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洪新河特大桥主桥连续箱梁0号块、1(2)号块现浇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穆亚民[1](2021)在《(60+100+60)m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多样化的桥梁结构形式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因其众多优点而在桥梁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为保证施工质量,大跨度连续梁在悬臂施工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本文对(60+100+60)m朝阳双线特大桥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Midas Civil建立挂篮及主梁有限元模型,得到施工过程中的主梁的应力和相应变形;根据现场实测高程、预埋传感器所得应变数据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现场施工进行调整及预测,保证在各施工阶段均满足规范要求,最终达到成桥后满足设计应力水平及高程的目的。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发现主梁0号块裂缝问题较为突出,提高0号块的施工质量,保证其耐久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朝阳双线特大桥0号块长12 m,顶板宽12.2 m,底板宽6.7 m,混凝土体积为409.93 m3,由于混凝土用量较大,必须对水化热作用加以考虑,通过仿真手段对比不同方案,达到减小温度应力的目的;同时连续梁的0号块是一个复杂的受力结构,在悬臂施工过程中承担着每个悬臂节段的重量,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运用Midas FEA软件建立0号块的仿真模型,得到不同位置应力分布。同时建立0号块的现场监测系统,对比仿真结果,指导现场施工,达到对0号块精准控制、预防开裂目的。
李勇磊[2](2021)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逐渐成为桥梁建设的主要桥型之一。本文以国家高速公路榆蓝线陕西境黄龙至蒲城高速公路石堡川河特大桥为工程依托,首先对石堡川河特大桥进行施工监测监控,然后对本桥合龙顶推力的取值进行了计算及分析了合龙顶推对结构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悬臂施工阶段混凝土徐变对主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石堡川河特大桥的施工计划与施工方法建立石堡川河特大桥施工控制系统。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施工过程的仿真模型,得到理论上的应力与线形,以此作为控制目标指导现场施工。将现场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梁块张拉后实测标高与理论标高最大相差9mm,与设计线形相符;各梁块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实测应力与理论应力变化规律相符,符合悬臂施工阶段受力特征。(2)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计算了石堡川河特大桥的顶推位移,探究影响顶推位移的因素。在仿真模型顶推位置处施加不同的水平推力,确定出顶推位移与顶推力的关系,从而计算出石堡川河特大桥的顶推力。通过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计算出合龙温差导致调整的顶推力数值,综合墩顶纵向水平位移与合龙温差两项因素确定最终合龙顶推力。为相同类型桥梁顶推力计算提供参考。(3)研究了合龙顶推对石堡川河特大桥主墩偏位与主墩内力的影响,分析得到施加顶推力分别抵消了12#、13#、15#、16#墩72.5%、72.1%、65.4%、73.9%的纵向水平位移,14#墩保持不变;12#、13#、15#、16#墩墩底弯矩分别减少了39.1%、55.1%、48.7%、40.6%,14#墩未发生太大变化;12#、13#、15#、16#墩墩底最大组合应力分别减少了33.3%、21.2%、17.1%、27.6%,14#墩未发生太大变化;对各墩墩底轴力并未造成太大影响。由此说明合龙顶推的必要性。(4)针对主梁悬臂施工阶段,建立考虑混凝土徐变且混凝土加载龄期为7天、15天与不考虑混凝土徐变的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施工过程,分析悬臂施工过程中徐变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提取模型中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绘制横向正应力分布图,从整体趋势上看,考虑与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在横向的分布大体一致。从数值上看,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混凝土加载龄期从7天增大到15天,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增大,最大增幅为6.43%;在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悬臂根部截面顶板正应力较混凝土加载龄期为15天的相比,最大增幅为7.86%,可见,不考虑混凝土徐变时悬臂根部截面正应力较考虑的大。不考虑混凝土徐变的情况下,在12#块结束时,在悬臂根部截面腹板与顶板交界处,剪力滞系数最大,较考虑混凝土徐变(加载龄期为7天)相比,最大剪力滞系数增大了1.4%,增幅不太明显。
郑炜[3](2021)在《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因其具有变形小、线形优美、易于养护、行车舒适、抗震性能良好等诸多优点,在各类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续梁桥的施工方式大多数为悬臂现浇,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过程复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对主梁的内力及变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主梁线形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成桥后的主梁内力接近设计理论值,确保桥梁安全施工,就需对桥梁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新野县新建白河特大桥为背景,结合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采用正装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施工监控理论依据。主要做了如下分析:(1)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的Midas civil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主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计算出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理论挠度值和截面的理论应力值,并对理论值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依据。(2)根据现场实测的主梁挠度,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参数识别,获得其真值,根据识别结果调整计算模型,使模型尽量接近主梁的真实状态。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灰色预测模型,对主梁挠度值进行预测,预报主梁的预抛高,提供监控指令。(3)对白河大桥主桥的施工全程跟踪监测,采集大桥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挠度值和控制界面的应力值,并将实测值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全面了解大桥的线形变化情况和安全状况,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确保合龙段的相对标高偏差小于规范允许规定值,使得成桥后的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4)针对大体积0#块混凝土浇筑制定了冷却方案,预防箱梁温度裂缝的产生,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热-流、热-构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0#块整体以及冷却水管周围混凝土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混凝土是否会开裂,近而判断冷却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丁艳超[4](2020)在《大跨径梁拱组合刚构桥结构力学行为与拱梁结合构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山区公路桥梁逐渐增多,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成为主跨100~250m内的主导桥型,但在长期实践中却发现存在自重荷载大、跨中下挠、根部腹板开裂等病害。为此,挖空桥墩根部梁腹形成的梁拱组合刚构桥构造在大跨度桥梁中得到更多关注。本文在调研既有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梁设计参数、综述此类桥型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梁拱组合体系的演化过程,探究梁拱组合刚构体系桥梁的合理构造,提出新型拱梁结合部构造并开展试验比较空腹率、V叉挑板式过渡构造等对拱梁结合部角隅节点的受力性能的影响,探究结合部受力机理,提出了拱梁结合部角隅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拓扑演化原理,揭示了梁拱组合体系的演化过程,提出以拉压杆模型分析梁拱组合结构体系,探讨梁拱组合刚构体系构造的合理性;通过不同结构体系力学性能比较,明确梁拱组合刚构体系在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优越性;建立了考虑受压杆件轴向刚度的理论分析力学模型,给出了墩顶负弯矩、跨中位移等关键参数的力学表达式;基于特定条件,探究矢跨比、刚构水平长度、边中跨比、跨中主梁刚度、主拱刚度等参数对关键点变形、内力的影响规律。2.基于有限元理论和C#语言,开发了针对梁拱组合刚构桥构造的有限元自动化建模程序,建立了可精细化考虑全桥纵向布置、拱曲线构造、变截面细部尺寸、下部基础刚度、钢束张拉释放等因素的有限元模型,对成桥状态的合理构造、施工短期状态下拉索合理布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正交分析,得到了矢跨比、空腹比、边中跨比和梁高等参数对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探讨梁拱组合刚构体系桥梁合理构造;对施工过程临时拉索布置进行优化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梁拱组合刚构桥空腹段主梁临时拉索优化的一种“均分渐进”实用索力优化方法。3.提出了新型拱梁结合部节点构造,开展3个模型试验,明确拱梁结合部正常使用工况和极限破坏工况下的裂缝发展与分布、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关系、极限承载力、破坏形态。比较了新型结构与V叉挑板式过渡构造、变挖空率在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常使用工况下,结构始终处于线弹性工作状态;在破坏工况的加载下,试件破坏为上下弦张开后的上弦梁弯剪破坏;新型拱梁结合部构造的承载力较高,V叉挑板式过渡构造对缓解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有利,而提高挖空率能够明显改善结构的延性。4.建立了多组拱梁结合部的节点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加载全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对试验结果进行互相验证并展开机理分析;利用影响矩阵分析法,根据Von-Mises应力相似追踪的原则构建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力边界条件,展开了基于塑性损伤模型的拱梁结合部极限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计算了18个不利荷载组合拱梁结合部极限承载力,结果显示:对于18个可能存在的不利荷载工况中,上弦梁最大正弯矩组合是拱梁结合部最不利且起控制作用的荷载工况;拱梁结合部的破坏从上弦梁底板混凝土受拉破坏开始,随着荷载的增大破坏面逐渐扩展至上弦腹板,至上弦梁顶板压溃;最不利荷载工况下拱梁结合部极限承载因子大于2.0,有较高的安全储备。5.建立18组54个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开展参数化分析,探究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挖空率对拱梁结合部受力性能的影响。基于角隅节点弯剪受力机理,对比分析中国、欧洲与美国规范的计算方法,分析各规范对拱梁结合部承载力计算的合理性,以上弦杆弯曲破坏、弯剪破坏为主要破坏形态,提出了考虑配筋率、配束率、梁拱夹角等多个构造参数的拱梁结合部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对下弦杆和跨中梁段提出构造要求。
李运浦[5](2020)在《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进入198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这些桥梁逐渐投入使用、承受负荷、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不同性质的开裂问题较为普遍,以腹板斜裂缝最为明显。本文以红水河大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在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内常见的突出病害和影响因素,将红水河大桥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期腹板裂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腹板裂缝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红水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例,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空间模型来模拟实际桥梁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验算该桥在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承载能力极限应力状态及施工阶段应力状态的受力状况,讨论主梁腹板开裂原因。(2)总结红水河特大桥早期0#-5#块腹板开裂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模拟分析与实桥验证。通过控制实桥施工质量控制如优化混凝土设计配合比、加入钢纤维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水化热保温、振捣控制等措施;(3)通过对比分析Midas/fea仿真模拟计算0#块水化热保温前后各测点的应力及温度变化情况,制定保温方案减少水化热作用;通过实桥建模对比分析加载龄期3d、7d、30d对收缩徐变的影响,相对湿度40%、70%、90%对早期收缩徐变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养护措施防治早期收缩裂缝。(4)通过0#-5#块以及后续块段施工的开裂结果对比,验证了红水河大桥的裂缝防治措施,有效避免了后续块段的开裂问题,也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施工过程中的腹板开裂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光杰[6](2020)在《复杂环境下超高墩T构桥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内陆平原地区交通网日趋完善,公路桥梁建设的重心逐步向西部山区延伸。连续刚构桥因其刚度大、整体性好、养护费用低等优点,在跨越山谷沟壑地带的桥型选择时往往备受青睐。修建于高海拔山区的超高墩T构桥往往处于风力大、温湿差大等复杂环境下,施工过程面临的风险较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降低该类桥梁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本文以复杂环境下超高墩T构桥施工过程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了风险的概念,分析总结了常见风险识别的方法、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风险应对措施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超高墩T构桥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2)针对常见风险评估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博弈论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庞纳子大桥主墩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判定该项目风险为较低风险,风险可接受。主要风险因素为桥墩竖直度、风荷载、日照温差、混凝土强度,建议庞纳子大桥高墩施工风险控制重点为墩身竖直度的控制。(3)运用有限元-蒙特卡罗法对庞纳子主梁施工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以最大悬臂端挠度误差为依据,风险参数为变量的状态方程,并根据风险参数的重要程度建立不等水平的正交设计表,由BP神经网络模型近似求得各风险等级出现的概率。结果判定该项目为中等风险,需引起重视;主要风险因素为不平衡荷载、混凝土弹性模量、容重,建议庞纳子大桥主梁施工风险控制重点为施工不平衡的控制。(4)基于庞纳子大桥主墩、主梁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了墩身控制,模板检验校正;在桥墩与主梁间设置钢支撑或者在中跨悬臂之间用钢架连在一起的抗风措施,其中后者抗风效果较好;对混凝土材料方面进行抗冻措施,同时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在模板安装、拆除,混凝土浇筑,挂篮推进以及材料堆放等环节通过施工管理尽可能做到平衡施工的风险应对措施。
周茹[7](2020)在《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刚构桥具有线性美观、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抗扭和抗弯刚度大等诸多优点在平原丘陵地带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桥梁设计理论的不断深入和施工方法的成熟,桥梁跨径也向大跨径方向发展,并采用钢混结合梁的方式。然而,桥梁在悬臂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节段增加、施工难度大、体系转换复杂等情况,导致桥梁线形和结构应力在施工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进而影响连续刚构桥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因此,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潜在影响因素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实用意义。本文主要以某三跨连续刚构桥65m+110m+65m为工程依托,研究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介绍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分析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连续刚构桥的结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出对主梁结构影响较大、敏感性较高的参数和影响较小、敏感性较低的参数,以便在以后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2.利用桥梁计算分析软件Midas CIVIL2017,以合福高铁西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65m+110m+65m三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进行施工仿真分析。对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挠度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混凝土容重、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等主要因素进行敏感度研究,为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关键施工步骤梁体的挠度、内力,分析在悬臂灌注施工中预应力张拉对梁体线形的影响。3.针对零号块施工过程中浇筑方量较大,可能由水化热应力的温度裂缝情况,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2017对零号块进行几部分建模分析,讨论混凝土表面不同对流系数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情况,提出合理的温控方案措施,并将研究成果指导施工。4.结合连续刚构桥工程概况,系统阐述连续刚构桥常见合龙顺序,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2017分析不同温差情况合龙顺序线形及力学性能影响,了解其变化趋势,得出相关结论;针对分析所给定的合龙方案,通过理论计算与软件模拟合龙劲性骨架受力情况,相关分析方法为同类型现场施工提供方便。
邓同生[8](2020)在《铁路塔梁墩固结矮塔斜拉桥局部应力分析》文中认为塔梁墩固结铁路矮塔斜拉桥具有刚度大的优点,在大跨径铁路桥梁中使用较多,但其固结部位及拉索锚固区应力复杂。本文以新建铁路桥梁阿蓬江特大桥(135m+240m+135m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全桥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实体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塔梁墩固结部位、索塔锚固区、索梁锚固区的局部应力分析,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重点研究了塔梁墩固结部位的合理杆系计算模型,塔端和梁端内力在塔梁墩固结部位的传递规律和主梁应力大小分布规律,并讨论了主塔和横隔板对主梁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阿蓬江特大桥采用塔梁同步施工的施工方法,这与常规的先塔后梁的施工方法不同,并且要求塔梁墩固结处进行整体浇筑施工。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桥梁整个塔梁同步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总结了施工过程中几个重要施工阶段下的主梁内力、应力分布规律,为实体模型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同时为施工监控任务提供理论依据。2.矮塔斜拉桥塔梁墩固结部位空间应力分布十分复杂,在桥梁设计计算中需要重点关注。只按照施工过程,建立杆系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不能很好的了解塔梁墩固结部位应力分布规律。因此,本文根据整体杆系模型计算结果,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塔梁墩固结部位局部实体分析模型,对主梁重点施工阶段下塔梁墩固结部位的局部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在塔梁墩固结部位埋设应变计,对该部位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进行监控,通过对整体杆系模型计算结果、局部实体模型计算结果、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三者结果数据的差异,相互验证计算结果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同类型桥梁施工监控工作提供经验,保证施工阶段桥梁结构的安全。4.在塔梁墩固结部位,构造及应力分布都很复杂,主梁上的荷载对桥塔应力有影响,桥塔上的荷载也会对主梁应力有影响,为了充分了解塔梁墩固结部位的内力传递规律和应力分布规律,分别将塔梁墩固结部位的主塔、横隔板去掉,设置4组局部实体对比分析模型,在塔、梁端施加单一集中荷载作用下进行该部位局部应力分析,分析研究主塔和横隔板对主梁0号块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以及梁端和塔端内力在该部位的传递规律。5.矮塔斜拉桥塔梁墩固结部位在整体杆系模型中常规的模拟方法是将横隔板换算成均布外荷载施加在主梁相应的单元上,简单的将主梁0号块中心节点与墩顶节点、塔底节点刚性连接,这样处理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否精确,需要近一步验证,本文根据塔梁墩固结部位的实际构造,采用不同形式的杆系模型模拟塔梁墩固结部位,将不同杆系模型、不同单元截面处理方式下的主梁应力计算结果与局部实体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塔梁墩固结部位合理的杆系模型模拟方式和单元截面确定方法。6.阿蓬江特大桥主塔高度较矮,主塔左右两边斜拉索交错布置,排列较紧密;边、中跨比较大,边跨侧索力相对中跨侧要大,产生顺桥向不平衡力。本文对索塔锚固区进行局部应力分析,得到交叉锚固方式下的索塔锚固区的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为同类型斜拉索交叉锚固的斜拉桥设计提供参考。7.阿蓬江特大桥斜拉索为空间索面,拉索通过楔形混凝土锚块锚固在主梁顶板上,与主梁形成一定的竖、横向倾角,左右锚块间用一道横梁连接起来。本文选择索力最大的A11号斜拉索,建立了该拉索索梁锚固区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区段的局部应力,得到了索梁锚固区的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
刘洪江[9](2020)在《宽幅连续刚构桥主要参数优化与截面形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运输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车辆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双车道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行车要求,所以修建宽幅大跨径的公路桥梁的需求也得以显现。对于有着特殊地形、地貌的西南地区,由于受到山岭地带地形条件的限制,因而宽幅连续刚构桥成为一种应用广泛且经济合理的桥梁结构型式。本论文着重于研究跨径在100~200m的四车道连续刚构桥,在桥梁设计中,可选择箱梁截面形式有单箱单室和单箱双室。所以本论文研究基于箱梁梁高及梁底曲线参数优化分析的宽幅连续刚构桥,在考虑安全富余度和材料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出较优的截面形式,为今后桥梁设计提供一定借鉴。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分别调研了多座连续刚构桥的结构设计参数,从国内外已建桥梁的设计中选取边中跨比、高跨比、梁底幂次曲线以及箱梁板厚等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在众多桥墩形式中,对比不同桥墩形式的抗推刚度及抗弯刚度,得出双肢薄壁墩的桥墩形式较优。2.本文以赶水大桥、尖堡梁大桥和五岔河特为依托工程,分别选取不同梁底幂次曲线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恒载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考虑结构强度、挠度及混凝土用量等多指标,并用单一综合评价指标代替多指标对不同梁底曲线进行评定,得出不同跨径较优的梁底幂次曲线。通过改变根部和跨中的梁高,分析该桥在恒载作用下控制截面内力的变化情况。基于结构优化理论,并运用规划法中的网格搜索法对不同高跨比的主梁结构进行评价,来寻找出最优的根部及跨中高跨比值。3.以已建桥梁的设计及参数优化为基础,设计出120m、150m及180m三种跨径两种截面形式的连续刚构桥。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从抗弯承载安全富余度、正截面抗裂富余度、斜截面抗裂富余度、正截面压应力富余度以及局部的横向分析中,比较不同截面形式桥梁的安全富余度。综合对比全桥上部结构混凝土用量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绞线用量,比较了三种跨径下两种截面形式桥梁上部结构的总造价。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以后同类桥型的建设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孔辉[10](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因其跨越能力强、受力合理、适应性强等原因在很多桥梁建设中得到应用,但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桥梁线形和结构受力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因为施工环境和桥梁本身特点的不同,影响桥梁线形和结构受力的因素复杂多变,应对桥梁悬臂施工过程开展施工监控,进行桥梁线形和结构受力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以确保桥梁线形顺畅稳定和结构安全。本文以宝鸡过境公路凉泉村大桥为工程依托,详细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梁悬臂施工施工监控方法、内容和目的,建立了以正装法分析为理论基础的Midas/Civil(65+120+65)m连续刚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分析各施工阶段结构位移和应力,给出了各关键截面的挠度理论值和应力理论值。制定了施工监控现场实施方法,确定了各监测截面和测点布置位置,并进行数据实时监测;将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桥梁线形及应力的发展变化特征。监控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和施工监控方法科学合理,确保了线形稳定顺畅和结构安全,桥梁线形和结构受力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达到了施工控制的目的。可为类似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提供参考。
二、怀洪新河特大桥主桥连续箱梁0号块、1(2)号块现浇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洪新河特大桥主桥连续箱梁0号块、1(2)号块现浇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60+100+60)m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 |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发展 |
1.1.2 悬臂施工法的应用 |
1.2 悬臂施工连续梁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
1.3 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 |
1.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0号块分析的必要性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60+100+60)m连续梁挂篮检算 |
2.1 概述 |
2.2 工程背景 |
2.3 挂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挂篮总体结构 |
2.3.2 主要技术参数 |
2.3.3 荷载计算 |
2.3.4 挂篮检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60+100+60)m连续梁施工控制仿真 |
3.1 施工阶段仿真前期工作 |
3.1.1 主要技术标准 |
3.1.2 材料参数 |
3.1.3 截面参数 |
3.1.4 荷载参数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施工阶段的划分 |
3.4 仿真结果 |
3.4.1 关键施工阶段应力、变形 |
3.4.2 关键截面应力 |
3.4.3 主梁预拱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0号块水化热分析与监测 |
4.1 0号块水化热分析前期工作 |
4.1.1 0号块结构尺寸 |
4.1.2 0号块施工工艺 |
4.1.3 热传导方程 |
4.1.4 混凝土温度应力与开裂机理 |
4.2 0号块一次浇筑仿真 |
4.2.1 混凝土热学参数计算 |
4.2.2 混凝土力学参数计算 |
4.2.3 模型建立 |
4.2.4 整体浇筑仿真结果 |
4.3 0号块分层浇筑仿真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分层浇筑仿真结果 |
4.4 现场温度监测 |
4.4.1 仪器选择与测点布置 |
4.4.2 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0号块应力场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范围选取 |
5.3 建模流程 |
5.4 0号块应力分布 |
5.4.1 最大悬臂阶段0号块应力分布 |
5.4.2 成桥阶段0号块应力分布 |
5.5 0号块现场应力监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60+100+60)m连续梁施工控制 |
6.1 概述 |
6.2 梁体线形控制 |
6.2.1 测点布置与测试工况 |
6.2.2 立模标高 |
6.2.3 测点数据 |
6.2.4 线形控制结果分析 |
6.3 梁体应力控制 |
6.3.1 监测设备 |
6.3.2 监测位置与监测工况 |
6.3.3 应力控制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1.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目的 |
1.2.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
1.3.2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研究现状 |
1.3.3 徐变对剪力滞效应影响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石堡川河特大桥施工控制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本桥技术指标 |
2.1.3 本桥主要材料 |
2.2 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 |
2.2.1 施工控制系统建立原则 |
2.2.2 施工控制系统的组成 |
2.2.3 施工控制的内容 |
2.3 施工控制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1 建立模型 |
2.3.2 荷载作用 |
2.3.3 施工阶段划分 |
2.4 主梁线形控制 |
2.4.1 成桥预拱度的设置 |
2.4.2 主梁线形测点的布置及观测内容 |
2.4.3 线形监测结果 |
2.5 主梁应力控制 |
2.5.1 应力测点的布置及观测内容 |
2.5.2 应力监测结果 |
2.6 基础沉降控制 |
2.6.1 主墩承台基础监测方案 |
2.6.2 主墩承台基础监测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力的研究 |
3.1 合龙顶推 |
3.1.1 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的必要性 |
3.1.2 顶推机构 |
3.2 合龙顶推力的确定 |
3.2.1 顶推位移的确定 |
3.2.2 顶推力与顶推位移的关系 |
3.2.3 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4 年平均相对湿度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5 最终顶推力的确定 |
3.3 合龙顶推对桥梁结构变形及受力影响 |
3.3.1 合龙顶推对主墩位移的影响 |
3.3.2 合龙顶推对主墩内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悬臂施工阶段徐变对变截面箱梁剪力滞效应影响研究 |
4.1 剪力滞效应的概念 |
4.2 混凝土徐变理论 |
4.2.1 混凝土徐变机理及影响因素 |
4.2.2 混凝土徐变的描述方法 |
4.2.3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及理论 |
4.3 ANSYS中混凝土徐变的实现 |
4.4 ANSYS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5 悬臂施工阶段截面正应力比较 |
4.5.1 混凝土加载龄期为7 天 |
4.5.2 混凝土加载龄期为15 天 |
4.5.3 混凝土徐变对箱梁正应力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方法 |
1.2.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目的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 |
1.3 施工控制的内容 |
1.4 桥梁施工监控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白河特大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白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2.1.2 设计技术标准 |
2.1.3 主桥结构设计 |
2.2 白河特大桥有限元仿真计算 |
2.2.1 结构计算参数 |
2.2.2 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 |
2.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3.1 位移分析 |
2.3.2 应力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及挠度预测 |
3.1 施工监控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 |
3.1.1 参数识别法 |
3.1.2 最小二乘法 |
3.1.3 灰色预测系统 |
3.2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 |
3.3 白河特大桥主梁挠度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白河特大桥施工监测及成果分析 |
4.1 现场监测体系的构成 |
4.2 线形监测 |
4.2.1 预拱度的设置 |
4.2.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4.2.3 挂篮预压 |
4.2.4 测点布置 |
4.2.5 误差控制 |
4.2.6 线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 应力监测 |
4.3.1 测试仪器的选择 |
4.3.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4.3.3 测试内容 |
4.3.4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0#块水化热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ANSYS热分析简介 |
5.2 0#块ANSYS有限元模型 |
5.2.1 冷却方案 |
5.2.2 模型计算参数 |
5.2.3 单元选择及介绍 |
5.2.4 ANSYS计算模型 |
5.3 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1 温度场计算结果 |
5.3.2 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3 冷却水参数分析 |
5.4 温控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跨径梁拱组合刚构桥结构力学行为与拱梁结合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梁拱组合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发展概况 |
1.2.2 结构特点 |
1.2.3 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1.2.4 内部连接构造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刚构体系演化及梁拱组合刚构体系的形成 |
2.1 概述 |
2.2 结构体系演变历程 |
2.2.1 T型刚构的发展 |
2.2.2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2.2.3 梁拱组合结构桥梁的发展 |
2.2.4 刚构拱桥的发展 |
2.2.5 梁拱组合刚构体系 |
2.3 结构体系拓扑演化分析 |
2.3.1 结构拓扑分析模型 |
2.3.2 结构拓扑分析结果 |
2.3.3 拉压杆模型 |
2.4 结构体系力学比较分析 |
2.5 梁拱组合刚构体系力学推导 |
2.5.1 结构力学理论模型 |
2.5.2 模型验证 |
2.6 参数化分析 |
2.6.1 边中跨比γ1 |
2.6.2 刚构与主梁相交点位置γ2 |
2.6.3 矢跨比γ3 |
2.6.4 上下弦杆刚度比γ4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梁拱组合刚构桥梁合理构造及设计参数研究 |
3.1 引言 |
3.2 梁拱组合刚构桥设计参数与响应指标 |
3.2.1 结构设计状态概述 |
3.2.2 设计参数 |
3.2.3 响应指标 |
3.3 有限元方法及快速化建模软件自主开发 |
3.4 梁拱组合刚构体系桥梁关键技术与施工过程仿真模拟 |
3.4.1 模型验证 |
3.4.2 标准布置与构造 |
3.4.3 施工阶段模拟方法 |
3.4.4 临时施工索力计算 |
3.4.5 预应力束布置原则 |
3.5 基于有限元的单变量参数分析 |
3.5.1 矢跨比 |
3.5.2 空腹比 |
3.5.3 边中跨比 |
3.5.4 主梁梁高 |
3.5.5 主拱梁高 |
3.5.6 抛物线次数 |
3.5.7 中墩高度 |
3.5.8 梁高与矢跨比分析 |
3.6 梁拱组合刚构桥挠跨比计算公式拟合及对比 |
3.6.1 挠跨比计算公式 |
3.6.2 计算公式拟合方法 |
3.6.3 计算结果 |
3.7 空腹段主梁施工过程临时拉索布置安全优化研究 |
3.7.1 空腹段主梁临时拉索布置对比计算 |
3.7.2 空腹段主梁临时拉索索力优化研究 |
3.7.3 空腹段主梁临时拉索根数优化研究 |
3.8 施工全过程材料时变效应影响 |
3.8.1 桥梁时变因素 |
3.8.2 结构长期性能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梁拱组合刚构结合部模型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目的及设计原则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设计原则 |
4.3 模型试件设计 |
4.3.1 试件尺寸 |
4.3.2 试验内容及测点布置 |
4.3.3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
4.3.4 试验模型制作 |
4.4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1 材性试验 |
4.4.2 交汇式模型试验 |
4.4.3 挑板式模型 |
4.4.4 变挖空率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梁拱组合刚构结合部受力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角隅节点试件的有限元建模 |
5.3 模型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5.3.1 交汇式模型 |
5.3.2 挑板式模型 |
5.3.3 变挖空率模型 |
5.4 角隅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梁拱组合刚构结合部参数化分析与承载能力研究 |
6.1 概述 |
6.2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6.3 纵向普通钢筋强度的影响 |
6.4 纵向普通钢筋配筋率的影响 |
6.5 预应力的影响 |
6.6 变挖空率的影响 |
6.7 角隅节点承载力计算理论 |
6.7.1 中国规范 |
6.7.2 欧洲规范 |
6.7.3 美国规范 |
6.7.4 现有计算理论比较 |
6.8 角隅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拟合 |
6.8.1 计算公式形式的提出 |
6.8.2 承载能力计算公式拟合方法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科研获奖 |
三、专利 |
(5)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2.1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防治方法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腹板斜裂缝的形成机理分析 |
2.1 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 裂缝的基本概念 |
2.2.1 荷载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2 非荷载作用引发裂缝 |
2.3 裂缝的分类 |
2.3.1 顶板裂缝 |
2.3.2 底板裂缝 |
2.3.3 腹板裂缝 |
2.3.4 横隔板裂缝 |
2.4 裂缝常见的防治措施 |
2.4.1 设计防治措施 |
2.4.2 施工阶段措施 |
2.4.3 运营阶段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实例整体分析 |
3.1 概述 |
3.1.1 病害统计 |
3.1.2 分析思路 |
3.2 施工工况及计算荷载 |
3.2.1 工程概况 |
3.3 整体模型分析有限元理论 |
3.3.1 数值分析模型 |
3.3.2 空间梁单元 |
3.4 红水河特大桥有限元模型 |
3.4.1 主要材料 |
3.4.2 模型计算荷载 |
3.4.3 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 |
3.4.4 短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5 长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6 施工阶段腹板应力验算 |
3.4.7 有限元受力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1 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2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早期裂缝成因探讨 |
4.2.1 水化热效应 |
4.2.2 混凝土收缩变形 |
4.2.3 施工质量分析 |
4.3 实桥控制措施 |
4.3.1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措施 |
4.3.2 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措施 |
4.3.3 收缩徐变控制措施 |
4.4 裂缝控制措施结果 |
4.4.1 混凝土强度 |
4.4.2 箱梁裂缝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复杂环境下超高墩T构桥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与前景 |
1.2 国内外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现状 |
1.3 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研究目的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风险研究体系 |
2.1 桥梁风险的定义 |
2.1.1 桥梁风险的定义 |
2.1.2 桥梁风险的本质 |
2.2 桥梁风险识别 |
2.2.1 桥梁风险识别方法 |
2.2.2 桥梁风险因素的收集 |
2.3 桥梁风险评估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BP神经网络分析法 |
2.4 桥梁风险应对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和BP神经网络的主墩施工风险评估 |
3.1 基于博弈论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风险评估法 |
3.1.1 熵权法 |
3.1.2 博弈论集化模型 |
3.1.3 基于博弈论和神经网络的综合风险评估法 |
3.2 工程概况 |
3.2.1 工程简介 |
3.2.2 主墩施工方法 |
3.2.3 主梁施工方法 |
3.2.4 工程特点 |
3.3 实桥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和蒙特卡罗方法的主梁施工风险评估 |
4.1 蒙特卡罗方法及求解步骤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参数取值 |
4.2.2 仿真模拟主要信息 |
4.3 静风荷载计算 |
4.3.1 实测风速 |
4.3.2 施工阶段静力三分力计算 |
4.3.3 风荷载计算 |
4.4 实测温度 |
4.5 主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
4.6 主梁施工安全风险状态方程 |
4.7 正交设计 |
4.8 实桥应用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5.1 风险应对措施原则 |
5.2 风险应对措施指南 |
5.3 实桥风险应对措施 |
5.3.1 主墩竖直度 |
5.3.2 抗风措施 |
5.3.3 混凝土强度 |
5.3.4 不平衡荷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连续刚构桥敏感参数研究现状 |
1.2.2 墩顶零号块水化热研究情况 |
1.2.3 合龙段施工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2.1 桥梁概况及荷载参数取值 |
2.2 有限元分析 |
2.2.1 梁单元计算理论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施工阶段划分 |
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中敏感因素分析 |
3.1 弹性模量变化影响分析 |
3.2 混凝土容重变化影响分析 |
3.3 预应力损失变化影响分析 |
3.3.1 锚下张拉力变化 |
3.3.2 孔道摩阻变化 |
3.3.3 孔道偏差系数变化 |
3.4 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分析 |
3.4.1 相对湿度对梁体影响分析 |
3.4.2 加载龄期对梁体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水化热对墩顶零号块影响分析 |
4.1 零号块箱梁温度场计算理论 |
4.1.1 混凝土的热传导方程 |
4.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2 热学参数取值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零号块水化热参数取值 |
4.2.2 零号块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零号块水化热结果分析 |
4.3.1 零号块水化热分析 |
4.3.2 混凝土保温效果影响分析 |
4.4 零号块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4.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4.2 入模浇筑温度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悬臂施工合龙段施工分析与控制 |
5.1 施工方法介绍 |
5.2 合龙段计算分析 |
5.2.1 合龙顺序分析 |
5.2.2 合龙段施工计算 |
5.3 合龙段施工控制措施 |
5.3.1 合龙段施工工艺流程 |
5.3.2 施工时需注意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铁路塔梁墩固结矮塔斜拉桥局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矮塔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1.1.1 矮塔斜拉桥起源 |
1.1.2 矮塔斜拉桥国外发展现状 |
1.1.3 矮塔斜拉桥国内发展现状 |
1.2 矮塔斜拉桥界定和分类 |
1.2.1 矮塔斜拉桥界定 |
1.2.2 矮塔斜拉桥分类 |
1.3 矮塔斜拉桥索塔构造形式与斜拉索锚固方式 |
1.3.1 矮塔斜拉桥索塔构造形式 |
1.3.2 矮塔斜拉桥斜拉索锚固方式 |
1.4 矮塔斜拉桥局部应力研究现状 |
1.4.1 0号块空间应力研究现状 |
1.4.2 斜拉索锚固区空间应力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阿蓬江大桥塔梁墩固结部位局部应力分析 |
2.1 阿蓬江大桥工程概况简介 |
2.1.1 桥型参数 |
2.1.2 设计标准与设计荷载 |
2.1.3 塔梁同步施工步骤划分 |
2.2 全桥杆系模型静力分析 |
2.2.1 建立全桥杆系模型 |
2.2.2 无索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 |
2.2.3 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 |
2.2.4 成桥状态下计算结果 |
2.3 塔梁墩固结部位局部实体模型分析 |
2.3.1 建立实体模型 |
2.3.2 材料特性 |
2.3.3 边界条件与荷载处理 |
2.3.4 最大悬臂状态下空间应力分析 |
2.3.5 成桥状态下空间应力分析 |
2.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2.4.1 塔梁墩固结部位传感器埋设 |
2.4.2 应力数据对比结果 |
2.5 施工阶段预控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梁墩固结部位局部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3.1 对比分析模型介绍 |
3.1.1 实体对比分析模型选择 |
3.1.2 单一集中荷载边界 |
3.2 梁端力作用下应力分布规律 |
3.2.1 梁端纯弯矩作用下纵、横向正应力分布规律 |
3.2.2 梁端纯剪力作用下剪应力分布规律 |
3.2.3 梁端纯轴力作用下纵向正应力分布规律 |
3.3 塔端力作用下应力分布规律 |
3.3.1 塔端纯轴力作用下横向正应力分布规律 |
3.3.2 塔端横桥向作用力下横向正应力分布规律 |
3.3.3 塔端顺桥向作用力下横向正应力分布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梁墩固结部位合理杆系模型研究 |
4.1 塔梁墩固结边界不同的处理方式 |
4.2 0号块梁单元截面不同的处理方式 |
4.3 仅在墩梁不同连接方式下计算结果对比 |
4.3.1 无索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对比 |
4.3.2 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对比 |
4.3.3 仅在梁端剪力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
4.4 仅在主梁0号块不同截面下计算结果对比 |
4.4.1 无索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对比 |
4.4.2 最大悬臂状态下计算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阿蓬江大桥斜拉索塔端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 |
5.1 塔端斜拉索锚固区构造介绍 |
5.2 有限元局部实体模型 |
5.2.1 计算模型范围和单元划分 |
5.2.2 边界条件和材料特性 |
5.3 结果分析 |
5.3.1 对称最大悬臂状态下应力计算结果 |
5.3.2 边跨最大悬臂状态下应力计算结果 |
5.3.3 成桥状态下应力计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阿蓬江大桥斜拉索梁端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 |
6.1 梁端斜拉索锚固区构造介绍 |
6.2 有限元局部实体模型 |
6.2.1 建立实体模型 |
6.2.2 材料特性 |
6.2.3 边界条件与荷载处理 |
6.3 结果分析 |
6.3.1 边跨最大悬臂状态下应力计算结果 |
6.3.2 成桥状态下应力计算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宽幅连续刚构桥主要参数优化与截面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C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及结构特点 |
1.1.1 概述 |
1.1.2 PC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 |
1.2 宽箱连续刚构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箱梁桥的研究状况 |
1.2.2 宽箱梁桥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
1.3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既有连续刚构桥的结构设计参数取值 |
2.1 结构有限单元法 |
2.2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 |
2.2.1 边中跨比 |
2.2.2 主梁梁高 |
2.2.3 梁底曲线 |
2.2.4 箱梁板厚 |
2.2.5 桥墩形式 |
2.3 宽箱梁的简化计算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宽箱连续刚构桥总体几何参数分析 |
3.1 依托工程及有限元模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有限元模型 |
3.1.3 计算参数取值 |
3.2 几何参数化分析 |
3.2.1 梁底曲线 |
3.2.2 高跨比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跨径截面形式研究 |
4.1 典型跨径设计参数 |
4.1.1 120m 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 |
4.1.2 150m 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 |
4.1.3 180m PC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 |
4.2 空间有限元模型 |
4.2.1 有限元模型 |
4.2.2 主要材料指标 |
4.2.3 温度 |
4.2.4 荷载组合 |
4.2.5 有效分布宽度取值 |
4.3 不同跨径结构安全富余度 |
4.3.1 正截面抗弯安全富余度 |
4.3.2 正截面抗裂安全富余度 |
4.3.3 斜截面抗裂安全富余度 |
4.3.4 正截面压应力安全富余度 |
4.4 局部横向分析 |
4.4.1 箱梁横向计算理论 |
4.4.2 计算模型 |
4.4.3 设计荷载 |
4.4.4 横向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上部结构材料用量及造价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桥梁施工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监控分析 |
2.1 施工监控内容 |
2.1.1 桥梁线形控制 |
2.1.2 桥梁结构应力控制 |
2.1.3 结构安全控制 |
2.2 悬臂施工数值分析方法 |
2.2.1 前进分析法 |
2.2.2 倒退分析法 |
2.3 本桥控制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工过程仿真模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桥梁建设概况 |
3.1.2 主要技术指标 |
3.1.3 施工工艺流程 |
3.2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
3.2.1 计算模型建立 |
3.2.2 计算参数选取 |
3.3 计算模拟结果分析 |
3.3.1 桥梁结构变形分析 |
3.3.2 桥梁结构应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现场监控研究分析 |
4.1 现场监控方案制定 |
4.1.1 监控目的 |
4.1.2 监控内容 |
4.2 现场监控方案实施 |
4.2.1 桥梁线形监测 |
4.2.2 桥梁应力监测 |
4.3 现场监控结果分析 |
4.3.1 桥梁线形监测结果分析 |
4.3.2 桥梁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怀洪新河特大桥主桥连续箱梁0号块、1(2)号块现浇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60+100+60)m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研究与实践[D]. 穆亚民.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 李勇磊.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3]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D]. 郑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大跨径梁拱组合刚构桥结构力学行为与拱梁结合构造研究[D]. 丁艳超.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D]. 李运浦. 广西大学, 2020(02)
- [6]复杂环境下超高墩T构桥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D]. 袁光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D]. 周茹.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铁路塔梁墩固结矮塔斜拉桥局部应力分析[D]. 邓同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宽幅连续刚构桥主要参数优化与截面形式研究[D]. 刘洪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 孔辉.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