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过《潇潇暮雨》……(论文文献综述)
董乃宝[1](2019)在《这个秋天,我静静看》文中认为中秋的阳光不烈,枫叶渐深红,桂花渐香远。风,起了。乍冷,且清灵,一股透过全身的凉意。潇潇暮雨,一番洗清秋。雨,淅淅沥沥的,静静冲刷着天地万物。若把夏雨比作奔跑的野马,那么秋雨,便是那残蝉的
徐蔚[2](2019)在《以学为中心,温故而知新——特级教师郭昶《浣溪沙》教学过程赏析》文中指出一、读准编写意图,精准教学定位【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背诵,回顾旧知(略)板块二:自学新词,疏通障碍师:看来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词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题目是《浣溪沙》。读题。生(齐读):浣溪沙。师:由于大家小学快毕业了,我希望同学们用原来掌握的本领来学一学,行不行?打开课文第152页。关于学诗、学词,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方
王澍[3](2018)在《苏轼词的景观意象提炼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景观意象这一研究范畴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学术关注度位于前列,媒体及用户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尽管当今风景园林的关注和工作范围已经极大扩展,非传统园林概念可以概括,但当涉及造景问题,尤其涉及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要求时,如何立意并进行合理的景观营造仍是核心问题之一。诗词中的景观意象是园林美学及园林文化方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诗情画意的蕴藏之所,并在当今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广阔的前景。对景观意象的提炼和梳理,有利于景观意象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有利于园林意境的完整呈现,有利于对园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在了解国内外景观意象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轼词为研究对象,选取九十六首苏轼词,从其中摘出所有带有景观意象应用价值的词句,提炼各词句中的景观意象(清晰化或转译词句为园林景观意象),按照园林景观和空间营造的思路将所有提炼的意象进行合理分类,并总结苏轼词中景观意象的情感倾向及审美类型,以及意象的空间特性。本文归纳总结了苏轼词中景观意象的总体特征,并探讨了苏词景观意象的园林应用方式以及在园林创作中提炼和应用诗词作品中景观意象的方法等内容。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概括总结所选九十六首苏轼词的题材类型,共分四大类:纪游类、赠别类、记事类和怀古类。其中数量最多的题材类型为纪游类,共计54首,占比56%;其次为赠别类题材,共计25首,占比27%;最少的题材类型为怀古类,共计4首,占比5%。(2)在所选的苏轼词作中将提炼出的景观意象进行分类并统计。按照其空间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共分为六大类:建筑物或构筑物景观类、植物景观类、水景观类、天文气象景观类、山体景观类和道路或地形景观类,意象数量合计207个,其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类景观意象数量最多,共计63个,所占比例为30%;道路或地形类景观意象数量为最少,共计6个,所占比例为3%。按意象形成的要素组织方式将其分为两大类:静态空间类和动态序列类。其中形成动态序列的意象出现次数共计32次,所占比例为37%,表现为静态空间的意象共计出现19次,所占比例37%。按苏轼词景观意象中的人物活动进行分类统计,共分为七大类:登望类、宴饮类、幽居类、听弹类、节庆活动类、梦思类和舟游类。其中幽居类意象数量最多共计27个,所占比例为28%;其次是宴饮类意象,共计17个,所占比例为19%;节庆类意象数量最少为4个,所占比例为4%。(3)苏轼词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审美类型分为孤寂、萧散、逸远、清澹、纤秾、幽独和旷达七类。各审美类型意象在苏轼词中的数量合计为244个。其中以孤寂为苏轼词中景观意象表现最多的审美类型,共计意象数量82个,所占比例为28%;其次为萧散审美类型,共计数量46个,所占比例为19%;苏轼词中表现旷达审美类型的景观意象最少,共计数量10个,所占比例为4%。苏轼词中景观意象的空间特性划可分为空间特征明确的、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确定性的以及空间特征模糊的景观意象三类。(4)苏轼词中景观意象的主要特征有:1)天文气象景观的丰富表现;2)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及序列感;3)反映出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5)苏轼词中景观意象在园林中应用的方式有:1)可直接应用于园林空间;2)可转换应用于园林空间;3)非空间性要素应用于园林空间。
吴娟[4](2017)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教学探析》文中认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丰富的雨意象,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入选了很多有关雨意象的佳作。对其中的雨意象进行梳理和探析,借以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色彩和深厚文化意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诗词的深远意境,进而提升中学生的文化审美鉴赏水平。历来学界关于文学作品中雨及雨意象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即使是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雨意象研究也很多。但其绝大多数研究或落脚于雨意象本身内涵的把握和界定,或着眼于雨意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某种单一功能的探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多种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本选题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多种教育功能和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一探究,以期借助雨意象内涵的深入开掘,试图将文学理论探析、文学文本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探索中学语文教育的规律性问题,进而为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由选题理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特色与方法三方面组成。第二部分是正文,正文分为三章论述。第一章概说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背景及分类。第一节简要介绍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研究背景。第二节梳理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分布及分类情况。第二章论述中学语文教学教材中雨意象教育功能。这一章分别从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审美体验和文学鉴赏四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教育功能。第三章阐释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雨意象教学策略。笔者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并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将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雨意象教学策略分为四个步骤:课前预习,关注体验;创设情境,体悟情感;合作探究,发挥想象:反思创新,灵活运用。第三部分是结语,对本文进行简要总结,主要概述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多种教育功能及其相关教学策略。
朱长英[5](2016)在《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学与地理空间的不解之缘可追溯至《诗经》、《楚辞》的先秦时期。及至两宋,词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柔美婉约为主的词作风格、多涉南方山水的创作内容、词人多占籍南方的地理分布等现象都为这一密切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立论基础。宋室南渡的时代巨变在导致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同时,必然导致宋词创作在地理空间上的移位现象。尽管地理空间在词体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宋词研究依然偏重纵向的时间维度。鉴于此,本文选取"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之研究"为题,来探究环境与词人之间的关系,以增加空间维度上的宋词研究力度,力求在时空共筑的生态环境中科学把握和研究宋词。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词作为根基,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避免限于静态和局部研究的偏颇,运用动态的、全局性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两宋词人与地理空间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分析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风格特点、词学思想、词人心态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其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引论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第一部分引论。在对"地理空间"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缘起,分析地理空间与宋词关系研究的现状,探求本选题的研究价值,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宏观研究,下编为个案研究,宏观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上编宏观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研究。地理空间对题材内容的影响有强弱之分,怀古咏史词、风土词、写景咏物词和羁旅仕宦词是受影响最大的题材内容。地理空间对怀古咏史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登临地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选择取舍上;地理空间对风土类题材的影响通过一幅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民俗风情画展现出来;写景咏物词所写景物呈现出的流域文学差异是地理空间影响力的最主要表现;就羁旅仕宦词而言,由东向西、自北向南的空间移位趋势明显,是流动性极强的动态地理空间,带来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章为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研究。本文从影响地域差异的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多个要素中选取最强有力的气候要素为标准展开。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体现为自北向南六个气候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词人分布最集中,两大气候带成为探析宋词整体风格的有力证据;地理空间对具体词人词风的影响,要从本籍和客籍两个地理空间入手:一者影响根深蒂固,一者影响受时间、心境等多方制约,二者之间会形成碰撞,进而产生新词风;金源词和南宋词均导源于北宋词,但在发展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发生双向选择,清劲方刚成为金源词的主导词风,婉丽含蓄却则成为南宋词的主导词风。第三章为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研究。整体来说,地理空间对词学观念的影响远没有对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影响直接有力,本章仅分析"词为艳科"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念与地理空间的关系。"词为艳科"观念借《花间集》而生,花间词人以蜀人或仕宦于蜀地者为主;蜀地经济发达、享乐之风兴盛,四川盆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三点说明"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离不开蜀地的涵育之功。"自是一家"观点虽可从词体发展规律、词人所处社会环境、词人的禀赋气质等方面入手解读,但若忽视对密州一地的地理空间研究,这些解读就未免隔靴搔痒之嫌。第四章、第五章分析两种特殊的人地关系心态:乡土情结和恋阙情结。故乡具有生命源泉和生命归宿的双重内涵,终老他乡却是宋代词人较为普遍的生命状态,这与学养最深、最讲礼法的宋代士大夫形象并不一致,令人费解。两宋词人笔涉京都之作占全宋词五分之一强,恋阙心理已成宋词中普遍而典型的情感内容。本文对这两种词人心态分别加以梳理研究后,进一步分析故乡和京都这一组互为反方向的地理空间之间奇特而复杂的关系,探究两宋词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下编个案研究,共分六章。根据两宋各阶段词人的贡献大小,分别从北宋前期词坛、中期词坛、后期词坛、南渡词坛、南宋中期词坛、后期词坛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七位词人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分析总结地理空间影响两宋词的表现及其规律性特点。北宋前期词坛,柳永的人生地图南起武夷、北及华阴、东濒定海、西至成都,其《乐章集》中仕宦漂泊的焦灼感显示出其思想体系并未能融合儒释老的不成熟状态,其"汴京情结"不容忽视。北宋中期词坛,苏轼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乡土概念日渐被精神层面的故乡概念取代,与此相应,其词学观念由"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渐变为词乃"诗之苗裔"的词学思想,题材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广程度,以陶渊明为参照,从时代环境、气质禀赋等因素切入,会发现苏轼大乡土情怀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北宋中后期词坛,周邦彦词由软媚清丽向内敛沧桑的词风变化,既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又与地理空间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有着密切联系。南渡词坛,朱敦儒与故乡洛阳的距离越大,词中凄凉孤苦的低沉情调就越浓厚,对南方流寓地的疏离感就越强烈,尤以岭南词为最。这种南北地域文化的碰撞实质上是对主流政治不舍之情的表现。南宋中期词坛,辛弃疾词中齐鲁地域色彩与信州山水共生,呈现出南北文化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并最终通过多样化的稼轩词风表现出来,传递出南宋词发展日渐多元的讯息。南宋后期词坛,刘克庄广阔开放的人生地图与吴文英局限于一隅的人生图景直接影响着二人的创作视野、词情内容和词学观念,呈现为开放式和内敛式两种宋词书写范式,显示出词坛分流的大趋势。第三部分余论。本部分总结强调地理空间对宋词发挥影响力时两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维度,即广度和深度。从广度视角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重视词人对地理空间的拓展力度,这正是词体发展的重要表现。作家人生行迹的广度与词作的题材类型、风格特色的变化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从深度视角来审视地理空间对宋词的影响,要意识到地理空间对词人的影响深浅有别,考量深浅程度的标尺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外在地理空间与词人心灵世界发生的碰撞越激烈,其转化为文学地理空间的能动性就越大,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越强烈。重视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才能描绘出地理空间与宋词奇妙关系的生动画卷。
刘刚[6](2014)在《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研究 ——以陈之遴和苗君稷为个案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古代史中,明末清初实在是为数不多的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个人对政权力量的借助因为满、汉政权的更替而被附着上了史上最浓烈的道德价值色彩,政权力量对个人的挤压也因为清政权对劫掠和流刑的泛用而呈现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对生存空间的剥夺和限定现象。着眼于明末清初的这一历史背景,本论文兼用传统史料和阐释界限相对模糊的诗歌文献,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探寻了陈之遴和苗君稷一生的行为和心理轨迹,以期展现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与明清政权的关系、与中土和东北边疆生存空间的关系及其对东北边疆所产生的文化影响。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等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定位、内容、意义、思路、观念和方法,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和检讨。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着眼于陈之遴的贰臣身份,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家族、明朝及南明政权的互动关系。这一考察是通过考证和辨析有关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杨嗣昌夺情”事件、陈祖苞案始末和陈之遴“鸩父”真相,以及陈之遴与黄道周等人的交游、与南明弘光政权及潞王的关系和降清始末等历史细节来实现的。第二章基于陈之遴的流人身份,以其仕清后的仕路起伏为着眼点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清朝政权的互动关系。本章我们探讨了陈之遴在清朝屡获超擢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政绩,分析了其与顺治朝重要党争案件的关系,厘清了治清史和清诗者常提及但并不详知的黄膘李三案始末、重议任珍案的性质、吴良辅案始末及顺治皇帝晚期的一些问题,梳理了顺治朝内监势力在中央权力分布图中的异军突起过程,发现了“南党”汉臣内部成员之间由于地位的频繁变动而导致的交结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微妙变化。第三章基于《浮云集》考察了贰臣流人陈之遴明清易代之际的心态变迁。通过对《浮云集》进行诗歌系年和文本细读,考察了其仕清前后和流放前后在交游、心态、政治伦理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行为和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固守。本章着重关注了陈之遴的三种生命体验:一是贰臣流人在辽东流徙生涯中心态的挣扎和调适,二是贰臣流人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悲,三是贰臣流人的仕路之悔。第四章以《焦冥集》为主要依据,考察了方外流人苗君稷的科考和流寓行为及心态变迁。其中涉及苗君稷的家世情况、崇德朝清兵对昌平的劫掠情况、科举未第与周延儒的关系、辽东流寓生活中对皇太极召仕的拒绝、对辽东交游对象的有限选择和区别对待以及流寓所造成的精神苦痛和焦虑等等。第五章在地域文化视野下审视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着重考察了其流寓行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其中包括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趋同和差异、贰臣和方外流人对清初东北的文学书写、清初东北地域文化的定位、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空间分布和特质、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在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中的位置,以及作为文化地理空间的清初东北在流人群体的影响下新的文化框架的形成和演进情况。结语部分总结了贰臣流人陈之遴和方外流人苗君稷的行为史和心态史,指出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的特殊性及其对东北的文化意义。附录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陈之遴着述简考》,二是《陈之遴年表》。
李伏玲[7](2013)在《生命因心态年轻而精彩——品读苏词,感悟人生》文中研究指明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珠联璧合,异彩纷呈。宋词的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说到宋词的最高成就时,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可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许兴宝[8](2012)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考论》文中认为"来日苦无多"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苏轼断言人生已近五十,距离仙逝的时日所剩没有多久,有叹人生短暂的凄苦意味。另一种则认为苏轼对前程充满了自信,百年强半之后,迎来的将是一片坦途,未来苦日子不会再多。苏轼认为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否极泰来,有感于神宗"不忍终弃"的厚重恩遇,所以在量移汝州后,内心充满自信,但在给友人杨绘的词中又不便直说,于是引用了韩愈的诗句含蓄道出,致使成了后人难以确切理解的名句。透过苏轼此期间的大量创作,加以彼时大环境等多方面的剖析,可以证实后一种阐释更为可信。"读释氏书,深悟实相"的思想境界对断言"来日苦无多"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尚雪红[9](2012)在《东坡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中收录的331首词为研究对象,兼采今影响较大的其它诸家注本(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曹树铭《东坡词》、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将苏轼一生中的331首词作中涉及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157首词作列为研究对象与统计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作统计分析,并将统计数据制作成直观的图表;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与量化统计,以期解决东坡词中表现出的儒释道思想问题,从而对苏轼思想研究给予有力的补充与细节上的纠正。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后来者起到基本的文献贡献作用,所得结论亦能为后世研究者足资借鉴。在逐篇爬梳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将苏轼词作中所表现的思想予以阐发,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状况,指出在苏轼在黄州时期、元佑时期、惠州儋州时期是一生中释道思想发展的三个连续相关的高峰,儒家思想并非自始至终地成为忧国忧民的苏轼的主导思想。北宋时期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中普遍存在外儒内释道的思想状况。苏轼的诗作较多地承担了嬉笑怒骂的批判的社会精神,词作则更多展示了苏轼的个体的性情怀抱。宦海沉浮、人生感悟,较多地表现在了词中。东坡词因大量表现儒释道思想,不再依红偎翠,也促进了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的形成;其次,也使苏轼的词作具有了或旷达或洒脱或深沉的多重艺术内蕴。
张培[10](2012)在《试论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创作的深层意识》文中研究指明山水田园词作为宋词的一部分,它的客观存在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特性,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山水田园词人的深层意识,展现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二、透过《潇潇暮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过《潇潇暮雨》……(论文提纲范文)
(3)苏轼词的景观意象提炼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1.1.1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突出特点 |
1.1.2 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审美意象及意境 |
1.1.3 现代园林创作中诗情画意严重缺失 |
1.1.4 苏轼词中有众多的环境审美意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园林和诗歌意象的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园林景观意象的研究 |
1.3.2 关于诗歌意象的研究 |
1.3.3 关于园林中诗情画意问题的研究 |
1.3.4 关于园林中言语素材应用的研究 |
1.4 重要概念界定 |
1.4.1 景观意象 |
1.4.2 言语素材 |
1.4.3 诗词意象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1.1 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 |
2.1.2 苏轼词作基本情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过程简述 |
2.2.2 研究关涉的苏轼词作筛选 |
2.2.3 研究关涉苏词中的景观意象提取原则和方法 |
2.2.4 意象提取后的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关涉苏词的题材类型及创作背景 |
3.1.1 纪游类 |
3.1.2 赠别类 |
3.1.3 记事类 |
3.1.4 怀古类 |
3.2 研究关涉苏词中的景观意象类型 |
3.2.1 按意象的时空要素划分 |
3.2.2 按意象形成的要素组织方式划分 |
3.2.3 按意象中人的活动情况划分 |
3.3 研究关涉苏词中的景观意象情感倾向及审美类型 |
3.3.1 孤寂 |
3.3.2 萧散 |
3.3.3 逸远 |
3.3.4 清澹 |
3.3.5 纤秾 |
3.3.6 幽独 |
3.3.7 旷达 |
3.4 研究关涉苏词中景观意象的空间特性 |
3.4.1 空间特征明确的景观意象 |
3.4.2 空间特征有一定确定性的景观意象 |
3.4.3 空间特征模糊的景观意象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苏轼词中的景观意象总体特征 |
4.1.2 苏轼词中景观意象的园林应用探讨 |
4.1.3 园林创作中提炼和应用诗词作品中景观意象的探讨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苏轼词题材类型汇总表 |
附录B:按意象的时空要素提炼汇总表 |
附录C:按意象形成的要素组织方式提炼汇总表 |
附录D:按意象中人的活动情况提炼汇总表 |
附录E:苏轼词景观意象审美类型汇总表 |
附录F:苏轼词景观意象空间特性汇总表 |
(4)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背景及分类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研究背景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分布及分类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教育功能 |
第一节 文化传承教育功能 |
第二节 情感表达教育功能 |
第三节 审美体验教育功能 |
第四节 鉴赏探究教育功能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雨意象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课前预习关注体验 |
第二节 创设情境体悟情感 |
第三节 合作探究发挥想象 |
第四节 反思创新灵活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上编 宏观研究 |
第一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题材内容的影响 |
第一节 怀古咏史词:登临怀古地的分布及特点 |
第二节 风土类题材:展现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 |
第三节 写景咏物词:呈现明显的流域文学差异 |
第四节 羁旅仕宦词:空间移位与地域文化交流 |
第二章 地理空间对宋词风格的影响 |
第一节 地理空间对宋词整体风格的影响 |
第二节 地理空间对两宋词人词风的影响 |
第三节 金源与南宋:南北词风不同论 |
第三章 地理空间对宋代词学观念的影响 |
第一节 "词为艳科"观念与蜀地 |
第二节 "自是一家"观点与密州 |
第四章 乡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一 |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
第三节 南渡词坛的乡土情结 |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词坛的乡土情结 |
第五节 南宋后期词坛的乡土情结 |
第五章 恋阙情结:地理空间视野下的词人心态之二 |
第一节 宋词中恋阙情结的丰富内涵 |
第二节 两宋词人恋阙情结的表达方式 |
第三节 乡土情结与恋阙情结关系试论 |
下编 个案研究 |
第一章 心恋魏阙 身在江湖—重绘《乐章集》的文学地图 |
第一节 文学地图上的"帝京情结" |
第二节 从两浙路到淮南东路:选人心绪 |
第三节 长江水运线上的漂泊之苦 |
第四节 东南形胜:色彩明快的苏杭游宦词 |
第五节 焦灼:文学地图上的思想情感 |
第二章 此心安处是菟裘—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苏轼词解读 |
第一节 苏轼乡土情结的变化 |
第二节 苏轼词学观念的演变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
第三节 苏轼大乡土观念的独特意义 |
第三章 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清真词》中的文学地图及其词风变化 |
第一节 行旅词中的青年漫游 |
第二节 由汴京到溧水:词风的转变与成熟 |
第三节 "年来减尽风情":重返汴京和长安词 |
第四节 清真词风转移与地理空间之关系 |
第四章 从洛阳到嘉禾—地理空间对朱敦儒其人其词的影响 |
第一节《樵歌》中的洛阳情结 |
第二节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南奔词 |
第三节 朱敦儒的隐逸情结与嘉禾 |
第四节 自在的隐者:对距离的把握 |
第五章 从齐鲁到信州—地理空间对稼轩词的影响及意义 |
第一节 稼轩词中的齐鲁地域色彩 |
第二节 信州山水与稼轩词 |
第三节 南北文化渗透融合中的稼轩词风 |
第六章 后村词与梦窗词—南宋后期词坛上的两种文学地理范式 |
第一节 立体与单一:两种人生图景 |
第二节 开阔与狭窄:两类文学地理空间 |
第三节 开放与内敛:两种词学观念 |
第四节 不同书写范式与相同生成背景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研究 ——以陈之遴和苗君稷为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 本论文的定位、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观念和方法 |
四、 本论文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检讨 |
第一章 贰臣流人陈之遴的仕宦行为与家族、明朝及南明政权的关系 |
第一节 陈之遴对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的贡献 |
一、 关于生卒年的再考证 |
二、 妻室子嗣考 |
三、 明代海宁渤海陈氏望族地位的确立及其与陈之遴的关系 |
四、 清人眼中渤海陈氏望族地位确立的原因 |
第二节 明代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全盛时期的陈之遴 |
一、 在明代的科考情况 |
二、 修镇海塔事考辨 |
三、 辽东省父考辨 |
第三节 陈祖苞“饮鸩”案始末与陈之遴“鸩父”考 |
一、 陈祖苞“饮鸩”案始末 |
二、 陈之遴“鸩父”真相 |
第四节 陈之遴明代仕路考 |
一、 任职翰林院编修后回乡省亲祭祖 |
二、 在“杨嗣昌夺情”事件中的表现及评价 |
三、 明代仕路的中止 |
四、 遭禁锢期间的生活 |
五、 弘光时起复后的仕宦行为 |
第五节 陈之遴降清始末 |
一、 弘光元年五月甲申:“谋遁” |
二、 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参加南京迎降仪式 |
三、 顺治二年闰六月:在家乡海宁邑人“逼义”时“避去” |
四、 顺治二年闰六月后至十二月前:正式投诚降清 |
五、 顺治三年夏秋间:奉旨北上京城朝见 |
六、 顺治三年十月前后:至京半年后授翰林院侍读学士 |
第二章 贰臣流人陈之遴的仕宦行为与清朝政权的关系 |
第一节 “经纶方始、治理需人”背景下的超擢 |
一、 顺治四年至七年:从侍读学士到礼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使 |
二、 多尔衮主政时期屡遭擢拔的原因 |
第二节 汉臣结党背景下的政治幸运和所受牵连 |
一、 顺治八年:朝廷“易主”时的汉臣结党背景与陈之遴升任礼部尚书 |
二、 顺治八年:张煊劾陈名夏案对陈之遴的牵连 |
第三节 陈之遴初任大学士始末 |
一、 顺治九年:擢居相位后因陈名夏失势而遭政敌追参 |
二、 顺治十年:黄膘李三案与陈之遴被免大学士 |
三、 顺治十年:重议任珍案与陈之遴被降处 |
第四节 陈之遴再任大学士始末 |
一、 顺治十一年:陈名夏因罪被绞后遭政敌追参 |
二、 顺治十二年:因弥补满汉官缝隙而再升大学士 |
第五节 陈之遴两次流徙盛京始末 |
一、 顺治十三年:朱世德案与陈之遴初谴盛京 |
二、 顺治十五年:吴良辅案与陈之遴流徙盛京 |
第三章 明清易代之际贰臣流人陈之遴的心态变迁——基于《浮云集》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浮云集》的成书时间与版本问题 |
一、 民国以前对《浮云集》版本情况的记载 |
二、 《浮云集》传世各本的相关情况 |
三、 《浮云集》传世各本之间的关系 |
四、 《浮云集》所收诗的时间跨度 |
第二节 明朝及南明时期的陈之遴 |
一、 出仕前对朝政的关注和对时局的隐忧 |
二、 崇祯元年至十年间四次参加春闱考试的经历和体验 |
三、 崇祯十年初次出仕时的政治环境和自我处境 |
四、 明亡前乡居期间对时势的观察和担忧 |
五、 崇祯十七年三月亡国后对明亡的反思与批判 |
六、 出仕南明时的悲抑与失望 |
第三节 仕清初期的陈之遴 |
一、 顺治二年投诚前的遭遇和心理 |
二、 顺治三年夏秋间北上京城途中的兴亡之感 |
三、 初入清廷时的复杂心境和心理转变 |
第四节 顺治亲政后的仕路体验与初次流徙辽东 |
一、 顺治八年二月遭张煊弹劾时的处境 |
二、 顺治十一年三月陈名夏被处绞时的处境 |
三、 顺治十二年末至十三年初生发的强烈归隐之心 |
四、 顺治十三年三月至十月初次遣戍辽东期间的心态 |
第五节 辽东再遣时期的陈之遴 |
一、 顺治十五年因吴良辅案下狱时期的处境、应对和反思 |
二、 顺治十六年三月离京赴遣时的心境 |
三、 流徙辽东时期对流放地的排斥和融入 |
第四章 方外流人苗君稷的科考和流寓行为及心态变迁——基于《焦冥集》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焦冥集》的版本问题 |
第二节 关于苗君稷基本身份信息的考证 |
一、 关于生卒年的推考 |
二、 关于字号、籍贯的澄清 |
三、 关于身份及归辽左之性质的确认 |
四、 对流寓辽东时间的再确认 |
五、 关于家世情况的考察 |
第三节 有关苗君稷流寓辽东几个问题的考论 |
一、 昌平经历考 |
二、 流寓事件考 |
三、 科举未第与周延儒的关系 |
四、 对早期流寓生活的应对 |
第四节 苗君稷辽东交游考 |
一、 陈易 |
二、 函可 |
三、 高塞 |
四、 姜希辙 |
第五节 苗君稷辽东独处生活考 |
一、 孤寂感与追忆性苦痛和思乡性苦痛的关系 |
二、 流寓与价值性焦虑和时间性焦虑的关系 |
三、 心宁、自省与疾病 |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 |
第一节 顺治朝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趋同和差异 |
一、 陈之遴和苗君稷东北流人身份的基本差异 |
二、 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趋同 |
三、 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差异 |
第二节 顺治朝贰臣和方外流人文学书写东北的现象、特质和意义 |
一、 陈之遴、苗君稷对东北文化和地理空间的文学书写 |
二、 陈之遴、苗君稷文学书写东北的特质和差异 |
三、 顺治朝贰臣和方外流人的文学书写对东北文化的历史贡献 |
第三节 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形成与东北传统文化空间的结构性失衡 |
一、 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构成和特质 |
二、 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在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中心位置 |
三、 顺治朝东北流人与东北传统文化格局内部结构平衡的改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陈之遴着述简考 |
附录二:陈之遴年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9)东坡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时期划分 |
1.2 本课题写作之缘起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课题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倅杭之前和倅杭时期的词作:入世为主出世为辅的思想 |
2.1 苏轼早年对儒释道思想的接受 |
2.2 倅杭之前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2.3 倅杭之前词作思想初论 |
2.4 倅杭时期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2.5 此时期词作关涉的交游情况 |
2.6 倅杭时期词作思想初论 |
第3章 密徐湖州守时期的词作:儒家思想的深化与释道思想的进一步孕育 |
3.1 密徐湖时期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3.2 此时期词作关涉的交游情况 |
3.3 密徐湖州时期词作思想初论 |
第4章 黄州时期的词作:释道思想显现的高峰期 |
4.1 黄州时期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4.2 此时期词作关涉的交游情况 |
4.3 黄州时期词作思想初论 |
第5章 元佑时期的词作:释道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
5.1 元佑时期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5.2 此时期词作关涉的交游情况 |
5.3 元佑时期词作思想初论 |
第6章 惠州儋州时期的词作:儒释道思想的通融合一 |
6.1 惠州儋州时期关涉儒释道思想之词作 |
6.2 此时期词作关涉的交游情况 |
6.3 惠州儋州时期词作思想初论 |
结语 |
附录 未编年词关涉儒释道思想词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介绍 |
(10)试论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创作的深层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庄子思想精髓的受容表现 |
(一) 任性自由的渴盼 |
(二) 物我两忘的执念 |
二、极强的精神自愈能力 |
三、郁积难舒的怨忿心结 |
四、透过《潇潇暮雨》……(论文参考文献)
- [1]这个秋天,我静静看[J]. 董乃宝.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9(05)
- [2]以学为中心,温故而知新——特级教师郭昶《浣溪沙》教学过程赏析[J]. 徐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Z1)
- [3]苏轼词的景观意象提炼及园林应用研究[D]. 王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中学语文教材中雨意象教学探析[D]. 吴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5]地理空间对宋词影响之研究[D]. 朱长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6]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研究 ——以陈之遴和苗君稷为个案的考察[D]. 刘刚.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7]生命因心态年轻而精彩——品读苏词,感悟人生[J]. 李伏玲. 家教世界, 2013(20)
- [8]“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考论[J]. 许兴宝.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东坡词思想研究[D]. 尚雪红. 吉林大学, 2012(09)
- [10]试论宋代山水田园词人创作的深层意识[J]. 张培. 许昌学院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