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

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

一、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雅[1](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梁路文[2](2021)在《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为目的,探索艺术集体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对90名无舞蹈及专业体育训练经验的学生(实验对象n=90;平均年龄19.24岁;平均身高162.17厘米;平均体重53.70千克)进行身体形态、最大摄氧量、呼吸及循环功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1)对比实验前后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数据,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呈现出显着差异,实验后优于实验前,且不同组别实验对象数据对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2)胸围、BMI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肩宽、腰围与臀围与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胸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与BMI呈负相关。BMI受身高和体重的影响,成年身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重。(3)肺活量、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但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属于弱相关。静息心率与耐力素质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即最大摄氧量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论:(1)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及肌肉耐力素质具有显着提高作用。(2)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分析实验前后三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得出,最大摄氧量与BMI、静息心率(非病理性)存在负相关,与胸围、肺活量存在正相关。

薛迦南[3](2021)在《体适能训练模式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体适能训练应用广泛,尤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以普通高级中学为例,健康的体魄既能保证学生在高中有充足的体能完成学业,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这一重要时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在学业之余不可忽视的任务。本文着眼于体适能训练模式融入到教学当中,结合普通高中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授学生系统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运动技术和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研究对象为在读的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通过设计相应的融入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教学课程,组织实验对象开展以融入体适能训练模式的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提高研究对象对体适能训练的认知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最后完成测试数据采集和问卷调查反馈。最终将体适能训练模式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相对比,得到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对融入体适能训练模式的教学方式适应良好。2.体适能训练模式对研究对象的体适能认知能力有明显提高。3.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个人习惯在体适能训练实施后有了一定的改善。4.实施情况良好的体适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对象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现结合融入体适能训练模式和普通高级中学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对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1.融入体适能训练模式后的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还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兼顾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适能训练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对体适能训练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健康习惯。

谭悦[4](2021)在《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延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健康的体魄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加强学生运动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也是健康中国的基石。针对大学生人群健康状况及体质做一系列调查研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运动行为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根据中医体质的“体质可调”理论,探寻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法,通过肺功能测定客观性衡量中医体质差异性,以促进中医体质学说与多学科交融,同时探讨今后肺功能检测发展的多样化。研究对象为高校在校大学生,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选取康复治疗系1-3年级学生,共计260人,通过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获取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各类型得分,通过肺功能检查获取并记录研究对象肺功能相关指标,采用SPSS2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年龄构成、吸烟情况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性(P<0.01),且男生年龄大于女生,男生抽烟率明显高于女生。2.中医体质分布排名从高到低:平和质(30.7%)>阳虚质(22.9%)>阴虚质(14.1%)>气郁质(9.8%)>气虚质(8.8%)>湿热质(6.3%)>血瘀质(3.9%)>痰湿质(2.4%)>特禀质(1.0%)3.气郁质、气虚质在体重偏轻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超重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4.平和质中超重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体重正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偏颇质中男生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低于女生的中医体质得分(P<0.01)。5.男生的FVC、FEV1、PEF、PIF、FEF25%-75%、FEF25%-75%%Pred、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女生(P<0.05)。6.超重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FEF25%-75%、FEF25%-75%%Pred全部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体重正常人群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MVV%Pred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7.平和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偏颇质(P<0.05),且阳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F25%-75%、FEF25%-75%%Pred、IC显着低于平和质,阴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T100%、IC、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气郁质的FEV1、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特禀质的PEF、FEF25%-75%%Pred、FET100%、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8.中医体质得分与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VE、MVV、MVV%Pred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与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呈负相关关系(P<0.05)。9.中医体质得分对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T100%、IC、VE、MVV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B>0,P<0.05),对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red、FEF25%-75%、FET100%、IC、MVV、MVV%Pred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B<0,P<0.05)。结论:1.偏颇质中女生的体质偏颇倾向更明显,体质较男生差,且女生较男生通气储备功能较差。2.平和质中超重和体重正常人群的平和程度更高,体质更好,同时体重偏轻人群的肺功能较差。3.平和质肺功能较偏颇质更好,且在偏颇质中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的肺功能较差。4.平和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偏颇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可以通过中医体质及相应得分预测肺功能,未来通过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中通过中医体质测定进行肺功能预测,可逐渐扩展用于筛查和诊断早期肺部疾病。建议高校加强关注女生、体重偏轻群体,及中医体质为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从饮食、情志、环境多方面考量调理体质,并进行肺功能监测和锻炼,可以更有效地增强高校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

陶姜宇[5](2021)在《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 ——以立定跳远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索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田径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田径项目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特点以及田径课堂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堂,严重影响田径课堂的教学质量。BOPPPS模式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参与式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并开展“协作式、探究式、问题式”的学习模式。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该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有效教学设计等方面。本文以BOPPPS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体育田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验量表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索BOPPPS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实施效果,以BOPPPS教学模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为基础,遵循“起承转合”的教学理念设计立定跳远教案,从而分析BOPPPS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比较实验前后实验对象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BMI)数据(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在BOPPPS教学模式下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教学设计对小学生身体形态无积极影响。(2)比较实验前后实验对象肺活量(P<0.01)、台阶试验(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在BOPPPS教学模式下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教学设计对小学生身体机能产生积极影响。(3)比较实验前后实验对象50米跑(P<0.01)、1分钟跳绳(P<0.01)、收腹跳(P<0.01)、跳台阶(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在BOPPPS教学模式下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教学设计对小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积极影响。(4)比较实验前后实验对象立定跳远成绩(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在BOPPPS教学模式下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教学设计对小学生运动成绩产生积极影响。(5)比较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学习动机量表评分(P<0.01)、自信心水平量表(P<0.01)、喜爱享受量表(P<0.01)呈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在BOPPPS教学模式下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教学设计对小学生学习动机、自信心水平和喜爱享受运动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BOPPPS教学模式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技术及跳跃能力,遵循小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规律,提髙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小学阶段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2)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遵循“起承转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环节具有“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以及参与式学习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3)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符合体育课堂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适用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田径课程教学。

赵安娜[6](2020)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最大摄氧量是公认的评价心肺耐力的“金标准”,其数值决定了人体有氧运动能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用于在线测评的方法成了社会所需。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非运动推测最大摄氧量的方法,可支持在线自我评价,便于应用指导,实现普惠的目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自愿原则,共招募健康(无绝对和相对运动禁忌症)且有一定锻炼经历或运动习惯的大学生357名(男:193人,女:164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最终完成最大摄氧量实验测试并填写两次问卷且有效的人数为273人(男生:167人,女生106人)。研究方法包括:1.问卷法:包括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安全问卷(PAR-Q)问卷、自我感觉功能问卷(PFA)和身体活动情况问卷(PAR),得到各变量数据,代入各方程推测最大摄氧量。2.测试法:通过功率自行车次级运动量获取最大摄氧量作为校标。方程通过各组推测值与相应实测值的相关性程度进行筛选,筛选出的方程通过回归进行修正,最终得到可用于在线预测最大摄氧量的修正方程。研究结果:1.将筛选出的3种可用于在线通过非运动推测方法推测出的最大摄氧量预测值与通过功率自行车测得得最大摄氧量测试值进行比较,通过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方程三(y=48.0730+6.1779(GENDER)-0.2463(Age)-0.6186(BMI)+0.7115(PFA)+0.6709(PA-R))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最高(r=0.49)。2.为提高推测方程可靠性,进一步修正方程:Y=50.567+4.956(GENDER)-0.843(Age)-0.342(BMI)+0.571(PFA)+0.722(PAR);经修正后,与实测值达高度相关(r=0.819),具有一定信度。3.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各变量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均较低,无法建立可以适用于该人群的相对最大摄氧量可靠的推测方程。研究结论:1.方程三的修正方程(Y=50.567+4.956(GENDER)-0.843(Age)-0.342(BMI)+0.571(PFA)+0.722(PAR))可用于在线推测非体育大学生最大摄氧量;2.根据本研究问卷中的变量无法建立适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回归模型。

郭健[7](2020)在《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考察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及不同条件会员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得出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健身训练前后健康体适能的变化情况;探究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搜集文献,总结前人研究,通过问卷对会员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测试法测试会员锻炼前后健康体适能的变化,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条件会员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不同性别会员在学习型、挑战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挑战型维度上,25岁及以下会员与其他年龄段会员均存在非常显着差异,26-35岁与36-45岁会员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健美型维度上,25岁及以下与其他所有年龄段会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6-35岁与36-45岁和46岁及以上会员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社会型维度上,月收入9001-12000元与12000元以上会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3001-6000元、6001-9000元均与12000元以上会员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健美型维度上,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健身俱乐部会员与其他收入会员均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月收入3001-6000元、6001-9000元会员与9001-12000元、12000元以上的会员均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社会型维度上,5星级与4星级和3星级、3星级与2星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5星级和4星级与2星级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在健美型维度上,5星级与2星级和3星级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健康体适能前后测对比发现,在握力和坐位体前屈方面呈显着差异(P<0.05),在1min俯卧撑、肺活量和3min台阶试验指标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女性在体重、BMI、1min仰卧起坐、肺活量、3min台阶试验和坐位体前屈几个指标上均存在非常显着差异(P<0.01);男性握力与愉悦型、挑战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1min俯卧撑与挑战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肺活量与愉悦型、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3min台阶试验与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坐位体前屈与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女性体重和BMI指数与愉悦型、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1min仰卧起坐与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肺活量与愉悦型、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3min台阶试验和坐位体前屈与愉悦型、挑战型、学习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研究结论:1.相较于女性会员,男性会员到健身俱乐部锻炼的目的更倾向于使健美身材健美,喜欢有挑战性的运动,并且希望学到更多关于锻炼的知识;年龄越小的会员越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和对自身身材的塑造;月收入偏高的人到健身俱乐部有很强的交友目的,以健美体形为目的的会员普遍集中在月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星级越高的健身俱乐部会员,到健身俱乐部锻炼越倾向于交友,以健美为目的的会员主要集中在2星级和3星级健身俱乐部。2.男性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前后肌肉适能、心肺适能和柔韧适能有明显提高;女性健身俱乐部会员锻炼前后体成分、肌肉耐力、心肺适能和柔韧适能有明显提高。3.男性健身俱乐部会员力量适能与愉悦型、挑战型和健美型维度得分关系有密切关系,心肺适能主要与愉悦型、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得分有密切关系关系密切,柔韧适能主要与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得分有密切关系关系密切;女性健身俱乐部会员体成分与愉悦型、挑战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得分有密切关系关系密切,力量适能与健美型维度得分有密切关系关系密切,心肺适能和柔韧适能主要与愉悦型、挑战型、学习型、健康型和健美型维度得分有密切关系关系密切。

黄昊[8](2020)在《“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把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以HIT MUSIC的形式作为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模块,是否可以更好提高教学对象的体质测试中肺活量指标的成绩。本文分别介绍了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定义、练习模式、生理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内容、实践方法、发展现状;肺活量的定义以及生理意义。本文结合了普通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实际需求和研究价值,设计创新出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为主要练习手段的“HIIT MUSIC”训练法,并将其作体育健康课中的教学模块,以是否可以提升体质测试中的肺活量指标为评价标准,探究其作为教学模块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大力推广的可能性。本篇研究以八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为实验干预手段,以普通高校女生作为实验对象,在中国知网检索了相关的文献,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实验方案和访谈建议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有无“HIIT MUSIC”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唯一的区别,最终测得数据采用Spss21.0对肺活量测试的结果进行处理并分析。最终实验结果:通过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干预(无HIIT Music配合),实验组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测得的肺活量数据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测得的肺活量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肺活量数据变化的差值与对照组肺活量数据变化的差值相比是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如下: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作为一种训练方式,通过为期8周(2次/周)的实验干预可以提高普通高校女生的肺活量成绩,在结合“HIIT Music”训练法后,实验组肺活量成绩提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单纯HIIT训练的对照组。由本次实验说明:将“HIIT Music”训练法设计创新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有效的提高教学对象的体测肺活量水平,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有实践意义,具有推广价值。

王鹏涛[9](2020)在《CrossFit训练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倍加关注的重要课题。如今,各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趋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当下各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CrossFit训练方案,并对天津体育学院24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各指标进行实验和测试。旨在通过实验来验证CrossFit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性,并将CrossFit作为训练手段来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和课余锻炼中,为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日常健身提供指导和借鉴。本研究对男/女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CrossFit训练课程,训练前后测试男/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所选用的指标,对比分析男/女大学生实验前后的各指标上数据的变化,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CrossFit训练,可以提升男/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表现为实验后肺活量差异非常显着(P<0.01);(2)通过CrossFit训练,可以提升男/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表现为实验后50m跑、立定跳远、800m(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指标差异非常显着(P<0.01),男大学生的1000m差异显着(P<0.05);但是男/女大学生在坐位体前屈没有差异显着(P>0.05);(3)通过CrossFit训练,实验后男/女大学生在身高、体重、BMI等身体形态指标上没有差异显着(P>0.05)。同时,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通过设计与大学生体质相关的CrossFit训练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男/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可以将CrossFit训练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训练手段;(2)CrossFit训练在提高身体形态指标上效果不明显,建议今后将身体成分指标纳入效果检测指标,以克服BMI指标在评定练习者肌肉成分变化时存在的不足;(3)CrossFit训练手段设计的不同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差异,因此,在将CrossFit训练引入大学生体育课或者课余锻炼时,应统筹考虑练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运动基础和练习条件等客观因素,做好精心的训练方案设计,在确保训练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韩梦梦[10](2019)在《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在我国颁布实施以来,各高校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仍不尽人意。将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理解,而且还能达到在提高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同时提高健康体适能水平。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是我国高校为改善大学生体制健康下降的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北石油大学大二选修健美操班的120名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健美操教学实验,在12周的教学实验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对当前体育教育的一些启示,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观点出发,站在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有意义建构和主体地位。通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将健康体适能与健美操课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能和健康体适能水平,建立以健美操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本研究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将健康体适能引入普通高校健美操中进行教学并对实验对象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身体成份、肌力肌耐力、柔韧、心肺适能),并对实验样本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实验后实验组健康体适能指标比实验前显着提高了。2、对照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对照组学生健康体适能各项测试指标大多数没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实验班学生实验后肌力肌耐力、柔韧适能、心肺适能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而身体成分无明显差异。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技能测试指标,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健美操技能测试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健美操技能测试属于没有显着性差异。

二、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2)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艺术集体操简介
        2.1.2 艺术集体操项目特征
        2.1.3 艺术集体操发展现状
    2.2 耐力素质概念阐述与分类
        2.2.1 耐力素质的概念阐述
        2.2.2 耐力素质的分类
        2.2.3 耐力素质对艺术集体操项目的重要性
    2.3 国内外耐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2.3.2 国外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2.3.3 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1 影响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2.3.3.2 影响耐力素质的遗传学因素
        2.3.3.3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的研究
        2.3.3.4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的研究
        2.3.3.5 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的研究
    2.4 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现状
    2.5 耐力素质训练对机体的重要性
    2.6 艺术集体操相关耐力素质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结果及分析
    4.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与机能分析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循环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4.2 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4.2.2 实验后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及循环机能分析
    4.3 实验对象耐力素质分析
        4.3.1 实验前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4.3.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4.4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4.4.1 BMI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4.4.2 身体围度、宽度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4.5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相关性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附录

(3)体适能训练模式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适能的定义
    2.2 国内外对体适能的研究
        2.2.1 国外对体适能的研究
        2.2.2 国内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
    2.3 国内外体适能训练用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3.1 国外体适能训练用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3.2 国内体适能训练用于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4 国内外关于体适能测试的研究
        2.4.1 国外关于体适能测试的研究
        2.4.2 国内关于体适能测试的研究
    2.5 国外体适能课程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测量法
        3.2.5 实验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应用研究
    4.1 教学目标设计
    4.2 实验组教学设计与内容
        4.2.1 实验教学设计
        4.2.2 实验教学内容
        4.2.3 教学评价设计
        4.2.4 考核的设计
    4.3 实验过程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两组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5.2 实验前两组实验对象对体育公开课的满意程度比较分析
    5.3 实验前两样本的体适能数据对比分析
    5.4 实验前后体育公共课程满意程度的对比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适能各项指标对比
        5.5.1 心肺适能指标对比分析研究
        5.5.2 肌肉适能指标对比分析研究
        5.5.3 柔韧性指标对比分析研究
        5.5.4 身体成分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5.6 实验后体育成绩对比
    5.7 实验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体适能训练模式引入到高中体育课的优势
        6.1.2 体育课中加入体适能训练模式的启示
        6.1.3 体适能训练模式在高中生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
    6.2 建议
        6.2.1 加强高中学生的体适能训练模式教育
        6.2.2 改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
        6.2.3 增强体适能训练模式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比例
        6.2.4 增强体育师资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对当前体育课教学满意度与要求调查
附录B 体适能实验反馈记录学生问卷
致谢

(4)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肺功能的相关研究
        2.1.1 肺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2.1.2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2.2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
        2.2.1 中医体质学说发展史
        2.2.2 中医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2.2.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3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3 实验过程
    3.1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改善
        3.1.2 中医体质判定
        3.1.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3.2 肺功能检查
        3.2.1 检查前准备
        3.2.2 检查步骤
        3.2.3 检查安全性
    3.3 实验检查质量控制
        3.3.1 设备校准
        3.3.2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3.3.3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4 实验结果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2 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布
        4.2.1 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分布
        4.2.2 不同BMI分组中医体质分布
        4.2.3 不同吸烟情况的中医体质分布
    4.3 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3.1 平和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3.2 偏颇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4 肺功能比较
        4.4.1 不同性别的肺功能比较
        4.4.2 不同BMI组的肺功能比较
        4.4.3 不同吸烟情况的肺功能比较
        4.4.4 不同中医体质的肺功能比较
    4.5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5.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5.2 偏颇质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6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4.6.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4.6.2 偏颇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5.2 中医体质结果分析
    5.3 肺功能结果分析
    5.4 中医体质得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附录2 高校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 ——以立定跳远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教学设计
        2.1.2 有关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2 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学模式
        2.2.2 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3 BOPPPS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有关BOPPPS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有关BOPPPS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2.4 BOPPPS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验量表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3 实验教学设计
        3.3.1 实验教学对象
        3.3.2 实验教学项目
        3.3.3 实验教学时间、地点
        3.3.4 实验教学步骤
        3.3.5 实验教学计划
        3.3.6 实验假设
        3.3.7 实验变量
        3.3.8 实验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3.3.9 实验因素控制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4.1.1 实验前后体育教学实施效果的测试结果
        4.1.2 实验前后体育教学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
    4.2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的立定跳远教案设计的理论分析
        4.2.1 教学内容遵循“起承转合”的教学理念
        4.2.2 教学环节具有“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
        4.2.3 参与式学习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3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4.3.1 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4.3.2 立定跳远教案设计的可行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运动情境动机量表
附录B 学生运动状态自信量表
附录C 学生运动享受喜爱程度量表(PAES,1991)
附录D 参与式学习环节教学任务
附录E 《起跳阶段提高教学与练习》教案
附录F 《立定跳远导入课》教案
致谢

(6)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心肺耐力的“金标准”,是处方制定的依据
        1.1.2 通过运动方式测量最大摄氧量存在很多不足
        1.1.3 寻找简单易于推行的线上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实现普惠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心肺功能概念
        2.1.2 最大摄氧量概述
    2.2 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2.2.1 直接测量法
        2.2.2 间接测量法
    2.3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2.3.1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国内研究现状
        2.3.2 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的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非运动测量最大摄氧量方法的分析
3 研究一: 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初步筛选
    3.1 研究方法
        3.1.1 测试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2.1 文献资料法
        3.1.2.2 问卷法
        3.1.2.3 实验法
        3.1.2.4 逻辑分析法
        3.1.2.5 数理统计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3.2.2 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1 不同性别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2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3 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2.2.4 非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三种推测方程与功率自行车实测最大摄氧量数值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4 研究二: 初步筛选方程的修正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2.2 建立模型
        4.2.3 修正方程推测最大摄氧量残差分析
        4.2.3.1 修正方程残差正态性检验
        4.2.3.2 残差方差齐性检验
        4.2.4 回代分析
    4.3 小结
5 研究三: 体育专业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研究方法
        5.1.1 测试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1.2.1 问卷调查法
        5.1.2.2 测试法
        5.1.2.3 数据处理法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研究结果
        5.2.1.1 建模组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2.1.2 正态性检验
        5.2.2 回归分析
        5.2.2.1 问卷各指标与功率自行车试验相关性分析
        5.2.2.2 体育专业大学生非运动方式推测相对最大摄氧量回归模型拟合情况
        5.2.3 体育专业无法根据相关变量拟定推测方程得的原因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体育生活方式
        (二)健康体适能
        (三)健身俱乐部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小结
    三、研究内容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被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测试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不同条件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
        (一)不同性别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
        (二)不同年龄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
        (三)不同收入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
        (四)不同星级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
    二、健身俱乐部会员健身训练前后健康体适能变化
    三、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变化相关关系研究结果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条件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的差异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结果分析
        (二)不同年龄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结果分析
        (三)不同收入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结果分析
        (四)不同星级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差异结果分析
    二、健身俱乐部会员训练前后健康体适能差异结果分析
    三、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变化相关关系结果分析
        (一)男性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相关关系结果分析
        (二)女性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相关关系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强化普通高校女生身体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1.1.3 肺活量指标是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
        1.1.4 通过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干预,是否可以提高普通高校女生体质健康中肺活量成绩
        1.1.5 运用“HIIT Music训练法”对体质测试中肺活量成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
        2.1.2 体质健康测试
        2.1.3 体质健康测试的肺活量成绩
    2.2 国内外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现状
    2.3 国内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体测肺活量的研究现状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3.2.1.2 实验方案
        3.2.1.3 具体实验干预内容
        3.2.1.4 实验数据的采集
        3.2.1.5 实验控制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假设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实验对象对运动强度的主观评价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实验对象身体形态的影响
    4.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对照组女生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4.4 “HIIT Music训练法”对实验对象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差异性分析
    4.6 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变化差值差异性的讨论
        4.6.1 “HIIT Music”训练法可以提高实验对象的练习效率
        4.6.2 对照组的学生在练习中没有达到HIIT的练习强度
        4.6.3 “HITT Music”训练法可以优化教师的工作内容
        4.6.4 “HIIT Music”训练法可以调动实验对象对运动的积极性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研究展望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访谈法提纲--对实验对象练习后的感受访谈
    一、访谈对象条件
    二、访谈目的
    三、访谈提纲

(9)CrossFit训练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Cross Fit的定义
        1.2.2 Cross Fit的起源及发展
        1.2.3 Cross Fit训练特点概述
        1.2.4 Cross Fit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咨询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Cross Fit训练方案的设计
        3.1.1 Cross Fit训练周期安排
        3.1.2 Cross Fit训练负荷的安排
        3.1.3 Cross Fit实验内容安排
    3.2 实验前后男女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生理功能的比较
        3.2.2 身体素质的比较
        3.2.3 身体形态的比较
4 讨论
    4.1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生理功能的影响
    4.2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2.1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4.2.2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立定跳远的影响
        4.2.3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 50m跑的影响
        4.2.4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 1000m/800m的影响
        4.2.5 Cross Fit训练对男性大学生引体向上的影响
        4.2.6 Cross Fit训练对女性大学生仰卧起坐的影响
    4.3 Cross Fit训练对男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关于参与《Cross Fit训练》的协议
    附件3 受试者实验前后相关测试原始数据
致谢

(10)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来源
        1.国家层面
        2.学校层面
        3.学生层面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 基础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教学观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对当前体育教育的启示
        (二) 文献综述
        1.文献来源
        2.国内研究现状
        1)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动态
        2)有关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与评价标准的研究
        3)有关健康体适能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3.健美操的相关研究动态
        4.健康体适能、健美操关系的相关研究动态
        5.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健康体适能与健美操的关系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样本测试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依据
        4.1.3 实验时间
        4.1.4 实验内容
        4.1.5 实验误差控制
    4.2 样本测试
        4.2.1 健美操技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 健康体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1 身体成分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2 肌力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3 肌耐力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4 心肺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4.2.2.5 柔韧适能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结果比对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3 实验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4 实验班实验前后健美操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5 对照班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6 对照班实验前后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7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1.8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比对分析
    5.2 实验后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成分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肺适能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柔韧适能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肌力肌耐力指标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5.2.5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健美操技能测试结果比对原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 实验前、后健康体适能各项测试指标
        (二)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
        (三) 健美操技能测试指标
    二、建议
        (一) 提高学生对健康体适能的认知
        (二) 加强学生参加课余健美操活动的频率
        (三) 引入健康体适能丰富健美操教学内容
        (四) 增加男生对健美操的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2]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D]. 梁路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体适能训练模式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薛迦南.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谭悦. 吉林体育学院, 2021(10)
  • [5]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及效果研究 ——以立定跳远课程为例[D]. 陶姜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普通高校大学生最大摄氧量非运动在线测量方法的甄选研究[D]. 赵安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MAX国际健身俱乐部会员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体适能研究[D]. 郭健.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HIIT MUSIC训练法”对普通高校女生体测肺活量成绩的影响 ——以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为例[D]. 黄昊.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CrossFit训练提升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D]. 王鹏涛.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健康体适能引入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韩梦梦.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普通高校女生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