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中药提取物产业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新奇[1](2020)在《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螺望春花是怀宁县特有的珍稀树木资源,其古树更是大自然留下的珍贵遗产。它树姿端庄雄伟,先花后叶,开花时满树白花,香味浓馨,是重要的观赏树种;花蕾被称作“辛夷”是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还可提取独具魅力的香精。通过对怀宁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地产业和人文优势,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全面推进海螺望春花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对促进地方增效、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的研究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历史及品质性状,海螺望春花古树及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开展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利用规划,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界定了海螺望春花、古树与古树后备资源、望春花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明确海螺望春花古树的分级标准。2.综述了国内外古树的保护管理体系及复壮技术;分析了辛夷植物的品种概况,总结出辛夷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以及抗过敏等相关药理作用;对海螺望春花蕾用林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育等试验研究进行梳理,为规范开展海螺望春花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3.明晰了海螺望春花的栽培历史和资源分布概况;摸清了海螺望春花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总结出海螺望春花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4.通过实地调研,从空间分布、数量特征、生长势及生长环境等多个角度对调查的171株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掌握了怀宁县石镜社区及邓林村内海螺望春花的资源本底。5.剖析了影响海螺望春花古树现状安全的主要因素,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措施,重点做到“一树一策”,实现跟踪管理和动态管理等;阐述了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原生地保护、异地保护以及离体保存。6.以怀宁县石镜乡为主要基地,以“特色品牌”、“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产业融合”重点发展策略为支撑,通过优化功能分区和布局,开发旅游景点与线路,建设海螺望春花珍稀树种保护基地,聚力打造以海螺望春花观赏为特色的乡镇观光旅游,全面开展海螺望春花发展规划研究,旨在拉长海螺望春花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卢遇[2](2020)在《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古籍记载其具有益肾、固精、明目等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覆盆子具有抗癌、抗炎症等丰富的生物活性。糖尿病为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降低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普遍、有效方法,发现高效,低毒的天然来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使用不同方法和溶剂提取覆盆子中的活性成分,然后采用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黄嘌呤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评价覆盆子抗糖尿病、色素沉积、痛风和老年痴呆方面的应用潜力,筛选最佳活性模型;接着使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对覆盆子中的降血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富集,并评价其体内体外降血糖活性,建立主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最后采用Sephadex LH 20、C18柱等色谱分离手段和高分辨率质谱等检测手段鉴定降血糖活性组分中的主要化学组成。本论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覆盆子中20%和40%乙醇的超声提取物的得率最高(P>0.05),为22.6%23.00%,40%乙醇超声和80%甲醇浸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46.57和144.88 mg GAE/g(P>0.05);100%乙醇的超声和浸提物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6.95和25.72 mg QuE/g提取物(P>0.05)。60%甲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为11.14μg/mL,40%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IC50值为0.08μg/mL,远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值为70.20μg/mL)。80%乙醇浸提提取物、80%甲醇超声提取物和100%乙醇浸提提取物分别具有较好的黄嘌呤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值分别为71.85μg/mL、44.22μg/mL和17.23μg/mL,但抑制能力与阳性对照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取决于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能有效提升覆盆子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抗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能力。40%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应用潜力。(2)使用超声辅助40%乙醇提取方法提取覆盆子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一步富集得到水相(156.19 g)、10%乙醇(17.87 g)、40%乙醇(67.97 g)、60%乙醇(39 g)、80%乙醇(4.05 g)和95%乙醇(1.3 g)6个洗脱组分。40%乙醇相(FPZ40)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最强,其阿卡波糖活性当量值为1195 g阿卡波糖/g组分。采用高(FPZ-H)、低(FPZ-L)不同剂量的FPZ40灌胃C57BL/6小鼠,通过测定小鼠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发现,FPZ-H组与FPZ-L组小鼠空腹血糖分别比阿卡波糖对照组低31.5%与30.9%,FPZ-H组餐后血糖最低,为724±25.01 mM,为阿卡波糖组的84%,控制组的71.2%,说明FPZ40能显着降低小鼠的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采用HPLC-QTOF-MS/MS技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母离子、MS/MS裂解规律和分子式等信息,从FPZ40中鉴定或初步鉴定出了26种化合物,包括15种鞣花单宁(4个pedunculagin/casuariin及其同分异构体、4种galloyl-HHDP-glucose、4种鞣花酸衍生物、鞣花酸、casuarinin和casuarictin)、7种酚酸(丹酚酸C、caffeoylthreonic acid、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rubusin A、coumaroylthreonic acid、darendoside B、没食子酸乙酯)和4种黄酮类化合(原花青素2聚体、表儿茶素/儿茶素、香橙素-O-己糖苷和芹菜素-O-鼠李糖苷物)。(3)采用Sephadex LH-20、ODS中压柱、半制备型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对FPZ40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核磁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精确表征,得到5个化合物的精确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gemin D(2)、短叶苏木酚酸(3)、没食子酸乙酯(13)和鞣花酸(14),其中gemin D为首次从覆盆子中鉴定的化合物。8个鞣花单宁类化合物的精确结构目前无法确定,通过化合物的MS/MS数据可以判断其结构为Galloyl-HHDP-glucose、Galloyl-Ellagic acid-HHDP-glucose、Roshenin C或其异构体、Rhoipteleanin E、Pedunculagin/Casuariin和ellagitannins。通过对覆盆子中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的评价发现,鞣花单宁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覆盆子在抗糖尿病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和抗糖尿病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李超[3](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曹梦蝶[4](2019)在《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成药产业是我国最具原创性优势的医药产业,国家一直致力于促进和发展中成药产业,然而目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尚存在诸多困难,产业竞争优势较弱。故开展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明确中成药产业竞争优势,是促进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药事管理学科与产业经济学科相结合,以中成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揭示当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水平,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1)数据挖掘:对现有中成药及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产药品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进行数据挖掘,明确当前产业发展概况、竞争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2)数学模型分析:通过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产业竞争力得分;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竞争优劣势。(3)对比研究:构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与我国化学药品制造产业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1)产品结构特点:我国中成药品种有9629个,涉及59270个批文及2856家企业,平均每个品种的批文数为6.18,企业数为0.29。其中有371个收录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126个收录入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剂型涉及胶囊剂、片剂、丸剂、颗粒剂等42种。临床应用涵盖内科、妇科、骨伤科、外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肿瘤及眼科用药8大类,主要用于症状和体征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21大类疾病的治疗。(2)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在经济效益上,2013-2017年,中成药产量从272.05万吨增至383.6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化学药品产量从263.30万吨增至355.4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从5065亿元增至573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化学药品主营业务收入从9433.8亿元增至1333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中成药利润总额从538.4亿元增至70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化学药品利润总额从936.0亿元增至1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中成药年销售额从1984.92亿元增至2996.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其中区域年销售额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排名靠前。(3)国际贸易情况:2008-2017年,我国中成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58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平均总额为4.8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贸易竞争指数从-0.0279降至-0.1935,平均值为-0.049,且总贸易出口额低于进口额。我国中成药类产品出口主要以中药酒、片仔癀、白药、清凉油及安宫牛黄丸五类为主。(4)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2004-2016年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得分从-2.611升至2.978,总体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低水平。权重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因子指标权重排名前三的是R&D经费支出(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开发项目(项),提示创新能力在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产业竞争力均处于中低水平,但后者产业竞争力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前者波动较大,走势不稳。(5)产业竞争优劣势:“钻石”模型分析提示:(1)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为产业竞争力奠基了物质基础,但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及智能设备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匮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相较于国际市场发展较好。(3)相关及支持产业:上游产业已有较好发展,但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医药制造业、制药机械业等相关互补性产业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4)企业结构及战略:企业发展结构单一,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重。结论:我国中成药产品品种丰富,临床应用广泛,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普药市场及医保市场占比较低。中成药产业规模发展趋势良好,生产和效益都呈低速上升趋势,且总体发展势态弱于化药制造业,提示产业发展滞后。国际贸易水平较落后,尚处于净进口瓶颈期,具有微弱的竞争劣势。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但已初具产业原创性优势。本文对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增强生产要素优势;(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国际化专利布局策略;(3)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市场需求;(4)加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建设;(5)注重企业发展,培育大品牌大品种;(6)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白恩来[5](201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8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其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之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探索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可以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支持因素,通过政策优化更大限度释放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政策的介入,总结了现有政策支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进而运用实证分析法找到了影响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结合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政策优化的建议。首先,本文在市场失灵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演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产业政策的功能,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做了理论分析,同时分析了产业政策工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终构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需要、产业政策功能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该机制的构建成为了本文研究和论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其次,在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机制的框架下,初步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及机制作用的体现做了描述性的分析。本文从总体的角度盘点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性政策和七大产业政策的演变并总结了政策在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作用的发挥而受到了限制,寻找制约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因素成了下一步分析的关键,为本文遵循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运行原理寻找答案开辟了突破口。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现行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宏观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现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在宏观层面是有效的,但是总体宏观政策效果非常微弱,这与第三章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已经建立,且作用已初步发挥,但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完善空间。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选择了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微观分析再一次印证了第三章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的分析结论,并找到了阻碍机制作用发挥的根本原因——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产业异质性缺乏足够的关注,研究结果为产业政策的优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最后,总结了发达经济体设计需求层面、供给层面、环境层面政策的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找到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阻碍因素、发挥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作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样本。在前文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中找到了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思路和具体优化产业政策的建议,以期通过政策的调整,消除制约政策支持机制的阻碍因素,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构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演化机制。(2)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运行的原理,以及通过政策的反馈修正,找到制约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因素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理论结构。(3)建立了与政策支持机制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效应评价方法(4)在借鉴发达经济体发展新兴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经济理论、市场客观规律、政策协同的三维政策优化思路,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李金凤[6](2018)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产业价值链对山东中药产业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丰富不同商业环境下产业链、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等相关理论。对山东中药产业的上、中、下游及中药知识产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比其他省份,分析其存在的优劣势及机会与威胁,最终制定山东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为政府制定产业规划、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1993年2017年产业链、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中药产业、互联网思维等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搜集和统计分析,了解相关理论在不同商业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逻辑,把握其本质,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与范围。然后按照产业链理论,运用数据统计、图表说明、比较分析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山东省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结构化分析,并运用SWOT模型与案例分析法来分析山东中药产业的优劣势以及基于外部环境的发展机会与面临威胁,最后运用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指导思想来确定山东省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的发展战略。成果:站在将相关产业与价值理论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全新视角来探寻理论演变与发展背后的商业逻辑,提出了每一种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观点。针对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与经济发展状况,要振兴与发展山东中药产业,需要重新审视山东中药产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经分析全国各省份中药产业研究情况,发现山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急需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管理探索,并以此来反哺中药产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最终提高产业促进与产业研究交互发展、相互滋养的中药产业综合实力。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图表分析,明确了山东中药产业上、中、下游及中药知识产业等各个产业环节现状,并与全国其他省份进行横向对比,与自身发展的历史数据与演变过程进行纵向对比,从而客观地总结出了各个环节的产业特征。SWOT模型是比较着名的企业、产业或区域的战略分析工具,本研究运用它进行各项分析,总结出了山东中药产业具有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养殖业发达,龙头企业形成了战略定位的创新范式,科研创新成果显着,以及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不平衡,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协同度不高,以及协同创新性不强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山东中药产业拥有产业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带来了消费需求与健康理念变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等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遇,当然也存在着国际天然药物发展对中药产业产生强烈冲击、国内其他省份创新发展速度加快以及新商业环境下导致的产业边界模糊、其他产业对中药产业跨界冲击加强等威胁。最后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指明了山东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的发展战略。结论: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在产业链上的分布永远存在多寡,且随着商业环境与生产要素价值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山东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上游种植产业可以与下游中药材专业市场打通,充分发挥上游道地药材资源与种质优势,重新定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核心价值。中游产业进行战略选择,要么做全产业链生态,要么做专科领域的产品群。下游产业进行商业流通环节的并购整合,提升附加值,解决产业痛点。中药知识产业进行产业联盟,协同打造科研创新系统。
唐国政[7](2018)在《三七产业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国家及我省均把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背景下,云南具有临近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担当“一带一路”排头兵的重任,以三七产业为核心带动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三七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其产业在近年来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目前对三七产业中技术创新,尤其是新药开发技术研究较多,但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运用情报分析方法中的文献计量分析法和专利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三七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宏观的PEST分析法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出影响三七产业的主要外部因素,根据各项定性定量的指标合理估计研判三七产业的发展阶段,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决策各方提供依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和分析手段相互独立,具有各自客观性,但分析结果可以相互作为对比和验证。为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并利用情报学分析方法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提供探索和尝试。最后,本文围绕三七产业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三七产业发展的战略,揭示三七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产业内企业间竞争的热点,分析三七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据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企业研发能力以及有机三七等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性提出三七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以促进我省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
刘雷[8](2018)在《基于环境友好溶剂下的延胡索乙素提取及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基于使用环境友好型溶剂的前提下,以延胡索萃取物中延胡索乙素、总生物碱的含量,以及干浸膏得率为考核指标,对中药材延胡索的部分深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提取工艺,延胡索浸膏的提取、干燥工艺)进行优化筛选。通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延胡索乙素等6种生物碱的含量,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铜、汞、铅、镉、铬5种重金属元素的携带量,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携带量,初步建立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评价方法体系。1课题目标本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实验室“小试”进而探索延胡索浸膏的最优生产工艺条件,为延胡索浸膏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化、生产高效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拟定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为延胡索浸膏生产的质量一致性与安全性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2延胡索乙素提取最优工艺条件探索目的探索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最优提取工艺方法及其条件。方法首先通过对索氏提取法、醇回流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提取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提取液中延胡乙素的含量及浸膏得率做为考察指标,筛选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最优提取工艺方法,其次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索最优工艺方法提取延胡索乙素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经实验探究确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提取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延胡索粒度选取30目,萃取压力为20 Mpa,萃取温度为45℃,改性剂选取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夹带剂为药材1.5倍量的95%乙醇。结论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提取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工艺稳定可行,且提取率较高,有机残留量较低,可用于延胡索乙素的提取生产。3延胡索浸膏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目的通过对延胡索浸膏制备方法、提取剂(溶媒)、浓缩干燥方法的比较性研究,探索延胡索浸膏制备的最优工艺方法。方法以延胡索乙素、总生物碱含量,以及延胡索浸膏得率作为考察指标,首先对延胡索浸膏制备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渗滤法和热回流法进行比较研究;其次分别以蒸馏水及不同浓度梯度下的乙酸、乙醇和乙酸乙酯作为浸膏提取剂(溶媒)时的制备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对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红外干燥、真空带式干燥5种不同干燥方法对延胡索浸膏品质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选取浓度为20%的乙酸做提取剂(溶媒),采用热回流法制备延胡索浸膏,通过真空带式干燥法进行浓缩干燥,由此制得的延胡索浸膏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结论用该工艺方法制备延胡索浸膏产品质量较高,工艺稳定可靠。4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目的以重庆开州实验基地种植延胡索为药源,采用上文所探索的延胡索浸膏最优制备工艺方法,进行实验室“小试”生产。对制得的延胡索浸膏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评价,具体包括对延胡索浸膏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重金属携带量及农药残留量的检测评价。初步制定了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评价方法体系(草案)。方法(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延胡索乙素等6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2)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延胡索浸膏中汞、铅、铬等5种金属元素的携带量进行测定及评价;(3)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延胡索浸膏中DDT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测定及评价。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延胡索浸膏中的生物碱有效成分,重金属携带量,农药残留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委绿色行业标准》及《延胡索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地方标准)》中对延胡索(元胡)及其浸膏剂的相关质量和安全要求。
罗文华[9](2016)在《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医药产业飞速发展,由过去的缺医少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制药基地,基本满足了中国国内市场的药品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医药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大量占据中国医药的高端市场。相对于欧、美、日等国而言,中国医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医药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化医药产业结构是实现中国医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状况,揭示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窘境,全面梳理了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界定,接着从投入要素角度充分论述了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动力机制,结合中国医药产业实际,构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医药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然后结合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构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大量的问卷调研,对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并提炼出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在对美、英、日、印等典型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目标,构建具体优化路径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结论是现阶段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良好,中国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与此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在满足用药需求、资源投入、市场有序度、新药研发、科研投入以及市场集中度等方面都有待提升,其中需求拉动的供需平衡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良好的医药管理及政策可以促进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技术改进有利于促进医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医药产业政策和新医改制度是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政产学研协同可以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该根据大道定理以满足国内用药需求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于中国国内医药市场,又积极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的大环境,对接和融合全球价值链和中国国内价值链,大力推进医药技术创新、改革医药政策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走自主型的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本论文的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结构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目标确定-路径构建-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形成了一个严格的逻辑整体,实现了对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性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二是将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局限某一个子行业或子产业的情况,不仅研究医药产业整体状况,而且对医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针对性分析;三是充分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重视实证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实证调研、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现状、优化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和国外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及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将这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构建,使得对策建议更加科学合理。
於洪建[10](2016)在《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从1969年开始从银杏叶提取黄酮这一植物多酚、生产第一个药品舒血宁片剂和注射剂(当时还未有植物多酚的概念,1981年Haslam才根据单宁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提出"植物多酚" plant polyphenol这一术语,以前只称为植物单宁plant tannins)。[1]目前规模生产茶多酚,葡萄多酚,白藜芦醇,大豆异黄酮等多种植物多酚原料,占据全球绝大部分生产量,被欧美日韩制造成健康产品在全球销售。国内利用植物多酚生产的药品和健康食品逐步为消费者所接受,多酚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国内已经规模化生产的多酚类产品主要有茶多酚,葡萄多酚,苹果多酚,大豆异黄酮,水飞蓟素,白藜芦醇,槲皮素,绿原酸等原料,及其片剂,胶囊,软胶囊,口服液,固体饮料,浓缩汁等各种剂型。在当前国家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如何在植物多酚产业方面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亟需要现代产业理论的指导。本文利用产业发展理论,结合中国植物多酚产业现状,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针对消费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植物多酚产业的总体情况,并对产业链中的生产原料、中间体生产、加工和消费等阶段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企业和消费者行为,发现了限制产业快速升级的多个重要影响因子,并探索解决路径方法,提出实操性强的建设性意见。本篇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绪论、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整理出了本篇论文框架和重点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扼要阐述了本篇论文所依据的理论依据。第三章界定了健康植物多酚产业的相关概念,仔细分析了植物多酚产业的国际上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地,不同国家和地区均有其产业发展的特性和经验。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成长路径在成长期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较多的生产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的品种结构不同,出现专业化分工,激烈竞争等现象,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本节利用相关理论,构建我国植物多酚产业发展动力圈层模型,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为最终结论提供有力佐证。第四章对我国植物多酚原料行业进行了分析。特别以代表性的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为案例,详细分析研究其原料生产的标准化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工厂分布特色。特别对于2015年银杏叶事件的回顾来阐述多酚原料成分的复杂性与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对于国内多数原料厂家的特点和生产质量特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了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优势。在调查基础上,对不同产品的企业及基本情况,战略和营销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出企业的低价竞争的危险性,同时提出优秀企业发展的一些竞争优势,但还缺乏更深层次的战略规划和设计,对于原料企业应该也应该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第五章对我国植物多酚成品行业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终端产品问题进行了分析。植物多酚终端产品行业可以延伸植物多酚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包括医药,健康食品甚至化妆品行业。本节对主要的植物多酚终端成品结构和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总体品类繁多,医药领域管理相对正规,健康食品和化妆品领域质监管理和法规制度仍很混乱。从品牌和规模分析,尽管受国内外需求影响,总体可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生产技术落后与先进并存,营销夸大严重,宣传不正规,品牌集中度小。在此基础上,本节根据不同的产品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和对策。第六章分析了我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供求情况与消费者行为,特别调研了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市场。国外市场近期多年发展平稳,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开始出现时尚、奢侈包装的高端产品。这章根据消费者行为有关理论,调查了上海天津北京和武汉等城市,对银杏黄酮,花青素和葡萄多酚的终端产品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消费者对不同多酚成品认知不同,家庭收入、品牌影响力、各种媒体宣传、产品自身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并提出了差异化产品宣传、专业化创新、推进产业专业规模化发展等建议及对策。第七章以尖峰集团发展植物多酚产品为例,运用swot分析,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风险,提出尖峰集团发展多酚健康产品的战略发展方向。第八章研究了我国植物多酚产业的政策,并提出相关建议。这篇界定了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的范围,只能从广义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指出准确涉及植物多酚的政策总量较少,可以互相关联的政策: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农业深加工的比较多,特别是茶产业方面的政策较多,总体表现较为分散,相对于研究层次的可以关联的更多,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相关的政策,更多体现直接写进了项目指南。研究后认为:应该扩宽政策主体,政策内容要突出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综合创新,促进分工协作等关键内容,特别强调要完善市场准入和生产准入的政策,给本土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第九章是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性论述。概括了全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指出了国内外的植物多酚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我国原料类多酚和成品多酚的发展趋势思路方向,我国的原料多酚行业应该专业化规模发展,成品应该品牌专业和综合发展两个方向努力,政府应该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迅速发展我国植物多酚产业,同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几个思路。
二、21世纪中药提取物产业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中药提取物产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海螺望春花 |
1.1.2 古树和古树后备资源 |
1.1.3 望春花种质资源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古树保护研究进展 |
1.2.2 中药辛夷研究进展 |
1.2.3 海螺望春花相关试验研究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引证 |
2.3.2 实地调研分析 |
2.3.3 数据统计分析 |
2.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海螺望春花资源概况及品质性状的研究 |
3.1 海螺望春花的资源现状 |
3.1.1 栽培历史 |
3.1.2 资源分布 |
3.2 海螺望春花生物学性状 |
3.2.1 形态特征 |
3.2.2 生态习性 |
3.3 海螺望春花的优良性状 |
3.3.1 丰产性好 |
3.3.2 品质优良 |
3.3.3 抗逆性强 |
4 海螺望春花古树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 |
4.1 古树资源现状分析 |
4.1.1 现状调查 |
4.1.2 分布特征 |
4.1.3 生长状况分析 |
4.2 古树保护规划 |
4.2.1 调查古树保护现状 |
4.2.2 古树现状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3 古树保护措施 |
4.3 种质资源保护 |
4.3.1 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
4.3.2 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
5 怀宁县海螺望春花发展利用规划的研究 |
5.1 基础分析 |
5.1.1 区位分析 |
5.1.2 资源分析 |
5.1.3 产业分析 |
5.2 规划总则 |
5.2.1 规划范围 |
5.2.2 规划分期 |
5.2.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
5.2.4 规划定位 |
5.2.5 规划重点策略 |
5.3 总体规划 |
5.3.1 功能分区 |
5.3.2 结构分析 |
5.3.3 产业形态选型 |
5.3.4 旅游景观规划 |
5.4 分区规划 |
5.4.1 海螺望春花观赏游憩区 |
5.4.2 药用海螺望春花生产区 |
5.4.3 芳香油类海螺望春花生产区 |
5.4.4 海螺望春花苗木生产区 |
5.5 环境容量估算及游客规模预测 |
5.5.1 环境容量估算 |
5.5.2 游人规模预测 |
5.6 特色旅游专项规划 |
5.6.1 道路交通规划 |
5.6.2 旅游组织管理规划 |
5.6.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明确了相关概念 |
6.1.2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 |
6.1.3 明晰了海螺望春花的发展历史及品质性状 |
6.1.4 掌握了怀宁县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本底 |
6.1.5 提出了海螺望春花古树及后备资源的保护措施 |
6.1.6 阐述了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
6.1.7 开展了海螺望春花的发展规划 |
6.2 讨论 |
6.2.1 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探讨 |
6.2.2 关于纯化海螺望春花种质资源的探讨 |
6.2.3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覆盆子概况 |
1.2 覆盆子开发利用现状 |
1.3 覆盆子中活性成分分析 |
1.3.1 萜类化合物 |
1.3.2 黄酮类化合物 |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3.4 挥发性化合物 |
1.3.5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3.6 甾醇类化合物 |
1.3.7 酚酸类化合物 |
1.3.8 其它化合物 |
1.3.9 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
1.4 覆盆子的生理活性 |
1.4.1 保肾护肝作用 |
1.4.2 抗氧化作用 |
1.4.3 抗肿瘤作用 |
1.4.4 抗炎作用 |
1.4.5 抗衰老作用 |
1.4.6 抗糖尿病、降血压作用 |
1.4.7 覆盆子的其它作用 |
1.5 α-葡糖糖苷酶与糖尿病 |
1.5.1 糖尿病现状 |
1.5.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抗糖尿病机制 |
1.5.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其它疾病中的作用 |
1.5.4 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 |
1.6 超声波提取法 |
1.7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HPLC-QTOF-MSn)技术 |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9 课题研究内容 |
1.9.1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活性抑制能力评价 |
1.9.2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活性评价及植物指纹图谱构建 |
1.9.3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
1.10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抑制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 |
2.3.2 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2.1 总酚含量测定 |
2.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3.4 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3.4.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3.4.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3.4.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3.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3.5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覆盆子提取物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含量分析 |
2.4.1.1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得率 |
2.4.1.2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酚含量 |
2.4.1.3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黄酮含量 |
2.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4.3 提取物酶抑制能力评价 |
2.4.3.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2.4.3.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 |
2.4.3.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 |
2.4.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覆盆子降血糖成分富集组分制备和指纹图谱构建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 |
3.3.2 覆盆子富集组分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3.3.3 FPZ_(40)对C57BL/6 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 |
3.3.4 FPZ_(40) 中主要化学成分鉴定 |
3.3.5 FPZ_(40) 色谱条件 |
3.3.6 FPZ_(40) 质谱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覆盆子提取物及分离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
3.4.2 FPZ_(40) 体内降血糖分析 |
3.4.3 FPZ_(40) 中主要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
3.4.3.1 鞣花单宁 |
3.4.3.2 黄酮 |
3.4.3.3 酚酸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鉴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FPZ_(40) 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
4.4.2 FPZ_(40)的HPLC分析 |
4.4.3 FPZ_(40) 单体化合物的质谱条件 |
4.4.4 FPZ_(40) 单体化合物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单体化合物的核磁鉴定 |
4.5.2 未确定精确结构单体化合物的质谱初步分析 |
4.5.3 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
3.3.1 产业需求特征 |
3.3.2 产业竞争特征 |
3.3.3 产业技术特征 |
3.3.4 产业发展特征 |
3.3.5 产业盈利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1 实证研究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
5.2.1 实证研究设计 |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1.2 关键因素分析 |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2.2 关键因素分析 |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成药及中成药产业 |
1.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1.3 “钻石”模型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产品结构特点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品种结构分析 |
2.1.3 品种主治结构分析 |
2.2 国内产业规模概况 |
2.2.1 生产概况分析 |
2.2.2 效益概况分析 |
2.3 国际贸易概况 |
2.3.1 我国中成药产品国际贸易概况 |
2.3.2 我国中成药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评价 |
3.1.1 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
3.1.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3 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方法的介绍 |
3.1.4 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
3.2 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3.2.1 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分析 |
3.2.2 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制造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
3.3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
3.3.1 生产要素 |
3.3.2 需求条件 |
3.3.3 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 |
3.3.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
3.3.5 政府和机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
4.1 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增强生产要素优势 |
4.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国际化专利布局策略 |
4.3 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市场需求 |
4.4 加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建设 |
4.5 注重企业发展,培育大品种大品牌 |
4.6 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我国中成药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
5.1.2 产业国际贸易水平较落后,尚处于净进口瓶颈期 |
5.1.3 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尚未形成完整的“钻石”竞争体系 |
5.2 讨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研究 |
1.2.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2.1 关于政府角色与产业政策的探讨 |
2.1.1 有机的政府和机械的政府 |
2.1.2 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的变迁 |
2.2 产业政策工具及功能 |
2.2.1 产业政策工具 |
2.2.2 弥补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 |
2.2.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优势生成 |
2.2.4 推动创新体系的形成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 |
2.3.1 创新引领需要政策支持 |
2.3.2 战略安排需要政策引导 |
2.3.3 风险化解需要政策护航 |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设计 |
2.4.1 政策支持机制特殊性界定 |
2.4.2 动力组成 |
2.4.3 力量传导 |
2.4.4 运行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和产业发展现状 |
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变 |
3.1.1 综合性产业政策演变 |
3.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演变 |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效果 |
3.2.1 政策的激励催化作用初步显现 |
3.2.2 政策的资源配置作用开始初见成效 |
3.2.3 政策的信息传导作用明显 |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的统计分类 |
3.3.2 产业发展状态描述的方法 |
3.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产业发展差异分析 |
3.4 政策工具与政策功能和政策需求不协调问题分析 |
3.4.1 政策功能定位不准 |
3.4.2 政策工具针对性不强 |
3.4.3 政策需求内容缺失 |
3.4.4 政策支持执行失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的实证检验 |
4.1 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的实证模型和方法 |
4.1.1 现有政策支持机制的检验——政策效应评价 |
4.1.2 产业政策效应评价的标准及内容 |
4.1.3 产业政策效应的评价方法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宏观实证分析 |
4.2.1 实证样本的选择 |
4.2.2 变量的选择 |
4.2.3 实证结果 |
4.2.4 结论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微观实证研究——以财税政策为例 |
4.3.1 理论阐述 |
4.3.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
4.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4.3.4 实证结果 |
4.3.5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兴产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发达经济体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
5.1.1 着眼未来,规划先行 |
5.1.2 多措并举,定位精准 |
5.1.3 精心打造产业发展环境 |
5.2 发达经济体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经验总结 |
5.2.1 培育产品需求市场助产业成长 |
5.2.2 要素多方位供给助产业发展 |
5.2.3 引导集群化的形成建产业生态 |
5.3 对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
5.3.1 打造产品的全价值链 |
5.3.2 提供充分的市场发展环境 |
5.3.3 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作用发挥的政策优化建议 |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优化思路 |
6.1.1 产业结构政策要着眼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
6.1.2 产业技术政策要着眼于协同创新网络形成 |
6.1.3 产业组织政策要着眼于培育产业生态 |
6.1.4 产业布局政策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协作共赢 |
6.2 需求面政策优化建议 |
6.2.1 加强专利保护措施完善专利政策 |
6.2.2 建立实现客户需求价值的政策支持体系 |
6.3 供给面政策优化建议 |
6.3.1 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交流扩散系统 |
6.3.2 建立协助企业拓宽资本融通渠道 |
6.3.3 建立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6.4 环境面政策优化建议 |
6.4.1 建立产业发展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 |
6.4.2 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方略 |
6.4.3 加快科学民主专业化智库建设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A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政策汇总 |
附录B 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表 |
附录C 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表 |
(6)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的意义 |
2.1 丰富理论体系 |
2.2 实际意义 |
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4 创新点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产业链 |
2 价值链 |
3 产业价值链 |
4 中药产业 |
4.1 中药产业 |
4.2 研究现状 |
5 互联网思维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东中药产业现状调查 |
1 中药材种植(上游产业) |
2 中药饮片加工与中成药生产(中游产业) |
3 中药材专业市场与商业流通(下游产业) |
3.1 中药材专业市场 |
3.2 商业流通 |
4 科技创新(中药知识产业)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用SWOT模型对山东中药产业进行分析 |
1 山东中药产业的优势(S) |
1.1 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 |
1.2 中药工业企业部分形成行业龙头 |
1.3 科研创新强,成果显着 |
1.4 中药产业链基本形成 |
2 山东中药产业的劣势(W) |
2.1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 |
2.2 中下游行业集中度不高 |
2.3 产业链各环节关联协同度不高 |
2.4 产业协同创新性不强 |
3 山东中药产业的机会(O) |
3.1 产业政策支持 |
3.2 国内消费需求与健康理念的变化 |
3.3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变化 |
4 山东中药产业的威胁(T) |
4.1 国际天然药物对中药的威胁 |
4.2 其他省份的发展对山东中药产业的威胁 |
4.3 其他产业对中药产业的跨界冲击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 |
1 重新定义中药产业 |
2 上游产业与下游中药材专业市场打通 |
3 中游产业进行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3.1 做全产业链生态型的中药工业企业的特征与发展逻辑 |
3.2 做专科领域尖刀产品或产品群的中药工业企业的特征 |
4 下游商业流通环节进行并购整合,创造附加值,解决产业痛点 |
5 中药知识产业进行产业联盟,协同打造创新系统 |
5.1 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中药研发产业化平台 |
5.2 围绕着中药材与中成药技术大项目进行资源整合与价值协同 |
5.3 规划中药研发升级的路径 |
5.4 推动中药产业研究与管理实践 |
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七产业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研究运用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竞争情报理论 |
(二)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
(三)情报分析基本方法 |
1.文献计量学 |
2.专利分析法 |
3.PEST分析 |
4.产品生命周期法 |
三、三七产业发展现状 |
(一)三七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1.我国三七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2.云南省三七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二)三七饮片产业发展现状 |
(三)三七保健品、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
四、三七产业技术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 |
(一)基于文献分析法的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方向分析 |
1.基本检索工具 |
2.检索结果中三七产业关键技术方向指标的选择与分析 |
(二)基于专利分析法的三七产业技术重点分析 |
1.三七产业专利定量分析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
2.三七产业专利主要技术分支分析和三七产业发展技术重点 |
五、三七产业发展的PEST分析 |
(一)三七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1.我国近几年提出的对三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
2.三七产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
3.我国三七产业政策环境的小结 |
(二)三七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Economical Factors) |
1.价格周期分析,近15年三七市场价格 |
2.三七终端市场的价格变化 |
3.我国三七产业经济环境的小结 |
(三)三七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
1.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2.心脑血管病多发导致三七的需求增加 |
3.人们对健康保健品消费习惯变化 |
4.我国三七产业社会环境的小结 |
(四)三七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1.三七产业育种技术情况 |
2.三七产业种植技术中的技术瓶颈 |
3.三七产业的深加工提取和纯化技术 |
4.我国三七产业技术环境的小结 |
六、三七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分析 |
(一)三七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主要标志的分析 |
1.三七产业链 |
2.三七产业生命周期定性指标分析 |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七、促进三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一)加强市场的规范与培育 |
1.规范三七市场价格 |
2.打造云南专门的大型三七批发市场交易平台。 |
3.建立三七的采购环节定价机制 |
(二)积极推动三七进入“药食同源”目录 |
(三)加强云南三七品牌的培育与宣传 |
1.统一打造“云南三七”绿色品牌 |
2.加大“云南三七”品牌的宣传力度 |
3.加大“云南三七”的推广力度 |
(四)积极扶持三七龙头企业 |
(五)加强三七新产品的研发 |
(六)把握政策机遇,提高三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八、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环境友好溶剂下的延胡索乙素提取及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课题简介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延胡索乙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探索 |
1.2.2 延胡索浸膏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1.2.3 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 |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延胡索乙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探索 |
2.2 延胡索浸膏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2.3 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 |
3 研究对象综述 |
3.1 延胡索简介 |
3.2 延胡索乙素简介 |
3.2.1 延胡索乙素性质简介 |
3.2.2 延胡索乙素的理化性质 |
3.2.3 延胡索乙素的作用 |
3.2.4 延胡索乙素的来源 |
3.3 延胡索浸膏简介 |
3.3.1 浸膏的定义 |
3.3.2 浸膏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3.3.3 延胡索浸膏性状 |
3.3.4 含量测定 |
4 研究方法综述 |
4.1 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法(SFE-CO_2) |
4.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原理 |
4.1.2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
4.1.3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 |
4.1.4 超临界流体的临界点 |
4.1.5 超临界CO_2 的基本性质 |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3 色谱条件 |
4.3 气相色谱法(GC) |
4.3.1 标准品溶液的测定 |
4.3.2 农残含量计算 |
4.4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4.4.1 常用重金属测量方法简介 |
4.4.2 常用重金属测量方法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延胡索乙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探索 |
第1节 不同方法提取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比较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醇回流提取法 |
2.2 索氏提取法 |
2.3 微波提取法 |
2.4 超临界CO_2 流体萃取法 |
2.5 样品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节 超临界CO_2 提取延胡索乙素最优工艺条件探索 |
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延胡索乙素的SFE-CO_2 法提取 |
2.2 延胡索乙素的HPLC法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预试验 |
3.2 正交试验 |
3.3 验证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延胡索浸膏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第1节 延胡索浸膏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渗滤法 |
2.2 热回流法 |
2.3 样品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2节 延胡索浸膏提取剂(溶媒)的优化筛选 |
1 实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节 不同干燥方法对延胡索浸膏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比较 |
1 仪器与药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厢式干燥法 |
2.2 冷冻干燥法 |
2.3 微波干燥法 |
2.4 红外干燥法 |
2.5 真空干燥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 |
第1节 HPLC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6 种生物碱的含量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节 AAS法测定延胡索浸膏中5 种金属元素的携带量 |
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2 主要重金属污染简介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 标准贮备溶液制备 |
3.3 样品微波消解制备 |
3.4 标准曲线测定 |
3.5 原子吸收测试条件 |
4 结果及讨论 |
4.1 延胡索浸膏测定结果 |
4.2 结论 |
第3节 延胡索浸膏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及评价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样品及标准品制备 |
1.2.1 农药残留提取及分离净化 |
1.2.2 农药标准品配制 |
1.2.3 气相色谱条件 |
2 结论与讨论 |
2.1 延胡索浸膏中OCPS残留的组成 |
2.2 结论 |
第4节 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评价方法体系(草案) |
1 本文所探究延胡索浸膏最优制备工艺流程 |
2 中药材质量整合评价方法体系 |
3 延胡索药材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
3.1 理化指标 |
3.2 重金属限量指标 |
3.3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
4 环境影响性评价 |
4.1 单因子评价法 |
4.2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应用与展望 |
1 延胡索生态化种植产业分析 |
1.1 市场调查与分析 |
1.2 效益分析 |
2 延胡索深加工市场前景分析 |
2.1 市场调查 |
2.2 市场分析 |
3 团队科研成果基础 |
4 科研成果产研转化意义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清单 |
致谢 |
(9)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全球医药产业状况与发展趋势 |
1.1.2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3 中国医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
1.1.4 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产业结构 |
1.3.2 医药产业结构 |
1.3.3 优化路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 |
2.1 基础理论 |
2.1.1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
2.1.2 库兹涅茨法则 |
2.1.3 霍夫曼系数 |
2.1.4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
2.1.5 罗斯托六阶段理论 |
2.1.6 大道定理 |
2.2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内涵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内涵 |
2.2.2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内涵 |
2.3 医药产业结构的评价研究 |
2.3.1 医药产业结构的定性评价 |
2.3.2 医药产业结构的定量评价 |
2.4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特定区域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2 特定因素对医药产业结构的影响 |
2.5 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和转型升级 |
2.5.1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
2.5.2 医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
2.6 小结 |
2.6.1 研究内涵层面 |
2.6.2 研究方法层面 |
2.6.3 研究内容层面 |
第三章 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
3.1 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机制 |
3.1.1 需求结构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
3.1.2 贸易结构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
3.1.3 生态经济对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
3.2 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机制 |
3.2.1 外商投资导致的技术改进 |
3.2.2 自主创新导致的技术改进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 |
4.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具备的条件 |
4.1.1 医药经济不断发展 |
4.1.2 医药人才不断涌现 |
4.1.3 医药产业政策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
4.1.4 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日益提高 |
4.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评价结果 |
4.3.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
4.3.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5.1 问卷调研及数据处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3 数据有效性检验 |
5.2 因子分析过程 |
5.2.1 总方差分析 |
5.2.2 指标修正 |
5.2.3 指标加权 |
5.3 结果及结论 |
5.3.1 结果 |
5.3.2 结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国外典型国家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
6.1 美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
6.1.1 美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
6.1.2 美国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
6.2 日本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
6.2.1 日本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
6.2.2 日本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
6.3 印度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
6.3.1 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
6.3.2 印度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
6.4 英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
6.4.1 英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历程及产业结构特点 |
6.4.2 英国医药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路径选择与对策 |
7.1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
7.1.1 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
7.1.2 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
7.1.3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医药产业生产效率 |
7.1.4 环境保护 |
7.2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
7.2.1 外向型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
7.2.2 内向型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
7.3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7.3.1 医药产业政策角度 |
7.3.2 药品法规监管角度 |
7.3.3 医药制度改革角度 |
7.3.4 企业自身角度 |
7.3.5 社会因素角度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全文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图目录 |
附件二 表目录 |
附件三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目录 |
致谢 |
《中国新药杂志》期刊论文录用证明书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10)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目标和安排 |
1.3.1 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研究评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国外研究评述 |
2.2 国内研究评述 |
2.2.1 对原料多酚的研究 |
2.2.2 对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的研究 |
2.2.3 植物多酚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
2.2.4 综合评述 |
2.3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植物多酚产业发展概况 |
3.1 植物多酚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植物多酚产品 |
3.2 世界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欧洲植物多酚产业现状 |
3.2.2 北美植物多酚产业现状 |
3.2.3 日本多酚产业现状 |
3.3 中国多酚产业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产业分析 |
4.1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品种分析 |
4.1.1 黄酮类 |
4.1.2 儿茶素类 |
4.1.3 花色素类 |
4.1.4 原花色素 |
4.1.5 芪类化合物 |
4.2 原料植物多酚品种生产概况 |
4.2.1 银杏黄酮 |
4.2.2 葡萄多酚 |
4.2.3 花青素(蓝莓提取物,欧洲越橘提取物等) |
4.2.4 其他多酚 |
4.3 生产企业行为分析 |
4.3.1 企业基本状况描述 |
4.3.2 企业战略行为调查 |
4.3.3 企业营销策略调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现状分析 |
5.1 中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现状 |
5.2 代表性产品 |
5.2.1 银杏黄酮产品分析 |
5.2.2 葡萄多酚产品分析 |
5.2.3 花青素产品分析 |
5.3 代表性专业植物多酚企业 |
5.4 对策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市场供求及消费者行为分析 |
6.1 我国植物多酚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
6.2 我国植物多酚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6.2.1 关于花青素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2 关于葡萄多酚(葡萄籽提取物)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3 中国银杏叶产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尖峰集团植物多酚产品示范性分析(SWOT分析) |
7.1 集团介绍与多酚产品介绍 |
7.2 尖峰集团多酚产品发展优势 |
7.2.1 尖峰集团的综合优势 |
7.2.2 企业多酚原料优势 |
7.2.3 终端产品优势 |
7.2.4 资金保障优势 |
7.3 尖峰集团植物多酚产品发展劣势 |
7.3.1 植物多酚原料资源配置松散,架构不合理,优势资源浪费,无法共享 |
7.3.2 终端产品生产资源浪费 |
7.3.3 终端产品营销人才缺乏 |
7.3.4 科研的劣势 |
7.4 机会 |
7.4.1 国家大形势的机会 |
7.4.2 国家监管造成的机会 |
7.4.3 国际市场对健康食品用于慢性病的新品需求强烈 |
7.4.4 新市场形成 |
7.5 威胁 |
7.5.1 新的竞争对手 |
7.5.2 政府监管日趋严格 |
7.5.3 国家放宽直销企业的审批条件 |
7.6 SWOT矩阵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分析 |
8.1 产业政策含义 |
8.2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现状 |
8.2.1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主体较多 |
8.2.2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客体逐渐增多 |
8.2.3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内容迅速增多 |
8.3 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建议 |
8.3.1 政策主体还需扩宽 |
8.3.2 政策内容要专注、重点突出 |
8.3.3 政府合理定位有效培育植物多酚市场 |
8.3.4 继续拓宽植物多酚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
8.3.5 完善与调整植物多酚产业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储备 |
8.3.6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产业行业水平已经与国际相接近 |
9.1.2 成品企业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距 |
9.1.3 得出尖峰集团应该采取的多酚产品发展战略 |
9.1.4 针对性强的政策总量较少,行业准入政策阻碍发展,需要完善 |
9.1.5 我国多酚产业企业的对策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产经营多酚原料企业基本情况及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银杏叶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葡萄多酚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关于花青素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五: 银杏叶药品批文名单 |
附录六: 银杏叶保健品批文目录 |
附录七: 葡萄多酚保健品批文目录 |
附录八: 花青素批文目录 |
附录九: 我国主要生产植物多酚原料企业名单 |
致谢 |
附件 |
四、21世纪中药提取物产业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怀宁县海螺望春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D]. 董新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D]. 卢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曹梦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研究[D]. 白恩来.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金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三七产业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D]. 唐国政. 云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环境友好溶剂下的延胡索乙素提取及延胡索浸膏质量安全控制[D]. 刘雷.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5)
- [9]中国医药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 罗文华. 沈阳药科大学, 2016(05)
- [10]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D]. 於洪建. 沈阳药科大学, 2016(08)