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_1区NKB细胞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姗[1](2020)在《电针对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APP、BACE1和PSEN1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评估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受电针治疗前后的学习记忆能力是否有改善。2.观察并比较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受电针治疗前后海马及顶叶皮质结构神经元结构是否有改变。3.观察并比较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受电针治疗前后海马及顶叶皮质结构神经元中APP、BACE1、PSEN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电针治疗对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和调节相关蛋白的可能作用机制,为治疗慢性氯胺酮给药后产生的副作用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SPF级SD健康6周龄雄性大鼠,体重190~210g,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S)、氯胺酮组(K)、氯胺酮+电针组(KE),每组8只。N组不做处理;K组和KE组以剂量为50mg·kg-1的盐酸氯胺酮进行腹腔注射,每天上午9点腹腔注射一次,连续7天;S组以剂量为2.5ml·kg-1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每天上午9点腹腔注射一次,连续7天。KE组在每天氯胺酮给药30min后取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停药后再继续穴位电针治疗7天,疗程共14天;其余三组不予任何治疗措施。以0.25mm×25mm毫针针刺三阴交穴和足三里穴,频率为2Hz,电流为1mA,每天一次,持续30min,左右交替电针。电针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为期6天的水迷宫测试,结束后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是否有差异。对每组大鼠脑片进行尼氏染色观察并比较海马及顶叶皮质神经元结构是否有变化。每小组每只大鼠一侧脑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检测APP、BACE1、PSEN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表达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水迷宫测试结果:在前5天的水迷宫定位导航试验中显示K组、KE组较N组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KE组较K组的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P<0.05)。K组较N组在第6天虚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KE组在第6天虚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虚拟平台次数较K组稍增加(P<0.05)。2.尼氏染色结果:N组和S组海马和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排列有序,结构较为完整;K组海马和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膜边缘较模糊,胞核、突触形态和尼氏小体不易辨认且可见部分细胞成空泡状;KE组海马和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结构接近N组。3.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与N组比较,S组海马和顶叶皮质中APP、BACE1、PSEN1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和KE组海马和顶叶皮质中APP、BACE1、PSEN1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P<0.01);与K组比较,KE组海马和顶叶皮质中APP、BACE1、PSEN1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4.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N组比较,S组海马中APP、BACE1、PSEN1蛋白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和KE组海马和顶叶皮质中APP、BACE1、PSEN1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K组比较,KE组海马和顶叶皮质中APP、BACE1、PSEN1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和顶叶皮质区的神经元结构异常变化,并下调氯胺酮诱导的海马和顶叶皮质区APP、BACE1、PSEN1蛋白的过表达,这可能是电针改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元结构异常改变的潜在作用机制。
林珊珊[2](2019)在《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择摄食的主要因素是源于摄入后引起愉悦感,通过摄食建立味觉感受,并积累味觉经验,即通过摄食奖赏机制促进进食。有研究报道,摄食偏好涉及多巴胺能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可通过D1样受体参与甜类食物形成的条件性摄食偏好调控。近期有文献报道,ghrelin,一个内源性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天然配体,也参与调节摄食奖励,ghrelin可通过与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相互作用调节摄食的情绪和动机。近期研究发现,学习记忆中枢海马(Hippocampus,Hi)也与摄食选择及条件性摄食行为有关,且海马CA1区有丰富的ghrelin受体(growth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表达。但目前海马ghrelin或GHS-R信号通路对可口食物偏好调控,尤其是对条件性摄食行为的影响,以及与DA受体信号关系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核团微量注射,以及摄食行为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1.选取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内DA-D1R和ghrelin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1a,GHS-R1a)的表达;2.采用摄食分析实验方法,观察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可口食物摄取的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鼠42只,分为6组(n=7):(1)生理盐水组(NS组):海马CA1区注射NS 0.5μl;(2)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1.0 nM ghrelin 0.5μl;(3)[D-LYS3]-GHRP-6组;海马CA1区注射20.0 nMGHS-R1a拮抗剂[D-LYS3]-GHRP-6 0.5μl;(4)SCH-23390组:海马CA1区注射12 nM DA-D1R拮抗剂SCH-23390 0.5μl;(5)[D-LYS3]-GHRP-6+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20.0 nM[D-LYS3]-GHRP-6/2.5μl+1.0 nM ghrelin/2.5μl混合液;(6)SCH-23390+ghrelin组:海马CA1区注射12 nM SCH-23390/2.5μl+1.0 nM ghrelin/2.5μl混合液。海马CA1区注射药物后立即观察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摄入量;3.可口食物诱导条件性位置偏好(Conditional position preference,CPP)模型大鼠构建;将大鼠置于CPP操作箱(内分为白色和黑色区域),通过摄像头记录大鼠活动,筛选出在白色或黑色区域活动时间相近的大鼠,并单笼饲养。训练第1天,放上CPP操作箱中间隔板,将大鼠限制于白色区域,提供1 g糖精颗粒或1g脂肪颗粒,待大鼠适应并自由活动后放回饲养鼠笼;训练第2天,放上中间隔板,将大鼠限制在黑色适应区,给予1 g标准鼠粮,待大鼠适应并自由活动后放回饲养鼠笼。随后连续10天每天将大鼠交替放入白色或黑色区域,确保大鼠相邻两天处于不同区域接受CPP训练。训练期间确保CPP操作箱内光线、位置、训练时长等因素不变。10天后,对大鼠进行偏好测试;4.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CPP的影响:CPP训练结束后,选取已CPP训练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n=7):(1)NS组;(2)ghrelin组;(3)[D-LYS3]-GHRP-6 组;(4)SCH-23390 组;(5)[D-LYS3]-GHRP-6+ghrelin 组;(6)SCH-23390+ghrelin组。上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注药,注药后15 min进行CPP测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等药物对大鼠CPP的影响。结果:1.荧光免疫组化研究显示,在海马CA1区有呈红色荧光的GHS-R1a免疫阳性神经元,以及呈绿色荧光的DA-D1R免疫阳性神经元,并且GHS-R1a免疫阳性神经元与DA-D1R共存。提示,海马可能是ghrelin或DA的作用靶点之一。2.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标准鼠粮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1.0nM),大鼠0-2h标准鼠粮累计摄食量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摄食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P<0.05)。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摄食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普通食物的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与GHS-R1a信号系统的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3.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脂肪颗粒摄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0-2h脂肪颗粒摄入量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脂肪颗粒摄入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脂肪颗粒摄入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脂肪颗粒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与GHS-R1a信号系统的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4.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糖精颗粒摄取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NS对照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0-2h糖精颗粒摄入量也明显增高(P<0.05);与ghrelin组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促大鼠糖精颗粒摄入效应可被阻断或减弱。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0-2h糖精颗粒摄入量无显着改变(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糖精颗粒摄入量,该效应可能主要通过GHS-R1a信号通路实现的,DA-D1R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调控过程。5.Ghrelin促大鼠普通饲料、脂肪或糖精颗粒摄入增长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饲料摄入量相比,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促0-2h脂肪颗粒(P<0.05)或糖精颗粒(P<0.05)摄食增长率显着增加。但ghrelin促脂肪颗粒与促糖精颗粒摄入增加百分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ghrelin促大鼠可口食物的摄入效应更为显着。6.Ghrelin对大鼠糖精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研究显示,与NS组相比,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在CPP操作箱有糖精区域(白色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诱导的大鼠在糖精区域停留时间延长效应可明显减少。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在有糖精区或无糖精区域停留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即增强了糖精诱发的享乐效应,该效应与GHS-R1a信号通路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7.Ghrelin对大鼠脂肪颗粒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研究显示,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大鼠在CPP操作箱内有脂肪颗粒的区域(白色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若海马CA1区注射ghrelin+[D-LYS3]-GHRP-6混合液(P<0.01)或ghrelin+SCH-23390(P<0.05)混合液,ghrelin诱导的大鼠在有脂肪颗粒食物区域停留时间延长的效应可被明显减弱。但单独海马CA1区注射[D-LYS3]-GHRP-6或SCH-23390,大鼠在有脂肪颗粒区或无脂肪颗粒区域停留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海马CA1区ghrelin可促进大鼠可口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即增强了脂肪诱发的享乐效应,该效应与GHS-R1a信号通路激活有关,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8.Ghrelin促大鼠在有脂肪或糖精颗粒的CPP操作箱白色区域内停留时长结果分析显示,ghrelin促大鼠在有脂肪或糖精可口食物区域停留时长增长率(94.9%vs.96.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海马CA1区有Ghrelin和DA作用位点;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促进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摄入量,并且大鼠对可口食物更为偏好;脂肪颗粒或糖精颗粒可诱导大鼠产生可口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海马CA1区外源性ghrelin可加强该享乐效应,GHS-R1a或DA-D1R信号通路可能也参与了该过程调控。
徐根济[3](2019)在《HCN通道参与甲基苯丙胺神经兴奋性毒性生物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又称冰毒,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滥用毒品,甲基苯丙胺滥用构成我国一个日益严重的医学生物学和社会学问题,对我国的和谐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2]。METH主要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由于其高神经毒性和成瘾性,可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而METH神经毒性作用机制之一为谷氨酸(Glutamate,Glu)兴奋性毒性。METH与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结合使胞外谷氨酸浓度增加,产生兴奋性毒性,对神经元造成损伤[3,4]。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and cyclic nucleotide-gated,HCN),该通道具有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神经节律和突触可塑性等重要功能[5]。前期研究表明,HCN通道可能参与了滥用物质所致神经毒性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6-8]。METH是否作用于HCN通道,HCN通道是否有可能成为防治METH神经毒性的药物靶标。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检测HCN通道是否参与METH所致神经损伤。通过长期小剂量腹腔注射METH,建立METH所致大鼠神经损伤刻板行为模型,按照大鼠刻板行为评分标准,以大鼠出现重复的嗅探、摇头、抬头和旋转等刻板行为症状,评分结果大于或等于2分为模型建立成功,通过侧脑室给药HCN通道拮抗剂观察对神经刻板行为逆转作用。体外实验检测METH对通道蛋白表达及功能影响。METH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经麻醉、灌流、断头取脑、固定,蔗糖梯度脱水后进行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刻板行为模型中海马和伏隔核脑区HCN1蛋白表达。采用离体脑片全细胞电流钳记录技术,向神经元细胞注射变化的电流刺激(-300 pA至50 pA,50 pA间隔)步阶刺激,经METH所致神经损伤后,记录离体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位变化,明确甲基苯丙胺是否直接作用于HCN通道。采用离体脑片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技术,向神经元细胞注射超极化电压步阶(-50 mV至-120 mV,10 mV间隔)刺激,给METH所致神经损伤后,观察METH对大鼠离体脑片海马CA1区HCN通道电流影响。进一步明确HCN参与调控METH所致谷氨酸神经兴奋性毒性。采用离体脑片,采用电生理Gap-Free模式,5μM METH+20μM ZD7288灌流离体脑片后,记录大鼠离体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化。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大鼠腹腔注射10 mg/kg METH,观察到其刻板行为评分大于或等于2分,结果显示成功构建METH所致刻板行为模型。预处理HCN阻滞剂5μg/kg ZD7288侧脑室给药后,结果表明HCN通道拮抗剂ZD7288可以逆转METH导致的大鼠刻板行为。免疫荧光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METH造模大鼠的海马、伏隔核HCN1蛋白表达上调。体外电生理结果显示METH增加HCN通道电流幅度和HCN sag膜电位。HCN降低METH所致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减少谷氨酸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结论:HCN通道非选择性阻断剂ZD7288能逆转METH所致大鼠刻板行为,METH与HCN通道具有相关性。METH上调海马CA1区和伏隔核区HCN1亚基蛋白表达水平。METH直接作用于HCN通道,增强HCN通道功能。HCN通道阻断剂具有缓解METH所致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HCN通道参与调控METH所致神经毒性。
付建[4](2019)在《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影响子代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胚胎期可卡因暴露(prenatal cocaine exposure,PCE)可能会改变子代的奖赏特性和动机,如成瘾易感性的改变。以往的动物实验表明:在胚胎中晚期接触可卡因可能降低或不影响子代形成可卡因诱导条件位置偏好(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能力,但其机制还没有被阐明;药物成瘾被认为是一种异常的学习过程,Morris水迷宫或Barnes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出生前接触可卡因的子代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被破坏,放射臂迷宫实验也表明了出生前接触可卡因可削弱子代的工作记忆能力。由此我们推测PCE引起子代动物空间记忆及空间定位导航能力受损,导致PCE子代动物在CPP实验过程中不能正确建立起给予可卡因的条件与对应空间位置之间的联系,这可能是PCE降低子代形成可卡因诱导的CPP能力的机制。海马体被普遍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神经结构基础,尤其是背侧海马与空间记忆和工作记忆密切相关。我们推测,出生前接触可卡因导致子代空间和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可能是缘于背侧海马功能的破坏,且背侧海马的功能变化将导致其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此外,腹侧海马也与中间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表现出紧密的双向联系,而mPFC是奖赏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成瘾形成的对药物渴求增加往往会使奖赏环路中的神经元表现出兴奋性的增高。且既往有实验证明,PCE可使mPFC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易化mPFC锥体神经元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产生。因此,我们推断PCE导致的mPFC的兴奋性变化将影响到腹侧海马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导致CPP实验中PCE子代动物经可卡因诱导训练后整体活跃程度增高的表现,这种活跃程度的增高也反映出动物对可卡因渴求度的增高。以往实验均证明PCE可导致子代动物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而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被认为是动物及人类形成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另外,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神经元突触后电活动的改变,而突触后电活动的变化往往反映突触连接本身功能和/或结构的改变,其基础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将揭示PCE影响子代动物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CPP实验中PCE子代动物表现的活跃程度增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聚焦到突触可塑性的变化上,并具体研究其突触可塑性功能及形态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为验证以上推测,本研究拟从PCE引起的背侧和腹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后电活动及突触可塑性的变化角度,阐明PCE引起的空间学习记忆损害的机制以及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具体分子机制。通过这些发现将为揭示PCE引起的子代动物神经发育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细胞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依据。方法1.首先采用整体行为学方法,通过条件位置偏好实验验证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对子代大鼠形成可卡因诱导CPP的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以确定PCE引起的CPP变化是否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存在联系,并分析CPP实验中PCE子代动物在给予可卡因诱导训练前后整体活跃程度的变化。2.然后采用神经电生理实验方式记录PCE组子代大鼠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背侧海马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EPSC),以及急性给予可卡因暴露后PCE组及对照组子代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的变化,以急性可卡因暴露模拟CPP实验中可卡因诱导训练过程,研究训练后动物行为学表现与海马神经元兴奋性之间的联系。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PCE组及对照组子代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AMPA/NMDA突触后电流比率(AN比率)以分析PCE引起的子代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后可塑性变化,并记录急性可卡因暴露后PCE和对照组子代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AN比率的变化。4.记录PCE组及对照组子代大鼠背侧及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成对刺激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以分析PCE对子代动物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引起的突触前可塑性变化;记录并分析急性可卡因暴露后PCE组及对照组子代大鼠腹侧和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PPR的变化。5.最后采用Golgi染色方法研究PCE对子代大鼠背侧及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并比较急性可卡因暴露后与未接受急性暴露的相同预处理动物之间背侧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变化。结果1.CPP实验结果显示:胚胎期可卡因的暴露明显延长了子代大鼠形成可卡因诱导CPP的时间,但不影响子代经可卡因诱导训练后总运动时间和距离的增加,并且减少了子代大鼠在pretest中的总运动时间及运动距离。2.mEPSC的结果显示:胚胎期可卡因暴露不影响子代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但PCE可抑制子代大鼠急性给予可卡因后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振幅的变化,且PCE对子代大鼠经急性可卡因暴露后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的振幅及频率均不产生明显影响。3.AN比率的结果显示:胚胎期可卡因暴露不影响基础状态下子代大鼠背侧及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AN比率,但经可卡因急性复燃后PCE组较对照组子代大鼠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AN比率降低,且PCE抑制急性可卡因暴露引起的子代大鼠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AN比率增高。4.PPR的结果显示:胚胎期可卡因暴露不影响基础状态下子代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PPR,经急性可卡因暴露后,不论PCE组还是对照naive组子代大鼠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PPR均增高,且增幅没有显着差异。5.树突棘密度结果显示: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减少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急性可卡因暴露使PCE组和naive组子代大鼠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都降低,但PCE组降幅不及naive组;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减少腹侧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但急性可卡因暴露后只有出生后4周的PCE子代大鼠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显着变化,而naive组和出生后7周的PCE组子代大鼠较未接受急性可卡因暴露的相同预处理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1.行为学实验证明了胚胎期可卡因暴露确实减弱了子代大鼠形成可卡因诱导CPP的能力,明显延长了CPP形成的时间。且PCE并不影响子代对可卡因的渴求程度。2.阐明了PCE引起的子代大鼠空间记忆受损是导致PCE降低子代大鼠形成可卡因诱导CPP能力的重要原因,PCE抑制子代大鼠经急性可卡因暴露后背侧海马CA1mEPSC振幅的增加,且减少背侧海马CA1树突棘密度。3.首次发现PCE对子代大鼠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突触后膜上,对突触前膜没有明显影响。PCE影响子代大鼠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AN比率,但对PPR无显着影响。4.发现经急性可卡因暴露2小时后即造成naive组和PCE组子代大鼠腹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PPR均显着增加,且增幅无差异。
吴子怡[5](2019)在《母体运动对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麻醉理念的更新及麻醉技术的进步,麻醉已不局限于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保障患者术中安全,全麻药物神经毒性这一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我国孕妇数量剧增,同时高龄产妇的构成比上升,胎儿发育不良及致畸率明显增高。得益于胎儿宫内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部分胎儿疾病能够在出生前得到干预和治疗,而孕妇妊娠期间行非产科手术麻醉的病例越来越多。目前研究发现,各类全身麻醉药物对脑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均具有潜在神经毒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药物所致的脑发育期神经毒性。临床研究表明孕妇怀孕期间常规的运动锻炼有益于子代脑发育。多项啮齿类动物实验也证实生理状态下妊娠期跑台训练、游泳、自由转轮等多项母体运动有利于提高子代认知功能。其可能的机制涉及多个层面:促进神经发生、促进神经因子表达、促进长时程增强、提高抗氧化能力等。然而目前,母体运动对妊娠期麻醉暴露所致子代神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表观遗传修饰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改变,是机体普遍存在的基因调控方式之一。表观遗传修饰在神经科学领域,特别是脑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脑发育过程中,基因组容易受到外部环境、药物等因素的刺激,导致其在大脑皮层、海马等部位发生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等)异常,影响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神经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组蛋白乙酰化是组蛋白修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松散染色质内部结构促进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增强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功能。组蛋白乙酰化通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催化完成。HATs可以通过促进基因转录表达对突触可塑性发挥正调控作用。目前发现,p300为参与学习记忆功能调节的HATs,并且已有研究证实p300在海马依赖性空间学习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多种组蛋白乙酰化位点中,H3K9、H3K14及H3K27位点的乙酰化水平与突触可塑性及学习记忆有着密切联系。在多种参与调控认知功能的学习记忆相关基因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的转录在以往研究中已经被证实接受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 B)为BDNF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下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促进神经元树突棘的发育。综上,本课题首先明确孕中期大鼠单次与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子代脑发育的影响,初步探究七氟醚诱导脑发育期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是否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异常及BDNF表达下调有关;其次,探究母体跑台训练对孕中期大鼠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所致子代认知损伤的改善作用及与BDNF/Trk B信号通路的关系;最后,探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母体运动改善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选择SD大鼠,进行合笼,孕鼠于G14天接受一次3%七氟醚麻醉2 h或分别在G13、G14和G15天连续三天每天接受一次3%七氟醚麻醉2 h。麻醉结束后6 h、24 h及子代出生后0天(P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ce-H3K9/14/27和BDNF表达变化,出生后25天(P25)开始进行旷场试验、平衡木试验、悬吊试验、Morris水迷宫测试等检测子代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变化,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PSD95和GAP43表达变化。2、采用孕中期大鼠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模型。孕鼠在整个孕期接受跑台训练,跑台训练的同时注射Trk B受体阻断剂ANA-12,其余组注射空白溶剂。子代大鼠P0天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ce-H3K14/27和BDNF表达变化;P28天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变化,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PSD95和GAP43表达变化。3、采用孕中期大鼠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模型。孕鼠在整个孕期接受跑台训练,跑台训练的同时注射p300抑制剂Garcinol,其余组注射空白溶剂。子代大鼠P0天采用p300/Neu N、Ace-H3K14/Neu N、Ace-H3K27/Neu N免疫荧光双染分别检测子代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p300、Ace-H3K14、Ace-H3K27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300、Ace-H3K14/27、BDNF/Trk B/Akt信号通路变化;P28天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树突棘密度,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PSD95和GAP43表达变化。结果:1、孕中期大鼠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降低子代脑组织或海马Ace-H3K14/27和BDNF表达,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伴随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降低,树突棘密度降低,突触相关蛋白表达降低。而单次七氟醚吸入麻醉后上述指标未见明显改变。2、母体跑台训练能够改善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所致子代海马BDNF表达下降,激活Trk B/Akt信号通路,改善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树突棘密度增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升高。母体跑台训练的同时注射Trk B受体阻断剂ANA-12,ANA-12阻断了母体运动的脑保护作用。3、母体跑台训练能够改善七氟醚所致子代海马p300及Ace-H3K14/27表达下降,激活BDNF/Trk B/Akt信号通路,改善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增加,树突棘密度增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升高。母体跑台训练的同时注射p300抑制剂Garcinol,Garcinol阻断了母体运动的脑保护作用。结论:1、孕中期大鼠多次七氟醚吸入麻醉能够通过降低子代脑组织或海马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BDNF表达,导致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伴随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及树突棘密度下降。单次七氟醚吸入麻醉后上述指标未见明显改变。2、母体运动通过激活BDNF/Trk B/Akt信号通路,改善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元发育障碍。3、母体运动通过促进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表达,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激活BDNF/Trk B/Akt信号通路,改善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神经元发育障碍。
张浩[6](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张华伟[7](2017)在《变频电针干预VaD大鼠海马CA1区AVP、Aβ1-40mRNA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2/lOOHz变频电针与2/15Hz变频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AVP与Aβ1-40mRNA相对表达量影响的异同,并对比2/100Hz变频电针与2/15Hz变频电针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从而探索变频电针干预VaD的优势参数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VaD模型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手术操作;假手术组进行手术操作,但找到大鼠两侧的颈动脉和椎动脉孔即可;其余大鼠采用四血管(four-vessel occlusion 4-VO)阻断法实施手术,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手术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筛选Va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四组即:VaD模型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每组十二只。VaD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2/100Hz变频电针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采取电针"大椎"、"百会"穴的方法治疗。电针疗程为: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五天,休息两天。两电针组均治疗两个疗程。两电针组方案中,电流强度均选用3mA,电针波形均选用疏密波。两电针组治疗方案不同之处在于,2/100Hz变频电针组所选刺激参数是2/100Hz,2/15Hz变频电针组所选刺激参数是2/15Hz。吡拉西坦组采用吡拉西坦悬浮液灌胃,疗程与两电针组相同。治疗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最后,在冰袋上取出大鼠海马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AVP、Aβ1-40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一、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1)定位航行试验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与VaD模型组比较,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拉西坦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5Hz变频电针组与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2)空间探索试验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与VaD模型组比较,首次跨越虚拟平台的时间缩短,120s内大鼠跨越虚拟平台的次数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吡拉西坦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首次跨越虚拟平台的时间,120s内大鼠跨越虚拟平台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15Hz变频电针组与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首次跨越虚拟平台的时间缩短,120s内大鼠跨越虚拟平台的次数增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二、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1)大鼠海马CA1区AVP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组、假手术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与VaD模型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VP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吡拉西坦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VP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15Hz变频电针组与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VP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大鼠海马CA1区Aβ1-4O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组、假手术组、吡拉西坦组、2/100Hz变频电针组、2/15Hz变频电针组与VaD模型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β1-4o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吡拉西坦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β1-40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2/15Hz变频电针组与2/100Hz变频电针组比较,大鼠海马CA1区A β1 4o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15Hz变频电针、2/100Hz变频电针、吡拉西坦均可改善V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海马CA1区AVP、A β1-4βmRN 的表达有关;2.2/100Hz变频电针组与2/15Hz变频电针组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不同,2/15Hz可能优于 2/100Hz。
李珍[8](2017)在《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发病趋势有逐渐年轻化的迹象。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仍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不同于其他组织细胞,神经元更容易因受到各种有害刺激而死亡。海马是与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脑区,其中CA1区锥体神经元对缺氧、缺血特别敏感,受到的损伤也最为严重,而且成年大脑海马CA1区的再生能力非常低。因此,如何预防和保护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一直是脑卒中、脑创伤等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在虎杖、葡萄、黎芦、决明、花生等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研究表明,Res能抑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Ca2+内流,促进突触的形成及突触的生长。目前普遍认为,缺血性脑损伤时神经元死亡可因NMDA受体过度激活引起,推测Res有可能是通过调控脑缺血引起的由NMDA受体介导的细胞内钙超载,阻断凋亡信号的转导。作为经典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后,能明显抑制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MDA受体活性,减少Ca2+内流,进而对缺血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CREB是受ERK1/2调节的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激活CREB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而抑制CREB则促进神经元的凋亡。大量研究表明,磷酸化肌醇磷脂3位羟基的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和其主要下游靶目标Akt共同构成一条重要的PI3K-Akt抗凋亡信号转导通路,很多神经营养因子、中药均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缺血性脑损伤亦有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参与,Bcl-2与Bax的比值能决定细胞是否凋亡。虽然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Res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有关Re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预防和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以及Res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分以下两部分来阐明Res对缺血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调控作用:(1)NMDA受体介导的ERK1/2-CREB信号转导通路在Res预处理对大鼠缺血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保护中的作用;(2)Res慢性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pAkt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白藜芦醇预处理通过ERK1/2-CREB信号转导通路,阻止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1)90 min MCAO引起大鼠缺血侧脑梗死体积及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死亡数量显着增加;在缺血前1 h、4 h进行Res(30 mg/kg)预处理明显缩小了脑梗死体积,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死亡数量亦明显降低;(2)90 min MCAO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缺血前1 h、4 h进行Res预处理,均明显改善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3)探讨在脑缺血前30 min侧脑室注射MK-801(NMDA受体阻断剂)对Res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MCAO前30 min侧脑室注射MK-801,能明显减少缺血引起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对于在缺血前1 h Res预处理的大鼠,Res给药前30 min侧脑室注射MK801,阻断了Res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对于在缺血前24 h进行Res预处理的大鼠,Res给药前30 min侧脑室注射MK801则无效;(4)进一步探讨对于在缺血前1 h或24 h进行Res预处理的大鼠,在Res给药前30 min侧脑室注射U0126(ERK1/2抑制剂)对Res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缺血前30 min侧脑室注射U0126,加重了缺血导致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对于在缺血前1 h进行Res预处理的大鼠,侧脑室注射U0126阻断了Res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对于在MCAO前24 h进行Res预处理的大鼠,U0126则无效;(5)在缺血再灌注第5天,与MCAO组相比,在缺血前1 h进行Res预处理使缺血侧海马CA1区pERK1/2及pCREB的表达明显增加,而在Res给药前30 min侧脑室注射U0126则降低了pERK1/2及pCREB的表达。提示ERK1/2-CRE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Res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再灌注后白藜芦醇慢性给药通过上调海马pAkt及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本研究中继续使用90 min MCAO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从缺血再灌注3 h后开始连续4 d对大鼠腹腔注射Res(30 mg/kg),(1)HE染色结果显示,90 min MCAO导致海马CA1区大约82%的神经元死亡,Res慢性给药能明显减少MCAO引起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MCAO导致海马CA1区大约87%的神经元凋亡,Res慢性给药使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减少;(2)90 min MCAO导致海马CA1区LTP诱导障碍,Res慢性给药可以恢复LTP的诱导;(3)局灶性脑缺血导致海马CA3-CA1区基础的突触传递功能障碍,但是突触前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Res慢性给药可以改善脑缺血所致的突触传递功能障碍;(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es慢性给药使Res+MCAO组大鼠海马区pAkt表达明显升高,但对Res+Sham组大鼠pAkt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5)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而Res慢性给药使Res+MCAO组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增加。结论:本研究发现,在缺血前1 h Res预处理通过激活NMDA受体介导的ERK1/2-CREB信号转导通路阻止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在缺血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慢性Res给药通过上调pAkt、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罗攀[9](2016)在《HCN1/2通道亚型在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大鼠慢性脑缺血不同时间点引起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CA1区HCN1/HCN2膜表达动态变化特征目的: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引起认知损伤的机制特别是随时间变化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其认知表现与海马CA1区HCN1/HCN2之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缺血后认知损伤的干预提供一个新的作用靶点。方法: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Two-vessel occlusion,2VO)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4W,8W及12W组,缺血4W,8W及12W组。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用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评价,电生理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阐明其突触机制。Neu N,HCN1及HCN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ing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慢性脑缺血能引起稳定的空间学习记忆损伤,其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慢性脑缺血后神经元丢失只出现在缺血4W,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8W和12W)其神经元的丢失得到恢复。在慢性脑缺血4W时,海马CA1区HCN1的膜表达出现下调,HCN2的膜表达出现上调。但在缺血的延长期(8W和12W)只出现HCN2的膜表达上调。结论:大鼠慢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HCN1/HCN2的膜表达紊乱是造成其空间学习记忆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在缺血的延长期(8W和12W)其空间学习记忆损伤主要由HCN2的膜表达上调所致。第二部分氟西汀通过下调海马CA1区HCN2的膜表达从而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目的: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在慢性脑缺血的延长期,海马CA1区HCN2的膜表达上调是造成大鼠出现认知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本实验旨在探讨氟西汀干预后能否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以及其所涉及的机制是否与HCN2有关。方法:2VO手术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缺血+氟西汀给药组。在造模后第2周开始给予氟西汀(30mg/kg,ig),持续给药6周。在造模后第8周时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由水迷宫实验和新事物认知(novel objects recognition,NOR)实验评价。电生理LTP的记录阐明其学习记忆的突触机制。Western bloting评价大鼠海马CA1区HCN2的蛋白水平。结果:氟西汀能显着改善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并逆转由缺血引起的海马CA1区HCN2的膜表达上调。结论:氟西汀能通过下调海马CA1区HCN2的膜表达,从而改善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认知障碍。第三部分巴氯芬通过上调前额皮层HCN2的表达从而改善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空间工作记忆损伤目的:慢性脑缺血能导致学习记忆损伤并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增加血管性痴呆的患病风险。然而,慢性脑缺血能否导致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依赖性的空间工作记忆损伤以及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能否改善这种损伤,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巴氯芬能否改善慢性脑缺血后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以及其涉及的机制。方法:采用2VO手段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后两周给予巴氯酚(25mg/kg,i.p.),持续给药三周。空间工作记忆采用改进的水迷宫实验,即一种延迟位置匹配(delayed matching-to-place,DMP)方法来评价。Western bloting以及免疫荧光分别评价蛋白水平与蛋白定位。结果:慢性脑缺血能导致显着的空间工作记忆损伤,同时伴随着PFC中HCN2的表达下调,但HCN1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在慢性脑缺血后,PFC中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星形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NNF),以及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中间神经元的表达也没有发生改变。给予巴氯酚后能显着改善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空间工作记忆损伤,同时能逆转HCN2表达的下调。此外,结果还显示在PFC中HCN2与PV阳性中间神经元存在共表达。结论:慢性脑缺血能引起空间工作记忆损伤,给予巴氯酚后能通过逆转PFC中HCN2的下调从而改善这种损伤。HCN2可能通过作用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参与了空间工作记忆的形成过程。
周梅[10](2015)在《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大鼠海马HCN1/HCN2通道蛋白表达变化及其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he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nucleotide-gated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s, HCN channels)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HCN通道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实验旨在观察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大鼠海马CA1/DG脑区HCN1和HCN2亚型的表达变化,并探讨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状态下HCN通道表达变化的潜在分子调节机制。方法:慢性吗啡暴露组大鼠连续7天皮下注射吗啡(5mg/kg, once per day)。慢性吗啡暴露后撤退7天组大鼠连续7天皮下注射吗啡(5mg/kg, once per day)后,停止给予吗啡,使大鼠自然撤退7天。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7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水迷宫实验和新事物认知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变化,在体场电位实验评价大鼠突触传递功能变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观察大鼠海马CA1和DG脑区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慢性吗啡暴露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受损。与慢性吗啡暴露组相比,慢性吗啡暴露后撤退7天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得到改善。2.慢性吗啡暴露明显抑制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同时降低海马CA1区HCN1通道亚型的膜表达,增加HCN2通道亚型的膜表达。慢性吗啡暴露引起的海马CA1区HCN1/HCN2膜表达紊乱与TRIP8b (1a-4)和TRIP8b (1b-2)的表达增加、PKA和AP2μ2的磷酸化有关。3.与慢性吗啡暴露组大鼠相比,慢性吗啡暴露后撤退7天组大鼠海马CA1区HCN1膜表达增加,而HCN2膜表达降低,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由此引起的海马CA1区HCN1/HCN2膜表达变化与TRIP8b(1b-2)的表达增加和AP2μ2的磷酸化有关。4.此外,我们还发现慢性吗啡暴露能明显抑制大鼠海马DG区长时程增强,同时降低海马DG区HCN1和HCN2通道膜表达,由此引起的海马DG区HCN1/HCN2膜表达紊乱与p-PKA和P-AP2μ2蛋白水平降低有关。5.与慢性吗啡暴露大鼠相比,慢性吗啡暴露后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HCN1和HCN2通道膜表达均增加,并达到新的平衡。由此引起的海马DG区HCN1/HCN2膜表达变化与p-PKA蛋白水平增加和P-AP2μ2蛋白水平降低有关。结论:慢性吗啡暴露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受损,可能与海马CA1区和DG脑区HCN1和HCN2通道亚型表达紊乱所致突触传递功能改变有关,其中涉及TRIP8b(1a-4)、TRIP8b(1b-2)、p-PKA和P-AP2μ2等调控因子。同时,经TRIP8b (1b-2)、p-PKA和p-AP2μ2蛋白的调节作用,慢性吗啡暴露后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和DG区HCN1和HCN2通道膜表达达到新的平衡,最终使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得到改善。
二、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_1区NKB细胞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_1区NKB细胞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对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APP、BACE1和PSEN1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水迷宫实验 |
2.4 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形态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蛋白的表达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蛋白的表达 |
2.7 实验技术路线 |
2.8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水迷宫测试结果 |
1.1 水迷宫定位导航试验(逃避潜伏期) |
1.2 空间探索试验 |
2 尼氏染色结果 |
3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区中APP、BACE1、PSEN1 蛋白表达情况 |
3.1 APP蛋白表达情况 |
3.2 BACE1蛋白表达情况 |
3.3 PSEN1蛋白表达情况 |
4 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中APP、BACE1、PSEN1 蛋白表达情况 |
4.1 APP蛋白表达情况 |
4.2 BACE1蛋白表达情况 |
4.3 PSEN1蛋白表达情况 |
讨论 |
1 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 |
2 研究部位与检测指标的选择依据 |
3 电针治疗的参数选择依据 |
4 电针治疗改善氯胺酮慢性给药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探讨 |
5 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受电针治疗前后海马和顶叶皮质区域神经元形态变化的分析 |
6 海马和顶叶皮质区域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结果的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氯胺酮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2 氯胺酮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
3 诱发组织局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
4 加重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对神经元的毒性 |
5 氯胺酮诱发神经元凋亡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试验仪器 |
3 主要实验药品 |
4 试剂配制 |
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 海马CA1区置管 |
7 药物注射 |
8 摄食量检测 |
9 糖精/脂肪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好实验 |
9.1 CPP实验筛选 |
9.2 CPP实验训练 |
9.3 CPP测试 |
10 组织学检验 |
11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海马CA1区GHS-R1a和 DA-D1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的表达 |
2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标准饲料摄入量的影响 |
3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 h脂肪颗粒摄食量的影响 |
4 海马CA1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h糖精颗粒摄食量的影响 |
5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0-2h普通饲料、脂肪和糖精颗粒摄入量比较 |
6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糖精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影响 |
7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脂肪颗粒食物条件性位置偏好的影响 |
8 海马CA1 区微量注射ghrelin对大鼠糖精和脂肪颗粒饮食条件性位置偏好影响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边缘叶多巴胺系统与摄食行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HCN通道参与甲基苯丙胺神经兴奋性毒性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4)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影响子代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改变子代大鼠形成可卡因诱导的CPP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二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对子代大鼠海马CA1 锥体神经元mEPSC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三 大鼠胚胎期接触可卡因导致海马CA1 锥体神经元AN比率改变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四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改变子代大鼠海马CA1 锥体神经元PPR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实验五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导致子代大鼠海马CA1神经元树突棘变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母体运动对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孕中期大鼠单次与多次七氟醚吸入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动物模型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动物合笼 |
2.2.3 实验分组 |
2.2.4 麻醉处理 |
2.3 Western blot蛋白分析 |
2.3.1 蛋白提取 |
2.3.3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及蛋白变性 |
2.3.3 配胶及电泳 |
2.3.4 转膜、封闭及一抗孵育 |
2.3.5 二抗孵育及显影 |
2.4 神经行为学测试 |
2.4.1 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 |
2.4.2 悬吊试验(Suspension test) |
2.4.3 平衡木试验(Beam balance test,BBT) |
2.4.4 Morris 水迷宫测试(Morris water maze tests, MWM) |
2.5 海马病理学观察 |
2.5.1 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 |
2.5.2 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ing)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孕鼠及仔鼠一般状况的观察 |
3.2 孕中期七氟醚吸入对子代脑组织或海马组蛋白乙酰化水平、BDNF表达的影响 |
3.3 孕中期七氟醚吸入对子代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3.3.1 对自主活动能力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
3.3.2 对感觉运动的影响 |
3.3.3 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3.4 孕中期七氟醚吸入对子代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及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
3.5 孕中期七氟醚吸入对子代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母体运动对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的改善作用及与BDNF/TrkB信号通路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动物模型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动物合笼 |
2.2.3 实验分组 |
2.2.4 麻醉处理 |
2.2.5 跑台训练 |
2.2.6 药物注射 |
2.3 Western blot蛋白分析 |
2.3.1 蛋白提取 |
2.3.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及蛋白变性 |
2.3.3 配胶及电泳 |
2.3.4 转膜、封闭及一抗孵育 |
2.3.5 二抗孵育及显影 |
2.4 Morris水迷宫测试(Morris water maze tests,MWM) |
2.5 海马病理学观察 |
2.5.1 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 |
2.5.2 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ing)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母鼠跑台训练期间体重变化 |
3.2 母体跑台训练减轻七氟醚所致子代大鼠认知损伤及ANA-12 的逆转作用 |
3.3 母体跑台训练减轻七氟醚所致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ANA-12 的逆转作用 |
3.4 母体跑台训练减轻七氟醚所致子代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降低及ANA-12 的逆转作用 |
3.5 母体跑台训练激活BDNF/TrkB/Akt信号通路减轻七氟醚致子代大鼠神经毒性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p300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母体运动改善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动物模型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动物合笼 |
2.2.3 实验分组 |
2.2.4 麻醉处理 |
2.2.5 跑台训练 |
2.2.6 药物注射 |
2.3 Western blot蛋白分析 |
2.3.1 蛋白提取 |
2.3.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及蛋白变性 |
2.3.3 配胶及电泳 |
2.3.4 转膜、封闭及一抗孵育 |
2.3.5 二抗孵育及显影 |
2.4 免疫荧光 |
2.5 Morris水迷宫测试(Morris water maze tests,MWM) |
2.6 海马病理学观察 |
2.6.1 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 |
2.6.2 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ing)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p300 抑制剂对子代大鼠p300、Ace-H3K14/27及BDNF/Trk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p300 抑制剂阻断母体运动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改善作用 |
3.3 p300 抑制剂阻断母体运动对子代大鼠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 |
3.4 p300 抑制剂阻断母体运动对子代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
一、实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变频电针干预VaD大鼠海马CA1区AVP、Aβ1-40mR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血管性痴呆的概述 |
1.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1.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1.2 变频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
1.3 电针参数与电针治疗效应的关系 |
1.3.1 电针频率对脑血管病与痴呆效应的研究 |
1.3.2 电针波形在认知障碍相关疾病中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实验试剂、仪器、软件 |
2.2 实验思路与方法 |
2.2.1 实验技术路线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治疗方法 |
2.2.4 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
2.2.5 组织取材及处理 |
2.2.6 实时荧光PCR检测AVP、Aβ_(1-40)mRNA表达水平 |
2.2.7 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 |
2.3 实验结果 |
2.3.1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结果 |
2.3.2 各组大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三章 实验讨论与结论 |
3.1 相关检测指标的讨论 |
3.1.1 动物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3.1.2 治疗方案中电针参数的选择 |
3.1.3 针刺穴位的选择及其作用机制 |
3.1.4 Morris水迷宫在VaD研究中的应用 |
3.1.5 海马结构在空间学习记忆过程中的意义 |
3.1.6 精氨酸加压素(AVP)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意义 |
3.1.7 β淀粉样蛋白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与防治中意义 |
3.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3.2.1 两种变频电针对V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3.2.2 两种变频电针对V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AVPmRNA的影响 |
3.2.3 两种变频电针对V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A β_(1-40)mRNA的影响 |
3.3 结论 |
3.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8)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预处理通过ERK1/2-CREB信号通路阻止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再灌注后白藜芦醇慢性给药通过上调海马pAkt及Bcl-2 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白藜芦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HCN1/2通道亚型在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大鼠慢性脑缺血不同时间点引起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CA1区HCN1/HCN2膜表达动态变化特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1.慢性脑缺血 4W,8W和 12W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
2. 慢性脑缺血 4W,8W和 12W后大鼠海马Schaffer侧枝–CA1区LTP的诱导 |
3.慢性脑缺血 4W,8W和 12W后大鼠海马CA1,DG及CA3区成熟神经元NeuN的表达 |
4.慢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Brdu+ 细胞的表达 |
5.慢性脑缺血 4W,8W和 12W后大鼠海马CA1区HCN1/HCN2的表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氟西汀通过下调海马CA1区HCN2的膜表达从而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障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1. 氟西汀部分逆转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损伤 |
2. 氟西汀部分逆转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海马CA1区LTP的抑制 |
3. 氟西汀部分逆转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海马CA1区HCN2表达上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巴氯芬通过上调前额皮层HCN2的表达从而改善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空间工作记忆损伤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1.大鼠空间工作记忆表现 |
2.大鼠前额皮层中PGP9.5, GFAP, SYP和BDNF的表达 |
3.大鼠前额皮层中HCN1/HCN2的表达 |
4.HCN2在大鼠前额皮层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中的表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大鼠海马HCN1/HCN2通道蛋白表达变化及其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一)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区HCN通道表达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
1.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变化 |
2. 慢性吗啡暴露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功能变化 |
3.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和突触表达的变化 |
4.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区HCN1/HCN2膜表达变化 |
5. TRIP8b辅助亚基在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区HCN膜表达变化中的调节作用 |
6. p-AP2μ2及p-PKA在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7天大鼠海马CA1区HCN膜表达变化中的调节作用 |
(二)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HCN通道表达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
1. 慢性吗啡暴露大鼠海马DG区突触传递功能变化 |
2.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神经元和突触表达变化 |
3. 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HCN1/HCN2膜表达变化 |
4. TRIP8b辅助亚基在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HCN膜表达变化中的调节作用 |
5. p-AP2μ2及p-PKA在慢性吗啡暴露和撤退7天大鼠海马DG区HCN膜表达变化中的调节作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_1区NKB细胞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对慢性氯胺酮给药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APP、BACE1和PSEN1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杨姗.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2]海马CA1区Ghrelin对大鼠条件性摄食偏好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D]. 林珊珊. 青岛大学, 2019(01)
- [3]HCN通道参与甲基苯丙胺神经兴奋性毒性生物学研究[D]. 徐根济.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4]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影响子代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机制研究[D]. 付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母体运动对孕中期大鼠七氟醚吸入所致子代认知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子怡.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变频电针干预VaD大鼠海马CA1区AVP、Aβ1-40mRNA的研究[D]. 张华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 李珍.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1)
- [9]HCN1/2通道亚型在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研究[D]. 罗攀.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10]慢性吗啡暴露及撤退大鼠海马HCN1/HCN2通道蛋白表达变化及其调节机制[D]. 周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