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教文集》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华道教文集》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一、《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闫咚婉[1](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认为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赵建永[2](2020)在《汤一介先生学术年表》文中研究表明1927年,1岁2月16日,汤一介先生出生于天津,其父汤用彤先生当时任教于南开大学。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汤用彤先生希望儿子继承此家风,一生读书做学问,遂取"一介书生"之义而命名"一介"。先生的一生,后来也正如其父所愿,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夏,汤用彤先生由天津南开大学转入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任教,先生随行。先生早年生活深受父亲教学环境的影响。

张建坤[3](2019)在《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佑学术”是个历史上的特定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内涵,一般是指北宋后期和“荆公新学”相对立的理论形态,以朔学、蜀学和洛学为主干,而非宽泛地等同于整个元佑时期的学术。相应的元佑学术群体,指的也不是整个元佑时期的学术群体,而是有着一致的“元佑学术”背景的士大夫群体,以司马光学派、苏轼文人集团和洛学学派为主体。“元佑学术”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上承“庆历学术”,与“荆公新学”并驾齐驱,下启南宋“道学”。“元佑学术”与“元佑政事”关系紧密,甚至被视为“元佑政事”的意识形态。近百年来,学界虽对“元佑学术”中的蜀学、洛学已作了丰富的个案研究,但从整体上观照“元佑学术”的基本面貌、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等,尚嫌不足。宋代士大夫一般都兼具学者、官僚、文人三重身份,他们的学术和他们的政治理想、政治行动密不可分,主要目的即实践他们的政治理想,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认识“元佑学术”,有助于理解“元佑学术”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元佑学术”的焦点不在于对“熙丰新法”和“荆公新学”作批判性的理论反思,而在于调适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所谓的“内向治道”规范,就是一种内倾至皇帝个人修养与权威的统治原理,它以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心目标,以“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为基本内容,一方面强化了北宋的皇权支配,带来了百余年的太平治安盛局,另一方面又导致一系列社会政治弊病。“元佑学术”本质上是要趋利避害,在维护“内向治道”规范的基础上,消除其弊端,既维护政治稳定,又确保社会发展;既加强皇帝集权,又落实士大夫用权。“元佑学术”的这条政治思想道路先于“熙丰变法”而存在,反对“熙丰新法”和“荆公新学”实则“元佑学术”的一种可能性结果,而非根本性目的,不能径认为“元佑学术”的本质属性是批判“熙丰变法”和“荆公新学”。鉴于政治思想的理论深度及现存思想资料的丰富性,比较合理的选择是以司马光学派中的司马光、范祖禹、刘安世,苏轼文人集团中的苏轼、苏辙、秦观、张耒,洛学学派中的程颐为元佑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通过他们的核心政治观念来解析他们的政治思想,进而理解“元佑学术”的基本面貌和本质属性。“中和”是司马光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它本质上是实践的,重心在于“执中治心”,侧重于外在的“制中”之法。这在政治上要求按照传统儒家“礼所以制中”的理路,建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礼治政体,使日益强化的皇权支配,回归无过与不及的平衡状态。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在元佑时期被付诸实践,却因其内在困境所限,非但没能消解皇权支配的绝对性,反而推进了北宋皇权支配的强化进程。“帝学”是范祖禹一系列面向哲宗的着作的共同思想主旨,它是以“学成圣王”为目的,以《大学》纲领、条目为主干的道德、知识系统,实质上是一种旨在“正君心”的为己之学,以儒家先王之道为准则的正统之学。“帝学”也有丰富的治道内容,归根结底则是“法祖宗”,尤其是“法仁宗”。然而,“学成圣王”的教育目标十分高远,不免给年幼的哲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哲宗对元佑之臣的政治好感。刘安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公议”政治精神中。他基于阴阳消长的易道变通精神及“君臣一体”的身体政治隐喻,按照进君子、退小人→公议→台谏的政治逻辑,展开了他的“公议”政治精神,这种精神又集中表现在他立足台谏制度,积极维护台谏官员政治意见的表达与实践,以期消除朋党,坚守元佑“国是”。然而,“公议”与“国是”同具专断性,刘安世虽张扬了“公议”政治精神,有利于消解皇权支配的绝对性,但也使“公议”异化为了少数台谏官的“私议”“横议”,打破了权力制衡机制,给元佑政局蒙上一层阴影。“人情”是二苏政治思想的底色,这个“人情”是一种“情—理结构”。这在政治上,要求皇帝“通上下之情”,即结臣心以结民心。结臣心,是秉承“和而不同”的政治精神,循理无私,尊重士大夫“公议”;结民心,是秉承“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治精神,尊重民众的情欲需求,因势立法,不分新旧,一切以富民、利民、便民为本。“通上下之情”的过程其实也是皇权利用、加工、塑造臣民政治情感的过程,在给予士大夫一定的行政自主权,给予天下臣民一种自由感、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对皇权的信赖感。秦观、张耒深化了二苏的“人情”政治论,开展出了政治调和论。秦观、张耒的政治调和论,立足于他们心目中的“大全之道”。这个“大全之道”不可描述,二人把捉它的途径也有所不同,秦观从养气入手,张耒从尽性入手。虽有此不同,但都旨在平衡内外,开放出宽容境域,使元佑政治能够走向不分新旧、多元并包的和谐之路。王道政治理想是程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心目中的王道政治是一种“降格”以求的政治模式,以他和程颢共同倡明的“道学”为基础,蕴含天理、公心、民本三重维度,归结于那句“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根本上旨在重建政治宪纲,平衡皇帝集权与士大夫用权,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在不同的致思理路下蕴藏着一个共同思想主旨——平衡皇帝集权与士大夫用权、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这显示出,“元佑学术”其实是个“多元一体”的思想形态,“多元”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平衡方能构成稳定的整体。“元佑学术”的这一面貌和属性,对我们当下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平衡各方面的权力、利益,获得情感上的通畅,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和乐之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愿景。这仍然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对平衡之道的关注,对平衡技艺的探索。

刘源泉[4](2013)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以说,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指示、宣言、决议等历史文献中,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央领导人的报告、论着和讲话中,在党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法规文件中,都包含有大量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保护者和发展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就没有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今天。因此,开展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和实践的研究,系统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主要内容,总结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的基本经验,探索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五章构成:绪论,阐述了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论述了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介绍了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界定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两个核心概念。第一章,重点论述了文化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它的特点。最后,从增强凝聚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任务,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对于团结和教育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觉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三章,主要阐述新中国前30年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民主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优良传统,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维护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但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政策被彻底抛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遭受了惨痛浩劫。可以说,新中国前30年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艰辛的探索为新时期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第四章,主要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予以特别重视。不仅恢复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机构,重申了过去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化纲领政策,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加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法规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最好的、最成功的时期。第五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的经验,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政策制定、运行与监督机制;坚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法制化的步伐、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科学有序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等角度,阐述了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对策与思考。

雷伟平[5](2013)在《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的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以上海三官文化的历史记忆为基础,通过对当下上海现存三官堂的神圣叙事、三元节仪式过程等的田野调查,以官方与民间互动博弈为视角,借助叙事理论、传统发明理论以及文化记忆理论重点考察自1978年以来在官方主导型、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模式下的中间型、民间自主型三种模式下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复兴与发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以文化记忆为线索,首先探讨三官文化诞生以来的历史和内容构成,认为发明贯穿于三官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其次考察上海三官文化的历史、内容构成,尤其是在历史分析过程中,借助物象叙事中的建筑实体要素,分别绘出自元朝时三官文化传入上海起至当下的文化地图,展示三官文化在上海的丰厚的基础。再次在以上三官文化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下上海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以官方与民间互动博弈为视角,将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分为三种类型:官方主导型、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之间的中间型、民间自主型。在官方主导模式下,以浦东三元宫为例,首先借助口头叙事和文本叙事,认为官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复兴的是道教正统的三官文化,这分别体现在两次开光仪式和监院升座仪式中。由于三官文化在三元宫的复兴是在道教传统内完成的,所以在整个神话叙事过程中仅有取水科仪和官方层面认可方式两处对于传统的发明。其次,以仪式叙事结构为基础探讨三元节仪式中的神话思维,认为在仪式中贯穿始终的是报本反始、互惠互利、知恩图报等神话思维,也是人们之所以需求仪式的心理和精神基础。说明三元节的复兴的实质是神话思维传统的回归。在介于官方主导与民间自主之间的中间型模式下,以浦东的乡村为例,探讨在城市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民间以投靠官方体系内宗教的方式实现乡村的三官崇拜,是对当下三官崇拜模式的发明。这一发明产生四个后果,如达到官民的双赢、三官失去专属空间、三官不再处于主神地位以及民间三官替换官方三官等,尤其是第四个后果是关帝庙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发明,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在无意识中借助了口头叙事和每年三次的仪式叙事完成了这一发明,通过仪式的反复展演加强了人们对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记忆。在民间自主模式下,三官文化包括三官残庙文化和三官完庙文化,其复兴与发明是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三官残庙文化的发明中,主要强调三官物象叙事中的神像要素。三官神像的缺失易致三官文化的流失,存在三官神像的村庙能够延续三官文化,但其表现的是一种没有完整建筑物、神像不能供奉在遗址上的具有一定的三元节仪式的文化模式。在三官完庙文化中,一方面以佛教仪式复兴三官文化是当地人根据集体记忆做出的文化选择。浦东新区A村和嘉定区B村的三官堂都是以佛教的仪式为核心展演三官文化,该仪式再现了传统的祭祀过程。另一方面是借助尧舜禹三官的神话故事和以地方文艺为核心的仪式叙事来发明尧舜禹三官崇拜传统。尧舜禹三官传统的发明既是地方文人的杰作,也是当地民众展演地方文艺的需求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在历史上,三官文化的发明是由官方与民间先后完成的。在当下的上海,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复兴与发明是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博弈下展开的。首先在官方主导下,注重三官文化正统的复兴;其次在民间自主下有复兴也有发明;最后是在中间型下强调三官文化的发明。三官文化复兴与发明的实质是传统神话思维的回归。

田悦阳[6](2010)在《《中华道藏》线装书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京举行》文中指出经过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数年辛勤编纂,《中华道藏》(线装书)已正式出版发行。8月8日,《中华道藏》线装书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陈静[7](2010)在《《中华道藏》(线装版)入藏国图》文中提出本报讯 (记者陈静) 8月8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中华道藏》(线装版)编纂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等出席了颁赠仪式。 在捐赠仪式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

尹志华[8](2010)在《《中华道藏》(线装本)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京举行》文中研究说明8月8日,《中华道藏》(线装本)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国家宗教局办公室主任陈红星、一司司长徐远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香港道教联合会副主席黄汉翰,香港蓬瀛仙馆副理事长洪少陵,台湾台北指南宫副总干事王樱花,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继禹[9](2007)在《中国道教协会50年的成就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0年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道教界着名人士倡议的全国性爱国道教团体——中国道教协会宣告成立。中国道教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古老道教的新生。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道教协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道教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道教事业健康发展,道教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王卡[10](2004)在《从一切道经到中华道藏》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10月28日是中国文化史、道教史上一个值得庆贺的日期。这一天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举行了"中华道藏出版发行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长邓朴方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道教界、学术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的诸多专家学者、高道大德;以及香港、台湾文化界、宗教界的知名人士。这次会议标志着历时七年的《中华道藏》(主编:张继禹,常务副主编:王

二、《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内向治道规范下的元佑学术群体
    2.1 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
        2.1.1 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
        2.1.2 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
        2.1.3 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
    2.2 元佑学术概念内涵的形成及演变
        2.2.1 哲宗朝孕育雏形
        2.2.2 徽宗朝正式形成
        2.2.3 钦宗以来的演变
    2.3 元佑学术群体的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
        2.3.1 元佑学术群体人物的选择
        2.3.2 元佑学术群体对熙丰变法的态度
        2.3.3 从回向三代到回向嘉佑
第3章 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
    3.1 易道中和的天人之学要旨
    3.2 执中治心的政治实践路径
    3.3 再定国是的中和政治实践
第4章 范祖禹的帝学思想建构
    4.1 帝学的政治与思想渊源
    4.2 帝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4.3 专法仁宗的治道指归
第5章 刘安世的公议政治精神
    5.1 刘安世奏议中的公议政治精神
    5.2 刘安世公议政治精神的展开方式
第6章 苏轼和苏辙的人情政治论
    6.1 二苏政治思想的人情底色
    6.2 二苏通上下之情的政治逻辑进路
第7章 秦观与张耒的政治调和论
    7.1 平衡内外的大全之道
    7.2 调和新旧的政治指归
第8章 程颐的王道政治理想
    8.1 降格以求的政治理想
    8.2 王道政治的三重维度
    8.3 附程颐谏哲宗折柳考
结论
    一、元佑学术的本来面目
    二、元佑学术与北宋政治
    三、元佑学术的平衡之道
    四、元佑学史与道学史
参考文献
    1.着作图书文献
        1.1 古籍类
        1.2 专着类
    2.翻译图书文献
    3.学术刊物文献
    4.学位论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一) 论文结构
        (二) 创新之处
    四、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 少数民族文化
        (二)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
        (一) 文化的概念与一般特征
        (二) 中国少数民族与民族文化
        (三)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分类及特点
        (一)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分类
        (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的特点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二)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二、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第三章 新中国前30年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三、“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提出
        (二) “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概述
        (三) “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教训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三、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一) 新世纪新阶段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提出的背景
        (二) 新世纪新阶段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新世纪新阶段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特点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民族和地区特点
        (二) 坚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 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政策制定、运行与监督机制
        (四) 坚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
        (五) 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的力度亟待加强
        (二)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政策尚不完备
        (三) 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仍需完善
        (四) 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政策内容单一
        (五) 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政策有待丰富
    三、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法制化的步伐
        (二) 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机制
        (三) 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四) 科学、有序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五)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三官文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问题、章节分布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历史
    第一节 三官神话与信仰的缘起
    第二节 三官文化内容构成的历史演进
    小结
第三章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一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发生
    第二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的文化地图
    第三节 上海三官文化的内容构成
    小结
第四章 官方主导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上海浦东新区三元宫为例
    第一节 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复兴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神话叙事与三官文化的复兴
    第三节 三元节仪式叙事与三官文化传统的复兴
    小结
第五章 介于官民之间的中间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浦东地区民间三官崇拜为例
    第一节 城市化与三官文化的复兴与发明
    第二节 神话叙事与关帝庙三兄弟三官崇拜传统的发明
    小结
第六章 民间自主型下的复兴与发明——以上海郊区的乡村为例
    第一节 物象叙事与三官残庙文化的发明
    第二节 仪式叙事与三官完庙文化的复兴与发明——以浦东新区A村和嘉定区B村为例
    第三节 地方文化与三官完庙文化的发明——以青浦区A村为例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三官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道教协会50年的成就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道教协会成立5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积极引导全国道教徒爱国爱教, 团结进步
    (二) 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 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教务活动
    (四) 开展道教学术研究, 弘扬道教优秀文化
    (五)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道教院校建设
    (六)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为慈善公益事业做贡献
    (七) 积极与港澳台道教界和国外宗教界进行友好往来, 为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二、50年来的基本经验
    (一)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 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是“相适应”的职责所在。
    (三) 不断加强道教自身建设, 是“相适应”的重要保证。
    (四) 对道教教义思想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是“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五) 服务社会, 促进和谐, 是“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四、《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2]汤一介先生学术年表[J]. 赵建永. 云梦学刊, 2020(04)
  • [3]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D]. 张建坤. 湖南大学, 2019(01)
  • [4]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D]. 刘源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5]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D]. 雷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6]《中华道藏》线装书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京举行[J]. 田悦阳. 中国宗教, 2010(08)
  • [7]《中华道藏》(线装版)入藏国图[N]. 陈静.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 [8]《中华道藏》(线装本)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京举行[J]. 尹志华. 中国道教, 2010(04)
  • [9]中国道教协会50年的成就与经验[J]. 张继禹. 中国宗教, 2007(10)
  • [10]从一切道经到中华道藏[J]. 王卡. 宗教与民族, 2004(00)

标签:;  ;  ;  ;  ;  

《中华道教文集》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