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意:板材/剥离/创意/呵护

新词新意:板材/剥离/创意/呵护

一、新词新义:板块/剥离/创意/打理(论文文献综述)

骆牛牛[1](2015)在《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文中指出不少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论着,首先都会强调词汇研究与其他方面相比,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一论断并非夸大其词,即使从目前来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词汇研究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而就汉语词汇研究的内部情况而言,造词研究又是薄弱中的薄弱。综观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构词是词汇研究的主要对象,专项研究汉语造词的相对较少。进入新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变革最敏感的词汇,当然也随之展现出众多新特点。新词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新词语的生成、结构、语用的论着并不少见,但就新时期汉语造词这个专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目前还不太多。我们拟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上,以词汇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借鉴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基于比较完整的语料库,对新时期新词的创制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就这一领域进行初步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概括回顾了汉语造词研究的历史。早期的造词研究多包含在构词研究,或者其他问题的研究之中,尚未分离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是,造词与构词毕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术语,当造词法体系从构词法中独立出来之后,就标志着造词研究获得了独立地位,也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归纳了目前学界较常见的几套造词法体系,并对比了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认为每个体系都有其合理之处,不同体系在分析相同的词时得出不同结果,往往是因为体系建构时基于不同的标准。此外,衡量一个造词法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要考察该体系与构词法是否能清楚地区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该体系中的每一个方法在具体分析词的创制问题时是否能有效运用。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总结了造词的专项研究和新词造词研究现状,二者有一定的重复或交叉。因为当系统的造词法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余下的内容就是对某个微观造词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如造词理据、造词目的等。新词是原来没有的词,其产生时间、产生背景、产生动因等相对易于把握,因此新词产生是词汇发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比喻、仿拟等修辞手法在新词创制中的广泛运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一个词的创制往往不是单一造词法的结果,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合力创制的。第二章从主要探讨新时期新词创制的基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词,都不是凭空创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基础。造词基础包括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和语言基础。新时期社会变革极其深刻,直接影响新词的创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致,也产生了许多新词,新时期人们在对新旧事物的联想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语言基础主要是既有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新时期不仅利用词素造词,在造词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词素。第三章主要研究造词材料,即词素。一个事实是,现有的有造词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词法上。当然,造词法是造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但绝不是问题的全部。造词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交际而创制新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仅有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造词材料的配合。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任何词的创制都是方法与材料结合下的产物。创造新词的材料主要是词素,但也包括音节、文字、西文字母、数字等。这两大类材料在造词中的使用规律是不同的,可以分别讨论。第三章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非范畴化理论,对词素参与造词时意义的非范畴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静态的词素义在动态造词过程中总是会发生意义变化,当这种变化涉及到原有词素义范畴的破解时,就可以认为词素义获得了新的范畴属性,发生了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实际上是人们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人们总是习惯于利用已知把握未知,利用既有词素和新概念、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联系起来,以认知新现象、新事物。当同一个词素不断用于创制新词,并经历相同或相似的非范畴化时,这种新用法就可能逐渐在语言中定着下来,并凝固成新义项,也就是完成了再范畴化,形成了新的范畴。因此,词素义的变化发展与造词活动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既有意义的“破”,就没有新意义的“立”,那么词素义系统就会一直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词素要不断创制新词,其意义才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词素义非范畴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新时期的造词,也适用于其他时期的造词。就新时期而言,非范畴化表现出两个极性特点,一是非范畴化程度较低,即既有词素在创制新词时属性变化较小,其结果是新词的词义透明度提高,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既有词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词义。也可以说是新词词义表面化现象。另一个是非范畴化程度非常高,新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其结果是词义透明度降低,第五节个案考察中“被XX”的“被”,就是词素义高度非范畴化的代表。简单地说,词义透明度提高是造词主体对交际效率追求的结果,词义透明度降低是造词主体对交际个性化追求的结果。第四章讨论了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从造词材料上来看,一种是纯粹的音节,另一种是字母。从造词结果来看,利用音节造词创制的主要是音译词,即用汉语的音节去模拟外语词发音。利用字母创制的词是字母词,当然也可以同时使用字母和一般词素。一般来说,利用音节模拟外语词的发音,单个音节没有意义,只有当多个音节组成一体才可以表意。但在新时期,不少不表意的音节却可以独立出来参与创制新词,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意资格,成为新的词素,这个过程就是外来词素的形成。有些外来词素甚至还可以独立成词,形成新时期极其少见的单音词。字母用于造词是新词的重要特点,这种材料在词汇史上从未曾如此大规模地使用过。大部分字母词是简缩词,词形较短,使用便捷,适合新时期的交际特点。字母词的大量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也与人们外语水平的整体提高有一定关联。第五章是造词方法的研究。新时期的造词法体现出新质要素的不多,主要是对既有造词法的延续,这种延续是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现。当然,音义任意结合法和音变法在新时期几乎不再使用,但说明法、比拟法、摹声法依旧保持较高的能产性。通过简缩法和类推法创制的新词数量众多,这两种方法是新时期表现突出的造词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造词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创制新词。尽管这些方法在过去也有使用,但新时期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最后从造词角度探讨了新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意义,即戏谑色彩。戏谑色彩的生成与造词密切相关。新时期社会心理的开放,仿拟、类推、谐音等造词法的盛行,都与戏谑色彩的形成有关。主观上,造词主体的刻意追求是戏谑色彩形成的重要原因。当轻松搞笑成为大众审美的主流追求,创制新词时也会希望赋予其幽默、调侃的韵味。另外,互联网的发展给每个人都赋予了话语权,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苦闷、无奈又难以排解时,也可能通过创制谐谑、调侃性的词来宣泄。未来部分新词的创制可能依然会呈现出戏谑的特征。第六章主要讨论网络词的造词问题。网络词是新词中极富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词的创制更是体现出很多全新的特点。首先,网络词在造词材料的选择上极富创意,词素、文字、字母、数字,甚至外语,几乎任何语言中存在的材料都可以用于造词,这些材料在组合时也经常不遵循汉语的构词规则,非常富有个性。网络词的造词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既有造词法的使用之外,谐音法是网络词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谐音造词,一方面可以使输入过程更加便利快捷,另一方面可以彰显使用者的个性特色。但是,谐音法虽然创制了很多新词,但大多数停留在言语中,进入语言层面的较少,也就是说,谐音法的修辞色彩比较明显。不少谐音词实际上是既有词的网络变体,是既有词在网络语境中的衍生物,它们必须依附既有词才能存在,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网络词的形式多样,其造词材料丰富,造词方法新颖。表面上看,数量庞大的网络词似乎隐约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但是,从哲学角度来说,大部分网络词都蕴含着解构倾向。网络词之所以与既有词如此天差地别,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造词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造成的。网络词的创制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天然地具有一种反叛意识,力图从多方面凸显出与既有规则不相容的一面,在创制新词时,他们求新求变,在既有词的基础上,通过撕裂、拼接、剪贴、嫁接等手段,努力使创制结果具有全新的面貌。而网络交际的书写性、匿名性又为解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造词是新词产生的主要手段,语言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创制新词,而不同阶段的新词创制又有着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受到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制约。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一政策无疑将持续下去,同时新词的创制也会继续进行下去。而造词研究同时涉及语言要素、社会要素和人的要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时期的造词主体的心理特征、对各种材料和方法的取舍、组合,以及造词对构词、语用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白云霜[2](2012)在《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文中认为“新增义位”,简称“新义位”或“新义”,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普通话固有词在固有词义基础之上新增加的相对稳定的义位,它们与固有词义是多义关系。“新增义位词”,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新义位的汉语普通话固有词。通过《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1996年版和第5版的对比,并辅以几部新词语词典和有关专业期刊,共搜集到新增义位762条,新增义位词724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数据库。全文共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术语,说明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新增义位词进行统计分析。当代汉语新增义位词在音节分布、结构类型、词汇类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音节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和三音节所占比重较小。结构类型以合成词为主,单纯词很少,合成词中以复合式为主,复合式中偏正型最多,其中定中多于状中。根据词汇来源将当代新增义位词分为普通词语和特殊词语两类,特殊词语包括行业语、外来词和方言词,普通词语多于特殊词语。第三章,对新增义位进行统计分析。新增义位由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部分构成,对三个部分的计量研究,显示出当代新义位的一些量的特征。词汇意义方面,按照一定的关联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指新新义和指旧新义、行业新义和普通新义、方言新义和外来新义。当代新增义位主要为指旧新义,大多数都是普通新义,方言新义和外来新义中有一部分借自地区方言词和外语词。色彩意义方面,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当代新义位的实际,补充提出行业色彩和风格色彩,并对各种色彩类型与词汇意义的关系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出当代新义位在色彩意义方面的特点。新义位的色彩意义丰富多样,感情、语体、形象、行业、外来、地方、时代、风格“八色俱全”;除了地方色彩、行业色彩、风格色彩以外,其他五种之间经常叠加。形象色彩数量惊人,行业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较多,感情色彩较少,外来、地方、风格三种色彩所占比重不高,但都值得关注。语法意义方面,实词义占绝大多数,名词义和动词义基本持平,二者的数量明显高于形容词义,虚词义只有介词和语气词两类。第四章,从词汇意义方面研究新旧义位关系。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出已为人类认知的事物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义位关系模式”构想:义位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即相含、相关、相合、相似、辗转。对当代汉语新旧义位关系进行全面考察,统计结果显示:辗转为数不多,相合与相似的数量多于相含与相关的数量。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选取部分词例,验证义位关系模式对汉语的解释力。第五章,从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方面研究新旧义位关系。新旧义位的色彩或一致,或不一致,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分为:变彩、加彩、减彩及综合转换。从色彩类聚的视角出发,归纳出各类色彩意义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色彩意义关系与词汇意义关系之联系。语法意义方面,新旧义位词性一致的是主流,词性不一致即兼类的情形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却集中反映了语法意义的变化规律。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探究词性兼类背后的认知原因、结构原因。联系义位关系模式,分析词汇意义关系与语法意义关系之联系。第六章,从语用角度出发,由搭配入手,考察新义位产生、识解、传播、定型的全过程,借鉴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混搭引申、同素替换、语境干预、语义重组等概念,探析新义位形成背后的语言原因、现实原因及认知原因。本文创新点:一,从词义构成的三个方面(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考察当代汉语新增义位,分析新旧义位关系,总结三个方面义位关系之联系,对新义位的全貌和变化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二,总结已为人类认知的事物关系,提出义位关系模式构想;三,运用语用学、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由搭配入手,考察新义位产生、识解、定型的全过程。

林雯[3](2012)在《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在北美,研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本论文把研究对象时间段设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不但占据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领先地位,而且最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华文网络文学在复杂的各种外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内因(新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本论文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媒体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和个性。纵向是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北美网络文学社群(论坛、网刊和网站),对发表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特点与成果。横向是以地域划分,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放入世界文学格局与中华文化概念中,与北美英文文学、大陆网络文学、东南亚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北美网络华文文学创作者身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这种跨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特色与意义。本论文也探讨了当今在新媒体语境中和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各种文化艺术样式。如Iphone、Ipad、电子书等新兴科技,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最后,通过追踪几个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成名的网络写手,在以后十多年中的创作方向与成就,论述无论是网络文学变成纸质印刷品,还是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杨博[4](2010)在《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语言作为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以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交际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角色,因而社会生活的变化最直接的反映便是词汇系统中所发生的变化,即新词语的大量出现。新词语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正常交际。新词语,顾名思义,就是新的词语,具体来讲就是指在已有词汇系统中出现的并未被语言主体所熟知并普遍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从其内容来看,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新事物、新概念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表达人们对于原有事物认知的进一步加深。目前,关于新词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大量新词语研究专着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新词语词典的编纂等。与此同时,新词语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的角度单一,缺乏系统化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词语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语言本体研究应该服务于教学实践,同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理论研究的不足,促进本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对于新词语的研究语料范围局限于二十世纪就是九十年代以后所出现的新词语,主要参考了周洪波主编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文章总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新词语研究中经常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1)新词语的概念及界定;(2)新词语的产生原因;(3)新词语的产生方式;(4)新词语的产生途径。第二部分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新华新词语词典》所收录的新词语,指出了新词语在这两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例如新词语构词方式以偏正式为主,其中大部分是定中结构,对于这一特点从认知的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得出偏正式更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规律。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词语在语用方面的一些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新词语的“欧化”现象,同时利用间接语言接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给予了解释。第四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教学新词语和传统新词语的不同,从而明确了新词语教学的教学范围,接着对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改进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建议。

石慧娜[5](2009)在《《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新事物、新方法、新现象、新观念、新发现、新创造以至新感受都会为语言增添新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词语如同一面镜子,从中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新词语不仅丰富我们日常语言词汇,更能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新词语是语言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和文化休戚相关,故其形成和发展也毫无例外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换句话讲,新词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信仰、风俗习惯,展示了与那一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体制和心理元素。那么这些新词语产生以后,其使用情况和分布情况如何,这些频繁被人们使用的新词语有哪些特点呢,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媒体是快捷的大众传播手段,在报道层出不穷新生事物的同时,能积极传播随之产生的大量新词语。鉴于此,本文选择了《南方周末》为调查对象,以2007年1—48期的《南方周末》为研究资料,通过构建参照词表,提取《南方周末》中使用的新词语,把提取出来的新词语作为一个封闭的语料库,主要从新词语的使用领域、类型、音节和词频等四个方面作了考察,然后对这个语料库进行定量的统计与定性的分析,由此来窥探当前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情况。

杨振兰[6](2007)在《新时期新义衍生形成的多义词》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汉语新词新义项的形成出现了由既有词派生和新词派生两种并存的情形,并进而形成了旧词多义和新词多义两种多义现象。新义衍生的主要模式引申和比喻在两种多义词中呈现出不平衡性,显示出新时期新义产生的某种特点和规律。有必要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该种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作出解释。

盛银花,陈琼辉[7](2006)在《新词语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词语,从新词语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新词语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原因,阐释新词语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以期更好地认识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袁园[8](2006)在《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透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语言学本体角度和词汇变化发展的外因两方面对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作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 本文研究的经济类新词指的是1990-2002年间这一共时平面上相对稳定的描写型新词语词典中收录的涉及金融、贸易、税收、就业、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领域或方面的词,也包括那些不太稳定的词与短语的中间物。 经济类新词的外部表现有这样一些特点:音节形式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主流是一致的;构成方式上,传统的偏正式与述宾式仍是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加缀式构成方式是其重要的构成方式,老词缀仍然发挥作用,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词缀,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以后会成为真正的词缀;缩略方式上,以1234→13式的分段缩略方式为最,有一种特别的缩略方式,即把原词语缩略成一个词,再在前面加“老”;性质上,不均衡性突出,动词性的、名词性的多,其他性质的少。 经济类新词从来源上看主要有外来词、方言词、专门用语这3个方面。外来词中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活跃的字母词,其中纯字母词最多。本文认为字母词一律按原读音读。有3个中心区域的经济类新词向共同语发生渗透,一个是以港台为代表的闽粤方言区,一个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一个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吴语区。渗透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经济类新词中来自体育、医学、地理、航海等领域的专门用语较多,这些词意义泛化是因为它们的泛化意义和本身意义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经济类新词在接受其他领域词的同时,自身意义也在发生着泛化。经济类新词中有不少同义词、反义词,它们大都是类推仿造而来。 从词汇发展的外部因素看,经济类新词语变化发展主要是受到国内、国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国人心理这两方面的影响。 本文对经济类新词形式上的发展作了简单的预测:双音节词将仍然占主流;字母词会增加;新的类词缀会出现,有的可能会成为真正的词缀;类推仿造能创制出一批新词;经济社会的高效性会导致简缩形式增多。

伊兴荣[9](2006)在《从《新华新词语词典》看新词语造词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版)中的2299个新词语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新词语的造词法。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词语造词法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新词语造词法中体现出来的主观原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语。第一部分是文章论述的主体,具体分析各类新词语造词法的定义、分类、特点、使用它们的必要性以及各类造词法所造词语在《新华新词语词典》中所占的比例。第一部分的最后还列有对该词典中新词语的音节统计情况。采用何种造词法来创造新词语,一定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讨论了新词语造词法中体现出来的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求新、求雅、求简和类推心理。第三部分总结出新词语造词法的特点,希望对未来造词趋势的预测起到一定的作用。

张院利[10](2006)在《汉语修辞与词义发展》文中提出词义发展离不开修辞活动,修辞对词义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从修辞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与词义发展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词义研究的概况,对前人关于词义发展研究的复杂情况作一梳理,引入学者对修辞作用的注意。接着着重探讨修辞与词义的关系,分别从修辞与词义的过滤和修辞与词义的迁移两方面来论述。修辞滤义包括消极修辞的滤义和积极修辞的滤义。消极修辞的滤义主要着眼于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的多样性上,积极修辞的滤义包括概念意义的过滤和联想意义的过滤。修辞滤义过程是一个矛盾的辩证的过程。经过一定修辞结构过滤的动态词义有的只存活于特定的语境中,有的已成为词语既定意义的一部分,甚至被字典辞书列为一个义项,以定型化的面目出现。修辞与词义的迁移方面也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消极修辞造成的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重心的转移以及词语结构形式的变化;积极修辞方面着重从语义表达的客观需要和语言运用的主观创造性以及人们的趋同心理入手揭示词义的修辞义变、辞格及修辞义位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的不断循环和系统调整。第四部分着重举例探讨和词义发展有关的辞格。从动态方面来研究词汇的发展,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力度。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引起对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词语修辞义的重视;有利于词典或修辞词典的编纂。

二、新词新义:板块/剥离/创意/打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词新义:板块/剥离/创意/打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造词研究概述
        1.1 术语及其相关研究
        1.2 系统的造词法研究
        1.3 造词的专项研究
        1.4 新词的造词研究
        1.5 造词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3.1 新词的界定
        3.2 新词造词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4.1 词的判定及语料来源
        4.2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新词的造词基础
    第一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认识基础
        2.1 联想范围更加广泛
        2.2 联想领域的倾向性发生改变
        2.3 联想的连续效应
    第三节 新时期新词创制的语言基础
        3.1 新时期的单纯词素
        3.2 新时期的合成词素
第三章 造词中的词素义非范畴化
    第一节 造词材料与造词理据
    第二节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和词素义
        2.1 范畴、概念与词义
        2.2 词义的范畴属性和词素义的范畴属性
    第三节 造词与词素义非范畴化
        3.1 范畴化、非范畴化与再范畴化
        3.2 词素义非范畴化与造词的关系
        3.3 词素义非范畴化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3.4 词素义非范畴化的途径
    第四节 多义词素与词素义范畴调整
    第五节 新时期词素义非范畴化的特点
        5.1 新词的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
        5.2 词义透明度两极分化的原因
    第六节 个案考察——“被XX”的非范畴化
        6.1 “被XX”整体语义复杂化
        6.2 “被XX”中组成成分的属性变化
        6.3 “被XX”的语用特点
第四章 两类特殊词的造词问题
    第一节 音节材料与新时期的音译词
        1.1 新时期音译词产生的原因
        1.2 外来词素汉化与造词
        1.3 增意音译法与商标译名
    第二节 蔚为可观的字母词
        2.1 字母词形成的基础形式
        2.2 字母词的词义透明度
        2.3 字母词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 新词中运用突出的造词法
    第一节 新时期的简缩法
        1.1 简缩法的造词规则
        1.2 新时期简缩造词的特点
        1.3 简缩法高频使用的原因
    第二节 类推法创造新词
        2.1 类推法的使用基础
        2.2 新时期类推法的特点
        2.3 类推法的作用
    第三节 多种方法合力造词
    第四节 新时期造词的特点
    第五节 从造词看新词的戏谑色彩
        5.1 戏谑色彩的特点
        5.2 戏谑色彩的生成途径
        5.3 戏谑色彩的存在方式
        5.4 戏谑色彩的风行原因
第六章 网络词造词研究
    第一节 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
        1.1 什么是网络词
        1.2 网络词的地位
    第二节 网络词的造词材料
    第三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法
    第四节 谐音法与网络造词
        4.1 谐音的材料
        4.2 谐音的类型
        4.3 谐音法与新时期的同音词
    第五节 网络造词中的解构倾向
        5.1 颠覆传统语言规范
        5.2 打破固有交际原则
        5.3 无处不在的戏仿
        5.4 网络语境下的解构成因
结语
附录 新时期新词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件

(2)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术语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5 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当代汉语新增义位词统计分析
    2.1 增义词音节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2.1.1 基本情况
        2.1.2 统计分析
    2.2 增义词的结构类型
        2.2.1 汉语词的结构类型
        2.2.2 增义词结构类型的基本情况
        2.2.3 增义词结构类型的统计分析
    2.3 增义词的词汇类别
        2.3.1 普通词语与特殊词语
        2.3.2 普通词语
        2.3.3 特殊词语
第3章 当代汉语新增义位统计分析
    3.1 词义构成
        3.1.1 词汇意义
        3.1.2 色彩意义
        3.1.3 语法意义
    3.2 新增义位的词汇意义
        3.2.1 指新新义-指旧新义
        3.2.2 行业新义-普通新义
        3.2.3 方言新义、外来新义
    3.3 新增义位的色彩意义
        3.3.1 各种色彩意义的界定
        3.3.2 当代新增义位在色彩意义方面的特点
    3.4 新增义位的语法意义
        3.4.1 基本情况
        3.4.2 统计分析
第4章 新旧义位关系(上)
    4.1 义位关系研究现状
    4.2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4.3 新旧义位在词汇意义方面的关系
        4.3.1 事物关系认知模式
        4.3.2 义位关系模式构想
        4.3.3 当代汉语新旧义位(词汇意义)关系考察
        4.3.4 义位关系模式对汉语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4.4 义位关系模式与词义演变及其他相关词义问题
        4.4.1 义位关系模式与词义演变模式
        4.4.2 义位关系模式与其他相关词义问题
第5章 新旧义位关系(下)
    5.1 新旧义位在色彩意义方面的关系
        5.1.1 新旧色彩意义关系的两种情况
        5.1.2 各类色彩意义在新旧义位间的变化规律
        5.1.3 当代语用色彩的去二值化倾向
        5.1.4 增义词的色彩意义与词汇意义之关系
    5.2 新旧义位在语法意义方面的关系
        5.2.1 词性一致
        5.2.2 词性不一致
        5.2.3 语法意义关系与词汇意义关系之联系
第6章 混搭引申
    6.1 混搭引申的界定
        6.1.1 混搭
        6.1.2 混搭引申
    6.2 混搭引申的过程和机制
        6.2.1 第一阶段
        6.2.2 第二阶段
        6.2.3 第三阶段
    6.3 混搭引申的语言原因、现实原因和认知原因
        6.3.1 语言原因
        6.3.2 现实原因
        6.3.3 认知原因
    6.4 搭配应用
        6.4.1 搭配释义
        6.4.2 搭配在语料库词义识别方面的作用
    6.5 混搭与语用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当代汉语新增义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界定
        1.1.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定义
    1.2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与轨迹
    1.3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3.1 海内外评论家视野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及存在的问题
        1.3.2 本论文的意义所在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依据
        1.4.1 亲历与口述(采访)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简述
第2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社群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2.1.1 草创期(1991—1996)
        2.1.2 蓬勃期(1997—2001)
    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的特点
        2.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北美华文新移民文学的关系
        2.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类型
    2.3 北美华文报纸文学副刊网络化
        2.3.1 北美华文报纸发展史
        2.3.2 网络化之后的北美华文报刊
第3章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中网络叙事特征
    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3.1.1 文本的开放性
        3.1.2 超文本的功能
        3.1.3 多元的参照系
        3.1.4 社群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3.2 开放性文本:小说接龙
        3.2.1 北美英文与华文网络小说接龙概况
        3.2.2 东南亚社群泰华小说接龙概况
        3.2.3 华文网络社群接龙小说的特点
    3.3 跨媒体跨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的接龙小说
        3.3.1 西方现实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心理
        3.3.2 西式远距离透视中的中国古典意境
        3.3.3 象征手法与超现实的意象组合
        3.3.4 结语
第4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与新精神
    4.1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特征
        4.1.1 文本载体的数字化
        4.1.2 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4.1.3 全球化
        4.1.4 虚拟性
        4.1.5 交互性
        4.1.6 即时性
    4.2 网络文学的新精神
        4.2.1 文学语言的创新
        4.2.2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新式创作
        4.2.3 文学理念与精神、审美与价值观的改变
    4.3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解
    4.4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通俗性与精英性
第5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形态
    5.1 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5.1.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生活内容和习惯
        5.1.2 网络的多重意义
        5.1.3 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的要因
    5.2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5.3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5.3.1 影视
        5.3.2 动漫
        5.3.3 社交网站
        5.3.4 电子出版物
    5.4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第6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6.1 作为新移民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
        6.1.1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新移民身份特质
        6.1.2 跨越网络与纸媒的两栖新移民华文作家
    6.2 北美华文网络诗歌:认同困惑与家国情怀
        6.2.1 认同困惑
        6.2.2 家国情怀
    6.3 北美华文网络散文:悲歌、抗诉与回望
        6.3.1 红尘无泪篇
        6.3.2 天涯问路篇
        6.3.3 故国不思篇
        6.3.4 破衣戏语篇
    6.4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叙事中的文化观照
        6.4.1 在承载“文革”历史负荷中跋涉——阿黛的《处女塔》
        6.4.2 “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6.4.3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灵探索——阎真的《曾在天涯》
        6.4.4 东方视角中的异域婚恋奇情——王瑞芸的《戈登医生》
        6.4.5 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陈谦的《覆水》
        6.4.6 跨域经验中的文化身份蜕变——施雨的《下城急诊室》
第7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7.1 北美华文网络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
        7.1.1 从自我认同到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7.1.2 女性写作中的地缘情结
    7.2 流散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母题
        7.2.1 山水母题
        7.2.2 婚恋母题
        7.2.3 放逐母题
    7.3 浅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7.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女性主义的特色
        7.3.2 和谐是女性主义最终目的
    7.4 结语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新词语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新词语的概念及界定
    1.2 新词语的产生原因
    1.3 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分析
    1.4 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2 新词语的构成与语义研究
    2.1 新词语的构成方式
    2.2 新词语的语义
3 新词语的语用研究和“欧化”现象分析
    3.1 新词语的语用分析
    3.2 新词语的“欧化”现象概述
    3.3 新词语“欧化”现象分析
4 新词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4.1 教学新词语的界定及发展
    4.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
    4.3 新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书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1.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2章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新词语词库的构建
    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2.2 新词语词库的构建
第3章 《南方周末》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
    3.1 新词语的使用领域考察
        3.1.1 使用领域考察综述
        3.1.2 使用领域考察分述
    3.2 新词语的类型考察
        3.2.1 新造词
        3.2.2 旧词新用
        3.2.3 外来词
        3.2.4 缩略词
        3.2.5 方言词
        3.2.6 网络词
    3.3 新词语的音节考察
        3.3.1 单音节词
        3.3.2 双音节词
        3.3.3 多音节词
    3.4 新词语的词频考察
        3.4.1 高频词
        3.4.2 中频词
        3.4.3 低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期新义衍生形成的多义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旧词多义所体现的比喻与引申方式并重的特点
二 、 新词多义所体现的以引申方式为主的特点
三 、比喻义与引申义不平衡性分布的成因
四、余 论

(7)新词语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词语产生的方式
    (一) 词义的引申、扩大
    (二) 词义的缩小
    (三) 词义的转移
    (四) 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
    (五) 修辞转化
    (六) 类推仿造
三、新词语产生的外因

(8)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一些焦点问题
    第三节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中两个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经济类新词的内部构造和外部性能
    第一节 经济类新词的音节结构
    第二节 经济类新词的构成方式
    第三节 经济类新词中的词缀和类词缀
    第四节 经济类新词中的常用缩略方式
    第五节 经济类新词的性质
第三章 经济类新词的来源
    第一节 来源于外族语的经济类新词
    第二节 来源于方言的经济类新词
    第三节 来源于专门用语的经济类新词
第四章 经济类新词的意义
    第一节 经济类新词意义的泛化
    第二节 意义相同或相反的经济类新词
第五章 经济类新词语变化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经济类新词的预测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
附录 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新华新词语词典》看新词语造词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新词语造词法分析
    1.1 以借为造
        1.1.1 借用外来词语
        1.1.2 借用方言词语
        1.1.3 词语移用现象
    1.2 自造词语
        1.2.1 复合式造词法
        1.2.2 附加式造词法
        1.2.3 修辞式造词法
        1.2.4 类推式造词法
        1.2.5 缩略式造词法
        1.2.6 字母式造词法
    1.3 新词语各类造词法所造词语数量及比例统计
    1.4 新词语音节统计及音节变化
2. 新词语造词法中体现出来的主观原因
3.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新华新词语词典》中各造词法造词情况列表
后 记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汉语修辞与词义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角度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概况
    2.1 外因说
    2.2 内因说
    2.3 修辞因素
3 修辞与词义关系原理浅析
    3.1 消极修辞与词义的发展
    3.2 积极修辞与词义的发展
    3.3 小结
4 辞格与词义关系举例
    4.1 比喻引申
    4.2 通感引申
    4.3 仿拟引申
    4.4 断取引申
    4.5 直义引申
    4.6 反语引申
    4.7 小结
5 总论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新词新义:板块/剥离/创意/打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汉语新词的造词研究[D]. 骆牛牛. 山东大学, 2015(12)
  • [2]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D]. 白云霜. 河北大学, 2012(05)
  • [3]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 林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4]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D]. 杨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5)
  • [5]《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词语情况的考察[D]. 石慧娜. 河北大学, 2009(03)
  • [6]新时期新义衍生形成的多义词[J]. 杨振兰. 文史哲, 2007(04)
  • [7]新词语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J]. 盛银花,陈琼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8]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透析[D]. 袁园.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9]从《新华新词语词典》看新词语造词法[D]. 伊兴荣. 新疆师范大学, 2006(12)
  • [10]汉语修辞与词义发展[D]. 张院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新词新意:板材/剥离/创意/呵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