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陈毓贤[1](2016)在《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盆栽试验条件下,以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毕纳1号、南江3号、K32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生长规律包括其主要生育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磷钾素的积累等规律,以及发育规律重点研究不同叶数烤烟品种花芽分化规律。结果表明:1.毕纳1号、南江3号、K326分别于移栽后25d、31d、27d进入团棵期,其花芽分化始期较团棵期分别推后9d、推后3d、提前4d;移栽至现蕾分别历时66d、68d、52d,移栽至开花分别历时72d、74d、61d。2.栽后30d~70d,株高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毕纳1号、南江3号、K326的最大增长速率分别出现在栽后50d~60d、50d~60d、40d~50d。茎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毕纳1号、南江3号、K326的最大增长速率分别出现在栽后30d~40d、50d~60d、30d~40d。毕纳1号自然叶片数达41.0片,出叶速率呈先慢后快再减缓的变化趋势,最大出叶速率出现在栽后40d~50d;南江3号、K326自然叶片数分别为37.4片、36.4片,出叶速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最大出叶速率出现均在栽后30d~40d。最大叶叶面积增长速率毕纳1号、K326的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大增长速率均出现在栽后60d~70d,而南江3号则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最大增长速率则在栽后50d~60d。3.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根茎叶及全株的干物质、氮、磷、钾素的积累均呈现“慢—快—慢”的规律,不同叶数烤烟品种间积累规律并无差异,但各阶段因品种不同导致积累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栽后30d~70d,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根的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栽后40d~50d,茎、叶、全株则在栽后50d~60d。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总体表现为叶>茎>根,叶片分配比率大于根和茎之和;烟株生长发育早期,干物质在叶中分布比例较高,随着烟株的生长发育,根、茎的干物质相对分布量逐渐增加,叶的相对分布量下降。栽后30d~70d,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根系氮、磷、钾素的积累速率分别呈先增后降再增加、先增后降、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积累速率分别出现在栽后40d~50d、40d~50d、30d~40d。茎的氮、磷、钾素的积累速率分别呈先增后降、先增后降、先降后增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大积累速率分别出现在栽后50d~60d、40d~50d、50d~60d。叶片及全株氮、磷、钾素的积累速率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和茎一致。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氮、磷、钾的积累速率均以叶片>茎部>根系,叶片积累速率大于根和茎之和;积累量均以钾素>氮素>磷素,钾素的积累量大于氮素和磷素之和。4.烤烟的发育过程中,将花芽发育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八个时期,第一阶段为花芽形成阶段,该阶段包括4个时期,即第一苞叶原基分化期、第一次花序原基形成期、第二次花序原基形成期、雌雄蕊分化期;第二阶段为花粉发育阶段,该阶段亦包括4个时期,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四分体形成期、单细胞花粉形成期、二细胞花粉形成期(亦称花粉成熟期)。毕纳1号、南江3号、K326的花芽分化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毕纳1号、南江3号、K326整个花芽分化进程分别历时24d、22d、28d,其中花芽形成阶段分别经历了13d~15d、11d~13d、13d~20d,花粉发育阶段分别经历9d~11d、9d~11d、8d~15d。
黄鹏[2](2015)在《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筛选适合怀化芷江烟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种植与推广的烤烟品种,通过对毕纳1号、云烟87、NC71、NC297、红花大金元、HN0508和K326等7个不同烤烟品种,在湖南怀化芷江烟区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等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烤烟品种(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有差异。在湖南怀化芷江生态条件下,所有参试品种大田生育期均在适宜范围内;NC297、毕纳1号、K326的叶色较深;云烟87、NC71、红花大金元、K326的主脉较粗;毕纳1号、K326的田间整齐度较好;NC71、HN0508的成熟落黄快;NC297、红花大金元的成熟落黄困难;有效叶片数量表现为K326>云烟87>NC297>NC71>毕纳1号>红花大金元>HN0508;株高表现为毕纳1号>K326>云烟87>NC297>红花大金元>NC71>HN0508;下部烟叶与中部烟叶面积以红花大金元最大;HN0508上部叶面积最大。K326与云烟87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2.不同烤烟品种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存在差异。毕纳1号的田间赤星病、烟草花叶病毒、气候病斑发病较轻;红花大金元的田间气候病斑、烟草花叶病毒发病较轻,赤星病发病较重;K326田间赤星病和气候病斑发病较轻。3.不同烤烟品种烟叶经济性状存在差异。上等烟比例以毕纳1号的最高;产量表现为云烟87>HN0508> K326>NC71>毕纳1号>NC297;产值表现为云烟87>毕纳1号>K326>HN0508>NC297> NC71。4.不同烤烟品种烟叶质量存在差异。烟叶外观质量以毕纳1号、NC71、云烟87的较好;主要化学成分以HN0508和云烟87较为协调。5.K326、云烟87和毕纳1号较为适宜在芷江烟区种植推广。
王芳芳[3](2013)在《不同烤烟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重庆丰都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烤烟代表性品种云烟87、K326、秦烟96、中烟100和豫烟6号为研究对象,从育苗生长、大田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再到初烤原烟的化学品质,一直到最后各品种的经济性状,完整的分析研究了各品种间存在的差异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苗期生长发育情况不同烤烟品种在育苗期间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主要体现在根长及干苗重方面。在整个育苗期中,豫烟6号在根长、全苗长、鲜苗重及干苗重等方面表现都是五个供试烤烟品种中最好的,且生长速率较快,适应性和生长势强。由于不同烤烟品种含水率不同,所以鲜苗重表现与干苗重表现并非呈比例关系。2不同烤烟品种间差异性分析各项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为秦烟96,且茎杆粗壮,抗倒伏性较好。各烤烟品种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植物学性状不同,表明不同的烤烟品种其适应性不同,且品种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各烤烟品种下部叶除了糖碱比较高外,其它各项化学品质均在适宜范围内。中部叶中各品种的各项化学品质也均在适宜范围内,但综合来看,中部烟叶和上部叶化学品质较优且各化学成分之间协调性较好的为豫烟6号、中烟100和秦烟96。3不同品种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在干物质积累中,中烟100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低于根部,根部生长能力优于冠部。而K326在后期根部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但是也因此使得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较少。而主栽品种云烟87无论是积累速率还是积累量方面的表现都显着低于其它品种。豫烟6号和秦烟96在各部位干物质动态积累中表现显着高于其它品种。4烤烟农艺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烤烟田间农艺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度因农艺性状、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且农艺性状与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间的关联度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改变烤烟的内在化学成分的含量,使得烤烟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提高烟叶工业可利用性。5不同烤烟品种抗病性分析豫烟6号的发病率最高,中烟100次之,云烟87最低。K326和云烟87感病植株的病情较轻,而秦烟96虽然发病率低,但是病情较重,所以,秦烟96的病情指数较K326及云烟87高。6不同烤烟品种经济性状分析秦烟96的经济性状显着高于其它品种,而豫烟6号由于上等烟比例极显着高于云烟87,其均价和产值也都极显着高于云烟87,可见,在产量无极显着差异的情况下,上等烟比例对产值的贡献最大。
杜根平[4](2011)在《几种杀菌剂与IBA混配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烟草种植地块的连作,加之品种单一,导致烟草青枯病危害逐渐严重,严重影响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控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危害,本项研究对重庆黔江区烟草青枯病病株进行了采集、分离与鉴定;并对防控药剂进行了筛选;将筛选出的药剂与吲哚丁酸(IBA)进行复配;并研究了具有缓释性能的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吲哚丁酸三元颗粒剂;将复配配方及自制颗粒剂进行了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将发病株分离到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nacearum)进行培养扩繁,并保存在无菌水中,并采用TTC平板法及离体叶片法鉴定青枯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出的青枯菌具较强的致病性。2、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代森锰锌等药剂对青枯菌的抑菌效果,通过抑菌圈、透明度、联合作用的筛选,筛选出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经测定这两种药剂的EC50分别为85.10 mg/L、42.23 mg/L;将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组成二元复配物,再用按比例混合法测定复配剂药效,同时确定复配组合对烟草青枯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在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1:1混配时的抑菌率最大,增效32.13%。3、选用农用硫酸链霉素与乙蒜素有效成份比为1/1的配比,同时加入IBA使其含量为10 mg/kg,用硅藻土为载体,白炭黑为吸附剂,尿素为分散剂,聚乙烯醇作为粘结剂,农用硫酸链霉素7%;乙蒜素7%;白炭黑10%:尿素5%;粘结剂5%;吲哚丁酸(IBA)0.1%;硅藻土约66%,通过优化工艺加工成具有缓释作用的颗粒剂。4、选择室内抑菌活性好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及其混配剂、自制颗粒剂等进行盆栽抑菌试验,在药剂处理24 h后,接种烟草青枯菌。结果表明,自制颗粒剂对烟株无不利影响,各药剂处理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均在60%以上,其中以IBA+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混合制剂的防效效果最佳,在接种后28 d,防效仍在82.68%。颗粒剂窝施,以窝施1.5g/株的效果最佳,接种28 d后,防效达74.29%。接菌后7d,除颗粒剂0.5g/株未出现病株外,其他处理均为出现病株,防效为100%;接菌14d后,各处理的防效在76.19%-90.48%,其中颗粒剂窝施0.5g/株、1.0 g/株效果相对较差,防效分别为76.19%、78.57%;在接菌21 d后,各处理防效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防效在74.19%-90.32%,仍然以颗粒剂窝施0.5 g/株、1.0 g/株效果最差,接菌28 d后,各处理防效在62.86%-82.86%,其中以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吲哚丁酸灌根处理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82.86%,而自制14.1%吲·农·乙颗粒剂在1.5g/株时防效达74.29%,与施用颗粒剂1.0 g/株时防效71.43%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颗粒剂施用的增大,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逐步增加,且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吲哚丁酸灌根处理防效要优于颗粒剂的窝施,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颗粒剂窝施减少劳动成本,因此具有比灌根处理更大的优势。5、混配药剂、颗粒剂田间试验。分别在烟苗移栽时、移栽后10d,团棵时进行药剂混配组合的灌根处理及颗粒剂的窝施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未对烟株产生药害,安全性良好。混配药剂配方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吲哚丁酸(IBA)灌根处理后,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在50%以上,并且对烟草气候斑点病、炭疽病、空茎病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自制14.1%的颗粒剂随着用量的增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也相应增加,但是窝施6 g/株、窝施9 g/株差异不显着,因此从经济学方面考虑窝施6 g/株为宜,即90 kg/hm2用量较为适宜。
刘少云[5](2009)在《山东烤烟种植品种布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围绕烟草生产发展中的品种选用等工作,在调研分析山东烟草生产现状、影响优良品种布局推广的生态环境因素、主要病害流行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山东烟草生产中品种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为探索烟草生产中多品种、多类型烟叶生产的品种布局,奠定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以期促进山东烟草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受气候变劣因素的影响,烟叶产量低;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增多、烟草农业投入大、产出效益提升慢等问题影响;烟草农业生产呈连续滑坡趋向,虽然近年来有所缓解,但山东烟草可持续发展形势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提高单位面积烟叶产量、降低烟叶产量波动性,在保持烟叶质量稳定和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提高烟叶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山东烟草生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3.选用种植品种和品种布局安排的合理性,是影响烟叶生产波动或不稳定性的重要内因。气候条件变劣、病毒病和叶部病害的交替或同时大量流行等因素,同样是导致烟叶产量低、经济效益提升慢、烟叶生产不稳定性的重要内因。4. 19992008年十年期间,山东烟草生产上的种植比例占5%以上的品种共7个,按种植比例出现的最高统计值排序,依次分别为:中烟100占21.66%,NC89占18.56%, NC82占16.92%,云烟85占15.41%,K326占13.07%,中烟98占6.88%。5.NC89、K326两个主栽品种虽然在生产上有较好的稳定性,但由于种植时间较长,种植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烤烟品种“中烟100”的推广及利用,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在山东烟草生产恢复性发展起到了功不可灭的重要作用。烟草生产实践证明,优良品种在烟草生产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6.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品种相对单一,近几年随着主栽品种的新老交替和种植比例的演变,虽然主栽地位品种和搭配品种的数量有所增加,品种种植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善,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主栽品种数量少、实际种植比例大、后备品种匮乏等客观现状。综合调查结果结合烟草生产现状,综合分析认为: (1)加强适应山东烟区生态、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提高品种这一最基本的农业技术转化率,是促进山东烟草持续稳定发展措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根据烟区不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不断的选用推广优良新品种,利用多品种的合理搭配互补,有力抵御或缓冲不良气候条件的侵袭,稳定提高烟叶生产能力;利用多品种的合理搭配互补,丰富优质烟叶品质类型,通过提高烟叶质量提升烟草种植效益。(3)每个主栽品种的种植面积控制在20%左右为宜。(4)加强后备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良种良法技术配套技术研究,稳步优化推广品种的合理布局。
李鹏飞[6](2006)在《腺毛分泌物对烤烟香味物质影响及水分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叶腺毛和腺毛分泌物与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形成关系非常密切。通常腺毛密度大、发育状况好及腺毛分泌物多的烟叶香气浓郁、纯厚、饱满。研究不同品种烤烟在生长过程中腺毛的发育、成熟、衰老和表面致香成分的分泌规律,将对烤烟新品种选育和优质烤烟栽培技术的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烤烟表面腺毛密度及分泌物含量和组成比例的影响,希望能对调控腺毛分泌能力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及寻求建立一种提高腺毛分泌物含量的技术提供帮助。 本文以2004和2005年大田栽培和盆栽烤烟为材料,采用显微观察活体烟叶腺毛密度,使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对烤前烟叶的叶面分泌物和烤后烟叶中性香气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烤烟成熟过程中的不同品种的烟叶腺毛密度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烤烟的腺毛密度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长柄腺毛、短柄腺毛和无头腺毛的比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上表皮腺毛的密度均低于下表皮;不同品种的烤烟的各类型腺毛的衰老速度随着烟叶的成熟期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 2、采用气质联用对烤烟的叶表面分泌物进行定性分析,气相色谱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烤烟和晒烟叶面分泌物组分中以西柏三烯二醇的含量最高,为最主要的成分;烤烟与晒烟各品种间的叶面分泌能力不同,叶面分泌能力由基因型决定;不同品种在成熟过程的不同时期叶片分泌能力不同。 3、通过活体半叶法冲刷烟叶表面处理。研究表明水冲刷烟叶表面不但能使表面分泌物等成分含量发生变化,而且能使烟叶内部质体色素及降解物质香气前体和烟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处理过的半叶与未处理的半叶香气物质比较,西柏烷类含量降低,质体色素及降解产物含量也有降低,常规化学成分也略有变化;且两个不同的处理间和对照间,香气物质含量也发生变化。 4、探讨了土壤干旱在烤烟成熟过程中不同时期香气物质及化学物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干旱使烤烟的叶表面腺毛密度增大,防雨条件下烟叶上下表皮腺毛密度几乎没有差异;烤烟成熟过程中,烤烟打顶后短暂的干旱对西柏烷类物质、质体
杜传印[7](2006)在《白肋型烟草叶色基因的分子标记与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为栽培。烟草自明朝传入我国后,历经四百多年的栽培,产生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加上从国外引进的种质,目前我国已拥有烟草种质资源4042份,居世界领先水平。开展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更好地促进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有效利用。分子标记从DNA水平反映各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有力工具。AFLP标记具有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本研究采用AFLP标记技术,首先对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基因进行了标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90份烟草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SDS和CTAB两种DNA提取方法的比较,认为CTAB方法提取的烟草基因组DNA更适合于烟草AFLP分析的要求。2.初步建立了烟草AFLP银染分析体系。采用酶切连接一步法进行烟草基因组DNA的酶切和连接;预扩增选用E+A和M+C引物;预扩增结束后,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作为选择性扩增的模板;选择性扩增选用E+3和M+3引物;扩增结束后,每个样加入7μl的Loading Buffer,95℃变性处理5min,变性后立即冷却,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利用6%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银染法检测。银染程序为胶版的固定脱色20min左右、水洗10min、银染30min、快速漂洗不超过10s、显带6~7min、定影2~3min、水洗10min,最后室温干燥、统计记录。3.用白肋烟品种L8和正常绿色型烤烟品种大白筋599构建了一个回交分离群体(BC1),利用BSA法对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基因进行AFLP标记分析,找到一个与控制白肋型叶色性状基因相连锁的AFLP标记E-CAA/M-GGC TY260。4.利用AFLP荧光标记技术,筛选出8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分别是E-AAC/M-CAG,E-AAG/M-CAG,E-AAG/M-CTC,E-ACA/M-CAG,E-ACA/M-CTA,E-ACA/M-CTC,E-ACA/M-CTT,E-ACT/M-CAG。利用8对引物对烟草7种类型90份种质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135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46条,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9.1%。5.90份烟草种质的Dice遗传相似系数在0.33-0.89之间,平均为0.66,表明烟草种质的遗传相似程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显示,在0.554的相似水平下,
李迪,房吉敏,张林,张天栋,孟宛豫[8](2000)在《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文中提出1997~ 1999年河南省邓州市烤烟良种区域试验和较大面积的生产示范种植表明 ,RG17产、质性状好 ,易烘烤 ,高抗黑胫病、中抗赤星病 ,色泽、油分、含钾量优于对照NC89,各部位叶片比例更加协调 ,是一个具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的烤烟新品种
二、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参试品种的研究概况 |
1.1.1 毕纳1号 |
1.1.2 南江3号 |
1.1.3 K326 |
1.2 烤烟品种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
1.3 烤烟品种干物质研究进展 |
1.4 烤烟品种营养元素的研究进展 |
1.5 烤烟发育规律研究进展 |
1.5.1 花芽分化的过程进展 |
1.5.2 影响烤烟花芽分化的因素 |
1.5.3 花芽形态建成的观察方法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取样 |
2.4.1 根、茎、叶的取样 |
2.4.2 烟株花芽的取样 |
2.5 测定的项目和方法 |
2.5.1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生育时期 |
2.5.2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 |
2.5.3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 |
2.5.4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氮、磷、钾素的积累 |
2.5.5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花芽分化进程形态观察 |
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生长规律 |
3.1.1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 |
3.1.2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生长规律 |
3.1.3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 |
3.1.4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氮、磷、钾素的积累规律 |
3.2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的发育规律 |
3.2.1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花芽分化时期 |
3.2.2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花芽分化观察 |
4.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生长规律 |
4.1.2 不同叶数烤烟品种发育规律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图版 |
(2)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烟草农艺与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
1.2.2 烟草品种农艺性状的差异 |
1.2.3 烟草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
1.2.4 烟草品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差异 |
1.2.5 烟草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
1.2.6 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生长发育与产量及烟叶质量影响 |
1.2.7 主要农业措施对烟叶产质量影响 |
1.2.8 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因素 |
1.2.9 生态因子与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
1.2.10 农业措施与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2.1 云烟87 |
2.2.2 K326 |
2.2.3 毕纳1号 |
2.2.4 NC71 |
2.2.5 NC297 |
2.2.6 红花大金元 |
2.2.7 HN0508 (湘烟5号) |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大田主要生育时期记载 |
2.4.2 大田主要植物学性状记载 |
2.4.3 大田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 |
2.4.4 大田主要病虫害调查 |
2.4.5 烤后烟叶产量产值 |
2.4.6 烟叶外观质量的评价 |
2.4.7 主要化学成分指标检测 |
2.4.8 烟叶单叶重即等级比例测定 |
2.4.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生育时期 |
3.2 不同烤烟品种植物学特性 |
3.3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主要农艺性状 |
3.4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主要病虫害发病情况调查 |
3.5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化学成分 |
3.5.1 不同烤烟品种X2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5.2 不同烤烟品种C3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5.3 不同烤烟品种B2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6 不同烤烟品种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
3.7 不同烤烟品种烟叶等级、经济性状及产量产值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烟叶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 |
4.2.2 烟叶品种的烟叶质量差异 |
4.2.3 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烤烟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烟草品种对比研究概况 |
1.2.1 烟草品种农艺性状性状研究概况 |
1.2.2 烟草不同品种的品质研究概况 |
1.2.3 不同烤烟品种各种元素研究概况 |
1.2.4 干物质积累研究概况 |
1.3 所试品种的研究概况 |
1.3.1 云烟 87 研究概况 |
1.3.2 K326 研究概况 |
1.3.3 豫烟 6 号研究概况 |
1.3.4 中烟 100 研究概况 |
1.3.5 秦烟 96 研究概况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不同烤烟品种育苗期生长发育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1.4 大棚管理 |
3.2 品种差异性分析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 品种干物质动态积累试验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设计 |
3.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4 烤烟农艺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4.1 试验材料 |
3.4.2 试验设计 |
3.4.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烤烟品种育苗期生长发育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4.1.1 育苗期间苗棚温湿度实时记录 |
4.1.2 不同烤烟品种出苗情况记录 |
4.1.3 不同烤烟品种苗期根生长发育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4.1.4 不同烤烟品种苗期全苗长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4.1.5 不同烤烟品种苗期鲜苗重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4.1.6 不同烤烟品种苗期干苗重动态差异性研究分析 |
4.2 不同品种间差异性分析 |
4.2.1 不同品种间植物性状差异性分析 |
4.2.1.1 不同品种间团棵期植物性状差异分析 |
4.2.1.2 不同品种间旺长期植物性状差异分析 |
4.2.1.3 不同品种间打顶期植物性状差异分析 |
4.2.2 不同品种间内在品质差异性分析 |
4.2.2.1 不同品种间下部叶内在品质差异性分析 |
4.2.2.2 不同品种间中部叶内在品质差异性分析 |
4.2.2.3 不同品种间上部叶内在品质差异性分析 |
4.3 不同品种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 |
4.3.1 不同品种根部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 |
4.3.2 不同品种茎部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 |
4.3.3 不同品种叶部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 |
4.4 烤烟农艺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5 不同烤烟品种抗病性分析 |
4.6 不同烤烟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不同品种苗期生长发育情况 |
5.2 不同品种间差异性分析 |
5.3 不同品种干物质动态积累显着性分析 |
5.4 烤烟农艺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5.5 不同烤烟品种抗病性分析 |
5.6 不同烤烟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几种杀菌剂与IBA混配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烟草青枯病的研究概况 |
1.1 病害症状及诊断 |
1.2 病原 |
1.3 寄主范围 |
1.4 致病机制 |
1.5 发病规律 |
2 烟草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
2.1 提高抗性 |
2.2 选种抗病品种 |
2.3 加强栽培管理 |
2.4 药剂防治 |
2.5 生物防治 |
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烟草青枯病有抑菌活性的药剂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检测 |
2.2 各单剂对青枯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
2.3 牛津杯法测定复配(组合)剂对青枯菌的抑制活性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农用硫酸链霉素与乙蒜素的联合毒力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单剂室内药效测定 |
2.2 农用硫酸链霉素与乙蒜素混配药效测定 |
2.3 IBA、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三元混配药效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三元复配杀菌颗粒剂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粘结剂对颗粒剂造粒效果的影响 |
2.2 粘结剂不同用量对颗粒剂效果的影响 |
2.3 吸附剂用量对颗粒剂破碎率的影响 |
2.4 最佳配方的确定 |
2.5 颗粒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IBA混配及其颗粒剂对青枯病的室内药效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烟草青枯病防治效果的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农用硫酸链霉素、乙蒜素、IBA混配及其颗粒剂对青枯病的田间药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基本情况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处理 |
1.4 调查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烟草青枯病病株率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烟草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烟草其他病害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讨论 |
2.1 不同药剂对烟草青枯菌室内活性测定 |
2.2 最佳配比的筛选 |
2.3 复配颗粒剂的初步加工 |
2.4 混配药剂、颗粒剂对青枯病的室内药效测定 |
2.5 混配药剂、颗粒剂对青枯病的田间试验 |
2.6 对烟草青枯病防治的一些看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山东烤烟种植品种布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烟草推广品种概况 |
1.2.2 国内烟草推广品种概况 |
1.3 山东烟草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选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烟叶生产条件和生产状况分析 |
2.1 生产概况 |
2.2 生态特点 |
2.2.1 主要气候特点 |
2.3 主要病害限制因素 |
2.3.1 近年主要烟草病害种类分析 |
2.3.2 近年气候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分析 |
2.4 种植规模与生产水平 |
2.4.1 种植规模 |
2.4.2 烟叶生产水平 |
第三章 烟草品种布局分析及其调整建议 |
3.1 主要烟区种植品种的状况分析 |
3.1.1 潍坊烟区主要种植品种 |
3.1.2 临沂烟区主要种植品种 |
3.1.3 日照市各县(市)烟区主要种植品种 |
3.2 全省烟区推广种植品种统计分析 |
3.3 全省烟草生产品种布局分析 |
3.3.1 1999 年品种布局 |
3.3.2 2000 年品种布局 |
3.3.3 2001 年品种布局 |
3.3.4 2002 年品种布局 |
3.3.5 2003 年品种布局 |
3.3.6 2004 年品种布局 |
3.3.7 2005 年品种布局 |
3.3.8 2006 年品种布局 |
3.3.9 2007 年品种布局 |
3.3.10 2008 年品种布局 |
3.3.11 历年品种布局变化 |
3.4 可供目前生产选用的推广品种 |
3.4.1 中烟100 |
3.4.2 NC89 |
3.4.3 K326 |
3.4.4 NC82 |
3.4.5 云烟 85 |
3.4.6 中烟 98 |
3.4.7 云烟 87 |
3.4.8 K346 |
3.4.9 中烟 99 |
3.4.10 中烟 201 |
3.4.11 龙江 911 |
3.4.12 RG17 |
3.4.13 中烟 103 |
3.4.14 中烟 102 |
3.5 品种布局建议 |
3.6 烤烟生产发展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环境条件是影响山东省烤烟生产重要因素 |
4.2 品种布局是影响山东省烤烟生产的内在因素 |
4.3 品种单一是山东省目前烤烟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效缓解了品种单一问题 |
4.5 加强新品种试验与推广、调整品种布局是确保山东烟草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腺毛分泌物对烤烟香味物质影响及水分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材料的培养制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不同烤烟品种成熟过程中各类腺毛密度及腺毛形态研究方法 |
3.3.2 不同烤烟品种成熟过程中烟叶表面分泌物的研究方法 |
3.3.3 水洗脱烟叶表面分泌物的研究方法 |
3.3.4 土壤水分对烤烟表面腺毛及分泌物和中性香气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
3.4 分析检测方法 |
3.4.1 表面分泌物的测定方法 |
3.4.2 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方法 |
3.4.3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讨论 |
4.1 不同烤烟品种成熟过程中各类腺毛密度的变化 |
4.1.1 烤烟的腺毛形态类型 |
4.1.2 不同品种烤烟各类腺毛在成熟过程的密度变化 |
4.1.3 不同品种烤烟各类腺毛在成熟过程的密度变化 |
4.1.4 不同品种烤烟成熟过程中腺毛密度变化的结论与讨论 |
4.2 烤烟成熟过程中腺毛分泌物含量变化的研究 |
4.2.1 烤烟定长期叶片分泌物含量的比较 |
4.2.2 不同烟草品种在成熟过程中各时期表面分泌物含量的变化 |
4.2.3 不同烤烟品种成熟过程中表面分泌物含量变化的结论与讨论 |
4.3 降水对烟叶表面香气成分的影响 |
4.3.1 水洗脱烤烟表面分泌物成分的定性分析 |
4.3.2 水冲刷烟叶表面对烤烟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4.3.3 水冲刷烟叶表面对烤烟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 |
4.3.4 水冲刷烟叶表面对烤烟其他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5 水冲刷烟叶表面对烤烟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3.6 水冲刷烟叶表面对烤烟挥发性香气物及化学成分影响的结论与讨论 |
4.4 土壤干旱对烤烟腺毛密度和香气成分及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4.1 不同土壤干旱处理对烤烟叶片腺毛密度的影响 |
4.4.2 不同土壤干旱处理对烤烟表面分泌物及降解物含量的影响 |
4.4.3 不同土壤干旱处理对烤烟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 |
4.4.4 不同土壤干旱处理对烤烟其他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
4.4.5 烤烟成熟过程中不同干旱处理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4.6 烤烟打顶后干旱处理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4.7 不同干旱处理对烤烟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影响的结论与讨论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已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7)白肋型烟草叶色基因的分子标记与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烟草种质资源概况 |
1.1 前言 |
1.2 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 |
1.3 烟草属的分类 |
1.4 栽培烟草种的演化形成及其研究进展 |
1.5 烟草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
1.6 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鉴定 |
1.7 烟草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
2 生物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2.3 AFLP 的原理及其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3 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现状 |
3.1 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分析 |
3.2 同工酶鉴定分析 |
3.3 分子标记鉴定分析 |
3.4 烟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烟草AFLP 银染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烟草基因组材料及DNA 的提取 |
1.2 烟草基因组DNA 的酶切和连接 |
1.3 预扩增 |
1.4 选择性扩增 |
1.5 电泳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方法提取的DNA 质量比较 |
2.2 酶切连接效果的比较 |
2.3 预扩增效果的分析 |
2.4 选择性扩增效果的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烟草基因组DNA 的提取 |
3.2 酶切连接 |
3.3 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3.4 凝胶电泳 |
3.5 银染显带 |
4 结论 |
第三章 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的AFLP 分子标记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烟草基因组材料及绿色型和白肋型DNA 池的构建 |
1.2 AFLP 分析 |
1.3 BC_1 分离群体的连锁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草叶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
2.2 两亲本和两基因池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2.3 BC_1 分离群体的连锁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
3.2 与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基因连锁的AFLP 标记分析 |
4 结论 |
4.1 白肋型烟草叶色性状的遗传 |
4.2 烟草叶绿素含量遗传基因的AFLP 标记 |
第四章 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2.2 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七种烟草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烟草种质的AFLP 指纹图谱鉴定 |
2.5 烤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6 不同国家烤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7 晒晾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8 栽培烟草种的演化形成 |
3 讨论 |
3.1 AFLP 荧光标记技术和银染技术的比较 |
3.2 AFLP 标记在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高效性 |
3.3 烟草种质资源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3.4 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与杂交亲本的选配 |
3.5 普通烟草种的演化形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四、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叶数烤烟品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陈毓贤. 贵州大学, 2016(05)
- [2]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D]. 黄鹏.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3]不同烤烟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的比较研究[D]. 王芳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4]几种杀菌剂与IBA混配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研究[D]. 杜根平. 西南大学, 2011(09)
- [5]山东烤烟种植品种布局分析及其发展对策[D]. 刘少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6]腺毛分泌物对烤烟香味物质影响及水分调控作用的研究[D]. 李鹏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7]白肋型烟草叶色基因的分子标记与烟草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杜传印.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8]烤烟新品种RG17引种简报[J]. 李迪,房吉敏,张林,张天栋,孟宛豫. 中国烟草科学,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