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assess ischemia occurrence in the setting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A comparative study(论文文献综述)
周东蕊[1](2021)在《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大脑中脉闭塞(MCAO)28天神经功能的影响,探究血塞通对损伤皮层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调节作用。2.观察血塞通注射液对体外培养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验证血塞通注射液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改良的Longa法对SD大鼠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假手术组大鼠只进行皮肤切开以及钝性分离血管和神经,不插入栓线。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建立评价方法选用TTC染色法。2.根据术后Longa评分将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塞通小剂量组,血塞通大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即阳性药物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其余组别给与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术后1-28天,每日清晨给药前对大鼠进行称重,根据mNSS神经功能评分表进行评分。评价血塞通对大鼠MCAO术后不同时间点(7天,14天和28天)神经功能和体重恢复的疗效。MCAO术后28天,将所有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层的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梗死侧的SYN和PSD-95的蛋白表达变化,探索血塞通注射液对皮层梗死区的神经保护作用。采用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和Western Blot检测MCAO术后28天大鼠大脑皮层LINGO-1,EGFR以及PI3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探索血塞通的神经保护机制。3.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CAO术后28天大鼠大脑皮层PTEN和GSK-3β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索血塞通的神经保护机制。4.体外培养SH-SY5Y细胞,CCK-8法确定最佳缺氧时间,建立OGD/R损伤SH-SY5Y细胞模型,CCK-8法确定血塞通和bpV的最适药物浓度。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等5个组别,按照不同组别给与相对应的药物,正常组给与无血清的EBSS液,模型组给与无糖的Earle’s液。镜下观察血塞通对OGD/R损伤SHSY-5Y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GD/R损伤SH-SY5Y细胞的PI3K/AKT以及PTEN和GSK-3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观察当使用bpV时,PTEN及其下游的PI3K/AKT通路、GSK-3β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TTC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右脑为均一的红色,表明脑组织并未损伤;手术组大鼠由于大脑右侧被梗塞而出现广泛的白色,表明MCAO可诱导大鼠右侧脑组织梗死。研究结果证明大鼠MCAO模型成功建立。2.各组大鼠的体重在造模前未见显着的差异(P>0.05);在MCAO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大鼠体重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者P<0.01);术后第28天,除模型组外,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的体重与假手术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天的假手术组大鼠的体重高于第7天假手术组的体重,余组别两个时间点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第28天各组大鼠的体重均显着高于第14天相同组别的大鼠(P<0.01)。手术组各组大鼠苏醒后EZ-Longa评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第7天的mNSS评分中,血塞通大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药物治疗后14天,血塞通治疗组(包括小剂量和大剂量)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的m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而药物治疗后28天,血塞通治疗组大鼠的mNSS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塞通大剂量组在降低大鼠的mNS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这说明血塞通治疗可长期缓解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MCAO术后相同组别的mN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显示:第7天和第14天同一组别的mNS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除尼莫地平组外,第28天的mNSS评分显着高于同一组别第14天的mNSS评分(P<0.05)。MCAO术后28天,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呈大面积损伤,组织着色较浅,神经细胞坏死、核固缩、深染;治疗组大鼠的脑组织也出现一定的损伤,但是和模型组相比,损伤程度较轻,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多;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的脑组织结构更完整,神经细胞数量亦明显增多。MCAO术后28天,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大鼠的PSD-9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对各治疗进行比较发现,血塞通大剂量组在提高PSD-95表达方面显着优于血塞通小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可显着提高大鼠大脑皮层SY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与血塞通小剂量组相比,血塞通大剂量组在提高SYN蛋白表达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P<0.05)。MCAO术后28天,qRT-PCR结果显示:各组LINGO-1,EGFR,PI3K以及AKT mRNA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IHC结果显示:LINGO-1的阳性颜色为深棕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LINGO-1的阳性表达较少;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LINGO-1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模型组的阳性表达(P<0.01);而对各治疗组之间皮层LINGO-1的阳性表达进行比较发现,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大鼠脑组织P-EGFR,P-PI3K以及P-AKT的阳性颜色均为深棕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P-EGFR,P-PI3K以及P-AKT呈低表达;各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P-EGFR,P-PI3K以及P-AKT的表达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对各治疗组之间的P-EGFR,P-PI3K以及P-AKT的表达进行比较发现,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大鼠的Lingo-1蛋白的相对表达相较于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接近正常水平;而各治疗组之间进行比较,Lingo-1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各治疗组的P-EGFR,P-PI3K以及P-AKT高于模型组(有趋势,或P<0.05,或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MCAO术后28天,qRT-PCR结果显示:除血塞通大剂量组的大鼠脑组织的PTEN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mRNA(P<0.05),其余各组大鼠脑组织的PTEN mRNA表达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大鼠脑组织的GSK-3β mRNA表达组间亦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P-PTEN和P-GSK3β相对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各治疗组之间的P-PTEN和P-GSK3β相对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CCK-8法检测SH-SY5Y细胞的最佳缺氧时间为7 h;血塞通和bpV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的最适药物浓度分别为20μg/ml和1μmol/L。通过镜下观察血塞通,bpV以及血塞通+bpV对OGD 7 h/R 24 h培养的SH-SY5Y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发现,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的贴壁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大部分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部分细胞突触缩短,但大部分细胞突触仍存在,各治疗组之间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的差异。SH-SY5Y细胞OGD 7h/R24 h培养后,q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模型组,血塞通组,bpV组以及血塞通+bpV组细胞的PI3K,AKT,PTEN和GSK-3β mRNA的水平未见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的 P-PI3K/PI3K,P-AKT/AKT,P-PTEN/PTEN 以及 P-GSK-3β/GSK-3β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的P-PI3K/PI3K,P-AKT/AKT,P-PTEN/PTEN以及P-GSK-3β/GSK-3β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血塞通可以长期缓解MCAO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并促进神经重塑和再生从而增加MCAO术后大鼠的体重,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2.血塞通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LINGO-1表达,激活EGFR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PTEN的表达进一步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抑制下游GSK-3β的活性,长期促进突触的重塑和再生。3.血塞通可以缓解OGD/R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通过抑制PTEN的活性,激活其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发挥长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丁永胜[2](2020)在《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因其有着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特性,在医疗保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三七质量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未解决,如:因三七有效成分群尚未完全明确,现建立的以化学成分含量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完全反映三七真实药效;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缺乏系统的现代化学及药理学数据支撑。通过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了解到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具体组成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三七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统一定论,因此,仅以几个三七皂苷单体含量为评价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三七性状特征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收集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以活血功效为切入点,利用谱-效相关法深入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以三七有效成分群含量为依据,结合三七谱-效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能够反映三七真实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活血药效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方法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收集范围,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三七种植资源分布和市场销售的情况并收集产地信息明确的三七样品,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所收集到的三七样品,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三七药物谱研究取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有目的地制备谱图差异明显的14批次三七样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升仪器分析检测化学成分的能力,建立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得到三七的药物谱。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采用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观察具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14批次三七活血作用强弱。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测具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脑体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三七活血作用强弱。最终得到三七抗毛细管凝血时间药效谱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谱。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的综合药效指标、三七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将药物谱分别与单一药效指标和综合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三七的抗毛细管凝血有效成分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有效成分群和三七活血作用的有效成分群。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采用HPLC法检测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含量,通过灰色关联法结合活血有效成分群各指标药效系数,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三七质量,并依据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设置商品规格等级阈值,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三七质量评价及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结果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三七种植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玉溪地区,广西仅德保、坡洪等地有少量种植。市场销售三七主产于云南,集散于文山。本研究共收集到5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样品,对所收集到的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三七70%乙醇提取物干膏,发现所收集到的50批次三七样品出膏率范围为24.41%~50.31%,说明各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或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材料。2三七药物谱研究通过对14批次三七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3个共有成分,指认了其中 12 个成分(N-R1、G-Rg1、G-Re、20(R)N-R2、G-Rg2、G-Rh1、G-Rb1、G-Rc、G-Rb2、G-Rd、N-Ft1、20(R)G-Rh2),均为皂苷类化合物。对已指认的 12个共有成分和11个未指认成分分别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获取了三七的药物谱。14批次三七12个共有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在0.61%~1.29%、3.90~5.90%、0.42%~1.23%、0.06%~0.11%、0.21%~0.61%、0.14%~0.27%、1.82%~3.70%、0.03%~0.07%、0.08%~0.21%、0.75%~1.30%、0.03%~0.15%、0.04%~0.15%范围内。以上结果说明14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批次三七的活血效果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显示,14批次三七凝血时间范围为59.17~97.08 s,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着延长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结果显示,14批次三七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及脑体指数范围分别为5.87%~32.08%、79.76%~81.45%、0.59%~0.66%,14批次三七给药组各药效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为谱-效相关法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提供了丰富的药效学信息。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建立了三七的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和活血作用综合药效谱。药物谱-抗毛细管凝血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20个化合物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1、G-Rb2和G-Re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贡献度最高,(R)N-R2、G-Rh1对该指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药物谱-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17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梗死面积起正向作用;15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失水率起正向作用;9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体指数起正向作用。药物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8个成分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2、G-Rc、G-Rd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贡献度最大,(R)N-R2、G-Rh1、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负向作用。药物谱-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7个化合物对活血综合药效指标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学成分中,G-Rb2、G-Rc、G-Rd、N-R1、G-Rb1五种成分对三七活血作用所作贡献较大,G-Rh1、(R)N-R2、N-Ft1对三七活血作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无论体外、体内实验G-Rh1、(R)N-R2均对三七活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综合药效也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G-Rh1、(R)N-R2、N-Ft1可能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利用HPLC法对50批次三七进行了活血有效成分的定量/半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成功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50批次三七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范围为0.4170~0.5210,相对加权关联度越大,三七质量越优。人为设置三七商品等级相对加权关联度阈值,初步将50批次三七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相对加权关联度≥ 0.5000;Ⅱ级:0.5000>相对加权关联度≥ 0.4600;Ⅲ级:0.4600>相对加权关联度≥0.4200;Ⅳ级:0.4200>相对加权关联度),检测的50批三七中Ⅰ级8批次,Ⅱ级14批次,Ⅲ级26批次,Ⅳ级2批次。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谱-效相关的三七活血作用有效成分群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全面揭示三七有效成分群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中药材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提供了借鉴。2.首次采用熵值法综合体外、体内活血药效指标,利用谱-效相关法明确了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为三七质量评价研究、临床合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以有效成分的药效系数为权重、含量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三七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为三七及其他多指标成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彦橙[3](2020)在《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电针水沟、足三里干预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学情况,用影像学观察脑组织梗死、血流情况,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的改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4只和造模组136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组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电针组取穴水沟、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处,于手术后六小时开始干预,采用频率1-20Hz的疏密波,20min/次,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小时、3天、7天,分别采用Zea-longa方法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3小时、3天、7天行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脑梗死情况;以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观察电针水沟、足三里后MCAO大鼠脑梗死区的脑血流情况;在第7天通过心脏灌注方法固定大鼠脑后取材行HE染色和TTC染色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三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行为学分值逐渐降低。电针组神经评分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质染色均匀。锥体细胞有明显突起,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正常,未见细胞肿胀,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与非穴组脑组织神经元有大片坏死细胞,细胞排列混乱,形态不规则,呈菱形或三角形等,多数区域为红染颗粒状,核固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溶解,细胞浆水肿,崩解,坏死区域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坏死区泡沫样细胞增多;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疏松水肿明显。电针组也可见脑组织神经元有坏死,亦可见红染颗粒状区域,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缩小,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组织形态较之模型组和非穴组有改善,排列较为有序,崩解细胞数量少。影像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且左右对称,脑室居中,灰质无水肿、无坏死、无结构紊乱,图像无异常信号改变;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右侧额叶、顶叶、纹状体区高信号改变,部分相应区域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水肿明显,波及对侧脑室。3.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呈红色,梗死区为白色。电针组梗死体积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梗死体积率无明显差异(P=0.086>0.05)。4.脑血流量变化:CBF:第三天,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0.05,P=0.564>0.05,)。第七天,电针组与假手术组CBF值相比,无显着差异(P=0.114>0.05);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电针组CBF值高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18>0.05,P=0.512>0.05,P=0.155>0.05)。CBV:第三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CBV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假手术、模型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0.05,P=0.842>0.05)。MTT:第三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00<0.05);模型组MTT值低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11<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MTT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MTT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05,P=0.861>0.05,P=0.209>0.05)。结论:电针水沟、足三里可以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降低MCAO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提高MCAO大鼠梗死病灶周围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积,降低局部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有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损伤,改善MCAO大鼠脑低灌注状态,促进脑组织修复。
张坤[4](2020)在《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亚型及特点目的:明确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AC-LAO)的不同亚型,分析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可使AC-LAO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卒中或更严重后果,以期针对这些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1199例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存在颈内动脉颅(ICA)内段和/或大脑中动脉(MCA)单一或多根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依据颅内前循环闭塞累及的动脉可分为八个亚型:单侧MCA(UMCA,46.5%,n=558)闭塞是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最常见的类型,其他依次为单侧ICA(UICA,27.9%,n=334)闭塞、ICA/MCA连续(TICA/MCA,11.2%,n=134)闭塞、双侧MCA(BMCA,5.2%,n=63)闭塞、双侧ICA合并双侧MCA(BICA/BICA,4.3%,n=51)闭塞、双侧MCA合并单侧ICA(BMCA/UICA,2.3%,n=28)闭塞、双侧ICA(BICA,1.5%,n=18)闭塞和双侧ICA合并单侧MCA(BICA/UMCA,0.3%,n=3)闭塞。对各个亚组间差异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性别(P<0.001)、吸烟史(P=0.001)、心脏病史(P<0.001)、Apo B(P=0.018)及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P<0.001)在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在AC-LAO的1199名患者中,共有184名(15.3%)患者从未经历过缺血性卒中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在进一步的逻辑回归模型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625;95%CI1.8-3.8)是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遭受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AC-LAO患者罹患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并无相关性。结论:不同AC-LAO亚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心脏病史、Apo B、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及伴发急性梗死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AC-LAO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遭受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加。第二部分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目的:本部分研究伴有不同亚型AC-LAO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 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AC-LAO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787例连续住院的伴有AC-LAO的ACI患者。AC-LAO被定义为基于CTA和/或MRA检查至少一条ICA颅内段或MCA完全闭塞。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侧MCA闭塞(49.8%,n=392)是ACI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单侧ICA闭塞(24.1%,n=190),ICA/MCA连续闭塞(12.7%,n=100),双侧MCA闭塞(5.3%,n=42),双侧ICA合并双侧MCA闭塞(4.2%,n=33),双侧MCA合并单侧ICA闭塞(2.7%,n=21),双侧ICA闭塞(0.9%,n=7)和双侧ICA合并单侧MCA闭塞(0.3%,n=2)。在年龄(P<0.001)、性别(P=0.006)、吸烟史(P=0.002)、缺血性卒中病史(P<0.001)、并发症(P=0.014)、单发或多发梗塞(P=0.006),ASPECT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和m RS评分(P<0.001)方面各组存在差异。与单侧MCA闭塞(P=0.016)、单侧ICA闭塞(P=0.008)及双侧ICA闭塞(P=0.047)相比,BICA/BMCA合并ACI患者的预后差。与单侧MCA闭塞(P=0.001)、及单侧ICA闭塞(P=0.004)相比,TICA/MCA合并ACI患者预后差。并且长期住院(OR=1.04;95%CI 1.01-1.07)、较高的NIHSS评分(OR=1.37;95%CI 1.30-1.45)、较低的ASPECTS评分(OR=0.87;95%CI 0.81-0.93)和合并并发症(OR=1.84;95%CI 1.11-3.05)是不良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年龄(P=0.001)、吸烟史(P=0.017)、Apo A1水平(P=0.048)、缺血性卒中史(P<0.001)、ASPECT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m RS评分(P<0.001)、并发症(P<0.001)及梗死亚型(P=0.007)等方面AC-LAO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中存在差异。并且年龄(OR=1.022,95%CI 1.007-1.036)是AC-LAO患者趋向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o A1(OR=0.453;95%CI 0.235-0.953)是独立保护因素。UICA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因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而发生脑梗死。U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发生梗死,而BICA/B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载体动脉阻塞穿支而发生梗死。结论:相较于UMCA闭塞患者,BICA/BMCA闭塞组及TICA/MCA闭塞组发生ACI的话,预后最差;UICA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因低灌注/栓子清除率下降而发生脑梗死。U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发生梗死,而BICA/BMCA闭塞的患者更易因载体动脉阻塞穿支而发生梗死;年龄促进了AC-LAO从单支血管闭塞向多支血管闭塞的进展,而Apo A1则抑制了这一病程。第三部分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及复发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我们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伴有ACI的AC-LAO患者1年的长期预后以及脑梗死复发情况,收集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对AC-LAO患者长期预后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的相关因素,旨在对合并AC-LAO的ACI患者在二级预防方面提供新的重要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伴有ACI的AC-LAO患者。从医院内部数据库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上述患者进行发病后中位期1年的电话问卷随访。结果:共随访患者87名,其中70名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4分),另外17名患者预后欠佳(m RS评分≥4分)。预后良好与预后欠佳患者在年龄(p=0.001)、是否伴有房颤(p=0.036)、入院期间有无并发症(p=0.028)、入院后ASPECTS评分(p=0.033)、出院后是否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p<0.001)及出院后是否规律口服抗血小板类药物(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OR=1.123,95%CI=1.042-1.227)是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OR=0.023,95%CI=0.002-0.266)是预后欠佳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OR=1.115,95%CI=1.042-1.194)是伴有ACI的AC-LAO患者长期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规律口服他汀类药物(OR=0.018,95%CI=0.003-0.104)是预后欠佳的独立保护因素。
关莹[5](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赖名殷[6](2019)在《针刺调控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抑制炎性坏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以下简称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病理变化的影响,评价针刺改善缺血性PSD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和认知情志异常的情况;从“神经炎症反应”学说入手,探讨神经元炎性坏死参与缺血性PSD发生发展过程,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阐明针刺调控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抑制神经元炎性坏死的作用机制和通路。从“自噬降解可能减缓神经炎症反应”理论揭示针刺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肢体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tempora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tMCAO/R),手术后第四天,加用孤养法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每天给予两种刺激(共十种刺激,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安排两种刺激),连续21天,建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给予缺血性PSD大鼠针刺(神庭穴、双侧本神穴)和药物(盐酸帕罗西汀片,按10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干预,每天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天,干预过程中持续给予CUMS刺激,分别在MCAO造模前、CUMS造模后、针刺干预第7天和针刺干预第14天检测。本实验分为四个部分:(1)评价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行为学(旷场实验、理毛次数和蔗糖偏好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2)应用TUNEL检测和TTC检测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和脑区神经元(海马神经元和皮质前额叶神经元)凋亡情况的影响;(3)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区神经元(海马神经元和皮质前额叶神经元)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Beclin-1、LC3Ⅱ/Ⅰ、p62、Bcl-2)的影响,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海马组织LC3阳性表达量的影响,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缺血性PSD大鼠海马和皮质前额叶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和自噬小体的形态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针刺缺血性PSD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调节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情感障碍的机制;(4)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区神经元(海马神经元和皮质前额叶神经元)中炎症反应相关蛋白表达(NF-κB、NLRP3、IL-1β、IL-18)的影响,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海马组织NLRP3炎性复合小体各成分(NLRP3、ASC、Caspase-1)阳性表达量的影响,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缺血性PSD大鼠海马和皮质前额叶神经元的炎性小体和自噬小体超微结构和形态变化,评价自噬与神经元炎性坏死在针刺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症状中的作用关系,阐明针刺调控自噬抑制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炎性坏死的机制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评价MCAO线栓法制备缺血性中风脑损伤模型成功,应用旷场实验、理毛次数和蔗糖偏好实验评价孤养联合CUMS刺激法制备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成功。根据旷场实验、理毛次数(又称修饰运动)和蔗糖偏好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和蔗糖偏好率明显降低(P<0.001),提示造模后的大鼠出现明显的抑郁行为和症状,而针刺组PSD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理毛次数和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大鼠升高(P<0.001),我们认为针刺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出现的快感(兴趣)缺失、行动能力下降的症状。帕罗西汀组的大鼠活动减少和兴趣降低的症状也得以缓解。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假手术并不能代替MCAO缺血再灌注手术引起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如行走向左偏或向左打圈、左前肢挛急不能伸展的左侧肢体偏瘫症状,右侧眼睑明显下垂;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帕罗西汀药物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帕罗西汀对于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不太满意。(2)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发现,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MCAO组大鼠的脑部缺血面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脑部缺血面积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实验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成功,而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缺血面积更严重,可能与中风后的情感障碍和中风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脑部缺血面积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脑部缺血面积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罗西汀药物组的大鼠脑部缺血面积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能有效减少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缺血面积,减轻大脑梗死程度,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而帕罗西汀药物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程度的改善并无显着作用。MCAO模型组和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和皮质神经元出现明显的神经元凋亡(P<0.001);针刺组P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皮质神经元凋亡数量和现象明显减少(P<0.001),说明针刺改善缺血性PSD神经功能缺损和情感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帕罗西汀亦能有效降低缺血性PSD大鼠海马神经元和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p<0.001),帕罗西汀是针对情志障碍的药物,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善缺血性PSD机体的抑郁症状,抑制神经元凋亡是其抗抑郁的可能机制之一。(3)第三部分实验研究,我们观察了在四个时间点包括MCAO造模前、CUMS造模后(干预前)、干预第7天和干预第14天,各组缺血性PSD大鼠的运动功能、活动兴趣、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我们发现,针刺和帕罗西汀能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对新事物的新奇心理、适应能力和抑郁症状,针刺还能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修复缺损神经功能,促进缺血性PSD大鼠肢体活动能力的康复,而帕罗西汀在改善缺血内环境和修复神经功能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优势,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的运动功能、活动兴趣、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变差,与3-MA组比较,针刺+3-MA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提示针刺可能对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有调节作用,且可能是通过促进自噬流,从而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障碍。我们发现,缺血性PSD发生后,大鼠海马区组织中的Beclin-1、BNIP3、LC3Ⅱ/Ⅰ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01,P<0.01),Bcl-2 表达下降(P<0.001),前额叶皮质组织中的 Beclin-1、BNIP3、LC3Ⅱ/Ⅰ 明显升高(P<0.001,P<0.001,P<0.05),Bcl-2 表达下降(P<0.001),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缺血性PSD大鼠海马区LC3阳性表达升高,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有一处出现内陷,核周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自噬小体散在。针刺则显着提高大鼠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组织中的Beclin-1、BNIP3、LC3Ⅱ/Ⅰ、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01,P<0.001,P<0.001),大鼠海马区LC3阳性表达升高,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和氧化应激损伤。帕罗西汀组大鼠海马区的Beclin-1、BNIP3、LC3Ⅱ/Ⅰ、Bc1-2表达升高(P<0.01,P<0.001,P<0.05,P<0.001),前额叶皮质的Beclin-1、BNIP3、LC3Ⅱ/ⅠBcl-2 表达升高(P<0.001,P<0.001,P<0.05,P<0.001),大鼠海马区LC3阳性表达升高,神经元核膜欠光滑,细胞器较少。假针刺组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的 Beclin-1、BNIP3、LC3Ⅱ/Ⅰ、Bcl-2 表达无变化(P>0.05,P>0.05,P>0.05,P>0.05)。3-MA组大鼠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的Beclin-1、BNIP3、LC3Ⅱ/Ⅰ、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01,P<0.001,P<0.001,P<0.001),大鼠海马区LC3阳性表达减少,神经元自噬水平明显被抑制,且伴随着神经元变性、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清晰可见的“碎片状”的细胞炎性小体散落在肿胀的线粒体周围,在缺血性PSD机体中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可能呈现负相关;与3-MA组相比,针刺+3-MA组大鼠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的 Beclin-1、BNIP3、LC3Ⅱ/Ⅰ、Bcl-2 表达显着升高(P<0.001,P<0.001,P<0.001,P<0.001),大鼠海马区LC3阳性表达增强,神经元缺血缺氧病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自噬小体和细胞器明显增多,未见明显炎性小体,缺血缺氧引起的粗面内质网扩张现象得到明显缓解,神经元形态趋向良好。HE染色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4)第四部分实验研究,假手术组大鼠前额叶神经元形态良好,细胞器丰富。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海马区(P<0.001,P<0.001,P<0.001,P<0.001),和前额叶皮质的 NF-》κB、NLRP3、IL-1β、IL-18 表达升高(P<0.001,P<0.001,P<0.01,P<0.001),免疫荧光结果示缺血性PSD大鼠右侧脑部海马区NLRP3、ASC-1、Caspase-1阳性表达显着增强,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形态变差,粗面内质网扩张,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线粒体肿胀,高尔基体空泡化,提示缺血性中风后抑郁脑损伤可引起炎症水平的升高,证明了 PSD机体缺血脑损伤后引起的自噬激活在不及时干预的情况下,启动了凋亡程序转向细胞炎性坏死的过程;与PSD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大鼠右侧脑部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的NF-κB、NLRP3、IL-1β、IL-18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P<0.001),神经元核膜光滑,细胞器丰富,自噬小体明显增多,提示针刺能显着改善缺血性PSD机体脑部海马神经元炎症反应。帕罗西汀组大鼠海马区的NF-1κB、NLRP3、IL-1β、IL-18 表达升高(P<0.01,P<0.001,P<0.001,P<0.001),前额叶皮质的 NF-κκB、NLRP3、IL-]β、IL-18 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P<0.05,P<0.05,P<0.001),神经元核膜明显弯曲,自噬小体偶见,细胞器较少,核膜欠光滑,免疫荧光结果示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右侧脑部海马区NLRP3、ASC-1、Caspase-1阳性表达减弱。说明帕罗西汀改善PSD机体情感障碍抗抑郁的机制可能与改善受损神经元炎症反应相关,但对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善无显着作用。与缺血性PSD模型组相比,假针刺组海马区和前额叶皮质的NF-κB、NLRP3、IL-1β、IL-18表达无变化(P>0.05,P>0.05,P>0.05,P>0.05),假针刺组NLRP3、ASC-1、Caspase-1阳性表达无明显变化,神经元空泡变性,有几处自噬小体,细胞炎性坏死破裂产生的碎片状物质清晰易见,线粒体嵴脱落空泡变性。3-MA组大鼠海马区的NF-κB、NLRP3、IL-1β、IL-18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P<0.01,P<0.001),前额叶皮质的 NF-κB、NLRP3、IL-1β、IL-18 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1,P<0.05,P<0.001),说明在自噬水平被抑制的情况下,3-MA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炎症水平升高,海马区NLRP3、ASC-1、Caspase-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神经元核膜锯齿样弯曲,细胞器空泡化,核周间隙增宽,自噬小体未见,线粒体或细胞器周围碎片状炎性物质清晰可见,说明抑制自噬后,受损神经元炎症反应加重,促进了细胞从炎性坏死向凋亡的转变,从而使受损的神经元功能进一步恶化;与3-MA组相比,针刺+3-MA组大鼠海马区的NF-κκB、NLRP3、IL-1β、IL-18 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P<0.01,P<0.001),前额叶皮质的NF-κκB、NLRP3、IL-1β、IL-18 表达明显降低(P<0.001,P<0.05,P<0.05,P<0.001),海马区NLRP3、ASC-1、Caspase-1 阳性表达显着减弱,神经元核膜连续,核仁清晰可见,自噬小体增多,细胞破裂内容物少见,自噬小体明显增多,神经元炎性坏死现象偶见,证实了针刺可通过上调神经元自噬水平,抑制细胞炎性损伤,减缓缺血性PSD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缺血性PSD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症状。结论:神经炎症反应引起的神经元炎性坏死与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障碍、情志异常机制有关。帕罗西汀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的缓解可能有利于减轻缺损神经功能的负担,但对于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本质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提示缺血性PSD的发病机制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缺损神经功能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情志异常,其机制与激活神经元自噬流有关。针刺通过促进或挽救神经元自噬清除受损神经元,即自噬作为一种神经元保护因素抑制了神经元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免受炎性浸润损伤,改善缺血缺氧内环境,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和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的抑郁症状,揭示了针刺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肢体运动障碍和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
叶宏[7](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孔妍[8](2013)在《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胶质细胞环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BDNF、S100β、GFAP蛋白和BDNF、Caspase-3基因的表达,探讨该方法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2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每组各48只。每组再按3、7、14、21天分为4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治疗。各时间点采用Bederson’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BDNF、S100β、 GFAP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DNFmRNA. 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各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针刺组比较,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趋势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区皮层BDNF的表达:术后3d,7d,14d,21d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BDNF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BDNF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DNF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3缺血区皮层S100β的表达:术后3d,7d,14d,21d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S100β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S100β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S100β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4缺血区GFAP蛋白的表达:术后3d,7d,14d,21d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增加(p<0.05)。5脑缺血大鼠BDNFmRNA的表达:各时间点,与假手术比较,各组BDNFmRNA的表达增加(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BDNFmRNA的表达增加(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DNFmRNA的表达增加(p<0.05)。6脑缺血大鼠Caspase-3mRNA表达:各时间点,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Caspase-3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Caspase-3mRNA表达减少(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Caspase-3mRNA表达减少(p<0.05);术后7d,14d,与针刺组比较,康复组Caspase-3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康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且针康法优于单纯针刺和康复。2.针康法能够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缺血区周围GFAP,S100β的表达,促进胶质细胞活化,从而保护神经元,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且针康法优于单纯针刺和康复。3.针康法能促进局灶脑缺血后BDNFmRNA的表达增加,保护神经元,与BDNF蛋白表达趋势一致,并且随时间递增其表达增加,且针康法优于单纯针刺和康复。4.针康法能抑制局灶脑缺血后Caspase-3mRNA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恢复,并且随时间递增其表达降低,且针康法优于单纯针刺和康复。5.针康法能够调控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环境,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途径,这可能是针康法促进脑缺血神经恢复的机制之一。
王红利[9](2013)在《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脑血管疾病(又叫脑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约占85%。脑缺血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寻找与开发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成为当前医药学界工作者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动物脑缺血模型为脑缺血药物筛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模拟人类脑缺血特点,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研究脑缺血病理病生变化规律,对于寻找脑缺血治疗靶点,药物筛选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和梓醇对两种脑缺血模型干预效应研究,以期找出两种方法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特点,为正确选择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脑缺血病理病生机制和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方法:采用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pMCAO),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和脑梗死面积测定(TTC染色)以及死亡率观测比较两种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特点。结果: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区梗死面积随时间增加而增大,24h、48h缺血面积分别占全脑面积的25.6%和44.9%,72h大脑缺血区域已达全脑的45.7%。实验中,模型小鼠死亡率高达28.57%,神经行为学测试选用神经肌肉功能评分和肌力测试两种方法,小鼠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功能缺陷随缺血时间延长有加重趋势,但各组之间行为学测试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不同部位梗塞面积有明显不同,表现为皮层梗死、皮层下梗死,梗死范围因凝闭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模型大鼠成功率可达100%,死亡率极低。实验选取凝闭大脑中动脉第2分支点的近心端,大鼠大脑缺血梗死面积随时间推移有所增加,6h、12h、24h、48h和72h大鼠大脑缺血区域分别占全脑的2.61%、7.76%、19.26%、20.16%和25.05%,死亡率为零。神经行为学评分选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和平衡木行走试验三种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和肌力测试评分有增加趋势,平衡木行走评分有降低趋势,统计结果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梓醇对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研究方法:采用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动物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采用神经行为学测试(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和脑梗死面积测定(TTC染色)研究梓醇对两种方法制备的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效应:(1)治疗时间窗研究;(2)量效关系研究。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后JAK2/STAT3/VEGF信号蛋白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梓醇的影响。结果:短期治疗研究显示,神经行为学测试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梓醇中剂量(7mg/kg)和高剂量(14.2mg/kg)显着减小动物缺血区梗死面积,提示梓醇具有减小脑缺血动物缺血区梗死面积作用,呈现出一定量效关系。神经行为学测试与TTC染色结果不一致。治疗时间窗结果显示,选择术前0.5h、术后1h和24h首次给药,神经行为学测试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梗死面积研究表明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梓醇治疗显着减小梗死面积,虽然缺血24h后首次给药仍然有效,但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效果最佳,缺血面积分别减小了33.65%和33.9%。神经行为学测试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长期治疗效应结果显示,梓醇高剂量(10mg/kg)在缺血后7d和15d能显着减轻神经行为缺陷,改善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减小缺血区梗死面积。神经行为学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平衡木行走试验)在缺血后28d也能够反映出梓醇给药组与模型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之间的差异,提示梓醇对脑缺血神经缺损有一定修复作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平衡木行走试验评价大鼠感觉运动整合功能,能够较好的评价缺血大鼠一周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情况,有效地反映药物的治疗效应。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后JAK2/STAT3/VEGF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规律,发现脑缺血后1d到7d期间,缺血区VEGF蛋白表达持续增高,提示缺血后早期(1-7d)脑水肿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而后期VEGF的下调作用显示其血管新生效应的保护效应不足,15d之后开始下降,并一直延续至28d。梓醇治疗后,在缺血15d上调VEGF蛋白表达,至21d蛋白表达维持一定水平。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提示梓醇在早期下调VEGF蛋白,后期上调VEGF蛋白,这种调节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受影响因素多,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适合于脑缺血急性期脑保护研究。(2)电凝法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具有可视缺血面积可控,死亡率极低,可用于脑缺血后神经修复研究,皮质、皮质下、皮层梗死病理病生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3)TTC染色反映脑梗死面积,能够较好反映出缺血后急性期各时间变化差异,但所选方法(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不能较好显示出急性期所观察时点之间神经行为学差异。(4)梓醇中剂量(7mg/kg)和高剂量(14.2mg/kg)治疗脑缺血有效,治疗时间窗研究表明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治疗显着减小梗死面积。(5)梓醇治疗脑缺血可能与调节JAK2/STAT3/VEGF蛋白信号有关。
何波[10](2013)在《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动物模型并进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成像研究,包括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l)、二乙三胺五醋酸钆(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ate, Gd-DTPA)增强等系列,观察缺血区72h不同时间点内演变规律,探讨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的MRI特点及其在脑缺血后适应过程中的监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在造模成功4h后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min,再灌注5min,共计交替进行3个循环实施缺血后适应。应用3.0T MRI在缺血后4h、24h、48h及72h对树鼩脑部行冠状扫描,观察树鼩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后缺血灶改变特点。在工作站上测量并计算出以下数值:Tl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e, T1WI). T2WI和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上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rest,ROI)的T1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T2WI rSI及相对表面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异常信号中心区和边缘区rADC值;DWI和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e,T2WI)上异常信号体积;增强后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增加率。分别应用HE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技术显示脑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缺血灶不同区域细胞改变和皮层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MRI及TTC未见异常。缺血组4h MRI可见信号改变,T2WI rSI在缺血后可见增高,24h中心区T2WI rSI值最高(P<0.05),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中心区T2WI rSI值与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4h及24h缺血病灶中心区rADC均下降,48h及72h明显升高(P<0.05);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中心区rADC与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病灶边缘区rADC值在4h也出现降低,24h时最低(P<0.05),降至66.16±4.98%,随后逐渐升高;缺血后适应组边缘区rADC随时间逐渐升高,与缺血组各时间点边缘区rADC值比较,在24h及48h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h及72h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缺血病灶中心区rADC在4h低于边缘区(P<0.05),24h、48h、72h无统计学差异(P>0.05)。TTC染色所测梗死区的体积与DWI高信号区体积比较,4h时DWI所测体积大于TTC(P<0.05),24h、48h及72h DWI所测体积与TTC体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脑梗塞体积在4h时最小(P<0.05),随后增大;缺血后适应组脑梗塞体积从4h至24h未见明显增大,4h体积为64.9±6.8mm3,24h体积为69.1±5.7mm3,病灶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所有动物不同时间点注入Gd-DTPA后均出现病变异常强化,缺血组24h时增强后SI增加率最高(P<0.05);增强后所测强化体积小于T2WI所测体积(P<0.05);缺血后适应组SI增加率与缺血组比较,在24h、48h及72h增强后SI增加率小于缺血组(P<0.05)。光镜示缺血后4h病灶中心区神经元可见皱缩,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可见水肿带,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肿胀、固缩,部分血管腔内见血小板积聚,血栓形成;缺血24h缺血中心区组织溶解,呈疏松网结构,神经元脱失,固缩明显;缺血后48h及72h,神经元脱失明显,出现嗜酸神经元,整个细胞均染为红色。结论:MRI能动态反应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演变过程;MRI可用于脑缺血后适应效果的评价,缺血后适应抑制缺血区的扩大,结合半定量化参数rADC值,可能与缺血后适应改善局部脑血流及挽救半暗带有关;增强后缺血后适应组SI增加率小于缺血组,可能系由于缺血后适应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目的:通过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增强MRI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动物模型进行动态扫描,观察病灶的改变特点,并与普鲁士蓝染色及抗白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 IL-1β)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ctodermal dysplasia-1, 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相对照,探讨SPIO增强MRI对缺血后适应所致脑缺血炎症反应改变的活体监测价值。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在造模成功4h后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min,再灌注5min,共计交替进行3个循环实施缺血后适应。应用3.0T MRI,在缺血后4h、24h及48h注射SPIO,观察SPIO增强后MRI改变特点,测量不同时间点T2WI rSI值;通过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缺血灶内铁粒子形态及部位;采用抗IL-1β与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脑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巨噬细胞浸润及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MRI未见异常;缺血组于注射SPIO后24h及以后时间点扫描缺血灶内可见低信号,4h注射组24h、48h及72h低信号形态未见明显改变,T2WI rSI值未见变化(P>0.05),在24h、48h及72h时T2WI rSI低于缺血平扫组(P<0.05);24h注射组48h及72h扫描可见低信号,低信号形态未见明显改变,T2WI rSI值未见变化(P>0.05),48h及72h T2WI rSI与缺血平扫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注射组,72h时可见低信号,但T2WI rSI与缺血平扫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后适应组注射SPIO后24h及以后各时间点缺血灶内可见低信号,缺血后适应4h注射SPIO组24h、48h及72h时T2WI rSI高于缺血4h注射SPIO组(P<0.05),缺血后适应24h注射SPIO组48h及72h缺血灶T2WI rSI略低于缺血24h注射SPIO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T2WI rSl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后适应48h注射SPIO组与缺血组72h T2WI rSI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缺血4h注射组24h时含铁粒子细胞主要位于血管腔内,随缺血时间延长,血管腔内含铁粒子细胞减少,于72h主要位于血管外组织内;24h及48h注射组含铁粒子细胞较4h注射组减少,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含铁粒子细胞均较缺血组减少;抗IL-1β与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缺血后24h缺血灶可见大量ED-1阳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浸润,IL-1β表达增强,随时间延长,48h及72h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减少,IL-1β表达减弱,但在72h病变周边出现了多个体积较大的巨噬细胞;IL-1β表达与ED-1共染。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中24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48h及72h(P<0.05),并且48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72h(P<0.05),缺血组24h及48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缺血后适应组同一时间点(P<0.05),缺血组72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与缺血后适应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小胶质/巨噬细胞参与了急性期血栓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的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应用SPIO增强MRI成像可用于活体监测脑缺血后急性期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脑缺血后小胶质/巨噬细胞的浸润及炎症介质的表达,SPIO增强MRI可以在活体内监测脑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改变。
二、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assess ischemia occurrence in the setting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A comparative stud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assess ischemia occurrence in the setting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A comparative study(论文提纲范文)
(1)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三七总皂苷各成分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三七和其成分的研究 |
2 三七总皂苷及其各成分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LINGO-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 |
1 LINGO-1 |
2 EGFR |
3 PI3K//AKT |
4 PTEN |
5 GSK-3β |
6 PTE、AKT以及GSK-3β的关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血塞通对MCAO大鼠术后28天LINGO-1,EGFR以及下游PI3K/AKT通路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血塞通对MCAO大鼠术后28天PTEN和GSK-3β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细胞实验研究 |
实验四 血塞通对SH-SY5Y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mNSS神经功能评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 皂苷类成分 |
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成分 |
3 黄酮类成分 |
4 糖类成分 |
5 挥发性成分 |
6 微量元素 |
7 其他成分 |
8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三七活血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在外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2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 在骨伤、外科类疾病中的应用 |
5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活血药物药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 体内活血药理模型 |
2 体外活血药理模型 |
3 小结与展望 |
综述四 三七活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 三七活血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2 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
第一节 广西、云南两省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实验样品的制备 |
1 三七谱-效相关研究实验样品的制备 |
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样品的制备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七药物谱的构建 |
第一节 三七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14批次三七指纹图谱中共有成分的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第一节 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实验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三七对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第一节 药物谱与毛细管凝血实验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药物谱与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药物谱与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三七质量 |
第一节 50批次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一 全文总结 |
1 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 |
2 三七药物谱的获取 |
3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4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5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6 小结 |
7 展望 |
二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改善的影像学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针刺改善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磁共振技术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
(4)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亚型及特点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伴有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及复发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颅内侧支循环与大动脉狭窄/闭塞性脑梗死的相关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
2.2 针康法的内容 |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
3.2.3 功能连接(FC) |
3.2.4 脑网络 |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4.1 同型半胱氨酸 |
4.2 细胞炎性因子 |
4.2.1 促炎性因子 |
4.2.2 抗炎性因子 |
4.3 超敏C反应蛋白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对象 |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4 中止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资料指标 |
2.3.2 行为学指标 |
2.3.3 影像学指标 |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
2.4 观察周期 |
3 统计分析 |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
3.3 相关分析 |
4 结果 |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1 基本情况比较 |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
3.1.5 扣带回 |
3.1.6 壳核 |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针刺调控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抑制炎性坏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认识 |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西医认识 |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
第二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 |
一、神经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中风后抑郁 |
二、NLRP3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炎性坏死 |
三、神经元自噬对神经元次级坏死的调控作用 |
第三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现状 |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现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模型制备研究现状 |
二、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第二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第三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第四节 针刺调控自噬抑制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神经元炎性坏死的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
(7)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胶质细胞环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脑缺血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理生理 |
3 脑卒中的针刺研究进展 |
3.1 头针针刺疗法 |
3.2 电针针刺疗法 |
3.3 体针针刺疗法 |
3.4 其他针刺疗法 |
4 脑卒中的康复研究进展 |
4.1 康复治疗作用机制 |
4.2 康复的功能评定 |
4.3 康复治疗技术 |
5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6 脑缺血与胶质细胞环境 |
6.1 GFAP与胶质细胞环境 |
6.2 S100β与胶质细胞环境 |
7 脑缺血与细胞凋亡 |
7.1 BDNF与细胞凋亡 |
7.2 Caspase-3与细胞凋亡 |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
2.2 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BDNF结果 |
2.3 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S100β结果 |
2.4 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GFAP结果 |
2.5 Real-time PCR检测BDNFmRNA结果 |
2.6 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3mRNA结果 |
讨论 |
1 模型的选择 |
2 针康法的选择 |
3 针康法对BDNF、S100β、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针康法对BDNF,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针康法对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 针康法对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介 |
附录 |
(9)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不同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4 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5 模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6 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 |
1.7 TTC染色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一: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研究 |
2.2 实验二: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梓醇对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药物配制与干预 |
1.4 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5 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
1.6 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 |
1.7 TTC染色 |
1.8 Western Blot检测及分析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梓醇样品纯度鉴定 |
2.2 实验一 梓醇治疗脑缺血短期效应研究 |
2.3 实验二 梓醇治疗脑缺血长期效应研究 |
2.4 实验三 脑缺血后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梓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其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
(10)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常规MRI改变特点及其在脑缺血后适应的监测价值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SPIO增强MRI分子成像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综述: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在读期间主持科研 |
在读期间所获奖励 |
在读期间参编论着 |
致谢 |
四、A simple and sensitive method to assess ischemia occurrence in the setting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A comparative study(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塞通对MCAO大鼠和OGD/R损伤SH-SY5Y细胞LINGO-1,EGFR,PI3K/AKT通路以及PTEN和GSK-3β的研究[D]. 周东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D]. 丁永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李彦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亚型及相关脑梗死的预后研究[D]. 张坤.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针刺调控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自噬抑制炎性坏死机制研究[D]. 赖名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8]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胶质细胞环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 孔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D]. 王红利. 西南大学, 2013(12)
- [10]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D]. 何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