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50热轧管网压力稳定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权[1](2019)在《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轧钢浊环系统是轧钢水处理循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轧钢浊环系统中悬浮物和油浓度较高,系统循环用水量大,浊环系统污水处理工艺相对复杂、运行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数量多,能耗很大。浊环系统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产品质量,尤其是近年来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日趋变小,国家对钢铁生产企业污染排放管理日趋严格,因此在对浊环系统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在保证处理后污水满足水质标准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寻求降低运行成本和能耗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热轧卷板生产线浊环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程现状对运行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以提高浊环系统处理后水质并降低运行设备的能耗。热轧污水处理旋流沉淀池运行中经常因吸水井内氧化铁皮的沉积量过大而被迫停产检修,本文通过对原冲渣泵组优化改造增加了反冲洗功能,将吸水井内氧化铁皮的沉积量由原每月300mm降低到每月100mm以内,减少了清淤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提升泵组的运行寿命。稀土磁盘净化处理设备原设计中未考虑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运行和检修的需求,冬季运行中冻结、压辊损坏等问题突出,本文通过接入蒸汽外加热源和保温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设备冬季运行防冻问题。浊环低压泵组原设计选型设备与管道特性曲线严重不匹配,能耗损失大,本文通过更换新型节能泵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絮凝沉淀效果直接影响浊环污水处理后出水水质,本文通过对运行水质的检测及多种絮凝剂沉淀效果的对比,调整了系统中投加絮凝剂等药剂的品种,提高了旋流沉淀池和稀土磁盘设备出水水质,使处理后出水中悬浮物低于30mg/L、油含量低于5mg/L。浊环冷却塔风机设备原设计为远程控制,但因人为操作因素导致风机运行数量与水温经常不匹配,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本文通过采用冷水池水温与运行风机联动控制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运行能耗。浊环高压供水泵组生产中流量波动很大,水泵设备长期运行易产生汽蚀加速损坏或因系统超压工作造成泄漏,本文通过对泵组进行高压变频改造实现系统设备运行状态与轧线使用点需求压力同步调整变化,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对热轧浊环系统进行提质增效优化改造,不但提高了系统循环水质、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也为工业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黄韬[2](2018)在《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在国内常用的轧钢燃气加热炉加热燃烧的方式大至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常规燃烧方式,第二种是蓄热燃烧方式,第三种就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组合式燃烧方式。传统加热方式炉温控制均匀,但烟气余热回收利用低,不能充分利用低热值的高炉煤气;蓄热燃烧方式具有节能率高、燃烧火焰稳定、NOx排放量低以及可充分利用低热值煤气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炉的宽向炉温均匀性比传统加热方式差的缺点,因而在大型板坯加热炉上的应用相对谨慎,近几年才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组合燃烧加热方式则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既能充分发挥蓄热燃烧高效节能和低排放的长处,也兼顾了常规加热板坯加热温度均匀性好的优点。西昌钢钒板材厂2050轧线加热炉由于受焦炉煤气供给不足的限制,在高炉煤气富裕的条件下,决定采用常规+双预热蓄热燃烧方式,以充分利用低热值的高炉煤气。为此,本研究针对西昌钢钒公司板材厂现场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设计了 2050轧线加热炉的参数,在加热炉建造过程中优化了炉型结构、蓄热烧嘴结构、换向燃烧控制技术和汽化冷却技术,通过调试逐步制定了适合工业实际生产的加热制度,确保了加热炉的稳定运行。论文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实现了国内高原地区首例常规+双预热蓄热组合式燃烧技术在带钢轧制宽度大于2000mm轧线加热炉上的应用。(2)加热炉蓄热燃烧系统控制设计上,对外置蓄热烧嘴结构、分段分侧集中换向控制和二位三通换向装和等关键部位和技术进行了优化,延长了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了加热炉的设备维修工作。(3)采用三冲量控制汽包水位,优化了汽化冷却工艺,解决了汽包液位波动过大的问题,确保了汽化冷却系统的平稳运行,为加热炉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4)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控制加热时间和各加热段的温度建立不同的加热炉加热制度并逐步完善,确保了加热炉投产后的顺产运行。本项工作的研究为西昌钢钒创造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
孙远[3](2017)在《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设计过程中,包括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系统、能源供应、环保节能等方面。本文以国内某厂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方面进行计算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酸洗线的工艺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包括产品及原料情况、工艺流程、机组形式选择、主要工艺参数计算、机组生产能力计算、机组布置等,从而确定酸洗线年产量、年需原料量、机组形式、机组的负荷率等,为机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2)对酸洗线的主要设备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包括开卷机组、夹送矫直机、张力辊、拉弯矫直机组、紊流酸洗槽、漂洗槽、平整机、圆盘剪、卷取机等,从而确定设备的选型,为机组设备设计提供依据。(3)对酸洗线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包括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生产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4)分析酸洗线的能源供应情况,包括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等,为酸洗线的公辅能源设计提供依据。(5)分析酸洗线存在的污染情况,如粉尘、废气、废水、噪声等,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设计,达到环保的目的;并分析酸洗线采用的节能措施,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和节能减排的目的。本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上述各项内容的分析,希望能为以后酸洗线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马涌[4](2016)在《钢铁企业蒸汽压力调控优化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钢铁冶金行业具有大规模、长流程、高能耗的生产特点。现阶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大型联合钢铁企业里,蒸汽系统是具有大惯性、大时滞、非线性、变参数、多变量耦合等特点的复杂对象,在如此复杂运行状况下,管理人员还是基本采用粗放调度管理方式,依靠多年来的生产运行所积累下的经验指挥系统运行,从而难以避免发生放空、降质使用等情况,造成浪费。因而需要对钢铁企业蒸汽管网进行优化研究,提高管网运行效率,保障管网运行安全。本论文首先对钢铁企业蒸汽管网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调研,基于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理论,对蒸汽管网进行水力热力方程计算,并对管网参数进行辨识,提高耦合计算方程精度,考虑方程求解收敛速度以及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将方程绝对平均计算精度控制在3%左右。耦合计算方程可对管网进行静态计算,对掌握管网当前整体运行工况提供有效帮助,同时,管网计算可用于对管网压力设定值的优化。其次对管网系统中的主要汽源和用户进行产用汽方式分析,找出管网系统中的主要影响汽源和用户,初步建立其与管网压力之间的量化作用关系;再次基于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管网系统预测模型。经过模型数据验证,模型精度满足现场生产需求,表明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决策树理论,结合企业调度规则库、现场专家知识库以及事实库等信息,构建钢铁企业蒸汽管网的调度规则决策树系统,使得管网调度策略更加合理有效,大大增加管网绿区运行时段。将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应用于某钢铁企业现场,系统投入运行前管网运行的区间分布为:绿区占72.62%,黄区占27.05%,红区占0.33%;投入优化系统后红区工况消除,黄区运行时间降至10.8%,绿区运行时间提高到89.2%。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可有效增加管网绿区运行时间,减少管网黄区运行时间,基本杜绝红区运行工况,为企业蒸汽管网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实际运行结果表明,钢铁企业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可有效降低管网波动幅度和频率,提高蒸汽系统运行效率,进一步保证了管网的运行安全,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对蒸汽产量的需求进行全局合理优化调度,从而达到管网高效运行,为企业节省成本的目标。
赵广涛[5](2015)在《钢铁厂煤气—天然气混合加压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钢铁企业中会将不同热值的煤气混合以后加压送到各生产单位,混合加压过程的控制目标是要保证送出煤气热值与压力的稳定。煤气混合加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煤气站热值与压力控制过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强干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特点,传统的燃烧控制算法不能解决此问题。根据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煤气混合加压过程的控制要求,提出了煤气一次混合(BFG+COG)过程热值和压力解耦控制回路;当焦炉煤气不足,采用天然气替换焦炉煤气,一次混合增加天然气后,天然气和焦炉煤气进行成比例的置换,总量跟随交叉限幅控制。天然气工艺增加后,设计了DCS系统,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了适用于现场实际的人机界面,系统投入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并做了完善。该系统实际运用在了钢铁企业热轧厂中。混合煤气的热值与压力的波动得到了抑制,在现场实际运用中也论证了系统先进的设计,以及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切实的结合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为生产企业带来了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谢捷[6](2015)在《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压缩空气在热轧厂的主要作用是为仪表气源、轧钢和电气设备吹扫提供动力和吹扫所用。提供压缩空气的空压站由空气压缩机、储气罐、空气处理净化设备、冷干机等设备组成。压缩空气的连续稳定运行是轧线生产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热轧能源介质和设备管理工作的重心。压缩空气系统是现代工业中的主要耗能系统之一,如何提高压缩空气的使用效率,提高空压机系统的运行效率是企业非常关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形式空压机类型的对比分析,比较其优缺点,给后续的节能研究提供基础。论文对宝钢1880热轧空压站和1580热轧空压站进行节能研究,挖掘目前两个空压站独立运行所存在的问题点及节能潜力,结合热轧空压站的工艺运行特性,设计了空压站的节能运行模型及应用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宝钢1880热轧空压站和1580热轧空压站在课题实施前独立运行,分别给各自产线供气,每条产线拥有各自供气的空压站对产线的生产稳定有一定益处,但独立运行耗能较大,从这个方面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且1880热轧空压站和1580热轧空压站距离约800米,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得两个空压站能够联通运行,共享气源,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非常关键。本论文通过联通方案设计研究,且多次对联通前后的数据进行采样分析,最终使得两个空压站成功联通,并稳定运行。2)本论文通过对空压机后处理压缩空气的冷干机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一种零气损冷干机代替了现有消耗较大的冷干机,使得产生的压缩空气能直接使用到轧线生产中而不产生浪费现象,节约了约30%的压缩空气量。3)空压站除了后处理压缩空气的冷干机外,空压机及冷干机的梳水点也存在很大浪费,对于空压机及冷干机的梳水点进行设计优化及改进,将原先微开常排的梳水方式改为较为先进的根据现场实际液位进行控制,这也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原先微开常排的气体。4)本论文对空压机及干燥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开发研究,使得硬件软件都能满足现场功能,能够在画面上进行有效操作和报警,保障系统的稳定性。5)论文中也对现场实际效果进行了计算和统计,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吴建光[7](2014)在《宝钢2050mm热乳煤气站新增天然气改造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煤气气混合加压过程是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混合煤气的质量直接影响钢铁生产的质量和产量。煤气混合加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而我国绝大多数煤气加压站采用手动控制,使得混合煤气生产质量远不能达到生产要求,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煤气站热值与压力控制过程具有非线性、慢时变、大滞后及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特点,传统的控制算法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一旦控制不好,后续加热炉变会出现欠氧和过氧的震荡过程,出现冒黑烟或者烧损增加的问题。因此如何控制好混合问题,特别是增加天然气后,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系统针对一次混合的热值和压力存在的耦合问题,设计了串级并联双交叉限幅控制算法,将一次混合后的压力作为主控回路,满足压力控制需求,而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流量两个副控回路满足热值控制要求,通过高低限幅选择器使热值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从而增加天然气后,天然气和焦炉煤气进行成比例的置换,置换的过程中天然气和焦炉煤气总量跟随高炉煤气的配比变化,两种燃气间交叉限幅控制。天然气并入前还需要进行减压控制,同时满足压力和流量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流量情况下的大小管分层控制、加压机后二次压力控制,以及为了保护加压机而设计的防喘振旁通流量控制和转炉煤气压力控制等控制算法。由于DCS系统自身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容错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故障带来的生产损失,本系统选用ABB AC800M DCS系统作为控制器实现系统功能。对DCS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了通过OPC方式实现与DCS进行网络通讯的方式,同时设计了 HMI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人机操作、历史记录、趋势报警、统计报表、异常诊断等功能。本系统已经在宝钢股份2050mm热轧得到了实际应用,在调试过程中,对天然气压力控制问题、外部干扰源扰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外部原因造成的扰动,通过分析加热炉的需求变化结合过程参数变化建立了前馈补偿算法,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并且根据现场运行情况不断的进行改进和优化。现场运行情况表明本方法设计先进,切合工业实际,建立的系统稳定可靠,有效抑制了混合煤气热值与压力的波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秦建超,黄夏兰[8](2013)在《宝钢2050热轧3#加热炉节能改造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宝钢2050热轧3#加热炉改造内容的介绍,并结合改造后的投运实绩,分析评价了改造中使用的工艺方案、设备性能参数,为以后的加热炉改造、新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小雷[9](2012)在《钢铁企业能源配置计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企业是高能耗行业,在国民经济总能耗中占很大比重。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5%左右,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3%。钢铁企业的能源成本占到了企业生产成本的30%,成本压力日益突出。因此节能降耗不仅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更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能源为切入点,从钢铁企业内部提炼出了能源的配置计划问题。钢铁企业的节能途径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改进工艺、二是提高自动化运行水平、三是管理技术的提升。前两种属于硬技术的范畴,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第三种途径则是一种软技术,是对前人管理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和提高,表现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直接以能源介质为对象进行优化分配,实现最佳配置。在钢铁企业,能源中心是能源管理的神经中枢,它的管理活动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生产工序和能源活动的各个阶段,有一年以上的企业能源长期规划,有一个月和一周的能源使用计划,还有日常的能源动态配置计划,目的是要保证正常生产对能源的需求。能源中心不是孤立地对单一能源进行管理,而是将钢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能源介质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以最小的能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生产价值。在钢铁企业能源中心的统一管理下,煤气系统、氧气系统、蒸汽和电力系统,不仅自身需要均衡的配置,各系统之间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如何实现上述功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背景,以能源介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钢铁企业能源的运行特点,借鉴物流与网络流的相关理论,综合考虑能源介质在钢铁生产全流程全工序的投入和产出特点,以提高能源介质的使用效率,减少无效放散,降低能源的综合消耗成本为目标,建立能源介质动态配置计划和优化调度模型,利用CPLEX软件,根据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计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面向全流程的能源介质动态配置计划钢铁生产流程长,工序繁杂,参与生产的能源介质有20多种,能源介质在每个工序输入端与输出端都存在一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随着每个工序钢铁产品产量的变化,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变化,这为能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能源介质的流量是变化的,上一时段的配置计划所产生的结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到下一时段各工序能源介质的配置,而且由于部分能源介质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和转换关系,可以考虑当某一能源出现不足时用其它能源介质转换补充。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满足各种能源介质的投入产出能力和配比关系、能源管网的压力安全、能源存储等约束的前提下,建立了面向全流程的能源介质动态配置计划的数学规划模型,实现了能源介质的优化配置,通过实验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2)带有异源煤气配比决策的配置计划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是企业的副产品,同时还是重要的燃料,既可用于加热炉加热,也可用于生产蒸汽和发电。钢铁生产的一些重要工序都要用到这些煤气,而且不同工序对加热煤气的燃烧热值和流量都有一定的规定,因为使用单一煤气会有量的约束,为此很多钢铁企业将这三种煤气进行混合使用,并且预先为每一个煤气用户设置了多个预案,便于在一个方案煤气供应不足时可以启动其它预案供气,用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特点,以煤气放散成本和煤气不足损失成本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带有异源煤气配比决策的配置计划的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3)考虑生产与发电的蒸汽配置计划在钢铁企业全流程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绝大部分以蒸汽的形式发生。但是钢铁企业的蒸汽除用于发电外其它的用户较少,所以导致蒸汽的热损失比较大。蒸汽的热损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蒸汽放散损失的热,一部分是高品质蒸汽没有被充分利用最后形成冷凝水被回收。所以在研究蒸汽问题时,不能只考虑放散的问题,更要优先考虑蒸汽的热焓能否被充分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保证蒸汽管网平衡和生产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以能充分利用蒸汽焓降的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生产与发电的蒸汽配置计划数学规划模型,从而保证余热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4)氧气配置计划与氧气机组集成优化调度氧气在各用氧工序的配置计划是一个典型的机组组合问题。一个氧气机组是由制氧机、加压机、液化蒸发器和液氧罐组成。通过有选择地启动和关闭一些制氧机组,调整不同机组的制氧量、加压量、液化量和蒸发量,可以减少氧气放散。本文以氧气的放散成本,压送成本、液化成本、蒸发成本和启动成本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了氧气配置计划与机组集成优化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5)生产过程能源介质的消耗与产生预测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能源供应的连续、安全、经济和高效,对生产过程能源的发生、消耗、回收和转换进行预测是制定能源配置计划的前提,并为配置计划提供基础数据。高炉炼铁是钢铁企业能源发生与消耗最复杂、最典型的工序,对其他工序能源的预报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本文以其为背景,设计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炼铁工序能源消耗预测方法,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SVM参数寻优,建立了准确的预测模型,预测能源消耗趋势,监控能源存储状态,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周佃民[10](2011)在《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节电潜力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缩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介质,贯穿在钢铁生产整个流程之中。压缩空气系统耗电约占钢铁企业总电耗的5%~15%,因此,讨论与研究其节能潜力与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国内外压缩空气使用情况的比较,针对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的节能问题,对钢铁企业的压缩空气系统运行现状与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压缩空气系统节能的几个重点方向,并对宝钢压缩空气节能现状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二、2050热轧管网压力稳定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50热轧管网压力稳定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1.1 钢铁冶金污水的主要来源及分类 |
1.1.2 热轧浊环污水的主要污染物 |
1.1.3 热轧浊环污水的特点和危害 |
1.2 国内外热轧浊环污水处理概况 |
1.2.1 国外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 |
1.2.4 热轧浊环污水处理技术 |
1.3 河北某钢铁公司1780mm热轧卷板厂水处理现状 |
1.3.1 热轧卷板厂水处理系统的构成 |
1.3.2 浊环水处理系统工艺 |
1.3.3 浊环水处理系统工艺和设备的效果分析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对象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对象 |
1.5 研究内容 |
2 旋流沉淀池及设备优化 |
2.1 旋流沉淀池主要设备构成 |
2.2 设备运行中存在问题 |
2.3 旋流沉淀池优化方案 |
2.4 旋流沉淀池优化效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及加压泵优化 |
3.1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构成及特点 |
3.2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及加压泵使用中存在问题 |
3.3 设备优化改造实施方案 |
3.4 实施改造后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药剂的选择及投药制度优化 |
4.1 浊环系统水质检测 |
4.2 浊环加药方案优化 |
4.2.1 混凝剂选择试验 |
4.2.2 助凝剂选择试验 |
4.2.3 缓蚀阻垢剂试验 |
4.2.4 浊环药剂投加 |
4.3 优化药剂后水质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冷却塔及循环水泵的运行优化 |
5.1 现场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 |
5.2 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运行中问题 |
5.3 对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改造优化方案 |
5.4 对实施优化改进后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热炉的分类及应用 |
1.3 加热炉燃烧控制技术 |
1.3.1 主要燃烧控制方法 |
1.3.2 燃烧控制发展方向 |
1.4 蓄热式加热炉的选型及研究 |
1.4.1 蓄热式加热炉分类 |
1.4.2 加热炉方案比较及选择 |
1.5 加热炉结构和常规工艺参数 |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加热炉的参数优化及其燃烧技术研究 |
2.1 加热炉的选型 |
2.2 加热炉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2.2.1 蓄热烧嘴的优化设计 |
2.2.2 换向装置及排烟方式的优化设计 |
2.3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技术 |
2.3.1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2.3.2 分段分侧换向燃烧控制技术 |
2.3.2.1 排烟温度控制 |
2.3.2.2 换向燃烧控制 |
2.3.2.3 炉压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2050轧线加热炉汽化冷却系统优化 |
3.1 汽化冷却基本流程 |
3.2 汽化冷却系统的组成 |
3.2.1 软水系统和除氧给水系统 |
3.2.2 循环回路系统 |
3.2.3 蒸汽系统和排汽系统 |
3.2.4 排污系统 |
3.3 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
3.3.1 汽化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1.1 汽包液位变化 |
3.3.1.2 影响汽包液位的因素 |
3.3.1.3 汽包液位调节 |
3.3.1.4 液位计 |
3.3.2 汽化冷却系统的优化 |
3.3.2.1 工艺参数控制 |
3.3.2.2 PLC控制系统和软水箱液位控制的改进 |
3.3.2.3 除氧器水位控制和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改进 |
3.3.2.4 工艺优化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确定及实效分析 |
4.1 加热炉板坯加热离线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板坯在炉升温曲线测试 |
4.2.1 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 |
4.2.2 板坯温度随在炉加热时间的变化 |
4.2.3 炉膛温度的处理及总括热系数的修正 |
4.2.4 板坯温度均匀性分析 |
4.3 加热炉热工制度的建立 |
4.3.1 加热炉供热制度的确定 |
4.3.2 钢种类别和板坯规格的划分 |
4.3.3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的建立 |
4.3.4 加热炉板坯加热制度的优化 |
4.4 加热炉加热工艺工业试验 |
4.4.1 加热条件 |
4.4.2 加热质量及力学性能 |
4.5 应用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板坯加热热工制度 |
(3)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热轧酸洗板概况 |
1.1.1 国外热轧酸洗板的发展现状 |
1.1.2 国内热轧酸洗板的发展现状 |
1.1.3 国内外高强热轧酸洗板的发展 |
1.1.4 热轧酸洗板生产机组特点 |
1.2 选题的依据及本文的内容 |
第2章 热轧酸洗线工艺及设备选型 |
2.1 产品及原料 |
2.2 工艺流程图及描述 |
2.3 机组形式及主要工艺参数确定 |
2.3.1 机组形式的选择 |
2.3.2 机组张力 |
2.3.3 酸洗速度的确定 |
2.3.4 平整机许用轧制力及电机功率 |
2.3.5 活套工艺参数的确定 |
2.4 机组生产能力 |
2.4.1 机组年工作时间 |
2.4.2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2.4.3 机组生产能力计算 |
2.5 机组布置、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及选型 |
2.5.1 机组布置 |
2.5.2 机组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及选型 |
第3章 热轧酸洗线自动控制系统 |
3.1 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
3.1.1 基础自动化 |
3.1.2 过程自动化 |
3.1.3 其他 |
3.2 酸洗主令控制系统 |
3.2.1 设备描述 |
3.2.2 典型设备的控制功能 |
3.3 酸洗过程控制系统 |
3.3.1 功能概述、硬件组成及运行 |
3.3.2 生产计划数据管理 |
3.3.3 物料跟踪功能 |
3.3.4 数据统计功能 |
3.3.5 设定值计算 |
3.3.6 速度优化 |
第4章 热轧酸洗线能源供应及环保节能 |
4.1 能源供应 |
4.1.1 供电 |
4.1.2 供水 |
4.1.3 供气 |
4.1.4 通风 |
4.2 环保 |
4.2.1 除尘 |
4.2.2 酸雾净化 |
4.2.3 废水处理 |
4.2.4 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 |
4.2.5 绿化 |
4.3 节能 |
4.3.1 酸洗、漂洗及酸雾处理方面 |
4.3.2 烘干机及平整机方面 |
4.3.3 其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设备组成 |
附录B 各设备具体参数 |
附录C 主要仪表情况 |
附录D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钢铁企业蒸汽压力调控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铁企业蒸汽合理利用及优化调度 |
1.2.2 蒸汽管网压力平衡控制 |
1.2.3 蒸汽管网水力热力耦合计算方程及参数辨识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方案 |
第二章 某钢铁企业蒸汽管网运行基本概况 |
2.1 S1管网用汽分析 |
2.1.1 RH炼钢 |
2.1.2 S1到S2减温减压阀 |
2.2 S2管网汽源、用户分析 |
2.2.1 汽源 |
2.2.2 用户 |
2.2.3 S2管网用户蒸汽用量及压力统计分析 |
2.3 蒸汽管网运行现状分析 |
2.3.1 管网波动受主要节点影响为主 |
2.3.2 蒸汽使用不合理,不能按质用能 |
2.3.3 冬、夏季蒸汽供需不平衡 |
2.4 蒸汽管网调控原则及目标 |
2.5 调整、保供顺序及相关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蒸汽管网水力热力耦合方程计算 |
3.1 蒸汽管网水力计算方程 |
3.2 蒸汽管网热力计算方程 |
3.3 管网水力热力方程参数校正 |
3.3.1 参数校正思路 |
3.3.2 改进遗传算法 |
3.3.3 实例分析 |
3.4 S2管网最低安全运行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汽管网系统运行工况及作用关系分析 |
4.1 炼钢蒸汽回送对管网波动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1.1 波动影响分析 |
4.1.2 作用关系分析 |
4.2 130t汽源锅炉供汽量对管网压力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2.1 波动影响分析 |
4.2.2 作用关系分析 |
4.3 CDQ抽汽量对管网压力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3.1 波动影响分析 |
4.3.2 作用关系分析 |
4.4 烧结蒸汽回送蒸汽对管网压力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4.1 波动影响分析 |
4.4.2 作用关系分析 |
4.5 海淡增加抽汽量平衡管网压力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5.1 波动影响分析 |
4.5.2 作用关系分析 |
4.6 300MW发电机组抽汽对管网压力影响及作用关系分析 |
4.6.1 波动影响分析 |
4.6.2 作用关系分析 |
4.7 管网压力综合调控实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贝叶斯神经网络蒸汽管网预测建模 |
5.1 BP神经网络 |
5.2 基于贝叶斯的神经网络算法 |
5.2.1 先验分布 |
5.2.2 似然函数 |
5.2.3 优化求解 |
5.3 贝叶斯神经网络蒸汽预测模型 |
5.3.1 管网压力预测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的确定 |
5.3.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及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蒸汽管网调度规则专家系统 |
6.1 决策树方法及理论 |
6.1.1 决策树方法基本概念 |
6.1.2 决策树的生成 |
6.1.3 决策树属性选择的度量方法 |
6.1.4 ID3算法流程图 |
6.1.5 实例 |
6.2 某钢铁企业蒸汽管网调度规则决策树 |
6.2.1 专家知识库 |
6.2.2 事实库 |
6.2.3 调度规则决策树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开发及应用 |
7.1 系统开发实现环境 |
7.2 蒸汽管网优化系统求解流程 |
7.3 总管压力设定值优化 |
7.3.1 用户用汽负荷分布曲线 |
7.3.2 设定值优化 |
7.4 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在某钢铁企业的应用 |
7.4.1 管网优化系统典型工况应用分析 |
7.4.2 蒸汽管网优化系统在某钢铁企业应用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附录 |
(5)钢铁厂煤气—天然气混合加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气加压站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气站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煤气站生产工艺过程 |
2.1.1 煤气站原来概况 |
2.1.2 煤气站增加天然气必要性 |
2.1.3 新增天然气后工艺控制设计方案 |
2.2 煤气控制过程特性分析 |
2.3 过程控制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造后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3.1 系统控制原理 |
3.2 焦炉和高炉的解耦控制 |
3.3 增加天然气后的解耦控制算法设计 |
3.3.1 压力/流量控制算法 |
3.3.2 热值控制算法 |
3.4 煤气流量大小管分层控制设计 |
3.5 加压机旁通控制回路设计 |
3.6 二次混合压力控制及转炉煤气流量控制回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CS系统整体设计及应用 |
4.1 DCS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硬件选型 |
4.1.2 硬件冗余设计 |
4.2 网络结构设计 |
4.3 DCS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3.1 编程软件CBM介绍 |
4.3.2 变量连接 |
4.3.3 任务控制 |
4.3.4 硬件MMS通讯 |
4.3.5 解耦控制算法的工程实现 |
4.4 界面设计 |
4.4.1 iFix介绍 |
4.4.2 OPC通讯 |
4.4.3 过程数据库 |
4.4.4 HMI画面功能需求与设计 |
4.4.5 详细画面设计 |
4.4.6 报表设计 |
4.5 运行效果及存在问题改进 |
4.5.1 在线运行情况 |
4.5.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3 改进后的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空压机演变及发展 |
1.2.1 热轧2050产线空压机演变及发展 |
1.2.2 热轧1580产线空压机演变及发展 |
1.2.3 热轧1880产线空压机演变及发展 |
1.2.4 热轧三条产线空压机附件配置比较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空压站工艺及控制策略 |
2.1 空压机工艺分析 |
2.2 空压机类比研究 |
2.2.1 空压机分类比较 |
2.2.2 空压机工作原理及特点 |
2.2.3 三种空压机比较分析 |
2.3 自洁式空气过滤器 |
2.4 空压机干燥机装置原理 |
2.4.1 吸附式干燥机装置原理 |
2.4.2 冷冻式干燥机装置原理 |
2.4.3 组合式干燥机装置原理 |
2.5 空压机控制策略 |
2.5.1 基本控制策略 |
2.5.2 热轧空压机控制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压机能耗问题分析 |
3.1 现状描述 |
3.1.1 热轧空压机运行情况 |
3.1.2 热轧空压机能耗测试 |
3.2 问题分析 |
3.2.1 1880产线空压机问题分析 |
3.2.2 1580产线空压机能耗分析 |
3.3 改进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压站节能技术方案设计 |
4.1 总体目标设计 |
4.1.1 总体要求 |
4.1.2 总体功能设计 |
4.2 零气损干燥机工作原理分析 |
4.2.1 吸附干燥 |
4.2.2 加热再生 |
4.2.3 鼓风冷却再生 |
4.2.4 升压待机 |
4.2.5 并联干燥 |
4.2.6 切换 |
4.3 电子液位冷凝液节能方案设计 |
4.3.1 工作原理设计 |
4.3.2 工作优势及特点 |
4.4 双空压站联通节能方案设计 |
4.4.1 空压站系统运行参数分析 |
4.4.2 联通功能设计 |
4.4.3 空压站联通气动伐设计 |
4.4.4 空压站联通控制联锁条件设计 |
4.5 电气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4.5.1 设计原则 |
4.5.2 方案比较及选择 |
4.5.3 控制系统配置设计 |
4.5.4 基础自动化功能设计 |
4.5.5 画面及报警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压站节能技术应用及效果验证 |
5.1 空压站节能技术应用 |
5.1.1 联通试验数据分析 |
5.1.2 联通试验调试步骤 |
5.2 空压站试运行问题及解决办法 |
5.2.1 调试难点 |
5.2.2 遇到问题点 |
5.3 节能效果验证 |
5.3.1 能耗基准设定 |
5.3.2 节能实绩验证 |
5.3.3 节能效益计算 |
5.3.4 加热装置用电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宝钢2050mm热乳煤气站新增天然气改造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气加压站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煤气站新增天然气改造设计方案 |
2.1 煤气加压站概况 |
2.2 新增天然气的必要性及工艺要求 |
2.3 新增天然气后工艺控制设计方案 |
2.4 DCS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造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3.1 系统控制原理 |
3.2 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解耦控制 |
3.3 增加天然气后的解耦控制算法设计 |
3.3.1 压力/流量控制算法 |
3.3.2 热值控制算法 |
3.4 煤气流量大小管分层控制设计 |
3.5 加压机旁通控制回路设计 |
3.6 二次混合压力控制及转炉煤气流量控制回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CS系统整体设计 |
4.1 DCS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硬件选型 |
4.1.2 硬件冗余设计 |
4.2 网络结构设计 |
4.3 DCS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3.1 编程软件CBM介绍 |
4.3.2 变量连接 |
4.3.3 任务控制 |
4.3.4 硬件MMS通讯 |
4.3.5 解耦控制算法的工程实现 |
4.4 画面设计 |
4.4.1 iFix介绍 |
4.4.2 OPC通讯 |
4.4.3 过程数据库 |
4.4.4 HMI画面功能需求与设计 |
4.4.5 详细画面设计 |
4.4.6 报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运行效果及存在问题 |
5.1 在线运行情况 |
5.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5.2.1 天然气的压力控制问题 |
5.2.2 外部干扰源分析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宝钢2050热轧3#加热炉节能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主要内容 |
1.1 脉冲烧嘴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的开发 |
1.2 炉膛结构的改进 |
1.3 高效率换热器的使用 |
1.4 汽化冷却技术的使用 |
2 改造效果 |
2.1 加热质量 |
2.1.1 出炉板坯长度方向温度均匀性 |
2.1.2 加热板坯厚度方向温度均匀性 |
2.2 氧化烧损率 |
2.3 节能效果 |
2.3.1 改造前后燃耗对比 |
2.3.2 改造后与同厂其他加热炉燃耗对比 |
2.3.3 汽化冷却产汽量 |
3 结论 |
(9)钢铁企业能源配置计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来源 |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钢铁企业能源配置研究文献综述 |
1.2.1 能源介质概述 |
1.2.2 钢铁企业能源介质的使用原则 |
1.2.3 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主要方法 |
1.2.4 钢铁企业节能与能源调度的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所做的工作 |
1.3.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3.2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2章 钢铁企业能源流程及其能源管理 |
2.1 钢铁企业主要工序及其能源流特点 |
2.1.1 烧结工序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1.2 焦化工序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1.3 炼铁工序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1.4 转炉炼钢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1.5 电炉炼钢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1.6 轧钢工序能耗的发生特点及能源流程 |
2.2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及其功能 |
2.2.1 能源管理中心概况 |
2.2.2 能源管理中心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
2.3 钢铁企业能源介质的配置计划问题 |
2.3.1 能源配置计划问题的提出 |
2.3.2 面向全流程的能源介质动态配置计划问题 |
2.3.3 带有异源煤气配比决策的配置计划问题 |
2.3.4 考虑生产与发电的蒸汽配置计划问题 |
2.3.5 氧气配置计划与氧气机组集成优化调度问题 |
2.3.6 生产过程能源介质的消耗与产生预测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全流程的能源介质动态配置计划问题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题的描述 |
3.2.1 能源介质分类及工序能源流程描述 |
3.2.2 问题的目标 |
3.2.3 建模原则 |
3.3 问题的模型 |
3.3.1 参数定义 |
3.3.2 决策变量 |
3.3.3 目标函数及其意义 |
3.3.4 约束条件及意义 |
3.4 模型特点 |
3.5 实例分析 |
3.5.1 实验数据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有异源煤气配比决策的配置计划问题研究 |
4.1 引言 |
4.2 问题的描述 |
4.2.1 副产煤气在企业的应用背景 |
4.2.2 问题目标 |
4.2.3 建模原则 |
4.2.4 建模假设 |
4.3 异源煤气配比决策的配置计划模型 |
4.3.1 参数定义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及其说明 |
4.3.4 模型特点 |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分析 |
4.4.1 工序混合煤气的备选方案 |
4.4.2 煤气基本理化参数的确定 |
4.4.3 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生产与发电的蒸汽配置计划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2.1 蒸汽配置计划模型的应用背景 |
5.2.2 问题的目标 |
5.2.3 建模原则 |
5.3 考虑生产和发电的蒸汽配置计划模型 |
5.3.1 参数定义 |
5.3.2 决策变量 |
5.3.3 目标函数及其意义 |
5.3.4 约束条件及意义 |
5.4 模型的特点 |
5.5 实例分析 |
5.5.1 实验数据与参数设定 |
5.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氧气配置计划与氧气机组集成优化调度问题研究 |
6.1 引言 |
6.2 问题的描述 |
6.2.1 氧气配置计划与机组集成优化调度模型的应用背景 |
6.2.2 问题的目标 |
6.2.3 建模原则 |
6.3 问题的模型 |
6.3.1 变量与参数的设定 |
6.3.2 制氧机正常工况下的氧气配置与机组调度模型 |
6.3.2.1 约束条件及其意义 |
6.3.3 制氧机非正常工况下的氧气配置与机组调度模型 |
6.3.3.1 目标函数及其意义 |
6.3.3.2 约束条件及其意义 |
6.3.4 模型特点 |
6.4 实例分析 |
6.4.1 数据来源的参数设定 |
6.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序能源预测及其方法问题研究 |
7.1 引言 |
7.2 问题描述 |
7.3 基于PSO参数寻优的改进SVM方法设计 |
7.3.1 SVM算法 |
7.3.2 基于PSO的SVM参数寻优 |
7.3.3 基于PSO的改进SVM方法求解步骤 |
7.4 实验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节电潜力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空气系统节能的必要性 |
2 我国压缩空气系统耗电概述 |
3 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的使用现状 |
4 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潜力及对策 |
4.1 压缩空气的不正确使用 |
(1) 将高压气体供给低压用户使用 |
(2) 将仪表用压缩空气作为普通压缩空气使用 |
4.2 压缩空气的泄露 |
4.3 压缩空气系统设计优化 |
(1) 控制系统 |
(2) 管网系统 |
(3) 空气压缩站设备 |
(4) 压力流量控制技术 |
4.4 螺杆机变频调节技术 |
4.5 空气压缩机润滑油更换 |
5 宝钢压缩空气系统节能 |
6 结束语 |
四、2050热轧管网压力稳定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D]. 郑国权.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2]西昌钢钒2050热轧步进梁式加热炉参数优化及其组合燃烧技术的应用[D]. 黄韬. 东北大学, 2018(02)
- [3]热轧酸洗板生产线计算分析与设计[D]. 孙远. 东北大学, 2017(02)
- [4]钢铁企业蒸汽压力调控优化系统研究[D]. 马涌. 钢铁研究总院, 2016(12)
- [5]钢铁厂煤气—天然气混合加压控制系统设计[D]. 赵广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D]. 谢捷. 东北大学, 2015(06)
- [7]宝钢2050mm热乳煤气站新增天然气改造控制系统设计[D]. 吴建光. 东北大学, 2014(06)
- [8]宝钢2050热轧3#加热炉节能改造实践[J]. 秦建超,黄夏兰. 工业炉, 2013(04)
- [9]钢铁企业能源配置计划问题研究[D]. 张小雷. 东北大学, 2012(07)
- [10]钢铁企业压缩空气系统节电潜力及对策研究[J]. 周佃民.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