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要案(论文文献综述)
顾诗雯[1](2019)在《民国时期学生运动极端现象研究(1931-1937)》文中提出1931—1937年间,“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日本侵华事件相继发生,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为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群体固有的爱国性、激愤性等特点,学生的满腔热血,有时却导致冲突流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当中的突出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和渲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构成了特殊的社会影响。在传统观念与新思潮,国家危难与集体激愤之间,青年学生做出了自身的行为选择。学生运动极端现象作为群体性事件被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群体性事件中,学生开展罢课示威等运动,冲突事件频发。当爱国运动受到压制时,学生通过捣毁机关、焚烧汽车等极端方式进行强烈抵抗。为晋京请愿,各地学生卧轨索车、盘踞车站。这些过程体现了学生与社会其它群体的关系应对。在悲愤的社会空气下,爱国学生断指绝食之自残,蹈海服毒之自杀,以殉国式的极端行为,最大限度表达抗日救国的决心。对学生运动极端现象,社会纷纷作出反应,社会各界通过追悼公祭、慰问抚恤、支援救助等方式,对学生运动进行援助。在对学生救国方式的讨论中,也有人认为不必作无畏牺牲、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学生运动极端现象有其特定社会历史原因,及涉世未深青年人的特点,学生自发参与运动,在体现爱国性和正义性的同时,存在盲目性和效仿性等局限。学生爱国运动与学生风潮中的极端现象,以及学生不同缘由下的自杀行为,表露了学生群体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学生运动极端现象的社会影响。媒体报道的导向性推动,政府政策的强硬控制,社团活动及社会各界爱国行动的影响,学生运动极端现象频发,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值得探究。
曾骅[2](2018)在《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断变化的复杂城市环境,给了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机会,造成城市犯罪率逐年上升。这关联到广大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以阳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犯罪进行分析及防控研究是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公共安全环境的管控研究,从而对城市进行更合理的防控与管理、规划和建设,以保证城市的公共安全。这对遏制城市犯罪,促进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有效地应对我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治安问题。参考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历史变化这一纵向坐标,以及地域空间分布这一横向坐标,从这两个坐标来阐述城市犯罪的特点,并以实地研究和对比研究为基础,进而提出防范和减少犯罪的措施,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学全面参与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本文在公共安全、犯罪地理学、空间统计分析及“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阳江市的犯罪数据,剖析阳江城市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异,解释阳江市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文献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运用GIS软件,去分析阳江城市犯罪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一方面,结合近年来,阳江市城市犯罪发案情况的发展变化,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管理的强化、人文教育的加强、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犯罪案例发生了哪些改变;另一方面,在对居住区公共安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区发生的犯罪进行分析,对犯罪和犯罪主要分布的区域进行研究,全面地分析影响犯罪行为的物质空间因素和犯罪动机。尝试构建阳江城市犯罪综合防控体系,归纳出人口分布变化、城市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布局与犯罪的关联,对比中、西方对城市规划管理空间整治犯罪问题的实施策略、效果。进而针对阳江城市现状和实际环境,提出对阳江城市犯罪防控的措施与建议,并与实际情况相印证。
姜飞云[3](2016)在《运动式反腐败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为例的实证考察》文中认为世界各国都开展过形式不同的运动式反腐,中国亦然。运动式反腐的成效如何,对这种反腐败工作方式应当从哪几方面评价,目前学界还缺少深入的相关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为例的实证考察,认为每一次运动式反腐都与环境和时代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其运动式反腐本身因具体工作方式不当往往导致反腐低效,因而需要通过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以达到反腐的理想成效。本文首先对山西省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开展的背景作了分析。在对国内外开展运动式反腐情况、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总体状况作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山西省开展煤焦领域反腐专项斗争的原因和背景,列举山西省煤焦领域腐败问题的各种主要表现。在对专项斗争的工作目标及原则作分析时,对煤焦领域腐败涉及面和全省干部队伍总体状况作出估计,对山西省煤焦领域腐败状况作总体判断,进而分析专项斗争欲求达致的基本目标。本文结合对专项斗争实践的考察,将斗争的工作内容、组织架构、工作时限和步骤逐一交待,然而从专项斗争所需的经费保障、资金清缴的绩效、案件查处情况、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实证考察;在分析的基础上,再对整个专项斗争的工作运行机制、工作执行效力、工作得失与专项斗争之后的社会现实及相关后果作出对比分析,然后对这场专项斗争本身作出尽量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对于这场专项斗争所取得的成绩,党和政府一直保持着相对积极的评价,即取得了“六个一批”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当时已经注意到但却没妥善处理好的诸多问题——如专项斗争难以为继却勉强为继、对诸多腐败养痈遗患、“贼喊捉贼”式的腐败者反腐败、放纵了以煤炭为纽带的利益帮派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2014年山西省发生严重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本文从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作分析后认为,专项斗争对于人民群众的价值,不以专项斗争工作方式本身的属性,而是以人民群众的客观实际需要为基准。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解决突出问题的迫切性是专项斗争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专项斗争体现人民群众或党委政府工作的创造性本质,但人民群众内部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不同主体的需要不同,从而对专项斗争的期望值大小不一,两者间的价值关系不尽相同。从历史尺度讲,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反腐败,不论是否采取专项斗争的方式方法,都值得后人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本文认为,客观公正地看待这场专项斗争,对于党和政府更加有效地选择正风反腐工作方式、更加深入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斗争进行阐释。如在借鉴阶级分析方法时,特意把这场专项斗争置于一定的社会阶层关系中进行考察和评价,认为反腐败斗争是由于不同阶层经济地位的对立和利益切割产生的,单靠共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团结各阶层的作法往往可能失败,进而认为社会的阶层斗争在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开展的经济或政治斗争中有最完全的表现,阶层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本文认为,其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腐败只有达到了相对猖獗的程度,专项斗争这种运动式反腐形式必然会出现;其二,运动反腐是法制严重失控、法治严重失灵后的不得已之举:其三,运动反腐是制度反腐不成熟时的权宜之计,既有必然性,也有无奈性,同时为制度反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动力。本文总结道:在目前社会现实运动中,采用运动反腐还是制度反腐,选择本身并非根本性问题。因两者在通常情形下可相互补充,即一般采用制度反腐,在制度反腐效用低下腐败问题突出时,开展运动反腐,突出问题解决后,仍旧进行制度反腐。两种反腐形式或并行或交替,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社会的反腐理想。这场专项斗争之所以成效不够理想,是战略决策或制度执行力或行动力的问题。为此,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是开展好党内外一切工作的要旨。本文为探讨“运动式反腐”的现实意义,采用的既是实证研究的方法——因其是针对具体的一项“运动”开展的研究;也是参考历史文献的方法——因其主要工作已经结束,研究必须借助于以往大量的文本资料。本文在历史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实证研究的多种方法,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作出比较,适当归纳和演绎,具体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信息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和档案资料,在对事件或工作逐项叙述的同时进行评价,边述边评,寓评于述,从局部现象透视整体问题,从整体情况探询局部问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其一,填补了通过实证方式研究反腐败工作的历史空白。其二,填补了将“运动式反腐”作为主题全面开展研究的空白。其三,对运动式反腐的成效作出了客观评价,将将运动式反腐作为与制度反腐的同等重要的反腐方式加以重视、认真研究。
李江发[4](2012)在《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就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一样,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肯定也是没有根基的事业。本文在收集、阅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检察制度和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为“线”,以中国检察文化的当代建构为“点”,通过阐述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剖析中国检察文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四种文化的内在联系,审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和苏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中国检察文化的影响,进而概括分析当前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研究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组成结构、应有价值、功能作用,通过具体实例展现建构样本,线点结合,互为映衬。近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是二十世纪初引入中国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厅,此为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开端。纵观百年中国检察史,可以梳理出5个历史时代,即:20世纪初中国检察制度的初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检察制度;南京国民政府之检察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检察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检察制度。这一历史演进过程既有一脉的传承,又有打倒后重建。在厘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史后,进而对中国检察制度及其检察文化进行文化分析,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检察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检察文化,中国传统监察文化与检察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检察文化的联系和影响,解析西方政治文化和苏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中国检察文化的影响;基本浮现出“中国检察文化”形态,继而提出本论文的第二大主题“中国检察文化的当代建构”。论及这一主题时,通过对中国检察文化建设之现状分析,论述中国检察文化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及其重要价值,然后,以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当代中国检察文化建构”的实践样式进行深入解读。本论文在论述中,以“文化——法律文化——检察文化”的种属关系为逻辑推进,论述中,始终把握这样的出发点,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政治社会发生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变化,国家主题从“战争革命”演变成“和平发展”后,对中国检察文化的研究必须依托其制度本身,必须置身于大力推进法治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探求中国检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国外政治文化的关联,科学审视,科学建构。本论文共分6章,约15万字,旨在勾勒“中国检察文化”的清晰图景,整合检察文化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期冀科学建构中国检察文化,以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法律素养,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
李建武[5](2011)在《JS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技术日新月异,金融活动日趋复杂,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不在断变化。在各种金融活动中,操作风险,这个带来会给社会、经济、金融造成巨大影响甚至重大损失的话题,已经使得世界各国的管理层、银行业及其监管当局不得不重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明确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列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同时纳入资本监管范围。但是,操作风险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就使之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及时化解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心的问题,在我国,更是关系到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对推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营造安全规范的金融运行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针对JS银行在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操作风险有关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借鉴,研究设计了JS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JS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金融国际化竞争。同时对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其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蒋巍[6](2004)在《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人说,20世纪,人类为石油而战;21世纪,人类将为水而战。历经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数千年的野蛮开采,今天,以“渴”为标志的水危机已经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去年,着名报告文学作家蒋巍历时数十天,深入采访了五个省市的农村地区,对那里的人们和土地的焦渴,以及党和人民为解决焦渴而进行的卓绝奋斗,做了如下翔实而生动的描述。——编者
常继德[7](2003)在《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案要案》文中研究表明去年11月份以来,全省各地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公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为开创我省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精瑛[8](1999)在《塑造公正和辉煌——记太原市尖草坪区检察院检察长何书生》文中提出一何书生在山西检察系统是个有点名气的人物,他是吉林大学的法学硕士,更是有名的破案能手。1990年以来,他先后查办了山西省水利厅计财处处长梁建川贪污、受贿案,山西省中北电子集团副总经理赵留文贪污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后勤处处长李秀山受贿、挪用公款案,太钢...
王定国[9](1994)在《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在厅直反腐败斗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省委、省政府于9月13至15日在太原召开了全省反腐败斗争工作会议,各地市委书记、纪委书记、监委常务副主任、省直各厅局党组书记、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张建武[10](1994)在《中共:高举反腐败旗帜》文中研究表明 人类进化到二十世民末,比癌症和艾滋病蔓延更快、渗透更强、破坏性更大的,是人类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它以少数人(主要是政府官员)滥用职权、循私枉法、渎职贪污、挥霍奢侈为主要特征,不仅损害着公众的利益,同时也危及统治者政权的稳固,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反腐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考验,是人民群众与各国政府、政党的奋斗目标。
二、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要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要案(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学生运动极端现象研究(1931-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专门研究 |
(二)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相关研究 |
三、“极端”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原因 |
第一节 传统礼义与社会思潮 |
一、传统道德观和生死观 |
二、社会改造思潮的风起云涌 |
第二节 国家危难与公众情绪 |
一、“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学生流亡 |
二、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
三、“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 |
第二章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表现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 |
一、冲突事频发 |
二、捣毁与索车 |
三、伤人与被伤 |
第二节 个人行为 |
一、自残——不作瓦之全 |
二、自杀——盼唤醒国人 |
第三章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社会反应 |
第一节 对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肯定 |
一、追悼与公祭 |
二、慰问与抚恤 |
三、支援与救助 |
第二节 对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否定 |
一、不必作无谓牺牲 |
二、学生以学业为本 |
第四章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特点 |
第一节 爱国性和正义性 |
一、学生群体自发的爱国行为 |
二、反对非正义战争 |
第二节 盲目性与效仿性 |
一、盲目参与运动 |
二、效仿他人行为 |
第五章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的评析 |
第一节 学生爱国运动与校内学生风潮 |
第二节 青年学生不同自杀缘由之对比 |
第三节 学生运动中极端现象频发与社会舆论导向 |
一、媒体报道推动 |
二、政府政策转向 |
三、社团活动及社会各界爱国行动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阐释 |
2.1 核心概念 |
2.1.1 犯罪 |
2.1.2 犯罪热点 |
2.1.3 城市犯罪 |
2.1.4 犯罪防控 |
2.2 主要理论 |
2.2.1 社会解组理论 |
2.2.2 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
2.2.3 破窗理论 |
2.2.4 日常活动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基本特点及概况 |
3.1 阳江市概况及空间布局 |
3.1.1 阳江市概况及历史发展 |
3.1.2 阳江市城区空间结构及扩展过程 |
3.2 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
3.2.1 我国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
3.2.2 阳江市(县)犯罪现象的基本情况 |
3.3 阳江市居民安全感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分布 |
4.1 阳江市区常见犯罪类型 |
4.1.1 侵财类犯罪类型 |
4.1.2 暴力类犯罪类型 |
4.1.3 破坏经济秩序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 |
4.2 阳江市犯罪的分布特点 |
4.2.1 阳江市犯罪的数量分布 |
4.2.2 阳江市犯罪的空间分布 |
4.3 阳江市的防控犯罪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统计分析 |
5.1 空间统计分析 |
5.1.1 散点分布图 |
5.1.2 核密度分析 |
5.1.3 平均中心分析 |
5.1.4 标准差椭圆分析 |
5.1.5 优化的热点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阳江市城市犯罪影响分析 |
6.1 阳江市影响城市犯罪分布的因素 |
6.2 社会经济变量与犯罪时空演变的关联分析 |
6.2.1 收入水平与犯罪的关联 |
6.2.2 就业状况与犯罪的关联 |
6.2.3 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其他变量 |
6.3 城市功能区与犯罪现象之间的关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控城市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
7.1 防控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目标与原则 |
7.1.1 防控城市犯罪的目标 |
7.1.2 防控阳江市城市犯罪之原则 |
7.2 防控城市犯罪措施 |
7.2.1 防控犯罪的层次设计 |
7.2.2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防控犯罪措施 |
7.2.3 管理主体的防控犯罪措施 |
7.2.4 城市管理视角下的防控犯罪措施 |
7.2.5 针对特定地区的防控犯罪措施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运动式反腐败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为例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关于国内对运动式反腐的研究 |
2. 关于山西省反腐败工作的研究 |
3. 关于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主要创新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1. 运动式反腐 |
2. 专项斗争 |
3. 煤焦领域 |
4. 资源整合 |
5.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
第一章 山西省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开展的背景 |
第一节 国内外开展运动式反腐情况 |
1. 国外开展运动式反腐概况 |
2. 1949 年以来我国开展运动式反腐败的简况 |
3. 山西省历史上反腐败工作总体情况 |
第二节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1. 山西及山西煤炭资源简况 |
2. 山西省煤炭企业概况 |
3.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基本情况 |
4. 山西非煤资源整合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山西省开展煤焦领域反腐专项斗争的原因和背景 |
1. 专项斗争开展的政治原因 |
2. 专项斗争开展的经济条件 |
3. 专项斗争开展的文化背景 |
第四节 山西省煤焦领域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
1. 涉煤行政审批失范 |
2. 煤矿安全监管不力 |
3. 煤炭企业违规经营 |
4. 煤炭购销运输混乱 |
5. 税费征管权责不明 |
6. 涉煤涉焦领域其它腐败现象 |
第二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工作目标及原则 |
第一节 对山西省煤焦领域腐败状况的基本判断 |
1. 对煤焦领域腐败涉及面的估计 |
2. 对全省干部队伍总体状况的估价 |
3. 作出基本判断的前提和根据 |
第二节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基本目标 |
1. 遏制煤焦领域腐败易发多发的势头 |
2. 优化煤焦领域发展环境 |
3. 教育挽救大多数干部 |
第三节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工作原则 |
1. 政策的宽严相济 |
2. 方法的灵活多样 |
第三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开展涉煤领域人员思想教育活动 |
1. 思想教育活动内容 |
2. 思想教育活动形式 |
3. 思想教育活动成效 |
第二节 开展煤焦领域“六项清理整治” |
第三节 查处一批煤焦领域腐败案件 |
第四节 推动煤焦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
第五节 建立健全煤焦领域制度体系 |
第四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组织架构 |
第一节 党政合力的领导体制 |
第二节 煤焦反腐败专项斗争领导组及其办公室 |
1. 省市县三级领导组及其办公室 |
2. 市县两级领导组及其专项办 |
3. 派驻各市的联络员 |
第五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工作时限和步骤 |
第一节 “三步走”的计划与变化 |
第二节 从原定两年到无限期延长 |
1. 时限延长的主客观因素 |
2. 时限延长的目标与任务 |
3. 从短期斗争到长期斗争 |
第三节 煤焦反腐败专项斗争结束的名与实 |
1. 认定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尚未结束的依据 |
2. 认定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已经结束的依据 |
3.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有始无终的或然性 |
第六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经费保障 |
第一节 煤焦专项办的经费来源简析 |
第二节 煤焦专项办经费支出简析 |
第三节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成本核算 |
第七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资金清缴情况 |
第一节 资金清缴的方向和力度 |
1. 清缴资金的种类 |
2. 资金清缴的原则 |
3. 清缴工作的重点 |
第二节 资金清缴的相关举措 |
1. 清缴的方式方法 |
2. 清缴的行政举措 |
第三节 关于资金分成的有关政策及规定 |
第四节 清缴资金的管理问题 |
1. 关于资金价款征收的有关问题 |
2. 关于查缴税费的有关问题 |
3. 关于欠缴资金的有关问题 |
4. 关于设立收缴资金过渡专户的问题 |
5. 关于收缴各类基金、价款和税费的政策和标准问题 |
6. 关于加强工作指导和情况报告的问题 |
第八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案件查处情况 |
第一节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中的信访举报与线索核查 |
1. 煤焦反腐专项斗争期间的信访举报情况 |
2. 关于信访举报线索的核查情况 |
第二节 煤焦反腐案件查办的社会效应分析 |
1. 煤焦反腐案件查办的数量与质量 |
2. 煤焦反腐案件查办的目标与指标 |
第三节 煤焦腐败案件查办的现实难题 |
1. 对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深究根底 |
2. 煤焦腐败案件主办机关和主办人员的认识和能力问题 |
3. 煤焦腐败案件查办的“信托现象” |
第九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制度建设情况 |
第一节 制度建设对于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山西煤焦领域反腐制度体系 |
1. 煤焦领域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的主要特点 |
2. 煤焦领域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的原则 |
3. 制度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4. 制度建设任务和责任分解 |
第三节 制度建设的方式方法 |
第四节 制度建设成效评估 |
第十章 山西煤焦反腐专项斗争工作运行机制 |
第一节 会议精神的贯彻与执行 |
第二节 文件印发的形式与内容 |
1. 专项办文件 |
2. 专项办通报 |
3. 专项办简报 |
4. 专项斗争要情专报 |
5. 专项斗争领导机构的讲话 |
第三节 督促检查的时机与实效 |
第四节 改革典型的培养与推广 |
第十一章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执行效力 |
第一节 各类涉煤机构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简析 |
1. 省专项斗争领导组及其办公室和省纪委的关系 |
2. 省市县三级专项办之间的关系 |
3. 省市县三级直属涉煤涉焦部门专项斗争工作机构及其它 |
第二节 煤焦反腐工作责任制建立的情况简析 |
第十二章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得失 |
第一节 对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基本评价 |
1.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取得的成绩 |
2.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存在的不足 |
3.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原则与方法的背离 |
第二节 如何看待煤焦反腐败专项斗争的遗留问题 |
1. 专项斗争难以为继而勉强为继 |
2. 对诸多腐败养痈遗患 |
3. 贼喊捉贼,腐败者反腐败 |
4. 放纵了以煤炭为纽带的利益帮派 |
第二节 看待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的两个尺度 |
1. 煤焦反腐败专项斗争的价值尺度 |
2. 煤焦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历史尺度 |
结论 |
一. 对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的几种理论解释 |
1. 以阶级分析方法为工具的解释 |
2.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为工具的解释 |
3.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与手段辩证关系的解释 |
4.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工具的解释 |
5. 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为工具的解释 |
6. 以矛盾特殊性原理为工具的解释 |
二. 运动反腐的必然与无奈 |
三. 从运动反腐到制度反腐的路径选择 |
四. 致力于增强反腐败工作的执行力 |
参考文献 |
一、参考书目 |
二、参考文章 |
后记 |
(4)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法律文化与检察文化 |
1.1.1 检察文化的法律文化属性 |
1.1.2 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
1.2.1 选题的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观点与学术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进路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技术路线 |
第2章 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及文化特征 |
2.1 清末中国检察制度的初创 |
2.1.1 检察机关的组织机构 |
2.1.2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
2.1.3 检察人员的管理制度 |
2.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检察制度 |
2.2.1 民国初期的时代背景 |
2.2.2 北洋政府时期的检察制度 |
2.2.3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检察制度 |
2.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之检察制度 |
2.3.1 检察机关的组织机构 |
2.3.2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
2.3.3 检察人员的管理制度 |
2.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检察制度 |
2.4.1 土地革命时期的检察制度 |
2.4.2 抗战时期的检察制度 |
2.4.3 解放战争时期的检察制度 |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检察制度 |
2.5.1 1949—1953 年之检察制度 |
2.5.2 1954—1966 年之检察制度 |
2.5.3 1967—1976 年之检察制度 |
2.5.4 1977 年至今之检察制度 |
2.6 中国检察制度的文化特征 |
2.6.1 法治与人权 |
2.6.2 忠诚与勇敢 |
2.6.3 公正与廉洁 |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 |
3.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检察文化 |
3.1.1 大一统与检察文化 |
3.1.2 德治观念与检察文化 |
3.1.3 民惟邦本与检察文化 |
3.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检察文化 |
3.2.1 集体本位与检察文化 |
3.2.2 德主刑辅与检察文化 |
3.2.3 鞫谳分司与检察文化 |
3.3 中国传统监察文化与检察文化 |
3.3.1 纠弹百官与检察文化 |
3.3.2 推鞫狱讼与检察文化 |
3.3.3 行刑监督与检察文化 |
3.4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检察文化 |
3.4.1 民间调解与检察文化 |
3.4.2 集体认同与检察文化 |
3.4.3 地域文化与检察文化 |
3.5 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的关系 |
第4章 国外政治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 |
4.1 西方政治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 |
4.1.1 保障公民自由理念及其影响 |
4.1.2 权力分立制衡理念及其影响 |
4.1.3 程序正义理念及其影响 |
4.2 苏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 |
4.2.1 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影响 |
4.2.2 权力集中及其影响 |
4.2.3 保障法制统一及其影响 |
4.3 科学看待国外政治文化与中国检察文化的关系 |
第5章 中国检察文化的当代建构 |
5.1 当前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5.1.1 当前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特点 |
5.1.2 当前中国检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3 制约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因素 |
5.2 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结构分析 |
5.2.1 精神文化 |
5.2.2 制度文化 |
5.2.3 物质文化 |
5.2.4 行为文化 |
5.3 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价值分析 |
5.3.1 主动服务大局 |
5.3.2 强化法律监督 |
5.3.3 维护公平正义 |
5.3.4 化解社会矛盾 |
5.4 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功能分析 |
5.4.1 导向功能 |
5.4.2 凝聚功能 |
5.4.3 规范功能 |
5.4.4 辐射功能 |
5.4.5 约束功能 |
5.4.6 激励功能 |
第6章 当代中国检察文化建构的实践探索——以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为例 |
6.1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
6.2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6.2.1 倡导团队文化,立忠诚之志 |
6.2.2 倡导人本文化,兴勤学之风 |
6.2.3 倡导法治文化,强刚正之骨 |
6.2.4 倡导廉政文化,固健康之本 |
6.3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
6.3.1 株洲检察文化建设的精神载体 |
6.3.2 株洲检察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 |
6.3.3 株洲检察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
6.4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
6.4.1 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普遍认同 |
6.4.2 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实践,推动工作发展 |
6.4.3 检察文化建设应当坚持突出个性,打造区域特色 |
6.4.4 检察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制度建设,巩固建设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5)JS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的架构与内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2.1.2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界定概述 |
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性 |
2.4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 |
2.4.1 德意志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
2.4.2 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
2.4.3 瑞典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
2.4.4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总结 |
第三章 JS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
3.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
3.2 JS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的问题表现 |
3.2.1 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个人业务两方面 |
3.2.2 人员因素引发操作风险的问题突出 |
3.2.3 内部控制不严造成整体损失严重 |
3.3 JS银行操作风险易发点 |
3.3.1 操作系统 |
3.3.2 会计业务 |
3.3.3 公司信贷业务 |
3.3.4 中间业务 |
3.3.5 柜台业务 |
第四章 JS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 |
4.1 JS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
4.1.1 操作风险管理的架构不健全 |
4.1.2 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
4.1.3 操作风险管理外部环境不发达 |
4.1.4 操作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不健全 |
4.2 JS银行操作风险成因 |
4.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人为因素 |
4.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技术因素 |
4.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制度因素 |
4.2.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流程因素 |
4.2.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原因 |
第五章 防范JS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
5.1 建立操作风险的有效预警机制 |
5.1.1 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预警机制 |
5.1.2 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风险模型 |
5.2 建立JS银行操作风险的全面管理机制 |
5.2.1 改善JS银行公司治理并强化内部控制 |
5.2.2 加强JS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 |
5.2.3 加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
5.2.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应急处理 |
5.3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
5.3.1 规范信息披露,强化金融监管 |
5.3.2 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法律体系 |
5.3.3 改善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5.4 操作风险缓释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与不足 |
6.2 JS银行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要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学生运动极端现象研究(1931-1937)[D]. 顾诗雯. 安徽大学, 2019(07)
- [2]阳江市城市犯罪的空间分析及防控研究[D]. 曾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运动式反腐败工作研究 ——以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为例的实证考察[D]. 姜飞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1)
- [4]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 李江发. 湘潭大学, 2012(02)
- [5]JS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李建武. 山西大学, 2011(06)
- [6]渴[J]. 蒋巍. 中国作家, 2004(09)
- [7]太原市公开处理九起大案要案[J]. 常继德. 正气, 2003(01)
- [8]塑造公正和辉煌——记太原市尖草坪区检察院检察长何书生[J]. 精瑛. 正气, 1999(03)
- [9]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在厅直反腐败斗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王定国. 山西水利, 1994(Z1)
- [10]中共:高举反腐败旗帜[J]. 张建武. 党史文汇,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