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与厂房布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武[1](2019)在《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碾压混凝土筑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采用近似土石坝铺筑方式,用强力振动碾进行压实的混凝土筑坝技术。相对混凝土坝柱状浇筑法具有节约水泥、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坝约209座,其中中国43座、日本36座、美国29座。21世纪初,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首座200m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方量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580万立方米(其中碾压混凝土38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都是探索性的,施工进度管理实践也是探索性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造施工过程往往跨10年左右,其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需运用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远粗近细,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国内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式主要有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是一种融合了关键路线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及计划评审技术法PERT(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等网络计划技术的专业进度管理软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及各层级分解计划编制与控制需要,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土建及金结安装主体工程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逐层级依序分解为: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元工程。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结合关键线路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网络计划技术思路,大致分四步两次循环优化(分→总→再分→再总…),形成总体进度P3横道网络图。根据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标段总体进度计划控制需要,承包商建立了严密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即按时间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进度计划,按项目分解成单项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并按照滚动计划方法进行动态管理,最后落实到周调度执行计划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本文对承包商7年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操作性探索工作进行了理论分析:(1)分目的、分对象综合运用好P3网络计划技术、横道图技术、CAD技术、GIS可视化动态仿真技术。(2)施工技术方案创新、施工管理创新达到了优化网络计划逻辑关系、缩短关键线路关键作业时间、现场持续高效作业等效果。(3)用系统工程理论思路,提前分析预测总施工进度各阶段所需人、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数量,对大型成套施工设备等施工资源采用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4)项目组织机构分阶段重构,以适应项目前期、高峰期、尾工期各阶段进度管理重心动态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建造好中国国内特大型水电项目,是因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大胆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手段与理念,运用好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平台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运用好了中国央企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体制优势。
王鸿振[2](2019)在《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水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和额定水头逐渐增大,水电站厂房中水力荷载、电磁荷载和机械荷载的作用相应增强,水电站厂房的结构振动现象愈发突出。国内外多个水电站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振动安全问题。本文从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关系、不同振源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多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的影响等问题出发,通过原型观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仿真等手段,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一高水头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的耦合振动特性。通过模型响应与实测振动校核,验证了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耦合模态分析和响应计算发现机组和厂房结构的第一阶振型表现为发电机转子、上机架、定子机架和风洞围墙的联合水平振动,自振频率为8.4Hz;机组和厂房结构各节点在水平向的相互耦合作用比较显着,呈现分层耦合的特点。基于荷载和结构刚度开展敏感性分析,发现了机组轴系及厂房结构的竖向振动对实测水力荷载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敏感性差异;研究了轴承刚度和磁拉力刚度等参数对机组和厂房结构振动的不同影响。(2)基于原型观测分析,结合信息熵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振动特性开展了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水电站厂房结构进行振动测试,分析了不同结构测点的振动规律。基于长时间低频监测数据的信息熵特征,研究了不同厂房结构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差异,量化分析了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发现水力荷载在振动剧烈的低负荷工况下作用最显着,单独贡献占比达到76.7%。最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对极限工况水力荷载作用下的厂房结构振动进行研究,得到不同结构振动强度的分布规律。(3)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在机组间的传播问题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机组间结构振动的传播公式,揭示了不同方向和不同频率振动在多机组段间的传播规律。研究发现横河向振动在相邻机组间的振动传播比例为17%到25%左右,强于顺河向振动和竖向振动;低频水力荷载与转频荷载引起结构振动的传播比例基本相当。最后应用有限元模型得以验证。
何帆[3](2014)在《浅谈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及节能》文中研究表明简单介绍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方案,并分析系统中采用低温水库水作为空调冷冻水等节能设计要点,提倡节能设计。
杨宜文[4](2014)在《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水电开发的深入,水电站地下厂房所处地质环境愈趋复杂,厂房机组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繁多。实践表明,关于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方式、结构体形优化和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论文以小湾、黄登等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为依托,围绕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结构体形优化以及施工期安全预警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在重点考察国内2个典型的已建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大朝山、二滩)布置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力发电机组的水力过渡过程、围岩稳定性等角度,对洞室群轴线布置和洞室间距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尾水调压井轴线与主厂房、主变室的轴线呈空间直线的布置方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实践表明,该布置方式对改善洞室群围岩稳定、水力学条件等有明显的效果。(2)根据地下厂房布置和运行要求,探讨了地下厂房设置尾水调压室的必要性,对长廊简单式、圆筒双室式和圆筒阻抗式等三种主流体形的水力学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从水力学条件、地质条件、洞室围岩稳定、支护措施经济性等方面论证了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原则和要求,建立了尾水调压室结构体形选择的方法;将论文建立的选型方法成功应用于小湾水电站工程地下厂房。结果表明,在水力学条件、围岩稳定性方面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3)针对大型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施工交通、施工期围岩稳定等重要影响因素,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施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复杂洞室群的施工程序和支护方案的选择原则;基于上述原则制定了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复杂交叉多洞室的施工方案,分析评价了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论文提出的复杂洞室施工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4)在考察基于新奥法理论的锚索最佳支护时机的确定难度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小湾水电站等地下厂房工程实际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了锚索支护时机与支护力的选择理念与方法,以及锚索支护的相关参数取值建议。(5)在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引入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分析提出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系统的技术核心和系统实现的关键;以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为背景,开展了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BIM模型,研制了安全监测信息模块、三维可视化与辅助分析模块、监测与数值分析成果对比模块、施工期安全写实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围岩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等功能模块;论文研制的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在黄登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质量控制、工期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综上,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小湾水电站、黄登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尾水调压室的布置与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决策,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杨振先,戴金芬[5](2011)在《科学精干、高效优质、顺畅和谐的龙滩机电管理》文中指出科学精干、高效优质、顺畅和谐的龙滩机电管理模式,为龙滩工程在国内首创700 MW巨型全空冷机组国产化、巨型转轮工地制造的成功实施、龙滩机组提前发电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胡镇良,杨振先,陆军,李世龙[6](2011)在《龙滩水电站700MW机组主设备配置及其特性》文中研究指明龙滩水电站共装设9台单机容量7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布置在左岸地下厂房内。机电选型经过了国内外专家的咨询和不断的优化完善,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采用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经济适用的设备。本文对主设备配置情况及其独有特性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何帆,王支荣,朱庆峰[7](2010)在《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项目之一,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机电工程管理在建设这样宏大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详细介绍了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的组织模式、招标采购的方法和合同管理方法等。
徐立佳,刘昆林[8](2008)在《龙滩水电站700MW全空冷水轮发电机选型设计》文中提出龙滩水电站共装设9台单机容量7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龙滩水电站机组是我国对700MW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首次采取国内招标的方式,也是我国700MW水轮发电机首次采用全空冷方式。本文主要对发电机的通风冷却方式、技术参数以及结构特点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张华玲[9](2007)在《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研究》文中认为近20年来,已建、在建和拟建的许多巨型、大型水电站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都选择了地下厂房形式。由于深埋于地下的厂房被很厚的岩层所覆盖,室内的热湿环境对设备检修人员健康和机组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首次对水电站地下厂房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过程、壁面热湿吸放过程和厂房室内热湿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多孔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的热湿传递过程和热湿传递机理极其复杂,湿分传递受多种传输机理的作用,没有一种单一理论能概括某种多孔材料在所有条件下的湿传递过程,各国学者针对不同的使用条件发展了多种理论的热湿传递模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相对于孔隙中饱和水分含量的相对湿度和温度为驱动势热湿耦合传递模型。模型考虑了水蒸汽和液态水的扩散迁移过程,能较为全面地描述湿分在多孔围护结构的实际迁移过程。特别是对水电站地下厂房中常见的贴离壁衬砌和离壁衬砌结构进行热湿传递计算时,湿度参数在边界处和多层墙体接触处是连续的,能直观地反映多孔材料的潮湿程度。多孔围护结构表面热湿吸放过程与室内温湿度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准确计算室内热湿负荷必须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湿吸放,否则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本文建立了多孔围护结构表面热湿吸放过程的数学模型,模型中吸放热过程考虑了潜热热量。同时还针对地下厂房的边界特点,给出了确定地下厂房多孔围护结构远端边界厚度的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多孔材料热湿传递方程及控制条件进行离散,用数值方法求解多孔围护结构温湿度分布和壁面的瞬时热湿吸放量,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计算程序,并用文献[41]给出的算例和重庆大学A区防空洞的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表面的热湿吸放一方面受室内热湿参数和空气流动速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围岩物性及温湿度的影响。为方便工程设计人员,文中给出了水电站地下厂房远边界围岩温湿度在16℃28℃、60%80%范围,室内温湿度在通风空调系统控制调节下的常见波动范围,石灰岩无衬砌壁面月吸放热量、吸放湿量计算指标及月平均热湿吸放拟合公式。通过对云南大朝山水电站和重庆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现场实测,初步掌握了实际运行工况条件下地下厂房的热湿状况,找出了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设计存在的不足,为改进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调节提供了基础资料,将使往后的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设计更为合理。并利用主厂房实测数据对本文给出的热湿吸放指标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同时也间接地验证了热湿传递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考虑地下厂房围护结构表面热湿吸放作用的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结合多孔材料的耦合热湿传导模型和围护结构热湿吸放模型编制了热湿环境模拟程序。并对我国在建的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发电机层的热湿环境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水电站地下厂房暖通空调设计的新思想:将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目标由原来的以控制厂房热环境为主调整为以控制厂房湿环境为主。最后按这种新的设计思想,选用文中给出的水电站地下厂房多孔围护结构热湿吸放指标重新对龙滩水电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进行了试验性设计和模拟,计算结果说明厂房热湿环境完全能满足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新的设计思想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尝试使用。
徐立佳[10](2007)在《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的特点》文中研究指明龙滩水电站共装设9台单机容量7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布置在左岸地下厂房内,在电力系统中担任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在机电设计中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本文对机电设计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可供大型水电工程设计同行参考。
二、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与厂房布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与厂房布置(论文提纲范文)
(1)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2.2 国内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实践与理论现状 |
1.3.1 国外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2 国内水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管理的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讨 |
2.1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
2.1.1 里程碑计划 |
2.1.2 横道图(甘特图) |
2.1.3 网络计划 |
2.1.4 形象进度 |
2.1.5 工期优化 |
2.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
2.2.1 进度偏差分析 |
2.2.2 进度动态调整 |
2.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常用方法 |
2.3.1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计划 |
2.3.2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控制 |
2.3.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项目基本情况 |
3.1 工程概况 |
3.1.1 枢纽布置 |
3.1.2 大坝建筑物布置 |
3.1.3 坝体材料分区 |
3.2 合同项目及主要工程量 |
3.2.1 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
3.2.2 主要工程量 |
3.3 施工导流、施工特点、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3.1 施工导流 |
3.3.2 施工特点 |
3.3.3 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计划编制的研究 |
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1 合同控制性工期 |
4.1.2 合同交面时间 |
4.1.3 导流渡汛方案 |
4.1.4 业主提供的主要条件 |
4.1.5 主要施工方案 |
4.2 总体施工程序、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2.1 总体施工程序 |
4.2.2 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
4.3.1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4.3.2 工程总体进度计划P3 横道网络图 |
4.4 龙滩大坝各工程项目具体进度计划的工期分析 |
4.4.1 施工准备工程 |
4.4.2 混凝土系统建设工程 |
4.4.3 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 |
4.4.4 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 |
4.4.5 大坝基坑开挖支护和坝基处理工程 |
4.4.6 大坝主体工程 |
4.4.7 导流工程及其他项目工程 |
4.5 总进度计划的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1 总进度计划主要项目年、季施工强度分析 |
4.5.2 土石方明挖月强度分析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3 左岸进水口大坝碾压、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4 右岸大坝碾压、常态砼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6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6.1 单元工程划分 |
4.6.2 单元工程工序工期分析 |
4.6.3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控制的研究 |
5.1 进度计划控制 |
5.1.1 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
5.1.2 进度计划控制流程 |
5.1.3 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 |
5.2 进度控制施工管理组织体系 |
5.3 施工资源 |
5.3.1 系统工程理论,高效配置施工资源 |
5.3.2 本工程分年度所需主要施工资源 |
5.4 进度控制信息管理 |
5.5 进度偏差分析 |
5.5.1 进度偏差分析主要方法 |
5.5.2 用生产调度周计划,分阶段动态进行偏差分析 |
5.6 进度动态调整 |
5.6.1 改变后续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
5.6.2 缩短关键线路持续时间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总进度管理效果分析 |
6.1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 |
6.1.1 进度调整计划编制 |
6.1.2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计划控制 |
6.2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管理效果 |
6.2.1 总体满足合同目标及业主提前下闸蓄水、提前发电要求 |
6.2.2 各阶段合同工期节点工程照片 |
6.2.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附录图4-1~附录图4-13) |
(2)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站机组振动研究 |
1.2.2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研究 |
1.2.3 机组与厂房耦合振动研究 |
1.2.4 机组间振动影响及传播研究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的概化 |
2.2.1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竖直方向概化 |
2.2.2 耦合振动结构体系水平方向概化 |
2.3 耦合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2.3.1 竖直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3.2 水平方向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
2.4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结构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 耦合振动分析模型荷载参数分析和计算 |
2.5.1 水力荷载 |
2.5.2 电磁荷载 |
2.5.3 机械荷载 |
2.6 耦合振动响应计算及校核 |
2.6.1 响应计算 |
2.6.2 实测校核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机组与厂房结构耦合振动模态及响应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耦合振动模态分析 |
3.3 不同荷载要素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3.1 荷载幅值大小 |
3.3.2 荷载频率成分 |
3.3.3 荷载相位差 |
3.4 不同部位刚度与耦合振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3.4.1 竖向刚度 |
3.4.2 水平刚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实测分析与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分析 |
4.2.1 测试概况 |
4.2.2 振动位移强度分析 |
4.2.3 振动位移频域特性分析 |
4.3 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研究 |
4.3.1 机组结构振动规律分析 |
4.3.2 信息熵方法 |
4.3.3 不同测点厂房结构振动与机组振动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不同荷载对厂房结构振动的贡献程度分析 |
4.5 厂房结构振动安全数值模拟研究 |
4.5.1 模态分析及共振校核 |
4.5.2 极限水力荷载下的结构振动响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研究 |
5.1 引言 |
5.2 厂房结构振动现场测试 |
5.2.1 现场测试概况 |
5.2.2 初步测试结果分析 |
5.2.3 实测振动传播规律 |
5.3 机组间厂房结构振动传播机理 |
5.3.1 结构简化 |
5.3.2 振动传播模型的构建 |
5.3.3 传播规律分析 |
5.4 数值模拟和验证 |
5.4.1 多机组段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5.4.2 模型计算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浅谈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及节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龙滩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方案 |
2.1 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方案 |
(1) 主厂房空调除湿系统 |
(2) 主厂房各部位辅助通风系统 |
(3) 检修操作廊道通风系统 |
(4) 母线洞排风系统 |
(5) 主变洞排风系统 |
(6) 出线廊道排风系统 |
2.2 地面部分通风空调系统方案 |
(1) 中控楼GIS室通风系统 |
(2) 中控楼电缆层通风系统 |
(3) 开关站GIS室下电缆室通风系统 |
(4) 中控楼空调系统 |
2.3 坝顶控制室及尾水调压井控制室空调系统 |
2.4 通风空调系统调节控制方案 |
3 龙滩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
4 节能效益及社会效益 |
5 运行情况 |
6 结语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影响围岩稳定的工程因素 |
1.2.2 工程的关注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厂房洞室布置及体形选择 |
1.3.2 水力过渡过程对洞室布置的影响 |
1.3.3 复杂洞室的施工方案研究 |
1.3.4 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1.3.5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运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力过渡过程对厂房洞室群布置影响研究 |
2.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1.1 国内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现状 |
2.1.2 洞室布置设计存在的问题 |
2.1.3 工程解决方案 |
2.2 厂房发电水力过渡过程要求 |
2.2.1 厂房稳定运行水力学要求 |
2.2.2 厂房水力过渡过程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 小湾工程厂房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3.1 工程概况及厂房布置 |
2.3.2 水力过渡过程要求对布置的影响 |
2.3.3 洞室布置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
2.3.4 洞室布置及形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下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优化 |
3.1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1.1 调压室的功用及基本要求 |
3.1.2 调压室的基本形式 |
3.1.3 设置调压室的条件 |
3.1.4 设置调压室的必要性 |
3.2 不同形式尾水调压室的水力条件 |
3.2.1 长廊简单式尾水调压室 |
3.2.2 圆筒双室式尾水调压室 |
3.2.3 圆筒阻抗式尾水调压室 |
3.3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研究 |
3.3.1 水力条件影响分析 |
3.3.2 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
3.3.3 洞室稳定影响分析 |
3.3.4 支护经济性影响分析 |
3.3.5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 新型尾水调压室结构在小湾工程运用 |
3.4.1 调压室结构形式比较 |
3.4.2 尾水调压室结构形式选择 |
3.4.3 水力设计 |
3.4.4 围岩稳定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水调压室施工方案研究 |
4.1 复杂洞室施工程序选择 |
4.1.1 施工交通的影响 |
4.1.2 围岩稳定的影响 |
4.1.3 施工程序选择 |
4.2 复杂洞室开挖与支护工程实践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喷锚支护设计 |
4.2.3 开挖支护施工 |
4.2.4 衬砌混凝土浇筑 |
4.2.5 小结 |
4.3 施工效果分析评价 |
4.3.1 围岩稳定分析 |
4.3.2 施工监测与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洞室锚索支护时机研究 |
5.1 支护时机研究现状 |
5.1.1 新奥法理论 |
5.1.2 最佳支护时机 |
5.1.3 支护结构选择 |
5.1.4 小结 |
5.2 实际工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5.2.1 施工程序与支护措施 |
5.2.2 数值分析成果 |
5.2.3 监测成果分析 |
5.2.4 存在的问题 |
5.3 锚索合理支护时机及支护力选择 |
5.3.1 合理支护时机选择 |
5.3.2 锚索合理支护力选择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
6.1 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水电工程中的运用 |
6.1.1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1.2 水电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关键问题 |
6.1.3 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 |
6.2 地下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
6.2.1 系统总体思路 |
6.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6.2.3 系统整体功能 |
6.3 地下工程施工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及工程运用 |
6.3.1 依托工程概况 |
6.3.2 地下洞室工程BIM模型建立 |
6.3.3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模块 |
6.3.4 安全监测信息管理模块 |
6.3.5 工程信息三维可视化管理与辅助分析模块 |
6.3.6 监测成果和数值计算成果对比模块 |
6.3.7 施工期结构安全实时仿真与反馈分析模块 |
6.3.8 施工期洞室围岩实时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块 |
6.3.9 洞室围岩安全预警及辅助决策模块 |
6.3.10 初期运用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5)科学精干、高效优质、顺畅和谐的龙滩机电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科学的管理体系统和精干的管理队伍 |
3 充分准备、合理分标、积极应对, 机电设备采购技术先进、质优价廉、交货及时 |
3.1 充分准备、立足国内, 力求最好的机组设计、制造组合 |
3.2 采取对策, 降低价格, 节约投资 |
3.3 积极沟通、加强监造催交, 确保设备交货进度、质量 |
4 统筹规划、加强业主的核心领导作用, 确保机电安装的优质高效 |
4.1 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监理及安装队伍 |
4.2 充分发挥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
4.3 依靠科学, 采取多项优化措施, 确保工程进度、质量 |
4.4 业主、监理、施工、电厂四方联合试验、验收, 实行工程闭环管理, 达到基建、电厂运行的无缝交接 |
5 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现龙滩工程各方共赢、和谐发展 |
5.1 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承包商存在的实际困难 |
5.1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
6 结语 |
(6)龙滩水电站700MW机组主设备配置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主接线 |
2 主要机电设备配置与特性 |
2.1 水轮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 |
2.2 调速器 |
2.3 励磁系统 |
2.4 发电机断路器 |
2.5 离相封闭母线 |
2.6 主变压器 |
2.7 500 k V S F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
2.8 500 k V XLP E绝缘电缆 |
2.9 计算机监控系统 |
2.1 0 发电机变压器保护 |
3 总结 |
(7)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的特点 |
2 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实践 |
2.1 构建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 |
2.2 贯彻招投标制度、把控合同管理 |
2.2.1 机电设备招标采购的方法 |
2.2.2 合同管理 |
2.3 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协调作用 |
2.4 深入剖析、集思广益、重点突破 |
3 小结 |
(9)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多孔建筑材料的热湿迁移研究 |
1.2.2 热湿传递模型的求解方法和工具 |
1.2.3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研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过程 |
2.1 地下建筑的湿源 |
2.2 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迁移模型 |
2.2.1 多孔材料的热湿迁移势 |
2.2.2 热湿迁移数学模型 |
2.2.3 模型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
2.3 多孔围护结构热湿传递模型的数值求解 |
2.3.1 热湿传递方程的离散 |
2.3.2 热湿传递边界方程的离散 |
2.4 多孔围护结构表面热湿吸放计算模型 |
2.5 多孔围护结构表面热湿吸放模型的离散 |
2.6 本章小结 |
3 地下建筑多孔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计算与验证 |
3.1 地下建筑多孔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计算参数 |
3.1.1 多孔材料的湿平衡曲线 |
3.1.2 多孔材料的水蒸汽扩散系数 |
3.1.3 多孔材料表面的热质交换系数 |
3.1.4 离壁衬砌中空气夹层的热质扩散系数 |
3.1.5 饱和水蒸汽密度的线性化 |
3.2 地下建筑多孔围护结构远端边界的确定 |
3.3 地下建筑多孔围护结构热湿传递模型的验证 |
3.3.1 多孔围护结构热湿传递计算程序 |
3.3.2 用文献资料验证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 |
3.3.3 用测试数据验证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 |
3.4 地下建筑围护结构湿吸放计算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热湿吸放计算指标 |
4.1 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散湿量的估算法 |
4.2 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热湿吸放模拟 |
4.2.1 围护结构热湿吸放模拟边界条件 |
4.2.2 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热湿吸放模拟结果 |
4.3 水电站地下厂房围护结构热湿吸放计算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5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实测 |
5.1 概述 |
5.2 云南大朝山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实测 |
5.2.1 大朝山水电站概况 |
5.2.2 大朝山水电站通风空调方案 |
5.2.3 实测内容和仪器 |
5.2.4 大朝山电站实测结果 |
5.3 重庆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实测 |
5.3.1 江口水电站概况 |
5.3.2 江口水电站通风空调方案 |
5.3.3 春季实测结果 |
5.3.4 夏季实测结果 |
5.4 水电站实测数据对热湿吸放指标的验证 |
5.4.1 大朝山水电站电站实测数据对指标的验证 |
5.4.2 江口水电站实测数据对指标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数值模拟 |
6.1 水电站地下厂房的热湿环境 |
6.1.1 地下厂房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 |
6.1.2 地下厂房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的离散 |
6.1.3 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模拟程序 |
6.2 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动态模拟 |
6.2.1 龙滩水电站概况 |
6.2.2 龙滩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 |
6.2.3 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发电机层热湿环境的模拟 |
6.2.4 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的优化控制 |
6.3 模拟结果对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设计的指导意义 |
6.4 按新思想设计龙滩水电站通风空调系统 |
6.4.1 新设计方案的主厂房热湿环境模拟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与厂房布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D]. 刘武. 湖南大学, 2019(02)
- [2]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D]. 王鸿振. 天津大学, 2019(06)
- [3]浅谈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案及节能[J]. 何帆.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4(04)
- [4]尾水调压室布设优化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杨宜文. 武汉大学, 2014(07)
- [5]科学精干、高效优质、顺畅和谐的龙滩机电管理[J]. 杨振先,戴金芬.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1(06)
- [6]龙滩水电站700MW机组主设备配置及其特性[J]. 胡镇良,杨振先,陆军,李世龙.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1(05)
- [7]龙滩水电站机电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何帆,王支荣,朱庆峰.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0(01)
- [8]龙滩水电站700MW全空冷水轮发电机选型设计[A]. 徐立佳,刘昆林.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论文集, 2008
- [9]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研究[D]. 张华玲. 重庆大学, 2007(05)
- [10]龙滩水电站机电设计的特点[A]. 徐立佳. 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