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一、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姜涛[2](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健阳[3](2021)在《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各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2.将绝经后妇女依据中医辨证、骨量丢失阶段、骨折史进行分组,比较CLCF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验证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相关性。3.探究调控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2007年至2020年收集的2823例骨量丢失阶段的资料,分析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的症状、证候、兼证特征。2.将骨质疏松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LCF1的m RNA、蛋白水平,比较CLCF1在各组的表达差异。3.使用过表达技术、CRISPR/Cas9技术敲除THP-1细胞中的CLCF1基因,检测OPG、RANKL、IFNα、IFNγ的表达变化,检测THP-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变化。结果1.在各阶段,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健忘,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发脱齿摇、下肢抽筋、口干咽燥、失眠、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多梦、畏寒肢冷、胸闷、目眩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肢体麻木的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在各阶段,虚证比例最高的为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心虚、肝虚、脾虚、气虚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肾虚兼证比例最高的为心虚、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兼心虚、肾虚兼脾虚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常见证型比例最高的为肾虚血瘀,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血瘀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的各年龄段,主要症状、虚证、肾虚兼证、常见证型基本与各阶段整体特征相符。2.在中医证型分组中,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PMOP肾阴虚组、PMOP无肾虚组(P<0.05),且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PMOP对照组的趋势(P>0.05);在骨量丢失分组中,骨质疏松组的CLCF1蛋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折史分组中,骨折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骨折组的趋势(P>0.05)。此外,CLCF1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与骨折的发生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P>0.05)。3.CLCF1过表达后,OPG蛋白表达上升(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显着上升(P<0.01),IFNα、IFNγ蛋白表达下降(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CLCF1敲除后,OPG蛋白表达下降(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具有下降趋势(P>0.05),IFNα、IFNγ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结论1.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在低骨量阶段已表现健忘、腰脊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下肢抽筋等症状,与肾阴虚证相关,且与骨质疏松阶段、严重骨质疏松阶段主要症状相同,其比例随骨量丢失加重而上升,提示临床应尽早干预,缓解症状。2.骨量丢失阶段均表现出肾虚、肝虚为主的虚证,肝肾阴虚、肾虚血瘀为主的临床常见证型,且肾虚的兼证以肝虚、心虚、脾虚为主,提示OP的证型复杂,临床防治应以肝肾为主,同时重视心虚等兼证的治疗。3.CLCF1是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基因,其蛋白表达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有望为PMOP肾阴虚证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4.CLCF1的表达变化会影响OPG/RANKL/RANK系统,从而参与骨代谢,有望成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靶点。

周芳[4](2021)在《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一项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与防治的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约有3亿口人被确诊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人数超过1100万,位列心血管疾病第二,并且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位列第一,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安全有效的防治工作对降低冠心病的病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贯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展及临床事件整个过程。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时间的沉淀和反复验证,在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冠心病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转录组学的不断革新进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在各种疑难疾病中揭开神秘面纱,有关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不在少数,这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夯实基础。牛磺酸上调基因1(Taurine up-regulated1,TUG1)首先是在体外培养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中被发现,后来被证实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可以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内皮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引起多种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活性物质的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凋亡等过程。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在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旨在为小陷胸加味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冠心病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历史渊源及进展,揭示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中医辨证思路。基于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独特优势,从基因层面及分子生物学层面挖掘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可能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我们临床应用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选取56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小陷胸加味汤组和对照组,小陷胸加味汤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陷胸加味汤,疗程均为30天,分别观察(1)临床指标:中医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程度;(2)实验室指标: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及T波的变化;血管内皮相关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分泌水平;(3)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所有入选对象取血6ml,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ncRNA TUG1,免疫学方法测定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分泌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一氧化氮、内皮素做相关分析。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及时效关系研究,探索小陷胸汤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选用SPF级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制备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内皮损伤模型,MTT法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实验分为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分别应用运用培养基、空白组血清及最佳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LncRNA TU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NF-α诱导的损伤HUVEC中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内皮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小陷胸汤源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断扩义,明确提出在审明痰热互结病机的条件下,小陷胸汤能从多靶标、多途径、多层次改善血管内皮治疗冠心病。2.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小陷胸加味汤组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96.4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O分泌水平上调(P<0.05),ET分泌水平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临床意义,小陷胸加味汤组出现1例胃痛(3.57%),2例腹胀(7.14%)。对照组出现2例头昏、头痛(7.14%),2例腹胀(7.14%)。3.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循环内皮细胞、ET的分泌水平、NO的分泌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ET分泌增加,NO分泌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TUG1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r=0.56,P=0.03),与NO的分泌(r=-0.58,P=0.02)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ET的分泌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2,P=0.01)。4.小陷胸加味汤调控差异表达的lnc 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时效关系研究发现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以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方式改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的增值能力。最终选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干预TNF-α诱导损伤HUVEC细胞24小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水平在模型组的平均值为1.00,在空白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8,在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的平均值为0.96,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组中p38、P-p38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ncRNA TUG1的相对表达量与p38、P-p38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r=0.997,P=0.048),(r=0.990,P=0.017)。结论:1.小陷胸加味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痰热互结证)临床症状和血管内皮功能。2.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一定相关性。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进而减少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损伤。4.在审明病机的前提下,小陷胸加味汤可以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层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

潘锐[5](2019)在《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冷加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冷加压实验研究,评估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本实验以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实验组头痛缓解期、头痛发作期及健康对照组全部行冷加压实验。共观察实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气血亏虚型CM在头痛缓解期(10/36)比对照组(3/36)行冷加压实验出现颈动脉收缩概率更高;实验组头痛急性期(18/36)比对照组(3/36)行冷加压实验出现颈动脉收缩概率更高(P<0.05);实验组头痛急性期与缓解期相比,冷加压实验后头痛急性期(18/36)比缓解期(10/36)出现颈动脉收缩概率更高(P<0.05)。气血亏虚型CM在头痛发作期行冷加压实验后表现为颈动脉收缩与病程有关,出现收缩概率是30年以上病程(18/18)大于20年以上病程(12/15)大于10年以上病程(16/25)(P=0.014<0.05);在头痛缓解期20年以下病程(3/21)比20年以上病程(7/15)表现为颈动脉收缩概率更低(P=0.039<0.05)。结论: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在缓解期冷加压试验后表现为明显颈动脉收缩;在头痛发作期气血亏虚型CM更明显,表明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下降。气血亏虚型CM行冷加压实验后表现为颈动脉收缩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表现为颈动脉扩张的患者年龄。冷加压实验后表现为颈动脉收缩与扩张在性别、头痛部位上无差异;在年龄段、病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血亏虚型CM在头痛缓解期行冷加压实验,20年以上病程(7/15)表现为颈动脉收缩概率明显比20年以下病程(3/21)高,其余各病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病程在20年时冷加压实验后表现为颈动脉收缩概率趋于稳定。

芮阳刚[6](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后EEF1A1(LncRNA RGD1566344)表达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EF1A1表达和相关实验室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辨证分型的发展进行总结,以及分析概括了不同证型与各种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EF1A1表达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非卒中患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人真核转录翻译因子 1A1(Homo sapiens eukaryotic 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lpha 1,EEF1A1)的表达情况。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辨证,分析不同证型患者EEF1A1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正常组外周血EEF1A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四个证型中痰热腑实型下降较其他证型有显着差异(p<0.01)。2、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痰热腑实型NIHSS评分较其他证型升高(p<0.05),表明痰热腑实型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着重于其他分型患者。3、血脂、血糖、血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中经络)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正常组外周血EEF1A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四个证型中痰热腑实型表达量最低2、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痰热腑实型NIHSS评分较其他证型显着升高,表明痰热腑实型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着重于其他分型患者3、痰热腑实型NIHSS评分与EEF1A1表达含量呈负相关,说明EEF1A1联合NIHSS评分可以作为痰热腑实证的参考指标。4、血脂、血糖、血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型(中经络)没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RGD1566344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RGD1566344激活pi3k/akt/mtor通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保护与机制研究方法:制作雄性ICR小鼠大脑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元损伤程度,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构建PC12细胞OGD/R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法检测RGD1566344在体内外模型中的表达,通过siRNA低表达质粒构建体外RGD1566344的干扰与低表达模型,进行其功能研究。机制上,通过发现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索凋亡以及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的调节机制。结果:1、在大脑皮质区域、梗死周边以及外周血里,RGD1566344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12小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2、在梗死区域,RGD1566344的表达水平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到12小时最低,随后逐渐升高。3、在PC12细胞(OGD/R)模型中,RGD1566344的表达水平在复氧复糖12小时时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4、RGD1566344低表达可显着保护OGD/R诱导的PC12损伤,提高细胞的活性5、沉默RGD1566344 可减少 OGD/R 诱导的 PC12 细胞 caspase3、bax 蛋白水平,增加 bcl-2、bcl-xl蛋白水平。6、沉默RGD1566344可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结论:1、RGD1566344在皮质、血液以及缺血半影区表达水平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显着上调,在皮质、外周血以及梗死周边缺血12h表达水平上调最高,而在梗死区12h时下调最低。2、RGD1566344低表达可显着保护OGD/R诱导的PC12损伤,提高细胞的活性3、RGD1566344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对其产生保护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张春红[8](2012)在《清热法对白血病细胞株及实热证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热法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U937、HL-60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原代单个核细胞(MNC)在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等方面的抑制情况,为临床中医辨证的微观化提供依据,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规范化提供参考和支持。[方法]第一部分:选用SD大鼠60只,采用中药含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空白血清、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DA方案(AML一线化疗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含药血清及犀角地黄汤+DA方案含药血清。选取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进行细胞培养,分别采用5%、10%、15%浓度的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并在Oh、24h、48h、72h时观察干预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利用MTT方法,观察以上四种不同浓度血清对三种不同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AML(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患者,对其进行四诊信息的采集,采用证素辨证方法,选取积分符合热证的病例,并收集临床资料。抽取患者骨髓,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原代单个核细胞(MNC),进行细胞培养,分别采用5%、10%、15%浓度的各组血清干预细胞,并在0h、24h、48h、72h时观察干预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利用MTT方法,观察以上三种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AML原代单个核细胞(MNC)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浓度的犀角地黄汤、DA方案和犀角地黄汤+DA方案的含药血清干预后,三种细胞,数量较少,且生长状态较差,细胞形态不规则,收缩变窄,出现细胞碎片。其中犀角地黄汤+DA方案组的细胞状态改变尤为显着,并呈现浓度依赖性,以15%浓度组细胞形态改变最明显。2.空白血清及三组含药血清对K562、U937、HL-6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不同浓度犀角地黄汤、DA方案的含药血清组对K562、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显着差异,但对U937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大,且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犀角地黄汤+DA方案含药血清组,对K562、U937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显着差异,但对HL-60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大,且呈剂量依赖性。第二部分: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浓度的犀角地黄汤、DA方案、犀角地黄汤+DA方案的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数量较少,且生长状态较差,细胞形态不规则,收缩变窄,出现细胞碎片,其中犀角地黄汤+DA方案组的细胞状态改变尤为显着,并且细胞的生长状态随浓度变化而变化,呈现浓度依赖性,15%浓度组细胞形态改变最明显。2.各组血清对12例患者的单个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犀角地黄汤+DA方案含药组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犀角地黄汤组和DA方案组;犀角地黄汤组和DA方案组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同一浓度的含药血清对12例病人单个核细胞24h、48h、72h的抑制作用无统一的趋势。[结论]1.犀角地黄汤、DA方案、犀角地黄汤+DA方案等各组的含药血清对K562、U937、HL-60三种白血病细胞株及AML患者原代MNC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空白血清。2.犀角地黄汤+DA方案含药血清对K562、U937、HL-60三种白血病细胞株及AML患者原代MNC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着大于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或DA方案含药血清。3.清热法对实热证AML有疗效,证素辨证方法对AML的临床治疗能提供辨证依据。

孙建平[9](2009)在《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并符合中医胸痹(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试验组(33例)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32例),同期对照治疗1个疗程(4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速效扩冠药(硝酸甘油)停减率、临床症状变化、超声心动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血浆中CRP、ET、NO、TXB2、6-keto-PGF1α等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速效扩冠药的停减率;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ET、TXB2的水平,升高NO、6-keto-PGF1α的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治风活络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时较之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加肯定。

何沂[10](2008)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简称RAL)是现今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自90年代起,我科即开展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RAL的研究。先期基础研究已证实:中药浙贝母提取的生物碱体外及动物实验均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临床实验研究也表明:常规化疗方案配合复方浙贝颗粒用于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其临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作为一种中成药,复方浙贝颗粒在实验和临床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无关于它的中医证候疗效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从中医角度进一步探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机理,为中医药提高RAL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目的客观地评价复方浙贝颗粒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从中医角度进一步探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的作用机理,为提高RAL的临床疗效奠定基础,为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RAL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为首发基金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复方浙贝颗粒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临床研究”的后续课题。论文资料来源于上述课题中北京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于2004年1月2006年6月间所观察的3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自动中止治疗1例,资料不完整9例,共有21例可统计疗效。本课题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病例对照为研究方法,以“复方浙贝母颗粒”为治疗药物,以“麦芽颗粒”为对照药物,以RAL患者为研究对象,拟定规范的RAL诊断标准,统一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和病例观察表,拟定统一的痰瘀互结证候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围化疗期伍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RAL的随机、双盲、多家医院同期参与的临床研究。随机进行药品编号及患者入组,两组大致比例为1∶1,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同时,于化疗开始前3天加用盲态下的治疗组或对照组颗粒剂,每次1袋(10g),每日3次。除此以外,不加用任何具有逆转白血病MDR的中西药。所有病例均连续服药14天,以标准化疗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若一个疗程无效,可随下一周期化疗继续服用受试颗粒剂,继续观察一个疗程,并记作另一人次。结果揭盲后发现,3家研究中心共收集RAL病例21例,治疗组11例,对照组10例。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②痰瘀互结证候评分显示,两组有效病例分别为治疗组7例(63.6%)与对照组1例(10.0%);无效病例分别为治疗组4例(36.3%)与对照组9例(90%)。两组病例疗效有效性比较,经Fisher’s精确检验,P=0.02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伍用复方浙贝颗粒可减轻RAL患者的痰瘀互结证。结论围化疗期伍用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可减低患者的痰瘀互结证候评分,有效缓解患者的痰瘀互结证,其机理与RAL的痰瘀论治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3)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骨密度检测
        2.3 中医辨证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各阶段一般资料
        1.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1.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1.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2 骨密度比较
        2.1 各阶段骨密度比较
        2.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2.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2.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3 主要症状比较
        3.1 各阶段主要症状比较
        3.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3.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3.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4 虚证比较
        4.1 各阶段虚证比较
        4.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4.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4.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5 肾虚兼证比较
        5.1 各阶段肾虚兼证比较
        5.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5.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5.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6 常见证型比较
        6.1 各阶段常见证型比较
        6.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6.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6.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讨论
        1 一般资料的特征分析
        2 骨密度的特征分析
        3 病证结合模式下,骨量丢失阶段中医证候的特征分析
        4 创新与不足
        4.1 创新
        4.2 不足
        5 小结
第二部分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 的关联性分析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1.3 主要仪器
        2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资料收集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分组依据及说明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
        3.2 骨密度检测
        3.3 血样采集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样本量估算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审查
    结果
        1 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性分析
        1.1 基本情况
        1.2 骨密度比较
        1.3 CLCF1表达水平与证型的关联性分析
        2 CLCF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
        2.1 基本情况
        2.2 CLCF1与骨量丢失的关联性分析
        2.3 CLCF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3 CLCF1与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4 CLCF1与生活习惯、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的关联性分析
        2 CLCF1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3 创新与不足
        3.1 创新
        3.2 不足
        4 小结
第三部分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 细胞系来源
        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3 主要仪器
        3 方法
        3.1 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
        3.2 CLCF1基因的敲除
        3.3 sgRNA活性检测
        3.4 CLCF1基因的过表达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3.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8 细胞增殖实验
        3.9 细胞侵袭实验
        3.10 细胞迁移实验
        3.11 细胞凋亡实验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LCF1的过表达、敲除结果
        1.1 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的检测
        1.2 CAS9 sgRNA活性检测结果
        1.3 CLCF1调控后的mRNA表达变化
        1.4 CLCF1调控后蛋白表达变化
        1.5 CLCF1调控后蛋白含量变化
        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的影响
        2.1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mRNA表达的影响
        2.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CLCF1对OPG、RANKL蛋白含量的影响
        3 CLCF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CLC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CLCF1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3.3 CLCF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讨论
        1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2 CLCF1对IFNα、IFNγ的影响
        3 慢病毒载体、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THP-1 细胞系的选择
        4 CLCF1对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5 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
        5.2 不足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冠心病中医病名溯源
    第二章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理
        1.因虚致病
        2.因实致病
        3.虚实夹杂
    第三章 冠心病中医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2.中成药
        3.静脉注射中药
        4.中医外治法
    第四章 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渊源及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1.《伤寒论》对小陷胸汤的认识
        2.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2.冠心病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3.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治疗
        4.冠心病的预防
    第六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p38MAPK信号通路的初探
        1.p38MAPK信号通路的介绍
        2.p38MAPK信号通路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探
    第八章 LncRNA TUG1 与冠心病发病的研究
        1.LncRNA TUG1 与血管内皮细胞
        2.LncRNA TUG1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3.LncRNA TUG1 与免疫炎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临床观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冠心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 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主要仪器
    2.实验动物、细胞、主要试剂、试剂盒及引物设计
    实验一 含药血清制备、细胞模型建立及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1.含药血清的制备
        2.细胞模型制备
        3.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浓度和干预时间选择
        4.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
    实验二 RT-PCR法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LncRNA TUG1 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Western Blot检测小陷胸加味汤含药血清对TNF-α诱导损伤HUVEC中 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2.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1.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本研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立方依据
    2.对本研究细胞模型及观察指标的讨论
    3.本研究结果初探
    4.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5.对本研究的总体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中药或中药提取物
        2.中药复方
        3.中成药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长链非编码RNA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LncRNA的概述
        2.LncRNA的生物功能
        3.LncRNA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4.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冷加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诊断标准
        2.2.1 慢性偏头痛西医诊断标准
        2.2.1.1 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2.2.1.2 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2.2.2 慢性偏头痛中医辨证纳入标准
        2.3 病例选择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实验方法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6)缺血性脑卒中后EEF1A1(LncRNA RGD1566344)表达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清热法对白血病细胞株及实热证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清热法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U937、HL60的抑制作用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附图1
第二部分 清热法对热证白血病患者原代单个核细胞(MNC)的抑制作用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附图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相关病名及沿革
        1.1 心痛
        1.2 胸痹
        1.3 心痹
        1.4 真心痛
        1.5 厥心痛
        1.6 卒心痛和久心痛
        2 历代中医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两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 现代研究
        1 现代中医学对胸痹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2.1 危险因素
        2.2 发病机制
        2.3 危险度分层
        2.4 治疗策略
    第三部分 历代对风药的认识
        1 风药的含义及特点
        2 历代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隋唐两宋时期
        2.3 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应用
    第四部分 血瘀证
        1 血瘀证的概念
        2 血瘀证的渊源
        2.1 《黄帝内经》
        2.2 《神农本草经》
        2.3 《伤寒杂病论》
        2.4 《备急千金要方》
        2.5 《丹溪心法》
        2.6 《傅青主女科》
        2.7 《临证指南医案》
        2.8 《医林改错》
        2.9 《血证论》
        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
        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3.1 寒凝血瘀
        3.2 热灼血瘀
        3.3 气滞血瘀
        3.4 气虚血瘀
        3.5 痰湿致瘀
        3.6 饮食不节
        3.7 情志所伤
        3.8 年迈久病
        3.9 出血致瘀
        3.10 阴虚致瘀
        3.11 污秽之血
        4 血瘀证诊断标准
        5 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
        5.1 血液流变学
        5.2 血小板功能变化
        5.3 血管内皮损伤
        5.4 微循环障碍
        5.5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5.6 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5.7 免疫功能改变
        5.8 C-反应蛋白
        5.9 基因表达
        5.10 自由基损伤
        5.11 衰老与炎症
下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药物
        3.2 治疗方法及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心绞痛疗效比较
        4.2 心电图疗效比较
        4.3 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4.7 血脂疗效比较
        4.8 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
        4.9 治疗前后 CRP、ET、NO、TXB_2、6-keto-PGF_(1α)、TXB)2/6-keto-PGF_(1α) 水平的变化与比较
        4.10 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4.11 安全性检测
        4.12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探讨
        2.1 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
        2.2 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
        2.3 瘀血内阻络脉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3 方药研讨
        3.1 方药分析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1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2 治风、活络与化瘀关系探讨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介入时机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10)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名称
前言
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证候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概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D]. 李健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差异表达的LncRNA TUG1研究小陷胸加味汤治疗冠心病(痰热互结证)的作用机制[D]. 周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气血亏虚型慢性偏头痛冷加压实验研究[D]. 潘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缺血性脑卒中后EEF1A1(LncRNA RGD1566344)表达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 芮阳刚. 扬州大学, 2019(02)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清热法对白血病细胞株及实热证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D]. 张春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7)
  • [9]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复方浙贝颗粒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D]. 何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一氧化氮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