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一、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强,宫志远,司洪宇,黄春燕,韩建东,梁晓辉,张元祺,李瑾,谢红艳[1](2020)在《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山东地区金针菇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实际,以当地主栽白色金针菇品种为供试菌株,以菌丝球直径、密度及菌丝体干重为检测指标,以不同材料的碳源、氮源、维生素为影响因素,研究筛选适合本地生产的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适宜金针菇栽培的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豆奶宝0.33%、磷酸二氢钾(KH2PO4) 0.080%、硫酸镁(MgSO4) 0.075%和VB250 mg/L。

黄春燕,宫志远,刘路明,李瑾,姚强,韩建东,谢红艳,杨鹏,张柏松[2](2020)在《不同碳氮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生产中常见的大宗物料为原料进行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比较试验,以明确不同碳、氮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最佳碳源是赤砂糖,适宜添加量为2%;最佳氮源是豆奶宝,适宜添加量为3‰。

王小谭[3](2019)在《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Singer)又名环柄香菇,平菇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原产于印度南部查摩省。鲜菇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较多,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液体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不断振荡或搅拌,使微生物均匀地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一种培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生产方法,食用菌液体培养具有很多优点,如生产工艺简便,液体菌种更纯,出菇整齐,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等。在食用菌液体培养中,碳、氮源以食用菌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的两类主要营养物,其用量的控制对菌丝体的生长及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这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液体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种秀珍菇液体培养过程中,由于碳氮源等的变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四种胞外酶的活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秀珍菇169的最佳碳源是乳糖,秀珍菇206-1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两种秀珍菇的最佳氮源时麸皮。适合秀珍菇169和秀珍菇206-1两种菌株液体培养的碳氮比是20:1;在含氮量为0.10%-0.25%时,最适合两种秀珍菇的液体培养。在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碳氮比以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的四种胞外酶,即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漆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品种的秀珍菇胞外酶的活性也不相同。有利于秀珍菇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并不一定有利于胞外酶的分泌,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

王海营[4](2019)在《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油茶饼粕是油茶榨油后的副产物,其产量高但利用率低,大量被直接丢弃或用做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拓展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研究廉价高产的栽培配方已成为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将油茶饼粕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可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食用菌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了使油茶饼粕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食用菌菌株对茶皂素耐受性的筛选,得到三株长势较好的食用菌菌株,并探究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油茶饼粕进行成分分析,油茶饼粕中含有茶皂素12.81%,水分9.80%,脂肪5.01%,总糖36.28%,蛋白质13.98%,粗纤维13.05%,其他9.07%;以脱皂率,蛋白质损失率及总糖损失率为参考指标,对比6种脱皂方法,得出超声辅助法为最佳脱皂方法,脱皂率可达97.74%,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油茶饼粕中的营养物质。2.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茶皂素耐受率为指标,对实验室的7种食用菌菌株做耐受茶皂素的筛选实验,研究发现平菇能在含8%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金针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茶薪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3.先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出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的最佳基础栽培配方;在最佳基础栽培配方的基础上,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在基础配方中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及最佳限定配比,其中平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60%、10.14%;茶薪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70%、11.85%;金针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0%、4.10%;同样在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和限定配比的基础上,以生物学效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油茶饼粕代料栽培平菇、茶薪菇、金针菇,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平菇最佳栽培配方是:16.1%油茶粕,34.5%棉籽壳,37.4%木屑,10%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茶薪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20%油茶粕,42.4%棉籽壳,30%木屑,10%麦麸,0.6%白砂糖,1.5%石膏粉,0.4%磷酸二氢钾;金针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15%油茶粕,63.2%棉籽壳,19.8%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4.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探究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筛选,结果为平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13?0.05)g/100mL;茶薪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72?0.05)g/100 mL;然而金针菇在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中生长效果较差,菌丝体干重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对生长最好的茶薪菇做单因素试验并运用Design-Expert8.0软件程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以菌丝体干重为响应值,对茶薪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pH为5.4、转速117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6 d。

张伟彤[5](2019)在《珊瑚猴头液体菌种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利用与转录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珊瑚猴头(Hericium coralloides)为我国着名的珍稀名贵食药用菌,外形美观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近年来珊瑚猴头的生产范围逐渐从东北地区向南推广,随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珊瑚猴头已经成功引种至赞比亚,并集成了热带高原配套产业化技术。但珊瑚猴头的基础研究落后,固体菌种繁育方法效率低、营养利用规律不清晰组学研究空白等问题均影响珊瑚猴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在项目组明确有性生殖系统和形态发育规律,建立珊瑚猴头固体菌种繁育方法的基础上,以省审品种“玉珊瑚”为供试菌株,以固体菌种为对照,开展珊瑚猴头液体菌种的研制、营养生理、多糖研究及不同生育阶段转录组测序分析相结合,明确不同碳氮比液体菌种栽培珊瑚猴头的营养利用规律,同时解析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营养利用、多糖合成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旨在为珊瑚猴头高效工厂化发展、营养利用调控机理等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促进珊瑚猴头产业科学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珊瑚猴头液体培养基质碳氮源进行单因素处理,通过调整碳源含量配制6个不同碳氮比的培养基配方,调查菌种质量(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丝生物量),筛选出液体菌种的最佳碳源为玉米、氮源为酵母浸粉,最佳配方为碳氮比为11:1,玉米15g,葡萄糖5g,酵母浸粉5g,马铃薯200g,麦麸2g,硫酸镁1.5g,磷酸氢二钾3g,VB10.01g。对培养条件进行正交处理,比较菌种质量,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A5B4C3D5E3,即接种量为装液量的3.5%,装液量为150mL(250mL三角瓶),接种菌龄7d,转速180r/min,pH为5.0,其菌丝生物量为1.1467g/250mL,菌球平均直径为2.019mm,菌球密度为140个/25mL。以不同碳氮比的6个配方和最佳培养条件制备液体菌种,并以固体菌种为对照,进行工厂化栽培试验,调查农艺性状指标,筛选出采用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生育期较对照组缩短3d,每500g干料鲜重产量提高26.22%,鲜重35.35%。2、以固体菌种为对照,采用不同碳氮比的液体菌种配方对供试菌株进行工厂化栽培试验,研究栽培过程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胞外酶系的活性变化和营养生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与其对应的活性变化呈正相关。通过对比营养生理变化,发现液体菌种培养珊瑚猴头普遍比固体菌种的营养利用率高,配方K2为适宜珊瑚猴头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配方。3、同时对液体培养的菌丝体和液体菌种栽培的子实体采用热水浸提法进行多糖含量的提取,苯酚硫酸法进行含量的测定,比较菌丝体和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当液体发酵的培养基配方为K5(碳氮比为14:1,玉米45g,葡萄糖10g,酵母浸粉5g,马铃薯200g的浸提液,麦麸2g,硫酸镁1.5g,磷酸二氢钾3g,VB10.01g)时,菌丝多糖提取率为2.27%,子实体多糖提取率为6.15%。经优化培养条件:接种量为2.5%或3.5%,装液量为120mL(250mL三角瓶),接种种龄7d,转速160r/min,pH值为4.5,菌丝体多糖提取率达到3.74%。4、研究发现在珊瑚猴头营养利用率和多糖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对珊瑚猴头的菌丝体、原基和子实体不同生育阶段的总RNA提取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功能注释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1)获得clean reads为368,677,078,得94,486个Trinity转录本,44,156个基因;(2)共有15192、9939和15460个基因分别在菌丝体、原基和子实体中差异表达;(3)差异表达基因经GO功能注释到48个功能组;差异表达基因经KEGG注释到13个KEGG代谢途径;(4)经验证,与营养利用相关的GH家族基因与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与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与不同生育阶段多糖变化呈正相关。情况与多糖得率呈正相关。

刘启燕,戚俊,周洪英,孙波,吴洪丽[6](2018)在《食用菌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浅析》文中指出食用菌液体菌种成本低、生长快、品质好,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食用菌液体菌种的特点、生产关键技术控制点及工厂化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状,并对液体菌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玉,黄亮,彭明梦,伊格禧,班立桐[7](2018)在《白色金针菇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文中指出以白色金针菇为试材,以菌丝体生物量、密度、萌发时间等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L9(34)正交实验对影响其液体摇瓶培养时的条件因素(培养基的初始pH、接种龄、接种量、摇床转速)进行优化,以实现白色金针菇摇瓶液体菌种高密度发酵。结果表明: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5,接种龄102h,接种量10%,摇床转速140r·min-1。在上述条件下,金针菇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7.93 g·L-1,密度104.21个·mL-1,直径1.35mm,萌发时间8h。

丁霄霄,李凤伟,商曰玲,徐汉亿,王杰,卜雯丽,余晓红[8](2018)在《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金针菇为试验材料,对液体种子发酵培养基的组分进行了筛选及优化。以pH值、还原糖、氨基酸态氮、酶活力、菌种生物量和菌丝球数目为评价指标,选择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液体培养基配方。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的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黄豆粉5%、KH2PO4 0.05%、VB2 0.005 0%。在此优化条件下,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最高,分别为1.28 U/mL、1.25 U/mL和1.84 U/mL,相应的菌丝干质量为0.71 g/100 mL。

郗恩光[9](2018)在《香蕉植株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香蕉(Musa nana Lour)植株上乳酸菌的多样性,扩大植物源乳酸菌菌种库,为今后的青贮饲料发酵业和食品发酵工业等提供植物源乳酸菌。本研究运用经典乳酸菌筛选法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从香蕉和芭蕉植株上分离纯化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生长速率测定试验和产酸速率测定试验;根据以上试验结果选出代表性菌株,对其进行测序、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利用其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等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从香蕉植株和芭蕉植株的茎、叶、花、果、根及其香蕉土共筛出84株乳酸菌疑似菌株;经鉴定9株代表性菌株中有7株(WFr6-4、WSt6-4、WL7-3、BH6-2、BG4-2、BY6-2 和 Bg4-3)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 株(WF15-3)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1 pentosus)株(WR7-1)为酪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各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均能达到15mm。由此可见,在香蕉和芭蕉植株上植物乳杆菌为优势菌种,乳酸菌种类较为多样,而且抑菌效果较好。利用筛出的性能优良的2株植物乳杆菌和1株副干酪乳杆菌对香蕉和金针菇进行发酵,得到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通过响应面法对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工艺进行优化,以感官评价和乳酸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香蕉金针菇汁配比:4:1;发酵剂接种量:4%;蔗糖添加量:5.5%;发酵时间:20 h;发酵温度:37 ℃。发酵饮料的感官评价的预测值为91.86,乳酸含量的预测值为7.30 g/L。根据最佳发酵条件对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为:感官评价为93;乳酸含量为7.21 g/L。证明响应面法可以有效的分析出香蕉金针菇复合发酵饮料的最佳工艺,具有有效性。通过正交试验对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优化,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得到发酵饮料稳定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A2B2C3,即CMC-Na、黄原胶、卡拉胶的含量分别为0.15%、0.3%、0.4%;由正交试验可知,发酵饮料稳定性感官评价的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为:CMC-Na>黄原胶>卡拉胶。

彭璐,杨健华,王巍,王琦[10](2017)在《柳生金针菇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及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柳生金针菇多糖产量,通过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箱转速单因素实验及正交优化试验,对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取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及液料比3个因素,以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适宜柳生金针菇深层发酵的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20 m L/250 m 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3℃、培养箱转速150 r/min。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 h,液料比50∶1,浸提温度90℃,最佳工艺路线为:热水浸提2 h,过滤,合并3次提取液,旋转蒸发仪浓缩发酵液至原体积的1/10,4倍体积无水乙醇4℃醇沉24 h,35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80℃预冻过夜,真空冷冻干燥,称重,再次溶解多糖,离心去沉淀,上清液醇沉,再次干燥,得菌丝体多糖,多糖提取率为74.39%。

二、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设备
    1.2 培养方法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碳源液体培养基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3.2 不同氮源液体培养基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3.3添加不同维生素的液体培养基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指标检测[18,1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B族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不同碳氮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菌圆片制备
        1.3.2 摇瓶液体培养
        1.3.3 不同碳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
        1.3.4 不同氮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
        1.3.5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白色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白色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的研究概况
    1.2 秀珍菇的研究概况
    1.3 食用菌液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4 碳氮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胞外酶活性与碳氮源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碳氮源
    2.2 试验内容及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及氮浓度对秀珍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2.2.5 测定方法
        2.2.6 粗酶液的制备
        2.2.7 胞外酶活力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3.1.1 不同碳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3.2.1 不同氮源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氮源对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3.1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碳氮比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的影响
        3.4.1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分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碳源的利用
    4.2 两种秀珍菇菌丝对氮源的利用
    4.3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碳氮源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5 不同碳氮比及含氮量对秀珍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茶饼粕概述
    1.2 平菇、金针菇、茶薪菇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栽培方式
    1.3 液体发酵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油茶饼粕组成成分的测定
    2.4 油茶饼粕最佳脱皂方法的筛选
    2.5 脱皂后油茶饼粕的若干营养成分及茶皂素残留量的测定
    2.6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的筛选
    2.7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2.8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饼粕成分分析
    3.2 不同脱皂方法对油茶饼粕的脱皂效果及若干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实验的筛选结果
    3.4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3.5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珊瑚猴头液体菌种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利用与转录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珊瑚猴头概述
        1.1 珊瑚猴头的分类学地位及地理分布
        1.2 珊瑚猴头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第二章 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现状
        2.1 液体菌种的特点
        2.2 不同食用菌的液体菌种研究现状
    第三章 食用菌的营养生理研究现状
    第四章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
    第五章 转录组学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5.1 转录组
        5.2 转录组在食用菌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珊瑚猴头液体菌种及其工厂化栽培效果影响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液体菌种培养基栽培珊瑚猴头的营养生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珊瑚猴头液体菌种多糖含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珊瑚猴头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转录组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食用菌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液体菌种的特点及生产关键技术控制点
    1.1 液体菌种的特点
    1.2 液体菌种生产关键技术控制点
2 工厂化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状
    2.1 金针菇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状
    2.2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状
    2.3 真姬菇液体菌种生产应用现状
3 食用菌液体菌种发展趋势

(7)白色金针菇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活化
        1.2.2 种子液的制备
        1.2.3 最适初始pH的优化
        1.2.4 最适接种量的优化
        1.2.5 最适培养转速的优化
        1.2.6 最适培养接种龄的优化
        1.2.7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
    1.3 项目测定
        1.3.1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1.3.2 菌丝体密度检测
        1.3.3 菌丝体直径检测
        1.3.4 菌丝体萌发时间的测定
        1.3.5 发酵液残糖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初始pH的优化
    2.2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接种龄的优化
    2.3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接种量的优化
    2.4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转速的优化
    2.5 白色金针菇最适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3 结论

(8)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培养方法
        1.3.2 指标测定方法
        1.3.3 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筛选试验
        1.3.4 发酵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试验
        2.1.1 碳源种类优化结果
        2.1.2 碳源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2.1.3 氮源种类优化结果
        2.1.4 氮源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2.1.5 无机盐种类优化结果
        2.1.6 无机盐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2.1.7 维生素种类优化结果
        2.1.8 维生素添加量的优化结果
    2.2 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

(9)香蕉植株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香蕉种植情况概述
        1.1.1 国内香蕉种植情况
        1.1.2 国外香蕉种植情况
    1.2 香蕉植株上主要微生物及其它微生物概述
        1.2.1 乳酸菌
        1.2.2 霉菌
        1.2.3 酵母菌
        1.2.4 其它微生物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3.2 样品中其它微生物的检测
        2.3.3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2.3.4 乳酸菌菌属的鉴定试验
        2.3.5 乳酸菌的生长速率及产酸速率的测定
        2.3.6 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乳酸菌进行分子鉴定
        2.3.7 构建系统发育树
        2.3.8 滤纸片法测定乳酸菌发酵产物对致病菌抑菌作用
    2.4 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的研制
        2.4.1 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的工艺流程
        2.4.2 香蕉汁和金针菇汁的制备
        2.4.3 发酵饮料发酵条件参数单因素试验设计
        2.4.4 发酵饮料发酵条件参数响应面试验设计
        2.4.5 发酵饮料稳定性单因素试验设计
        2.4.6 发酵饮料稳定性正交试验设计
        2.4.7 乳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及感官评价表
        2.4.8 成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中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3.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3.2.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图片
        3.2.2 乳酸菌的菌体与菌落特征
    3.3 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
        3.3.1 革兰氏染色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结果
        3.3.2 葡萄糖产气试验结果
        3.3.3 明胶液化试验结果
        3.3.4 硝酸盐还原试验结果
        3.3.5 耐酸试验结果
        3.3.6 耐温试验结果
        3.3.7 耐盐试验结果
        3.3.8 糖发酵试验结果
        3.3.9 生长速率曲线测定结果
        3.3.10 产酸速率曲线测定结果
        3.3.11 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3.3.1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13 滤纸片法测定乳酸菌发酵产物对致病菌抑菌作用结果
    3.4 香蕉金针菇发酵饮料的研制
        3.4.1 冷冻破壁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与分析
        3.4.2 发酵饮料发酵条件参数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4.3 发酵饮料发酵条件参数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4.4 发酵饮料稳定性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4.5 发酵饮料稳定性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6 成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4.2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柳生金针菇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及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柳生金针菇菌种ITS鉴定
        1.3.2 制备母种
        1.3.3 液体菌种培养
        1.3.4 液体发酵条件筛选
        1.3.4. 1 装液量筛选
        1.3.4. 2 接种量筛选
        1.3.4. 3 最适温度筛选
        1.3.4. 4 摇床转速筛选
        1.3.5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1.3.6 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柳生金针菇序列分析
    2.2 液体发酵条件筛选
        2.2.1 装液量对柳生金针菇菌丝体干重及发酵液多糖的影响
        2.2.2 不同接种量对柳生金针菇菌丝体干重及发酵液多糖的影响
        2.2.3 不同培养温度对柳生金针菇菌丝体干重及发酵液多糖的影响
        2.2.4 摇床转速对柳生金针菇菌丝体干重及发酵液多糖的影响
        2.2.5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2.3 热水浸提法最佳工艺确定
3 小结与讨论

四、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液体菌种配方开发及应用[J]. 姚强,宫志远,司洪宇,黄春燕,韩建东,梁晓辉,张元祺,李瑾,谢红艳. 山东农业科学, 2020(11)
  • [2]不同碳氮源对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的影响[J]. 黄春燕,宫志远,刘路明,李瑾,姚强,韩建东,谢红艳,杨鹏,张柏松. 山东农业科学, 2020(11)
  • [3]碳氮源对秀珍菇液体培养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D]. 王小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D]. 王海营. 贵州大学, 2019(09)
  • [5]珊瑚猴头液体菌种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利用与转录组的研究[D]. 张伟彤.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6]食用菌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浅析[J]. 刘启燕,戚俊,周洪英,孙波,吴洪丽. 食用菌, 2018(06)
  • [7]白色金针菇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J]. 王玉,黄亮,彭明梦,伊格禧,班立桐. 北方园艺, 2018(20)
  • [8]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初步研究[J]. 丁霄霄,李凤伟,商曰玲,徐汉亿,王杰,卜雯丽,余晓红. 中国酿造, 2018(09)
  • [9]香蕉植株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应用[D]. 郗恩光. 海南大学, 2018(08)
  • [10]柳生金针菇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及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J]. 彭璐,杨健华,王巍,王琦. 食用菌, 2017(05)

标签:;  ;  ;  ;  ;  

金针菇液体菌种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