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培华,翟燕霞[1](2022)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业:演进历程、伟大成就及经验模式——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文中认为中国旅游业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始终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本研究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演进历程、伟大成就和经验模式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首先,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演进历程分成四个阶段:(1)1978-1991年: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2)1992-1997年:三大市场逐渐推进阶段,国内旅游开始发展;(3)1998-2008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阶段,融入世界经济体系;(4)2009至今:战略支柱产业转型阶段,旅游业的影响全面扩大。其次,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旅游业的伟大成就及对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最后,基于WSR系统方法论,总结了中国旅游业成功的经验和内在逻辑: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助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是拉力、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素是魅力、独特的文化基因特征是定力、多元的旅游市场主体是活力、激荡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动力、强大的治理体系优势是潜力、科学的旅游政策规划是引力、活跃的地方政府创新是合力。
李振环,冯学钢,王亚玲[2](2021)在《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审视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且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差异明显。从时序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演变态势较为平稳,主要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脱钩效应欠佳。从空间演变格局来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集聚度较低,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保继刚,杨虹霓,翁时秀[3](2021)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文中认为依据旅游供需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旅游发展划分为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年)、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年)、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年)、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观光旅游主导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紧密围绕关键现实问题,探寻观光旅游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产业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部分新兴产品的开发建设问题得到较好的理论回应,但没能构建一个旅游地空间竞合的系统理论;在旅游日常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为单一领域的专家,推动学科的深化和细化研究,但对宏观复杂非线性问题,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应对;在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不少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性的可持续旅游研究开始出现,对旅游地理学新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讨论日益增多,但迄今尚未在更加系统而全局的视野中建立真正的科学问题体系,并针对科学问题系统性地探寻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认为,十分必要群策群力地梳理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体系、探寻有效方法、开展协同研究;应尽快解决过去遗留的理论问题,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童昀,刘海猛,马勇,刘军,张瑞[4](2021)在《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旅游经济绿色产业外部性及其空间溢出的科学认识缺乏,论证中国旅游经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并揭示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融合多源数据并利用EBM-GML模型测算并分解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6年GTFP;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地市尺度下GTFP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旅游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GTFP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地市尺度中国GTFP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空间错位。(2)旅游经济具有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驱动目的地本地GTFP增长。(3)旅游经济对GTFP存在不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但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4)政策上应加强区域内旅游经济联动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创新溢出机制,推动旅游目的地与邻地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打造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综合体等,以期强化中国旅游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
聂铭,王旭,邱守明[5](2021)在《中国旅游扶贫研究:阶段特征、演化规律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反贫困实践中,旅游扶贫的作用极其重要,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对旅游减贫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可为未来继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6—2020年核心期刊、CSSCI、CSCD等588篇中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突变词检测、关键词聚类定量化分析,以此归纳研究的阶段特征,并从中探寻其演化规律。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起步、外引内化、提升创新三个阶段;演化总趋势呈现出"渐变为主、突变为辅"的稳定性;中国实践进程、国家政策导向、国外反贫困理论在研究突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所依据的国外相关理论与实际研究存在时间滞后性。从而需要进一步深化本土化理论建构、方法论、关键目标、实践衔接等方面的探讨。
李东和,陈宏媛,年四锋,蒋璐璇[6](2021)在《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旅游类文献中案例地选取视角》文中指出以《地理学报》《旅游学刊》等十种代表性的地理与旅游类期刊为数据来源,遴选旅游类文献中案例地及相关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法,探究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大尺度案例地选取看,中国"旅游研究足迹"集中分布在东中部省份,被选取次数的极差性明显;从中尺度案例地选取看,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省际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南多北少","东中部密集、西部和东北地区稀少"的特征;从小尺度案例地选取看,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影响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旅游业发展水平、案例地等级、旅游研究机构分布特征等。
孙晓,刘力钢,陈金[7](2021)在《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文中提出文章以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作为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8年中国旅游经济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法对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差距及地区差距来源进行了分析,并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了5个维度的有序性及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中国与东北地区变异系数呈下降态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平稳。泰尔指数值呈下降的态势,地区内差异贡献率逐渐降低,地区间差异贡献率逐渐升高。中国协同水平较低,协同程度并不理想,东部、中部地区协同度趋于上升态势;东北地区协同度数值较低;西部地区协同度数值趋于上升态势,但协同度数值较低。
唐承财,查建平,章杰宽,陶玉国,王立国,王露,韩莹[8](2021)在《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文中提出积极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在评估1990—202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状况基础上,预测2021—2060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分析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挑战、任务与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可分为4个阶段;碳排放结构特征显着,旅游交通及休闲度假是碳排放主体;旅游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唯有以低碳情景推进,方能在2030—2035年间实现旅游业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缓阻力。(2)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旅游碳排增速快、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碳排放边界模糊、品质化旅游需求旺盛、减碳技术不足5大挑战;必须从宏观-产业、中观-目的地与企业、微观-游客3个维度确定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坚守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尊重规律、推广科技、差异化实现5大发展原则。(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应从供给侧、消费端、政策支撑3方面突破,在供给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减碳技术投入、增强碳汇能力,在消费端促进旅游消费主体、消费场所、服务组织的减碳全面响应,在政策支撑加快完善低碳政策、鼓励低碳政策创新。本文立足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前沿,初步建立了旅游"双碳"理论,丰富了低碳旅游理论,可为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林煦丹,魏雷,朱竑[9](2021)在《《地理学报》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特征、主题与阶段演变》文中认为《地理学报》是刊载地理学研究权威成果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刊载的旅游地理学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该学科的特征、主题和发展态势。本文以《地理学报》刊载的旅游研究论文为数据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旅游地理学相关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图谱,可视化展现其主要学术力量、热点主题、研究方法及其时间演变过程,从而考察30年来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旅游地理学载文数量日益增多,主题呈现多元化。相关成果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起步转向、继承发展和综合发展的3个旅游研究阶段。同时,整体研究呈现向东部倾斜的趋势,且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亟待完善。未来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理论创新、学科交叉,促使旅游地理学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郭丽佳,李畅,彭红松,钟士恩,章锦河,虞虎[10](2021)在《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是揭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态势的重要基础。论文以"自下而上"法核算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2000—2017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异、收敛和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并有较大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3)旅游生态效率在省域、地区尺度上均呈现空间分异格局,但趋向收敛平衡发展;(4)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到弱的正向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各省区应以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基准,通过要素流动、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及环境规制等手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1999年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业:演进历程、伟大成就及经验模式——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二、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演进历程 |
(一)1978-1991年:初步发展阶段,以入境旅游为主 |
(二)1992-1997年:三大市场逐渐推进阶段,国内旅游开始发展 |
(三)1998-2008年: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阶段,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四)2009至今:战略支柱产业转型阶段,旅游业的影响全面扩大 |
三、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
(一)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的综合影响和贡献 |
1.旅游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
2.旅游业发展对拉动就业的影响和贡献 |
3.旅游业对脱贫攻坚等的影响和贡献 |
4.旅游业对扩大中国影响力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影响和贡献 |
5.旅游业对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
6.旅游业对促进港澳台合作的影响和贡献 |
(二)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的综合影响和贡献 |
1.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
2.中国出境旅游对世界旅游消费的影响和贡献 |
3.中国旅游发展对世界旅游格局的影响和贡献 |
4.中国旅游业对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影响和贡献 |
5.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中排位和竞争力的变化 |
6.中国旅游对世界旅游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贡献 |
四、理论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成功的经验模式 |
(一)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助力 |
(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是拉力 |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素是魅力 |
(四)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定力 |
(五)多元的旅游市场主体是活力 |
(六)激荡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动力 |
(七)强大的治理体系优势是潜力 |
(八)科学的旅游政策规划是引力 |
(九)活跃的地方政府创新是合力 |
(十)先进的科学技术进步是磁力 |
五、结论与讨论 |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进路 |
2 中国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供需关系变化的响应 |
2.1 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年) |
2.2 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年) |
2.3 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年) |
2.4 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 |
3 结论与展望 |
(4)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理论分析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3.1.1 指标体系构建 |
3.1.2 测算方法 |
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
3.2.1 空间权重矩阵设置 |
3.2.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选择方法 |
3.2.3 空间效应分解 |
4 结果分析 |
4.1 城市GTFP测算结果 |
4.1.1 区域特征分析 |
4.1.2 时空格局分析 |
4.2 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
4.2.1 模型变量设定 |
4.2.2 模型估计前验 |
4.2.3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选择及构建 |
4.2.4 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应的估计 |
4.3 GTFP视角下旅游经济绿色发展效应理论框架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3 研究展望 |
(5)中国旅游扶贫研究:阶段特征、演化规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年度文献发表情况 |
2.2 研究主题识别 |
(1)关键词共现分析。 |
(2)突变词检测分析。 |
(3)关键词聚类分析。 |
3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阶段特征及演化规律 |
3.1 阶段特征 |
(1)萌芽起步阶段(1996—2000年)。 |
(2)外引内化阶段(2001—2013年)。 |
(3)提升创新阶段(2014—2020年)。 |
3.2 时间演化规律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结论 |
4.2 启示 |
(1)中国特色旅游扶贫理论体系构建亟待加强。 |
(2)多维贫困分析视角将继续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
(3)微观层面旅游扶贫的目标确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
(4)广泛探讨旅游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
(6)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旅游类文献中案例地选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
1.数据采集 |
2.研究思路 |
三、“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
1.大尺度案例地空间分布特征 |
(1) 总体上呈现不均衡态势,集中分布在东中部省份 |
(2) 被选取次数的极差性明显 |
2.中尺度案例地空间分布特征 |
(1) 省际空间分布差异悬殊 |
(2) 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征 |
(3) 呈现出“东中部密集、西部和东北地区稀少”的特征 |
3.小尺度案例地空间分布特征 |
(1) 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集聚型分布态势 |
(2) 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 |
四、“旅游研究足迹”空间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
1.旅游业发展水平 |
2.案例地等级 |
3.旅游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特征 |
五、结论与讨论 |
1.结论 |
2.讨论 |
(8)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评估与“双碳”预测 |
2.1 旅游业碳排放状况评估 |
2.1.1 评估方法 |
2.1.2 数据来源 |
2.1.3 碳排放态势与结构 |
2.2 旅游业碳排放量预测 |
2.2.1 预测方法 |
2.2.2 预测结果 |
2.3 旅游业碳达峰时间研判 |
3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任务 |
3.1 主要挑战 |
3.2 主要任务 |
3.3 发展原则 |
4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
4.1 旅游供给侧的低碳发展路径 |
4.1.1 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的应用 |
4.1.2 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 |
4.1.3 增强碳汇能力 |
4.2 旅游消费端的低碳发展路径 |
4.2.1 旅游消费者 |
4.2.2 旅游消费场所 |
4.2.3 旅游服务组织 |
4.3 旅游业低碳政策 |
4.3.1 政策现状 |
4.3.2 政策建议 |
5 结论与讨论 |
(9)《地理学报》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特征、主题与阶段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3 结果分析 |
3.1 旅游地理学文献时间分布与阶段划分 |
3.2 研究人员、机构与空间分布 |
3.3 研究区域分布 |
3.4 研究领域分布 |
3.5 研究方法分布 |
4 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 |
4.1 起步转向的旅游地理研究(1990—1998年) |
4.2 继承发展的旅游地理研究(1999—2007年) |
4.3 综合发展的旅游地理研究(2008年—今) |
5 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10)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1.1 研究方法 |
1.1.1 基于“自下而上”法的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估算模型 |
1.1.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旅游生态效率评估模型 |
1.1.3 Malmquist指数 |
1.1.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2 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估 |
2.1 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评估 |
2.2 节能减排约束下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估 |
3 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格局 |
3.1 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 |
3.2 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收敛格局 |
3.3 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关联格局 |
4 结论与讨论 |
四、1999年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态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旅游业:演进历程、伟大成就及经验模式——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J]. 石培华,翟燕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变[J]. 李振环,冯学钢,王亚玲. 统计与决策, 2021(22)
-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J]. 保继刚,杨虹霓,翁时秀. 经济地理, 2021(10)
- [4]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 童昀,刘海猛,马勇,刘军,张瑞. 地理学报, 2021(10)
- [5]中国旅游扶贫研究:阶段特征、演化规律及启示[J]. 聂铭,王旭,邱守明. 生态经济, 2021(10)
- [6]中国“旅游研究足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旅游类文献中案例地选取视角[J]. 李东和,陈宏媛,年四锋,蒋璐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7]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J]. 孙晓,刘力钢,陈金. 统计与决策, 2021(17)
- [8]高质量发展下中国旅游业“双碳”目标:评估预测、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J]. 唐承财,查建平,章杰宽,陶玉国,王立国,王露,韩莹. 中国生态旅游, 2021(04)
- [9]《地理学报》视野中的旅游研究——特征、主题与阶段演变[J]. 林煦丹,魏雷,朱竑. 中国生态旅游, 2021(04)
- [10]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J]. 郭丽佳,李畅,彭红松,钟士恩,章锦河,虞虎. 地理科学进展,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