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

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

一、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孔子璇[1](2021)在《基于扎根范式的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当下企业所处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机会转瞬即逝,传统的实体企业难以应对,虚拟企业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并参与到市场竞争的主要运营模式。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白热化推动企业竞争模式发展为品牌竞争,品牌成为虚拟企业参与竞争、占据优势的关键要素,对内促成合作、保持稳定,对外带来溢价、产生增值。品牌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代表虚拟企业实力,支持企业在竞争中永葆竞争力和生命力,对于企业发展影响深远。当虚拟企业成为当前企业模式的主流、品牌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将关系到虚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虚拟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有助于虚拟企业盟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保证动态联合体合作关系稳定的同时,实现竞争市场上的长远发展。本研究以实地调研过程中觉察的品牌竞争力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BN公司、MD公司、MB公司、V公司作为样本企业,利用扎根范式这一质性研究方法论进行深入地探究,从消费者、盟主企业、盟员企业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出发,探索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来源及形成过程。通过扎根研究实质性编码,得出“品牌外显竞争力”和“品牌内隐竞争力”两大核心范畴。其中,“品牌外显竞争力”通过“品牌市场力”、“品牌基础力”和“品牌运营力”三大核心范畴得以表征,“品牌内隐竞争力”由“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三个核心范畴组成。同时,在梳理出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形成和作用路径基础上归纳并提炼得到其品牌竞争力影响机理模型,紧接着研究以扎根研究所涌现的核心范畴以及下属子范畴共同建构出指标体系,通过多指标评价法构建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测评模型,系统评价样本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并展开综合分析,为虚拟企业未来的品牌管理予以参考。

唐研[2](2020)在《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过时节奏加快、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下,产品快速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多主体合作是企业实现产品快速创新的有效途径。虚拟整合是企业与外部合作主体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实施的一种非产权的外部整合,是一种多主体合作形式,其广泛存在于实践领域中。在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使得新产品开发模式的转变几乎影响到新产品开发的方方面面的当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实施虚拟整合势必会对新产品的开发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文献对外部整合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的相关问题做了丰富的探讨,但通过梳理和分析仍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不同程度的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比较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的研究没有定论;有关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外部整合如何影响产品创新速度的问题受到的关注不多;产品创新速度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情景化的,但有关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还需丰富。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为:(1)企业前后向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是什么;(2)在充满需求动态性、市场竞争性的一般环境下,前后向虚拟整合如何影响产品创新速度;以及(3)在对相关利益者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的新产品开发任务环境下,企业间非正式关系在需求动态性、市场竞争性对前后向虚拟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影响中,有何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视角构建了虚拟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随后基于36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1)前后向虚拟整合对加速产品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信息共享作为较为基础的虚拟整合,对加速产品创新无积极作用;前后向知识协同与创新作为深层次的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有积极影响。后向虚拟流程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有负向影响;前向虚拟流程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且对加速产品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2)不同的环境不确定因素在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需求动态性显着地调节了虚拟流程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但市场竞争性对两者关系无显着影响;市场竞争性显着地调节了前后向信息共享、以及后向知识协同与创新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但需求动态性对这些关系无显着影响。(3)在市场竞争性较高时,企业间非正式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前后向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被放大。研究基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对虚拟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探讨和解释,推进了外部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丰富了产品创新的相关理论,也丰富了组织信息处理理论在供应链整合与产品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还丰富了环境不确定因素对外部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薛红[3](2020)在《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益紧张的资源、人口和环境形势下建筑产业发展方式和建造模式正在加快转型。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领域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然而,截止到2018年装配式建筑项目市场占有率仅为13.9%。高建造成本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首要因素。研究发现,标准化和规模经济是降低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的关键。本文为降低建造成本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探索团体标准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方法,弥补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不足。为实现研究目标,围绕协同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四项研究。首先,系统地分析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识别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功能要素。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采用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模拟法,探讨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动力、形成条件、实现路径和形成演化机理。研究发现,建造成本绩效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核心动力,且作为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可视为一个自适应系统,其稳定性与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关系治理能力和协同绩效涌现能力有关。因此,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功能要素包含资源整合、关系治理和绩效涌现三个方面。其次,分析建造成本诉求下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组织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建造成本导向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为利益相关者整合资源和实现团体标准提供平台,建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本研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平台,其构成要素包括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主体关系和空间结构。第三,分析建造成本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治理机制,提出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双重治理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采用模拟法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演化模型和信任演化模型,并进行演化分析,设计利益相关者的刚性契约机制和柔性信任机制,保障协作机制有效运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建造成本。本研究提出利益相关者为降低建造成本应采取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治理机制保障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行。最后,分析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建造成本绩效,探索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对协作机制的绩效进行反馈。基于协同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采用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的影响。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具有正向影响,且社会网络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对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建立、运行和绩效反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建造成本的驱动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呈现自适应系统特征,资源整合能力、关系治理能力和协同绩效涌现能力是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核心功能要素;(2)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建立协作机制的平台,为资源整合和团体标准建立提供接口;(3)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采取刚性契约和柔性信任双重治理机制,保障协作机制有效运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建造成本;(4)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降低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同时,协作机制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且间接作用于建造成本,论证了社会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降低建造成本探索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机理、建立平台、运行治理和绩效反馈,为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深入剖析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偏高和利益相关者协作不稳定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政策和项目管理者行为决策提供实践指导。

周晓杰[4](2020)在《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综合管廊工程利益相关者众多,在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导致业主方统筹管理效率低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可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然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本身也存在多主体参与等问题,而且现在同时具备综合管廊咨询和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的企业寥寥可数,工程咨询企业就需要寻找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后为业主分忧解难。相关研究表明,虚拟建设是从虚拟组织基于项目层面的应用发展而来的,恰恰能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本身进行优化和提升,进而就能提升综合管廊项目的管理绩效。因此本文结合虚拟建设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来实现指导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工作的目的。首先对综合管廊项目与虚拟组织模式进行适配,根据项目目标和各阶段咨询任务,进行虚拟组织合作伙伴的选择,构建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星型-主从架构,另为避免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对各参与咨询企业进行角色对照、组织领导方式及实施过程的设计,为下一环节虚拟组织的正常运行打好基础。为保证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运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虚拟组织的工作准则、沟通机制、工作机制等进行分析设计,尤其针对综合管廊项目的工作机制,提出部分具体的咨询内容,旨在为实施综合管廊项目的咨询单位提供具体的工作思路,助力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推广实施。

刘照德[5](2013)在《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动态化的市场,日益月新的科学技术,缩短化的产品周期,多元化的消费者,复杂化的竞争,使得企业的生存步履维艰,很难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就需要企业整合产品价值链,集中优势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使自身产品在关键环节上拥有主导地位,并凭助外部优势资源给企业带来持久的收益。为此,一种新型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企业诞生。从此,关于虚拟企业及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实业界也愈加重视,虚拟企业模式逐渐地被广泛接受与应用。随着虚拟企业的增多,合作企业间的利益分配及调整,企业间的并购、转让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就彰显其重要性。在众多的虚拟企业中,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如今又独领风骚,故本文选取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为研究对象,既突出重点又从点到面,为以后研究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两个方面构建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一是从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本身出发,对其概念、内涵、成长规律、企业边界、期权特性等对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价值内涵及构成,为构建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建立理论基础。二是对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各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条件及局限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特有属性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将二者综合,构建出比较理想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包括变量值确定情况下和变量值不确定情况下的各类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并结合企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本文在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基础上,将其概念和内涵进行具体化、明确化,然后对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成长规律、企业边界、期权特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价值内涵、构成以及对其价值形成机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价值评估方法评估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2)建立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并构建了不同评估方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应遵循如下程序: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类型识别——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分析——评估方法选择与比较——确定最佳评估方法与模型——应用。本文先对各种类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接着,先后构建了基于传统NPV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基于B-S理论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和基于复合期权理论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最后,分别以东软集团CT扫描机项目组建的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小米科技智能手机项目组建的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以及天津一品科技背背佳产品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为例进行实例分析。(3)构建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模糊评估模型。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对未来投资机会的现金流、标的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折现率和无风险利率等变量或参数很难用一个确定值来描述,利用模糊数理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假定未来预期现金流现值V、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折现率r和无风险利率r都为模糊数,构建了一般模糊数形式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包括一般模糊数下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传统评估模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二项式树价值评估模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B-S价值评估模型和一般模糊数下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复合期权价值评估模型。同时构建特殊模糊数形式下各种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弥补已有研究只是将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变量视为模糊数而导致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

杨波[6](2011)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制与效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知识已经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大背景下,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保持优势地位,现代企业仅依靠自身的知识与技术资源,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必须从外界积极转移、吸收新知识,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同时,转移吸收先进外部知识资源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虚拟企业通过对成员企业核心能力和资源的集成,获得在管理、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实现共赢的目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知识转移活动贯穿在虚拟企业整个生命周期,虚拟企业的合作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因此,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极大提高虚拟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成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虚拟企业的盟主企业来说,其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成员企业间跨组织的知识转移活动有效实施。因此,研究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重点研究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机制以及实际效用。首先,围绕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的博弈与机制以及有关知识转移实证等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其次,对虚拟企业组织特性,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能力、过程、模式及网络特性等方面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作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再次,在从三个方面对论文主体展开深入研究:一是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方法与主因子分析的实证统计方法共同研究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构建演化博弈仿真模型进行知识转移过程的动态演化仿真,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促进机制,提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管理策略;三是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效用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效用两个维度,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际效用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通过理论探讨、仿真分析及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虚拟企业的内涵、特性、类型及组织特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虚拟企业的组织特性对虚拟企业的知识来源、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移一般过程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归纳和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基于知识资源互补关系的任务导向水平互补、任务导向垂直互补和关系导向水平互补、关系导向垂直互补四种主要模式。最后,根据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的内涵,结合复杂网络中小世界网络模型,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网络特性进行分析、建模,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证明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特性,在小世界网络中提高成员企业的交流频率和企业聚集程度,能够提升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能力和效率。(2)通过归纳分析,在前人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构建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提出12个影响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建模,在Vensim PLE平台上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最后,通过主因子分析法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得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主要受动机因子、信任因子、能力因子、机制因子、知识因子和情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虚拟企业博弈关系分析以及机制设计提供了参考与依据。(3)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博弈关系进行了研究,应用传统博弈理论,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合作竞争博弈模型,并依据演化博弈理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演化博弈仿真模型,通过NetLogo仿真平台,模拟分析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演化趋势,对非对称的虚拟企业成员间的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和激励机理进行博弈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各影响因素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反映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内在机理,并以此提出设计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促进机制,具体包括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协调机制;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最后总结提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管理策略,为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制定有效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4)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作用的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知识转移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效用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虚拟企业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内外部知识的有效互补和协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顺利实施对成员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正向影响,并且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比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而对成员企业管理创新的正向影响假设却不成立,同时也发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之间、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向假设关系不成立。(5)在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我国2000-2009年10年间相关的统计资料作为样本数据,使用生产函数模型构建关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证分析的回归模型,采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26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总体和地区两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效用。分析结果表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整个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效用很显着。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不同区域内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需求与活跃程度不相同,因而使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效用出现“因地而异”,导致我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实施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制定促进知识转移整体效用的相关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影响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6个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归纳分析提出12个影响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因素假设,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仿真方法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假设;并通过实地调研及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获得研究样本数据,借助SPSS13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各因素进行主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按重要程度主要受动机因子、信任因子、能力因子、机制因子、知识因子和情境因子的影响。(2)运用博弈论的方法,采用博弈分析与博弈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中的各主体的利益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并构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演化博弈仿真模型,在NetLogo仿真平台上采用Multi-Agent技术进行知识转移演化动态仿真,研究得出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和激励机理,研究设计促进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相关机制。由于知识转移对虚拟企业各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利益关系产生动态的影响,博弈分析与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为全面了解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特性和内在机理,而建立在博弈与仿真分析基础上的机制设计,可以更具针对性的解决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中所存在的机会主义等问题,并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和促进的作用。因此,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进行博弈分析与基于Multi-Agent的演化博弈仿真方法相结合设计相关知识转移机制是十分有效,这一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创新意义。(3)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提升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效用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效用两个视角,分别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生产函数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和工具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内部效用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运用结构方程等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外部效用的研究采用了2000-2009共10年我国相关统计资料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为了充分了解各区域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际效用情况,本文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分区域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际效用获得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渠道,与目前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更为全面,也更具实践价值。但由于在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外部效用的研究上部分统计数据缺失,有部分地区企业的知识转移效用情况本文未作研究,今后可以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企业或技术开发区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知识转移活动具体情况,避免研究中所存在的区域空白。此外,在知识转移主体的博弈研究方面,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虚拟企业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的博弈主体,加入政府主体进行三方博弈研究。同时,在博弈仿真方面,可以按照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完善仿真算法,充分、全面考虑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复杂因素,设计搭建更加符合真实情境的博弈仿真系统,对企业知识转移活动进行更深入研究。

李文强[7](2012)在《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市场复杂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虚拟企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与管理模式,通过组建虚拟企业能够提升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此外,战略执行上的障碍已经成为了影响组织绩效提升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企业战略执行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讨论、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虚拟企业的特性,对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讨论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模型,提出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评价方法,并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对企业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最后从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五个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和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重新界定了虚拟企业的内涵。目前,对于虚拟企业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比较强调信息技术工具,“广义”概念强调合作和外部资源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虚拟企业的内涵,认为虚拟企业是以市场机遇为起点,以计算机网络为运营平台,以契约为合作基础,以共赢为目的的若干个独立厂商的核心能力的动态联合体。2.构建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理论体系。通过执行力与战略执行力分析,对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战略、成员、沟通、激励机制、企业文化五个维度,并将五个维度划分为状态、方向和方法三个构面,提出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模型,最后从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的合成三个方面研究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评价方法,初步建立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理论体系。3.探讨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划分为战略、成员、沟通、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五个构成要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五个要素对虚拟企业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不同影响,为虚拟企业改善绩效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4.在分析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虚拟企业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企业,因此在战略执行力的提升上也面临着特殊的困难。本文从战略要素、成员要素、沟通要素、激励机制要素以及企业文化要素五个方面探讨了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面临的不利影响,并针对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颜安[8](2010)在《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垂直整合”都是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20世纪末,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垂直整合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主要资源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Outsourcing)给其它企业完成,通过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来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正如迈克尔·哈默(2001)所言,“事实上,现在垂直整合正被与其性质相反的对应物所替代,我将其称为‘虚拟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也提出,“互联网促使传统市场整合的模式发生根本改变,以信息资产为核心的虚拟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正在逐步取代实体资产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显然,今天的企业运作已进入“虚拟整合”的时代。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及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等虽然最早提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但他们并没有给出虚拟整合的较完整的定义,学者们针对“虚拟整合”的后续研究也很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虚拟整合”的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目前在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许多热点的概念与理论,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等,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同时与“虚拟整合”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厘清这些概念、理论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也是笔者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将论文的主题聚焦在组织间虚拟整合的相关理论、实现技术以及虚拟整合绩效的研究上。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是针对供应链协作环境下的“虚拟整合”的研究。从内容上看,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就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方法及路径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笔者分别就虚拟整合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综述。特别是对与虚拟整合关系密切的许多相关概念(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及其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与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三章:“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是论文的重点之一。在这一章中,给出了一个“虚拟整合”较完整和准确的定义,并对“虚拟整合”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诸多概念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得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虚拟整合的理论维度”是论文的又一重点。在这一章中笔者就虚拟整合的形式、虚拟整合的内容以及虚拟整合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五章(虚拟整合的绩效模型)与第六章(虚拟整合绩效的实证分析)是对虚拟整合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笔者首先阐述了对虚拟整合绩效的认识,提出了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体系;对可能影响虚拟整合绩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假设。接着,用验证性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针对国内各行业的100多家制造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 15统计软件包以及AMOS 7.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虚拟整合绩效的达成机制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各因素对“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找出实现虚拟整合绩效的主要成功因素,并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及贡献是:1、目前在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许多热点的概念与理论,如供应链、价值链、虚拟供应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供应链联盟以及虚拟企业,等等。一直以来,这些概念都基本上在各自的理论领域内进行研究,却没有一根主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本文厘清了这些概念、理论与“虚拟整合”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概念与理论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来分析,并构建了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2、“虚拟整合”的概念虽提出了一段时间,然而理论界对其的后续研究却很少。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虚拟整合”的理论框架,包括虚拟整合的概念、虚拟整合的特征、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虚拟整合的维度以及虚拟整合的绩效等,并对相关内容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的空白;3、在Jeffrey F. Rayport和John J.Sviokla(1995)提出的“虚拟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价值网”的概念,并提出在传统的基于实体空间(市场场所,Market place)的价值创造的基础上,“虚拟整合”能够在虚拟的信息空间(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 space)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4、提出了虚拟整合宽度与虚拟整合深度的概念,并提出影响虚拟整合宽度与方向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不确定性”及“产品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整合方向四分图”,以对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征背景下企业虚拟整合的需求及整合行为进行分析;5、跨组织信息系统是虚拟整合的重要技术基础。本文对目前技术条件下支持跨组织信息系统构建与企业间虚拟整合的主要实现技术进行了归纳与对比分析。6、提出了“虚拟整合绩效”的概念,并对影响虚拟整合绩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虚拟整合绩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虚拟整合的关键成功因素,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如何成功实施虚拟整合提出了对策与建议。由于本人综合研究实力以及所掌握的信息资料的限制,论文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例如,论文在第四章中所提出的影响企业虚拟整合方向选择的“虚拟整合方向四分图”,仅考虑了“环境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复杂性”的影响,没有将组织间的权力与依赖等更多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虚拟整合的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仅考察了一些主要的因素,还有不少因素未能考虑在内,值得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此外,本文在第五章中提出了一个企业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体系,并整理了相关的量表,但由于篇幅限制,未就具体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也是笔者下一步打算深入研究的内容之一。

熊喜[9](2009)在《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形态表现出从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企业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顺应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虚拟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企业,是由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水平的成员企业组成的知识联盟,是一种知识互补的网络联合体系,知识的获取、积累、整合、共享与应用是虚拟企业运作的战略支撑。因此,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和企业界实践经营探索的热点。知识整合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关键点和难点。虚拟企业高效的知识整合,能够不断积累虚拟企业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提升虚拟企业的知识体系水平,构筑虚拟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虚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知识管理和知识整合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采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方法,较详细的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知识整合过程,详尽阐述了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构建了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构架模型和虚拟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美特斯·邦威公司的知识整合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我国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对虚拟企业知识整合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性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知识管理和知识整合的理论范畴与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为虚拟企业实践知识管理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刘璠[10](2009)在《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者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纵观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第四方物流企业的产生机理、构建与协同运作机理、协同运作模式、支撑体系以及协同运作绩效的评价研究还很薄弱,而这恰恰是第四方物流企业科学地开展第四方物流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系统论、协同论、集成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虚拟企业与组织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动因、协同运作机理、过程和绩效展开研究,试图揭示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与成长机理,探讨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与协同运作过程,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模式、支撑体系构建、绩效评价等问题,并结合武汉五环通物流有限公司的实际研究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模式。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概念及内涵。第四方物流企业是多个相对独立服务商的集合体,是一种柔性集成系统,成员企业关系呈网络化,第四方物流企业本身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第四方物流”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协同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员企业进行运作,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组建与解散主要取决市场的机会存在与消失、原企业可利用的价值。信息技术是第四方物流企业运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第四方物流企业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第四方物流企业是一种能力型虚拟物流组织,成员企业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成员企业,在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核心企业的引导与管理下,完成物流活动过程,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2)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并用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对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进行阐释:从协同学角度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描述,模拟其成长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成长过程分析。(3)引入集成定义方法建立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模型,描述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过程与构建流程:提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总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协同运作的流程:运用动态决策数学模型方法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决策冲突予以控制。(4)阐述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管理功能配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组织模式,提出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协同运作模式,阐述保障其正常运作的协同机制。(5)探讨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支撑体系的构建,在确定支撑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支撑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并分别从信息平台、资本供应、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其支撑体系的构建。(6)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进行评价。(7)以武汉五环通物流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实证分析,分析了五环通公司实施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机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五环通公司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模式。

二、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扎根范式的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1.3.1 选题创新
        1.3.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虚拟企业
        2.1.1 虚拟企业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2.1.2 虚拟企业运营管理
        2.1.3 虚拟企业协调机制
    2.2 品牌竞争力
        2.2.1 品牌
        2.2.2 品牌竞争力
        2.2.3 品牌竞争力测评
    2.3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
        2.3.1 虚拟企业品牌
        2.3.2 虚拟企业竞争力
        2.3.3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
    2.4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问题涌现
        3.1.2 数据收集
        3.1.3 数据处理
        3.1.4 理论模型构建
    3.2 品牌竞争力初探
    3.3 品牌内隐竞争力
        3.3.1 产品竞争力
        3.3.2 品牌影响力
        3.3.3 文化影响力
    3.4 品牌外显竞争力
        3.4.1 品牌市场力
        3.4.2 品牌基础力
        3.4.3 品牌运营力
    3.5 理论模型构建
        3.5.1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
        3.5.2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特征
        3.5.3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影响机理模型
第四章 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模型构建
    4.1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模型构建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2 确定子指标权重
        4.1.3 确定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4.2 基于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法
        4.2.2 基于文本分析的客观赋权法
        4.2.3 基于主客观结合的指标权重确定
    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1 确定指标隶属度
        4.3.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基础层指标到中间层指标)
        4.3.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中间层指标到核心概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贡献
    5.2 管理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
        1.3.1 虚拟整合
        1.3.2 需求动态性和市场竞争性
        1.3.3 企业间非正式关系
        1.3.4 产品创新速度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品创新速度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2.1.1 产品创新速度的特征
        2.1.2 产品创新速度的概念界定
    2.2 产品创新速度的相关研究回顾
    2.3 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2.3.2 企业内部资源因素的影响
    2.4 虚拟整合及其相关研究
        2.4.1 虚拟整合的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2.4.2 虚拟整合的理论视角及与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研究
    2.5 研究切入点及理论基础
        2.5.1 研究切入点
        2.5.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模型的提出
        3.1.1 前后向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
        3.1.2 需求动态性和市场竞争性的影响
        3.1.3 企业间非正式关系的作用
        3.1.4 概念模型的建构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前后向虚拟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
        3.2.2 需求动态性和市场竞争性的调节作用
        3.2.3 企业间非正式关系的作用
    3.3 研究假设汇总与框架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过程
    4.2 变量测量
        4.2.1 前后向虚拟整合的测量
        4.2.2 产品创新速度的测量
        4.2.3 需求动态性、市场竞争性的测量
        4.2.4 企业间非正式关系的测量
        4.2.5 控制变量的测量
    4.3 预测试数据分析及量表修正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测试题项的信度检验
    4.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4.4.1 样本选择
        4.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数据的质量评估
        5.2.1 未回复偏差检验
        5.2.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研究分析工具选择
        5.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3.2 研究分析工具的选择
    5.4 构念有效性检验
        5.4.1 信度检验
        5.4.2 效度检验
    5.5 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5.5.1 前后向虚拟整合与产品创新速度之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5.5.2 需求动态性和市场竞争性的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5.5.3 企业间非正式关系的作用的假设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6.1 研究结果汇总
    6.2 研究结果讨论
        6.2.1 研究问题一的结果讨论
        6.2.2 研究问题二的结果讨论
        6.2.3 研究问题三的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理论贡献
    实践意义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大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研究现状
        1.3.2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研究现状
        1.3.3 建筑工程项目多主体协作机制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造成本
        2.1.2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2.1.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自适应系统
        2.1.4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协同学理论
        2.2.3 复杂系统理论
        2.2.4 社会网络理论
        2.2.5 演化博弈理论
    2.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概念模型
    2.4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分析
    3.1 建造成本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形成的动力
        3.1.1 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诉求
        3.1.2 建造成本诱因的推动
        3.1.3 规模经济的成本绩效驱动
    3.2 建造成本驱动下协作自适应系统的自组织特征
        3.2.1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远离平衡态
        3.2.3 协作自适应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
        3.2.4 协作自适应系统的动态涨落
    3.3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条件及实现路径
        3.3.1 面向建造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形成条件
        3.3.2 建造成本导向下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的实现路径
    3.4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形成的演化分析
        3.4.1 建造成本导向下协作机制的系统变量与参数识别
        3.4.2 建造成本导向下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构建
        3.4.3 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稳定性分析
        3.4.4 建造成本驱动下协作机制的系统演化模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的虚拟组织结构构建
    4.1 面向建造成本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分析
        4.1.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界定
        4.1.2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要素
        4.1.3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构建流程
    4.2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主体分析
        4.2.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识别
        4.2.2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分类
    4.3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主体关系分析
        4.3.1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关系识别
        4.3.2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主体关系评价
    4.4 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分析
        4.4.1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组织层次划分
        4.4.2 面向建造成本的虚拟组织结构的组织模块界定
        4.4.3 建造成本导向下虚拟组织结构的空间结构确定
    4.5 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虚拟组织结构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双重治理机制
    5.1 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治理机制分析
        5.1.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分析
        5.1.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分析
    5.2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契约演化模型构建
        5.2.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建立
        5.2.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分析
        5.2.3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演化模型仿真
    5.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信任演化模型构建
        5.3.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建立
        5.3.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分析
        5.3.3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演化模型仿真
    5.4 建造成本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治理策略制定
        5.4.1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契约机制
        5.4.2 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的信任机制
    5.5 面向建造成本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运行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案例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构念定义和测量
    6.3 案例数据收集
        6.3.1 案例选取
        6.3.2 数据收集
    6.4 研究结果
        6.4.1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建造成本的影响
        6.4.2 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对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
        6.4.3 利益相关者社会网络关系对建造成本的影响
    6.5 研究结论与讨论
        6.5.1 主要研究发现
        6.5.2 主要理论启示
        6.5.3 主要实践启示
    6.6 协作机制实施策略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装配式建筑项目成本和利益相关者初步识别访谈提纲
附录2 装配式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3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显着性和关系访谈与调查
附录4 新加坡装配式建筑预制生产成本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5 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访谈和问卷表
附录6 装配式建筑项目参与主体显着性和关系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现实问题的发现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综合管廊项目起源与发展文献研究
        2.1.1 国外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2.1.2 国内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2.1.3 综合管廊项目学术研究现状文献研究
        2.1.4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方式文献研究
        2.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推广发展研究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2.2.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研究评述
    2.3 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应用文献研究
        2.3.1 虚拟组织一般是针对企业的信息集成组织系统
        2.3.2 虚拟建设是虚拟组织在工程项目层面中的应用
        2.3.3 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研究评述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本文研究逻辑梳理
    3.2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组织构建
        3.2.1 研究逻辑
        3.2.2 研究方法
    3.3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3.3.1 研究逻辑
        3.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组织构建
    4.1 综合管廊项目确定与虚拟组织目标/任务的分解
        4.1.1 合理选择适合综合管廊项目的虚拟组织模式
        4.1.2 虚拟组织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目标/任务分解
    4.2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合作伙伴的选择
        4.2.1 明确项目任务,确定伙伴企业的选择原则
        4.2.2 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层次构建
    4.3 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建设组织结构
        4.3.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详细结构设计
        4.3.2 全过程工程咨询参与企业角色对照设计
        4.3.3 虚拟建设组织领导方式及实施过程设计
第五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5.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工作准则
        5.1.1 项目虚拟组织规制体系
        5.1.2 项目虚拟组织公共准则
    5.2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沟通机制
        5.2.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沟通逻辑
        5.2.2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沟通管理
    5.3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工作机制
        5.3.1 综合管廊各阶段咨询要点分析
        5.3.2 综合管廊各阶段咨询要点内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1.2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研究
        2.1.3 复合期权理论研究
        2.1.4 模糊期权理论研究
        2.1.5 企业边界研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发展历程
        2.2.2.常用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构成与评价特性研究
    3.1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的类型
    3.2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特征
    3.3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成长规律分析
    3.4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发展过程的风险特性
    3.5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分析
    3.6 实物期权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设计
    4.1 几个基本假设
    4.2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阶段特征
    4.3 各种虚拟模式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4.3.1 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4.3.2 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4.3.3 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期权特性
    4.4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综合风险系数估计
    4.5 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框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不同方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应用
    5.1 基于单期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5.2 基于多期二项式树法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5.3 基于 B-S 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5.4 基于复合期权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5.5 应用分析
        5.5.1 实例一:虚拟生产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5.5.2 实例二:前向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5.5.3 实例三:全组合虚拟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模糊评估模型
    6.1 模糊数理论及运算
    6.2 基于一般模糊数形式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6.2.1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二项式树评估模型
        6.2.2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传统净现值评估模型
        6.2.3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 B-S 评估模型
        6.2.4 一般模糊数下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的复合期权评估模型
    6.3 基于特殊模糊数形式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6.4 数值例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制与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2.1 知识与知识分类
        1.2.2 知识转移的内涵
        1.2.3 虚拟企业的定义
        1.2.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研究的基本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
        1.5.1 研究框架
        1.5.2 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虚拟企业相关理论
    2.2 知识转移相关研究
    2.3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知识转移的博弈与机制研究
    2.5 知识转移的效用研究
    2.6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和评述
    2.7 本章小结
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特性
    3.1 虚拟企业的组织特性
        3.1.1 虚拟企业的特征
        3.1.2 虚拟企业的类型
    3.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特性分析
        3.2.1 虚拟企业的知识分析
        3.2.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能力
        3.2.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
    3.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模式
        3.3.1 知识资源的互补关系
        3.3.2 关系导向互补模式
        3.3.3 任务导向互补模式
    3.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小世界网络特性
        3.4.1 小世界网络模型的构建
        3.4.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网络模型的构建
        3.4.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网络模型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4.1.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内部影响因素
        4.1.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外部影响因素
    4.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动力学建模仿真
        4.2.1 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分析
        4.2.2 系统动力学的知识转移模型构建
        4.2.3 系统动力学的知识转移模型仿真及分析
    4.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分析
        4.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检验
        4.3.4 主要影响因素的主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博弈与机制设计
    5.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合作竞争博弈分析
        5.1.1 动因分析
        5.1.2 博弈分析
        5.1.3 结论分析
    5.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5.2.1 非对称博弈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演化分析与仿真
        5.2.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激励机理的演化博弈分析与仿真
        5.2.3 启示与结论
    5.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设计
        5.3.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运行机制
        5.3.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信任机制
        5.3.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协调机制
        5.3.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设计
    5.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管理策略
        5.4.1 促进虚拟企业合作的信任关系
        5.4.2 构建学习型的虚拟企业组织
        5.4.3 创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学习环境
        5.4.4 整合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渠道与机制
        5.4.5 选择符合虚拟企业类型的知识转移管理模式
        5.4.6 建立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平台
    5.5 本章小结
6.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效用的实证分析
    6.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转移效用实证分析
        6.1.1 知识转移对成员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6.1.2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6.1.3 结构方程模型特性
        6.1.4 变量测量与调查问卷设计
        6.1.5 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
        6.1.6 实证结果分析
    6.2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转移效用实证分析
        6.2.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6.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6.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2.4 总体数据的回归分析
        6.2.5 地区数据的回归分析
        6.2.6 实证结果分析
    6.3 提升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效用的启示与建议
        6.3.1 提高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6.3.2 促进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7.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与效用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虚拟企业研究综述
        2.1.1 虚拟企业的含义和特点
        2.1.2 虚拟企业的成因
        2.1.3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
        2.1.4 虚拟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2.1.5 虚拟企业的沟通与信任机制
        2.1.6 虚拟企业的绩效评价与利益分配
    2.2 战略执行力研究综述
        2.2.1 战略执行力的含义
        2.2.2 战略执行力的模型
        2.2.3 战略执行力的构成
        2.2.4 战略执行力的障碍与应对策略
    2.3 战略执行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4 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章 虚拟企业特性分析
    3.1 虚拟企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3.1.1 虚拟企业内涵
        3.1.2 虚拟企业基本特征
    3.2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较分析
        3.2.1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3.2.2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运作方式的比较
        3.2.3 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企业文化的比较
    3.3 虚拟企业优势分析
    3.4 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分析
        3.4.1 虚拟企业组织的构成要素
        3.4.2 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
第四章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理论体系构建
    4.1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界定
        4.1.1 执行力分析
        4.1.2 战略执行力分析
        4.1.3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内涵
    4.2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4.2.1 战略执行力构成要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4.2.2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4.3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模型的提出
    4.4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的评价研究
        4.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综合评价的数据合成
第五章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界定及度量
        5.2.2 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
        5.2.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统计结果及分析
    5.4 研究假设的检验
第六章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6.1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分析
        6.1.1 战略要素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6.1.2 成员选择面临的困境
        6.1.3 沟通要素面临的挑战
        6.1.4 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利影响因素
        6.1.5 企业文化塑造的不利影响因素
    6.2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提升的对策分析
        6.2.1 解决虚拟企业战略问题的对策
        6.2.2 解决虚拟企业成员问题的对策
        6.2.3 解决虚拟企业沟通问题的对策
        6.2.4 解决虚拟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的对策
        6.2.5 解决虚拟企业文化问题的对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7.1.2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回顾
    2.1 相关基础理论的文献回顾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社会交换理论
    2.2 相关基本概念的文献回顾
        2.2.1 垂直整合与虚拟整合
        2.2.2 虚拟整合的其它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3 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
    3.1 虚拟整合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1.1 虚拟整合的概念
        3.1.2 虚拟整合的基本特征
        3.1.3 虚拟整合的概念模型
    3.2 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
        3.2.1 虚拟整合的价值创造模式
        3.2.2 在虚拟空间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
    3.3 虚拟整合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3.3.1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整合
        3.3.2 虚拟整合与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本章小结
4 虚拟整合的理论维度
    4.1 虚拟整合的形式维度
        4.1.1 电子科层(Electronic Hierarchies)
        4.1.2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
    4.2 虚拟整合的内容维度
        4.2.1 虚拟整合的宽度
        4.2.2 虚拟整合的深度(Virtual integration intensity)
    4.3 虚拟整合的技术维度
        4.3.1 跨组织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4.3.2 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
        4.3.3 各主要技术间的比较
    本章小结
5 虚拟整合的绩效模型
    5.1 虚拟整合的绩效
        5.1.1 对虚拟整合绩效的认识
        5.1.2 虚拟整合绩效的衡量构面
        5.1.3 虚拟整合绩效的评价体系
    5.2 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虚拟整合绩效模型
        5.2.1 虚拟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
        5.2.2 虚拟整合绩效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6 虚拟整合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模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6.2.1 企业信息技术能力
        6.2.2 企业的内部整合
        6.2.3 组织间伙伴关系
        6.2.4 虚拟整合的深度
        6.2.5 虚拟整合绩效
    6.3 资料分析
        6.3.1 叙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3 模型检验与分析
    6.4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
        6.4.1 虚拟整合绩效的实现机制
        6.4.2 虚拟整合的成功因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虚拟企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知识管理与知识整合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虚拟企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虚拟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2.1.2 虚拟企业的类型
        2.1.3 虚拟企业的特征
        2.1.4 虚拟企业的运行基础
    2.2 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知识整合的概念与内涵
        2.2.2 知识整合的类型
        2.2.3 知识整合的要素
        2.2.4 知识整合的内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内涵与构架模型
    3.1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内涵
    3.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特征
        3.2.1 虚拟企业与一般企业知识整合的相同特征
        3.2.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独特特征
    3.3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
        3.3.1 知识因素
        3.3.2 主体因素
        3.3.3 主体间关联因素
        3.3.4 环境因素
    3.4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构架模型
        3.4.1 知识主体层
        3.4.2 知识运转层
        3.4.3 技术支撑层
        3.4.4 知识整合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相关机制分析
    4.1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动力机制
        4.1.1 知识场与知识位势
        4.1.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动力原理分析与动力机制
    4.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发生机制
        4.2.1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发生条件
        4.2.2 基于SECI 模型的虚拟企业知识整合发生机制
    4.3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合作博弈机制
        4.3.1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中的相关博弈分析
        4.3.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的博弈过程分析与合作博弈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评价研究
    5.1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5.2 虚拟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特斯·邦威公司案例分析及启示
    6.1 美特斯·邦威公司案例分析
        6.1.1 美特斯·邦威公司简介
        6.1.2 美特斯·邦威公司虚拟经营中的知识整合分析
    6.2 对我国虚拟企业实施知识整合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协同论
    2.3 集成论
    2.4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
    2.5 虚拟企业与组织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的产生与成长机理
    3.1 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基本概念
    3.2 第四方物流企业产生的动因
    3.3 第四方物流企业动因的理论阐释
    3.4 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长机理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与协同运作过程
    4.1 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构建
    4.2 基于动态决策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过程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模式
    5.1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管理功能配置
    5.2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组织模式
    5.3 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模式
    5.4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机制
    本章小结
第6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支撑体系的构建
    6.1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支撑体系的总体框架
    6.2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信息平台支撑
    6.3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资本支撑
    6.4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人力资源支撑
    6.5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政策支撑
    本章小结
第7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
    7.1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绩效
    7.2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绩效评价模型
    7.3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4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8章 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实证分析
    8.1 武汉五环通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8.2 五环通公司实施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的机遇
    8.3 五环通公司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扎根范式的虚拟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测评模型研究[D]. 孔子璇. 兰州大学, 2021(12)
  • [2]虚拟整合对产品创新速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视角[D]. 唐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建造成本导向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协作机制研究[D]. 薛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D]. 周晓杰.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刘照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2)
  • [6]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制与效用研究[D]. 杨波.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4)
  • [7]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李文强. 天津大学, 2012(07)
  • [8]虚拟整合:理论维度与整合绩效研究[D]. 颜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9]虚拟企业知识整合研究[D]. 熊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1)
  • [10]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D]. 刘璠.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虚拟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