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校教务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媛[1](2021)在《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军中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的竞争力就是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校企合作企业教学人员的绩效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能否留住员工、培养员工、成就员工,制约着校企合作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进进度。W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教育服务提供商,在校企合作行业深耕6年多,打造了包括招生、实训、就业的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标准化服务体系。W公司最大的成本是人力成本,公司在业界赢得良好的口碑的前提是其教学人员的专业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不断付出。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教学团队的不断扩大,在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通过问卷调查和员工访谈发现公司教学人员对目前公司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不太满意,并且在工作中缺少方向和积极性,从长远看不但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也阻碍员工的个人发展。论文首先对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其次,介绍W公司基本情况,并对其教学部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员工访谈等方式重点分析了W公司教学人员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制分布法和360度评估法,对其教学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方案,方案包括绩效计划定目标、绩效辅导成闭环、绩效考核分阶段以及绩效结果三应用四个方面,同时提出了优化绩效管理方案的各项保障措施。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既需要以严谨的绩效理论为依据,还需要对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设计。对W公司教学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公司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学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和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绩效,进而提升部门和W公司的绩效。对W公司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培养一批企业里的懂教育的人,并且留住这些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研究结论对像W公司一样的校企合作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鑫铭[2](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的建设 ——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应用到体育教学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的形成。公共体育课程的管理是复杂多样的,课程的设置及类别也比较丰富,这就给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来的教务管理系统基本上采用半自动化与线下手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我校体育学院对体育教学的有效管理,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率低、公共体育课程成绩手工录入较为繁琐且出错率较高、监考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使得各相关管理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并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如何有效的将现代化管理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管理中来,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开展教师人性化自主管理的理念是每一位体育管理人员及校院领导值得深入思考的永恒话题。本文所设计与讨论的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服务模式,应用了HBuilder开发工具与Mysql 5.6数据库建设完成教师选课系统、监考系统、成绩处理系统三大功能系统。本研究选取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建设完成以后,将使用此系统的教师及教学工作者作为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对象。基于此问卷进行了数据整理、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建设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结果:1.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的建设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不同学历及职称对系统满意度使用评价关联性较低,而不同职务对于系统建设及运行的满意度相关性较大。3.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对系统建设及运行使用满意度较高。其中选课系统满意度最高,系统总体使用满意度达87%。4.系统使用前的流程培训将极大提高教师自身使用需求及对系统的使用情况,进而对提高系统评价起到促进作用。结论:1.上海师范大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的应用对促进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2.本研究开发的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课教师自主选课、专业课自主监考、公共体育课成绩信息化处理系统三大系统,实现了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强化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自主管理意识。3.系统使用前的流程培训将有效提高使用者使用系统进行操作的熟练度,且使得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为有序的在线上进行开展。4.教务工作人员也降低了以往手工安排公共体育课程资源调配、期末监考的工作量,减轻了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加快实现了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徐莉[3](2020)在《西南医科大学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优化研究 ——基于跨部门协同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及协同治理理论在各领域的发展应用,各高校也开始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开始面向学生需求,服务于学生为出发点,引入一站式服务模式,纷纷建立起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其实现了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解决问题,进而推进学生事务处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开始显现不适应的状态,基于跨部门协同的基础上,要求注重各治理主体及各部门之间的既定职责和相关规则下,协同有效互动。因此,在借鉴跨部门协同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来探索构建理想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优化学生事务服务,有助于改进目前的现实困境,从而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优化管理及相关研究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访谈,调查现有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的运行状况,得出学生事务服务供给及服务需求现状,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出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流于形式化,工作人员不重视,服务内容少于学生需求,深陷表格海洋,服务流程整合度不高,没有网络服务平台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是跨部门协同动力不足,相关管理机制未建立起来;跨部门协同技能不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跨部门协同信息失灵,信息共享意识不强,缺乏协同主动性,存在信息壁垒;跨部门协同平台缺失,系统建设偏离需求。通过深刻反思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存在的问题,在跨部门协同及流程再造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从管理主体政策协同,管理者间的服务供给协同、服务中的项目协同以及基于技术整合下的面向个体服务的协同来提出优化策略,从转变理念统一规划协同出发,建立满足服务供给的协同平台,消除部门间壁垒,跨部门协同进行学生事务流程再造,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面向个体服务的协同再造,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
张慧[4](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认为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张冀[5](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刘佳[6](2020)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大学在社会中一直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角色。着眼于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发展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为大学育人建设新的发展途径。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重点,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则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应用网络媒体和技术手段,使线上平台教育成为新兴育人途径,并获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学生在结束日常课程学习后,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在线平台继续学习,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得到内心的满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熏陶和知识教育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目的。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定量分析法是本研究使用的4种研究方法。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校园网络文化界定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特征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对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和育人功能进行概念界定,并总结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的五个方面。第三,结合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七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了解,找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应用SPSS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建立出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该模型从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三方面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提出管理要求。最后,针对目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结合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要结合时代特色,灵活应用社会市场流行的网络软件作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从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以深厚文化为底蕴,以精神内涵为支撑,因此需要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进行育人工作。第三,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需要建立完善机制,并使用大数据对育人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使用校园网络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陈曦[7](2020)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教务管理是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教务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管理工具。本文以N市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通过对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和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该校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力求多角度探索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状,为找寻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通过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在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务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配套性不强、教学效果反馈不够等;表现在考试管理方面存在着考试标尺模糊、考前培训缺乏、考场管理不严等;表现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授课教师积极性差、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缺少培训考核机制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试点高校及学习中心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自身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和不清晰,以及规范管理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降低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务管理的水平,制约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基于此,结合本人多年的从业经验,依据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一、联动各方力量,保障教务管理质量;二、注重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管理;三、细化流程标准,规范考试管理;四、强化师资管理,提优师资力量。
吕军[8](2020)在《新一代高校教务系统的设计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务系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系统,经历了从手工到计算机辅助再到智能化的阶段。文章从教务系统发展的过程逐一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务系统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教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教务系统2.0的概念,并着重围绕插件式开发、流程化管理、大数据分析、多终端访问、信息归档以及安全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分析。最后,还建议教务系统转变思路,更加关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不是纠结于日常琐碎的事务。
何金津[9](2020)在《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公办教育的教育机构补充,其学校数量的不断增长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教学的整体需求。如何使学校在其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其教学质量仍值得思考与探讨。民办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的学校类型,提高其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即是处理好教学工作,而要使教学工作得以有效运转必然需要良好的教学管理。经过阅览与整理有关资料,笔者发现对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并不多。因此在本研究中,探讨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掘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基于人本管理理论与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了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主体、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X学校提供一些对策以供参考。通过大致了解X学校整体情况并着重分析该校教学管理的现状,笔者发现该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教学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主体在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教学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管理过程在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教学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相应问题;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在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存在相应问题,而后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使教学管理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可通过相应对策改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对教师采取民主化的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视教学管理主体方面: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确教学管理者之职责;教学管理的队伍建设要加强,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方面: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学校要重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学校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教学质量测评应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评价教师教学要考虑多元化的评价者,并鼓励教师对其自身进行自评;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评价方式要更多样。
郭娇斌[10](2019)在《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途径探析》文中认为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创建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纽带。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落实到实处,即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教务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强化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
二、论高校教务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教务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绩效管理的概念 |
2.1.1 绩效的概念 |
2.1.2 绩效管理的概念 |
2.2 绩效管理过程 |
2.2.1 绩效计划 |
2.2.2 绩效辅导 |
2.2.3 绩效考核 |
2.2.4 绩效结果应用 |
2.3 绩效管理方法 |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2 目标管理法(MBO) |
2.3.3 强制分布法(FDM) |
2.3.4 360度评估方法 |
2.4 文献综述 |
2.4.1 绩效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2 绩效管理理论在教育机构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W公司基本情况 |
3.1.1 W公司简介 |
3.1.2 W公司组织架构 |
3.1.3 W公司教学部组织架构 |
3.1.4 W公司教学人员人力资源现状 |
3.2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
3.2.1 W公司教学人员月度考核 |
3.2.2 W公司教学人员学期考核 |
3.3 W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问卷调查 |
3.3.2 员工访谈 |
3.3.3 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
第4章 绩效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1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的必要性与原则 |
4.1.1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
4.1.2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原则 |
4.2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目标 |
4.3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设计过程 |
4.3.1 绩效计划定目标 |
4.3.2 绩效辅导成闭环 |
4.3.3 绩效考核分阶段 |
4.3.4 绩效结果三应用 |
4.4 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保障体系 |
4.4.1 制度保障 |
4.4.2 组织保障 |
4.4.3 文化保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的建设 ——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
1.1.2 高校体育个性化改革的需要 |
1.1.3 现阶段体育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管理 |
2.1.2 教务管理 |
2.1.3 云平台 |
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2.2.1 教务信息化系统发展研究现状 |
2.2.2 信息化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证研究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使用者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 不同层次调查对象对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使用情况比较 |
4.2.1 不同职务教师对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使用情况比较 |
4.2.2 不同职称教师对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使用情况比较 |
4.2.3 不同学历教师对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使用情况比较 |
4.2.4 不同培训教师对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使用情况比较 |
4.3 信息化管理云平台的建设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
4.3.1 体育教师工作需求的满足 |
4.3.2 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满足 |
4.3.3 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使用与手工排课对比性分析 |
4.4 信息化教务管理云平台的使用满意度调查分析 |
4.4.1 体育教师对系统评价调查分析 |
4.4.2 体育教师对系统满意度调查分析 |
4.5 使用需求与使用情况影响使用满意度的结构方程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系统使用情况调查表》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西南医科大学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优化研究 ——基于跨部门协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内容和目的 |
(四)调查问卷的构成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一站式服务 |
二、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 |
三、跨部门协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流程再造理论 |
第二章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 |
第一节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供给现状 |
一、现状调查设计 |
二、整体概况 |
三、运行现状 |
第二节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服务需求现状 |
一、服务机制、服务方式及工作人员需求 |
二、服务内容需求 |
三、服务流程需求 |
第三章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形式上的一站式 |
二、工作人员不重视 |
三、服务内容少于学生需求 |
四、深陷表格海洋 |
五、没有网络服务平台 |
第二节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跨部门协同动力不足 |
二、跨部门协同技能不足 |
三、跨部门协同内容不足 |
四、跨部门协同信息失灵 |
五、跨部门协同平台缺失 |
第四章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组织制度协同 |
一、转变理念,统一规划协同 |
二、建立评估与苛责结合的相关制度 |
三、建立动态调整、二级工作机制 |
第二节 人员协同 |
一、扩充服务团队人员 |
二、提升工作人员技能素养 |
三、强化激励人员 |
第三节 数据协同 |
一、开放共享数据,建立数据中心 |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协同处理事务 |
三、优化服务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
第四节 流程协同 |
一、统一身份认证,数据跑路 |
二、事务流程细化重组 |
三、迎新、离校等关键流程再造 |
第五节 运用技术面向个体服务协同 |
一、基于情景化的个性服务 |
二、利用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协同服务 |
三、线上线下融合的获得感服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地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2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现状及改进意见调查问卷 |
致谢 |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创业教育 |
二、创业教育组织 |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
一、研究目的 |
二、案例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
一、数据概述 |
二、三级编码过程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
一、单案例分析 |
二、跨案例比较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校园网络文化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校园网络文化是推动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
(三)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定量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文化 |
(二)网络文化 |
(三)校园网络文化 |
(四)育人功能 |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 |
(一)数字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四)平等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
(一)价值导向功能 |
(二)教育传承功能 |
(三)激励创新功能 |
(四)陶冶情操功能 |
(五)娱乐调剂功能 |
第三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与模型构建 |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分析 |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 |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的构建 |
第四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
(一)建设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网络平台 |
(二)增加文化主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
(三)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 |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传承 |
(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思想 |
(二)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与评价 |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
(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三)利用大数据进行育人效果分析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述 |
(一)远程教育 |
(二)现代远程教育及其特点 |
(三)教务管理内涵 |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实动因 |
(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重要性 |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必要性 |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紧迫性 |
三、理论基础 |
(一)绩效评估理论 |
(二)共生理论 |
(三)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
第二章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的现状调查—以N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
一、调查背景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总体范围 |
(三)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一)访谈法 |
(二)文献分析法 |
三、调研结果概况 |
(一)学生调查概况 |
(二)学习中心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概况 |
(三)试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概况 |
第三章 现代远程教育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
(二)教学内容配套性不强 |
(三)教学效果反馈不够 |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考试标尺模糊 |
(二)考前培训缺乏 |
(三)考场管理不严 |
三、师资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授课教师积极性差 |
(二)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三)教务管理人员缺少培训考核机制 |
四、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
(二)角色定位不清 |
(三)规范管理意识不强 |
第四章 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对策研究 |
一、联动各方力量,保障教务管理质量 |
(一)明确各角色职责,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
(二)提升规范管理意识,优化教学质量 |
(三)加强试点高校办学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
(四)形成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 |
二、注重过程管理,优化教学管理 |
(一)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
(二)打造品牌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
(三)在线同步直播,丰富教学手段 |
(四)增加反馈渠道,优化教学反馈途径 |
三、细化流程标准,规范考试管理 |
(一)树立考试标尺,形成考试管理制度 |
(二)加强考前培训,做好事前防范工作 |
(三)完善考场管理,提高考试管理标准 |
四、强化师资管理,提优师资力量 |
(一)强化薪酬激励,优化授课教师管理 |
(二)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培训,培养稳定的管理力量 |
(三)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考评,增加其职业认同感 |
结束语 |
附录 A: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B:学习中心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C:试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一代高校教务系统的设计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务系统发展过程 |
1. 手工方式的教务系统 |
2. 计算机辅助的教务系统 |
3. 系统集成化的教务系统 |
4. 新一代的教务系统 |
二、新一代教务系统设计的几点思考 |
1. 灵活的插件式模块 |
2. 便捷的流程化管理 |
3. 精准的大数据分析 |
4. 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 |
5. 方便的多终端操作 |
6. 更加完备的安全机制 |
三、结束语 |
(9)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民办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
(二)民办教育应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
(三)发展好民办普通高中必须依靠良好的教学管理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文献检索过程 |
(二)关于民办学校的研究 |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研究 |
(四)关于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六、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特征 |
(一)补充性 |
(二)整体性 |
(三)动态性 |
(四)服务性 |
(五)引领性 |
三、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目标 |
(一)更新学校的办学理念 |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四、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内容 |
(一)教学管理制度 |
(二)教学管理主体 |
(三)教学管理过程 |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
第二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的总体情况 |
(一)学校简介 |
(二)学校教学管理的概况 |
(三)文本分析情况 |
(四)观察情况 |
(五)访谈情况 |
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教学制度设置不合理,教师调课现象频繁 |
(二)教师管理制度过于严苛,新任副班主任管理能力不足 |
(三)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契合教育政策,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
三、教学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管理理念陈旧,教师未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
(二)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缺乏创新性,其作用发挥“过于充分” |
(三)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流动性大且工作热情不高 |
四、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常规管理未有效落实 |
(二)校本教研处于探索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定位存在偏差 |
(三)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易照搬集团学校管理模式 |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学质量检查频率过低 |
(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形式单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未纳入评估体系 |
(三)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其考试成绩,忽视评价其综合素质 |
第三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未全面考虑课表的规划 |
(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未能体现民主性,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的沟通不足 |
(三)学校的改革执行力度不强,未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
二、教学管理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未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
(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教学管理者职权不明确 |
(三)学校不重视教学管理者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地位不高 |
三、教学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不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健全 |
(二)学校的建校时间较短,忽视教研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
(三)学校没有“物尽其用”的意识,教学资源的整合难度大 |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只注重结果性评估,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不完善 |
(二)学校不重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 |
(三)学校对教育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
第四章 湖南省邵阳市X学校教学管理的对策探讨 |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
(一)应更新课程教学制度,合理安排好教师时间 |
(二)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增进教师教学与沟通 |
(三)加大新高考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二、重视教学管理主体的对策 |
(一)“以人为本”要坚持,教师参与意识需增强 |
(二)改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明教学管理者之职责 |
(三)建设好教学管理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地位 |
三、优化教学管理过程的对策 |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力,使教学常规管理优化 |
(二)要重视开发校本课程,明确教研组主体地位 |
(三)教学资源要合理利用,选择性汲取优质素材 |
四、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对策 |
(一)教学质量测评动态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 |
(二)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好教师自我评价 |
(三)教育政策要落实到位,注重评价方式多样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
二、“双一流”视阈下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服务理念不强,工作效率较低。 |
(二)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工作热情不高。 |
(三)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技能较低。 |
三、提升高校教务管理者工作效率途径 |
(一)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
(二)凝聚团队力量,提升职业认同。 |
四、论高校教务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教学人员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 赵媛媛. 山东大学, 2021(02)
- [2]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务管理云平台的建设 ——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 王鑫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西南医科大学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优化研究 ——基于跨部门协同的视角[D]. 徐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刘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务管理问题与对策[D]. 陈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新一代高校教务系统的设计与思考[J]. 吕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09)
- [9]一所民办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D]. 何金津.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途径探析[J]. 郭娇斌.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