分析,又进行了微观环境分析,以及营销环境综合分析。在营销环境综合分析中,首先对LZY公司进行了内外部因素评价和SWOT分析,找到LZY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对LZY公司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进行了评价。对LZY公司的代餐粉营销环境,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研究。第三,LZY公司的谷物代餐粉经营现状分析:通过对LZY公司经营现状,包括发展概况、内部营销状况和外部营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四,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策略:最后通过结合LZY公司的内外部分析和SWOT分析,以及对LZY公司的现有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更加快速的帮助LZY公司推广谷物代餐粉,发挥自身优势。
李兴[6](2019)在《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杂粮营养丰富,保健功能强,经济价值高。近年来随着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深入研究,其“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等特性被广大消费者熟知。杂粮饮料作为一种便捷易食用的食品满足了现代快节奏下消费者的需求,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以藜麦、燕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通过烘焙、粉碎、糊化、酶解、复配等主要工艺进行复配杂粮饮料的研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方法确定了复配杂粮饮料的最佳生产工艺和生产配方,进一步对饮料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配杂粮饮料关键制备工艺研究。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和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以感官评价和总黄酮为评定指标,确定了藜麦的烘焙参数为140℃、30 min;苦荞的烘焙参数为150℃、30 min;复配杂粮粉的质量配比为藜麦40%、燕麦40%、苦荞20%。以原料利用率、葡萄糖当量(DE)值、可溶性固形物等为考察因素,研究了料水比、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对原料酶解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水比为1:20(g/mL),α-淀粉酶添加量为16 U/g,温度70℃,时间60 min时,此时原料的酶解效果最佳,DE值为85.9%。2.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以最佳工艺制得的杂粮酶解液为原料,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了辅料的添加量为:植脂末0.8%(W/V)、柠檬酸0.01%(W/V)、果葡糖浆3.0%(V/V)。进一步对复配杂粮饮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离心沉淀率和Zeta电位为指标,选择蔗糖脂肪酸酯(蔗糖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卡拉胶作为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蔗糖酯0.04%、单甘酯0.03%、CMC-Na0.05%、卡拉胶0.04%,在此条件下该饮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从感官评价、营养功能成分、风味物质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对复配杂粮饮料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该饮料的感官性状为:色泽:乳白色;气味:具有浓郁的谷物烘焙香气;口感:口感细腻润滑,酸甜适中;组织状态:产品质地均匀,无沉淀。营养功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复配杂粮饮料中的氨基酸总量为0.168 g/100g,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为0.27g/100g;脂肪含量为0.1 g/100g;pH为6.05;总黄酮含量为139.4μg/mL;总多酚含量为90.0μg/mL。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GC-MS)对饮料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测定,共鉴定出了39种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以及吡嗪类杂环呈香化合物等。经分析检测,该复配杂粮饮料中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符合国标中所规定的要求。4.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模拟消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通过体外模拟口腔消化、胃肠道消化对饮料中的黄酮、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经过胃肠道消化后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为50.1μg/mL和59.0μg/mL,表明消化处理对饮料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溶出量有影响。此外,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还表明了复配杂粮饮料抗氧化活性能力的大小与其总黄酮和多酚含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本研究研制出一款口感细腻、风味适宜,具有一定营养保健价值的新型杂粮饮品。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杂粮加工制品的类型,提升了杂粮的加工技术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杂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陈明静[7](2019)在《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杂粮产业作为忻州市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忻州市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忻州市杂粮生产主体仍然以小农户为主,种植分散。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仍然较低。探索可行途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以忻州市杂粮产业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条件、市场发展前景、政策背景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忻州市杂粮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掘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杂粮产业发展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区位商、集中系数指标对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程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已在山西省范围内形成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效率优势较高,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产优势。但从各类作物的规模优势来看,谷子、大豆等杂粮作物仍然欠缺产业竞争力。通过对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梳理,从提升杂粮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强化经营体系构建、完善杂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以及培育壮大杂粮区域品牌几个方面探索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冯健[8](2019)在《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理念的日趋深入人心,为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山西省素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农业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山西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盛产的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产量庞大,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竞争力较为突出,近年来,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小杂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背景下,小杂粮产业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小杂粮产业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盲目的种植导致了小杂粮品质下降、小杂粮产业的整体产量与市场的契合度不紧、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在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杂粮产业的相关文献动态和理论之后,通过实地调研,首先分析了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是种植面积之广,二是产量之大,三是品种之多。接着找出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二是小杂粮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三是小杂粮生产技术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小杂粮产品省外和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整体投入仍显不足,二是规模化程度还较低,三是经营管理机制还需健全,四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强。进而提出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小杂粮产业持续发展;四是建设生产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期望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供具有可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刘源[9](2018)在《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本文通过阐述小杂粮营养保健功能,小杂粮地方特色小吃及加工食品的研究以及目前常见杂粮质量问题来源及控制分析,旨在促进小杂粮产业发展,调整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发挥神木地域和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最优化农村经济效益最大化。论文在研究论证的过程当中,采用实地调查和参考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神木县主要种植的小杂粮的种类、面积,小杂粮生产加工状况,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产品种类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产品混杂严重,优质品种少,种植规模小,技术落后,难以统一管理;产品加工水平落后,无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质量安全隐患多,综合利用效果差,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这些都是制约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发展神木小杂粮产业的对策是:引进优良品种,实施科学种植,发展小杂粮规模化种植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改善加工工艺,促进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发展;强化小杂粮质量安全控制,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全面实施小杂粮追溯体系,为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奠定基础。
韩涛[10](2017)在《关于豫北地区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的研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豫北地区小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多。以安阳市殷都区为例,常年粮食种植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种植面积在60.2万亩左右,占全区耕地面积63.4万亩的95%左右。小杂粮只占较小比例,仅在殷都区西部旱作农业区种植,常年种植面积为3.2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左右。但是,去年以来,我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小杂粮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2
二、我国杂粮市场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杂粮市场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机遇 |
1.1.2 客观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调查研究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4.5 实践验证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
2.1 王村镇概况 |
2.1.1 区位交通 |
2.1.2 自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1.4 自然资源 |
2.1.5 文化资源 |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
第三章 案例研究 |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
5.1.1 优势(S) |
5.1.2 劣势(W) |
5.1.3 机遇(T) |
5.1.4 挑战(O) |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
5.2.1 农业用地资源 |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
6.1 规划总纲 |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6.1.2 规划依据 |
6.1.3 规划原则 |
6.1.4 发展目标定位 |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
6.2.1 基本格局 |
6.2.2 规划内容简介 |
6.2.3 重点项目介绍 |
6.3 乡村旅游规划 |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
6.4 生态景观规划 |
6.4.1 沟壑生态治理 |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
6.4.3 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四种营养面包的工艺优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面包 |
0.1.1 面包的定义及分类 |
0.1.2 面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0.2 烘焙市场分析 |
0.2.1 面包市场特点 |
0.2.2 面包及烘焙产品市场规模 |
0.2.3 烘焙行业人均消费 |
0.2.4 面包占烘焙市场份额 |
0.2.5 我国面包进出口分析 |
0.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3.1 研究背景 |
0.3.2 研究意义 |
0.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市场调查统计与分析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调查问卷设计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1.4.2 面包消费情况 |
1.4.3 购买面包偏好情况 |
1.4.4 开发新品种面包情况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团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面包配方 |
2.3.2 面团制作 |
2.3.3 面团品质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面团质构分析 |
2.5.2 面团色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包工艺优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四种面包单因素实验 |
3.3.2 四种面包正交试验设计 |
3.3.3 面包制作 |
3.3.4 面包比容测定 |
3.3.5 感官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麦麸面包正交试验结果 |
3.4.2 山药面包正交试验结果 |
3.4.3 黑米荞麦面包正交试验结果 |
3.4.4 红茶面包正交试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包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面包配方 |
4.3.2 面包制作 |
4.3.3 面包品质的评价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面包比容分析 |
4.5.2 面包质构分析 |
4.5.3 面包感官评分影响 |
4.5.4 面包纹理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佳配比面包品质测定及储藏稳定评价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面包制作 |
5.3.2 面包比容测定 |
5.3.3 面包质构测定 |
5.3.4 感官评价 |
5.3.5 面包保水性测定 |
5.3.6 面包水分活度测定 |
5.4 数据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面包比容及感官评价分析 |
5.5.2 储藏期间面包质构变化分析 |
5.5.3 储藏期间感官评价变化分析 |
5.5.4 面包保水性 |
5.5.5 面包老化特性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表1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小杂粮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小杂粮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小杂粮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小杂粮是榆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2 小杂粮生产水平稳定 |
2.1.3 小杂粮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
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
2.2.1 产地分散,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 |
2.2.2 产品深加工落后,市场流通不畅 |
2.2.3 产业协作机制未成型,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
第三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案例分析 |
3.1 自然资源优势 |
3.2 小杂粮品种品牌优势 |
3.3 小杂粮种植增产潜力和种植资源优势 |
3.4 小杂粮独特的饮食文化优势 |
3.5 小杂粮显着的市场价格优势 |
3.6 龙头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逐步构建 |
3.7 创新电子商务营销窗口的崛起 |
3.8 小杂粮生产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
3.9 案例分析 |
3.9.1 案例一:米脂县小杂粮产业发展 |
3.9.2 案例二:定边县荞麦产业发展 |
第四章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思路与对策 |
4.1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
4.1.1 选育小杂粮区域适生品种 |
4.1.2 集成小杂粮抗旱增效关键技术 |
4.1.3 扩充小杂粮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 |
4.2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与目标 |
4.2.1 榆林市小杂粮发展思路 |
4.2.2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目标 |
4.3 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4.3.1 重视良种良法推广,提高生产效率 |
4.3.2 强化优质杂粮示范种植基地建设,保障名优特产品供给 |
4.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
4.3.4 发展小杂粮精细加工,做优做靓小杂粮产品 |
4.3.5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化产销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
5.1.2 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绿色农产品 |
2.1.2 绿色农产品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目标营销战略STP理论 |
2.2.2 4P理论 |
2.2.3 体验营销理论 |
2.2.4 精准营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3.1 XD公司概况 |
3.2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手段 |
3.3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成效 |
3.4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结构品类不足 |
3.4.2 定价缺乏灵活性 |
3.4.3 渠道开发不充分 |
3.4.4 促销工具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STP理论的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市场分析 |
4.1 XD公司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
4.2 基于STP理论的XD公司绿色农产品市场细分 |
4.2.1 XD公司绿色农产品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分析 |
4.2.2 确定XD公司绿色农产品市场细分 |
4.2.3 选择XD公司绿色农产品目标市场 |
4.3 基于STP理论的XD公司绿色农产品市场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5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与保障措施 |
5.1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
5.1.1 产品策略 |
5.1.2 定价策略 |
5.1.3 渠道策略 |
5.1.4 促销策略 |
5.1.5 营销拓展策略 |
5.2 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保障措施 |
5.2.1 人才保障 |
5.2.2 资金保障 |
5.2.3 制度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市场营销相关基础理论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 市场营销方法与工具 |
3 LZY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
4 LZY公司的谷物代餐粉经营现状分析 |
4.1 LZY公司的发展概况 |
4.2 LZY公司的内部营销状况分析 |
4.3 LZY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4.4 导致LZY公司经营问题的原因 |
5 LZY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6 LZY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实施保障 |
6.1 企业内部保障 |
6.2 企业外部保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藜麦概述 |
1.1.1 藜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
1.1.2 藜麦加工利用现状 |
1.2 燕麦概述 |
1.2.1 燕麦的营养保健价值 |
1.2.2 燕麦加工利用现状 |
1.3 苦荞麦概述 |
1.3.1 苦荞的营养保健价值 |
1.3.2 苦荞的加工利用现状 |
1.4 杂粮饮料的研究概况 |
1.5 论文设计 |
1.5.1 立题依据 |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配杂粮饮料制备关键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复配杂粮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
2.2.2 原料烘焙工艺的优化 |
2.2.3 复配杂粮粉的配比优化研究 |
2.2.4 酶解工艺的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烘焙条件的确定 |
2.3.2 复配杂粮粉配比的确定 |
2.3.3 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4 酶解液中营养成分分析 |
2.3.5 酶解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杂粮酶解液的制备 |
3.2.2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
3.2.3 稳定性研究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复配杂粮饮料生产配方优化 |
3.3.2 稳定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配杂粮饮料品质分析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测定 |
4.2.2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测定 |
4.2.3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
4.2.4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杂粮饮料感官评价 |
4.3.2 杂粮饮料理化成分分析 |
4.3.3 杂粮饮料活性成分分析 |
4.3.4 杂粮饮料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
4.3.5 微生物指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配杂粮饮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
5.2.2 功能活性成分的测定 |
5.2.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
5.3.2 饮料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中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5.3.3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框架 |
2.农业产业集群内涵、主体构成与形成基础 |
2.1 概念 |
2.1.1 农业产业集群 |
2.1.2 杂粮产业集群 |
2.2 杂粮产业集群的主体构成 |
2.2.1 生产性主体 |
2.2.2 加工性主体 |
2.2.3 服务性主体 |
2.3 杂粮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
2.3.1 要素条件 |
2.3.2 需求市场 |
2.3.3 政策要素 |
3.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基础条件分析 |
3.1 种植条件优越 |
3.2 种植历史悠久 |
3.3 消费市场广阔 |
3.4 政策环境良好 |
4.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概况 |
4.1 忻州市杂粮生产概况 |
4.1.1 主要杂粮播种面积与产量 |
4.1.2 杂粮生产模式 |
4.1.3 主要杂粮生产区域分布 |
4.2 忻州市杂粮加工概况 |
4.2.1 主要加工作物与加工产品 |
4.2.2 主要加工类型 |
4.2.3 杂粮加工企业建设概况 |
4.3 杂粮生产与加工联结渠道 |
4.3.1 小型市场收购型 |
4.3.2 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型 |
4.4 杂粮销售渠道 |
4.4.1 农户直销型 |
4.4.2 龙头企业流通型 |
4.5 杂粮品牌建设概况 |
4.5.1 区域品牌建设现状 |
4.5.2 产品质量认证 |
5.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评价 |
5.1 忻州市杂粮集中化程度评价 |
5.1.1 区位商指数 |
5.1.2 集中系数 |
5.2 忻州市杂粮竞争力评价 |
5.2.1 效率优势指数 |
5.2.2 规模优势指数 |
5.2.3 综合优势指数 |
5.3 本章小结 |
6.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 种植集约化水平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6.2 加工企业多而不精,企业之间重竞争缺合作 |
6.3 杂粮交易平台建设滞缓,市场发展滞后 |
6.4 品牌意识淡薄,缺少知名品牌 |
7.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提升路径 |
7.1 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严把原粮质量关 |
7.1.1 加强杂粮优势产区建设,适度扩大杂粮种植规模 |
7.1.2 提高杂粮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
7.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杂粮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
7.1.4 建立杂粮生产统一标准,严格把控原粮品质 |
7.2 整合杂粮加工企业,加强杂粮经营体系建设 |
7.2.1 完善杂粮加工经营体系 |
7.2.2 优化调整杂粮产品结构 |
7.3 完善杂粮交易市场建设,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
7.3.1 完善杂粮交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7.3.2 拓宽杂粮交易平台 |
7.3.3 促进杂粮流通体系建设 |
7.4 各主体联合发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
7.4.1 整合杂粮品牌,规范市场秩序 |
7.4.2 加快杂粮“三品一标”产品认证 |
7.4.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杂粮之都”品牌形象 |
7.4.4 引导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 |
7.4.5 弘扬杂粮文化,加强产业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小杂粮 |
2.1.2 产业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关联理论 |
3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概述 |
3.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历程 |
3.2 山西省小杂粮种植情况 |
3.3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成果 |
3.3.1 生产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转变 |
3.3.2 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
3.3.3 品牌度从无到有向着名品牌转变 |
4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4.1.1 重视程度不够,市场意识薄弱 |
4.1.2 小杂粮深加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 |
4.1.3 小杂粮生产技术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
4.1.4 小杂粮产品省外和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
4.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整体投入仍显不足 |
4.2.2 规模化程度还较低 |
4.2.3 经营管理机制还需健全 |
4.2.4 品牌建设力度不强 |
5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原则 |
5.1.1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
5.1.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的发展原则 |
5.2 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5.2.1 提高思想认识,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
5.2.2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
5.2.3 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小杂粮产业持续发展 |
5.2.4 建设生产基地,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
5.2.5 加强宣传工作,着力打响“晋字号”招牌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状况 |
1.2 神木县农业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小杂粮产业发展要素 |
2.1 小杂粮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2.1.1 小米 |
2.1.2 高粱 |
2.1.3 荞麦 |
2.1.4 绿豆 |
2.1.5 糜子 |
2.1.6 黑豆 |
2.1.7 豌豆 |
2.2 小杂粮特色风味食品 |
2.2.1 炸糕 |
2.2.2 黄米馍馍 |
2.2.3 榆林豆腐 |
2.2.4 浑酒 |
2.2.5 荞面碗坨 |
2.2.6 荞麦圪坨儿 |
2.2.7 油馍馍 |
2.3 小杂粮加工食品 |
2.3.1 传统小杂粮加工食品 |
2.3.2 小杂粮深加工产物 |
2.4 小杂粮质量安全及控制 |
2.4.1 影响小杂粮质量安全因素 |
2.4.2 小杂粮质量安全控制 |
第三章 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种植种类、面积及产量 |
3.1.2 生产状况 |
3.1.3 加工水平 |
3.1.4 质量安全 |
3.2 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优质品种少,产品混杂严重 |
3.2.2 规模化生产少,机械化程度低 |
3.2.3 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过程科技含量少 |
3.2.4 检测水平有限,质量安全不容忽视 |
第四章 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
4.1 实施科学种植,以提高小杂粮单产 |
4.2 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
4.3 发展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 |
4.4 加大小杂粮日常监管力度,提高全县杂粮质量安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关于豫北地区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的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小杂粮生产的意义 |
1.1 小杂粮营养丰富, 既是传统口粮, 又具有良好保健功能。 |
1.2 小杂粮是传统的重要食品加工原料和出口创汇产品。 |
1.3 小杂粮在优质和高效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
2. 豫北地区发展小杂粮生产的优势 |
2.1 自然条件优势。 |
2.2 |
2.3 |
2.4 品种资源丰富多样。 |
2.5 小杂粮市场前景广阔。 |
3. 豫北地区小杂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
3.1 种植规模小、分散。 |
3.2 单产不高、品质不纯。 |
3.3 加工企业少, 加工技术落后。 |
3.4 产后服务不畅。 |
4. 小杂粮发展的主要对策 |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启动小杂粮生产。 |
4.2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培育小杂粮产业。 |
4.3 搞好示范, 推广实用技术, 挖掘潜在价值, 充分提升小杂粮种植效益。 |
4.4 调研市场, 拓宽销路。 |
4.5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 |
4.6 加大扶持力度, 保障小杂粮生产发展。 |
四、我国杂粮市场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四种营养面包的工艺优化及特性研究[D]. 杨丹. 辽宁大学, 2021(12)
- [3]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XD公司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金荣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LZY公司谷物代餐粉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康继全.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6]一种复配杂粮饮料制作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李兴. 成都大学, 2019(01)
- [7]忻州市杂粮产业集群发展与评价研究[D]. 陈明静.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小杂粮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冯健.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神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 刘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10]关于豫北地区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的研讨[J]. 韩涛.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