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床改造 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韩锐[1](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王媛媛[2](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杨涛[3](2017)在《AB机电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新常态”下,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跨国经营合作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将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AB公司产品覆盖CNC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隔离变压器等,曾占据一半以上的国内中低档数控系统市场。然而随着“新常态”的来临,中低档数控机床需求下降;同时国外知名品牌进入中档市场,国内(包括台湾)的新品牌低价倾销低档市场,AB公司的市场受到严重挤压,效益下滑严重,公司迫切需要争取转型升级的时间和机会。经过国际投资国别的分析和筛选,公司决定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本论文就是针对性展开该项目的商业计划研究。本文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照国际化动因的相关理论,参考各类市场进入模式和经验,比对相关的区位选择,特别是对非洲及埃塞俄比亚的特点,以及机床(数控)行业的现状,以期能够给出AB公司跨国合作项目的计划和相关实施意见。研究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概述,接着详细分析了埃塞俄比亚的投资环境和行业态势,发现埃塞俄比亚政局稳定、经济高速增长、大力建设工业园招商引资,大量的基建和工业化发展为机电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论文还分析了公司投资的动因和优势,其动因在于通过埃塞俄比亚合作项目的实施,AB公司将能够实现以下三个目标:避开国内的竞争对手,通过埃塞俄比亚的国企H公司进入非洲市场;通过产能转移将原有的固定资产变现成资金进行运作,支持高档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为AB公司向价值链利润率更高的环节转移创造机会,打造对外的制造服务型企业,完成企业转型升级。AB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既有埃塞市场所需的最优性价比的数控系统产品,又有良好的服务和成熟的数控机床改造技术,劣势在于缺少高端产品和技术,总体来说AB公司与埃塞俄比亚市场互补性非常好。论文最后还对财务收益、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项目能够实现盈利,可以通过规避和转嫁控制可能存在的政策、市场和技术风险。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在去产能调结构新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所难免。本项目配合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中小型民营企业借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进行部分或全部产能转移,为自身发展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财务分析也表明该项目可以盈利,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
王媛媛,宗伟[4](2016)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业成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保障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但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整体制造业水平不高,发展协同性不够;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制造业精英人才缺失,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等等。为此,在今后的智能制造业发展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及统筹协调,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及标准体系的攻关;建立全新的人才培训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撑体系。
苏咏梅[5](2010)在《机床大修与数控化改造》文中认为我国现有的、数以万计的陈旧、落后的机床是机床大修与数控化改造行业产生的现实基础,社会化、专业化趋势是机床大修及数控化改造行业的必由之路。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和翻新不仅仅是当前经济转轨时期必要和重要的行为,而且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措施。
陶佐英,刘云斌,方显明[6](2009)在《基于普通铣床的数控化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兴起和不断成熟,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机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控铣床是一种加工功能很强的数控机床。分析了普通铣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数控化改造的特点,数控化改造的条件,提出了数控化改造的内容,数控系统的选择,数控改造中主要机械部件改装探讨,数控化改造的一般步骤。
谭红[7](2008)在《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改造4.5×17m龙门铣镗床》文中研究说明4.5x17m龙门铣镗床是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从美国进口的一台二手数控机床设备,因较长时间闲置,原数控系统与驱动装置受潮老化,安装后故障率较高,加上备件采购涉及多家公司已淘汰的产品,给维修造成极大困难。但是如果在该设备机械部分精度较高的基础上花较少的成本进行电气系统改造,还是可获得与新设备相同的使用效果。本文对4.5x17m大型数控铣镗床的电气改造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机床改造前存在状况的分析,说明改造原因,确定了改造机床的整体电气改造方案即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NUMERIK 840D系统及SIMODRIVE 611D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实现X轴(工作台移动)、Y轴(主轴箱水平移动)、Z1/Z2轴(滑枕纵向移动)、W1/W2轴(横梁升降移动)、B轴(附件铣头角度偏转)、C轴(铣头分度旋转)、SU轴(附件小车移动)九轴的进给运动,主轴旋转运动采用西门子6RA70直流调速装置驱动。西门子840D系统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通过对本机床改造的硬件配置及接口设计说明了合理地搭建数控系统硬件结构是机床改造成功的关键。然后对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改造机床的硬件配置、机床参数设置、PLC程序结构、伺服驱动、主轴驱动等做了详细介绍及说明,并着重针对改造难点: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Analog axis(模拟轴)功能、Gantry Axis(龙门轴)功能、双电机主从控制功能、B轴的自动关闭启动参数切换做了详细阐述。通过对这些功能的研究与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数控机床改造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大型机床数控改造的关键、核心技术难点。工程完成后,其综合的理论、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已达到国内数控技术应用的先进水平。最后对机床改造效果进行了总结,得出机床数控化改造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措施的结论。
金凤鸣[8](2007)在《数控车床全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机床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要求,而数控机床的特点适应这种生产要求,市场需求增大。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数控研究和数控生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数控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数控车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在线检测技术和数控技术结合起来对经济型数控车床进行全闭环总体设计:基于现代检测技术,应用CCD传感器对正在加工的轴径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将检测值反馈,当检测值与理论值相差在规定数值之内时继续进行下一步进给车削。在线检测技术使加工中的测量仪器与机床、刀具、工件组成一个闭环系统,工件加工过程中,实时测量工件的尺寸,再根据测得的实际尺寸来调整刀具的进给量,从而实现全闭环控制。把闭环控制点扩展到工件,可以使刀具的磨损量在控制闭环内,从而提高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根据控制理论对此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系统的动态和稳态进行了分析;数控车床全闭环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开发高精度数控机床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对数控车床的检测反馈装置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分析了国内外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接触和非接触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合理选择了适合本系统的检测方法。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现有的轴径测量方法和测量原理,以及轴径测量中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指出了进一步提高轴径测量精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几何量测量技术向着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动态检测和自适应控制方向发展。将CCD应用于几何量测量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动态检测、非接触测量等要求,尤其对小尺寸的测量具有很强的优势。最后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几种边缘检测算子,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先对CCD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再进行边缘检测处理,提取出轴径的尺寸,将测量的尺寸进行实时反馈,形成包含工件在内的全闭环控制。边缘检测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方法。此种方法先经过传统模板算子确定边缘的大致位置,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法求出边缘的精确位置,经过粗、精两次定位,在确保测量时间的情况下获得亚像素级的精度。我国数控技术起步晚,经济型数控车床还占有很大比例,此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将对经济型数控机床改造有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同时对数控机床的发展也有较好的推动与启示作用。
杨春荣[9](2006)在《再制造工程的创意构想——创新拉动的新领域》文中认为 一、再制造工程创意的概述再制造工程是对废旧机床设备和产品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系技术措施和工程的总称。再制造工程通过创新设计、维修、整形、改造、增加功能部件等工程技术服务,最终达到恢复或超过原有机床设备和产品机械技术性能、功率、外观等指标。再制造工程是工业技术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机床设备制造业的延伸,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二、再制造工程创意的产业背景1.是落实"四个率先","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新举措再制造工程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四个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具体要求;是落实温家
刘恩松[10](2006)在《浅析机床计算机数控改造的必要性》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机床工业的现状和计算机数控改造的必要性及性能区别。
二、机床改造 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床改造 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
三、几点启示 |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
第八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AB机电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际化的动因理论研究 |
1.2.2 跨国市场进入模式和经验教训 |
1.2.3 区位选择和非洲及埃塞俄比亚特点 |
1.2.4 国内机床(数控)行业现状及海外销售投资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项目概况介绍 |
2.1 项目背景及概述 |
2.2 项目初步定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埃塞俄比亚投资环境分析 |
3.1 埃塞的经济环境 |
3.2 埃塞的文化环境 |
3.3 埃塞俄比亚的政治$法律环境 |
3.4 埃塞的技术和自然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需求和SWOT分析 |
4.1 埃塞机电产品行业分析 |
4.1.1 市场需求分析 |
4.1.2 竞争者分析 |
4.1.3 供应商分析 |
4.1.4 潜在竞争者分析 |
4.1.5 替代品分析 |
4.2 企业SWOT分析 |
4.2.1 优势劣势分析 |
4.2.2 机会挑战分析 |
4.2.3 SWOT矩阵分析 |
4.3 项目战略定位与目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进入策略及运营设计 |
5.1 进入模式 |
5.1.1 针对埃塞俄比亚项目中可选的进入模式比较 |
5.1.2 AB公司针对该项目进入模式的设计 |
5.2 项目运营管理设计 |
5.2.1 项目组织架构 |
5.2.2 工作职责 |
5.2.3 项目人员规划 |
5.2.4 薪资激励 |
5.3 运营模式 |
5.3.1 装备及配套技术输出 |
5.3.2 配套产业协同输出 |
5.3.3 服务输出 |
5.3.4 标准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财务分析 |
6.1 项目基本财务情况 |
6.2 现金流量预测 |
6.3 财务敏感性分析 |
6.4 关于埃塞项目的投资收益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风险及管理对策 |
7.1 政策法律风险与管理对策 |
7.2 市场风险与管理对策 |
7.3 技术的风险与管理对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4)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及智能制造一般理论分析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本质 |
(二)智能制造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
(一)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
1. 工业机器人领域。 |
2.3D打印领域。 |
3. 数控机床领域。 |
4. 智能控制系统领域。 |
(二)产业发展基础相对扎实,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
(三)产业扶植政策覆盖广、力度强 |
三、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整体制造业水平不高,发展协同性不够 |
(二)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
(四)制造业精英人才缺失,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
四、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
(一)加强顶层设计及统筹协调,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 |
(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体系 |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及标准体系的攻关 |
(四)建立全新的人才培训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五)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撑体系 |
(5)机床大修与数控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
2 大修改造方案的选择 |
2.1 前期立项准备工作 |
2.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2 技术方案准备 |
2.2.1 机械及液压系统作为机床的最终用户, 厂方必须首先要确认, 该机床机械及液压系统的状况。 |
2.2.2 电气系统在做数控机床改造方案时, 用户可以根据机床的状态及工艺要求来选择数控系统。 |
2.2.3 对于机床测量系统, 目前数控系统的要求是增量式脉冲 |
2.2.4 对于外围电路, 改造可采取的方案有两种: |
2.3 各部分安装形式的确定 |
2.3.1 控制系统的安装常见的有悬挂式、柜式、台式等。 |
2.3.2 驱动系统的安装, 原则上只能采取电气柜内安装这一种 |
2.3.3 电动机的安装, 根据机床的实际, 确定电动机的安装方式: |
2.3.4 测量系统的安装, 如选择电动机内装编码器的结构方式, 电动机安装一确定, 它也就确定了; |
(6)基于普通铣床的数控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化改造 |
1.1 改造的特点 |
1.1.1 减少投资额、交货期短 |
1.1.2 机械性能稳定可靠, 结构受限 |
1.1.3 熟悉了解设备、便于操作维修 |
1.1.4 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
1.1.5 可以采用最新的控制技术 |
1.2 改造的条件 |
1.2.1 机床基础件必须有足够的刚度 |
1.2.2 改造费用合适, 经济性好 |
1.3 改造的内容 |
2 数控系统的选择 |
3 数控改造中主要机械部件改装探讨 |
3.1 主传动的数控改造 |
3.2 进给传动的数控改造 |
3.2.1 滑动导轨副 |
3.2.2 齿轮副 |
3.2.3 滑动丝杠与滚珠丝杠 |
3.3 安全防护 |
4 数控化改造的一般步骤 |
5 实践 |
5.1 总体方案确定、伺服驱动系统选择 |
5.2 机械部分的改造设计 |
5.3 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
6 结束语 |
(7)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改造4.5×17m龙门铣镗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机床电气改造的主要任务 |
1.5 改造技术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机床电气改造方案与硬件接口设计 |
2.1 机床改造前状况 |
2.2 改造方案 |
2.2.1 数控系统选择 |
2.2.2 840D数控系统优点 |
2.2.3 具体改造方案 |
2.3 数控系统硬件配置与接口设计 |
2.3.1 数控系统组成 |
2.3.2 硬件的接口 |
2.4 本章小节 |
3 机床各部分功能改造设计 |
3.1 机床参数设置分析 |
3.1.1 一般机床参数设置 |
3.1.2 机床横梁移动的龙门轴同步控制参数设置 |
3.1.3 机床滑枕双电机驱动的主从控制参数设置 |
3.2 机床PLC逻辑控制系统 |
3.2.1 机床程序结构 |
3.2.2 B轴随附件铣头更换的自动关闭与启动的程序编制 |
3.2.3 主要用户程序示例 |
3.3 机床进给伺服控制 |
3.3.1 闭环位置控制系统 |
3.3.2 定位过程的误差分析 |
3.4 机床主轴驱动系统 |
3.4.1 机床对主轴驱动系统的要求 |
3.4.2 ANA模块的应用 |
3.4.3 机床主轴驱动系统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测试结果及改造成果 |
4.1 测试结果 |
4.1.1 主要参数 |
4.1.2 定位精度 |
4.2 改造效果 |
4.3 机床改造的优势 |
4.4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数控车床全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发展 |
1.2.1 数控机床的发展与应用 |
1.2.2 检测技术 |
1.2.3 数控机床改造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数控车床全闭环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数控车床 |
2.1.1 数控车床的分类 |
2.1.2 数控车床的组成 |
2.1.3 数控车床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 数控车床全闭环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全闭环数控车床系统的组成环节及其数学模型 |
2.2.2 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
2.2.3 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 |
3.1 机床在线检测 |
3.1.1 机床在线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3.1.2 检测原理 |
3.1.3 视觉检测 |
3.1.4 机器视觉 |
3.1.5 测量方法 |
3.2 在线检测装置总体设计 |
3.2.1 直径测量方法 |
3.2.2 线阵CCD测量系统的组成 |
3.2.3 检测装置的机械安装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图像处理 |
4.1 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4.2 图像处理的层次和基本过程 |
4.2.1 图像处理的层次 |
4.2.2 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 |
4.3 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 |
4.4 图像处理技术的特点和内容 |
4.5 图像处理常用的方法 |
4.6 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噪声及其预防 |
4.7 本章小结 |
5 图像边缘检测 |
5.1 边缘检测概述 |
5.2 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 |
5.2.1 差分边缘检测 |
5.2.2 Robens算子 |
5.2.3 Sobel算子 |
5.2.4 Prewitt算子 |
5.2.5 Krisch算子 |
5.2.6 Laplacian算子 |
5.2.7 Canny算子 |
5.3 亚像素边缘检测 |
5.3.1 亚像素定位原理 |
5.3.2 亚像素细分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10)浅析机床计算机数控改造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机床工业的现状 |
2 机床计算机数控改造的必要性 |
3 计算机数控机床的性能 |
4 结束语 |
四、机床改造 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AB机电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项目商业计划书[D]. 杨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4]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J]. 王媛媛,宗伟. 亚太经济, 2016(05)
- [5]机床大修与数控化改造[J]. 苏咏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10)
- [6]基于普通铣床的数控化改造[J]. 陶佐英,刘云斌,方显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02)
- [7]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改造4.5×17m龙门铣镗床[D]. 谭红. 重庆大学, 2008(06)
- [8]数控车床全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D]. 金凤鸣. 西华大学, 2007(03)
- [9]再制造工程的创意构想——创新拉动的新领域[J]. 杨春荣. 装备机械, 2006(03)
- [10]浅析机床计算机数控改造的必要性[J]. 刘恩松. 电气开关,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