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相异步电动机断相运行时电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翔[1](2020)在《矿用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山西金鼎高宝钻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项目“矿用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开发”的主体内容,它是针对目前国内高档千米定向钻机依靠进口,其技术封锁,价格昂贵,配件更新不及时等严重制约煤层气开发的问题而提出的。众所周知,瓦斯抽采是减少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的重要技术,是预防煤矿瓦斯灾害发生的根本措施,同时也是保证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井下坑道水平千米定向钻机(简称千米定向钻机),是瓦斯抽采、井下探放水、地质构造和煤层厚度探测、煤层注水、顶底板注浆等各种定向钻孔施工作业过程中必备的工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影煤矿生产安全及作业效率。作为千米定向钻机的动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电动机和液压油箱,其工作性能和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钻进进度和钻进效率。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单元控制与监测系统(电控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应用中的千米定向钻机大多仍然使用传统的点动控制型电控系统,即通过各种继电器节点的串并联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其在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安全闭锁及电气保护算法的可靠性、功能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为研究目标,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电控系统的总体方案、故障机理、保护方法、软硬件电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的技术要求,在分析钻机系统组成、系统控制及保护功能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千米定向钻机工作稳定性的状态参数和控制参数,基于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多控制器的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STM32F407作为中央控制器,配合搭载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功能模块电路,构成现场分布式、模块化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千米定向钻机的信息检测、状态分析、故障诊断和智能控制。为保证钻定向千米钻机的可靠工作提供的技术保障。作为机电液一体化大型矿用装备,千米定向钻机的电气故障和单元间的安全隐患是影响其可靠工作的主要因素。在分析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基础上,揭示了其产生机理,确定了其表征参量,设计了故障检测和保护方案。基于钻场的特殊环境,分析了影响电气系统和非电系统之间存在的安全隐患,确定了本质安全型电控系统的保安措施,为电控系统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电控系统的硬件电路是实现千米定向钻机功能控制、状态监测和安全闭锁的关键环节,根据总体方案的技术要求、电动机保护及系统安全闭锁原理,基于模块化和嵌入式设计思想,设计了实现各控制和保护功能的硬件电路,包括主控制模块、电压电流检测模块、漏电检测模块、漏电闭锁模块、开关量安全栅模块等,特别是创新设计了热电阻安全栅模块和先导电路模块,保证在远控电路不论是开路、短路,还是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时,均能保证先导电路不误发信号,而且在故障时,故障电流小于引燃瓦斯的最小电流,保障了电控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其次,一个优良的控制系统除了具有可靠的硬件电路之外,还必须具有强大的软件支持。根据项目提出的基本功能和技术指标,基于标准C语言和Keil5平台,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设计了电控系统的控制程序和各功能程序,主要包括主控程、系统保护程序、漏电检测模块程序、通讯程序及其他相关功能程序。通过试验调试,验证了所设计程序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最后根据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的技术要求和煤矿安全规程,设计了试验系统,搭建了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软硬件电路进行功能试验和指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各功能模硬件电路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所设计的模块化软件可靠性高,冗余性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解决了传统系统存在各种问题的同时,满足对千米定向钻机动力系统的基本控制、实时监测及安全保护要求。
刘莹莹[2](2020)在《异步电机电气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步电机在煤矿、能源、化工等工业领域当中是核心设备,电机故障常有发生,严重的会危及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及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异步电机为研究对象,对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故障和转子断条故障进行研究,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异步电机常见故障机理分析、建立故障特征模型及提取电流特征分析。建立了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数学模型,针对传统数学模型不能完全表达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的参数变化问题,对原有数学模型进行改进。在改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进行ansys建模仿真,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电机发生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的特征频率。基于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的故障机理,对其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运行进行ansys建模分析。提取转子断条故障反映在定子电流中的特征频率分量,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2)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对故障特征进一步准确地提取。针对故障电动机会同时发生多种故障,且受环境因素影响,电流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的问题,引入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表明,VMD分解在针对间断信号、频率相近信号和脉冲信号时可以有效避免两类模态混叠和过分解现象,准确反映源信号特征。有效地降低了电流工频对故障特征频率的干扰,为电流分析法应用于电机故障诊断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3)结合变分模态分解法搭建故障电机在线诊断平台使用LABVIEW进行编程,将变分模态分解法与诊断平台相结合,分别对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电机和转子断条故障电机进行诊断分析,验证理论与仿真的准确性,实验环境模拟了实际情况中的电机工作环境,实验具有参考价值。
周敬乐[3](2019)在《双转子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退磁机理与运行状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构上看,双转子永磁感应电机就是在传统感应电机的转子内部设置一永磁转子,为电机提供励磁磁场。电机采用双鼠笼绕组,内外鼠笼间设立磁桥,永磁磁场磁通和定子磁场磁通部分地经磁桥与笼型绕组交链,改善了主磁路。本文对一种新型的双转子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Dual-rotor Double-squirrel-cage Permanent Magnet Induction Motor,DDPMIM)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能够综合考虑定子电枢磁场、转子鼠笼感生磁场及永磁磁场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负载转矩、转动惯量和永磁转子初始位置以及电源电压大小对起动过程中永磁体退磁的影响。采用时步有限元法研究了双鼠笼绕组的屏蔽作用。确定了电机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退磁区域,并对永磁体发生局部不可逆退磁前后的电机稳态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2、通过对电机稳态特性参数和永磁体磁稳定性变化的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失步、重合闸、断相以及反转等非正常运行工况对电机运行状态和永磁体退磁的影响,揭示了电动机机械负荷、重合闸时刻以及反转状态下的电压交换时刻等运行控制参数与永磁体退磁程度之间的关系。3、探究带载方式对DDPMIM稳态运行特性以及起动过程中永磁体退磁状况的影响。仿真并计算了在负载分配比例下起动过程中永磁体参考点处磁通密度最小值,分析负载分配比例对永磁极退磁的影响。研究负载分配比例对电机稳态运行时效率、功率因数等特性参数的影响,分析过程中也考虑了负载系数的影响。4、采用电磁场温度场耦合分析的方法对DDPMIM三维全域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建立DDPMIM电磁场模型和三维温度场模型,根据电磁场稳态运行时得出的各部件损耗计算出电机各部件的热源密度,并将计算出的热源密度作为温度场热参数进而求出DDPMIM各部件的温度分布。将DDPMIM永磁转子额定负载下稳定运行时的温度场分析与鼠笼转子额定负载下的模型同步进行,并作对比分析。研究鼠笼永磁转子在不同带载方式下的电机温度分布以及永磁体不可逆退磁发生后电机整体温度变化情况。通过以上研究,为永磁电机永磁体退磁后的温度分布提供数据参考。
孙磊[4](2015)在《11kW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保护装置的研究》文中指出三相异步电动机作为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动力设备,由于人为操作、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故障频发,针对这些故障的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我国每年因为电动机过载、断相、三相电流不平衡及相间短路等故障所引起的电动机损坏日益增多,不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工作人员安全。因此针对电动机保护装置的设计无论是在经济角度和安全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保护装置相比,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保护装置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可以及时对故障进行判别保护并记录故障。本文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保护理论与保护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背景下,针对电机常见故障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三相低压异步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较为频繁发生的过载与不对称故障中的断相,三相电流不平衡及相间不平衡短路故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两种功率的电机故障模型,分别对故障时的定子电流、转矩、正序、负序电流进行了相应的仿真来对分析进行验证。(2)根据故障分析,针对过载、断相、三相电流不平衡及相间不平衡短路等故障提出了对应的保护方式。同时对于三相异步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定子电流中会出现衰减的直流分量,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改进算法,并通过对比常用算法,验证了改进算法能够更好的滤除衰减直流分量。(3)针对11k W三相异步电动机搭建了以Cortex-M3系列ARM处理器为核心的模块化系统设计方案。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分为采集模块、处理器模块、保护动作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电源模块。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分为主程序、初始化模块、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故障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几部分,减少主程序运行时间,调用方便。同时针对不同低压三相异步电动机,可以通过按键输入设置电动机的额定参数,从而根据不同电动机进行针对性保护。(4)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一台5.5KW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搭建实验平台,通过模拟电机常见的故障来测试故障保护装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故障保护装置的安全,高效,可靠。
姚辉[5](2014)在《注水变频电机的检测与保护》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动机等电力拖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电动机节能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的日臻成熟,工农业生产、军事武器、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出于节约能源的角度相继对电力拖动设备进行了变频调速技术改造,引导了一场取代传统调速方式的更新换代的变革。为了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国内各油田也围绕注水系统节能降耗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改造,注水机组的高压变频化改造是各大油田普遍采用的节能降耗措施之一。然而,随着各个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注水工作量也大幅度提高,且注水电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长期处于高消耗状态运行,每年由于电机故障所引起的电机损坏事件日益增多,而毁坏的电机经过修理,本身功率也会下降、性能变差、耗电量上升。电机故障轻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重则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做好油田注水高压电机在变频运行方式下检测与保护研究对油田注水生产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及保证注水系统运行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变频调速装置中,变频电机的检测与保护大多是以电流速断或采样值差动保护为主要保护,以低电压保护和接地保护等作为辅助保护措施。但是传统的变频调速装置保护器保护精度比较低,其动作时间误差也比较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变频电机保护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变频电机保护器由于自身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故此,由微机控制的智能型注水变频电机综合保护装置得到了提出,它能极大提高变频电机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根据油田注水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电机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进行研究,用对称分量法来定性分析变频调速方式下电机的运行和故障类型,在针对不同故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电机不同故障的判别依据。介绍了基于PIC16F877A单片机的一套注水生产用变频电机保护装置的完整设计方案。利用PIC16F877A内部的模数转换器对高压大功率的变频电机的电流、电机温度、注水管网水压等参数进行采样和数字化,通过参数运算和逻辑判断,当出现过载、堵转、三相短路、电机过温等对称故障和断相、相间短路、接地等电压不平衡故障时,微控制器实时与高压变频器进行数据通信和做出保护指令并驱动轰鸣器报警和显示、存储故障信息方便现场工作人员有针对性进行维护,节省运行和维护成本,确保工作人员生命与生产设备安全。该保护装置不但能有效弥补传统的以差动保护或电流速断为主保护的变频电机保护方法的保护精度不高、动作时间误差大的缺陷,而且具有较高的实时性,能实现变频电机故障的在线诊断、监测、定位和控制。全文分六章对该装置设计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做好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针对高压变频调速装置国内外普遍采取的保护配置方案的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装置的特性和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论文各章节安排。第二章为油田注水系统介绍和注水变频电机常见故障特征分析。详细介绍了油田注水生产的对石油开采的作用,油田注水系统结构及其工艺流程,油田注水系统能耗分析,油田注水系统高压变频技术和节能原理等;接着分析了油田注水用变频电机主要引起故障的原因;详细论述了注水电机可能发生的电压不对称故障和对称故障对电机运行的影响;最后讨论了针对不同的故障的保护判别依据及整定原则。第三章为系统硬件设计。首先主要介绍了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装置硬件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包括:微控制器模块、信号检测模块、存储和时钟电路模块、微控制器与变频器通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其中重点介绍了电机相电流信号的采样、正、负和零序电流的理论分析与计算,电机温度传感器Pt100采集温度的调理电路及原理;接着介绍了用于变频电机故障信息、系统各参数等信息保存的存储和时钟电路以及液晶显示器、按键电路、微控制器与变频器通信接口电路设计;最后简述了系统硬件抗干扰技术可采取的措施。第四章为系统软件设计。简要介绍了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系统微控制器的软件开发环境MPLAB、编程语言C语言及其编译器PICC;接着介绍了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系统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思路,分为参数调整模块、信号采集A/D转换模块、存储和实时时钟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故障分析判断模块和通信模块并介绍了各个软件模块的程序流程图;最后对系统的软件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实验和分析。分析了电压不对称运行对电机的影响,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模拟电机电压不平衡运行时,电压不平衡度与电流不平衡度的关系及其对电机运行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恒转矩变频控制方式下电机与变频器匹配问题。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首先对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最后对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保护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出自己的意见。
刘海军[6](2013)在《交流电动机起动及不平衡保护原理研究及建模》文中研究说明电动机作为一种动力装置在工业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等因素电动机很容易出现故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引起很大损失,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电动机进行保护就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根据电动机运行特性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分析了电动机的起动特性以及运行特性。电动机有很多常见故障如堵转、短路、热过载。本文主要对电动机的起动故障和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三相不平衡进行研究,并对故障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得出故障仿真结果,通过电动机故障仿真结果对电流、电压、转速、转矩等量分析,得出电动机保护算法,对进一步保护电动机做了理论基础。本文电动机仿真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与真实结果相近,清晰、准确的反应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罗德荣[7](2012)在《Smith单相电动机运行性能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的发展历史、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单相电源上运行的实现途径、以往三绕组单相电容电动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及研究现状;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对称分量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Smith单相电动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Smith单相电动机稳态性能分析。根据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利用对称分量法,建立了Smith单相电动机稳态分析的数学模型,推导出最佳移相电容的计算公式,通过具体实例对Smith单相电动机的稳态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计算及仿真研究。Smith单相电动机起动过程的瞬态分析。建立了Smith单相电动机在静止坐标系下的状态方程,便于计算机编程求解,其建模方法适合于任何接线方式的三绕组单相电容异步电动机,不仅如此,其建模思想还适合于三绕组单相电容同步电动机(包括磁阻同步电动机和永磁同步电动机)。通过对Smith单相电动机单值电容起动的实测波形和仿真波形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Smith单相电动机的一种新的起动方法,并且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实测验证,对仿真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这种起动方法的可行性。为了达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性能而又不增加投资成本,对专门设计的220V单相电源供电的Smith单相电动机的运行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Smith单相电动机制动过程的瞬态分析。提出了几种Smith单相电动机直流、交流制动的接线方法;建立了对应不同的接线方法的Smith单相电动机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气制动混合磁链形式的数学模型。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稳态等效电路及对称分量法,推导出交流电气制动中移相电容及电容电气制动的制动电容的容量计算公式。对Smith单相电动机的三种制动(直流、交流、电容制动)的瞬态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和比较了仿真结果,得到了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结论。Smith单相电动机故障运行过程的瞬态分析。推导出了Smith单相电动机在四种故障状态(定子绕组开路、短路和电容器开路、短路故障)下的定子绕组端电压约束条件;建立了能适应四种故障状态的数学模型。对Smith单相电动机在四种故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分析和比较了仿真及实验结果。从而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Smith单相电动机控制方法及模糊控制技术在Smith单相电动机中的应用研究。Smith单相电动机的调速与控制,是指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对电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以及对电机的运行性能进行控制。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论文第5章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了斩波控制的单相交流调压器、单相矩阵变换器以及单相逆变器分别对Smith单相电动机供电时,Smith单相电动机的转速调节及运行性能控制方法。通过实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提出了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SPWM逆变器-Smith单相电动机系统中,同时通过实例进行了仿真研究。Smith单相电动机设计及其在水泵供水中的应用。专门设计了一台线电压为220V的Smith单相电动机,比较了所设计的Smith单相电动机与普通单相电动机的性能,将所设计的Smith单相电动机用于水泵供水系统中,运行状况良好,验证了Smith单相电动机的高效性、可靠性。
董如金[8](2011)在《基于LabVIEW的电动机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大中型交流异步电动机作为现代企业的关键动力设备,在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生故障导致停产,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为了保证生产安全,提高对电动机的故障诊断水平,实现对电动机实时在线监测,针对电动机的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按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类型及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侧重于定子电流分析法、温度值法和通用的振动测量法,较深入的研究了转子断条和气隙偏心的故障原理以及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在试验方法上,首先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建立测试对象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完成协同仿真分析。其次,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和前置处理硬件电路,实时采集信号送入计算机,通过LabVIEW软件的信号处理功能,做时/频域转换以及趋势分析等,提取出故障特征。为了提高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精度,还进行了整周期采样与同步采样的研究。最后,结合仿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从而实现异步电动机的在线状态监测、故障的初步诊断以及相应的报警功能。在上述理论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基于LabVIEW软件的实时在线状态监测试验系统。通过对转子试验平台进行的仿真和数据采集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熊宝清[9](2010)在《浅谈异步电动机的断相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保异步电动机的正常运行,使其在发生断相运行时及时停止电动机,避免造成电动机烧毁事故,除了需对电动机实行常规保护外,还有断相保护。本文对电动机的断相故障原因及断相保护方案等作了论述。
杨明发[10](2010)在《基于定子绕组三维温度场模型的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作为主要动力源的异步电动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水平的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研究始终是电器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建立准确的电动机保护模型。本文针对现有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实际测量异步电动机易测部位的温度分布为基础,应用求解传热反问题的方法建立了比较准确的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该温度场仿真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异步电动机定子温度分布虚拟测试平台。基于定子最高温度检测与保护的思路,提出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最高温度的软测量保护模型、定子绕组最高温度预测保护模型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在线检测保护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异步电动机保护模型的保护方案及其实现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也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电机的温度保护。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本文对电动机保护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电动机保护模型与相关技术的研究概况做了较详细的综述,指出了电动机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二、构建了异步电动机定子温度分布实际测试系统,对典型运行状态下的异步电动机定子三维温度分布进行了测试。本文对定子三维温度分布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最高温度区域散热条件,降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的思路。三、在电动机发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仿真基本模型。根据传热反问题的思路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基本模型相关热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反计算,建立了较为准确的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四、建立基于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的异步电动机定子温度分布虚拟测试平台。应用该平台对各种运行状态下的电动机稳态温度分布及瞬态温度变化进行虚拟测试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电动机散热结构、提高电动机长期过载运行能力的措施。五、以定子最高温度检测与保护为原则,基于定子绕组集中参数热模型建立了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最高温度软测量保护模型和定子绕组最高温度预测保护模型。在建立以上保护模型的过程中应用虚拟测试平台研究并确定模型的关键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以上模型及其参数的准确性。此外,提出了基于电流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在线直接检测的保护模型。六、研究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最高温度保护技术方案,提出基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软测量的保护方案、基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预测的保护方案和基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在线检测的保护方案,对三种保护方案的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比较。显然,本文根据电动机发热理论,建立基于传热反问题的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的虚拟测试平台。在此基础上,针对运行最高温度保护原则提出了新的保护模型与保护方案以及提高其额定负载与过载性能的措施。本文提出的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总体研究思路与成果将推动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其他类型的电机保护技术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断相运行时电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相异步电动机断相运行时电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控制与保护要求 |
2.2 系统功能要求 |
2.2.1 基本控制功能 |
2.2.2 电动机保护功能 |
2.2.3 安全闭锁功能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电控系统一次侧系统 |
2.3.2 电控系统主控制器 |
2.3.3 电控系统检测电路 |
2.3.4 电控系统显示单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千米定向钻机电动机保护原理及安全闭锁 |
3.1 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 |
3.2 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故障原因分析 |
3.3 异步电动机保护原理实现及相关算法设计 |
3.3.1 异步电动机保护原理 |
3.3.2 采样定理 |
3.3.3 离散信号处理算法 |
3.4 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及判定 |
3.4.1 异步电动机短路故障 |
3.4.2 异步电动机过载及堵转故障 |
3.4.3 异步电动机电压故障 |
3.4.4 异步电动机不对称故障 |
3.5 动力单元安全闭锁原理分析 |
3.5.1 温度相关检测 |
3.5.2 相关开关量检测 |
3.5.3 远控按钮线路保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主控制模块 |
4.1.1 开关量接口电路 |
4.1.2 模拟量接口电路 |
4.1.3 单片机最小系统及通讯接口电路 |
4.2 电压电流检测模块 |
4.3 漏电检测模块 |
4.4 漏电闭锁模块 |
4.5 先导电路模块 |
4.6 开关量安全栅模块 |
4.7 热电阻安全栅模块 |
4.7.1 热电阻测量电路 |
4.7.2 线性光耦隔离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主控程序 |
5.2 系统保护程序 |
5.3 通讯程序 |
5.4 漏电保护模块程序 |
5.5 其他相关程序设计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实验平台搭建及性能测试 |
6.1 实验平台设计 |
6.2 隔离安全栅性能测试 |
6.3 先导电路模块性能测试 |
6.4 漏电闭锁和漏电检测模块测试 |
6.5 电压电流检测模块性能测试 |
6.6 系统整体运行测试 |
6.6.1 系统基本操作流程与安全闭锁功能测试 |
6.6.2 系统电动机保护功能测试 |
6.7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异步电机电气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电机设备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研究 |
2.1 引言 |
2.2 异步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及其特征机理 |
2.2.1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 |
2.2.2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机理 |
2.3 三相异步电机正常状态模型 |
2.3.1 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故障状态下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4.1 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2 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3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simulink仿真 |
2.5 改进的匝间短路故障模型 |
2.6 基于ansys仿真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特征频率提取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子断条故障研究 |
3.1 引言 |
3.2 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及其特征机理 |
3.2.1 转子断条故障 |
3.2.2 转子断条故障特征机理 |
3.2.3 转子断条故障的Simulink仿真 |
3.3 基于ansys仿真转子断条故障特征频率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机定子电流变分模态分解的电机故障特征频率提取 |
4.1 引言 |
4.2 变分模态分解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1 变分问题的构造 |
4.2.2 变分问题的求解 |
4.2.3 变分模态分解算法的流程 |
4.3 变分模态分解重要参数的选取 |
4.3.1 分解阶数K的讨论 |
4.3.2 戒律参数?的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平台构建 |
5.1.1 实验平台搭建 |
5.1.2 故障模拟 |
5.1.3 电流互感器 |
5.1.4 PCI-1716/L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
5.1.5 电源模块 |
5.1.6 上位机的选择 |
5.2 基于VMD的电机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
5.2.1 转子断条故障信号采集与特征频率分析 |
5.2.2 定子匝间短路故障信号采集与特征频率分析 |
5.3 基于LABVIEW与 MATLAB的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 |
5.3.1 LABVIEW简介 |
5.3.2 监控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双转子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退磁机理与运行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永磁感应电机 |
1.2.2 永磁电机永磁体退磁研究 |
1.2.3 电机温度场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DDPMIM永磁体退磁机理 |
2.1 DDPMIM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永磁体退磁机理分析 |
2.3 永磁体退磁研究方法 |
2.4 DDPMIM的磁场分析 |
2.4.1 多相绕组磁动势与两相磁动势等效 |
2.4.2 定转子绕组磁动势等效 |
3 双转子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起动过程中永磁体退磁研究 |
3.1 电机起动过程永磁体退磁分析 |
3.1.1 电机起动过程的退磁机理 |
3.1.2 永磁体退磁参考点的确定 |
3.2 正常起动运行条件对永磁体退磁的影响 |
3.2.1 负载系数对退磁的影响 |
3.2.2 鼠笼转子转动惯量对退磁的影响 |
3.2.3 永磁转子初始位置对退磁的影响 |
3.2.4 电源电压高低对退磁的影响 |
3.3 极端条件下的退磁研究与退磁区域预估 |
3.4 双鼠笼转子导条的屏蔽作用分析 |
3.5 永磁体退磁对电机运行状态的影响 |
3.5.1 永磁体退磁后模型的建立 |
3.5.2 退磁前后气隙磁密的对比 |
3.5.3 退磁前后电机性能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非正常运行工况的分析 |
4.1 电机失步运行研究 |
4.2 电机重合闸研究 |
4.2.1 电机重合闸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2 重合闸时刻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4.3 电机断相研究 |
4.3.1 电机断相时的运行情况分析 |
4.3.2 负载系数对电机断相的影响 |
4.4 电机突然反转工况下的特性研究 |
4.4.1 电机突然反转时电机的运行情况 |
4.4.2 电机初始运行条件对转子反转时的影响 |
4.4.3 定子磁场反转时刻对电机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带载方式对永磁感应电机运行状态的影响 |
5.1 永磁与鼠笼转子单独带载的性能对比分析 |
5.2 带载分配系数在电机起动过程分析 |
5.2.1 负载分配比例对起动过程的影响 |
5.2.2 起动过程永磁体退磁分析 |
5.2.3 重载起动过程永磁体内参考点处磁密与转速关系 |
5.3 负载分配比例对电机稳态性能的影响 |
5.3.1 不同负载系数下电机运行状态分析 |
5.3.2 鼠笼/永磁转子分带负载分析 |
5.3.3 鼠笼/永磁转子过载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DDPMIM三维全域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
6.1 DDPMIM的温度场数值计算 |
6.1.1 基本假设 |
6.1.2 热源密度计算 |
6.1.3 散热系数计算和气隙处理 |
6.2 三维瞬态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6.2.1 永磁转子额定负载下温度场分析 |
6.2.2 额定负载分配比下电机温度分布 |
6.2.3 电机过载运行状态下的温度场分析 |
6.3 永磁体退磁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11kW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保护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保护方式的发展现状 |
1.2.2 保护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当前保护装置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故障原理分析 |
2.1 过载故障分析 |
2.1.1 电动机绝缘性能及发热分析 |
2.1.2 电动机过载仿真 |
2.2 不对称故障分析 |
2.2.1 电动机不对称故障仿真 |
2.3 其它常见故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保护方法与采样算法分析 |
3.1 过载保护方法 |
3.2 不对称保护方法 |
3.3 其它常见故障保护方法 |
3.4 采样算法 |
3.4.1 已有算法分析 |
3.4.2 改进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方案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1.1 控制器选择 |
4.1.2 电压与电流检测电路 |
4.1.3 4~20m A模拟量输入输出电路 |
4.1.4 保护电路 |
4.1.5 显示模块 |
4.1.6 按键模块 |
4.1.7 通信模块 |
4.1.8 电源模块 |
4.2 软件设计 |
4.2.1 程序设计语言与平台的选择 |
4.2.2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4.2.3 初始化程序 |
4.2.4 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 |
4.2.5 按键与显示程序 |
4.2.6 显示程序 |
4.2.7 判断保护程序 |
4.2.8 通信协议 |
4.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过载保护试验 |
5.2 不对称保护实验 |
5.3 其他保护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系统总体电路图 |
附录2 系统实际装置图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备案表 |
(5)注水变频电机的检测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高压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的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目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油田注水介绍和注水变频电机常见故障分析 |
2.1 油田注水系统介绍 |
2.2 油田注水系统高压变频控制技术 |
2.3 注水变频电机常见故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主要功能及性能特点 |
3.2 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系统方案设计 |
3.3 微控制器模块 |
3.4 模拟信号检测电路 |
3.5 存储和实时时钟电路 |
3.6 通信电路 |
3.7 人机交互电路 |
3.8 系统硬件抗干扰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注水变频电机检测与保护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PIC微控制器软件开发环境 |
4.2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4.3 主程序设计 |
4.4 参数调整程序设计 |
4.5 模拟信号采样模块程序设计 |
4.6 人机交互模块程序设计 |
4.7 存储器和时钟程序设计 |
4.8 故障判断程序设计 |
4.9 微控制器与变频器通信程序设计 |
4.10 系统软件抗干扰设计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5.1 电机电压不平衡引起电流不对称分析 |
5.2 实验模拟电压不平衡引起电流不平衡关系 |
5.3 电流异常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交流电动机起动及不平衡保护原理研究及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动机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及特性 |
2.1 异步电动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1 异步电动机的主要结构 |
2.1.2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2 异步电动机的等值电路 |
2.2.1 频率归算 |
2.2.2 绕组归算 |
2.2.3 等效电路 |
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
2.4 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研究及保护 |
3.1 异步电动机起动特性 |
3.2 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式 |
3.2.1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 |
3.2.2 三相绕线式异步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式 |
3.2.3 异步电动机的软起动 |
3.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3.1 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坐标系的分类 |
3.3.2 数学模型的坐标变换 |
3.3.3 异步电动机在αβ0 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3.4 三相异步电动机仿真模型 |
3.4.1 异步电动机定子模型 |
3.4.2 异步电动机转子模型 |
3.4.3 异步电动机磁链模型 |
3.4.4 异步电动机转矩模型 |
3.4.5 电机模型 |
3.5 基于三相异步电动机模块的起动仿真运行模型 |
3.6 仿真结果 |
3.6.1 直接起动仿真 |
3.6.2 电动机起动故障仿真 |
3.7 电动机起动仿真结果分析 |
3.8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保护原理 |
3.8.1 反时限过流保护 |
3.8.2 电动机起动保护逻辑图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动机不平衡故障仿真及保护方案 |
4.1 电动机的不平衡故障 |
4.1.1 电动机的断相故障 |
4.1.2 电动机短路故障 |
4.2 电动机不平衡保护原理 |
4.2.1 对称分量法 |
4.2.2 电动机不平衡故障判据及原理 |
4.3 异步电动机仿真实例 |
4.3.1 仿真结果分析 |
4.3.2 电动机断相故障仿真 |
4.3.3 断相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
4.3.4 电动机相间短路故障仿真 |
4.3.5 电动机相间短路故障仿真结果分析 |
4.4 电动机负序过流保护 |
4.4.1 定时限特性 |
4.4.2 定时限保护逻辑图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Smith单相电动机运行性能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单相交流电动机概况 |
1.2.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分类 |
1.2.2 单相同步电动机的分类 |
1.2.3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分析方法 |
1.3 三绕组单相电容异步电动机的研究历史和方法 |
1.4 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策略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Smith单相电动机稳态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Smith单相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
2.2.1 对称分量法 |
2.2.2 数学模型 |
2.2.3 最佳移相电容的计算 |
2.3 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Smith单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的瞬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3.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相坐标瞬态数学模型 |
3.2.2 坐标变换 |
3.2.3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d_q_n坐标系中的瞬态数学模型 |
3.2.4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d_q_n坐标系中的混合磁链模型 |
3.3 Smith单相电动机的瞬态数学模型 |
3.3.1 Smith单相电动机的端电压约束条件 |
3.3.2 Smith单相电动机在α-β坐标系下状态空间数学模型 |
3.4 Smith单相电动机的电气制动 |
3.4.1 交流制动 |
3.4.2 能耗制动 |
3.4.3 阻容制动 |
3.5 实例计算和分析 |
3.5.1 220V单相电源供电的Smith单相电动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3.5.2 380V单相电源供电的Smith单相电动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3.5.3 专门设计的Smith单相电动机的起动过程仿真 |
3.6 Smith单相电动机的制动过程仿真 |
3.6.1 交流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3.6.2 能耗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3.6.3 阻容制动过程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ith单相电动机故障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Smith单相电动机故障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
4.3 仿真分析 |
4.3.1 Simth单相电动机绕组开路和电容器故障的仿真与实验 |
4.3.2 瞬时电压骤降引起断电后重合闸情况的仿真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Smith单相电动机控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Smith单相电动机的斩波器调压调速控制研究 |
5.2.1 单相AC斩波控制调压基本原理 |
5.2.2 Smith单相电动机的单相AC斩波器调压调速 |
5.3 Smith单相电动机的矩阵变换器变频调速控制研究 |
5.3.1 单相矩阵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和的工作原理 |
5.3.2 单相矩阵变换器的SPWM调制策略 |
5.3.3 换流技术 |
5.3.4 滤波器参数设置 |
5.3.5 仿真研究 |
5.4 Smith单相电动机的逆变器变频调速控制研究 |
5.4.1 Smith单相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
5.4.2 单相电压源逆变器工作分析 |
5.4.3 输出滤波器参数计算 |
5.4.4 仿真分析 |
5.5 Smith单相电动机的模糊控制 |
5.5.1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及原理 |
5.5.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5.3 模糊控制规则及控制算法 |
5.5.4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 |
5.5.5 Smith单相电动机的速度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Smith单相电动机在水泵供水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专用的Smith单相电动机设计方案 |
6.2.1 Smith电动机的设计要求 |
6.2.2 Smith电动机的设计方案 |
6.2.3 Smith电动机的制作 |
6.3 Smith单相电动机与普通单相电动机的性能比较 |
6.4 Smith单相电动机在水泵供水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博士期间科研和获奖情况 |
(8)基于LabVIEW的电动机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1.2.1 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异步电动机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背景意义 |
1.3.2 课题的任务与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动机状态监测及故障监测方法分析 |
2.1 电动机常见故障及其特征 |
2.1.1 内部故障 |
2.1.2 外部故障 |
2.2 电动机故障诊断技术 |
2.2.1 绝缘诊断法 |
2.2.2 轴电压和轴向漏磁通监测方法 |
2.2.3 基于参数识别的故障监测方法 |
2.3 电动机修复方案实例 |
第3章 基于MATLAB的电动机故障监测的数学模型 |
3.1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2 基于αβθ的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3 Simulink建模 |
第4章 电动机在线故障监测系统基本理论研究 |
4.1 信号采集理论 |
4.1.1 信号采集原理 |
4.1.2 信号采集的参数设置 |
4.1.3 整周期采样与同步采样 |
4.2 数据采集方法分析 |
4.2.1 数据采集卡选择 |
4.2.2 采集卡工作原理 |
4.2.3 数据采集程序 |
4.3 交流电机监测的原理 |
4.3.1 温度值测量法 |
4.3.2 振动测量法 |
4.3.3 电流分析法 |
4.4 数据处理与图谱分析技术 |
4.4.1 时域波形分析 |
4.4.2 频谱波形分析 |
4.4.3 轴心轨迹波形分析 |
4.4.4 振动趋势图 |
4.5 设计难点与关键技术 |
第5章 电机在线监测系统硬件方案研究 |
5.1 硬件系统方案 |
5.2 硬件系统的建立 |
5.2.1 传感器的选型与位置安装 |
5.2.2 信号调理单元 |
5.2.3 整周期采样电路 |
5.3 传感器供电方式与放大倍数设置 |
5.3.1 传感器供电方式的选择 |
5.3.2 传感器输入信号放大倍数的设置 |
第6章 基于LabVIEW的电机监测系统的研究 |
6.1 程序模块化设计概述 |
6.2 程序设计的模块化 |
6.3 参数配置 |
6.3.1 传感器测点选择及配置 |
6.3.2 软件滤波设置 |
6.3.3 故障报警参数设置 |
6.3.4 传感器参数配置 |
6.3.5 采集卡设置 |
6.4 系统性能的优化 |
第7章 试验数据分析 |
7.1 对于外部故障的MATLAB仿真分析 |
7.1.1 过载分析 |
7.1.2 堵转现象讨论 |
7.1.3 三相电压不平衡 |
7.1.4 接地故障 |
7.2 LabVIEW仿真数据分析 |
7.2.1 电流信号的在线采集分析 |
7.2.2 振动信号的在线采集分析 |
7.3 产生电机修复试验报告 |
7.4 电动机修复技术成本控制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浅谈异步电动机的断相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动机断相故障 |
1. 断相故障产生 |
2. 常规保护与断相运行 |
二、断相保护措施 |
1. 利用零点电位的变化起断相保护电路 |
2. 电动机一相熔断指示保护电路 |
3. 电子式电源断相保护电路 |
三、结束语 |
(10)基于定子绕组三维温度场模型的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机保护器发展历程 |
1.2.1 双金属片式热继电器 |
1.2.2 温度继电器 |
1.2.3 电子式过流保护继电器 |
1.2.4 微机式电动机保护器 |
1.3 异步电动机保护模型与相关技术研究概况 |
1.3.1 基于绕组电阻的保护模型 |
1.3.1.1 基于绕组电阻的在线测量技术 |
1.3.1.2 基于绕组电阻的在线辨识技术 |
1.3.2 基于定子电流的保护模型 |
1.3.2.1 基于定子电流的故障类型判别 |
1.3.2.2 微机反时限特性的研究 |
1.3.2.3 绕组热特性的研究 |
1.3.3 异步电动机温度分布研究概况 |
1.3.3.1 温度分布研究方法 |
1.3.3.2 异步电动机温度场仿真模型研究概况 |
1.3.3.3 传热反问题的研究 |
1.4 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
1.4.1 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
1.4.2 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发展的方向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三维温度分布的测试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动机温度分布测试系统 |
2.3 稳态温度分布规律与分析 |
2.3.1 正常运行时绕组温度分布规律 |
2.3.2 故障运行状态下稳定温度分布规律 |
2.3.2.1 断相时的温度分布规律 |
2.3.2.2 低电压堵转时的温度分布规律 |
2.3.2.3 风扇罩壳脱落时的绕组温度分布规律 |
2.4 瞬态温度变化规律与分析 |
2.5 测量结果的启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参数反计算的异步电动机定子全域三维温度场模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基础 |
3.3 三维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3.3.1 模型的等效与简化 |
3.3.1.1 槽内绕组及槽绝缘的等效 |
3.3.1.2 端部绕组的等效 |
3.3.1.3 相关影响因素的等效与简化 |
3.3.2 发热情况分析 |
3.3.3 散热条件分析 |
3.4 温度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反计算 |
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1 温度分布的定性分析 |
3.5.2 温度模型的定量验证 |
3.5.3 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温度场仿真模型的异步电动机定子温度分布虚拟测试研究 |
4.1 引言 |
4.2 虚拟测试平台的建立 |
4.2.1 建模界面的设计 |
4.2.2 虚拟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3 VB 与 ANSYS 程序间的数据交换 |
4.3 稳态温度分布虚拟测试 |
4.3.1 三相平衡时的温度分布虚拟测试 |
4.3.2 断相时的温度分布虚拟测试 |
4.4 瞬态温度变化规律虚拟测试 |
4.5 改善散热结构提高长期过载性能研究 |
4.5.1 改善机座散热结构及其效果 |
4.5.2 改善端部散热结构及其效果 |
4.5.3 综合结构优化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最高温度保护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定子绕组最高温度区域温度的软测量模型研究 |
5.2.1 定子绕组的集中参数热模型 |
5.2.2 绕组最高温度区域温度的软测量 |
5.2.3 误差分析 |
5.2.4 软测量模型的推广应用 |
5.3 定子绕组最高温度区域温度的预测模型 |
5.3.1 定子绕组温度动态特性的建立 |
5.3.2 定子绕组温度动态特性参数确定 |
5.3.2.1 稳态温升与定子损耗之间的关系 |
5.3.2.2 瞬态温升的变化规律 |
5.3.2.3 瞬态温升变化规律分析 |
5.3.2.4 动态特性的试验验证 |
5.3.3 变动绕组损耗下的绕组瞬态温升预测 |
5.3.4 误差分析 |
5.3.5 预测模型的推广应用 |
5.4 基于电流与最高温度在线直接检测的保护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方案研究 |
6.1 引言 |
6.2 保护方案比较 |
6.3 异步电动机单机保护的实现 |
6.3.1 硬件电路设计 |
6.3.2 软件设计方案 |
6.4 智能化异步电动机集中控制与保护系统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研究总结 |
二、今后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四、三相异步电动机断相运行时电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智能化千米定向钻机电控系统开发[D]. 张宇翔.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异步电机电气故障诊断研究[D]. 刘莹莹.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1)
- [3]双转子双鼠笼永磁感应电机退磁机理与运行状态分析[D]. 周敬乐.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4]11kW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保护装置的研究[D]. 孙磊. 湖北工业大学, 2015(11)
- [5]注水变频电机的检测与保护[D]. 姚辉. 长江大学, 2014(01)
- [6]交流电动机起动及不平衡保护原理研究及建模[D]. 刘海军.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7]Smith单相电动机运行性能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 罗德荣. 湖南大学, 2012(03)
- [8]基于LabVIEW的电动机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试验研究[D]. 董如金.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1)
- [9]浅谈异步电动机的断相保护[J]. 熊宝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1)
- [10]基于定子绕组三维温度场模型的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研究[D]. 杨明发. 福州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