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挖掘技术漫谈(论文文献综述)
李钰[1](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张翠双[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行为识别及其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公共教育场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深度学习技术助攻在线MOOC学习平台,为各行各业的教育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便捷沟通和智能学习的渠道,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教学新革命。MOOC在线论坛作为平台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平台课程讨论区存在的大量交互贴文本数据,隐含着学习者在参与论坛讨论过程中的各种话语行为及认知思维形态,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识别学习者话语内容中潜在的认知行为类别,对研究MOOC论坛中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及培养高阶认知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天文漫谈》课程讨论区的交互话语数据和学习者获得证书的统计数据,利用CoI框架对学习者的话语内容先进行部分认知行为编码,再通过训练基于RCNN的认知行为分类模型,实现对课程讨论区全部话语数据的认知行为识别。其次,针对MOOC高多样性、自由参与讨论的特点,挖掘学习者在不同类别群体下的认知行为序列模式,并探讨MOOC论坛中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最后,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平台优化MOOC课程建设、教师实施精准化干预,以此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四个部分:(1)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比较已有的认知行为编码框架,选择CoI框架对学习者的话语行为进行认知编码规则定义,并构建了一个基于MOOC论坛交互话语的认知行为数据集,用于训练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行为分类模型。(2)对现有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RCNN算法的认知行为识别模型,该模型结合RNN获取上下文语义及CNN关键特征提取的优势,可最大范围捕获文本的语义和语序。通过算法对比和验证,本文采用的深度学习认知行为分类模型,其效果已达到预期,具有一定的说服性和参考性。(3)基于RCNN认知行为分类最优效果模型识别《天文漫谈》课程讨论区学习者全部交互话语的认知行为类别,通过序列模式分析,挖掘群体学习者的认知行为规律,并对其序列模式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在主题讨论中的认知行为序列模式差异及角色引导对学生认知行为发展的影响,为MOOC教师实施干预提供参考。(4)分析MOOC论坛中学习者认知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讨论引导方式对学习者认知行为和学习成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高、低学习成效组学习者的四种认知行为(触发、探索、整合、解决)的发帖量均与其学习成效存在显着相关性。且讨论引导方式对学习者认知行为水平和学习成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比老师引导的讨论,学生自发引导方式下的讨论对学习者认知行为与学习成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更为显着。
叶柠远[3](2021)在《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医案为研究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采用自身前后对比方法,观察刘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通过典型医案分析,剖析刘师临证思路。使其学术思想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同时为大肠癌术后的中医诊疗提供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1)收集刘师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的医案,建立数据专库,采用Medcase Ver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符合标准的119例(397诊次)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刘师本人和学生的论文、古代文献以及自己的跟师体会,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患者治疗后症状疗效;评定生活质量采用QLQ-C30和QLQ-CR29量表,评定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疗效采用LARSS量表。(3)通过典型医案,剖析刘师临证思路。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病位以脾为主,涉及多脏;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瘀毒残留;当补益脾胃,扶助正气;调理气机,化瘀解毒。核心方为:党参、黄芪、莪术、陈皮、木香、三棱。大肠癌术后泄泻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发病之本;病位尚可涉及肝肺;湿热、血瘀、癌毒是发病之标。治当益气健脾,温补脾肾以治其本;疏肝宣肺,调理气机;清化活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共可聚出中虚气滞证、脾肾亏虚证、脾虚肝郁证、寒热错杂证、中气下陷证、脾阳虚弱证、脾虚湿热证7种证型。药物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证型的方药。大肠癌术后便秘病位在大肠,与五脏相关;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气滞为标;治当寓补于通,整体治疗;苦寒通降,酌情使用;行气导滞,贯穿始终;活血化瘀,抗癌解毒。两种症状聚类方法可聚类出中气下陷证、气滞郁热证、阴阳两虚证、阴虚气滞证和气滞证5种证型。根据药物K均值聚类和刘师经验还可以补充湿浊内阻,阳气不通的湿秘证型。药物K均值、系统和方剂聚类可聚出相应方药。(2)临床疗效观察:治疗14天后与治疗前相比,腹痛、腹胀、大便不尽、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排便频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次数、大便失禁、大便不畅未见明显变化。治疗28天后与治疗前相比,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腹胀、肛门坠胀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便性状、排便频率、大便次数、腹痛、大便不畅、大便不尽、便急有显着差异(P<0.01)。仅大便失禁未见明显改变。治疗28天与治疗14天相比,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有显着差异(P<0.01),其余各项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S量表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一般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显示:治疗前后总体生活质量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和角色功能上有显着差异(P<0.01)。在症状维度上,疼痛、气促、食欲丧失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倦、便秘和腹泻有显着差异(P<0.01)。肠癌特异性生活质量(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在症状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臀部疼痛、大便中有粘液和血、掉发、味觉异常、大便失禁、肛周皮肤疼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排便尴尬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腹胀、胃肠胀气、大便频繁有显着差异(P<0.01)。在功能维度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焦虑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项症状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刘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论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总结刘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临床研究表明刘师治疗大肠术后排便异常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LARSS症状并提高大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江颖,夏海鹰,张佳妮[4](2020)在《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文中指出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研究范式的分支,近半个世纪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向度。通过对历史进程中我国远程教育研究400篇影响力最大的高被引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透视发现,其发展脉络的逻辑顺序为远程教育的思辨研究范式主导、定性研究范式崛起、多元研究范式结合、实证研究范式蔓延。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于哲学层面有自己的价值向度:本体论上,思辨逻辑和量化推理要结合;认识论上,批判反思与实证归纳相依存;方法论上,研究范式和元范式方法论须统一;语言论上,工具性语用特征和学科性语言表达相契合;伦理观上,学术真理与人文情怀关注宜并重。未来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在大数据驱动背景下,需要体现出开放性,其特征包括: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思维特征,思辨探究和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混合,抽样假设和全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结构革命,协同交叉和动态研究相耦合的边界互涉。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魏仁贤[6](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翟佳琪[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思想传承》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津沽妇科名家的文献及书籍,归纳总结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治特色,结合历史环境分析其辨证思路的异同及经验方的组成,达到充实津沽妇科流派内容的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回顾性总结韩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以发现病、证、方、药之间的联系及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为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辨证及用药新思路。研究方法:结果以新中国成立为节点,选择代表性的五位医家分别为张锡纯、陆观虎、哈荔田、韩冰及哈孝贤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筛选出能体现名家治疗内异症一病相关的文献,并查找五位医家所着书籍及其流派传承人所整理的书籍资料。整理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治特色。收集韩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案,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相应数据库,并进行一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实现Apriori算法,采用关联规则进行相关分析探索其对应关系,将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聚类分析,提取出韩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药对和常用组合。研究结果:1.共检索出妇科名家治疗内异症相关文献178篇,删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后删除无关文献,获得文献113篇,阅读全文,最终得到文献59篇。整理书籍资料共19本。新中国成立以前选取了张锡纯、陆观虎为主要研究对象,张锡纯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病证的方子主要集中在“论女子瘕治法”的部分,张锡纯在治疗症瘕一病时,处处注重攻补兼施,在保证消瘕的前提下,强调顾护正气的必要性。陆观虎《陆观虎医案》中收录一瘀案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相类似,治疗以理气、祛瘀、健脾、止痛、散积为主,陆老强调在祛瘀的过程中,不可攻伐过猛,旦夕图功。新中国成立以后选取了哈荔田、韩冰、哈孝贤为主要研究对象,哈荔田对内异症患者尤为痛苦的痛经一症有独到见解,并提出痛经四治以通为顺的治疗准则。韩冰教授认为瘀血内停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气、血、痰是本病的关键,在治疗时应将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消痰、散结诸法有机结合,才能解除痰瘀,化症瘕于无形。哈孝贤教授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血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致痛经;瘀血停聚,久而成积致症瘕;瘀久化热致经行发热;瘀阻胞脉致不孕等。但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常兼夹其他证候,如气滞、痰湿、寒凝、郁热、气虚、肾虚等。2.共收集韩冰教授门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151例,处方共955首。其中包括痰瘀互结证,共571首,其中气滞血瘀证139首,肾虚血瘀证102首,气虚血瘀证56首,湿热瘀阻证52首,寒凝血瘀证35首,分别进行数据挖掘。结论:1.津沽妇科名家在对内异症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本病主要以血瘀证为主,结合患者兼症审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行,均以调经、止痛、消症、助孕为主要目的。因津沽地处北方,易受寒邪,在哈荔田教授时期,内异症的一大主症痛经以寒性较为常见,而至现代,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气滞血瘀型痛经变得更为多见,这也使得医家们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有所侧重。津沽妇科名家认为内异症一病以血瘀为主要病因,结合患者其他症状,辨证多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肾虚血瘀、痰湿血瘀为主,病位多在下焦,涉及肝、肾、脾,病性多本虚标实。津沽妇科名家对内异症一病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理气、化痰、解郁、温经、清热、补肾等法。2.韩冰教授在治疗内异症时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大法,以创制方药“妇痛宁”为主方,根据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凝血瘀证加减用药,并结合患者主诉,对止痛、消症、助孕各有所侧重。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韩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药对和常用组合,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思路。
赵艳萍[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采用“大经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及辅助决策系统”、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对《张简斋医案》中从肾论治医案的症状、舌象、脉象、病机及药物组成、方剂,药物属性的药物名称、归经、四气、五味等进行分类研究。探索张简斋从肾论治的用药规律及理法方药特点,以提供临床思路。研究方法:1.基于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邹伟俊编着的《张简斋医案》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书中上篇“张简斋应用《内经》方的医案”、“张简斋应用仲景方的医案”、“张简斋外感病医案”、“张简斋杂病医案”四节所录全部医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2.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对收集到的135例医案及227味中药建立医案、药物、及药物属性数据库。经过预处理后,通过“大经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及辅助决策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图表绘制。研究结果:1.在症状统计上,高频症状以咳嗽为主,其次表现为腰部酸痛、浮肿、咳痰、气喘、便溏、呕吐、腹痛、神疲、纳差、口干、腹胀、头眩、腿部酸痛、小便频数、小便浑浊、脉弦小、气急、心悸、脉弦劲、小便涩滞、发热、泄泻、脉小、脘闷等。2.症状关联分析中,关联度较高出现的症状组合有咳嗽-咳痰-气喘-浮肿、腰部酸痛-头眩-腿部酸痛-腹痛、便溏-咳嗽-浮肿-咳痰、呕吐-咳嗽-便溏-涎沫、腹痛-泄泻-腰部酸痛-神疲、小便频数-咳嗽-小便浑浊-小便淋痛、小便浑浊-腰部酸痛-小便淋痛-小便频数。3.在病机分析中,肺肾同病28例,脾肾同病21例,肝肾同病11例,脾肺肾同病9例,胃肾同病9例,肾虚湿热8例,肾阳虚8例,肾气虚7例,肺肝肾同病5例,心肾同病4例,肾阴阳两虚3例,肾阴虚1例,心肝肾同病1例。4.在药性上以温、平为主;药味重用甘味,苦、辛并举;药物归经以肺、脾、肾经为主;药物类别以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又以补气药最多;药物小类别以利水消肿药使用最多。5.根据高频统计与关联分析得出,高频用药为茯苓,且关联以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为首,其次有茯苓、茯神、泽泻、猪苓、牡蛎、桑寄生、五味子、菟丝子;麦冬、北沙参、甘草、茯苓、苦杏仁、桂枝;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山药、泽泻、茯苓、猪苓;桑寄生、独活、巴戟天、续断、杜仲、鹿角霜;黄柏、知母、肉桂、泽泻、山茱萸、熟地黄等关联药组。6.根据症-药分析,浮肿以宣肺发汗、利水通淋、温补脾肾的药物关联为主,包括麻黄、桂枝、生姜、苦杏仁、羌活、防风、茯苓、茯神、泽泻、车前子、猪苓、白术、山药、薏苡仁、巴戟天;小便异常以滋阴清热、补益脾肾的药物关联为主,包括黄柏、知母、肉桂、泽泻、茯苓、熟地黄、牡丹皮、牛膝、山药、陈皮、黄芪、白术、升麻、人参;腰部酸痛以滋补肝肾、祛风和络的药物为主,包括桑寄生、菟丝子、杜仲、牛膝、枸杞子、楮实子、鹿角霜、肉苁蓉、补骨脂、小茴香、独活、秦艽、当归、牡丹皮。7.药物聚类分析共得出9组药物群:健脾和胃(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补肾和络(当归、桑寄生),滋补肝肾(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五味子、牡丹皮、泽泻),温阳化气(桂枝、生姜、茯苓、附子),养阴清肺(麦冬、北沙参、桔梗)、酸甘化阴(白芍、甘草)、滋阴清热通淋(车前子、知母、附子、黄柏、肉桂、白术、牛膝)、交通心肾(牡蛎、茯神、远志)、温肾助阳(黄芪、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8.从肾论治中药组成惯用丸散丹汤,成方入药,以丸剂使用频次最高50次,有滋肾丸(12)、七味都气丸(10),六味地黄丸(7),戊己丸(6),金匮肾气丸(6),参贝陈皮丸(2),二至丸(1),小温中丸(1),川贝陈皮丸(1),四神丸(1),缩泉丸(1),二至丸(1),清暑益气丸(1)。散剂累计使用6次,有五苓散(4),益元散(2)。丹剂累计使用6次,有三才封髓丹(2),黑锡丹(2),来复丹(2)。膏剂累计使用2次,有沉珀琼玉膏(2)。汤剂1次,四七汤(1)。研究结论:1.《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中出现的高频症状与肾关系密切,且符合肾经循行特点;决定从肾论治的第一主症为小便异常;其与肾相关五脏同病的病机体现了张简斋对五脏理论的深刻认识并丰富肾脏象理论的内涵。2.《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重用甘味,苦、辛并举;药物归经以肺、脾、肾为主,体现了症状-病机-药物在五脏相关性上的一体性;药物大类别以补虚药为主,其中又以补气药最多,小类别以利水消肿药为主,体现了肾主水,肾病多见水液代谢失调,并重注补益脾肾、补养精血、温肾助阳、滋补肾精,体现了肾常虚宜补不宜清的理论思想。3.《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高频用药为茯苓,关联以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为首,体现了时刻顾护脾胃的中心思想;聚类得出了 9组药物群;并得出了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温阳利水、养阴清肺、健脾益气、滋阴清热通淋、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益气固肾的用药特点组合。4.《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浮肿多从温阳化气、宣肺健脾之法,谨遵水液代谢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之道;从肾论治小便异常以黄柏、知母、肉桂、茯苓、泽泻为核心组合,多从滋阴清热、补益脾肾、升清降浊之法;从肾论治腰部酸痛以桑寄生、茯苓、甘草、白芍、当归为核心组合,多从补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之法。5.总结了《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中丸散丹汤,以成方入药的用药特色;滋肾丸、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符合症-药分析从肾论治治法特点。
李金兆[9](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张晓燕[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行为分析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悄然而至,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产生着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既蕴藏着无数财富,同时也不断挑战传统认知。学校各业务系统产生大量与学生相关的数据,形成了校园大数据环境。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数据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低密度价值几个特点,如何对大量的学生学习、生活等数据进行分析,成为提升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分析挖掘,既可以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做到提前预警,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同时也可以用真实的数据刻画学生的行为,为奖助评优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撑。本课题首先对目前学校的学生管理及奖助工作的现状及现有业务了解,分析其功能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学生行为分析系统,在学校现有的技术架构条件下及需求基础上完成技术路线选择。本课题选取Hadoop大数据(Big Data)平台作为数据收集及分布式存储平台,java语言作为服务器端的主要开发语言,前端开发框架采用React,后端开发框架采用Mysql Cluster,学生的预警预测使用数据挖掘里面的分类算法和关联算法,学生成绩数据分析用到标准成绩变换算法和作息指数分析模型,贫困生认定和检测则用到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和模糊评价算法。本课题对学生行为分析系统里面的综合学生行为画像模块、学生综合预警模块、学生行为轨迹模块、学生大数据分析报告模块、学生预警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系统编码实现时还采用了轻量级的JavaEE开发框架Spring MVC、MyBatis等,以减少编码实现过程中的一些重复的工作,提升开发效率。本课题设计开发完成后,对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发现了部分系统模块实现时的漏洞并及时完成修改。学生行为分析系统在测试通过以后,已进入正式环境运行,根据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正常,极大的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对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奖助学金的评定也可以实现很好的数据支撑,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经济成本。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定量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挖掘技术漫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挖掘技术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广义调肝法 |
2.2 肝病证治专论 |
第三节 讨论 |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
2 善用经方调肝 |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
2.2 妙用经方合方 |
3 调肝经验药对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
1.2 气郁化火 |
1.3 气郁湿滞 |
1.4 气郁痰凝 |
1.5 气郁血瘀 |
2 重视调节情志 |
3 调肝经验方药 |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1 基本资料 |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
1.2 处方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提取数据源 |
2.2 药频分析 |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
1 基本资料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研究结果 |
2.1 用药频次 |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
3 讨论 |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
3.3 新方分析 |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
1 “气机论”的传承 |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行为识别及其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OOC学习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2 认知行为识别研究现状 |
1.2.3 认知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4 讨论引导方式对认知行为及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认知行为编码框架 |
2.1.1 认知行为相关编码框架介绍 |
2.1.2 Community of Inquiry(CoI) Model概述 |
2.2 文本分类相关技术 |
2.2.1 卷积神经网络---文本分类 |
2.2.2 循环神经网络---文本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CNN的认知行为识别模型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1.1 中国大学MOOC平台简介 |
3.1.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3.2 认知行为编码与数据集构建 |
3.3 基于RCNN的认知行为识别模型 |
3.3.1 分类模型概述 |
3.3.2 模型训练与验证 |
3.3.3 与其他算法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识别模型的分类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RCNN认知行为识别模型的分类结果 |
4.2 序列模式挖掘方法 |
4.3 群体学习者认知行为序列模式差异性分析 |
4.3.1 不同讨论引导方式下学习者认知行为序列模式的差异行分析 |
4.3.2 不同学习成效组下学习者认知行为序列模式的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OOC论坛中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问题 |
5.1.2 研究对象 |
5.1.3 数据分析 |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讨论引导方式下学习者认知行为演化趋势分析研究 |
5.2.2 学习者的认知行为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
5.2.3 讨论引导方式对认知行为水平和学习成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对MOOC学习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
1.1 定义 |
1.2 术后排便异常的发生机制 |
1.3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估方法 |
1.4 治疗 |
1.5 预后 |
2 中医对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2.4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与分析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基础数据库构建 |
2.2 研究数据采集 |
2.3 诊断标准 |
2.4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
2.5 数据清洗 |
2.6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总表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 研究结果-泄泻 |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5 研究结果-便秘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便秘 |
6 讨论 |
6.1 大肠癌术后排便异常讨论 |
6.2 大肠癌术后泄泻的讨论 |
6.3 大肠癌术后便秘的讨论 |
6.4 药对分析 |
第三部分 刘沈林教授治疗大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临床疗效观察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试验设计类型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用药 |
2.2 疗程 |
2.3 合并用药 |
2.4 观察项目 |
2.5 疗效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 |
1 大肠癌术后泄泻案 |
2 大肠癌术后便秘案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英文对照表 |
附表2 数据挖掘图表题名中英文对照表 |
附表3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治法治则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7 EORTC QLQ-C30 (version 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8 EORTC QLQ-CR29肠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
附表9 QLQ量表的评分方法 |
附表10 LARSS量表(中文版) |
附表11 LARSS量表评级标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教育研究范式形态及变迁 |
1.宏观层面:来自哲学范式的审思 |
2.中观层面:源自科学范式的推导 |
3.微观层面:根据方法范式的演化 |
二、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文本透视 |
1.思辨研究范式的主导时期(20世纪80年代) |
2.定性研究范式的崛起时期(20世纪90年代) |
3.多元研究范式的结合时期(21世纪初期) |
4.实证研究范式的蔓延时期(21世纪当代) |
三、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的价值向度分析 |
1.思辨逻辑和量化推理相结合的本体论探究 |
2.批判反思与实证归纳相依存的认识论求索 |
3.研究范式和元范式相统一的方法论辨析 |
4.工具性语用特征和学科性语言相契合的语言论更新 |
5.学术真理与人文情怀并重的伦理观追求 |
四、大数据驱动下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范式追寻 |
1.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思维特征 |
2.思辨探究和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混合 |
3.抽样假设和全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结构革命 |
4.协同交叉和动态研究相结耦合的边界互涉 |
五、结语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6)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
6.1 方法宜忌 |
6.2 药物运用 |
6.3 病症治验 |
6.4 关于调摄 |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
2.1 频数分析 |
2.2 聚类分析 |
2.3 关联规则 |
2.4 贝叶斯网络 |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
4.脾胃病经验举隅 |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
1.资料来源 |
2.资料筛选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疗效评价标准 |
7.研究方法 |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
7.3 数据录入 |
7.4 数据清洗 |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
8.研究结果 |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8.3 主症频数分析 |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
8.7 患者证型分布 |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
8.9 药物频数分析 |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
9.讨论 |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
结语 |
1.伤寒学术思想 |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3.脾胃病辨治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思想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治特色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4 资料检索结果 |
5 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学术经验整理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韩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纳入病例结果 |
4.2 患者信息统计 |
4.3 疾病统计结果 |
4.4 药物统计结果 |
4.5 韩冰教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内异症的数据挖掘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数据挖掘方法在总结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数据挖掘对《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肾脏理论研究 |
1.1 肾的生理特性 |
1.2 肾脏相关系统理论 |
1.3 命门学说 |
2.肾与五脏相关的理论研究 |
2.1 肾与肺 |
2.2 肾与肝 |
2.3 肾与心 |
2.4 肾与脾 |
3.金陵医派的概况研究 |
4.金陵医派张简斋的学术研究概况 |
5.数据挖掘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张简斋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技术路线图 |
3.研究对象 |
3.1 资料来源 |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预处理 |
4.3 数据挖掘技术及内容 |
5.研究结果 |
5.1 从肾论治医案症状数据分析 |
5.2 从肾论治医案病机数据分析 |
5.3 从肾论治医案药物数据分析 |
5.4 从肾论治医案症-药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症状分析 |
1.1 从肾论治医案高频症状体现了肾经循行特点 |
1.2 决定从肾论治的第一主症为小便异常 |
1.3 症状中舌脉症状关联规则意义不强 |
2.病机分析 |
3.药物归经及四气五味分析 |
3.1 张简斋从肾论治药性以温、平为主 |
3.2 张简斋从肾论治药味重用甘味,苦、辛并举 |
3.3 张简斋从肾论治药物归经以肺、脾、肾为主 |
4.药物运用规律分析 |
4.1 张简斋从肾论治医案高频药物分析 |
4.2 张简斋从肾论治医案症-药关联分析 |
4.3 张简斋从肾论治医案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
5.张简斋组方入药特点采撷 |
6.创新、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行为分析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基础理论及相关技术 |
2.1 数据挖掘 |
2.1.1 数据挖掘概念 |
2.1.2 数据挖掘流程 |
2.2 随机森林分类模型 |
2.3 模糊综合评价算法 |
2.3.1 模糊评价算法应用 |
2.4 系统开发技术 |
2.4.1 前端开发框架-React |
2.4.2 网页开发框架-Spring MVC |
2.4.3 后端开发框架-Mysql Cluster |
2.5 标准成绩变换算法 |
2.6 作息指数分析模型 |
2.7 Hadoop组件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学生行为分析系统业务陈述 |
3.2 具体业务分析 |
3.3 详细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学生行为画像 |
3.3.2 学生综合预警 |
3.3.3 行为轨迹分析 |
3.3.4 学生大数据分析报告 |
3.3.5 大数据平台 |
3.3.6 系统后台管理 |
3.4 数据处理需求 |
3.4.1 学生数据采集 |
3.4.2 学生数据清洗 |
3.4.3 学生数据存储 |
3.4.4 建立数据标准 |
3.4.5 学生数据挖掘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软件架构 |
4.1.1 大数据平台体系结构 |
4.1.2 学生行为分析系统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3 系统物理部署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实体关系设计 |
4.4.2 逻辑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综合行为画像 |
5.1.1 院系行为画像 |
5.1.2 专业/年级/班级行为画像 |
5.1.3 个人行为画像 |
5.2 学生行为预警 |
5.2.1 成绩预警 |
5.2.2 贫困生预警及认定跟踪 |
5.3 学生个人大数据分析报告 |
5.4 行为轨迹 |
5.4.1 重点人群轨迹 |
5.4.2 个人轨迹查询 |
5.5 系统管理 |
5.6 预警规则设计 |
5.6.1 学业预警 |
5.6.2 消费预警 |
5.6.3 网络预警 |
5.7 设计原则及应用 |
5.7.1 综合行为画像 |
5.7.2 学生综合行为预警 |
5.7.3 学生大数据分析报告 |
5.7.4 行为轨迹 |
5.7.5 其他模块 |
5.7.6 系统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标及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2.1 测试环境拓扑图 |
6.2.2 测试环境配置 |
6.2.3 测试流程 |
6.2.4 主要功能测试 |
6.3 功能测试 |
6.3.1 综合行为画像模块测试 |
6.3.2 学生行为预警模块测试 |
6.3.3 学生大数据分析报告模块测试 |
6.3.4 学生行为轨迹模块测试 |
6.4 非功能测试 |
6.4.1 响应性能测试 |
6.4.2 界面交互性测试 |
6.4.3 易用性测试 |
6.4.4 兼容性测试 |
6.5 测试分析 |
6.5.1 指标分析 |
6.5.2 BUG统计分析 |
6.6 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数据挖掘技术漫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行为识别及其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D]. 张翠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刘沈林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临床经验研究[D]. 叶柠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脉络和价值追寻[J]. 江颖,夏海鹰,张佳妮. 终身教育研究, 2020(04)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津沽妇科名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思想传承[D]. 翟佳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数据挖掘对《张简斋医案》从肾论治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D]. 赵艳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行为分析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晓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