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信用联社规范化管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苏乃文[1](2020)在《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的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并针对个体分析致贫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框架下,以金融方式为主导实行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在近几年内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贫困成因和贫困治理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维度进行研究,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现阶段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实际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成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更好的扶贫效果,这对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研究点,K县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家级贫困县,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扶贫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案例具备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贫情况进行调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较为重要:金融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如何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资金风险,将其与普遍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出扶贫产业选择、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是能否取得扶贫成功的关键,即是在扶贫资金发放前、中、后的全流程监管都很重要,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强化金融机构资金监管、创新村委会基层监管、制定适合的分类帮扶方案、贫困户的思想培训等方式都是解决金融精准扶贫中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率及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张卫朕[2](2019)在《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进入攻坚阶段,向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发放小额扶贫信贷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扶贫政策。但是,小额信贷大多不需要抵押和担保,除此之外,目前我们国家农村信贷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农户对于贷款偿还缺乏自觉性,无法明确识别出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对相关制度的控制也不是很有效,这些都使得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在开发信贷业务的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涉农贷款的不良率较高,并且其造成的损失都比较大。为了解决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中所凸显出来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改革力度,提高其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 K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K县贫困程度较高,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但已存在金融风险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具有典型性。本文在最开始会简单说明与小额信贷有关的概念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证法对K县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现状及其成因展开研究,随后从借款主体综合实力、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三个角度对K县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并选取K县农村信用联社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对导致风险产生的因素做出评价,之后再通过功效系数法针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从而得到最终所需的风险预警模型,然后划分了风险预警的五档分类区间,并对K县农村信用联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了K县农村信用联社2018年农村小额信贷暂无风险的结论。最后针对结果,从加快转变农户思想观念、加强银行内部监管、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创新与推广小额信贷+保险制度四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周伟[3](2019)在《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金融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扶贫工作新阶段,由于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服务等相关方面针对性不强,使得实际扶贫效果一般。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从此精准扶贫就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思想引领。当金融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如何能发挥出金融最大的作用,成为热点研究课题。绥阳县,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处在贵州省北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截至2018年初贫困村发生率为11.12%,贫困人口20648人。虽然当地政府联合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脱贫任务仍然艰巨。所以,本文以绥阳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内外金融扶贫理论与实践,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在调研中,发放了数百份的调查问卷,并实地走访了当地居民,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金融数据。对于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绥阳县的主要的扶贫方式,包括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兜底保障扶贫;其次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介绍,包括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情况、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特惠贷”与“绥易贷”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第三,指出了当前绥阳县在贫困人口、当地政府、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运用DEA模型对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贫困人口方面,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加强脱贫意识宣传和脱贫规划指导;在地方政府方面,要不断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审慎选择管理扶贫项目和加强资金管理;在金融体系方面,要更多地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本文期望为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姜庆丹[4](2014)在《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权是一项基本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人权,以发展权这一母体性的权利为依托,从农民这一主体向度,循金融这一客体向度,提出农民金融发展权这一法律概念。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以金融包容理念为伦理基础,以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为价值归依,是发展权理论在实质正义观和金融包容理念辐照下的深化。农民金融发展权作为金融发展权项下的一项子权利,属于国民金融发展权,与国家金融发展权地位平等且互动博弈;农民金融发展权以整体金融发展权为实现方式,以个人金融发展权为实现目标;农民金融发展权以内生性的市场自我促进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外生性的政府促进金融发展权为补充,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兼具公权和私权特征的经济法上的权利。农民金融发展权内涵深刻,包括金融发展主体权、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融资合作权和金融发展救济权五个方面。其中,金融发展主体权是前提和基础,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和融资合作权统称为融资权,是核心和关键,金融发展救济权是保障。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研究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提出的发展权“国内法保护”问题,可以为发展权内涵的“部门法”具体化和发展权实现的“部门法”保障化开创先河。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体现了金融二元化下农民作为一类特殊的主体在追求自身金融权益满足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权利要求和制度供给,是对以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为引领的传统金融法学的反思和解构,有助于推动传统金融法学理念、价值、制度、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根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实质上体现为城乡实物资本获取能力上的差异,资金成为农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更是解决农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市场金融环境中,农民由于抵押担保品缺失、经济收入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金融基础设施短缺、信用文化不足等原因,而成为融资弱势群体,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标准和宗旨参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必然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和农民金融发展权的落空。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民资金互助和信用联合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产权制度的属农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主体法律形态的社团法人性、资金运作的社区性、设立宗旨的互助性,与农民金融发展权设立目标相同、价值取向一致、实施机制互促,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传统农村合作金融缺乏法律规制,在股份制改革的异化发展之路上离农渐远;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缺乏立法扶持而不具备设立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各种“会”为代表的非正规合作金融因为不被法律认可而处于发展的灰色地带。农村合作金融地位的特殊性、发展的长期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使得其对法制化要求迫切。梳理和分析我国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从立法的层级上看,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相关立法规范散见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较低,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足;从立法的模式来看,多是与商业性银行统一立法或是参照商业性银行的相关立法,没有实现专门立法;从立法的性质来看,多是金融公法性质的规制,而鲜有金融私法性质的保护;从立法的内容来看,尽管涉及到了各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准入退出、业务运营、组织管理和金融监管等,但欠缺对社员金融发展权和合作金融组织自治权的确认和尊重;从立法的价值取向来看,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被奉为圭臬,而金融公平则被置若罔闻。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制度变迁之路,这其中既有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也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有轨迹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理念、模式、性质、价值和内容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相背离。论文遵循“选题论证——视角选取——对象界定——现状检视——经验借鉴——价值更新——制度创新”的逻辑,按照“合作金融是什么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合作金融为什么要走法治化发展道路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为什么偏离农民金融发展权——怎么样创新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使之与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相契合”的思路,采用规范研究、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溯源传统、考察现实、镜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金融公平价值为引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法律制度、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及社员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五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进行详细的制度设计和创新。
赵雪龙[5](2013)在《平衡计分卡在宁海信用联社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农村,目前依然采用传统业绩评价系统来考核金融业员工业绩,对于非财务业绩方面的评析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剧了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大城市的金融企业进军农村,对基层市场的开发,极大地挑战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传统的员工业绩评价系统单一地追求财务目标难以适应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当前经营管理水平的状况以及未来经营管理水平的预测都以许多非财务方面的指标为依据。这就要求信用社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兼顾员工绩效的分析与顾客户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使金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平衡计分卡基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角度,以远景和战略为核心,对于企业的绩效展开综合的衡量与评价,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系统单一地追求财务目标的限制,解决了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可以将未来业绩的推动要素准确的向公司管理层传达,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对客户、内部流程、员工等方面的投资使新的股东价值得以实现。本研究首次在宁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引进平衡计分卡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首先,对于绩效考核进行全面的阐述,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等的相关概念,然后,在总结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近的主要研究进展。本文以宁海县信用联社及其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为主要的依托点,对宁海县信用社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形成原因,最后,从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的维度、绩效管理目标的分解这三个主要进行分析与阐述。为完善宁海农村基层金融市场的绩效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
杨峰[6](2012)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2003年以来,按照理性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原则,农村信用合作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以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运作的初始状态,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内外部环境。这一轮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初具成效。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目标不明确,产权结构复杂化、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化、管理系统无序化、改革模式简单化等问题凸显,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典型经验以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提炼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双重改革目标,由此展开对双重改革目标实现方式的探讨:微观角度探讨股份制产权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中观角度探讨管理系统优化;宏观角度探讨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最后提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基本的研究方法;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提出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通过对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考察,得出实践中应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与服务的角色定位,建立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下的省域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框架,着力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多样化发展等基本观点。第三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通过历史回顾,总结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府主导性。提出政府主导行为一方面来自政府汲取农村资金、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缺乏合作制经济主体的支持而生成政府主导行为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面临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这双重改革目标。第四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双重改革目标分析。探讨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双重改革目标:信贷支农政策目标、可持续发展效益目标。运用VAR模型探讨信贷支农改革目标,发现支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弱,应加大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改革目标,提出应着力化解不良资产,进而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成多形式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第五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改革的争议,认为在制度安排上,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进化、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进化符合现代商业金融的发展路径。基于出资者行为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均衡分析表明,合作制股权价值和股东出资收益的协同作用制约着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的结果,产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分离均衡。第六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基于机构设置、权责结构和管理环境等影响因素,运用Probit模型分两阶段计量分析样本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结果显示:社员民主管理、内部人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较大,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过程中需重点理顺社员、职工、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第七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优化。通过考察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中乡社式布局、县联社、省联社的现实,认为乡社式布局具有有效性和低效性、县联社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决策核心上移、省联社管理权和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省政府管理县联社和省联社、县联社管理基层社的管理系统有序化程度最高,可供实践借鉴。最后提出需改变银监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权无责的金融监管;应推动省联社行使行业自律职能。第八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模式方面的政策,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的“花钱买机制”预期设想往往会落空,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仍然可行。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路径,对陕西省样本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三种改革模式的布局。第九章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推进合作金融法规建设。
黄岩,陈泽华[7](2011)在《信任、规范与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测量——以江西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俱乐部型的组织,能为其社员提供个人无法享用的排他性公共物品,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又深深嵌入当地的社会资本中。合作社既是一个开展交易活动的组织,也是一个互惠性互助性的利益共同体,尽管作为乡土社会内生的社会资本,道德规范和村庄舆论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然而正式规范的有效实施要求合作社必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特别是中国社会关系取向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一种"熟人信任",这种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中国农民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它促使个体农民在面临市场挑战时能够发起合作行为并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李宏斌,卢勇杰,苑捷[8](2010)在《举绿色农业龙头 奏扶持“三农”凯歌》文中指出广灵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辖营业网点17个,在职干部职工160多人。近年来,该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脉搏,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加大营销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倾力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多品种的服务,充分发挥了金融纽带和
张艳平,高宇[9](2010)在《真诚的付出 丰厚的回报》文中提出6月30日,偏关县信用联社存款工作传来喜讯:各项存款余额突破7亿元大关,达到70887万元。 而这只是偏关县信用联社工作业绩突出的一个侧面。 今年上半年,偏关县信用联社在省、市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在银监部门、人行的依法监管和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及有?
杨双,赵梦,韩婷[10](2010)在《大手笔拳拳赤子心 “小江南”缕缕信合风》文中指出徽县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这里丘陵与盆地相间,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三滩风光、吴玠墓碑、栗亭古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千年银杏、嘉陵江漂流、月亮峡、仙人湖等旅游景点。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改善人们生活?
二、县信用联社规范化管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信用联社规范化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概括性评述 |
1.4 预期创新及不足 |
1.5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金融精准扶贫 |
2.2 基础理论 |
2.2.1 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参与式扶贫理论与利贫式减贫理论 |
2.2.4 小额贷款理论 |
2.2.5 长尾理论 |
3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分析 |
3.1 存在问题 |
3.1.1 金融机构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受制于政府扶贫产业选择 |
3.1.2 金融机构严重缺乏扶贫信贷的过程监管 |
3.1.3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管理成本高 |
3.1.4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风险大 |
3.1.5 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差 |
3.1.6 金融精准扶贫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 |
3.1.7 贫困户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认识有待改善 |
3.2 原因分析 |
3.2.1 政府执行措施和金融精准扶贫精神存在部分脱节 |
3.2.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有待提升 |
3.2.3 自然条件恶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 |
3.2.4 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保险及担保体系滞后 |
3.2.5 真正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太少 |
3.2.6 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支撑 |
3.2.7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
3.3 本章小结 |
4 K县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
4.1 K县基本情况 |
4.1.1 县域情况 |
4.1.2 少数民族情况 |
4.1.3 产业状况 |
4.1.4 扶贫开发概况 |
4.2 政策环境 |
4.3 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情况 |
4.3.1 扶贫成绩 |
4.3.2 存在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K县信用联社金融精准扶贫措施分析 |
5.1 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概况 |
5.2 促进扶贫产业精准选择,锁定资金使用方向 |
5.3 针对差异分类施策 |
5.4 严格完整的扶贫信贷全过程监管 |
5.5 获得政府支持、借力核心产业整合资源 |
5.6 持续推动贫困户观念转变 |
5.7 对比分析经验与不足 |
5.7.1 主动参与促进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整合资源 |
5.7.2 必须对扶贫信贷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
5.7.3 与基层政府联合是信用联社的管理创新 |
5.7.4 提升网点布局和金融产品 |
5.7.5 贫困户思想教育长抓不懈 |
5.7.6 信息化建设滞后 |
5.8 本章小结 |
6 对策与建议 |
6.1 提高主动性,促进政府扶贫产业选择精准 |
6.2 金融机构必须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 |
6.3 基层监管与互联网金融建设同步推进 |
6.4 信用建设、发展模式将是下一阶段扶贫重点 |
6.5 有效提高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 |
6.6 建立统一的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 |
6.7 加快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小额信贷的定义 |
2.1.2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
2.1.3 小额信贷的风险识别 |
2.1.4 小额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
2.1.5 小额信贷风险预警 |
2.1.6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金融排斥理论 |
2.2.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2.2.5 小额信贷风险及其成因的理论解释 |
3 K县农村小额信货的风险现状分析 |
3.1 K县现状概述 |
3.1.1 K县基本情况 |
3.1.2 K县现有产业情况 |
3.2 K县扶贫开发情况 |
3.3 K县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现状 |
3.3.1 K县农业银行小额信贷的发放与风险情况 |
3.3.2 K县农村信用联社小额信贷的发放与风险情况 |
3.4 K县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 |
3.3.1 不合理的金融扶贫政策导致银行盲目放贷 |
3.3.2 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漏洞 |
3.3.3 客户群体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意识都相对较差 |
3.3.4 银行和政府应对风险不够及时 |
3.5 本章小结 |
4 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4.1 外部经济环境因素 |
4.1.1 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
4.1.2 政府干预的影响 |
4.1.3 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
4.1.4 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 |
4.2 内部经营管理因素 |
4.2.1 小额信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的影响 |
4.2.2 小额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的影响 |
4.2.3 相关员工的综合素养的影响 |
4.2.4 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 |
4.3 借款主体综合实力因素 |
4.3.1 借款人个体特征的影响 |
4.3.2 借款人财务状况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
5.1 商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
5.1.1 商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组成 |
5.1.2 商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原理 |
5.2 商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评价模型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4 指标数据的处理以及计算风险 |
5.3 商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运行机制 |
5.4 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
5.4.1 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评价 |
5.4.2 单项指标值的确定 |
5.4.3 综合风险评分值的计算 |
5.5 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应用 |
5.6 风险的防范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政策建议 |
6.1 从借款主体的角度要加快转变农户思想观念 |
6.2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要加强内部监管来防控风险 |
6.3 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要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 |
6.4 创新与推广小额信贷+保险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思路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1.3 金融扶贫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2.2.3 金融排斥理论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3 贵州绥阳县主要扶贫方式与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
3.1 绥阳县贫困人口情况 |
3.2 绥阳县主要扶贫方式 |
3.2.1 产业扶贫 |
3.2.2 转移就业扶贫 |
3.2.3 易地搬迁扶贫 |
3.2.4 兜底保障扶贫 |
3.3 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
3.3.1 金融机构种类及数量情况 |
3.3.2 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 |
3.3.3 “特惠贷”与“绥易贷” |
3.3.4 政策性农业保险 |
3.4 绥阳县金融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贫困人口方面的问题 |
3.4.2 当地政府方面的问题 |
3.4.3 金融体系方面的问题 |
4 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分析 |
4.1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4.1.1 投入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4.1.2 产出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4.2 模型的选取 |
4.3 模型的建立 |
4.4 实证分析 |
5 完善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5.1 贫困人口方面 |
5.1.1 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 |
5.1.2 加强脱贫意识宣传和脱贫规划指导 |
5.2 当地政府方面 |
5.2.1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
5.2.2 审慎选择管理扶贫项目和加强资金管理 |
5.3 金融体系方面 |
5.3.1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
5.3.2 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 |
5.3.3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
5.3.4 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4)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评价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分析法 |
1.3.2 价值分析法 |
1.3.3 历史分析法 |
1.3.4 比较分析法 |
1.3.5 实证分析法 |
1.4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 |
1.6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1.6.1 研究不足 |
1.6.2 研究展望 |
第2章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农民金融发展权 |
2.1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理论探源 |
2.1.1 权利渊源:人权法中的发展权 |
2.1.2 价值归依: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 |
2.1.3 伦理基础:包容性增长下的金融包容理念 |
2.2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权利属性和内涵分析 |
2.2.1 权利属性界定 |
2.2.2 权利内涵分析 |
第3章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
3.1 合作金融的特殊性分析 |
3.1.1 合作金融的概念界定 |
3.1.2 合作金融的法律特征分析 |
3.2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
3.2.1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主体权的契合 |
3.2.2 农村合作金融与自由融资权的契合 |
3.2.3 农村合作金融与公平融资权的契合 |
3.2.4 农村合作金融与融资合作权的契合 |
3.2.5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救济权的契合 |
小结 |
第4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现实异化及立法缺陷审视 |
4.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发展 |
4.1.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
4.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中三种代表模式对比 |
4.1.3 L省 K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 |
4.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分析 |
4.2.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梳理 |
4.2.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探讨 |
4.2.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成因分析 |
小结 |
第5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
5.1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
5.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
5.1.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
5.1.3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
5.1.4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
5.2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经验借鉴 |
5.2.1 注重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化 |
5.2.2 坚持合作制的基本法律原则 |
5.2.3 保障农民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中的产权主体地位 |
5.2.4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主体各方的的权利义务关系 |
5.2.5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法律制度 |
5.2.6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法律制度 |
小结 |
第6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更新 |
6.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
6.1.1 传统金融法二元价值目标的突破与革新 |
6.1.2 金融公平价值在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引领 |
6.2 金融公平价值在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具体解构 |
6.2.1 平等的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制度 |
6.2.2 机会均等的农村合作金融准入法律制度 |
6.2.3 自主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法律制度 |
6.2.4 差异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
6.2.5 补偿性的农村合作金融救济法律制度 |
小结 |
第7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 |
7.1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 |
7.1.1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7.1.2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
7.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创新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法律制度 |
7.2.1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独立的合作社法人属性 |
7.2.2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主体权利区分法律制度安排 |
7.2.3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结构优化法律制度安排 |
7.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
7.3.1 农村合作金融民主管理法律制度安排 |
7.3.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法律制度安排 |
7.4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
7.4.1 确立银监会为基础的合作金融政府监管 |
7.4.2 重塑省联社为核心的合作金融行业自律监管 |
7.4.3 突出社员和监事会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内部监管 |
7.5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社员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
7.5.1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民主管理权法律制度安排 |
7.5.2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盈余分配权法律制度安排 |
7.5.3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股份处置权法律制度安排 |
7.5.4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监督权法律制度安排 |
7.5.5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金融服务优先和优惠权法律制度安排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平衡计分卡在宁海信用联社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基本框架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 |
2.1 平衡计分卡理论综述 |
2.1.1 平衡计分卡的含义 |
2.1.2 平衡计分卡的维度 |
2.1.3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平衡计分卡在国外的研究 |
2.2.2 平衡计分卡在国内的研究 |
2.3 绩效管理理论综述 |
2.3.1 绩效和绩效管理 |
2.3.2 绩效考核 |
2.3.3 信用合作社绩效管理以及考核的意义 |
2.3.4 绩效考核方法 |
2.3.5 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功能 |
2.4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三章 宁海县信用联社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宁海县信用联社简介 |
3.2 宁海县信用联社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 |
3.3 宁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绩效考核现状 |
3.3.1 考核办法及计奖标准 |
3.3.2 考核的组织实施 |
3.4 宁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绩效考核状况 |
3.4.1 目前绩效指标设置状况 |
3.4.2 员工缺乏绩效考核观念 |
3.4.3 考核实施者以及考核者自身定位 |
3.4.4 绩效考核方法与信用社实际不相符,非最佳考核方法 |
3.4.5 员工的激励体系在绩效考核中欠缺 |
3.4.6 绩效考核过程中沟通和反馈 |
3.5 宁海县信用社员工绩效考核问题成因分析 |
3.5.1 对绩效考核宣传力度不足 |
3.5.2 管理层缺乏绩效管理意识 |
3.5.3 管理者考核能力以及考核方法有等提高与引进 |
3.5.4 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
3.5.5 绩效考核缺乏透明度不高 |
第四章 平衡计分卡在宁海县信用联社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
4.1.1 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 |
4.1.2 完善内部管理的需要 |
4.2 平衡计分卡在宁海县信用联社绩效考核的体系建立 |
4.2.1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
4.2.2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4.2.3 宁海县信用社绩效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 |
4.2.4 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设计方案 |
4.3 宁海县信用联社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的程序与保障措施 |
4.3.1 有效控制准备阶段 |
4.3.2 有效控制考核过程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
2.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 |
2.1.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
2.1.2 德国信用合作经验 |
2.2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 |
2.2.1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
2.2.2 美国信用合作经验 |
2.3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 |
2.3.1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
2.3.2 法国信用合作经验 |
2.4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 |
2.4.1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
2.4.2 日本信用合作经验 |
2.5 国际经验借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3.1 建国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3.1.1 普及发展阶段 |
3.1.2 衰退调整阶段 |
3.1.3 恢复“三性”阶段 |
3.1.4 合作制规范阶段 |
3.1.5 深化改革阶段 |
3.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政府主导行为 |
3.2.1 为汲取农村资金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
3.2.2 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
3.2.3 农村信用合作社政府依赖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
3.3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双重改革目标分析 |
4.1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目标:信贷支农 |
4.1.1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困境 |
4.1.2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绩效 VAR 模型分析 |
4.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效益目标:可持续发展 |
4.2.1 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资产成因及其化解 |
4.2.2 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经营选择 |
4.3 农村信用合作社双重改革目标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 |
5.1 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问题 |
5.2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路径分析 |
5.2.1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制度变迁路径 |
5.2.2 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股权结构 |
5.2.3 股份合作制金融与股份制金融案例比较 |
5.3 基于出资者行为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均衡分析 |
5.3.1 基本假设 |
5.3.2 市场均衡 |
5.3.3 分离均衡及其结果 |
5.4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措施 |
5.4.1 明确资产归属 |
5.4.2 股东甄别 |
5.4.3 维护股东权益 |
5.4.4 多形式股份制市场均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
6.1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 |
6.1.1 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设置及权责结构 |
6.1.2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环境 |
6.2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 Probit 模型分析 |
6.2.1 评价指标体系 |
6.2.2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定 |
6.2.3 回归结果分析 |
6.3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
6.3.1 健全“三会四权” |
6.3.2 提高股权集中度 |
6.3.3 构建约束机制 |
6.3.4 优化决策机制 |
6.3.5 强化业务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优化 |
7.1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 |
7.1.1 乡社式布局 |
7.1.2 县联社 |
7.1.3 省联社 |
7.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结构效率分析 |
7.3 银监会监管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行业自律 |
7.3.1 银监会监管 |
7.3.2 农村信用合作社行业自律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 |
8.1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 |
8.1.1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动因 |
8.1.2 农村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
8.1.3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选择 |
8.2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
8.2.1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动因 |
8.2.2 农村合作银行组织结构 |
8.2.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选择 |
8.3 统一法人社模式 |
8.3.1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体制 |
8.3.2 县联社统一法人 |
8.4 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的地区差异评价 |
8.4.1 评价方法 |
8.4.2 评价指标体系与样本选取 |
8.4.3 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子分析 |
8.4.4 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聚类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9.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
9.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 |
9.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9.4 改善政府管理方式 |
9.5 推进合作金融法规建设 |
9.6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信任、规范与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测量——以江西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
二、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存量问题分析 |
1. 信任 |
2. 规范 |
3. 网络 |
三、社会资本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
1. 社会资本可转化为金融资本 |
2. 社会资本可转化为风险控制手段 |
3. 社会资本可转化为信息资本 |
4. 社会资本可转化为政策平台 |
四、简短的结论 |
四、县信用联社规范化管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D]. 苏乃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K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 张卫朕.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3]贵州绥阳县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分析[D]. 周伟.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4]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D]. 姜庆丹. 辽宁大学, 2014
- [5]平衡计分卡在宁海信用联社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 赵雪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6]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杨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7]信任、规范与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资本测量——以江西S县隆信渔业合作社为例[J]. 黄岩,陈泽华. 江汉论坛, 2011(08)
- [8]举绿色农业龙头 奏扶持“三农”凯歌[N]. 李宏斌,卢勇杰,苑捷. 大同日报, 2010
- [9]真诚的付出 丰厚的回报[N]. 张艳平,高宇. 发展导报, 2010
- [10]大手笔拳拳赤子心 “小江南”缕缕信合风[N]. 杨双,赵梦,韩婷. 甘肃经济日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