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渗透逻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伶丽[1](2021)在《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以松原市朝阳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应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受益终身的,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最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有利时期.但是,纵观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明显存在教师不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所以,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目标,本人查阅了国内外关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报告,了解逻辑思维的概念和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并结合国内外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选取松原市朝阳小学作为主阵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本人设计了针对教师的教师访谈表(附录一)和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附录二),并选取该校15名教师和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研究,分析出了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然后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最后确定采用个案分析和行动研究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维度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策略,并计划在今后的研究和教学中应用和检验,进一步完善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及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助益.
叶丹[2](2021)在《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点燃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引擎,全国开展了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有效标尺;开展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能够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胜任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构建课堂教学观察表,借助观察表利用课堂观察法了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概率与统计课的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是应用构建的观察表观察数学课堂教学,解释观察表的使用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LICC范式和实际课堂教学情况,经过三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观察表,并在实际课堂中检验观察表的有效性,最终构建了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的四种课型课堂教学观察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观察维度覆盖了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关的课堂表现领域,观察视角简洁适合记录与处理,观察点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设置了较高的表现期望,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不同课型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合格;(2)经过实践检验,构建的课堂教学观察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预定的观察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有效,并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3)构建的观察表可以发挥诊断功能,能以观察报告为框架诊断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依据观察表和观察记录有针对性的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指明方向,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发挥观察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上的作用。本研究将数学核心素养细化为课堂中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学行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张瑜,阮晓文,宣慧[3](2021)在《产业—专业双耦合下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文中认为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产生的新事物,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公认的有效方式。研究本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需要基于产业优化理论,分析产业—专业间的渗透逻辑、标准链与知识链解构—重构的育人机理,从理论层面抓住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本质。在路径的建构上,可以着力于几个方面:促进跨界融合,共谋产教融合人才定位;多方协同育人,营造产教融合发展环境;组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推进利益耦合,建立产教融合持续机制;营造和谐氛围,形成产教融合文化机制;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产教融合优质资源。
李天美[4](2020)在《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逻辑推理,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使学生有逻辑、有条理的进行交流与讨论。逻辑推理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对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利用测试卷对K市226名高三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培养策略和教学案例。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整体而言,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中等偏下,有64%左右的学生达到了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一的要求,34%左右的学生达到了水平二的要求,有25%左右的学生达到了水平三的要求;在学校维度下,不同水平层次学校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水平层次较高的学校学生基础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较高;在科别维度下,文理科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理科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各方面要求较为严格,逻辑推理素养水平高于文科学生;在性别维度下,男女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影响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主要原因:⑴积极因素: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逻辑推理方法多学科的运用;乐于探究,主动加强数学语言的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推理习惯;教师的教学方法。⑵消极因素:学生欠缺逻辑推理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会总结反思,梳理知识;学生解题思路混乱,读题粗心大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⑴重视概念教学,牢固逻辑推理基石。⑵巧设问题情境,创造逻辑推理起点。⑶鼓励合情推理,渗透逻辑推理规则。⑷演绎推理验证,示范逻辑推理过程。⑸构建知识体系,梳理逻辑关系。希望这项研究能引起一线教师对高中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王艳[5](2020)在《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逻辑推理能力一直以来都备受数学教育领域科研人员的关注。“推理能力”被列入十个核心概念、“推理论证”作为高中阶段五个数学基本能力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处于与课程目标并列的地位,所包含的逻辑推理素养迅速成为数学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当下高中命题教学存在重类型强化轻来龙去脉和重结论探索轻结论运用等问题,逻辑推理素养中运用合情推理猜想,重视命题由来与探索过程,恰好可以弥补缺失,而命题引入、证明、应用以及网络体系建构能为逻辑推理素养发展提供一条良好的途径。所以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值得关注和研究,促使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在高中命题教学中可以真正落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相关文献、理论、课标要求等,分析得出逻辑推理素养的构成要素;然后,根据命题教学特点、新课标中对逻辑推理素养内涵、评价等的描述,综合形成发展高中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数学命题教学要求;接下来,根据要求调查研究,整理数据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策略,并选取命题教学中典型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通过研究得,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命题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命题引入中强调情境性,学生主体参与性要求;命题证明要落实知识准备性要求,证明思路、方法多样性要求,过程性要求;命题应用要达到变式多样性、现实应用性要求;命题体系构建要重视联系与整体性、交流性要求。现状调查中反映出,在实际教学中现实和科学情境较少涉及,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多样化方法综合使用的引导程度不够,不注重数学语言间转换的教学,不重视引导学生用联系和整体的观点思考命题间的关系,对学生逻辑表达、反思能力的培养意识薄弱等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达到要求,提出相应设计策略:(1)创设真实丰富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性,引入数学命题。(2)猜证结合、多样论证,强化语言转换,明确数学命题。(3)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一题多思路的引导,应用数学命题。(4)采用“关系图”、体现过程,强调命题梳理,构建数学命题体系。并以《二项式定理》、《等差数列前n项和》、《平面三公理》为例作教学设计尝试。
叶穗[6](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概念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概念教学非常考验教师对数学本质、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否到位。新高考改革后,人们更加关注理解数学学科中体现的数学概念,吸收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独有的数学思维方式,遵循数学精神等,而非单纯服务于应试。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方面,新高考改革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剖析高中必修新教材中的概念知识逻辑,挖掘其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改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的现有模式,并提出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了解到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困惑,结合具体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课堂评价,本文提出改进后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流程为:(1)分析知识逻辑,把握概念主线,通过主线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2)聚焦核心素养,明确培养标准,深入剖析各个概念,涉及独立的概念,兼顾考虑概念中的联系,提炼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具体培养策略;(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采取多元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为落实改进后的教学模式,本文选取函数模块、平面向量模块以及统计模块三个模块为例,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1)宏观的角度,对模块中的概念进行串联分析,辅以片段教学案例呈现;(2)微观的角度,针对具体的概念知识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王江波[7](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于蕾[8](2019)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目前,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成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短板成为了必须要突破的难题。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所以理应受到所有生物教师的重视。所以笔者选择了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走进真实的高中生物课堂,观摩常态课并进行常规教学实践之后,运用从文献中了解到的有关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和教育学原理,对高中生物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有关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实践和剖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践研究法对高中生物课堂中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首先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然后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从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三个方面分别设计了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研究。从实践中课堂效果和成绩排名来看,达到了预想的提高高中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效果。通过高中生物课堂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个人能力品质的发展。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够、学生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于如此现状笔者经过实践提出粗浅的想法,如加强教师培训、课堂中注意渗透逻辑推理思维方法、组织多样的课余活动等,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柳昌清[9](2017)在《我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基础理论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服务事业的现代化。在制约服务事业现代化的要素中,思想理论往往处于根基地位。中国在近代开始落伍于西方的原因,从价值观来说,就是重视"务实"而忽视了"求真"。这种短视偏向一直没有得到纠正,没有完成基础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创新。笔者通过40多年的连续探索,初步证明基础理论创新具有可行性,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希望这一研究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使中华文明能与西方文明并肩而立。
柳昌清[10](2017)在《我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基础理论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服务事业的现代化。在制约服务事业现代化的要素中,思想理论往往处于根基地位。中国在近代开始落伍于西方的原因,从价值观来说,就是重视"务实"而忽视了"求真"。这种短视偏向一直没有得到纠正,没有完成基础理论时代化、中国化的创新。笔者通过40多年的连续探索,初步证明基础理论创新具有可行性,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希望这一研究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使中华文明能与西方文明并肩而立。
二、渗透逻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透逻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以松原市朝阳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 |
2.1.1 思维 |
2.1.2 思维能力 |
2.1.3 逻辑思维能力 |
2.2 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
2.2.1 推理和判断 |
2.2.2 分类与比较法 |
2.2.3 综合与分析法 |
2.2.4 概括与抽象法 |
三、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过程 |
3.1.4 调查结果 |
3.2 影响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因素 |
3.2.2 学生因素 |
3.2.3 其他因素 |
四、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与策略 |
4.1 案例的选择 |
4.2 案例分析 |
4.2.1 “数与代数”中《用字母表示数》典型案例研究 |
4.2.2 “图形与几何”中《周长》典型案例研究 |
4.2.3 “统计与概率”中《可能性》典型案例研究 |
4.2.4 “综合与实践”中《搭配中的学问》典型案例研究 |
4.3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
4.3.1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前准备策略 |
4.3.2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
4.3.3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后作业策略 |
五、展望与不足 |
5.1 研究的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2)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迈向核心素养,体现时代要求 |
1.1.2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课堂观察专业化 |
1.1.3 胜任核心素养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计划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主要途径 |
2.2 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2.2 数学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
2.2.3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2.3 有关“课堂观察”的研究 |
2.3.1 课堂观察的定义 |
2.3.2 课堂观察的工具 |
2.3.3 数学课堂观察的工具 |
2.4 有关“核心素养下课堂观察”的研究 |
2.4.1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
2.4.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观察 |
2.5 文献评述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对象 |
3.2.1 文本对象 |
3.2.2 课堂观察对象 |
3.3 研究的方法 |
3.4 研究的工具 |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5.1 LICC课堂观察范式 |
3.5.2 PCK理论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构建 |
4.1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原则 |
4.2 课堂教学观察表构建步骤 |
4.2.1 开发设计 |
4.2.2 调试修正 |
4.2.3 正式使用 |
4.3 课堂教学观察表初步构建 |
4.3.1 一级指标观察维度的确定 |
4.3.2 二级指标观察视角的确定 |
4.3.3 三级指标观察点的分析 |
4.4 不同课型观察点的确定 |
4.4.1 概念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2 原理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3 习题课观察点的确定 |
4.4.4 概率与统计观察点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1 基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2 基于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1.3 基于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修改 |
5.2 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1 概念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2 原理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3 习题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4 概率与统计课课堂观察表的确定 |
5.2.5 观察表评分的计算方法 |
5.2.6 课堂观察表的信效度检验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 |
6.1 课堂观察表的使用 |
6.2 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 |
6.3 课堂观察表的实际使用 |
6.3.1 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2 高中数学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3 高中数学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 |
6.3.4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课课堂教学观察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课堂观察表的构建 |
7.1.2 课堂观察表的检验 |
7.1.3 课堂观察表的实践 |
7.2 研究的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 |
附录C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D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 |
附录E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F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G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H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习题课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I 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概率统计课堂教学观察表 |
附录J 课堂观察课例统计表 |
附录K 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产业—专业双耦合下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产教融合与本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
三、本科职业教育产业—专业渗透逻辑及协同育人机理 |
(一)本科职业教育产业—专业渗透逻辑 |
(二)本科职业教育标准链与知识链重构育人机理 |
四、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体分析 |
(二)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合作前的影响因素。 |
2. 合作中的影响因素。 |
五、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途径 |
(一)促进跨界融合,共谋产教融合人才定位 |
(二)多方协同育人,营造产教融合发展环境 |
(三)组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
(四)推进利益耦合,建立产教融合持续机制 |
(五)营造和谐氛围,形成产教融合文化机制 |
(六)搭建创新平台,集聚产教融合优质资源 |
六、结束语 |
(4)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浪” |
1.1.2 逻辑推理素养的重要作用 |
1.1.3 立体几何课程对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核心素养 |
1.2.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1.2.3 逻辑推理素养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关于逻辑推理素养的文献综述 |
2.2.1 我国逻辑推理素养的历史发展 |
2.2.2 逻辑推理素养发展重要时期的研究 |
2.2.3 逻辑推理素养性别差异性的研究 |
2.2.4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 |
2.3 关于立体几何的文献综述 |
2.3.1 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研究 |
2.3.2 立体几何教学策略的研究 |
2.3.3 立体几何课程对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
2.3.4 立体几何课程对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研究 |
2.4 逻辑推理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 |
2.4.3 经典测量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测试调查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文献研究法 |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
3.4.1 测试卷的编制 |
3.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4 试测结果分析 |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整理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结果分析 |
4.1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
4.1.1 逻辑推理素养测试题总体得分情况 |
4.1.2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总体分布情况 |
4.1.3 逻辑推理素养各水平的得分情况 |
4.1.4 逻辑推理素养四个方面得分情况 |
4.2 不同维度下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
4.2.1 学校维度 |
4.2.2 性别维度 |
4.2.3 文理科维度 |
4.3 小结 |
第5章 影响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的原因分析 |
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5.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5.1.2 逻辑推理素养知识 |
5.1.3 立体几何知识 |
5.1.4 教师教学方法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对象 |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3 主要原因分析 |
5.3.1 积极因素 |
5.3.2 消极因素 |
5.4 小结 |
第6章 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案例 |
6.1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策略 |
6.1.1 重视概念教学,牢固逻辑推理基石 |
6.1.2 巧设问题情境,创造逻辑推理起点 |
6.1.3 鼓励合情推理,渗透逻辑推理规则 |
6.1.4 演绎推理验证,示范逻辑推理过程 |
6.1.5 构建知识体系,梳理逻辑关系 |
6.2 基于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 |
6.2.1 教学案例1:平面 |
6.2.2 教学案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
6.2.3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思考 |
7.2.1 研究的反思 |
7.2.2 研究的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A 逻辑推理素养测试卷 |
附录 B 高三学生逻辑推理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E 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登上时代舞台,亟待学科落实 |
1.1.2 逻辑推理素养切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命题教学联系紧密 |
1.1.3 逻辑推理素养急需学科落实、新课标下命题教学亟待变革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逻辑推理的相关研究 |
2.1.1 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
2.1.2 逻辑推理能力 |
2.1.3 逻辑推理素养 |
2.2 数学命题的相关研究 |
2.2.1 数学命题 |
2.2.2 数学命题的教学 |
2.3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相关研究 |
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逻辑推理素养的内涵 |
3.1.2 逻辑推理素养的外延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波利亚的合情推理模式 |
3.2.2 情境认知理论 |
3.2.3 布鲁纳、萨奇曼发现——探究学习理论 |
3.2.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4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要求 |
4.1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引入的要求 |
4.1.1 问题情境性要求 |
4.1.2 学生主体参与性要求 |
4.2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证明的要求 |
4.2.1 逻辑推理知识准备性要求 |
4.2.2 证明思路、方法多样性要求 |
4.2.3 过程性要求 |
4.3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应用的要求 |
4.3.1 变式多样性要求 |
4.3.2 现实应用性要求 |
4.4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对命题体系构建的要求 |
4.4.1 联系与整体性要求 |
4.4.2 交流、反思性要求 |
5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5.1 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 |
5.1.1 测试目的及对象 |
5.1.2 测试工具 |
5.1.3 测试的实施 |
5.1.4 测试结果分析 |
5.2 教师访谈 |
5.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5.2.2 访谈提纲 |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3 课堂观察 |
5.3.1 观察目的及对象 |
5.3.2 观察提纲 |
5.3.3 观察的过程 |
5.3.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5.4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现状结果分析 |
6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的策略 |
6.1 创设真实丰富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参与性,引入数学命题 |
6.2 猜证结合、多样论证,强化语言转换,明确数学命题 |
6.2.1 运用猜想-论证式探索模式,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
6.2.2 选择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6.2.3 强化数学语言间的逻辑转换,增强学生逻辑表达能力 |
6.3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一题多思路的引导,应用数学命题 |
6.3.1 设计和寻求典型的生活实际应用,夯实学生数学推理知识 |
6.3.2 利用对一题多种思路的引导,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6.4 采用“关系图”、体现过程,强调命题梳理,构建数学命题体系 |
6.4.1 采用“概念-命题关系图“建构命题体系,培养学生联系与整体性逻辑思维能力 |
6.4.2 注重命题体系构建的过程性,逐渐完善学生的命题网络 |
6.4.3 强调课堂小结中学生对命题间关系的梳理,提升学生的逻辑交流与反思能力 |
7 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的案例及分析 |
7.1 案例1:《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 |
7.1.1 案例呈现 |
7.1.2 案例分析 |
7.2 案例2:《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 |
7.2.1 案例呈现 |
7.2.2 案例分析 |
7.3 案例3:《平面三公理》 |
7.3.1 案例呈现 |
7.3.2 案例分析 |
8 研究结论与反思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反思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构成要素调查问卷 |
附录 B: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题 |
附录 C:访谈内容 |
附录 D: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2.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概念课教学相关研究 |
3 核心概念界定 |
3.1 数学核心素养 |
3.2 数学概念 |
3.3 高中数学概念 |
3.4 数学概念教学 |
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4.1 研究的内容 |
4.2 研究的方法 |
5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改进 |
5.1 教学模式的改进 |
5.2 教学策略 |
6 基于改进后的概念教学模式的模块概念分析 |
6.1 模块概念本质分析 |
6.2 模块概念核心素养分析 |
7 宏观:模块概念串联教学 |
7.1 “函数”模块案例分析 |
7.2 “平面向量”模块案例分析 |
7.3 “统计”模块案例分析 |
8 微观:细节渗透核心素养 |
8.1 改进模式下的“对数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
8.2 改进模式下的“平面向量的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
8.3 改进模式下的“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教学案例分析 |
9 总结 |
10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
5.5 对策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教育学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科素养 |
2.1.3 理性思维 |
2.1.4 逻辑推理能力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调查问卷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1.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2 生物教师访谈 |
3.2.1 访谈的设计 |
3.2.2 访谈的采集 |
3.2.3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3.3 学生调查问卷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3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4.1 归纳推理类的教学设计--“细胞的分化” |
4.2 类比推理类的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4.3 演绎推理类的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4.4 教学实践前后的成绩对比 |
4.5 典型试题和答卷情况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状况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高中生生物学习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状况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我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基础理论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
二、基础理论创新缺位造成的损失 |
三、基础理论创新的探索 |
四、渗透逻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案例研究 ——以松原市朝阳小学为例[D]. 孟伶丽.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研究[D]. 叶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产业—专业双耦合下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 张瑜,阮晓文,宣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1(15)
- [4]K市高三学生立体几何中逻辑推理素养调查研究[D]. 李天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发展逻辑推理素养的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研究[D]. 王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6]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改进研究[D]. 叶穗.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8]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 于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9]我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基础理论的创新[A]. 柳昌清. 《科学与现代化》2017年第4期(总第073期), 2017(总第073期)
- [10]我国服务业现代化与基础理论的创新[A]. 柳昌清. 第十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