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国养牛的跟踪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庞建晨[1](2019)在《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可见政府对农业问题的重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薄弱,发展缓慢,急需资金来支持生产,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缺乏有效担保物,再加之农业的特殊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为农业生产提供贷款资金,这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建立全国性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产业,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普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关于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特别需要企业具体实践经验的补充。本文以H信贷担保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整理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相关资料,以融资担保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基于H信贷担保公司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担保业务风险现状、现行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H信贷担保公司在担保前、担保中、担保后三个阶段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对H信贷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担保业务风险,实现担保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其他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提供实践经验。
陈屾[2](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方超[3](2016)在《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是用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武装农业的技术手段。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保持较快步伐,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机化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工业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将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发展。以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迈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为落实促进法和当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农民收入低下、购买力较弱、大中型农业机械价格相对较高等问题,中央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优化职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效益凸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湖南省是农业大省,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农机装备总量成倍增长、结构逐步优化。但是也应看到我省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于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判断,结合对于世界主要先进发达国家农业机械的发展研究,找出农业机械发展进程中的差距,通过对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于目前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的政治、法制、经济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于湖南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十年来的实施内容和成效进行了归纳分析,通过对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中对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化作业水平、农民收入、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效益。同时通过对政策的制定层面、监管层面、配套措施方面、农机生产企业创新等不同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成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发展建议。
肖帅[4](2016)在《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有企业新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地方政府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陆续出现了诸如广东模式、上海模式等地方试点经验。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深度理论研究的指导,实践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适应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各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制约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分析。遵循“范畴界定——理论总结——历史变迁——实践探索——国外借鉴——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建国以来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和改革历程,归纳各个阶段模式与特征;在上述历史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出发点,探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比较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地方实践模式,剖析其难点和不足;借鉴国外混合所有制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导向下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王岩[5](2016)在《华北某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TB)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呈世界性流行。此病是OIE规定必须通报的疫病,在我国属二类动物疫病。据统计,人结核病有10%以上由牛分枝杆菌引起。近年来,TB防控已成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工作,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2-2020)》中,将奶牛TB列为16种国内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之一,并制定了奶牛TB综合防控措施。奶牛TB防控的基础是拥有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本实验室采用了现场调查、皮内变态反应试验(Single Intradermal Tubercul in Test,SITT)、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Single 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SICTT)、γ-干扰素酶联免疫试验(简称INF-γ试验)、病原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相结合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华北某地区进行了全面的TB流行病学调查。第一章流行病学调查:本实验室于2014年7月至10月先后赴华北某地区5个县的36个场村进行了 TB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了现场调研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综合调查了华北某地区目标牛、牛场环境、TB阳性的情况。SITT、SICTT和INF-γ试验测试表明,SICTT和INF-γ与SITT符合率较高,SICTT与SITT符合率为98.4%,INF-γ与SITT符合率为98.0%;INF-γ试验结果显示牛群中禽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1.1%,推断此地区有禽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交叉感染的情况;INF-γ试验检测的561头牛中,阳性29份,个体阳性率为5.2%。所测36个群中,有11个为阳性群,TB群阳性率为31%,规模场的群阳性率(34.8%)高于行政村的群阳性率(23.1%)。第二章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本室采用INF-γ试验或SICTT筛选了 12头阳性奶牛,利用丙酮酸钠固体培养法、BACTEC MG IT 960培养系统液体培养法对疑似阳性牛奶样、鼻试子样品和淋巴结、肺脏等病料样品进行了初次培养和扩大培养,共培养出10个分离株,全部从病料中分离,经多重PCR实验验证,10个分离株皆为牛分枝杆菌。本研究结果表明,华北某地区TB分布广泛。本实验创新采用了现场调研及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某地区TB分布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为制定华北某地区TB分防控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谭留兵[6](2013)在《黑龙江省散户模式奶农收益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业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乳制品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乳制品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食品。在消费的拉动下,原料奶的生产也迅速增长,近十五年来,中国原料奶产量的增长率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原料奶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奶农收益下降的关键问题。散户模式是我国奶牛养殖中基本的组织模式,分析散户模式对研究我国奶业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做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要饲养模式,散户奶牛养殖模式存在着奶农收益低的问题,因此提高散养奶牛农户养殖奶牛的经济效益是我国乳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找出散户模式下奶农收益的影响因素,给出如何提高散户模式下奶农收益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以分析黑龙江省散户模式奶农收益的影响因素,提高黑龙江省奶农收益为主线,简略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等。明确了供求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根据对黑龙江省的散养奶牛农户的问卷调研,对散养模式下奶农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散户奶牛养殖的经济收益与养殖规模、奶牛品种、饲料价格、牛奶品质等因素有关。根据各因素影响的程度,提出提高散户奶牛养殖模式下奶农收益的具体对策建议:政府应该增加补贴范围和力度;稳定原料乳收购价格;优化饲料结构;推行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大奶牛疫病防治的力度;推广良种奶牛的繁育;提高奶农饲养管理水平。
吕荫润,郑丽敏[7](2013)在《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畜产品追溯系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可追溯系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于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个体标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阐述了利用RFID技术构建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RFID技术在可追溯系统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回顾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追溯制度建设和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情况,比较了国内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归结出RFID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化等技术在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最后结合我国追溯系统发展面临的RFID技术不成熟、制度不完善、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及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及发展的趋势,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RFID技术的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提供参考。
郑晓军[8](2007)在《民营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用于解决其它科学复杂性的能力和优势,生态学知识为人们解决企业管理系统问题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生态共生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具体来说,共生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有机体之间的紧密的、长时间的联合。这种生物的联合关系与不同企业的联合关系有一定相似性,如企业集群、战略联盟、动态网络、虚拟组织等都是某种意义的企业共生。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受到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更需要依赖于某种模式的共生而进一步发展壮大。本论文将共生有关理论引入民营企业研究领域,从合作竞争的视角探讨了民营企业的群聚现象,指出群聚的原因源于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互惠共生和协同进化。根据生态学共生理论、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战略合作等有关理论,本论文围绕民营企业的共生原理、共生机制、共生模式、共生进化及共生的制约因素等展开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网络经济时代下民营企业如何与经营环境互动及共生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指导,也为政府部门制订民营企业集群政策与区域经济规划提供参考意见,以便民营企业在“新竞争”环境中赢得更多的资源,实现民营企业规模与素质的整体进化。首先,论文对生态学共生理论进行介绍,接着分析了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战略合作理论。这些理论的探讨为后面几章的研究作一个铺垫。其次,论文主要分析了民营企业共生的源动力机制、创新进化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及协调机制。这些机制是民营企业为什么共生及如何共生的理论分析。第三,论文在介绍民营企业的现状与特性后,从总体轮廓上分两大类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权威共生模式和外部市场共生模式进行初步归纳与分析;接着重点对共生特点更强的市场共生模式作了进一步分析:先后对一般市场共生模式和高级市场共生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第四,论文对民营企业共生制约的三个重点因素进行了分析:即员工“高离职率”、信任机制不健全、传统质量管理方法等对共生的制约,并依次提出了解决途径。第五,论文在介绍企业进化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民营企业共生进化过程中动态演进的机理、模式等,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共生进化的路径。最后,论文对蒙牛企业经营行为的共生性进行较全面的实证研究。
郭波莉[9](2007)在《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稳定性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是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探索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检测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组织和饲料中δ13C、δ15N值,利用连续流动的同位素比率质谱仪(CF-IRMS)检测了牛尾毛中的δD值,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了脱脂牛肉中的206Pb/207Pb和208Pb/207Pb比值及Na、Mg、Al、K、Ca、V、Mn、Fe、Co、Ni、Cu、Zn、Ga、As、Se、Sr、Zr、Mo、Sn、Sb、Ba、Pb 22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利用热电离质谱(TIMS)测定了脱脂牛肉中87Sr/86Sr比值,并借助SAS和DPS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域来源牛组织中同位素比率、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各项同位素指标、矿物元素含量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以及它们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关系等。此外,针对实际研究中牛肉样品采样困难及成本问题,用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追溯研究的可能性,设计了以牛尾毛为采样材料的牛肉产地同位素溯源技术模型试验。比较了牛前部、中部、后部肌肉及心脏、肝脏、肺脏之间δ13C、δ15N值的差异,分析了牛尾毛生长的不同段位δ13C、δ15N值随喂养饲料的变化趋势,以及牛尾毛与肌肉组织、饲料中同位素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利用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牛各组织中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并且有其各自的指纹特征: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它们对牛肉产地的判别结果基本相同,均可用于牛肉产地溯源研究。在本研究的取样范围内,碳、氮、氘、铅和锶同位素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由好到劣的次序依次为δ13C>δD>206Pb/207Pb>δ15N>208Pb/207Pb、87Sr/86Sr,判别较好的矿物元素指标依次为Se、Sr、Fe、Ni和Zn,两类指标组合能显着提高对牛肉产地的正确判别率。不同部位肌肉、不同内脏器官中碳、氮同位素无显着差异,即取样部位不影响碳、氮同位素比值的分析结果。饲料对牛组织中δ13C、δ15N值的影响远大于品种和个体的影响,尤其与主饲料成分密切相关,而且品种与个体对牛组织中δ15N值的影响大于对δ13C值的影响:在牛饲料中C4植物与C3植物比例差异较大的地域,δ13C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比较好:δ15N指标可有效区分牧区与农区喂养的牛。牛组织中的δD值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有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牛组织对饲料中13C的富集比例约在3‰左右,对15N的富集比例约在3‰-5‰之间,饲料种类、牛品种、个体对富集比例均有一定影响;牛尾毛对13C的富集比例大于脱脂牛肉,而对15N的富集比例小于脱脂牛肉,脂肪组织对13C有贫化作用。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组织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但随着饲料的改变,不同段位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与肌肉组织的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一般牛尾毛距离根部0—3cm与肌肉组织中δ13C、δ15N值相关性最高。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的追溯是行之有效的,以牛尾毛为研究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是可行的。
李建才[10](2006)在《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最为完美的食品。2005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2864.8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1.7千克,奶牛存栏1330万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营养的不断追求,推动了我国奶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奶业作为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产业链长等特点,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农村居民的占有量则只有城镇居民的1/10。巨大的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奶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随着奶类消费的增加,特别是鲜奶消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我国奶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奶牛养殖热空前高涨,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农民的奶牛养殖技术并没有随之提高,仍存在现代化程度不高、奶牛养殖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足、科技入户普及率低、奶农的质量卫生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奶牛养殖小区是由众多相对独立经营的养殖户所组成的适度规模的特殊奶牛场,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主体不完全相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奶业经济合作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对农民来说是生产方式的创新,是加速农村奶牛发展的现实选择。因为它突破了家庭经济的局限,发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速了奶牛养殖规模化进程,对科学地组织奶牛生产,提高奶牛业的生产力具有深远意义。①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奶牛养殖小区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产生顺应了我国发展奶业的需要。②大规模小区更有利于现代化生产,大农场经营显然比小农场经营有效率,奶牛养殖小区将农户分散饲养形式变为规模饲养,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③奶牛养殖小区集中资金优势,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实行奶牛规模养殖,发展奶牛养殖小区,便于实行机械化生产,进行品种改良,推广综合配套技术,开展社会服务,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奶牛的效益。国内外实践证明,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奶牛饲养业的必由之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奶牛养殖小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后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很好载体,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奶牛养殖小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缓解或解决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同样发展小区养殖也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适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很好形式,是奶牛养殖业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渡类型。
二、法国养牛的跟踪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养牛的跟踪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融资担保及担保风险的基本概念 |
2.1.1 融资担保的基本概念 |
2.1.2 担保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2.1 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方法 |
2.3.1 风险回避 |
2.3.2 风险抑制 |
2.3.3 风险分散 |
2.3.4 风险转移 |
2.3.5 风险补偿 |
第三章 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3.1 H信贷担保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机构设置 |
3.1.3 担保业务流程 |
3.1.4 业务开展情况 |
3.2 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情况分析 |
3.2.1 逾期行业分析 |
3.2.2 逾期原因分析 |
3.3 H信贷担保公司现行风险管理措施 |
3.3.1 担保前资格审查阶段 |
3.3.2 担保中操作审批阶段 |
3.3.3 担保后监督管理阶段 |
第四章 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担保前资格审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
4.1.1 客户信息收集不全面 |
4.1.2 客户信息失真问题 |
4.2 担保中操作审批阶段存在的问题 |
4.2.1 反担保措施约束力弱 |
4.2.2 合同审查不规范 |
4.3 担保后监督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
4.3.1 担保后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
4.3.2 责任追究不明确 |
4.3.3 与银行合作力度不够 |
第五章 国内外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
5.1 国外成功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法国 |
5.1.3 印度 |
5.1.4 巴西 |
5.2 国内成功经验 |
5.2.1 重庆 |
5.2.2 安徽 |
第六章 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优化设计 |
6.1 担保前资格审查阶段 |
6.1.1 建立农户资料库 |
6.1.2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6.2 担保中操作审批阶段 |
6.2.1 扩大农业贷款担保物的范围 |
6.2.2 规范合同审查流程 |
6.3 担保后监督管理阶段 |
6.3.1 完善担保后监督管理制度 |
6.3.2 完善公司责任追究机制 |
6.3.3 建立银担信息共享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
2.3.7 “互联网+农业” |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
2.4 研究总结 |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
3.5.2 案例启发 |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
5.1 研究对象 |
5.1.1 概述 |
5.1.2 发展现状 |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关概念及背景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1.3 农业机械化水平 |
2.1.4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2.2 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2.2.1 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的经验 |
2.2.2 发达国家农机化补贴政策的启示 |
2.3 农机化发展环境 |
2.3.1 政治环境 |
2.3.2 法制环境 |
2.3.3 经济环境 |
2.3.4 技术环境 |
2.3.5 社会环境 |
第3章 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 |
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 |
3.1.1 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3.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益分析 |
3.2.1 农机装备水平分析 |
3.2.2 农业机械化水平分析 |
3.2.3 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
3.2.4 农业总产值分析 |
3.2.5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
第4章 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4.1 政策设计存在不够完善,补贴分配存在不够科学 |
4.1.1 没有配套工作经费 |
4.1.2 品目设置不尽合理 |
4.1.3 市场价格虚高、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
4.1.4 补贴额度设置不尽科学 |
4.2 监管成本较高且手段有限 |
4.2.1 地形条件限制 |
4.2.2 部门职能限制 |
4.3 配套措施跟进不给力 |
4.3.1 农机燃油补贴落实“错位” |
4.3.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4.3.3 补贴机型售后服务跟不上 |
4.3.4 农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 |
第5章 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发展建议 |
5.1 进一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性 |
5.1.1 配套工作经费 |
5.1.2 合理配置品目和补贴额 |
5.1.3 逐步转变补贴方式 |
5.1.4 建立价格监控系统 |
5.2 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风险防控机制 |
5.2.1 落实责任主体 |
5.2.2 强化信息公开 |
5.2.3 强化内外监管 |
5.2.4 大力惩处违规违法行为 |
5.3 进一步推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落地 |
5.3.1 配套资金方面 |
5.3.2 理顺农用燃油补贴机制 |
5.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5.3.4 加大金融支农、信贷支农力度 |
5.3.5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
5.4 进一步激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关主体科技创新意识 |
5.4.1 搭建生产企业、专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合作平台 |
5.4.2 加快扶持农机制造业发展 |
5.4.3 加大农机研发人才的培养 |
5.4.4 加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建设 |
5.4.5 促进企业的合并重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研究范畴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资产的类别与功能 |
一、国有资产 |
二、国有资产的类别划分 |
三、国有资产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与特征 |
一、混合所有制的含义 |
二、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 |
二、西方的产权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沿革(1949-1977)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 |
一、国有资产的初始来源 |
二、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
三、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形成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
三、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大幅下放 |
四、简要评价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
一、“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
二、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
三、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上收 |
四、简要评价 |
第四节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
一、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集中下放 |
二、文革期间国有资产的损失评估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章 转轨时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1978-1992) |
第一节 以放权让利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78-1984) |
一、以利润分成为主的放权让利改革 |
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 |
三、相继推出实行的两步“利改税”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以两权分立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84-1988) |
一、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两权分离的初步探索 |
三、简要评价 |
第三节 以专职管理机构成立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88-1992) |
一、“政企分开”是实现“两权分离”的必然 |
二、国有资产管理专职机构的成立与工作 |
三、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 |
四、简要评价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1993年至今) |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阶段(1993-1997) |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 |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的启动 |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实施 |
四、简要评价 |
第二节 改革攻坚与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1997-2002) |
一、对股份制认识上的理论突破 |
二、组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试点 |
三、推进股份制改造 |
四、简要评价 |
第三节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阶段(2003-至今) |
一、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取得重大进展 |
三、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
四、简要评价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深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导向 |
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 |
二、混合所有制的功能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
二、股份制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第三节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 |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模式 |
一、上海模式 |
二、广东模式 |
三、深圳模式 |
四、北京模式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
第四节 混改背景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足 |
一、国资委成立后遗留的国资管理体制问题 |
二、混改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出现的新问题 |
第七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实践经验 |
第一节 英国模式 |
第二节 美国模式 |
第三节 日本模式 |
第四节 法国模式 |
第五节 韩国模式 |
第六节 简要评价 |
第八章 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
二、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三、建立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体系 |
四、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 |
第二节 宏观体制:“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
一、构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框架性思路 |
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策 |
第三节 微观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
三、逐步推进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四节 制度环境:营造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
一、提高认识 |
二、完善制度与政策 |
三、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 |
四、建立保障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华北某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牛结核病概况 |
1.1 牛结核病病原 |
1.2 牛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
1.3 牛结核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1.4 牛结核病给养牛业带来的影响 |
2 牛结核病世界性分布及流行病学情况 |
2.1 西半球牛结核病流行病学情况 |
2.2 东半球牛结核病流行病学情况 |
2.3 中国 |
3 牛结核病诊断 |
3.1 细菌学方法 |
3.2 免疫学方法 |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4 牛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5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概况 |
6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牛结核病流调方案设计及血清学检测 |
1 华北某地区2014年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
2 血清学检测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建议 |
第二章 牛源分枝杆菌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接种物采集及处理 |
2.2 分枝杆菌初次培养 |
2.3 分枝杆菌扩大培养 |
2.4 分离菌株染色观察 |
2.5 提取细菌DNA |
2.6 细菌DNA浓度测定 |
2.7 临床分离株种属多重PCR鉴定 |
2.8 群内PCR鉴定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枝杆菌 |
3 结果 |
3.1 临床病料采集 |
3.2 初次培养 |
3.3 扩大培养 |
3.4 临床分离菌株抗酸染色镜检结果 |
3.5 细菌DNA浓度 |
3.6 分枝杆菌种属的PCR鉴定结果 |
3.7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内PCR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样品的采集、分离、培养以及镜检的注意事项 |
4.2 牛分枝杆菌PCR试验讨论 |
5 建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黑龙江省散户模式奶农收益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危机的频发 |
1.1.2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
1.1.3 我国奶牛养殖散户模式的主体地位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散户模式 |
2.1.2 养殖收益 |
2.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供求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博弈论 |
3 黑龙江省散户养殖模式奶农收益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散户养殖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
3.1.1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总体状况 |
3.1.2 黑龙江省奶牛散户养殖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 黑龙江省奶牛散户养殖模式收益分析 |
3.2.1 黑龙江省三种养殖模式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3.2.2 黑龙江省奶牛散户养殖模式成本收益分析 |
4 黑龙江省散户养殖模式奶农收益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4.1 政府因素 |
4.1.1 政府补贴 |
4.1.2 法律保障 |
4.1.3 技术支持 |
4.2 乳品企业因素 |
4.2.1 奶价的制定 |
4.2.2 原料乳交易过程中未按质论价 |
4.3 饲料加工企业因素 |
4.4 奶农因素 |
4.4.1 人力资本特征 |
4.4.2 生产特征 |
4.5 市场因素 |
4.5.1 消费习惯 |
4.5.2 原料乳流通 |
5 黑龙江省散户模式奶农收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1 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和原则 |
5.2 黑龙江省奶农收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设定 |
5.2.3 模型选择 |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1 模型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6 提高黑龙江省散户养殖模式奶农收益的对策建议 |
6.1 增加奶农补贴的范围和力度 |
6.2 稳定原料乳收购价格 |
6.3 优化饲料结构 |
6.4 推行适度规模化养殖 |
6.5 加大奶牛疫病防治的力度 |
6.6 推广良种奶牛的繁育 |
6.7 提高奶农饲养管理水平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畜产品追溯系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
1.1 RFID定义 |
1.2 标签分类及相关标准 |
1.2.1 有源与无源标签 |
1.2.2 低频、高频和超高频标签 |
1.3 标签设计 |
1.4 RFID安全问题 |
2 RFID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畜产品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
2.2 国内畜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 |
3 RFID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法律法规及标准化问题 |
3.2 RFID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
3.3 信息采集复杂, 可靠性低 |
4 结语 |
(8)民营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民营经济研究 |
1.2.2 生态学共生及企业共生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民营企业共生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生态学共生理论 |
2.1.1 共生的基本概念 |
2.1.2 共生的本质特征 |
2.1.3 共生的分类 |
2.1.4 企业共生的特点 |
2.2 企业集群理论 |
2.2.1 古典区位理论对区域企业聚集成因的剖析 |
2.2.2 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对企业集群的经济动因分析 |
2.2.3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4 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集群地域根植的新认识 |
2.2.5 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
2.3 企业战略合作理论 |
2.3.1 初期的企业合作理论 |
2.3.2 战略网络合作理论 |
2.3.3 合作性竞争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营企业共生机制 |
3.1 民营企业共生的源动力机制 |
3.1.1 共生促进企业帕累托最优状态 |
3.1.2 共生降低企业交易费用 |
3.1.3 共生促进企业合作效应 |
3.2 民营企业共生的创新进化机制 |
3.2.1 企业共生系统的进化 |
3.2.2 创新进化的共生特征分析 |
3.2.3 民营企业创新进化的共生机制及实现 |
3.3 民营企业共生的合作与竞争机制 |
3.3.1 竞争机制 |
3.3.2 合作机制 |
3.3.3 民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机制及实现 |
3.4 企业共生协调机制 |
3.4.1 企业共生协调的目标及实现 |
3.4.2 民营企业共生协调机制运用 |
3.4.3 协调中的难点及解决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营企业共生模式总体分析 |
4.1 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与特性 |
4.1.1 民营企业现状 |
4.1.2 民营企业特性 |
4.2 民营企业的内部权威共生模式 |
4.2.1 企业内部权威共生的产生 |
4.2.2 民营企业(主)与普通员工的共生 |
4.2.3 民营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共生 |
4.3 民营企业的外部市场共生模式 |
4.3.1 企业的外部市场共生的产生 |
4.3.2 民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共生 |
4.3.3 民营企业和买卖方的共生 |
4.3.4 民营企业和其它企业的共生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民营企业市场共生模式分析 |
5.1 市场共生模式分类标准 |
5.1.1 地理接近程度 |
5.1.2 共生组织化程度 |
5.1.3 共生能量分配程度 |
5.1.4 共生的联系方式 |
5.2 民营企业一般共生模式 |
5.2.1 资源型共生模式 |
5.2.2 平等型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
5.2.3 依托型共生模式 |
5.2.4 虚拟型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
5.3 高级共生模式:生态工业园 |
5.3.1 生态工业园对促进民营企业共生的作用 |
5.3.2 风险与困难 |
5.3.3 解决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民营企业共生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 |
6.1 民营企业员工"高离职率"对共生的制约 |
6.1.1 民营企业员工"高离职率"现状 |
6.1.2 民营企业员工"高离职率"对共生的制约 |
6.1.3 解决途径 |
6.2 信任机制不健全对共生的制约 |
6.2.1 信任危机现象 |
6.2.2 信任机制不健全对共生的制约 |
6.2.3 解决途径 |
6.3 民营企业传统质量管理对共生的制约 |
6.3.1 民营企业传统质量管理 |
6.3.2 民营企业传统质量管理对共生的制约 |
6.3.3 解决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民营企业的共生进化 |
7.1 企业进化理论 |
7.1.1 生物进化对企业进化的启示 |
7.1.2 企业协同进化性质 |
7.2 民营企业共生进化的动态演进 |
7.2.1 民营企业的进化机理 |
7.2.2 民营企业的进化阶段及共生模式 |
7.2.3 对民营企业进化过程的评价 |
7.3 民营企业共生进化的路径 |
7.3.1 民营企业自身加强共生进化观念 |
7.3.2 民营企业生态位的能动性选择 |
7.3.2 民营企业通过协同提高进化效率 |
7.3.3 政府适当干预 |
7.3.4 充分发挥商会等中介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8章 蒙牛企业共生经营的实证分析 |
8.1 蒙牛企业的发展状况 |
8.1.1 企业创始人简介 |
8.1.2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与发展 |
8.2 对蒙牛企业经营行为的共生性分析 |
8.2.1 内部共生 |
8.2.2 外部共生 |
8.2.3 共生中的难点 |
8.3 借鉴蒙牛经验与教训,建立基于共生的奶业合作组织 |
8.3.1 蒙牛合同收购鲜奶的博弈分析 |
8.3.2 奶业合作组织的共生意义及经验 |
8.3.3 奶业合作组织的构想 |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参加过与本项目有关的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与应用进展 |
1.1.1 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 |
1.1.2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
1.1.3 食品追溯系统的应用概况 |
1.2 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动物品种、种类鉴别技术 |
1.2.2 食品产地鉴别技术 |
1.2.3 大型动物个体鉴别技术 |
1.2.4 食品生产过程与贮藏条件鉴别技术 |
1.2.5 食品与饲料中交叉污染鉴别 |
1.2.6 传感器的应用 |
1.2.7 电子数据跟踪技术 |
1.2.8 计算机模型和风险评估 |
1.3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
1.3.1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2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成分掺假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3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
1.3.4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
1.4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自然环境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1.4.2 饲料中营养强化元素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1.4.3 环境污染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1.4.4 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
1.4.5 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对产地溯源上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结果 |
2.2.1 牛肉样品干燥方法研究 |
2.2.2 牛肉样品脱脂方法研究 |
2.2.3 不同地域牛肉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
2.2.4 牛肉不同组分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样品处理方法探讨 |
2.3.2 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探讨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分析 |
3.2.1 四大肉牛产区牛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
3.2.2 牛不同组织间同位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
3.2.4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
3.2.5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3.1 同位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
3.3.2 牛不同组织中同位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
3.3.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四大肉牛产区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
4.2.2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
4.2.3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4.2.4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组合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
5.2.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
5.2.3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牛组织中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分析 |
6.2.1 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
6.2.2 氮同位素组成变化 |
6.2.3 氢同位素组成变化 |
6.3 讨论 |
6.3.1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
6.3.2 牛组织中氮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
6.3.3 牛组织中氢同位素组成与地域、饲料的关系 |
6.4 小结 |
第七章 牛尾毛追溯牛肉产地及生活史的可行性分析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分析 |
7.2.1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
7.2.2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与饲料变化的关系 |
7.2.3 牛尾毛碳、氮同位素随饲料改变的变化趋势 |
7.2.4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分析 |
7.2.5 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碳、氮同位素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
7.2.6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
7.3 讨论 |
7.3.1 牛尾毛为材料进行牛肉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
7.3.2 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
7.3.3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 |
7.4 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
8.1.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
8.1.3 牛组织中同位素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
8.1.4 牛组织对饲料中同位素的富集比例 |
8.1.5 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
8.1.6 利用牛尾毛研究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
8.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8.2.1 同位素检测指标少,研究的系统性还不强 |
8.2.2 牛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及铅、锶同位素比值变化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研究欠缺 |
8.2.3 每个地域采样量较少,而且采样地域的分布范围有限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8.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奶业总体情况 |
2.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
2.2 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我国奶业的发展趋势 |
2.4 奶业发展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三章 奶牛养殖业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 农村奶牛养殖业的社会经济意义 |
3.3 我国发展奶牛养殖的有利条件 |
3.4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 我国进口奶牛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以进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情况为例) |
3.6 奶牛养殖业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奶牛养殖小区的出现与发展 |
4.1 奶牛养殖小区的产生 |
4.2 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奶牛养殖小区的主要内容 |
5.1 我国现有奶牛养殖模式研究 |
5.2 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的意义 |
5.3 奶牛养殖小区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
5.4 小结 |
第六章 奶牛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1 奶牛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2 针对奶牛养殖小区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6.3 奶牛养殖小区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七章 对奶牛养殖小区发展的建议 |
7.1 确保奶农的基本利益,这是促进我国奶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
7.2 优化奶牛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 |
7.3 推广普及科学饲养管理技术 |
7.4 加强行业管理 |
7.5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
7.6 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
7.7 做好奶牛养殖小区的生产环境保护 |
7.8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奶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8.2 发展奶牛养殖小区符合我国国情 |
8.3 奶牛养殖小区适合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法国养牛的跟踪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H信贷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庞建晨.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2]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3]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D]. 方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4]混合所有制导向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迁和改革研究[D]. 肖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5]华北某地区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王岩.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6]黑龙江省散户模式奶农收益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谭留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畜产品追溯系统研究进展[J]. 吕荫润,郑丽敏. 肉类研究, 2013(05)
- [8]民营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研究[D]. 郑晓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9]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D]. 郭波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10]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探讨[D]. 李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