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陈中沛,张青蓝,杨孛,王静[1](2021)在《加减脉通方治疗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减脉通方干预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11月就诊于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辨证属"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49例。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案,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服药前后的临床疗效、三酰甘油、胆固醇、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91.84%,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气虚证症状群(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瘀阻证症状群(肢体麻木、胸闷、局部刺痛、善忘)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虚证症状群(咽干口燥、心烦、五心烦热)较前改善,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酰甘油、胆固醇较治疗前降低,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减脉通方可有效改善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患者血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唐翠遥[2](2021)在《星附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叶哲[3](2021)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舌脉象季节性分布研究》文中提出
吕红蕾[4](2021)在《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探讨相关的药效机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方剂。方法: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病区病房收集就诊的68例DPN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阳除痹汤,治疗8周。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增减变化情况,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对两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纳入患者68例,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患者34例,对照组纳入33例。在首次接受临床治疗前,经过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有可比性。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空腹血糖(FPG):(1)治疗组FPG改善;对照组FPG改善没有差异(P>0.05)。(2)较单纯用甲钴胺,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更能改善FPG(P<0.05)。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治疗组改善2h PG;对照组改善2h PG上无差异(P>0.05)。(2)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更能改善患者2h PG(P<0.0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改善Hb A1c上无差异。2.单项症状分析中医临床症状方面:(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仅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口渴多饮和畏寒怕冷症状较治疗前改善;(2)对照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差于治疗组(P<0.05)。3.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方面:(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双侧胫神经MCV、胫神经SCV),治疗组P均<0.05,表明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P均>0.05,表明单纯口服甲钴胺在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上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后,结果为P<0.05,表明在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胫神经SCV方面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4.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4.11%,对照组78.79%。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疗效明显(P<0.05)。5.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有害反应,使用药物有较好安全性。结论:采用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证DPN,在改善患者口渴多饮、肢体麻木、多食易饥和畏寒怕冷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FPG及2h PG,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SCV,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较单独口服甲钴胺治疗有显着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陈强[5](2021)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临床运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来评价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补气活血通痹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医的患者,经入组标准筛选后共选择98例,随机分至治疗组或者观察组,每组49例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方案:甲钴胺片,每次0.5mg,一日3次;治疗组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通痹方,一日1剂,一日2次。两组接受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4周。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并在两组内与组间进行比较,以检验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22%,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方案有效性更好。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4.MDN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MDNS评分组内比较中,两组的MDNS评分均在治疗后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MDNS计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降低MDNS分数方面治疗组效果更好。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提高神经的MNCV、SNCV方面均有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数据结果,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优势更大。6.SOD水平的比较:治疗方案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水平未产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治疗组方案具有提高SOD水平的效用。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血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结论治疗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与单用甲钴胺片相比,补气活血通痹方配合使用甲钴胺片有可见的优势: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和MDN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利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且安全性好,引起血糖波动可能性小,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以推行使用,也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刘琪[6](2021)在《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验证加味乌头汤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来自天津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排标准的PDP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本研究已于试验前通过伦理审批且取得每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两组均维持原有降糖方案及其他疾病原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加味乌头汤(制川乌、白芍、黄芪、炙麻黄、炙甘草、桂枝、苍术、当归、干姜)200m L,2次/天,疗程4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PDPN病程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TCSS),正中、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主要症状评分),血糖(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及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而评价加味乌头汤治疗阳虚寒凝证PDPN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WHR、DM病程、PDPN病程、既往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对VA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对TCS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对SCV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正中、腓浅SC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正中SCV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对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的影响: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对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的影响:治疗前,除肌肉萎缩外其他主要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肢软麻木、肢软无力症状评分上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觉减退症状评分上仅试验组较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仅四肢发凉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对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2h PG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加味乌头汤可缓解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疼痛程度,显着降低VAS评分。2.加味乌头汤可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缓解四肢疼痛、四肢发凉症状上更具明显优势。3.加味乌头汤具有一定降低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TCSS评分的作用。4.本次研究未见加味乌头汤改善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正中、腓浅SCV。5.加味乌头汤不影响PDPN阳虚寒凝证患者血压、血脂及肝肾功能,有一定降餐后血糖作用,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程瑞丹[7](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遴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2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加减口服、注射用血栓通穴位注射,选穴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疗程为18天;中药免煎颗粒冲服,疗程为3个月。应用IBM SPSS25.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麻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的评分变化;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和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患者配合度尚可,64例纳入病例中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完成试验,最终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3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符合预期判断:(1)疼痛、麻痹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麻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O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流变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200(1/S)、全血粘度:低切1(1/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穴位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电图、生化全项,血、尿常规、血凝七项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异常,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通过本次试验,初步得出中药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评分,提高腓总神经麻痹评分,使胫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体内SOD含量,降低血流变,且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朱鑫[8](2021)在《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2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踝肱比、趾肱比、浅感觉、深感觉、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9.3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指标:糖代谢指标、踝肱比、趾肱比、全血粘度高切、浅感觉、深感觉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5,具有显着差异;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可以改善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
郑由甲[9](2021)在《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应用于糖尿病足疮面的治疗效果,体现中医外治法优势,增加中医在临床诊疗的参与率。方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住院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患者为备选研究对象,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控制基础病,早期清创,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经前期处理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溃疡面外敷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对照组溃疡面外敷复方黄柏液纱条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4周、8周各组溃疡疮面色泽、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化过程,记录创面面积和愈合时间,并计算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探究湿润烧伤膏治疗I~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完成的70例病例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入组症候积分及入组溃疡大小经统计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1.溃疡面积方面,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周内溃疡疮面积大小比较,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第2周、第4周及第8周溃疡疮面的面积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在用药2周后,在改善Wagner分级在Ⅰ~Ⅱ级正邪分争期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症候积分方面,对治疗前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的两组患者行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结果P<0.05,说明观察组在促进溃疡愈合及减轻临床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愈合时间方面,经检验,P<0.05,统计学上两组差异有意义,说明在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指标无明显异常,大致在正常安全范围内。且外用药物安全性良好,未见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Wagner分级在Ⅰ~Ⅱ级的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疮面予以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能够较有效地对疮面情况进行改善,继而缩短愈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较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唐安娜[10](2021)在《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口服药物以及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经金麦温胆汤干预治疗后糖代谢、脂代谢的改变,以及对胃泌素、胰高糖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100例,按降糖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组(Oral hypoglycemic drugs,OADs)与胰岛素组各50例,两组各随机分出20例为对照组,30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常规降糖治疗上不加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原有降糖方案基础上加用金麦温胆汤治疗,连续12周。分析比较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口服药物组与胰岛素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C)及以肠球菌、大肠杆菌、厚壁菌、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代表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血糖指标:治疗后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两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12周的FPG、2h PG、Hb A1c水平较0周均有下降(P<0.05),组间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2h PG、Hb A1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空腹C肽、餐后2小时C肽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FPG、Hb A1c水平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降低(P<0.05)。2.血脂指标: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TC、TG、LDL-C水平较0周均显着降低(P<0.05);胰岛素对照组12周的TC水平较0周显着下降(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LDL-C水平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和OADs对照组两组12周的TC、TG均较0周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组间进行对比,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TG、LDL-C水平较OADs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发现两组12周的TG、LDL-C、HDL-C无显着差异(P>0.05)。3.胃泌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的胃泌素水平较0周明显升高(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胃泌素水平显着高于胰岛素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的胃泌素较0周显着升高(P<0.05),而OADs对照组12周与0周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比较发现金麦温胆汤+口服药组12周胃泌素显着高于OADs对照组(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两组12周胃泌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胰高血糖素: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的胰高血糖素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对比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口服药物对照组12周与0周胰高糖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两组12周的胰高糖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肠道菌群: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胰岛素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减少(P<0.05),而胰岛素对照组12周与0周大肠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时,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数量较胰岛素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两组12周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属数量较0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与OADs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0周显着升高(P<0.05),OADs对照组12周乳酸杆菌数量较前显着增多(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金麦温胆汤+OADs组柔嫩梭菌属、乳酸杆菌数量较OADs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两组12周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较0周无显着差异(P>0.05)。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对比,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12周大肠杆菌较金麦温胆汤+OADs组数量明显减少(P<0.05),金麦温胆汤+OADs组12周柔嫩梭菌、乳酸杆菌数量较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显着增加(P<0.05);两组12周的肠球菌属、厚壁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金麦温胆汤可在常规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2DM痰瘀证患者血糖(2h PG、Hb A1c)、血脂(TG、LDL-C)水平,改善糖脂代谢,且金麦温胆汤联合口服药物治疗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组;2.金麦温胆汤可升高T2DM痰瘀证患者胃泌素水平,对胰高糖素无明显干预作用;3.金麦温胆汤可调整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环境,使OADs组乳酸杆菌、柔嫩酸菌数量增加,胰岛素组大肠杆菌数量减少;4.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患者,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二、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加减脉通方治疗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终止观察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安全性 |
1.6.2 临床疗效 |
1.6.3中医证候积分 |
1.6.4 血脂测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证候积分 |
2.2 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证候疗效 |
2.3 治疗前后对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的影响 |
3 讨论 |
(4)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案 |
研究结果 |
1.一般材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3.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3.导师对DPN的认识 |
4.现代药理研究 |
5.疗效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2 临床观察 |
附表3 神经肌电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表(MDNS) |
附表 2 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表 3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1.2.3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研究用药 |
2.3 疗程与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安全性指标 |
2.4.3 疗效性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5.1.1 性别比较 |
5.1.2 年龄比较 |
5.1.3 DM病程比较 |
5.1.4 PDPN病程比较 |
5.1.5 BMI、WHR比较 |
5.1.6 既往史比较 |
5.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5.2.1 治疗前后FBG、2h PG比较 |
5.2.2 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
5.2.3 治疗前后TG、TC、HDL-C、LDL-C比较 |
5.2.4 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
5.2.5 治疗前后Urea、CR比较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5.3.2 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
5.3.3 治疗前后正中SCV比较 |
5.3.4 治疗前后腓浅SCV比较 |
5.3.5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
5.3.6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
5.3.7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立项依据 |
1.1 PDPN的特点 |
1.1.1 疾病分类 |
1.1.2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乌头汤的选择 |
1.2.1 历史沿革 |
1.2.2 组方分析 |
1.2.3 现代研究 |
1.3 对照组的选择 |
2 研究分析 |
2.1 止痛效果分析 |
2.2 神经修复分析 |
2.3 糖脂代谢分析 |
2.4 毒理研究 |
2.4.1 川乌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
2.4.2 麻黄毒理及减毒增效措施 |
3 临床验案举隅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
附录三:多伦多评分表 |
附录四:中医症状评分表 |
综述一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
1 P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论述 |
1.2 近代医家见解 |
1.2.1 以虚为主论 |
1.2.2 本虚标实论 |
1.2.3 瘀血贯穿始终论 |
2 PDPN辨证分型及治疗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
1 基础研究 |
1.1 直接作用机制 |
1.2 间接作用机制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2 临床研究 |
2.1 癌性疼痛 |
2.2 坐骨神经痛 |
2.3 三叉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及相关材料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脱落标准 |
3.4 终止试验标准 |
4.样本含量估计 |
5.治疗方法 |
6.观察指标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疼痛症状评价指标 |
6.3 腓总神经麻痹的评价指标 |
6.4 中医证候积分 |
6.5 神经传导速度 |
6.6 血清学指标 |
6.7 安全性指标 |
7.疗效判定标准 |
8.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立法依据 |
3.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制方机理 |
4.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的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 |
6.选穴原则及穴位的作用 |
6.1 足三里穴 |
6.2 三阴交穴 |
7.注射用血栓通的药物作用 |
8.疗效分析 |
8.1 疼痛及麻痹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分析 |
8.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证候疗效分析 |
8.3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分析 |
8.4 SOD疗效分析 |
8.5 血流变疗效分析 |
8.6 安全性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及预后 |
1.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2.3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
1.3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足的定义 |
1.3.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理认识 |
1.3.3 糖尿病足诊断、分级和分期 |
1.3.4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1.3.5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终止标准 |
2.1.7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标准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关于糖尿病足0 级立法的确立 |
3.3 方剂及药物分析 |
3.3.1 方义分析 |
3.3.2 单味中药的药理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踝肱比、趾肱比测定意义 |
3.4.2 血液流变学意义 |
3.4.3 感觉检查的意义 |
3.5 不足与展望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浅谈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溃疡面积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 周后症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溃疡总疗效比较 |
3.2 两组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 糖尿病足定义及临床表现 |
1.2 流行病学调查 |
1.3 发病机制 |
1.4 糖尿病足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2.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足局部创面辨证 |
2.3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 |
3 疮面愈合的相关中医理论 |
4 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机理 |
5 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机理研究 |
6 湿润烧伤膏介绍 |
6.1 简介 |
6.2 湿润烧伤膏方组分析及相关药物治疗机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7.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的中医认识与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受试者一般资料与可比性分析 |
1.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1.2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性别构成比较 |
1.3 胰岛素组和OADs组的年龄(岁)和病程(年)构成比较 |
2 血糖数据分析 |
2.1 胰岛素组血糖水平比较 |
2.2 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
2.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糖水平比较 |
3 血脂数据分析 |
3.1 胰岛素组血脂水平比较 |
3.2 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
3.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血脂水平比较 |
4 胃泌素数据分析 |
4.1 胰岛素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
4.2 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
4.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胃泌素水平比较 |
5 胰高糖素数据分析 |
5.1 胰岛素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
5.2 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
5.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胰高糖素水平比较 |
6 肠道菌群的数据分析 |
6.1 胰岛素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
6.2 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
6.3 金麦温胆汤+胰岛素组与金麦温胆汤+OADs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
7 金麦温胆汤干预前后安全性结果 |
讨论 |
1 胃泌素在T2DM中的影响 |
2 胰高糖素对T2DM的影响 |
3 金麦温胆汤对T2DM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
4 关于金麦温胆汤治疗T2DM痰瘀证的立意思想 |
5 关于干预治疗后胰岛素组和口服药物组结果的讨论 |
5.1 肠道菌群结果的讨论 |
5.2 血糖结果差异的讨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病例报告表(CRF) |
附录C 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于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分期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减脉通方治疗气阴亏虚、瘀阻脉络证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观察[J]. 周鑫,陈中沛,张青蓝,杨孛,王静. 光明中医, 2021(17)
- [2]星附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痰瘀阻络证临床观察[D]. 唐翠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舌脉象季节性分布研究[D]. 叶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D]. 吕红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加味乌头汤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程瑞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9]湿润烧伤膏外治WagnerⅠ~Ⅱ级糖尿病足正邪分争期溃疡的疗效观察[D]. 郑由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肠道菌群、胃泌素及胰高糖素的影响[D]. 唐安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温胆汤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足溃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