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大力发展红松种籽生产施行红松人工林的双向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1](2014)在《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和坚果经济林树种,红松培育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组部分。红松权干现象一直是影响红松林干材培育的严重问题,但恰当的红松杈干又可以增加结实。根据红松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范围,选取我国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实验林场、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母树林、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和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等地五处不同林龄、不同林型红松林,采用设置固定或临时样地、随机踏查等调查方法,对红松进行每木检尺,统计杈干状况、结实和产量等情况,研究权干对树高、胸径和结实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红松林龄为26a、41a、64a以及原始高龄林中,杈干率分别为48.33%、54.57%、64.42%、62.50%,权干效应均普遍存在且呈现随林龄增长权干率递增的趋势;在权干红松中,各权干类型比例呈现较为一致的规律,表现为双权率>多权率>单权率,且双杈率始终占60%以上。2.杈干与未杈干红松的胸径和树高数据对比表明,杈干木平均树高普遍比未杈干木平均树高要高(最高高出10%,平均高4%),平均树高最大差距达到0.58m;同红松杈干对树高的影响一样,杈干红松平均胸径普遍比未权干木要大(最高高出21%,平均高出14%),差异最大的样地权干木平均胸径比未权干木多2.75cm。在球果产量方面:杈干木的球果总产量占了总球果产量的69.4%,而未权干木仅占30.6%。另外,对种子园10个样本小区的分区统计表明:其中9个小区的权干木株均球果产量均高于未杈干木,最高的球果产量高出81%,平均高出29.5%。3.在权干的三种类型中,多杈型红松表现出了最佳的权高、树高、胸径、株均结实等优势;单权型红松和未权干的红松在权高、树高、胸径方面比较接近;双权型红松在各项数据表现均衡,但其在样本数量、球果总产量以及综合方面表现出最佳水平。4.种源对红松权干的影响表现在,本地乡土红松拥有最佳的生长、结实状态,而不同种源红松的杈干时间和杈干高度等方面没有发现太大差异。另外,种源最接近乡土树种的红松权干率稍大。5.红松权干株数、未杈干株数和当年结实量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平均权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长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负相关(P<0.01);平均杈高和平均树高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球果产量在红松密度拟合后显示出随红松密度增加现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6.红松截干促权实验在各地均表现出了短期结实效益高,而长期的不良效果表现在影响干材长度生长、结实效益不佳等方面;本研究设置截干实验地以期取得系统完善的权干效应体现。7.以红松权干效应为思考方向,提出了以抑权、控权、促权三种红松培育模式,从红松杈干方向将红松林定向培育为红松大径材林、果材兼用林和红松坚果林。根据本文研究和前人研究的权干效应成果及前人关于红松生长发育成果提出了3个培育方向的定向培育策略。
姚蕾[2](2013)在《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研建》文中提出现今,林木的增长速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林木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营造速生丰产林已被实践证明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最主要的途径。为了提高速生丰产林的产量,选择出适宜种植的树种,是速生丰产林的生产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趋成熟,WebGIS也随之出现。它是GIS基于Internet的产物,可以实现GIs的互操作,把WebGIS应用在速生丰产林的营造上,可以改变现在的传统的造林方式,向“数字林业”发展。本文设计开发的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详细介绍了WebGIS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专家系统的知识,分析比较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根据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知识的特点采用产生式表示法和框架表示法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知识库中的事实库和规则库进行了设计,同时也对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推理机进行了设计,采用智能的推理方法,方便用户进行操作。通过专家系统,根据立地情况来判断适宜种植的树种并进行指导,同时也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地图的基本操作以及通过地图查看适宜种植的树种。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是服务于广大林农的应用系统,该系统以大量的领域专家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WebGI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服务,使专家知识真正到达基层用户,有利于摸清林地土壤资源,为提高广大林农经济收入提供技术支持。
苏月秀[3](2012)在《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研究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可为我国森林经营相关工作和项目提供理论依据,为森林经营决策制定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概况、森林经营历史沿革、森林经营指导思想。在研究各省森林资源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四大林区即东北、西南、东南及北方零散林区的地理要求进行分区资料整理,分析了各林区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做法经验及典型经营模式。从法律行政管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政策等几方面总结了现行森林经营政策。针对森林经营现状,提出了各林区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分析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资源总量和面积呈现持续双增长,各林区森林经营有特点、有重点、有突破,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森林经营模式和方法。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森林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各项林业事业稳步推进。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森林经营意识不强;法制建设不完整;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支撑不足。
丁宏,金永焕,崔建国,于文杰,赵莹[4](2008)在《浅析红松人工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外部影响因素》文中提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大大限制了红松林的木材采伐量,使林业部门及人员不能再单纯追求木材收获所带来的利益,而趋向于追求木材和种籽的双重效益。充分了解红松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因素是实现种材兼收的重要前提。本文对红松生长和结实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综述,分析了地理位置、立地条件、主要气象因素、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经营管理等各种外部影响因素与红松生长和结实的因果关系,对正确拟定经营方案,实现红松果、材丰产,提高林业部门的经济收入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李莉[5](2008)在《松仁多肽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是主产于中国小兴安岭的珍贵树种。红松仁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果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潜力。本文以红松松仁为原料,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手段,对松仁蛋白的提取工艺、酶解条件优化,松仁多肽的分子量分布估测以及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碱提酸沉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松仁蛋白,最佳工艺条件依次为:碱浓度0.10mol/L,料液比1:14,50℃下提取时间90min;超声时间15min,超声功率为900W,料液比1:10。两种方法的松仁蛋白提取率分别为67.45%和97.65%。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松仁蛋白质的提取率,缩短反应周期。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2、选择Alcalase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为松仁蛋白酶解制备松仁多肽的备用酶,对松仁蛋白进行酶解效果研究,根据其水解程度,确定Alcalase蛋白酶为松仁蛋白酶解的最佳用酶。在此酶作用下得到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值为8、酶解时间为150min、酶用量为5000U/g、底物浓度为8%。松仁蛋白酶解的水解度为30.06%。底物浓度对其酶解具有显着性影响,其次是酶用量。3、松仁多肽粗品(PNPC)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三个主要级分,分别为PNP1~2,PNP3和PNP4~7,选择几种低分子量标准蛋白,采用此方法测定其分子量分布,三个主要级分的分子量分布大致为:大于23105Da、3776Da左右、小于249Da。根据生物活性肽的定义,选取活性最高的PNP3组分研究,进行氨基酸种类与含量的分析,推测松仁多肽精品(PNPP,即PNP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对PNPP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验证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也均有促进作用,表明PNPP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王振宇,景秋菊[6](2006)在《磷酸化改性提高松仁分离蛋白乳化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仁分离蛋白是从红松松籽仁中提取出的一种蛋白质产品。本实验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化学改性,利用三聚磷酸钠(STP)对松仁蛋白进行磷酸化处理,改性后松仁蛋白的乳化能力显着增加,并确定了最佳的改性条件为STP浓度6.0%,提取时间为0.5h,提取温度为40℃。
裴赢[7](2006)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林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变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叶绿体微卫星(cpSSR)技术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红松居群的218个个体,10个龄级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从6对叶绿体SSR引物筛选出两对引物,共检测到多态位点8个,多态位点比率为70.90%。红松各龄级内平均基因多样性Nei指数中,第10龄级最低(0.0450),第1龄级最高(0.4147)。红松龄级内基因多样性为0.1354,种群基因多样性为0.1452,龄级间基因多样性为0.0099,各龄级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65。本研究结果证实,凉水保护区内的红松遗传多样性在近100年的时间内出现过两次波动,目前该地区的红松遗传多样性正处于很低的阶段。这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有紧密关系。
崔宝禄[8](2005)在《华北落叶松种子园种子低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华北落叶松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寒性,生产利用价值很高,华北落叶松种子园是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的良种基地,但长期以来种子产量低、播种品质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种子园的发展。为了提高种子园生产效率,本文从无性系结实的遗传基础出发,在结实能力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结实性状的稳定性及其选择利用潜力、授粉方式对种子播种品质的影响及播种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种间杂交种子播种品质的遗传控制方式及其配合力选择五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结实量的变异幅度很大,遗传控制是造成无性系间结实差异的内在因素。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世代的华北落叶松无性系,其结实量的无性系效应均达到了显着和极显着水平,无性系间结实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结实量明显偏高和偏低的无性系均为少数,绝大部分无性系的结实量处于中等水平。 (2) 结实量也是优树选择的重要指标。遗传相关分析表明:雌花量与树高、胸径、形率、材积、中央直径、枝下高、冠幅、树冠体积正相关不明显。结实粒数与胸径、中央直径、冠幅和侧枝重是显着负相关。结实粒数与部分性状的遗传通径分析表明,起负效应的性状是:侧枝重、中央直径、单果重、树高,其中侧枝重和中央直径对结实粒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单凭形质指标、生长指标来评价优树不合理。 (3) 大年中结实量与其它性状表现的相关性比较接近三年的平均产量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对结实量的直接选择比间接选择更有效。 (4) 少数结实量大的无性系决定整个种子园的产量,结实量的选择利用潜力很大;结实稳定性分析表明:阴02品种综合评价最好,其次是阴03、北12、北09、北14、北20、阴04。 (5) 对饱满率而言,种内混合花粉授粉>种间杂交授粉>自由授粉>自交授粉>辅助自交授粉;自由授粉的种子瘪粒最多,套袋自交的种子空粒最多;百粒重、发芽率和平均苗高显着正相关,饱满度和发芽率显着正相关,用饱满度可以预测发芽率,用发芽势可以预测幼苗的大小。 (6) 华×日杂种种子饱满率性状受非加性效应制约程度相对较强,特殊配合力方差约为54%;加性效应占一定比重,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约为45%;父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微乎其微。瘪粒和空粒性状受非加性效应制约程度更甚,特殊配合力方差达90%以上。华北落叶松1号、22号、18号、30号、52号无性系种子饱满率一般配合力较高,是建立多系杂交种子园的优良母本材料,其中1号和18号还是进一步选择的良好遗传材料。22×日湘247、21×日湘241、18×日宽7、56×日宽10、53×日永8和52×日草103等组合的种子饱满率较特殊配合力较高,是营建双系杂交种子园的良好材料。 (7) 依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提高种子园生产效率的经营对策。
李绪尧[9](2004)在《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研究是以牡丹江林区红松果林培育技术为研究对象,从结实型优良林分及优树的选择、嫁接、新造果林、果林经营密度、截干、松土、覆膜、引种刺老芽、最佳采种期、红松的物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红松人工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红松果林、果材兼用林、用材林的理论与分类标准,制订了结实型优良林分和优树的标准与选择方法,选择出了结实型优良林分120个小班,结实型预选优树1036株,结实型初选优树19株。经试验研究,获得了髓心形成层贴接的三种改进方法,嫁接的最佳时间、接穗及砧木的选择标准、嫁接植株的管理。新造型红松果林的地块选择、混交与造林技术、幼林管护、落叶松与红松果林混交营造的优势与效果。改建型红松果林最佳经营密度、截干促进红松结实技术与方法、整地与覆膜促进红松结实效果、红松果林引种刺老芽密度与经济效益以及红松最佳采种时间等结论性成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科学配套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红松果林结实量,培育红松果林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而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配套实用技术。
王慧飞[10](2003)在《松仁蛋白饮料专用稳定剂的优选及其产品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肥胖、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与过多的食用动物性食品,膳食结构中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的比例过高有关。因此,从人类食物供求的角度和膳食营养平衡的需要出发,发展植物蛋白类食品加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优良的食品蛋白源,植物蛋白饮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蛋白饮料是以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核果类及植物种子为原料加工调制而成的一种饮料。由于植物种子富含油脂,使其在水中难以形成稳定的乳浊液,这是制造植物蛋白饮料的难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选择适当的乳化稳定剂进行均质乳化,使其达到稳定状态。不同的蛋白饮料有其不同的特性,故要求有不同的乳化稳定剂。 松仁,被誉为“长寿果”,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3.4g/100g)、脂肪(70.2g/100g)、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人们以直接食用为主。由于松仁饮料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在饮料加工和产品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上浮和聚沉等现象,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货架期。 本研究对松仁饮料专用稳定剂进行了优选,对pH值,HLB值、电解质、稳定剂、均质等影响松仁乳体系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复合乳化稳定剂的配比:单甘脂0.12%,蔗糖酯0.08%,黄原胶0.02%,瓜尔豆胶0.03%,PURITY GUM 0.02%,海藻酸钠0.02%。影响松仁乳稳定性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单甘脂:蔗糖酯(3:2)>黄原胶>瓜尔豆胶>PURITY GUM>海藻酸钠。 HLB值是选择乳化稳定剂的重要指标,松仁乳的HLB值在6左右,较一般的植物蛋白饮料的HLB值低,需要亲油基较多的乳化稳定剂。对于同一种乳状液,不同的乳化稳定剂有不同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当用电解质调低pH时,加入的电解质增强了离子强度,从而降低了松仁乳的稳定性。实验表明,随着体系pH的升高,远离蛋白质的等电点(pI),电负性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松仁蛋白饮料专用稳定剂的优选及其产品稳定性的研究增强,松仁乳稳定性增强,在pH6一7.5时其口感、色泽、气味为最佳。 电解质对松仁乳的稳定性影响是重要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Nacl和CaC12溶液对松仁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和分析表明:Na+对松仁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Caz+浓度对松仁乳稳定性更为敏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扩饭Na+更能捉进体系的稳定,这是电解质盆溶作用结果。当caz+浓度达到1比之后,松仁乳的稳定性迅速下降,这是因为C扩十对体系分散相的水化膜的破坏作用更大造成的。 均质是松仁乳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它使稳定剂和松仁乳的分散相充分混合,相互作用,降低了颗拉的直径,稳定剂在颗粒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和水化层阻止了分散相的聚合.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均质次数的增加有助于松仁乳体系的稳定.通过实验确定松仁乳在so一85℃,40MPa,均质两次条件下,其稳定性为佳.
二、浅谈大力发展红松种籽生产施行红松人工林的双向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力发展红松种籽生产施行红松人工林的双向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红松研究概述 |
1.2 红松自然杈干效应研究状况 |
1.2.1 红松杈干效应 |
1.2.2 红松杈干原因及其预防研究 |
1.2.3 红松权干与林分密度关系 |
1.3 红松树体调控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红松促杈实验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红松树体调控研究 |
1.4 权干与红松定向培育 |
1.4.1 杈干与大径材红松培育 |
1.4.2 杈干与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 |
1.4.3 权干与红松坚果林培育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本项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点与样地概况 |
2.1.1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试验林场 |
2.1.2 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红松母树林 |
2.1.3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 |
2.1.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 |
2.1.5 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红松杈干野外调查方法 |
2.2.2 红松杈干相关名词及公式计算 |
3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与人工截顶促权试验 |
3.1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 |
3.1.1 不同研究地点红松自然权干概况 |
3.1.2 红松杈干类型变化 |
3.1.3 红松杈干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
3.1.4 红松自然权干对结实的影响 |
3.1.5 不同种源红松自然杈干状况 |
3.1.6 不同经营密度红松人工林自然杈干差异 |
3.2 红松截顶促杈效应 |
3.3 截干促权试验设计与研究建议 |
4 基于权干效应的红松定向培育策略 |
4.1 红松定向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
4.2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
4.3 红松大径无节材专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
4.4 红松专向坚果林培育策略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专家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 |
1.3.1 国外专家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 |
1.3.2 国内专家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现状 |
1.3.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2 WebGIS相关理论及技术的研究 |
2.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
2.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2.2 ArcGIS Server概述 |
2.2.1 ArcGIS Server简介 |
2.2.2 ArcGIS Server架构 |
2.2.3 ArcGIS Server主要功能 |
2.2.4 ArcGIS Server9.2服务器管理与发布 |
2.3 本章小结 |
3 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相关知识的研究 |
3.1 专家系统概述 |
3.1.1 专家系统定义 |
3.1.2 专家系统体系结构 |
3.1.3 专家系统特征及功能 |
3.1.4 知识表示方法 |
3.2 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知识库设计 |
3.2.1 测土配方 |
3.2.2 知识获取 |
3.2.3 测土配方知识分类与特点 |
3.2.4 测土配方知识表示方法 |
3.2.5 测土配方知识库设计 |
3.3 测土配方专家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3.3.1 推理机 |
3.3.2 测土配方专家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思想 |
4.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4.3 系统的设计路线 |
4.4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4.1 系统的结构设计 |
4.4.2 系统的功能设计 |
4.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5.1 系统数据库的构成 |
4.5.2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
4.6 系统的运行环境 |
4.6.1 系统的硬件环境 |
4.6.2 系统的软件环境 |
4.7 本章小结 |
5 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系统登录 |
5.3 知识浏览与查询 |
5.3.1 测土配方知识 |
5.3.2 专家信息 |
5.3.3 视频信息 |
5.4 测土配方专家系统 |
5.5 GIS系统 |
5.5.1 地图基本操作 |
5.5.2 地条件查询 |
5.5.3 适生树种查询 |
5.6 系统管理与维护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森林资源现状 |
1.2.2 国内外森林经营研究现状 |
1.2.3 森林经营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
2.1 森林资源现状 |
2.2 森林资源的特点 |
2.2.1 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 |
2.2.2 分布不均,东西差异大 |
2.2.3 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低 |
2.2.4 人工纯林多,结构不合理 |
2.3 森林资源现状的成因分析 |
2.3.1 自然条件 |
2.3.2 历史因素 |
2.3.3 认识水平 |
2.3.4 制度法制 |
2.4 加强森林经营意义重大 |
2.4.1 加强森林经营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内容 |
2.4.2 加强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功能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
2.4.3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木材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
2.4.4 加强森林经营是巩固林业建设成就的现实要求 |
2.4.5 加强森林经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 |
2.4.6 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 |
3 森林经营历史沿革 |
3.1 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
3.2 木材利用为主兼顾生态建设发展阶段 |
3.3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
3.4 坚持强化森林经营的建设阶段 |
4 当前森林经营现状 |
4.1 森林经营的概念 |
4.2 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 |
4.2.1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思想的产生 |
4.2.2 森林分类经营的实质 |
4.2.3 我国森林分类的类型 |
4.2.3.1 生态公益林 |
4.2.3.2 商品林 |
4.2.4 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整体思路和布局 |
4.2.5 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要求 |
4.2.5.1 生态公益林经营 |
4.2.5.2 商品林经营 |
4.3 我国主要林区森林经营现状总结 |
4.3.1 东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
4.3.1.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
4.3.1.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
4.3.1.3 经营技术 |
4.3.1.4 主伐利用 |
4.3.2 西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
4.3.2.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
4.3.2.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
4.3.2.3 经营方法 |
4.3.2.4 低效林改造及抚育 |
4.3.3 东南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
4.3.3.1 本区社会经济情况 |
4.3.3.2 森林资源基本特点 |
4.3.3.3 商品林经营 |
4.3.3.4 生态公益林经营 |
4.3.4 北方零散林区森林经营现状 |
4.3.4.1 基本情况 |
4.3.4.2 西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
4.3.4.3 华北地区森林经营现状 |
4.4 森林经营实践地方典型经验 |
4.4.1 森林分类经营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一:黑龙江森工大海林林业局——科学分类经营,探索特色模式 |
4.4.2 森林抚育经营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二:湖南省金洞管理区——抚育经营有成效,绩效考核作保障 |
4.4.3 大径材培育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三:浙江省庆元实验林场——大径材培育经济效益显着 |
4.4.4 珍贵树种培育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四:明溪县——林冠下套种南方红豆杉 |
典型案例五:林科院热林中心——珍贵树种经营潜力巨大 |
4.4.5 经营主体培育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六:安徽省广德县——突出竹业发展主导地位,培育经营主体 |
典型案例七:广东雷州林业局——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有成效 |
4.4.6 低效林改造典型经验 |
典型案例八:黑龙江省——低效次生林分的改造 |
4.4.7 特色森林经营模式举例 |
典型案例九:吉林汪清林业局“采育林”模式 |
典型案例十:甘肃小陇山“次生林多目标培育”模式 |
5 现行森林经营政策 |
5.1 法律行政管理 |
5.1.1 管理体制 |
5.1.2 管理办法 |
5.1.3 运作过程 |
5.1.4 法律法规 |
5.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5.2 财政政策 |
5.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
5.2.2 财政补贴政策 |
5.2.3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补助 |
5.2.4 林业政府性基金 |
5.3 金融政策 |
5.3.1 森林保险政策 |
5.3.2 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
5.3.3 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
5.4 税费政策 |
5.4.1 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
5.4.2 增值税退税政策 |
5.4.3 天保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税收优惠政策 |
5.5 技术政策 |
5.5.1 植树造林 |
5.5.2 森林采伐 |
5.5.3 更新 |
5.6 林业社会化服务 |
5.7 地方典型政策案例举例 |
典型案例十一:第一个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广东省 |
典型案例十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典范——浙江省 |
典型案例十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典范——福建省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森林经营整体状况良好 |
6.1.2 森林经营政策涉及全面 |
6.1.3 我国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 |
6.1.4 实施分类经营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 |
6.2 我国四大林区森林经营对策分析 |
6.2.1 东北林区 |
6.2.1.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
6.2.1.2 森林经营对策 |
6.2.2 西南林区 |
6.2.2.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
6.2.2.2 森林经营对策 |
6.2.3 东南林区 |
6.2.3.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
6.2.3.2 森林经营对策 |
6.2.4 北方零散林区 |
6.2.4.1 林区经营存在的问题 |
6.2.4.2 森林经营对策 |
6.3 我国森林经营现状小结 |
6.3.1 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加强了资源经营管理 |
6.3.2 推动了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了人工造林 |
6.3.3 加强了造林质量管理,提高了营林工作成效 |
6.3.4 开展了森林抚育经营,全面推进了森林经营 |
6.4 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6.4.1 森林经营意识不强 |
6.4.2 法制建设不完善 |
6.4.3 集体林改后续政策有待加强 |
6.4.4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
6.4.5 林业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
6.4.6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
6.4.7 科技支撑不足 |
6.5 政策性建议 |
6.5.1 加快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 |
6.5.2 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 |
6.5.3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政策 |
6.5.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
6.5.5 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
6.5.6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 |
6.5.7 加强林业科技投入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浅析红松人工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外部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红松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自然因素 |
1.1 环境因子 |
1.1.1 地理位置 |
1.1.2 立地条件 |
(1) 地形因子。 |
(2) 土壤因子。 |
1.2 气象因子 |
1.2.1 光照因子 |
1.2.2 温度及降水 |
1.3 自然灾害 |
2 影响红松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人为因素 |
2.1 林木抚育 |
2.1.1 透光抚育 |
2.1.2 间伐 (疏伐) |
2.1.3 卫生伐和卫生清理 |
2.1.4 嫁接 |
2.1.5 截干 (去头) 和修枝整形 |
2.2 林地抚育 |
2.2.1 施肥 |
2.2.2 松土 |
2.3 人为破坏 |
3 结 语 |
(5)松仁多肽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松仁的研究现状 |
1.1.1 松仁的成分 |
1.1.2 松仁的功能 |
1.2 松仁蛋白质的研究现状 |
1.3 蛋白质提取的研究现状 |
1.3.1 水溶液提取法 |
1.3.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3.3 酶法 |
1.3.4 超声波提取法 |
1.3.5 反胶团相转移法 |
1.4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
1.4.1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
1.4.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
1.4.3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
1.5 松仁多肽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松仁蛋白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脱脂松仁粉营养指标的测定 |
2.2.2 工艺流程 |
2.2.3 松仁蛋白质的测定 |
2.2.4 碱提酸沉法提取松仁蛋白的工艺研究 |
2.2.5 超声波法提取松仁蛋白的工艺研究 |
2.2.6 松仁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
2.2.7 松仁蛋白质变性温度的测定 |
2.2.8 数据处理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脱脂松仁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2.3.2 标准曲线 |
2.3.3 碱提酸沉法提取松仁蛋白质的工艺研究结果 |
2.3.4 超声波法提取松仁蛋白质的工艺研究结果 |
2.3.5 超声波提取法与碱提酸沉法的比较 |
2.3.6 松仁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结果 |
2.3.7 松仁蛋白质变性温度的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松仁蛋白多肽的制备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松仁粗蛋白营养指标的测定 |
3.2.2 工艺流程 |
3.2.3 酶活力的测定及选择 |
3.2.4 水解度的测定 |
3.2.5 酶解条件的优化 |
3.2.6 松仁多肽的分子量测定 |
3.2.7 松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3.2.8 数据处理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松仁蛋白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3.3.2 酶种类的选择 |
3.3.3 松仁蛋白酶解条件的确定 |
3.3.4 凝胶层析标准曲线 |
3.3.5 松仁多肽分子量大小的分布 |
3.3.6 松仁多肽的氨基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松仁多肽的免疫活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4.2.2 脏器/体重的测定 |
4.2.3 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
4.2.4 体液免疫功能的测定 |
4.2.5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
4.2.6 数据处理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松仁多肽对小鼠脏器/体重比值的影响 |
4.3.2 松仁多肽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3 松仁多肽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4 松仁多肽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林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变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1 红松简介 |
1.1 红松的地理分布 |
1.2 红松的生物学特征 |
1.3 红松的生活史特征 |
1.4 红松种群的形态、解剖特征及材质的研究状况 |
1.5 红松经济、生态价值及相关研究 |
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松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2.1 遗传多样性 |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2.2.1 形态学标记 |
2.2.2 染色体标记和蛋白质标记 |
2.2.3 分子标记 |
3 微卫星DNA简述 |
3.1 微卫星DNA的发现与命名 |
3.2 微卫星序列在植物基因组中的丰度与多态性 |
3.2.1 微卫星的丰度 |
3.2.2 微卫星高多态性的机理 |
3.3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 |
3.4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3.5 扩增产物的检测及分析 |
3.6 微卫星的功能 |
3.7 微卫星引物及其保守性 |
3.8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
3.9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
3.9.1 在植物居群研究中的应用 |
3.9.2 在育种上的应用 |
4 叶绿体SSR |
5 红松研究现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DNA的提取纯化、浓度和测定 |
2.1.1 实验材料、试剂 |
2.1.2 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建立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产物电泳及银染 |
2.3.1 仪器 |
2.3.2 药品及试剂 |
2.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4 银染 |
2.4 SSR谱带的记录 |
2.5 SSR数据的统计分析 |
2.5.1 多态位点的比率 |
2.5.2 Nei指数 |
2.5.3 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
实验结果 |
1 红松SSR电泳 |
1.1 红松SSR电泳图谱 |
1.2 关于SSR电泳的非特异性条带 |
1.3 关于SSR电泳的准确性 |
2 软件分析结果 |
2.1 SSR多态位点比率 |
2.2 用SSR的Nei指数估算红松基因多样性 |
2.3 SSR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
讨论 |
1.红松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SSR分析 |
2.100年内红松遗传多样性的走势分析 |
3.东北地区红松的资源情况分析 |
4.改善措施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附表 |
(8)华北落叶松种子园种子低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落叶松种子园结实量研究现状 |
1.2.1 结实量的遗传变异 |
1.2.2 结实量周期性研究 |
1.2.3 结实量与性状的关系 |
1.2.4 结实量的早晚期相关 |
1.2.5 结实量与播种品质的相关 |
1.2.6 提高种子园母树结实量对策的研究 |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华北落叶松结实能力的遗传分析 |
3.2 选优指标的研究 |
3.2.1 结实量指标与部分性状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 |
3.2.2 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构成分析 |
3.2.3 结实量与母树性状的生长过程的分析 |
3.2.4 逐年的结实粒数分别与部分其它性状的相关 |
3.2.5 结实量间接选择的效率分析 |
3.2.6 小结与讨论 |
3.3 结实稳定性和选择潜力的研究 |
3.3.1 无性系结实粒数的丰产性、稳定性分析 |
3.3.2 结实能力的选择潜力分析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种子园种子播种品质的分析 |
3.4.1 不同授粉方式种子饱满度的分析 |
3.4.2 自由授粉种子的播种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4.3 小结与讨论 |
3.5 华×日杂交种子饱满度的配合力分析 |
3.5.1 华×日(湖南)杂种的配合力分析 |
3.5.2 华×日(辽宁)杂种的配合力分析 |
3.5.3 小结与讨论 |
3.6 种子园经营管理对策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我国针叶树种子园结实量的研究进展 |
(9)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
1.1 红松的地理分布 |
1.2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
1.2.1 红松主要形态特征与类型划分 |
1.2.2 红松生长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
1.2.2.1 与光照的关系 |
1.2.2.2 与温度的关系 |
1.2.2.3 与水分的关系 |
1.2.3 红松的生长 |
1.2.4 红松的结实与杈干 |
1.3 红松人工林经营沿革 |
1.4 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
1.4.1 中国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红松果林研究概况 |
1.5 红松果林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红松果鳞有效成分 |
1.5.2 红松种仁有效成分 |
1.5.3 社会、生态及经济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和试验研究概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2 外业试验及内业分析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结实型优树的选择 |
3.1.1 结实型优良林分的选择 |
3.1.2 结实型优树标准 |
3.1.3 结实型优树的选择 |
3.2 嫁接 |
3.2.1 砧木的选择 |
3.2.1.1 矮接砧木的选择 |
3.2.1.2 高枝接砧木的选择 |
3.2.2 嫁接方法 |
3.3 红松果林的营建 |
3.3.1 新建型 |
3.3.1.1 地块选择 |
3.3.1.2 造林方法 |
3.3.1.3 幼林抚育与管护 |
3.3.2 改建型 |
3.3.2.1 高枝嫁接林分选择 |
3.3.2.2 疏伐试验 |
3.3.2.3 修枝试验 |
3.4 其它促进结实试验 |
3.4.1 松土试验 |
3.4.2 地膜覆盖 |
3.5 引种刺老芽试验 |
3.6 试验样地的观测与调查 |
3.6.1 物候观测 |
3.6.2 生长与结实调查 |
3.6.3 刺老芽产量调查 |
3.6.4 其它调查 |
4 结果分析 |
4.1 结实型无性系的筛选 |
4.2 砧木与接穗的选择 |
4.2.1 砧木树种的选择 |
4.2.2 砧木年令的选择 |
4.2.3 采穗母树年令的选择 |
4.3 嫁接技术的研究 |
4.3.1 髓心形成层贴接 |
4.3.2 劈接与舌接试验 |
4.3.3 不同时间嫁接试验 |
4.3.4 嫁接植株的管理 |
4.4 疏伐试验结果 |
4.5 修枝试验结果 |
4.5.1 截干位置试验 |
4.5.2 保留顶生枝数量试验 |
4.6 其它促进结实试验结果 |
4.6.1 松土试验 |
4.6.2 覆膜试验 |
4.7 复合经营试验结果 |
4.7.1 用材与果林复合经营 |
4.7.2 引种刺老芽试验 |
4.8 最佳采种期的研究 |
4.9 红松的物候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问题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松仁蛋白饮料专用稳定剂的优选及其产品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
[中文摘要]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摘要] |
[英文关键词] |
[参考文献] |
1 前言 |
1.1食品乳化稳定剂概述 |
1.2 植物蛋白饮料发展现状 |
1.3 松仁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乳化稳定荆的确定 |
3.2 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确定 |
3.3 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 |
3.4 松仁蛋白等电点(PI)的测定及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
3.5 pH值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3.6 电解质对松仁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3.7 均质条件对松仁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3.8 乳化稳定剂对松仁乳体系颗粒大小的影响 |
4 结论 |
致谢 |
四、浅谈大力发展红松种籽生产施行红松人工林的双向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D]. 王龙.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2]速生丰产林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的研建[D]. 姚蕾.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3]我国森林经营现状研究[D]. 苏月秀.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4]浅析红松人工果材林生长和结实的外部影响因素[J]. 丁宏,金永焕,崔建国,于文杰,赵莹.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3)
- [5]松仁多肽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 李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6]磷酸化改性提高松仁分离蛋白乳化性研究[J]. 王振宇,景秋菊. 食品工业科技, 2006(05)
- [7]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林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变异的研究[D]. 裴赢. 辽宁师范大学, 2006(11)
- [8]华北落叶松种子园种子低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D]. 崔宝禄.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9]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D]. 李绪尧.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10]松仁蛋白饮料专用稳定剂的优选及其产品稳定性的研究[D]. 王慧飞. 吉林农业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