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止有偿新闻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月[1](2019)在《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我国公民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都不是无条件的。媒体报道要协调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关系,“禁载”规范是必然的。目前,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限制媒体报道的法律规范并不少。且这类法条来自不同位阶、不同部门,分散存在,媒体不易掌握。我国已有学者研究了新闻出版法规禁载条款的演变,但专门研究我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的几乎没有,还需做进一步探索。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范的统一性理论出发,将禁载事项规范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选取了现行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中的相关禁载条款作为本研究的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来进行相关研究。从法律与法律、行政法规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部门规章、法律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这五个维度对四类禁载事项规定的统一性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完善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研究综述部分从禁止性规范、传播的禁止及限制媒体报道重要性、规范的统一性理论这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主体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进行概述。分为禁载事项的含义与意义、媒体报道中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现状三个方面;第二部分对规范的统一性进行概述。分为规范的统一性理论含义、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禁载事项中保持统一性的意义两个部分;第三部分对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进行分析。选取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等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四项禁载内容,对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统一性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对与保障社会秩序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进行分析。从宣扬邪教、迷信,造谣、编发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等与保障社会秩序相关的五项禁载内容着手,对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统一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与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相关的事项及其统一性进行分析。从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与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相关的四项禁载内容着手,对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统一性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对与维护人格权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进行分析。从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这两项与维护人格权相关的禁载内容着手,对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统一性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从动态跟踪上位法的立改废、加强法律监督功能等四个方面对完善我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提出相关建议。结语部分,笔者通过前文研究总结了一些发现。
赵伟[2](2019)在《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以来,新闻媒体开始呼吁“媒治”,十九大则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或“传声筒”,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向受众传播信息,推动社会治理转型升级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过程,应遵循党性原则、正义原则、真实原则和自由原则,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正功能。本文认为新闻媒体党性原则是根本原则,新闻自由是新闻伦理的价值取向,新闻真实是新闻存在的灵魂,新闻正义是新闻伦理追求终极目标。具体表象为,政府应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责行为规范,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号召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声等,多管齐下,让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推力,同时在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素养,创新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新闻媒体机制等措施上下功夫,让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伦理体系更加完善。然而,通过对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发现,在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出现了伦理失范现象,如新闻媒体“失真”;新闻报道中出现感情冷漠,不尊重个人隐私,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部分新闻媒体因自身素养不足,造成媒介审判,歪曲事实,损害名誉权、知情权,以及媒介弱化;一些新闻媒介在应对公共事件中,为利益所驱动,造成有偿“不”新闻,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新闻泛娱乐化等。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责任伦理理论对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闻媒体受到体制的局限和依赖行政的推动、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缺失、部分新闻媒体自身素养不足、受众环境带来的无形压力以及新技术对新闻媒体的挑战等是导致新闻媒体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即政府应积极进行舆论引导、打击虚假有偿新闻、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素养、创新新闻媒体技术手段和优化新闻媒体机制。这对净化新闻媒体生态环境、构建新闻媒体责任伦理意义重大。由于传播介质和渠道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多,尤其经济的全球化,地球村的出现,每天海量信息纷至沓来,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其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闻传播和文化传播也逐渐呈现全球化态势,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实力、传播优势,通过不同形式对我国从不停歇地进行文化渗透,所以找出我国当今新闻媒体存在的伦理问题,构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闻伦理体系尤为重要,同时也在考验着我党的执政能力。
姚广宜[3](2015)在《从有偿新闻到新闻敲诈的演变及规制》文中指出新闻敲诈现象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或假新闻高度相关,一脉相承。事实上,新闻敲诈正是从有偿新闻发展而来的。一直以来,针对此类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等规制和治理措施。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详细梳理了从有偿新闻到新闻敲诈的演变及规制特点。
邬妍[4](2015)在《近年我国“新闻敲诈”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27日,中宣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截止到2015年2月5日,新闻广电出版总局前后五次向社会公布了31起违法违规案例,整治效果显着。新闻敲诈是我国新闻媒体中长期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本文将根据近年来新闻敲诈的典型案例来分析我国新闻敲诈现象。论文将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作为基本方法,探讨我国的新闻敲诈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得到相关结论。本文将结合当下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时下新闻敲诈的典型案例做系统研究。根据已经被曝光的新闻敲诈案例,从新闻敲诈的主体、客体、目的、途径等角度归纳总结出新闻敲诈在当前社会所呈现的特点,并对新闻敲诈的危害性进行论述。从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两个方面考虑新闻敲诈的形成原因。社会环境将以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为思考维度;媒体环境从采编人员、媒体经营管理层等媒体主要构成部分来考虑。本文将根据特点和成因的分析结果来思考解决新闻敲诈的主要方法。这一章节,将分成解决的主体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流程两个部分:解决的主体力量包括党和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传媒业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流程则从思想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等角度考虑,提出解决新闻敲诈问题的相关建设性意见。
安克娴[5](2014)在《媒体道德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记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就自己的职业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能许多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他们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说,精心叙述的故事始终包含着道德的意图。不可否认,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价值的传播者,媒体传播信息的行为对社会存在善恶的影响,这说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中存在着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媒体应该对社会、对公众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虽然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关于媒体道德指责也越来越多。媒体的虚假报道频频出现、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记者经常为利益所左右,报道对象经常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伤害,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道德责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别有用心地误导公众,网络暴力时常存在。媒体的喧嚣和浮躁现状使传媒的公信力急速下降,也使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急迫而重要。本论文试图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从伦理哲学的层面构建媒体道德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媒体道德责任危机的现实状况,探讨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主体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在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中表现为以道德准则的形式明确的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要求。媒体拥有新闻自由前提下广泛的传播权利,其社会角色又极为特殊,既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又是舆论宣传工具,所以,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多重的道德责任。媒体道德责任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和个体传播者)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时,在道德上为其传播行为的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单说来,媒体道德责任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做的分内应做之事,既是对传播行为善的肯定,也是对传播行为恶的追究。当前媒体正面临着种种道德危机,表现出诸多失责行为:记者的撒谎与欺骗、采访报道中的话语霸权反映出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媒体组织在传播方针上对广告商利益的倾斜,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都折射出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媒体暴力、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和新闻歧视反映出媒体的道德冷漠,对报道对象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则反映了当下媒体面临的道德困惑,论文从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敬业精神还是人文关怀精神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当前媒体的种种失责行为表明,媒体职业道德的现状堪忧,媒体道德责任的承担任重道远。媒体道德责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由于当前媒体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面临多重利益冲突,导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重视自己媒体的经济利益,对媒体道德责任并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所以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论文从环境监视、社会关系协调者、舆论引导者、舆论监督者、文化守望者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应该担负的道德职责。论文认为,我国媒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媒体道德责任,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在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方面,论文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的作用,在媒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实施方面,论文最后从媒体组织和传播者个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媒体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隶属于社会总体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媒体的道德责任承担,既要强化媒体道德自律,又需要外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约束,构建一个媒体承担责任的有利环境。
冯洁茹[6](2014)在《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首先探究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分析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相关表现,包括新闻报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制作新闻、炒作新闻比比皆是;追求新闻利益化,进行有偿新闻报道乃至有偿不闻;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大量报道低俗新闻,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且报道过分迎合受众心理,缺乏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有时媒体还跨越了舆论监督的界限,干扰其他单位或部门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干扰了司法独立。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当前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予以分析。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媒体处于社会转型期,“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本身就给新闻媒体的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使传统媒体产生很大的危机感,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使媒体走上了一条迎合受众的道路,迷失了引导受众的方向;新闻法规的缺位使这些情况得不到约束,新闻媒体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部原因主要是媒体走上企业化管理之路后,将盈利视为媒体的最大追求,沦落为挣钱的机器。媒体用人制度的改变使新闻工作者身份尴尬,为了加快媒体的成长速度,媒体领导者不惜降低媒体入门标准,使很多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领域;而在员工的待遇上也有所不公,新闻工作者成为了新一代的“新闻民工”,无身份、无福利、无保障,使新闻工作者内心失衡;一身多职的状况使记者疲惫不堪,还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难以依靠工资养活自己,欲培养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而不得: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诱惑时,缺乏坚定的职业精神,与社会上的腐败思想、行为同流合污。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客观,假新闻的萌生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其次,受到最大伤害的是广大受众,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给受众带来恐慌心理,也给一些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过多地将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有些新闻报道逾越了媒体应有的限制,干扰了其他个人及团体的权利,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进行媒介审判;更有甚者,媒体的错误报道激化了社会矛盾,煽动民族仇恨,影响了社会稳定。论文最后一部分对媒体如何重塑新闻职业精神提出建议,首先,媒体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劳资关系,给予工作人员相应地待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进入新闻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媒体和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关注媒体的社会价值,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除此之外,媒体还要建立起自律以及他律机制,要完善内部的奖惩机制,建立媒体信用评价机制,并逐步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在媒体监督中也要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纪现鹏[7](2012)在《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介社会责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但我国新闻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以新闻界“四大公害”(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为代表的责任缺失现象严重背离了“了望者”的历史使命,不断腐蚀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确保新闻媒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履行社会责任?或者说构建媒介社会责任应当依照什么样的路径?事实证明,既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新闻媒体自身的道德感,也不能完全依赖外部力量的干预。媒介社会责任的真正落实,终究要靠一套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而对我国的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做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则是构建这一制度体系的起点,也是本研究的现实动因。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体系构架、内容构成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展开研究。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方面,特殊的传媒体制、专业主义理念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进步是三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特殊性与有效性;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体系构架方面,本研究从他律和自律两个维度出发,探究从行业层面到机构层面的制度规范及实施机制所体现出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对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历时性考察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内容构成方面,本研究沿着媒介社会责任内涵的几个方面展开,全面研究了我国媒介他律及自律制度中存在的社会责任制度规范。本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的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存在他律越位与自律缺位、新闻专业话语色彩缺乏、制度规范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立足我国的媒介制度环境,借鉴西方新闻媒体发展的实践经验,本文对我国构建有效的媒介社会责任制度提出几点建议:积极推进新闻传播法制化建设、提高制度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互联网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等。
王若伊[8](2012)在《新闻与广告的界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媒体的广告实践分析》文中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中国现代广告业开始复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中国内地媒体的广告实践,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以及新闻、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新闻样态的广告"、"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媒体的职业道德令人堪忧。
易鸣璇[9](2011)在《我国“有偿新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偿新闻”现象是长期存在于我国新闻媒体中的不合理现象,它多形态多方式地隐藏在新闻媒介运作中,对社会运行产生负面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偿新闻”现象愈演愈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新闻媒介管理部门重点治理的对象。然而,20多年来,“有偿新闻”的发展势头不仅没有被压制下去,反而衍生出多种面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理论阐释的方法,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偿新闻”的概念进行辨析,对众说纷纭的“有偿新闻”概念做了重新界定;在制度变迁的视野下为“有偿新闻”现象的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分类,寻找各自的特点;分析道德层面的问题与法律层面的问题,同时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权力寻租”关系,并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解读我国社会中“有偿新闻”潜滋暗长、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马楠[10](2010)在《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公众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作为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具体实践者,承担着引导舆论、教育公众、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功能的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给新闻事业和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前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诱惑。这些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不少新闻从业者抛弃职业操守,做出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对公众、社会和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工作,必须有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做保证。由此可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以为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活动提供行为依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失范现象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产生这种现象的外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我国监管力量的薄弱,另外,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新闻媒介内部机制的不合理是其内部根源。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关键的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其次要加强新闻机构内部体制建设和建立、健全新闻监督机制,从客观上规范和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二、禁止有偿新闻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禁止有偿新闻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概述 |
(一)禁载事项的含义与意义 |
(二)媒体报道中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三)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现状 |
二、规范的统一性概述 |
(一)规范的统一性理论含义 |
(二)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禁载事项中保持统一性的意义 |
三、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分析 |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
(三)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
(四)泄露国家秘密 |
(五)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禁载事项中的统一性分析 |
四、与保障社会秩序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分析 |
(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
(二)宣扬邪教、迷信 |
(三)宣扬暴力、恐怖、赌博或者教唆犯罪 |
(四)造谣、编发虚假新闻、有偿新闻 |
(五)淫秽或色情 |
(六)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保障社会秩序相关禁载事项中的统一性分析 |
五、与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分析 |
(一)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 |
(二)破坏民族团结 |
(三)危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
(四)侵害民族风俗习惯 |
(五)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相关禁载事项中的统一性分析 |
六、与维护人格权相关的禁载事项及其统一性分析 |
(一)侮辱他人或者诽谤他人 |
(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
(三)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在维护人格权相关禁载事项中的统一性分析 |
七、完善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统一性的相关建议 |
(一)宜修订现行传播法规和规章 |
(二)动态跟踪上位法的立改废 |
(三)加强法律监督功能 |
(四)积极关注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的理论基础 |
2.1 新闻媒体与社会治理 |
2.1.1 新闻媒体的界定 |
2.1.2 社会治理的界定 |
2.1.3 新闻媒体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2.3 责任伦理理论 |
第3章 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
3.1 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
3.2 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伦理失范现象 |
3.2.1 新闻媒体“失真” |
3.2.2 缺少人文关怀 |
3.2.3 侵犯隐私权 |
3.2.4 媒介审判与媒介弱化 |
3.2.5 有偿新闻和隐匿新闻 |
3.2.6 新闻媒体泛娱乐化 |
3.3 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的成因 |
3.3.1 新闻媒体需要依赖行政的推动 |
3.3.2 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缺失 |
3.3.3 部分新闻媒体自身素养不足 |
3.3.4 受众环境带来的无形压力 |
3.3.5 新技术对新闻媒体的挑战 |
第4章 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 |
4.1 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伦理原则 |
4.1.1 党性原则 |
4.1.2 正义原则 |
4.1.3 真实原则 |
4.1.4 自由原则 |
4.2 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应对策略 |
4.2.1 政府应积极进行舆论引导 |
4.2.2 打击虚假有偿新闻 |
4.2.3 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素养 |
4.2.4 创新新闻媒体技术手段 |
4.2.5 优化新闻媒体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从有偿新闻到新闻敲诈的演变及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偿新闻的萌芽和发展 |
二、有偿新闻的迅速蔓延 |
三、新闻敲诈的衍生、发展和治理 |
四、对网站新闻造假和新闻敲诈行为的规制及专项治理 |
(4)近年我国“新闻敲诈”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
1.4 关键词的界定 |
2 新闻敲诈的特征及危害 |
2.1 新闻敲诈者的特征 |
2.2 新闻敲诈的危害 |
3 新闻敲诈的形成原因 |
3.1 社会成因 |
3.2 传媒业自身成因 |
4 解决新闻敲诈的主要方法 |
4.1 解决的主体力量 |
4.2 解决的流程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媒体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呼唤媒体道德的自我守望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喧嚣的媒体——媒体道德责任的落寞 |
第二节 媒体角色与媒体道德责任 |
第三节 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综述 |
一、我国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
三、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与特性 |
第一节 道德责任 |
一、道德责任的历史探源 |
二、对道德责任界定的几种思路 |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 |
一、媒体道德责任存在的前提 |
二、媒体道德责任的界定 |
三、媒体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 |
四、媒体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特性 |
一、媒体道德责任客体的广泛性 |
二、媒体道德责任动机的无私性 |
三、媒体道德责任形式的契约性 |
四、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自觉性 |
小结 |
第三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危机 |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滥用 |
一、媒体的撒谎与欺骗 |
二、媒体话语霸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权益 |
第二节 媒体功利主义,缺乏责任担当 |
一、媒体功利主义的涵义 |
二、媒体组织的功利主义 |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 |
第三节 媒体的道德冷漠 |
一、媒体暴力 |
二、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
三、新闻歧视,把社会苦难作为一种消费品 |
第四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困惑 |
一、保障公众的知晓权还是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
二、保障媒体自身利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
三、是坚持敬业精神还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 |
小结 |
第四章 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
第一节 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认识 |
二、我国媒体的传播功能 |
第二节 媒体的角色定位及其道德责任 |
一、作为环境监视者的责任 |
二、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责任 |
三、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责任 |
四、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
五、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责任 |
小结 |
第五章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原则 |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二、坚持真实、客观、公正 |
三、坚持公共利益 |
四、坚持以人为本 |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
一、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 |
二、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外部控制机制 |
第三节 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 |
一、个体传播者的负责任行为 |
二、媒体组织负责任的管理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6)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 |
1.1 新闻职业精神的定义 |
1.1.1 新闻职业精神的定义 |
1.1.2 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延 |
1.2 新闻职业精神在历史上的体现与传承 |
1.3 新闻职业精神在新时期的变异 |
第二章 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 |
2.1 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
2.1.1 虚假新闻 |
2.1.2 新闻利益化 |
2.2 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 |
2.2.1 低俗新闻 |
2.2.2 新闻报道视角冷漠 |
2.2.3 迎合受众心理 |
2.2.4 新闻炒作 |
2.2.5 虚假广告 |
2.3 媒体越位 |
第三章 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
3.1 外部原因 |
3.1.1 媒介转型期的迷失 |
3.1.2 市场秩序不规范 |
3.1.3 新闻职业法规缺位 |
3.2 内部原因 |
3.2.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
3.2.2 经济利益的驱使 |
3.2.3 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媒介 |
3.2.4 记者一身多职,薪资水平低 |
3.2.5 新闻记者职业态度浮躁 |
第四章 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影响 |
4.1 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
4.1.1 媒体公信力的含义及表现 |
4.1.2 媒体公信力下降的表现 |
4.2 损害并误导受众 |
4.2.1 欺骗、蒙蔽受众 |
4.2.2 误导受众 |
4.3 影响个人及其他团体的权力 |
4.3.1 媒体滥用权力侵害人权 |
4.3.2 媒体滥用权力侵害司法及其他 |
4.4 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
第五章 重塑新闻职业精神 |
5.1 媒体应尊重从业者的权利 |
5.1.1 给予新闻从业者应有的待遇 |
5.1.2 增强职业忠诚度和责任感 |
5.2 新闻人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
5.2.1 媒体应明确自身定位 |
5.2.2 新闻从业人员应践行职业精神 |
5.2.3 树立学习榜样 |
5.2.4 重视新闻奖的评选工作 |
5.3 媒体的自律及他律 |
5.3.1 媒体的自律 |
5.3.2 媒体内部奖惩机制 |
5.3.3 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
5.4 健全新闻法律法规 |
5.4.1 健全新闻法规 |
5.4.2 党和政府颁布新闻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7)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媒介社会责任 |
二、制度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综述 |
一、媒介他律与自律角度的研究 |
二、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关系角度的研究 |
三、媒介、政府与公众关系角度的研究 |
四、具体环境中的责任治理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传媒体制:改革中的“变”与“不变” |
第二节 专业主义:西方理念融合本土实践 |
第三节 技术进步:网络环境凸显责任难题 |
第二章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构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的他律制度 |
一、法律法规——制度的最高存在形态 |
二、传媒法制——新闻媒体的道德底线 |
三、我国媒介社会责任法制建设历程回顾 |
第二节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的自律制度 |
—、自律规范——从行业层面到机构层面 |
二、自律机制——各级记协与内部审查机构 |
三、对媒介社会责任自律制度的评价 |
第三章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的内容构成 |
第一节 关于真实地报道新闻的制度规范 |
一、新闻真实的他律规范 |
二、新闻真实的自律规范 |
三、假新闻事件中的制度运行 |
四、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 |
第二节 关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制度规范 |
一、禁止发表煽动性言论 |
二、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
三、特殊类型新闻发布 |
第三节 关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制度规范 |
一、对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禁止 |
二、对低俗内容的限制与禁止 |
三、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 |
第四节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规范 |
一、舆论监督:党性原则下的话语实践 |
二、主动监督:保守回避与事先免责 |
第四章 对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他律越位与自律缺位 |
二、新闻专业话语色彩缺乏 |
三、制度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
第二节 对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的建议 |
一、积极推进新闻传播法制化建设 |
二、提高制度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
三、加强互联网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涉及的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规范 |
致谢 |
(8)新闻与广告的界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媒体的广告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样态的广告”与“有偿新闻”的出现 |
二、“新闻样态的广告”与“有偿新闻”的影响 |
三、新闻与广告的界线 |
四、对今天的启示 |
(9)我国“有偿新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2. "有偿新闻"概念辨析 |
2.1 "有偿新闻"的界定 |
2.2 对"有偿新闻"现象的分类 |
2.3 "有偿新闻"形态的演变 |
3. "有偿新闻"蕴含的复杂问题 |
3.1 新闻伦理层面的问题:伦理边界模糊 |
3.2 新闻媒介的"权力寻租" |
3.3 法律层面的问题:相关法律不健全 |
3.4 社会层面的问题:制度变迁中的"失范" |
4. 治理对策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10)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相关研究视角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
2.1 道德与职业道德 |
2.1.1 道德的内涵 |
2.1.2 职业道德 |
2.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
2.2.1 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特征 |
2.2.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界定 |
2.3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历史变迁 |
2.3.1 起源和初步发展 |
2.3.2 “新闻自由”的滥用 |
2.3.3 “社会责任论”的诞生 |
2.4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
2.4.1 宪法与相关法律、法规 |
2.4.2 新闻政策与宣传纪律 |
2.4.3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3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及危害 |
3.1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
3.1.1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
3.1.2 “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
3.1.3 “新闻媚俗”愈演愈烈 |
3.1.4 “新闻炒作”层出不穷 |
3.1.5 “新闻侵权”日益严重 |
3.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 |
3.2.1 损害党和政府威信 |
3.2.2 侵害公众权益 |
3.2.3 影响社会道德进步 |
3.2.4 阻碍新闻事业发展 |
3.2.5 危害媒体自身信誉 |
3.2.6 腐蚀新闻从业者队伍 |
4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研究 |
4.1 外部诱因 |
4.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4.1.2 监管力量的薄弱 |
4.2 内部根源 |
4.2.1 新闻从业者自身修养欠缺 |
4.2.2 新闻媒介内部机制不合理 |
5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策研究 |
5.1 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 |
5.1.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
5.1.3 培育主体价值观 |
5.1.4 增强社会责任感 |
5.2 加强新闻机构体制建设 |
5.2.1 划清部门职责 |
5.2.2 严格人事管理 |
5.2.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5.2.4 完善考核制度 |
5.2.5 拓宽创收渠道 |
5.3 建立新闻监督机制 |
5.3.1 加快新闻传播法规建设 |
5.3.2 完善媒体自律机制 |
5.3.3 加强受众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禁止有偿新闻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媒体报道禁载事项规范的统一性研究[D]. 张金月.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2]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伦理问题研究[D]. 赵伟.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3]从有偿新闻到新闻敲诈的演变及规制[J]. 姚广宜. 当代传播, 2015(03)
- [4]近年我国“新闻敲诈”现象研究[D]. 邬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5]媒体道德责任研究[D]. 安克娴. 南京大学, 2014(05)
- [6]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D]. 冯洁茹. 山西大学, 2014(04)
- [7]我国媒介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纪现鹏. 南京大学, 2012(11)
- [8]新闻与广告的界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媒体的广告实践分析[J]. 王若伊. 理论界, 2012(03)
- [9]我国“有偿新闻”现象研究[D]. 易鸣璇. 暨南大学, 2011(10)
- [10]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D]. 马楠.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有偿新闻论文;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责任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