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须链霉菌D-10木聚糖酶酶解玉米芯汽爆液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艳[1](2020)在《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降解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芦广银[2](2018)在《烟草秸秆低聚木糖的制备和纯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素类物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能源和食物中被广泛应用。纤维素类物质中成分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部分,三者之比约为4:3:3。木聚糖是构成半纤维素的主要物质,含量丰富且可再生。纤维素类物质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被肠道消化吸收,可以增加人的饱腹感,具有很好的保湿性,可以吸附大量的水分,易与体内的脂肪等热值高的物质相结合,刺激肠道蠕动,起到良好的减肥降脂和预防便秘的作用。低聚木糖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低聚糖,保健功能显着,能够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有益于肠胃健康和润肠通便,此外,还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癌变、结石、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防龋齿、保护口腔,促进钙的吸收等生物学作用,微甜,耐热性良好,可用作食品添加剂,满足肥胖患者及“三高”人群等特殊人群的要求,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我国烟草秸秆产量巨大,且秸秆中半纤维素含量丰富,采取合适的方法可以用来作为制备低聚木糖的原材料。为此实验室展开了利用烟草秸秆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木聚糖的提取、低聚木糖的制备和纯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秸秆的预处理方法:将烟草秸秆于60℃水中浸泡6 h,然后烘干备用;2)通过利用硫酸与重铬酸钾氧化法、盐酸水解结合DNS法,Klason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出了烟草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72%、20.17%、22.14%。确定了烟草秸秆半纤维素最适测定条件:80%硝酸钙体积8 mL、煮沸时间3 min、盐酸浓度为4 mol/L、沸水浴时间为45 min;3)本研究尝试采用碱法从烟草秸秆中提取木聚糖和酶水解法制备低聚木糖,优化了提取木聚糖和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提取木聚糖的工艺条件:浓度为24%(W/V)NaOH和1%(W/V)NaBH4的碱液,固液比1:8(W/V),碱解时间3 h,碱解温度70℃,3倍乙醇体积用量醇沉和0.2倍乙酸体积用量中和,木聚糖提取产率约为24%;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8 mL木聚糖溶液(20mg/mL),10 mL木聚糖酶液(0.6%,4.1 U/mL),溶液体系pH为5.50,酶水解时间为5 h,酶水解温度为40℃;4)采用不同体积的阳离子树脂进行洗脱低聚木糖液,综合低聚木糖糖提取率和缓冲液的峰面积分析,我们得出采用六倍体积的阳离子树脂脱盐时效果相对较好,产率较高可达30.32%;活性炭为固定相进行洗脱时,30%的乙醇为洗脱剂时,得到分离效果较好的木糖,木二糖;
陈磊[3](2016)在《坎皮纳斯类芽孢杆菌木聚糖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坎皮纳斯类芽孢杆菌xy-7菌株产木聚糖酶最佳条件、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降解产物分析。(1)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实验优化后得出最佳产木聚糖酶的条件为:15g/L木聚糖、8g/L蛋白胨、0.5g/L K2HPO4、0.8g/L KCl、0.4g/L MgSO4,初始pH8.0,通风量在0.33vvm,转速300r/min,接种量3%,培养温度37℃。在此培养条件下,发酵时间为24h,酶活达到322.11IU/mL。(2)采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50凝胶过滤、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对类芽孢杆菌坎皮纳斯xy-7发酵液中的木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化的木聚糖酶,纯化倍数为26.36,回收率为5.13%。最终获得电泳纯木聚糖酶,分子质量为24.5ku。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8.0。K+、Fe2+对酶有激活作用,Zn2+、Cu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时,米氏常数Km=4.733mg·mL-1,最大酶反应速率Vm=315.85μmol·min-1·mg-1(3)纸层析和HPLC法分析榉木木聚糖和玉米芯木聚糖为底物的降解产物发现,最终酶解产物以木二糖为主,含有少量的木糖,几乎不含有其它寡糖。
孟煜[4](2016)在《芦苇半纤维素水解生产低聚木糖技术及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索芦苇资源化利用——生成低聚木糖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水解芦苇原料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流程,其具体内容包括芦苇原料预处理提取木聚糖工艺、爆破芦苇酶法水解工艺、低聚木糖脱色工艺,以及采用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低聚木糖液的研究。芦苇预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碱蒸煮法、酸蒸煮法和蒸汽爆破法均能够从芦苇中提取出木聚糖,酸法的木聚糖提取量较少;另外,蒸汽爆破还会爆出少许低聚木糖;蒸汽爆破法中木聚糖的爆出量随着汽爆压力增大而增加,且相同压力下,加碱爆破物料木聚糖爆出量较高;相同的酶解条件下,1.40Mpa加碱爆破的芦苇物料酶解效果最好,最适合作为芦苇酶解生产低聚木糖的前处理方式。木聚糖酶水解爆破芦苇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碱爆破芦苇原料与去离子水比(固液比)为1:10、木聚糖酶添加量为5%(对芦苇干物质量)、pH值4.8、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4h时,可获得较好的酶解效果;水解液中可溶性总糖量达到6.39mg/ml,还原糖含量达到3.51mg/m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计算酶解液中低聚木糖含量为14.00%(对芦苇干物质量),其主要成分为木二糖和木三糖,含量分别为12.29%和1.71%(对芦苇干物质量);最佳酶解条件下,低聚木糖中木二糖、木三糖分别在24h、18h达到最大值。对低聚木糖液脱色的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酸析具有一定的脱色效果,在条件pH3.0、50℃脱色30min,脱色率达到45.79%;采用氨水改性后的粉末状活性炭具有更好的脱色效果,其优化的脱色条件为pH值3、脱色温度70℃、活性炭添加量30%(对固形物)、振荡频率为170r/min、脱色时间70min,此时的脱色率达到90.31%;酸析结合活性炭联合脱色,活性炭添加量20%(对固形物)的脱色率能达到88.60%。最后,采用颗粒状活性炭柱层析分离提纯脱色后的低聚木糖液,用30%乙醇溶液作为洗脱液,蒸发浓缩后得到木二糖、木三糖的低聚木糖产品,低聚木糖提取率达到62.9%。
崔风娥[5](2015)在《玉米淀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饮食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健食品随之不断受到大家的亲睐,由此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内外食品研究的热点。低聚异麦芽糖具有的安全、可靠、无副作用、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了保健食品开发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做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我国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现状。我国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如何从生产工艺上提高低聚异麦芽糖产量是本论文的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研究了低聚异麦芽糖生产工艺。首先研究玉米淀粉最佳液化条件,主要从影响玉米淀粉液化的温度、初始浓度、加酶量以及对玉米淀粉辅助处理的微波法和超声波法进行实验验证:试验得出液化最高效的温度为95℃,α-淀粉酶在pH6.5是活力最佳,且用量在16U/gDS,液化液DE值在10%最有利于产物的最大化,作为辅助作用用微波处理和超声波处理帮助玉米淀粉液化其中超声波的处理更占优势;其次是对α-葡萄糖苷酶进行实验研究,使该酶发挥最大的酶活力且保持该酶的活力的稳定,易回收、分离等,研究证明海藻酸钠-壳聚糖膜法最适合固定化α-葡萄糖转苷酶并具有保持较高的酶活回收率;再次是产物的分离提纯的研究,最大产量的获得目的产物,实验研究多种分离提纯方法,得出微生物发酵法最有利于获得高产量的低聚异麦芽糖。
荆丽荣[6](2014)在《酶法提取甜玉米芯中低聚木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甜玉米芯为原料,就甜玉米芯中木聚糖的提取和木聚糖酶的催化降解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木聚糖的提取采用蒸煮及果胶酶处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蒸煮及酶解条件对木聚糖的提取率影响。木聚糖酶降解过程主要研究了不同的酶解条件对木二糖的得率的影响。木聚糖水解物采用凝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得到高木二糖含量的低聚木糖。试验主要内容如下:1、玉米芯的预处理:玉米芯经脱水处理后粉碎、精磨,然后酸处理后加热提取,考察了精磨粒度、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对预处理的影响,通过蒽酮比色,以总糖的得率为指标,最终确定120目、温度110℃,提取时间35min的条件下,可溶性糖的得率最高,可达53.17%。2、对甜玉米芯进行果胶酶水解。以水解温度、时间、pH、加酶量为单因素进行试验,最终的结果表明:在水解温度为60℃,时间90min,溶液的pH值为5.0,加酶量在76U/g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为2.398mg,果胶的水解度最大为45.98%。3、经预处理的甜玉米芯糊浆,分别就是否进行果胶酶酶解条件下的水蒸煮法提取木聚糖工艺进行研究。果胶酶酶解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优的工艺路线为:经果胶酶处理后的甜玉米芯糊浆经0.1%的稀硫酸浸泡24h,5000r/min离心20min,按料水比1:11加水,调节pH6后100℃水浴70min,得到木聚糖的提取率为60.95%;未进行果胶酶酶解的玉米芯糊浆,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木聚糖的提取率39.12%。4、碱法提取甜玉米芯中的木聚糖,在NaOH浓度为15%、料水比1:16、作用温度为85℃,时间为180mmin时木聚糖的提取率最大,可达50.57%。5、以木二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木聚糖酶水解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49U/g,温度45℃,时间5.5h,pH4.9时,木二糖达到最佳的提取效果,得率为10.71%。6、利用活性炭、阴离子交换树脂、sevage法除蛋白以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技术对经木聚糖酶酶解后的低聚木糖进行分离纯化,最终低聚木糖糖液纯度(低聚木糖占总糖的量)大于90%,溶液中木二糖占低聚木糖的量可达90.45%,木二糖占总糖的含量为57.19%。
刘枕[7](2013)在《蒸汽闪爆预处理—酶法生产低聚木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低聚木糖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功能性低聚糖,本文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蒸汽闪爆预处理结合酶法水解生产低聚木糖,并对低聚木糖的活性炭脱色进行了研究。以稀硫酸对玉米芯原料进行预浸处理,对蒸汽闪爆法提取木聚糖的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高效内切木聚糖酶,对汽爆玉米芯酶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活性炭为脱色剂对低聚木糖溶液进行脱色处理,运用正交实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了优化。一、以稀硫酸预浸辅助蒸汽闪爆法提取玉米芯中的木聚糖,在100℃条件下,用0.1%的稀硫酸对玉米芯原料浸泡30min,然后采用新型弹射式汽爆设备爆破酸泡玉米芯提取其中的木聚糖,优化后的汽爆条件为:汽爆压力1.8MPa,维压时间3min,此时木聚糖提取率可达22.33%(对玉米芯重),同时木聚糖发生部分程度的降解,产生了一部分低聚木糖产生,含量为39.96%(对可溶性总糖)。SEM观察汽爆前后玉米芯表面结构,表明汽爆处理效果明显,能够使木聚糖从玉米芯中有效溶出。二、以内切木聚糖酶对汽爆后玉米芯进行渣浆一起酶解,采用HPLC分析酶解液糖组成。在所选取的四种酶中,酶2最适合汽爆玉米芯的酶解,其最优的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初始pH6.0,固液比1:10,加酶量0.1%,酶解时间6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中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比汽爆提取液增加41.71%和40.61%,达到7.91mg/ml和5.75mg/ml。HPLC分析计算其中低聚木糖含量为65.08%(对可溶性总糖)。三、以工业上最为常用的活性炭为脱色剂对低聚木糖溶液进行脱色。首先采用单因素法确定了适宜的脱色条件范围,即脱色温度在70℃-80℃之间,脱色时间在30min-60min之间,活性炭添加量在20%-30%之间,振荡频率在140r/min-180r/min之间,糖液固形物含量在20%-30%之间。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了最佳活性炭脱色工艺条件: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60min、活性炭添加量25%、振荡频率170r/min、糖液固形物含量25%。在此条件下,低聚木糖溶液的脱色率为88.76%,总糖损失率为21.47%。
王立东,张丽萍[8](2012)在《利用木聚糖酶酶解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工艺参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利用木聚糖酶酶解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采用正交旋转组合实验优化设计,确定木聚糖酶酶解制备小麦麸皮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为10.5%,加入酶量为1 000 IU/g底物,水解温度为53℃,水解时间为5.5 h,最终得到酶解液中低聚木糖的平均聚合度为2.18,总还原糖含量为5.83 mg/mL。并通过HPLC分析确定酶解液中主要含有木二糖、木三糖、木四糖、木五糖等低聚木糖组分,且低聚木糖(木二~木五)的相对含量达64.41%。说明此水解条件能够较好的制备低聚木糖。
石国良,周玉恒,张厚瑞,蔡爱华,陈海珊[9](2010)在《木聚糖酶Shearzyme 500L酶解蔗渣木聚糖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木聚糖酶Shearzyme 500L水解蔗渣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用DNS法测定酶解液中的总糖和还原糖,HPLC法测定酶解产物组成,其适宜的水解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3g/100mL、pH5.0、60℃、木聚糖中酶用量50U/g、水解时间24h。在此条件下底物水解率约为63.1%,水解产物的81.5%为低聚木糖,其中木二糖占54.8%,木三糖占26.7%。Shearzyme 500L不能将一分子木二糖水解为两个木糖单糖,但能水解木三糖并相应生成木二糖与木糖。副产物木糖能显着抑制Shearzyme 500L活性,降低木聚糖的水解率。
佘元莉,李秀婷,宋红霞,宋焕禄,吕跃钢,马家津[10](2010)在《一株具高木二糖和木三糖形成活力木聚糖酶链霉菌的鉴定》文中认为对1株具高木二糖和木三糖形成活力木聚糖酶的链霉菌菌株进行了分离与鉴定。从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产木聚糖酶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0107。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PCR扩增得到16SrDNA序列全长为1406bp,从Genbank数据库中BLAST对比,并运用Clustalx1.8和MEGA3.1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菌株与Streptomyces tauricusEU841578同源性达99.36%。结合传统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初步鉴定为公牛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0107所产木聚糖酶水解不同木聚糖主要产物为木二糖和木三糖,在低聚木糖生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卷须链霉菌D-10木聚糖酶酶解玉米芯汽爆液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卷须链霉菌D-10木聚糖酶酶解玉米芯汽爆液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烟草秸秆低聚木糖的制备和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外烟草秸秆的利用现状 |
1.2 我国的烟草秸秆利用现状 |
1.3 烟草秸秆的三大主要成分 |
1.3.1 纤维素 |
1.3.2 半纤维素 |
1.3.3 木质素 |
1.4 木聚糖 |
1.4.1 木聚糖的提取方法 |
1.5 木聚糖酶 |
1.6 低聚木糖的结构 |
1.7 低聚木糖的性质 |
1.7.1 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 |
1.7.2 低聚木糖的生理学特性 |
1.7.3 低聚木糖的制备 |
1.7.4 低聚木糖的分离纯化 |
1.7.5 低聚木糖的应用现状 |
1.8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8.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8.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9 实验流程 |
第2章 烟草秸秆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剂的配制 |
2.2 烟草秸秆中半纤维含量的测定 |
2.2.1 样品处理 |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3 实验过程 |
2.3 烟草秸秆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2.3.1 样品处理 |
2.3.2 实验操作 |
2.4 烟草秸秆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2.4.1 实验操作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结论 |
第3章 烟草秸秆木聚糖的提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流程 |
3.2.1 木聚糖的提取 |
3.2.2 探究乙酸和盐酸调pH对提取木聚糖的影响 |
3.2.3 比较乙酸添加顺序对提取木聚糖的影响 |
3.2.4 硼氢化钠对提取木聚糖的影响 |
3.2.5 比较烟草秸秆粉末是否浸泡对提取木聚糖的影响 |
3.2.6 钙离子对醇沉的影响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低聚木糖的制备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流程 |
4.2.1 低聚木糖的制备 |
4.2.2 还原糖的测定 |
4.2.3 木聚糖的酸水解法 |
4.2.4 木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
4.2.5 酶活的计算公式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色谱条件的优化和低聚木糖的纯化 |
5.1 低聚木糖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
5.1.1 薄层层析分离低聚木糖 |
5.1.2 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低聚木糖 |
5.1.3 吸附法分离低聚木糖 |
5.1.4 低聚木糖的纯化 |
5.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5.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5.3.1 用铝铂板定性分析低聚木糖分离样液 |
5.3.2 对烟草秸秆、木聚糖和低聚木糖进行红外检测分析 |
5.3.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5.4 结论 |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坎皮纳斯类芽孢杆菌木聚糖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木聚糖及其化学结构 |
1.2 木聚糖酶 |
1.2.1 木聚糖酶的分类 |
1.2.2 木聚糖酶的来源 |
1.2.3 木聚糖酶的分子结构 |
1.3 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
1.3.1 细菌木聚糖酶 |
1.3.2 真菌木聚糖酶 |
1.3.3 耐极性木聚糖酶 |
1.4 木聚糖酶诱导与发酵 |
1.4.1 木聚糖酶诱导 |
1.4.2 木聚糖酶发酵 |
1.5 木聚糖酶的纯化 |
1.5.1 沉淀法 |
1.5.2 超滤法 |
1.5.3 层析法 |
1.5.4 双水相萃取法 |
1.6 现代生物技术在木聚糖酶研究中的应用 |
1.6.1 木聚糖酶的基因工程 |
1.6.2 离子束生物技术 |
1.6.3 固定化细胞技术 |
1.7 木聚糖酶的应用 |
1.7.1 食品中的应用 |
1.7.2 饲料中的应用 |
1.7.3 造纸工业 |
1.8 论文的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菌株产酶条件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菌株 |
2.2.4 培养基 |
2.2.5 试剂配制 |
2.2.6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 |
2.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8 木聚糖的制备 |
2.2.9 培养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2.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3.3 小型发酵罐发酵工艺的优化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剂配制 |
3.2.4 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
3.2.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2.6 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木聚糖酶粗分离 |
3.3.2 木聚糖酶纯化 |
3.3.3 木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
3.3.4 木聚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
3.3.5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3.3.6 木聚糖酶的米氏常数K_m和最大反应速率V_m |
3.3.7 底物专一性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木聚糖酶降解产物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2.3 还原糖的测定 |
4.2.4 总糖的测定 |
4.2.5 木聚糖酶的制备 |
4.2.6 木聚糖酶对榉木木聚糖底物降解及产物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芦苇半纤维素水解生产低聚木糖技术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低聚木糖简介 |
1.2 低聚木糖的用途 |
1.2.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2 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1.2.3 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应用 |
1.3 木聚糖的提取 |
1.3.1 高温蒸煮法 |
1.3.2 碱法提取 |
1.3.3 酸法提取 |
1.3.4 蒸汽爆破法 |
1.4 低聚木糖的制备 |
1.4.1 酸水解法 |
1.4.2 高温降解法 |
1.4.3 酶法 |
1.5 低聚木糖的脱色 |
1.6 低聚木糖的分离纯化 |
1.6.1 柱层析法 |
1.6.2 树脂分离法 |
1.6.3 膜分离法 |
1.6.4 薄层层析法 |
1.6.5 生物发酵分离法 |
1.7 国内外生产研究现状 |
1.8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芦苇水解效果影响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预处理物料各组成成分分析 |
2.2.2 蒸汽爆破芦苇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
2.2.3 不同预处理芦苇物料酶解后总糖、还原糖和低聚木糖含量分析 |
2.2.4 加碱爆破后木聚糖提取液成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蒸汽爆破芦苇物料加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分析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酶活测定 |
3.2.2 木聚糖酶水解单因素研究 |
3.2.3 酶解制备低聚木糖酶解条件优化 |
3.2.4 最佳酶解条件下低聚木糖各组分随时间含量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低聚木糖液脱色及分离纯化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和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分析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酸析脱色 |
4.2.2 活性炭脱色 |
4.2.3 酸析、活性炭联合脱色 |
4.2.4 活性炭层析分离纯化 |
4.2.5 低聚木糖浓缩液成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玉米淀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玉米淀粉的研究现状 |
1.1.1 玉米淀粉的概述 |
1.1.2 玉米淀粉的制备方法 |
1.2 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概况 |
1.2.1 低聚异麦芽糖的结构 |
1.2.2 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 |
1.2.3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理功能 |
1.2.4 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主要方法 |
1.3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玉米淀粉液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
2.1 玉米淀粉乳液化条件的优化 |
2.1.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步骤 |
2.1.3.1 工艺流程 |
2.1.3.2 玉米淀粉基本成分的测定 |
2.1.3.3 耐高温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2.1.3.4 液化液中葡萄糖当量值(DE值)的测定 |
2.1.4 不同条件对淀粉液化的影响 |
2.1.4.1 调浆温度进行的初始选择 |
2.1.4.2 升温速率对玉米淀粉乳液化的影响 |
2.1.4.3 反应温度对玉米淀粉乳液化的影响 |
2.1.4.4 pH值对液化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
2.1.5 液化液最佳DE值的确定 |
2.1.5.1 底物浓度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2.1.5.2 液化酶用量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2.1.6 液化时间对液化液DE值影响的研究 |
2.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麦芽糖进行含量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
2.3.1.1 温度不同对液化酶活力的影响 |
2.3.1.2 pH值对液化酶活力的影响 |
2.3.1.3 液化液DE值的确定 |
2.3.1.4 淀粉乳浓度对液化液DE值的影响 |
2.3.1.5 液化酶用量对淀粉液化液DE值的影响 |
2.3.1.6 液化DE值受液化的时间影响 |
2.4 超声波和微波处理对较高浓度玉米淀粉乳液化的影响 |
2.4.1 微波预处理对淀粉液化过程粘度的影响 |
2.4.2 微波预处理对液化过程DE值的影响 |
2.4.3 微波预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粒度的影响 |
2.4.4 微波处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5 超声波预处理对较高浓度淀粉乳液化的影响 |
2.5.1 超声波处理对较高浓度淀粉乳液化的影响 |
2.5.1.1 超声波预处理对玉米淀粉乳液化过程粘度的影响 |
2.5.1.2 超声波预处理对液化过程DE值的影响 |
2.5.2 超声波预处理对玉米淀粉颗粒粒度的影响 |
2.5.3 超声波预处理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糖化工艺中α-葡萄糖苷酶的最佳生产条件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固定化酶方法 |
3.2.1.1 交联剂的制备 |
3.2.2 ɑ-葡萄糖转苷酶活力的检测 |
3.2.2.1 酶活力的检测 |
3.2.2.2 固定化酶法和游离酶法的产物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佳载体的选择 |
3.3.2 海藻酸钠浓度的确定 |
3.3.3 戊二醛浓度的确定 |
3.3.4 壳聚糖浓度的确定 |
3.3.5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比较 |
3.3.6 温度稳定性 |
3.3.7 最适pH值 |
3.3.8 pH稳定性 |
3.3.9 贮存的稳定性 |
3.3.10 对固定化酶法和游离酶法的生成产物进行检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物的分离纯化 |
4.1 色谱分离法 |
4.2 膜分离法 |
4.3 酶法 |
4.4 微生物发酵法 |
4.5 纳滤分离技术和微生物发酵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
4.6 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酶法提取甜玉米芯中低聚木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甜玉米芯资源及研究进展 |
1.1.1 甜玉米芯简介 |
1.1.2 甜玉米-脆王 |
1.1.3 玉米芯研究现状 |
1.2 木聚糖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木聚糖酶简介 |
1.2.2 木聚糖酶应用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低聚木糖生产的研究现状 |
1.3.1 低聚木糖介绍 |
1.3.2 低聚木糖的制备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果胶酶法提取甜玉米芯中总可溶性糖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试剂 |
2.4 甜玉米芯中成分测定 |
2.4.1 总糖、还原糖的测定 |
2.4.2 脂肪含量的测定 |
2.4.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4.4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4.5 灰分含量的测定 |
2.4.6 果胶含量的测定 |
2.4.7 果胶酶酶活的测定 |
2.4.8 D-半乳糖醛酸含量测定 |
2.5 蒸煮条件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5.1 样品的预处理 |
2.5.2 试验方法 |
2.5.3 精磨粒度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5.4 蒸煮温度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5.5 提取时间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6 甜玉米芯果胶酶处理条件的优化 |
2.6.1 原料预处理 |
2.6.2 试验方法 |
2.6.3 果胶酶添加量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6.4 温度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6.5 pH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6.6 时间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6.7 正交试验 |
2.7 结果与分析 |
2.7.1 玉米芯中各成分含量测定 |
2.7.2 精磨粒度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7.3 温度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7.4 时间对总可溶性糖得率的影响 |
2.7.5 加酶量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7.6 温度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7.7 pH值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7.8 时间对甜玉米芯果胶水解度的影响 |
2.7.9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酸处理对甜玉米芯木聚糖提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玉米芯糊浆水分含量的测定 |
3.3.2 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3 木聚糖含量的测定 |
3.3.4 硫酸浓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5 料水比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6 蒸煮温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7 蒸煮时间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8 正交试验 |
3.4 结果分析 |
3.4.1 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2 硫酸浓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3 料水比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4 蒸煮温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5 蒸煮时间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6 正交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碱法提取木聚糖影响因素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提取工艺 |
4.3.2 蒸煮时间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3.3 固液比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3.4 蒸煮温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3.5 碱液浓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3.6 正交试验 |
4.4 结果分析 |
4.4.1 蒸煮时间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4.2 固液比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4.3 蒸煮温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4.4 碱液浓度对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
4.4.5 正交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低聚木糖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3.1 实验仪器 |
5.3.2 实验试剂 |
5.4 实验方法 |
5.4.1 加酶量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4.2 温度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4.3 时间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4.4 pH值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4.5 低聚木糖HPLC检测 |
5.4.6 正交试验 |
5.5 低聚木糖的分离纯化 |
5.5.1 低聚木糖溶液脱色处理 |
5.5.2 除蛋白 |
5.5.3 分离纯化 |
5.5.4 低聚木糖理化指标的测定 |
5.6 结果分析 |
5.6.1 木二糖标准品的HPLC图 |
5.6.2 加酶量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6.3 温度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6.4 时间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6.5 pH值对木二糖得率的影响 |
5.6.6 正交试验 |
5.6.7 脱色 |
5.6.8 除蛋白 |
5.6.9 分离纯化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蒸汽闪爆预处理—酶法生产低聚木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聚木糖概述 |
1.2 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学功能 |
1.2.1 理化性质 |
1.2.2 生理学功能 |
1.3 低聚木糖的应用 |
1.3.1 食品领域 |
1.3.2 非食品领域 |
1.4 低聚木糖生产原料和生产方法 |
1.4.1 生产原料 |
1.4.2 生产方法 |
1.5 蒸汽爆破技术及其应用 |
1.5.1 蒸汽爆破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 |
1.5.2 蒸汽爆破设备和工艺 |
1.5.3 蒸汽爆破技术的应用 |
1.5.4 新型弹射式蒸汽闪爆技术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蒸汽闪爆法提取玉米芯木聚糖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玉米芯原料组成成分分析 |
2.3.2 稀硫酸预浸处理条件的选择 |
2.3.3 汽爆条件对玉米芯木聚糖提取的影响 |
2.3.4 玉米芯木聚糖提取液的成分分析 |
2.3.5 玉米芯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爆玉米芯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木聚糖酶的选择 |
3.3.2 木聚糖酶水解工艺单因素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聚木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活性炭的选择 |
4.3.2 单因素优化实验 |
4.3.3 正交实验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利用木聚糖酶酶解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工艺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木聚糖酶酶活的测定[8] |
1.4 水解液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9] |
1.5 平均聚合度 (DP) 测定[10] |
1.6 小麦麸皮木聚糖液的制备 |
1.7 木聚糖酶降解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单因素实验 |
1.7.1 木聚糖底物浓度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1.7.2 温度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1.7.3 时间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1.7.4 p H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1.7.5 加酶量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1.7.6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确定制备低聚木糖最佳水解条件 |
1.8 数据处理方法 |
1.9 优化条件下酶解液组分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木聚糖底物浓度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2.2 温度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2.3 时间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2.4 p H对制备低聚木糖的影响 |
2.5 加酶量对低聚木糖制备的影响 |
2.6 水解条件优化结果 |
2.7 优化条件下酶解液的组分分析 |
3 结论 |
(9)木聚糖酶Shearzyme 500L酶解蔗渣木聚糖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温度对Shearzyme 500L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1.2.2 p H值对Shearzyme 500L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1.2.3 酶用量对水解液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影响 |
1.2.4 酶解时间对水解液中还原糖、总糖以及产物成分的影响 |
1.2.5 底物质量浓度对水解液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影响 |
1.2.6 酶活和还原糖含量测定 |
1.2.7 总糖含量测定 |
1.2.8 酶解产物成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酶解产物的组成 |
2.2 温度对Shearzyme 500L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2.3 p H值对Shearzyme 500L活性的影响 |
2.4 酶用量对水解液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影响 |
2.5 酶解时间对酶解产物的影响 |
2.6 底物质量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
3 结论 |
四、卷须链霉菌D-10木聚糖酶酶解玉米芯汽爆液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降解效果评价[D]. 张小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烟草秸秆低聚木糖的制备和纯化[D]. 芦广银. 阜阳师范学院, 2018(01)
- [3]坎皮纳斯类芽孢杆菌木聚糖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陈磊.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4]芦苇半纤维素水解生产低聚木糖技术及工艺研究[D]. 孟煜.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 [5]玉米淀粉酶法制备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D]. 崔风娥.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6]酶法提取甜玉米芯中低聚木糖的研究[D]. 荆丽荣.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4)
- [7]蒸汽闪爆预处理—酶法生产低聚木糖工艺研究[D]. 刘枕. 江南大学, 2013(05)
- [8]利用木聚糖酶酶解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工艺参数的研究[J]. 王立东,张丽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01)
- [9]木聚糖酶Shearzyme 500L酶解蔗渣木聚糖的特性研究[J]. 石国良,周玉恒,张厚瑞,蔡爱华,陈海珊. 食品科学, 2010(24)
- [10]一株具高木二糖和木三糖形成活力木聚糖酶链霉菌的鉴定[J]. 佘元莉,李秀婷,宋红霞,宋焕禄,吕跃钢,马家津. 食品工业科技,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