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朱江华[1](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以来新一轮边疆危机加剧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虽然不受中央政府的实力控制,但仍然与中央保持着若即若离之关系。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新疆各届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局势动荡之中,不同程度地维持边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了国家安全,教育施政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届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不仅事关新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更关乎边疆政治的成败,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因此,教育服务于政治是有关民国新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教育施政由此作为一个历史事实进入本研究的视野。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边政学、教育政治学、教育问题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对维持新疆地方稳定和国家整体安全所发挥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为主线,以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所处的政治及历史背景、主政者教育施政的观念或态度、民汉教育的措置、教育的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权衡、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为五条逻辑分线索梳理和呈现历史。为增强研究的生动性,本研究还运用个案研究手段以及史论结合原则,一方面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得到历史借鉴意义和引起现实反思;另一方面剖析三届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进行优劣比较和原因分析。最后,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经验启示,同时进行研究的前瞻性探讨。依据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教育施政的政治与历史背景上:杨增新政府处身于共和乍兴的新疆地方社会,政治变局较为复杂,教育历史条件与晚清相比极为落后;金树仁政府登台主政适逢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之际,处于国民党中央开始图取西北以及其自身在新疆社会内部政治根基不牢这样杌陧的内外境遇,教育的历史条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陈旧不堪;盛世才政府的主政基本处于国家抗战时期,其虽面临国民党对新疆实际谋求控制以及新疆内部动乱等政治困局,但同时在抗战历史主题下拥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政治机遇,有利于开创新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政治观念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施政理念方面:杨增新政府由于其主政者杨增新是前清遗吏出身且自身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操守,加之民国初期新疆社会的内外危机的影响,决定其政治上抱守“羁縻治边”观念与“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金树仁政府由于其主政者金树仁阅历肤浅、能力不足及其政治视野的狭隘,导致了对集团利益和强权政治的迷恋,因此固守着“四同”政治小集团观念和教育施政的“权宜”态度;盛世才政府的主政者是拥有新思想的政治投机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政治野心,决定了其审时度势和善于应变的统治风格,因此盛世才政府主政新疆能够抓住新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顺应时局提出“六大政策”政治主张和全新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对待新疆民汉教育方面:杨增新政府对于二者基本采取分立举措,官办教育实施汉文和汉化教育且着眼于地方的地方治理的自足,少数民族私立教育则加强监管杜绝外来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持地方安定,同时还十分支持封建色彩浓厚的新疆本地的经堂教育,力求边疆社会因俗治俗;金树仁政府在公立学校教育方面基本因袭杨氏的汉化策略然而在国民学校的扩充方面亦属有限,而对少数民族教育则基本无力监管甚至达到放任的地步;盛世才政府由于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教育施政方针,新疆地方民汉教育实现了共举,官方和民众真正地联手协作,公立国民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会立学校教育都繁荣起来教育的边疆属性权衡方面:杨增新政府兼顾边疆教育的安全与发展二重因素,但总体上安全重于发展,安全上坚守封闭与传统两原则,发展上将实业教育视为边疆社会根基而视师范教育为教育的补充手段;金树仁政府在边疆安全上的教育举措走向偏颇,偏重于加强军事教育强化统治以及防范民族知识分子,而在边疆发展方面尚没有长远的计划与足够的行动;盛世才政府在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的举措做到了并行和并重,安全上分别实施了强化政府政策教育以筑牢思想防线、宣扬抗战建省观念以此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完善教育机构以强化监管与指导等举措,发展上分别积极推动了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扩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类教育的落实、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和各类学校并进发展等新疆教育的央地关系方面:杨增新政府坚持在教育的自决原则下与中央政府保持基本的形式上的行政关联;金树仁政府在防范国民党中央对新疆教育的实质影响之下附和其一般的行政指令;盛世才政府兴办教育并非仅仅依靠国民党中央政府,更多地吸纳了苏联、中共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援助力量,因此在教育的央地关系上主要是个人政治利益优先下的回应与权变就新疆学院兴办始末和新疆反帝会的抗战教育这两个政府教育施政的历史标识进行探讨,其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将其与新疆地方当下的高等教育与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对接起来,反思其中的诸多问题在分析和述评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方面,研究认为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参半,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总体上弊端超过成就;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得大于失,其借鉴意义深远最后,研究总结出一些历史启示:在客观事实层面,民国新疆的教育状况并非总是落后,而有其历史变迁,它的兴衰进退与各届地方政府的不同的施政情况密切相关。在政府主体作为层面,对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政府必须彰显主导性作用,不但要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更要通过教育发展促进边疆地方问题的治理。在历史认识层面,对于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要兼顾边疆安全与发展、朝向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方向发展、契合国家重要历史任务和政治主题。这些经验有益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形势下的边疆治理。
孙建杰[2](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陈本铿[3](2018)在《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海权的属性从传统的单一的权力属性过渡到权力强化和权利维护双重属性。中国现代海权属性系由维护海洋主权、海洋权力与海洋权益有机统一,其中海洋主权与海洋权力属于海权的权力属性范畴,而实现权力属性的方式是要推行海洋强国战略,而海洋权益属于海权的权利属性。因此,中国现代海权实现之路是由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权权利维护的统一。台湾在维护海权的权利属性方面发挥作用相对有限,在南海争端上不断增强海军实力,与大陆合作才能强化海权的维护,实现南海利益最大化。分析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过程,也要对新世纪前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追根溯源。主要体现在建碑巡护阶段(1949—1955年)、反共优先、维权次之阶段(1956—1970年)、重“外交”轻“主权”阶段(1971—1988年)、南海政策态度相对积极主动(1988—1993年)、南海政策采取推脱回避(1993—1995年)、南海“主权”意识淡化(1995—2000年)。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执政8年来,“台独”势力在岛内急剧膨胀,受到“台独”思维定式,为凸显台湾主体性,南海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突出“海洋立国”,鼓吹“主权”意识;立足“有限主权”,排斥两岸合作;强化“生态环保”,拓宽多元思路,呈现出是忽软忽硬,缺乏同步性,但产生越努力却越被忽视“反噬效应”。在南海问题上,马英九较陈水扁时期更加积极,秉承“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原则,更是强调以“中华民国”对于南海固有主权与领土主张,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两岸能够在能源安全实现合作。两岸在南海实现合作,不仅是台湾方面明智选择,更是大势所趋,应用SWOT分析马英九时期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2016年5月,民进党二度执政以来,蔡英文南海政策主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权”仅限于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二是突出国际法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三是“双反对”,即反对与中国大陆合作和反对双边框架解决南海争端。四是配合美国等域外大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蔡英文南海政策不利影响预估如下:一是凸显台湾“独立”地位,“主权”范围仅限于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忽视南海历史性权利。二是两岸共同维护南海“祖权”立论被推翻,共同维权的难度将加大。三是迎合美日等域外大国南海政策,强化台湾作为声索平等一方参与南海协商。四是强调南海争端依据国际法,继承台湾南海政策的消极面和模糊性,南海维权进一步边缘化。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进行归纳总结,国民党与民进党在南海问题共性在于:南海战略主张都比较“亲美”;两党均不认同与中国大陆在南海维权上实现合作,尤其是民进党更是极力反对两岸南海合作;都主张争端各方要依据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解决南海争端,让南海争议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两党都认为台湾有权作为南海声索一方,参与南海争端解决机制;两党都认为解决南海争端问题需多方共同努力,反对单方面改变南海现状。虽然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南海问题上呈现某些相同点,但两党在南海问题上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而言国民党能够较为清晰表达台湾敢于维护南海权益立场,而民进党只是象征性表示反对其他南海声索国侵犯南海权益,主张“确保主权、和平稳定、多边合作、永续发展”。二是两党对于“十一段线”主张存在差异。三是两党对于两岸南海合作议题上,虽然在两岸南海合作议题上,两党均不认同合作,但仍有区别,国民党态度相对温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采取默许态度,但民进党明确反对两岸在南海事务上实现合作。四是两党对于台湾参与南海协商主体不一致。五是两党对于美日及南海声索国挑衅并侵犯南海权益态度不一致。当前,岛内“蓝绿”恶斗削弱维权力量、两岸政治分歧使台湾维权陷入边缘化、域外国家制约台湾维权和抵制两岸共同维权、南海问题呈现多重复合博弈结构模式等因素,使得台湾南海政策面临困境。而台湾需要培育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务实落实推动两岸在南海的合作、积极研究并坚持“U型线”的立场不能动摇、提升对太平岛的实际控制能力等手段维护南海权益。民进党是当前台湾政坛最大政党。国民党只从2016年大选败选以来,一直萎靡不振,而民进党则有可能长期执政。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体现在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其南海政策的重心将转移至太平岛。由于南海形势已经是国际化趋势,台湾南海政策将呈现国际化与多边化,未来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党的南海政策呈现趋同性,两大政党分歧将相对窄化。“新南向政策”与南海政策角色将进行互换,“新南向政策”不再是台湾南海政策工具之一,反而是南海政策将成为“新南向政策”工具之一。面对台湾南海政策呈现种种趋势,中国大陆必须沉着冷静、顺势而为、立足实际,有理有利有节进行应对,争取实现南海利益最大化。首先是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迫使美国南海政策回归“中立化”。其次是有理有利有节,发挥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再次是对台湾策略主要有:加强两岸民间海上执法和能源开发合作,建立两岸南海“第二轨”协商机制;“一中原则”协商参与南海议题的功能性组织;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应对“新南向政策”;加强两岸集体身份认同,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
史春林[4](2006)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海权与海权论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收回、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对比分析、跨学科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对中国海上侵略和海权侵夺、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近代丧失海权的收回以及建国以来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重要问题为基本内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目前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收回近代中国丧失的海权以及维护、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海权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中国构建和谐海洋和向现代化海洋强国进军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本文由引言和一到六章以及结论共八个部分组成。引言:论述了海权的定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海权的关系,并概括了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一章:论述了世界各国争夺海权的斗争历史,并概括了国内外对海权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和基本内容。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以及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和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第四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收回了近代丧失的海权,一方面终结了西方在华炮舰政策,另一方面掌握了沿海与内河航行权、引航权、海关主权等,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章: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维护和巩固国家海权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但与西方敌对势力和前苏联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和控制进行了斗争,而且还与美蒋对大陆沿海的窜犯和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权益的觊觎进行了斗争,同时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确立了关于中国海洋主权和管辖权的基本制度。第六章:论述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以及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问题。结论: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王雷,孙梅,香远文,连然,方锡强,林丽敏,史业,明斌,劳险,华顺海,毕广生[5](2004)在《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辉传统》文中提出本报讯(通讯员王雷孙梅香远文连然方锡强林丽敏史业明斌劳险华顺海毕广生)在“七一”来临之际,中远系统各单位纷纷以不同形式庆祝党的生日,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辉传统。 广远公司:多个基层党组织及个人获表彰 “七一”来临之际,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多个基层党组织?
钟实[6](2003)在《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2002年12月26日,中远实业公司10周年志禧暨北京中远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党组书记张富生、副总裁李建红出席了酒会。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与张富生共同为中远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揭牌。交通部、北京市政府相关?
陈友邦[7](2001)在《军工集团大事记(2001年5月)》文中研究指明
尹路[8](2018)在《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气候和优越的环境资源,具有发展特色热带农业的独特优势。建省30周年以来,海南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不相匹配,更与海南省乃至国家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海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其中,海南农产品加工落后是一个非常突出因素,而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问题则是导致海南农产品加工落后的重要因素。现有关于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很多,但鲜少聚焦农产品加工企业,涉足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就更少。本研究在调研规模以上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海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以及海南岛屿经济发展特点,从融资渠道、融资金额、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方面对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小于企业实际需求、融资期限与企业资金回笼周期不匹配、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造成这些融资问题的原因涉及多方面,海南农产品加工行业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是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直接原因,而相关财税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金融体制弊端等因素则是间接制约了企业融资。研究认为,要解决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一是通过从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经营发展水平、完善政府财税扶持政策、农业保险体系、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来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来提高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增设银行服务网点,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来改善海南省金融机构在融资金额及期限方面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需求的问题;三是通过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信贷担保产品的保险范围和保险金额,创新融资保险品种等方式来完善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从而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四是通过完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来扩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9](2015)在《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推动联社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文中指出2014年,我们在全国总社和市经信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开拓创新、稳中求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一、取得的主要成绩1、经济运行稳中有升。面对宏观经济不断下行对联社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指导区(县)联社和成员企业积极开拓,逆势前行,推动联社经济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2014年,市联社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76.95
二、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杨增新政府的教育施政(1912-1928年) |
第一节 共和乍兴之新疆:多重政治变局与教育历史变迁 |
一、伊犁革命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冲击 |
二、苏联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思潮在新疆的影响 |
三、“双泛”思想意识形态在新疆社会加剧渗透 |
四、新疆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变迁 |
第二节 旧式官僚之立场:“羁縻治边”下的“养防合一”教育施政理念 |
一、杨增新旧式官僚政府的构成及施政依靠 |
二、旧官僚的羁縻治边观念及其表现 |
三、“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 |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分立:汉文官办的自足与民族私立的监管 |
一、汉文官办教育施政的自足 |
二、民族新式私立教育的监管 |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衡量:安全与发展兼顾及其轻重措置 |
一、教育施政的安全属性考察:抱守封闭与传统原则 |
二、教育施政的发展属性分析:实业强基,师范补员 |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权衡: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微弱关联 |
一、教育观念: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抵牾与差距 |
二、教育行政:地方敷衍与中央放任共存 |
三、学校教育实施:地方行为滞后于中央的变革节奏 |
第二章 金树仁政府的教育施政(1928-1933年) |
第一节 登台主政之境遇:杌陧的内外政治情势与教育的历史遗留 |
一、历史转捩下金树仁政府的杌陧政治情势 |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遗留 |
第二节 集团利益之主导:“四同”政治观念下的“权宜”教育施政态度 |
一、金树仁政府“四同”政治观念分析 |
二、金树仁政府“权宜”教育施政态度考察 |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敷衍:有限扩充汉校与消极放任民校 |
一、国民教育扩充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 |
二、民族学校疏于管理,“双泛”影响严重 |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检视:安全举措偏颇与发展的行动不足 |
一、兴办军事教育以期强军统治 |
二、漠视民族教育,防范民族知识分子 |
三、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有效的行动 |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防范中央实质影响与附和其行政指令 |
一、坚守统治利益,拒斥三民主义思想传播 |
二、教育发展在形式上附和国民政府的要求 |
三、与中央部门畅通信息,防范不法文化考察 |
第三章 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1933-1944年) |
第一节 历史脉搏之把握:政治困局中的机遇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
一、主政困局的解决与机遇的把握 |
二、开辟新疆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
第二节 政治投机之姿态:“六大政策”主张下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 |
一、广纳各方进步力量,充实与革新政府机构 |
二、“六大政策”的产生及其确立 |
三、“双以”教育施政方针指导下的教育新面貌 |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共举:官民携手推进各民族教育繁荣 |
一、全面设立民族文化促进会,兴办会立学校 |
二、积极采纳民族人士的教育建言 |
三、正面回应与合理措置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元 |
四、推动各民族教育事业与国家抗战历史主题融合 |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探析:安全与发展的并行并重 |
一、强化“六大政策”教育,筑牢思想安全防线 |
二、宣扬抗战建省观念,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 |
三、完善文化和教育管理机构,强化教育监管与指导 |
四、加强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 |
五、扩大经费投入,确保各类教育的有力实施 |
六、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各类学校齐头并进 |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措置:政治利益下的回应与权变 |
一、以维护个人的政治利益为根本立场 |
二、保持新疆地方与中央的教育联系 |
三、在央地关系之间的游移和权变 |
第四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的两个历史标识 |
第一节 新疆学院: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始末及其社会价值 |
一、新疆学院建设发展始末 |
二、兴办新疆学院的社会价值 |
三、地方政府对待高等教育的施政态度 |
第二节 新疆反帝会:地方政府与民众联合开展抗战教育之典型 |
一、反帝会的创建及其性质 |
二、反帝会的抗战教育活动 |
三、反帝会抗战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 |
第三节 价值探寻:历史借鉴与现实反思 |
一、历史借鉴 |
二、现实反思 |
第五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举要与比较 |
第一节 变中谋安及其因习守成: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
一、教育权的把握与教育资源的分配 |
二、教育与边疆政治社会化 |
第二节 适时改良及其敷衍褊狭: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
一、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成绩 |
二、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偏失 |
三、举措偏失带来的政治恶果 |
第三节 全新锐进及其正反面相:盛世才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
一、教育施政的革新举措 |
二、教育施政的历史突破 |
三、民主进步与专制独裁并存的两副面相 |
第四节 综合评述: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比较与差异原因 |
一、各届政府教育施政举措得失比较 |
二、民国新疆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差异的原因分析 |
结语 |
一、历史发展之边疆安全启示 |
二、学术领域之相关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2)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
二、城市时代:1914—149 |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
第二节 酬神演剧 |
一、春祈秋报 |
二、庙会演剧 |
三、节令演剧 |
四、崇圣演剧 |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
一、集市演剧 |
二、行会演剧 |
三、喜丧演剧 |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
一、科班 |
二、江湖班 |
三、玩会班 |
四、龙虎班 |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
第一节 画地做场 |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
第二节 高台剧场 |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第三节 戏楼 |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
一、“开封五云”辨析 |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
一、坤伶的复兴 |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
(3)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三、创新点与难点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海权理论解析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海权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
一、海权与制海权 |
二、海洋战略 |
三、海军战略 |
第二节 传统海权和现代海权的理论解读 |
一、海权理论的演进、丰富和发展 |
二、传统海权的单一属性:海洋的权力 |
三、现代海权双重属性:权力强化和权利维护 |
第三节 两岸遵循的海权属性与海权维护 |
一、中国大陆现代海权: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权利维护统一 |
二、台湾海权权力强化:海军战略的实施 |
小结 |
第二章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00年) |
第一节 “两蒋”时期台湾当局南海维权综述(1949—1988年) |
一、“主权”建碑巡护阶段(1949—1956年) |
二、反共优先,消极维护(1957—1970年) |
三、重“外交”轻“主权”阶段(1971—1988年) |
第二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诠述(1988—2000年) |
一、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Ⅰ:政策宣示和海洋立法 |
二、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Ⅱ:安全维护与开发建设 |
三、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Ⅲ:“第二轨道”机制 |
第三节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历史评析 |
一、“两蒋”时期:“反共复国”历史错位下立足南海根基 |
二、李登辉时期: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
小结 |
第三章 陈水扁时期南海政策(2000—2008年) |
第一节 陈水扁时期台湾两岸关系与东盟关系 |
一、基调:“亲美仇中”,提出“一边一国”论 |
二、“烽火外交”视角下台湾与东盟关系 |
三、“新南向政策”提出与效果评析 |
第二节 陈水扁任内南海政策概述 |
一、突出“海洋立国”,鼓吹“主权”意识 |
二、立足“有限主权”,排斥两岸合作 |
三、强化“生态环保”,拓宽多元思路 |
第三节 陈水扁时期南海政策评价 |
一、特点:忽软忽硬,缺乏同步性 |
二、目的:凸显台湾主体性,拓展国际空间 |
三、效能:越努力却越被忽视“反噬效应” |
小结 |
第四章 马英九任内南海政策(2008—2016年) |
第一节 “活路外交”视角下台湾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 |
一、“活路外交”提出和现实意义 |
二、“活路外交”前提下台湾“亲美”与“和陆” |
三、“活路外交”视角下台湾与东盟政经关系 |
第二节 马英九任内南海作为与角色评价 |
一、基调:蓝色海洋战略 |
二、政策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 |
三、目的与途径:和平互惠、共同开发 |
四、角色:低调的声索方 |
第三节 马英九任内两岸南海有限合作 |
一、两岸南海合作相关议题 |
二、两岸南海合作的亮点:能源安全 |
三、南海合作SWOT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蔡英文上台以来南海政策(2016年—至今) |
第一节 蔡英文执政时期的“隐性台独”与“新南向政策” |
一、两岸关系:从维持现状到“新四不一没有” |
二、美台关系:从亲美到倚美 |
三、“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动机与目的 |
四、“新南向政策”面临困境与前景分析 |
第二节 蔡英文南海政策主张及成因 |
一、凸显台湾“主体性”使然 |
二、立于打赢选举政治考量 |
三、基于亲美倚美考虑 |
第三节 蔡英文南海政策不利影响预估 |
一、凸显台湾“独立”地位,忽视南海历史性权利 |
二、两岸共同维护南海“祖权”立论被推翻,共同维权难度加大 |
三、迎合美日,继承消极性,南海进一步边缘化 |
小结 |
第六章 台湾各时期南海政策比较及其维权困境 |
第一节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领导人政治割据逻辑 |
一、两岸关系视角下台湾领导人对台湾利益的认知 |
二、台湾领导人公开对于南海政策阐述立场 |
三、台湾领导人对南海建设及作为的重视程度 |
第二节 国民党、民进党南海政策争论和特点 |
一、国民党、民进党南海政策争论 |
二、民进党南海政策的特点 |
三、国民党南海政策的特点 |
第三节 台湾南海维权面临困境 |
一、岛内“蓝绿”恶斗削弱维权力量 |
二、两岸政治分歧使台湾维权陷入边缘化 |
三、域外因素制约台湾维权和抵制两岸共同维权 |
四、南海问题呈现多重复合博弈结构模式 |
小结 |
第七章 台湾南海维权案例分析与对策展望 |
第一节 台湾南海维权案例分析:菲律宾南海仲裁案 |
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起始与结果 |
二、中菲仲裁案后南海问题对于台湾的挑战与机遇 |
三、南海仲裁案后两岸南海合作可能性预估 |
第二节 当前台湾维护南海权益战略性选择 |
一、威胁平衡理论提出与演进 |
二、威胁平衡理论透析南海争端:抗衡?追随?避险? |
三、威胁平衡理论框架下台湾南海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台湾南海维权功能性策略 |
一、培育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
二、务实落实推动两岸在南海合作 |
三、积极研究并坚持“U型线”的立场不能动摇 |
四、提升对太平岛的实际控制能力 |
小结 |
第八章 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及中国大陆的对策探究 |
第一节 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 |
一、台湾南海政策的重心将转移至太平岛 |
二、台湾南海政策将面向国际化与多边化 |
三、蓝绿政党南海政策差异将呈现窄化 |
四、“新南向政策”与南海政策角色将互换 |
第二节 多层谋划:中国大陆应对策略思考 |
一、善于斗争、敢于斗争,迫使美国南海政策回归“中立化” |
二、有理有利有节,发挥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 |
三、对台湾策略Ⅰ:坚持“一中原则”,建立“第二轨”协商机制 |
四、对台湾策略Ⅱ: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应对“新南向政策” |
五、对台湾策略Ⅲ:加强两岸集体身份认同,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海权与海权论 |
一、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
(一) 海权争夺的时空背景 |
(二) 海权争夺的过程与内容 |
(三) 对海权争夺历史的反思 |
二、国外关于海权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
(一) 马汉的海权论 |
(二) 戈尔什科夫的海权论 |
(三) 莱曼的海权论 |
(四) 布思的海权论 |
三、中国关于海权问题的研究 |
(一) 中国近代对海权问题的检视 |
(二) 中国目前对海权问题的探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
一、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 |
(一)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海疆的侵犯与侵占 |
(二) 中国近代海权的丧失 |
二、近代国人为收回海权所做的努力 |
(一) 近代中国军民保卫海疆的斗争 |
(二) 中国近代海洋事业和海上力量的初步发展 |
(三) 中国近代的领海制度及其管理 |
三、中国共产党对海权问题的初步认识 |
(一) 关于中国海港主权问题 |
(二) 关于中国引航权问题 |
(三) 关于中国海洋与内河航行权问题 |
(四) 关于中国高级航海人才任用权问题 |
(五) 关于中国海关管理自主权问题 |
(六) 关于西方在华炮舰政策问题 |
(七) 关于西方争夺太平洋霸权及对中国海权影响问题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美侵夺中国海权的斗争 |
一、抗战时期反对日本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
(一) 日本对中国沿海侵略与对海权的侵夺 |
(二)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海上入侵对策与抵抗斗争 |
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国对中国海权的侵夺 |
(一) 美国对中国海权侵夺的表现及危害 |
(二)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侵夺中国海权的揭露和批判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后基本收回近代丧失的海权 |
一、西方在华炮舰政策的终结 |
(一) “紫石英”号事件与中国共产党对策 |
(二) 中国共产党要求西方撤走在华舰队 |
二、基本收回中国近代丧失的海权 |
(一) 沿海与内河航行权的收回 |
(二) 引航权的收回 |
(三) 海关主权和管理权的收回 |
三、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的收回 |
(一)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由来 |
(二) 旅顺海军基地与大连商港问题的解决 |
四、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
(一) 关于香港问题 |
(二) 关于澳门问题 |
第五章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海权所做的贡献 |
一、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与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
(一) 中国海疆主权基本恢复 |
(二) 打击美蒋对大陆沿海窜犯 |
二、冲破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
(一) 西方对新中国的海上封锁与禁运 |
(二) 新中国打破西方海上封锁与禁运的策略 |
三、反对前苏联对新中国的海上控制 |
(一) 关于建立海上长波电台的问题 |
(二) 关于建立海上联合舰队的问题 |
四、维护中国海岛领土主权的斗争 |
(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
(二) 维护钓鱼岛列屿主权的斗争 |
(三) 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 |
五、新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
(一) 新中国海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二) 新中国海洋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六、新中国关于海洋主权和管辖权基本制度的确立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
第六章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一、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 |
(二) 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
(三) 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
(四) 中国海防面临着周边海上力量的威胁 |
二、解决目前中国海权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
(一) 中国关于海洋划界的基本主张与具体方法 |
(二) 正确理解和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 |
(三) 全面增强维护和发展中国海权的实力与能力 |
三、维护与发展中国海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关于海权与陆权、空权的关系 |
(二) 关于海权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关系 |
(三) 关于海权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
(四) 关于海权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信贷配给理论 |
2.1.2 优序融资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3 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概况 |
3.1 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企业发展概况 |
3.1.1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
3.1.2 加工内容丰富 |
3.1.3 品牌产品逐渐增多 |
3.2 海南省政府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相关扶持政策实施情况 |
3.2.1 财政补贴政策 |
3.2.2 税收优惠政策 |
3.3 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企业规模小,盈利空间小 |
3.3.2 加工程度低 |
3.3.3 高学历人才少 |
3.3.4 原材料市场短缺 |
3.3.5 缺乏发展资金 |
4 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需求特征 |
4.1.1 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大 |
4.1.2 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特点 |
4.1.3 企业还贷期限短、借贷频率高 |
4.2 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概况 |
4.3 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 |
4.3.1 融资渠道有限 |
4.3.2 融资金额低于企业实际需求 |
4.3.3 融资期限与企业资金周转周期不匹配 |
4.3.4 融资成本较高 |
4.3.5 融资信用风险较大 |
4.4 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
4.4.1 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给融资带来困难 |
4.4.2 海南岛屿经济以及行业特点造成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款风险高 |
4.4.3 金融体制弊端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 |
4.4.4 相关财税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效果不明显 |
4.5 远跳公司融资案例分析 |
4.5.1 远跳公司基本情况 |
4.5.2 远跳公司融资情况 |
4.5.3 远跳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
5 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问题的解决策略 |
5.1 降低海南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支持积极性 |
5.1.1 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
5.1.2 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财税支持策,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
5.1.3 完善农业保险品种及保险覆盖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
5.1.4 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融资信用风险 |
5.2 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服务 |
5.2.1 完善金融供给体系,扩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服务范围 |
5.2.2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降低准入门槛,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需求 |
5.3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担保问题 |
5.4 完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扩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9)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推动联社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
1、联系实际, 研究探讨改革发展思路。 |
2、突出重心, 深化拓展指导服务功能。 |
3、上下联动, 推进落实创新转型进展。 |
4、夯实基础, 加强完善自身建设措施。 |
5、围绕中心, 有效发挥党建保障作用。 |
三、2015年的工作打算 |
(一) 在总体思路上, 聚焦三个重点, 实现四个目标。 |
(二) 在重点工作上, 着力推进落实六项工作。 |
四、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D]. 朱江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2]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3]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D]. 陈本铿.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 史春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5]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辉传统[N]. 王雷,孙梅,香远文,连然,方锡强,林丽敏,史业,明斌,劳险,华顺海,毕广生. 中国远洋报, 2004
- [6]中远实业公司庆祝成立10周年[N]. 钟实. 中国远洋报, 2003
- [7]军工集团大事记(2001年5月)[J]. 陈友邦. 国防科技工业, 2001(07)
- [8]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 尹路. 海南大学, 2018(03)
- [9]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推动联社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J]. 上海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 中国集体经济,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