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发性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的CT表现(附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20)在《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描述弥漫性肺骨化症(Diffusepulmonary ossification,DPO)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通过胸腔镜肺活检确诊的1例弥漫性肺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DPO进行系统的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60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住院。患病前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外院胸部CT示:左肺上叶结节影,双肺索条影及钙化灶。入院后胸部强化CT示:左肺上叶结节,考虑良性,不完全除外恶性占位,双肺多发陈旧病变。为明确肺内结节性质经胸腔镜下肺活检,病理报告:左肺上叶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多个成熟的骨组织,诊断为肺骨化症。复习国内外文献发现弥漫性肺骨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绝大部分为尸检确诊,该病是一个慢性过程,其特点是进行性的形成骨组织。迄今,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但有自发性气胸为首发表现的报道。虽然肺骨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异位骨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组织间的碱性环境、肺内血液淤积、胶原蛋白和促纤维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金属颗粒沉积。根据病理检形态学的不同,弥漫型肺骨化症可分为树突型和结节型,结节型的特征是肺泡内见片状的成熟骨组织,通常不含骨髓成分。树突型的特征是含有成熟骨组织及骨髓成分,其在肺间质内呈分支骨刺状,偶有突入肺泡腔。结节型通常与心脏疾病导致的慢性肺淤血有关,而树突型通常与肺组织损害有关。此外,有三篇关于肺骨化的家族聚集的报道,表明患者发病存在可能的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关于该病报道较少。结论:1.弥漫性肺骨化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2.目前还没有确定弥漫性肺骨化症的具体治疗或管理方法,建议定期随访,进行呼吸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史雨宸[2](2020)在《基于“干血”理论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特征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干血理论假说进行预探索,通过理论研究归纳形成肺间质纤维化干血判断标准假说,通过采集、分析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验证血瘀程度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对干血判断标准内容进行检验,探求“血瘀”和“干血”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干血”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特殊意义。背景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高,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对本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明确的疗效,不少医家认为肺络瘀阻是其病机关键之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肺间质纤维化的“干血”假说,认为本病患者的肺络瘀血与仲景所述之“干血”具有共通的特点,后者可能由前者发展而来。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纳入同时符合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及中医血瘀证诊断的患者,采集其一般信息、主要症状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生活质量评分、HRCT半定量评分和肺功能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西医临床特点的分布情况和规律;分析血瘀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归纳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判断标准假说;运用对干血判断标准假说中各要素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验证假说。结果1.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老年,集中在51~80岁年龄段,其合并疾病以循环系统、自身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多见。2.咳嗽、咯痰、气短、喘息四项主要症状均广泛出现在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且多为合并出现;此外倦怠乏力、口干、胸闷、纳差等症状,缓久起病、症状运动/劳累后发作等特点,弦、细、滑等脉象以及舌质暗红苔白腻的舌象出现较多。3.脾虚湿阻,阳气不振兼有血瘀;肺肾两虚,气虚血瘀;肺脾两虚,气阴不足,痰瘀内阻为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可知肺、肾、脾、气虚、阳虚、痰、血瘀、气滞等为常见的证素,其中肺、心病位,痰饮、血瘀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肾、脾、心、肺、胃的病位,痰、气滞和阳虚、阴虚、血虚与血瘀证程度关系密切。4.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血瘀严重程度与咳嗽、咯痰、气短、喘息的主要症状、生活质量和HRCT半定量评分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归纳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判断标准假说为:(1)辨证符合血瘀证辨证;(2)辨证存在虚性因素;(3)辨证存在热性因素;(4)病位存在络脉因素;(5)病程长,经治疗(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症状改善不满意;(7)具备以下症状或体征:1)肌肤甲错2)眼周黯黑3)腹满或腹痛4)纳差5)消瘦6)胸闷或胸痛。且以上因素的出现、发展、治疗改善应与肺间质纤维化主病的病情相关。6.通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验证干血判断标准假说,其中虚证(包括气虚、阳虚、血虚、精亏)、久病和肌肤甲错、纳差、眼周黯黑等要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文献整理和理论探讨表明,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瘀血与“干血”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虚、痰、瘀是其中医病机的关键,血瘀证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符合血瘀证是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主要病理因素的假说。在干血的判断标准假说中,虚证、久病、肌肤甲错、纳差、眼周黯黑等要素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干血情况具有指导意义。
孙峰[3](2020)在《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多年来将肺康复技术应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我院肺病科疗区近三年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研究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要领、特色及系列方案,结合中医治疗肺痹的临证经验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继承和推广科室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理念及实践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疗区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主症,相关理化检查,诊断,证型,应用的肺康复技术等,整理记录后录入到新建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工作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纳入的673例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6项: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总应用频数共计1617次,平均每个处方包括2.40项技术;6项肺康复技术广泛应用于7个证型: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湿热蕴于三焦证;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使用频数大于250次的肺康复技术有2项:中药封包、运动,累计频率为54.42%,为核心应用技术;未纳入的6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未应用肺康复技术的原因主要有四大方面:个人因素,客观阻碍,家庭和社会因素,医护人员影响。结论:1.古今贯通,动静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在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ILD过程中,既引入先进的肺康复治疗器械,又融合中医传统外治法及康复疗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灵活施治。2.综合立体,丰富多元。肺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多样,肺康复技术主要包括中药封包、运动、针刺、推拿、体外反搏、吸气肌训练6项,每项技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在治疗ILD的整个阶段,既有规律,又有章法,理论鲜明,层次立体。3.标本兼顾,虚实有别。间质性肺疾病中医以“肺痹”为名,肺中虚冷为疾病本质,肺气不足为发病基础,同时“邪”与“痹”贯穿始终,疾病发生发展各个阶段,内外相引,虚实错杂,痰、饮、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共存,肺、脾、肾等各个脏腑功能失调,治疗时各项肺康复技术紧密配伍,辨证论治,以修复脏腑功能为本,以驱逐外邪、除痹通络为标,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使得整个治疗过程肺康复技术治疗的优势凸显。4.循途守辙,注重个体。肺康复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有既定的处方和规则,同时又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个体化设计。
宋晓[4](2019)在《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A-ILD)的中医证型特征及临床指标,分析RA-ILD疾病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CA199、AFP)之间的相关性,探讨RA-ILD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寻找排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继发间质性肺病的有效指标,以便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人618例,筛选出116例RA患者及191例IPF患者,根据RA-ILD西医诊断标准,将RA患者分为单纯RA组和RA-ILD组。回顾性分析单纯RA、RA-ILD及IPF三组在年龄、性别、血清TM水平以及RA-ILD患者5种中医证型间血清TM水平的统计学差异;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血清TM,在RA组内(包含单纯RA及RA-ILD)与患者年龄、ESR、CRP、ACCP、RF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RA继发ILD的风险性及准确性评估;并观察RA-ILD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HRCT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情况:单纯RA、RA-ILD与IPF三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RA组与RA-ILD组、IPF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5种中医证型性别分布、年龄、吸烟史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室指标比较情况:单纯RA组与RA-ILD组之间的RF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ESR、CRP、ACCP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RA组与RA-ILD组、IPF组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患者的AFP、CA724水平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5种证型的CA199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血清T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包含单纯RA组及RA-ILD组)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发病年龄具有正相关性(P>0.05),与CRP、ESR、ACCP、RF滴度无相关性(P>0.05);3.RA-ILD患者临床表现:46例RA-ILD患者中出现肺部症状和体征者44例(95.6%),胸部CT出现肺间质病变者46例(100%),其中肺泡炎期12例(26.1%),纤维化期27例(58.7%),蜂窝肺期7例(15.2%)。1年后对随访的21例患者的胸部CT进行对比,其中7例(33.3%)患者胸部CT较前未见明显改变,5例(23.8%)较前进展,9例(42.9%)较前减轻,血清CEA、CA199水平在蜂窝肺期最高,三期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胸部CT进展情况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CEA、CA199水平对RA继发ILD的风险性及诊断准确性评估情况:调整性别、年龄后,与RA患者CEA水平处于第1分位数相比,CEA水平处于第2,3,4分位数时RA患者继发间质性肺炎风险分别增加1.596,3.572,4.536倍。与RA患者CA199水平处于第1分位数相比,CA199水平处于第4分位数时RA患者继发间质性肺炎风险增加13.905倍。作为诊断RA继发ILD的风险性指标,血清CEA水平的最佳截断点为2.665ng/mL,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2%、77.1%,诊断准确度为中等;CA199的最佳截断点为12.105U/mL,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72.9%,诊断准确度中等。结论:1.RA继发ILD的可能风险因素:男性、高龄、吸烟、高滴度RF水平。2.RA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的升高可能与RA继发的肺间质性改变相关,而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无关,因此,血清CEA及CA199 水平可作为RA继发ILD的早期风险性评估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有助于RA-ILD的临床诊断,但其是否能够作为预测RA-ILD患者疾病转归情况的实验室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RA-ILD中医发病多见于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认为“热邪”可能是RA患者继发ILD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热痹犯肺”的可能是RA继发ILD的病机演变过程。4.RA-ILD患者临床以咳嗽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活动期患者胸部CT多表现在纤维化期,在未进行肺组织活检的情况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胸部HRCT亦可明确诊断RA-ILD。
阮越勇[5](2019)在《肺痿冲剂对间质性肺疾病上皮-间质转化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涉及肺泡壁和肺泡组织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肺间质中,并涉及上皮细胞,肺内皮细胞及肺动静脉。因为ILD病变不限于间质性肺,还通常与肺实质受累有关,也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病(DPLD)。ILD形成的机制至今亦有很多争议,但被众多科学家都认可与间质性肺疾病有了密切关系是上皮-间质转化过程(EMT),EMT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通过产生成纤维细胞来修复由创伤和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目前研究中医复方对EMT的作用机制尚缺乏充分依据支持,为了从分子层面了解中医药的作用,特进行本研究。目的:课题以体外A549细胞为模型,研究治疗肺纤维化的自拟方肺痿冲剂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EMT现象的作用机制。探讨肺痿冲剂对体外TGF-β1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后发生EMT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用F-12培养基(含有100IU/m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于37℃,5%CO2培养箱常规培养A549细胞,细胞汇合达到70-80%之后,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或进行有关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取6孔培养板,每孔加入2.5mL的8×104细胞,饥饿10h。将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随机5组:空白组、模型组、低浓度中药组、中浓度中药组、高浓度中药组。肺痿冲剂由西洋参5g、三七3g、山萸肉10g、五味子6g、紫菀10g、麦冬10g、白果10g、炙甘草6g组成,药物由中日友好医院药剂室提供。MTT实验检测肺痿冲剂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将A549细胞加入到96孔板,培养24h。吸出培养液,加入含有不同质量浓度(3.9062、7.8125、15.625、31.25、62.5、125、250μg/mL)的药物,以F-12完全培养液作为正常对照,继续培养24h、48h、72h。加入10μL MTT后,放入孵育箱培养4h,以490nm波长检测吸光度;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将6孔板,倒置显微镜在100倍条件下观察每孔细胞。每组随机选择5个样本拍照,每个样本随机拍摄5个视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RNA表达,将Trizol加入6孔板每孔150ml,提取细胞干预后72h的总RNA,吹打细胞,使用完全溶解,转移至1.5ml EP管。然后12000转/min离心5min,取2管中上清至1.5ml EP管中,弃去沉淀。按0.2ml氯仿/ml Trizol加入氯仿,振荡混匀后室温放置15min。4℃ 12000转/min离心15min,吸取上层水相,至另外一一1.5ml EP管中。并鉴定完RNA纯度后,反转录制备cDNA,以cDNA为模板。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目的基因的引物,设定反应参数,进行目的基因的扩增,以模板的Ct值和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存在为线性关系;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将孔里的培养基吸干净,用PBS洗两遍,按比例配1000ml(NP)+10μl(PNSF 0.1M),每孔加100μl,用小刷子将细胞刷干净,放入EP管。将细胞放入超声仪进行超声1分钟,然后离心12000转,10分钟,取上清。一抗孵育过夜。一抗和一抗稀释液配比,二抗孵育30分钟。用TBST洗三遍(5分钟×3),开机曝光显影;免疫荧光技术,将六孔板的每个孔浸入冷PBS中不超过3分钟。每个孔中加入4%多聚甲醛并在冰上固定14分钟。用PBS缓慢洗PBS5分钟,并用PBS-Triton渗透5分钟。擦干爬片的边缘,使用微量移液管每片加入10%的正常封闭血清,并在室温下在湿盒中封闭30分钟。一抗孵育:加入稀释的一抗稀释液,用微量移液管小心地加入一抗,将其置于加湿箱中,并在4°冰箱中保存过夜。避光处加入第二抗体并均匀覆盖,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每孔加入50μl二抗。(兔二抗1:150),然后用PBS-Tween洗3次x5min。避光处,将6孔板,倒置显微镜在200倍条件下观察每孔细胞。每组随机选择5个样本拍照,每个样本随机拍摄5个视野;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数据方差齐,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首先通过MTT实验检测肺痿冲剂对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未发现从3.9062~250μg/ml浓度的肺痿冲剂对A549细胞有显着抑制增值作用;通过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肺痿冲剂对TGF-β1诱导A549细胞发生EMT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与模型组比较,中浓度中药组细胞还能保持原形态,细胞圆形度值增高;通过PCR检测FN、Vim、E-Cad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FN mRNA表达降低,E-Cad mRNA表达升高;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MT标志物FN、Vim、E-Cad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中药组FN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中药组Vim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E-Cad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免疫以荧光试验,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法,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N、Vim荧光表达上调,E-Cad荧光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中药组FN、Vim荧光表达下调,E-Cad荧光表达上调;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的标志物p38、pp38、Erk、p-Erk、JNK、p-JNK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比较,高浓度中药组pp38表达降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mad信号通路的标志物pSmad 3、TWSIT1、Snail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中药组Snail表达降低,中浓度和高浓度中药组TWIST1表达均降低。免疫以荧光试验,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法,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 3、TWSITI、Snail荧光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中药组TWSITI、Snail荧光表达下调。结论:肺痿冲剂体外干预可提高EMT过程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并抑制间质细胞标志物FN、Vim的表达,并通过MAPK通路和Smad通路抑制TGF-β1诱导EMT过程的发生,尤其在高浓度时效果显着。
唐子猗[6](2019)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PM/DM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PM/D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PM/DM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19例PM/DM患者资料,将其分为PM组与DM组,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误诊情况、治疗与预后并总结;2.将上述119例患者分为肺间质病变(ILD)组与非肺间质性病变(NILD)组,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HRCT、治疗与预后,并采用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PM/DM患者伴发ILD的相关影响因素;3.筛除119例PM/DM患者中2例未找到原发病灶的可疑恶性肿瘤患者,将剩余117例PM/DM患者分为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组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组,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HRCT、治疗与预后,同样采用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PM/DM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影响因素;4.t检验、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法被用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我国川东北地区PM与DM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比较结果:⑴PM组(53例)与DM组(66例)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⑵66%(35/53)的PM患者首发症状为肌无力,较DM多见(P<0.01),40.9%(27/66)的DM患者首发症状为皮疹,病程中PM组下肢近端肌无力、雷诺现象、干咳的发生率高于DM组(P均<0.05);⑶PM组肌炎酶学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DM组(P均<0.05),抗Jo-1抗体阳性率高于DM组(P<0.05);⑷肺部HRCT结果示PM相关肺间质病变(PM-ILD)患者的网格影发生率高于DM相关肺间质病变(DM-ILD)(P<0.05)患者;⑸PM-ILD(54.7%)较DM-ILD(47%)发生率高,但死亡率较DM-ILD低,PM组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发生率(18.87%)高于DM组(9.1%)。2.我国川东北地区PM/DM患者合并ILD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⑴ILD组(60例)年龄较NILD组(59例)大(P<0.05),两组在疾病类别、性别、病程、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ILD组首发症状多为关节炎和呼吸道症状(P均<0.05),NILD组多以肌无力首发(P<0.05),病程中ILD组技工手、雷诺现象、干咳、活动后气促、关节炎与发热的发生率高于NILD组(P均<0.05);⑶ILD组免疫球蛋白(GLOB)和血沉(ESR)升高水平、抗Jo-1抗体阳性率高于NILD组(P均<0.05),白蛋白、肌酸激酶水平、肌酸激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低于NILD组(P均<0.05);⑷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1.061,95%CI 1.022-1.102)、干咳(OR2.622,95%CI 1.039-6.616)、关节炎(OR 3.257,95%CI 1.224-8.666)、活动后气促(OR 3.145,95%CI1.134-8.718)、抗Jo-1抗体阳性(OR3.777,95%CI 1.133-12.587)、GLOB升高(OR 1.09,95%CI 1.029-1.055)是伴发ILD的危险因素。3.我国川东北地区PM/DM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⑴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组(14例)年龄较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组(103例)大(P<0.05),两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14例恶性肿瘤患者以肺癌最多见(3/14),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多见(9/12);⑶伴发恶性肿瘤患者典型皮疹,如眶周皮疹、颈胸部V型皮疹、Gottron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P均<0.01),关节炎发生率低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P<0.05);⑷伴发恶性肿瘤患者ESR升高水平高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P<0.01),GLOB水平低于不伴发恶性肿瘤组(P<0.01);⑸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典型皮疹(OR8.404,95%CI1.614-43.747)、ESR升高(OR1.054,95%CI1.020-1.089)是伴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GLOB升高是伴发恶性肿瘤的保护因素(OR0.784,95%CI 0.666-0.922)。结论:1.PM和DM分别以肌无力和皮疹为首发症状多见,两组在下肢近端肌无力、雷诺现象、干咳、血清酶学指标、WBC、hsCRP、ANA、抗Jo-1抗体、肺部HRCT表现上均有不同;2.PM/DM-ILD发病率高,是PM/DM患者的主要死因;3.PM-ILD发生率高于DM-ILD,但死亡率低于DM-ILD;4.IL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大、干咳、关节炎、活动后气促、血清抗Jo-1抗体阳性、GLOB水平升高,对表现上述症状及血清学结果的高龄患者需密切检测其肺功能及肺部HRCT的改变;5.PM/DM容易合并恶性肿瘤,临床类型以肺癌最为常见,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DM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PM,提示DM较PM预后差,需早期警惕并干预强化治疗;6.恶性肿瘤常见于高龄、无关节受累的PM/DM患者,典型皮疹、ESR升高可能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GLOB水平升高可能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对表现上述症状及血清学结果的PM/DM患者需密切进行恶性肿瘤筛查。
李贤明[7](2019)在《益肺逐瘀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益肺逐瘀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治疗临床罕见性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中药对强的松的用药减量效果,为IPF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在IPF临床治疗上的运用。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各20例。治疗组使用益肺逐瘀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对照组单用强的松治疗,两组患者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CT计分、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强的松用量、SGRQ生活质量问卷总分、6分钟步行距离的差异。结果:1.最终共37例患者顺利完成本项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2.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HRCT计分较前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HRCT计分较治疗前则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HRCT计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HRCT计分增加的人数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强的松用量减半人数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SGRQ生活质量问卷总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三项数据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三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观察结束时常规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结论:1.益肺逐瘀汤联合强的松治疗IPF,能有效延缓肺纤维化进程,显着改善其喘息、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提升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益肺逐瘀汤能有效减少部分患者的强的松用量,逐步替代强的松在IPF中的治疗。3.益肺逐瘀汤联合强的松治疗IPF,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可行性。
熊俊慧[8](2019)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CTD-ILD患者血清SP-D及KL-6的水平与临床特点相关性,以此为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CTD-ILD患者146例,同期住院的无伴发ILD的CTD(CTD-nonILD组)患者30例,院内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HC组)27例,详细记录所有入选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HRCT、肺功能检查等资料,检测各组患者血清SP-D以及KL-6水平,采用SPSS19.0进行组间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CTD-ILD组血红蛋白(117.35±12.43g/L)、血清 CRP 水平(45.29±4.90mg/L)均高于 CTD-nonIL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CTD-ILD患者中,肺部表现为磨玻璃病变的占38.3%,表现为实变的占34.8%,有牵拉性支扩的占32.8%,蜂窝肺改变占14%。3.CTD-ILD 组 SP-D 水平(90.29±10.29ng/l)、CTD-nonILD 组 SP-D 水平(80.11 ±8.12ng/l)均高于HC组SP-D水平(50.73±5.6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 组患者 KL-6 水平(567.39±58.29u/ml)、CTD-nonILD组患者 KL-6 水平(236.60±35.29u/ml)均高于 HC 组 KL-6 水平(137.30±16.29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组血清SP-D及KL-6水平高于CTD-nonILD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TD-ILD各疾病亚组中SP-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6在PM/DM-ILD 中水平最高(779.20±78.29u/ml),其次分别为是 pSS-ILD、MCTD-ILD,在SSc-ILD及血管炎-ILD中水平最低;肺CT评分在pSS-ILD中最高(241.42±25.39),其次为RA-ILD,其余各病种均低于上述两种病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TD-ILD患者血清SP-D水平与血小板、ESR呈负相关(r=-0.030,p=0.016;r=-0.332,p=0.014),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IgG、IgM、IgG4 呈正相关(r=0.284,p=0.012;r=0.211,p=0.045;r=0.244,p=0.018),与血红蛋白、ESR 呈负相关(r=-0.277,p=0.041;r=-0.388,p=0.010),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CT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6.CTD-ILD 患者血清 SP-D 水平与 FVC 呈负相关(r=-0.039,p=0.005),与 DLCO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FVC、DLCO呈负相关(r=-0.359,p=0.008;r=0.083,p=0.558);肺 CT 评分与 FVC、DLCO 呈负相关(r=-0.253,p=0.033;r=-0.029,p=0.011)。结论:CTD-ILD患者血清SP-D、KL-6水平显着增高,其中血清KL-6水平在不同疾病亚组中具有差异,提示与原发病或肺部病变类型可能相关。血清SP-D及KL-6水平升高与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但与影像学评分无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青,辛玉静[9](2017)在《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间质性肺疾病(I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肺泡周围组织,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以渐进劳力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及影像为双肺弥漫性阴影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群。目前,I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理想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主要依据临床-影像-病理诊断。近年来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增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整理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ILD认识,为临床提供诊断思路。
韩周强[10](2016)在《成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合并肺动脉高压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观察1例成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IPH)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收治的1例成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资料,对该病例相关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支气管肺组织活检、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32岁女性,既往无咯血、贫血等表现,无药物及食物(如牛奶等)过敏史及寄生虫接触史,无矿工史,无心脏病史,否认长期粉尘接触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气促、少量咯血,3月前以突发呼吸困难,晕厥,急诊ICU入院。凝血全套及血小板均正常;尿常规无异常、无血肌酐及尿素氮改变等肾脏损害征象;免疫全套包括ASO、RF、ANA、抗ds-DNA、ENA抗体、ANCA均阴性;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毛玻璃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大量含铁血黄素细胞;心脏彩超提示无心脏器质性病变,但肺动脉呈中重度增高;经支气管透壁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肺泡腔内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细胞,无血管炎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观察1年半疾病无进展。(2)1957年至今的pubmed上收集到成人IPH 35例,近10年报道18例。1990年至今的国内文献报道成人IPH 36例。男)女,平均发病年龄)3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咯血、呼吸困难、易疲劳、发热、咳嗽、胸闷。实验室检查有贫血、自身免疫抗体阴性。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气胸影、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膨隆、右心影增大。在确诊前曾被误诊粟粒性肺结核、矽肺、间质性肺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肺泡癌等疾病,从起病到最后确诊时间为0-2年,平均7个月。所有病例均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5例,死亡2例。出院者随访1个月~6年,均存活。(3)成人IPH 71例中做心脏超声检查仅6例,经胸部影像学发现肺动脉高压有3例,3例均发生呼吸衰竭,1例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结论(1)IPH多见于儿童,成人IPH较罕见,病因尚未完全明了。(2)与儿童不同,成人IPH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起病较隐袭,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相对较好于儿童,自然病程与预后差异很大。(3)诊断是排除性诊断。HRCT是很有必要,确诊依靠的是肺活检。(4)成人IPH存在肺动脉高压时可能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医师对于肺动脉高压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特发性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的CT表现(附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的CT表现(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病例 |
2.1.1 病史摘要 |
2.1.2 体格检查 |
2.1.3 辅助检查 |
2.1.4 治疗及转归 |
2.1.5 病理学检查结果 |
2.1.6 随访结果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2.1 文献检索 |
2.2.2 检索词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弥漫性肺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2)基于“干血”理论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特征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定义 |
2.流行病学 |
3.自然史 |
4.病因与危险因素 |
5.发病机制 |
6.诊断与评估 |
7.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1.古代中医源流 |
2.现代中医认识 |
3.中医研究进展 |
4.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现况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制定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
2.2 采集临床信息资料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分布 |
3.2 证候学分析 |
3.3 血瘀证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
3.4 干血判断要素的验证分析 |
4.讨论 |
4.1 干血的理论探讨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4.3 创新性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核心内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筛选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整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分析 |
3 研究内容 |
3.1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组成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结构 |
3.2 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主要构成 |
3.3 从证候分布探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点 |
3.3.1 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 |
3.3.2 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
3.3.3 湿热蕴于三焦证 |
3.3.4 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 |
3.3.5 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 |
3.3.6 肺肾阴虚,肺络不畅证 |
3.3.7 肾精不足,肺络痹阻证 |
3.4 核心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特色总结 |
3.4.1 中药封包 |
3.4.2 运动 |
3.5 未应用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总结 |
3.6 典型病例讨论 |
3.6.1 病例1 |
3.6.2 病例2 |
4 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辨识经验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排除标准 |
(四) 观察项目 |
(五)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1. 性别分布 |
2. 发病年龄 |
3. 吸烟情况 |
(二) 实验室指标 |
1. 炎性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及阳性率比较 |
2. 肿瘤标志物比较 |
(三) 临床表现 |
1. RA-ILD患者症状及体征 |
2. 胸部CT分期及各期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 |
3. 随访1年后RA-ILD患者胸部CT表现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 |
(四) 风险性评估 |
1. 基于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析RA继发ILD的风险性 |
2. ROC曲线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RA-ILD的价值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研究进展 |
三、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肺痿冲剂对间质性肺疾病上皮-间质转化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肺纤维化研究综述 |
1. 古代中医对“肺痿”、“肺痹”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肺痿的认识 |
1.1.1 肺痿历史起源 |
1.1.2 肺痿病因病机 |
1.1.3 古代医家对肺痿治疗法则 |
1.2 古代中医对肺痹的认识 |
1.2.1 肺痹历史起源 |
1.2.2 肺痹的病因病机 |
1.2.3 古代医家对肺痹治疗法则 |
2. 当代中医对ILD的辨证治疗 |
2.1 中医对ILD的辨证论治 |
2.1.1 从标本虚实论治 |
2.1.2 从脏腑功能失调论治 |
2.1.3 从气血痰瘀论治 |
2.2 针灸治疗ILD |
2.2.1 针药并用治疗ILD |
2.2.2 艾灸治疗ILD |
3. 中医药治疗ILD的研究 |
3.1 中药复方及中成药治疗ILD |
3.1.1 肺痿冲剂 |
3.1.2 益肺化纤方 |
3.1.3 肺痹汤 |
3.1.4 芪术肺纤汤 |
3.1.5 二甲消症汤 |
3.1.6 百令胶囊 |
3.1.7 参七虫草胶囊 |
3.1.8 克肺宁胶囊 |
3.1.9 平纤宁肺颗粒 |
3.1.10 参龙煎剂颗粒 |
3.2 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药治疗ILD的实验研究 |
3.2.1 黄芪甲苷 |
3.2.2 三七总皂苷 |
3.2.3 人参总皂苷 |
3.2.4 丹参酮 |
3.2.5 川芎嗪 |
4. 呼吸康复训练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现代医学诊疗 |
1. 概述 |
2. ILD的分类 |
2.1 ILD病因分类 |
2.2 ILD病理学和临床分类 |
3. ILD的诊断 |
3.1 ILD诊断方法 |
3.1.1 临床诊断 |
3.1.2 辅助检查 |
3.2 ILD诊断流程 |
3.2.1 ILD初步诊断 |
3.2.2 ILD疾病的分类 |
3.2.3 ILD鉴别诊断 |
4.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
4.1 流行病学 |
4.2 病因 |
4.2.1 遗传因素 |
4.2.2 吸烟 |
4.2.3 环境暴露 |
4.2.4 病毒感染 |
4.2.5 胃食管返流 |
4.3 发病机制 |
4.4 病理 |
4.4.1 典型UIP |
4.4.2 很可能UIP |
4.4.3 可能UIP |
4.4.4 不符合UIP |
4.5 临床表现 |
4.6 辅助检查 |
4.6.1 实验室检查 |
4.6.2 肺功能、血气分析检查 |
4.6.3 胸部影像学 |
4.6.4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
4.6.5 肺组织活检 |
4.7 诊断 |
4.8 鉴别诊断 |
4.8.1 尘肺 |
4.8.2 CTD-ILD |
4.8.3 其他IIPS |
4.9 治疗及预后 |
4.9.1 药物治疗 |
4.9.2 非药物治疗 |
4.9.3 预后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药干预肺纤维化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研究 |
1. 肺纤维化EMT的研究 |
1.1 EMT形成 |
1.2 EMT信号通路 |
2. 中医药干预EMT的研究 |
2.1 清热解毒类 |
2.2 行气活血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内容一 |
材料与方法 |
1. 细胞培养与分组 |
2. 试剂、仪器 |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1 MTT实验 |
3.2 细胞形态检测 |
3.3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分析 |
3.4 免疫荧光技术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及讨论 |
1. 实验相关结果 |
1.1 MTT实验 |
1.2 细胞形态学检测 |
1.3 Western blot分析 |
1.4 免疫荧光法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内容二 |
材料与方法 |
1. 细胞培养与分组 |
2. 药物、试剂及仪器 |
2.1 药物制备 |
2.2 试剂、仪器 |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1 MTT实验 |
3.2 细胞形态检测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
3.4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分析 |
3.5 免疫荧光技术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及讨论 |
1. 实验相关结果 |
1.1 肺痿冲剂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 细胞形态学检测 |
1.3 各组细胞EMT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 |
1.4 各组细胞EMT标志物蛋白及荧光表达水平 |
1.5 各组细胞MAPK信号通路标志物蛋白质表达水平 |
1.6 各组细胞Smad信号通路标志物蛋白质及荧光表达水平 |
2.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节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比较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节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相关肺间质病变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节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14例临床分析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相关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益肺逐瘀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确定病例数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断标准 |
2.6 不良事件处理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与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性别、年龄、病程、血常规比较 |
3.2 治疗前样本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与分析 |
4.1 IPF的现代临床研究 |
4.2 中医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
4.3 益肺逐瘀汤的组方分析 |
4.4 益肺逐瘀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6 安全性分析 |
4.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HRCT计分 |
附录三 呼吸困难程度评级 |
附录四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量表 |
(8)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及分组 |
1.2 排除标准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对比 |
2.2 不同CTD-ILD肺部影像表现 |
2.3 CTD-ILD组、CTD-nonILD组、HC组血清SP-D、KL-6与肺HRCT评分比较 |
2.4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
2.5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LD的分类 |
2 ILD的病理基础 |
3 临床表现 |
4 影像学表现 |
5 治疗 |
(10)成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合并肺动脉高压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特发性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的CT表现(附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弥漫性肺骨化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D]. 张伟. 延边大学, 2020(05)
- [2]基于“干血”理论对血瘀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特征规律的研究[D]. 史雨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数据统计肺康复技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经验总结[D]. 孙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D]. 宋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肺痿冲剂对间质性肺疾病上皮-间质转化的干预机制研究[D]. 阮越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我国川东北地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D]. 唐子猗. 川北医学院, 2019(04)
- [7]益肺逐瘀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李贤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D]. 熊俊慧. 浙江大学, 2019(03)
- [9]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J]. 刘青,辛玉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4)
- [10]成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合并肺动脉高压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韩周强.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